医学规培生毕业论文

2022-04-18

摘要:目的:了解低年级医学生对规培制度的认知现状,分析其就业心理。方法:以某医科大学大一至大三共54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自制问卷进行问卷调查。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医学规培生毕业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医学规培生毕业论文 篇1:

住院医师规培之忧

今年4月,一封“南中医2014级硕士规培联名请愿书”在微信圈中热转。请愿书中写道,希望学校可以让他们和即将招收的2015级硕士研究生一样接受“5+3”培养计划,获得规培证书,即使延迟半年毕业他们也愿意。而让他们做出这一举动的一个重要理由是,江西中医药大学、甘肃中医药大学已经通过师生的一致努力争取到了2014级硕士“5+3”培训。

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不少县级医院院长认为,县医院人手本来就紧缺,好不容易盼着进几个新人,还要送出去参加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以下简称“规培”),而且3年之后,很少有人愿意再回到县医院——规培可能会加剧县级医院的人才流失。

今年是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以下简称“规培制度”)全面实施之年。无疑,这一制度方方面面的相关者在这“历史节点”般的关键时期,都在密切关注和研判着制度实施后对自身的影响。

2013年12月31日,国家卫生计生委等七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建立规培制度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到2015年,各省须全面启动规培工作;到2020年,基本建立规培制度,所有新进医疗岗位的本科及以上学历临床医师全部接受规培。

《意见》中指出,我国规培主要采用“5+3”模式。“5”指的是医学类专业本科生,需要完成5年医学院校的教育;“3”是指医学毕业生以住院医师的身份,在认定的培训基地(医院),接受3年的医疗实践训练,着重培养临床诊疗能力,培训结业考核通过后,颁发全国统一的《规培合格证书》。今后,取得规培合格证将作为执业注册、职称晋升、岗位聘任的重要条件。

“这是一场革命,是我国医学教育制度的一场革命。”对于我国规培制度的建立,中国工程院院士巴德年如是评价道。

如今,建立规培制度的意义在业内已广泛达成共识,但随着制度逐步落地,从点到面在全国范围的推开,许多现实问题也陆续“浮出水面”。

待遇折扣之忧

住院医师培训期间的待遇,一向是医学生们也是业内各方关心的“热点”。

为了让住院医师待遇水平得到更好保障,自2014年起,国家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培训对象的生活待遇和培训基地的教学实践活动提供专项资金支持,同年8月底,国家卫生计生委公布,中央财政对规培提供资金补助,标准为3万/年/人,2/3用于补助住院医师,1/3用于补助基地和师资。另外要求各地积极争取地方财政配套支持,且基地医院不得因有中央财政拨款而降低住院医师原有绩效待遇,与同类医师要同工同酬。

国家卫生计生委科教司司长秦怀金在今年2月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中央财政15亿元用于住院医师培训的补助资金于2014年底已下拨各地。事实上,《意见》对保障住院医师在接受规培期间的待遇,有明确的规定。

具体来说,一是具有单位人身份的,其基本工资由原单位来发,他们在规培期间的待遇由各级财政投入、培训基地给予补助等组成。培训基地给予其的补助主要包括夜班费、值班费及其他体现绩效的补助。

二是社会人,就是毕业以后没有进入单位工作的。我国主要从中央及地方财政投入来保障这部分规培医师的待遇,不足的部分由基地医院补发。

三是临床医学的研究生,在他们接受规培期间,执行国家研究生教育有关规定,由培训基地给予他们一定的生活补助。

“财政经费下到省里后,各省还要考虑配套资金。之后再一起下到基地,落实到规培医师手中。接下来会有相关配套制度落实规培医师的待遇问题,同时开展第三方评估,具体考核和评估是由中国医师协会来做的。”国家卫生计生委科教司教育处处长陈昕煜告诉记者。

有了中央财政提供的资金支持,参培规培医师的收入待遇将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委托培训单位、培训基地医院四方面共同承担。中日友好医院院长王辰表示,过去规培医师待遇过低的情况将会得到改观。

虽有明文规定,一些业内专家却不无担心:国家的专项资金支持到位了,规培医师的总收入一定会增加吗?据中国医师协会副会长齐学进估算,如果四方面能够切实落实,每名规培医师每年应该至少能拿到5万元左右。他表示,中国医师协会会尽快进行相关评估,让规培医师安心进行规培。

据了解,截至去年底,除西藏外,全国30个省(区、市)均启动了住院医师培训,已累计规范化培训近13万人,2014年全国新招收人数达到5.9万人。

记者在网上检索发现,许多医学生吐槽“规培”期间被当作廉价劳动力使用。原因之一就是在此前“规培”期间,住院医师的待遇很低。

医学生如此关注规培待遇问题,也与医学教育周期较长有很大关系。医学教育与其他专业的成长轨道不同,博士已经毕业的李岩眼看着高中同级同学一个个结婚生子、买房买车……而自己一毕业却还要进入3年规培的漫长过程。在成长过程中一直被众人仰望的“尖子生”,却比别人“慢”了好几拍,每次回家见到父母,他总有一种深深的愧疚感。

此前,南方一家媒体曾经做过调查估算,一名医学生从进大学校门到成为主治医师的时间成本至少需要12年,而一名医学生本硕连读的经济成本接近19万。时间长、花销大,这是医学生们不得不直面的问题。

世界各国普遍把医学教育分为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3个阶段,规培属于毕业后教育。此前各地医学生普遍反映规培期间的待遇较低,其收入基本分两部分:一部分来自医学生所在委托医疗机构发放的基本工资,一部分来自基地医院的绩效或者奖金。

江苏省苏州市某医院医生张林回忆前几年培训时的待遇:他所在委托医院给的500元基本工资和基地医院给的1700元绩效工资,基本上为每月2000元左右。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医生李巧元表示自己培训时拿到的工资也差不多是这个数额。

其实他们还不是最低的,据记者了解,新疆喀什地区的住院医师则只能拿到基地医院的1000元左右的绩效工资,而北京某培训基地医院对于外院来培训的住院医师竟然不发放任何绩效或者奖金。规培待遇的不标准和不规范显而易见。

据了解,在美国医院带教一名住院医师,政府每年给教学医院10万美元。一部分是用来发住院医师的薪水,一般住院医师每年薪水3万~4万美元。另外一部分是用来为住院医师买医疗保险、支付培训费用,如每年安排住院医师外出开会的花销等。住院医师在培训期间月薪在2千美元左右,基本能维持生活。

医学生们进行规培的时段大多处于人生的重要阶段,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面临着生活带来的外部压力。衣食住行,恋爱交往……这些都需要经济支持。“生活水准”迟迟不能“进入正轨”,影响着医学生们继续坚持医学道路的决心和积极性。于是,有许多医学生打了“退堂鼓”,甚至也影响了年轻一代对于从事医学事业的选择。

“规培期间,医生的工资水平不能太低,这既是医生的尊严,也是能使培训顺利进行的保证。”广东省卫生计生委巡视员廖新波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建议,国家、当地政府、医院都要共同努力,提高规培医师的待遇。

有业内人士指出,规培医师的待遇问题并不是一方努力就足以解决的,四个方面的资金,任何一方的短缺或落实不到位,规培医师的待遇仍然不能得到有效改善。

有培欠规之忧

除了待遇方面的顾虑,培训质量也是业界关注的主要问题。许多专家表示,培训质量有两大关键因素:一是基地认证的把关问题,二是培训基地配备的师资力量。

国家卫生计生委相关文件指出,培训基地是培养优秀医师的“孵化器”,在确保规培水平与质量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业内专业人士也表示认同:规培医师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在医院的等级和水平。

陈昕煜表示,培训基地是培养优质医生的“摇篮”,必须坚持高标准,宁缺毋滥。

2014年9月,国家卫生计生委公布了第一批规培基地医院名录。第一批认定的450家规培基地均设置在当地符合条件的三甲医院,并具备一定的培训容量,有利于形成培训教育优势,推动实现规培的过程规范、结果同质。

2014年12月,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财政部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做好规培基地有关工作的通知》,要求将规培工作列入各地部门“一把手”职责,统筹做好与前期相关工作的有机衔接,公布了包括全科、中医等专业在内的559家规培基地名单(含第一批认定培训基地)。

据了解,规培制度正式建立前,各地已经进行了积极探索,自行认定的基地达1300多家。基地建设在取得良好进展的同时,在很大程度上也存在入选门槛设置过低、认定简单粗放等问题,难以从根本上保证培训效果,造成有些地方“有培训,欠规范,难同质”的状况。

也有业界专家认为,应该将规培放一些在县级医院,以解决规培之后的医师不愿意下到基层的问题。陈昕煜表示,培训基地集中在少数高水平的三甲医院,可以促进标准化。培训基地之间可以建立协同协作机制,共同承担培训任务。具有优势资源的非三甲医院,可根据培训专业的需要,采取区域内协同协作方式,在高水平医院的带领下,参与规培工作,形成教学优势资源的互补。

要保证住院医师培训的质量,还要对基地医院不断进行考核。据陈昕煜介绍,目前像北京市已对培训基地实施了动态管理。对已评为培训基地的医院而言,不再“一劳永逸”,如果质量不达标就会被取消资格。对参加培训的住院医师而言,要经过严格的临床能力考核。此外,从今年开始,国家层面要对全国部分培训基地委托第三方进行评估,并将评估的结果向社会公布。

齐学进也表示,培训基地的认定不搞“终身制”,对培训基地实行的动态管理,就是为了促使培训基地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和水平。中国医师协会承担了国家卫生计生委委托的多项规培工作,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发现存在问题的将限期整改,整改不力的将核减下一年度招收名额,直至取消基地资格。

除了基地医院严格把关,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专家们一致认为,规培的师资保证也十分关键。

2014年底,相关部门的评估结果表明,相当数量的师资人员带教意识差,带教能力不足,这已成为影响住院医培训质量的瓶颈,而目前国家层面并未出台过考核师资资质的标准。

上海卫生计生委科教处副处长周蓉表示,此前上海的先期试点曾发现,在一些教学医院的师资力量是非常强的,而在一些非教学医院,师资力量就比较薄弱。

“我们计划用一年时间,将为全国8200个专业基地的科室,每个科室培养一名骨干师资,发动像北京协和医院、四川华西医院这样的著名医院来对这些人员作为‘将才’进行综合性培训,‘将才’们的水平高了,才可能带出优秀的人才来。”齐学进说。

此外,许多业内专家认为要提高带教老师的积极性,针对带教老师的激励机制也亟需跟进。“科研项目与职称挂钩,许多医生宁愿选择临床和科研也不愿意带教,甚至一些医院还将一些闲职人员派去带教。”新疆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院长邹小广认为,“对于带教的支持要不亚于科研的支持力度才行。”

对此,陈昕煜表示,在接下来一系列配套考核制度当中,会加大师资等作为培训核心指标的权重,来促进带教医生积极带教。

参加规培的医师想在培训期间真正“有所收获”,一方面与带教老师的水平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其自身的努力和积极性有很大关系。

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一些医学生表示,规培期间做的工作没有“技术含量”,每天就是写病历、写病程、拉钩等简单重复性工作,尤其是从委托单位来到基地医院规陪的医师很少有承担重要工作的机会。

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留园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副主任王燕参加过江苏省首批住院医师培训试点,她表示这种情况是存在的,但她认为规陪期间的心态也很重要。“自身因素也很重要,如果住院医师自己想学,就会学到东西。如果是抱着走过场的心态,3年过后也很难有收获。能否接到重要工作,要先展现自己的能力和积极性,让带教医生放心把工作交给你。”

为了促进住院医师在规培期间积极培训,“要使考核保持一定的淘汰率,这是必要的”,陈昕煜说。

基层人才短缺之忧

目前我国规培招收的学员是以单位人为主,这些单位人中会有许多来自基层医院。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不少县级医院的院长对规培的反馈是“制度设想很美,现实执行残酷”。

他们有许多担心,甚至恐慌。一方面,他们认为,3年规培期内,医院的人力缺乏,这样可能会造成医院运转方面的问题;另一方面,在3年培训后,会造成基层医院的人才的流失。

众所周知,规培制度的建立是为了培养出均质化的医生,以供给包含基层在内的整个医疗系统。然而,在实际中通过制度本身将人才引向基层却很难。

黑龙江省一家县级医院的院长告诉记者,“以招募研究生为例子,医院要提供给他优厚的待遇,规培3年的工资是由委托医院出,国家方面却没有给政策和编制。在这种情况下,3年之后,医院派出去10个人培训,能有两个回到基层医院就不错了。现在反复强调的重点放在了县级医院,可是县级医院没有人,又如何发展呢?”

秦怀金强调,要培养均质化的医生,当前重要的是要把政策向基层倾斜,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招生时优先满足基层送来的学员;二是优先安排本科毕业后分配到基层的医生。

中日友好医院院长王辰也谈到了这问题。他表示,一项制度在实施过程中,会面临很多局限性问题。“规培制度对现实有冲击,但也有长远的利益。但有一个最根本的问题是,基层医院要不要合格的人才?医学生是半成品,经历过规培后才是成品,那么医院愿意接受半成品还是成品呢?”

“以前不实行规培的时候,基层医院留人的情况怎么样?”王辰表示,现在关键不是规培出了难题,而是基层医院能不能吸引到人才的问题,是基层医院的就业前景的问题。“其核心实际上是医改架构和薪酬制度的问题。”

中国社科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朱恒鹏也表示,基层医疗人才,用的好、留的住、养的起,这是一个医改要考虑的核心要素。

陈昕煜表示,考虑到基层医疗人才的短缺,2014年11月国家卫生计生委等六部门出台的《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中提到,要加快构建以“5+3”为主体、以“3+2”(3年临床医学专科教育+2年助理全科医生培训)为补充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

她进一步解释道,“3+2”就是对于3年专科、大专毕业的医学生,经过2年的毕业后助理医师培训,之后会补充到基层去,以缓解基层人才短缺。

2010年,国家卫生计生委、教育部等部委根据中西部地区乡镇卫生院高学历、高层次卫生人才短缺的现实,出台了《关于印发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的通知》,决定自2010年开始实行国家订单定向免费为乡镇卫生院培养医学生项目。

这是针对中西部基层临床医生短缺的需求紧迫,国家拿出经费做定向培养。陈昕煜告诉《中国医院院长》,“在讨论包括征求专家意见的过程中,考虑到要符合医生的培养的规律,因此,定向培养的全科医生在仅仅6年的服务期内,也必须经过3年的规培。”

对于规培之后基层医院的人才流失问题,她表示,配套的制度设计理念,包括在各地实施的过程中,已经考虑这方面的因素。参加规培的医师要签培养协议,如果违约要承担责任,后续还要建立医生的诚信档案,包括培训情况,将会记入诚信档案。

周蓉告诉记者,为了引导规培医师到基层,上海市在今年把规培医师要去社区医疗机构轮转7个月改为了1年。“可能短期内基层医疗状况不能很快得到改善,但是随着规培制度的实施,一定会有一部分人才流动到基层,只是还需要时间。”

制度配套磨合之忧

任何新制度的出台都要经历与既往制度的磨合,规培制度作为刚刚推行的一项制度也不例外。

香港艾力彼医院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庄一强认为,我国住院医师规培的起点水平就很不一致。目前的规培医师来源各异,有3年制的中专生,4年制的大专生,5年制的本科生,8年制的博士研究生等,此前还有7年制的硕士研究生,“中国这么大,至少要统一成两种标准,就是‘5+3’和‘8+3’两种模式。”他说。

同时中国特殊的人事制度使得规培生们的身份各异,有学生,有社会人,也有已落实单位的单位人。

错综复杂的培养模式和培训轨道,都给规培制度的建立、完善和管理带来很多的问题。

庄一强认为,规培的关键不在于医师的待遇,问题出在“双轨制”——某些地区,经过“规培”也可以当医生,不经过“规培”也可以当医生。有的在培训之前就和医院签订劳动合同,有的是培训之后再签。“这样大家就会首鼠两端,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方式了。”他说。

规培的专业设置也是业内争论较多的话题。2013年七部委下发的《意见》,设置了34个专业,但有专家认为,这样的学科设置过于细化,有可能会使规培医师过于专业化。

如上海规培的学科设置就与这个意见有所不同,在规培期间基本进行通科训练,注重基础技能,而学科里面过于专科化的内容,则被后移到了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阶段。

国家层面之所以这样设置,陈昕煜解释说,这是国家卫生计生委组织了相关专业的临床技术专家和医学教育管理专家,吸收国际主流国家住院医师培训的先进理念,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而制订的。此外,更有另一种考虑,“也是为了倒逼院校教育中通常被医学生们因找工作或者考研而挤占的实习环节真正起到作用”。

有业内人士分析,国家层面推出的模式倾向于让医生继续深造走向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方向,而上海的模式则倾向于规培后的直接就业考虑。

此外,对于许多医学生们关心的“规培证书”是否“通行”的问题,相关文件指出,自2014年新进入国家认定的培训基地的培训对象,通过结业考试,所取得的《规培合格证书》在全国通用。在此之前培训所取得的合格证书,其有效性可参照各省的相关规定执行。

但是陈昕煜表示,住院医师规培证样式虽是一样的,但规培在地区之间、基地医院之间进展不均衡,不同地区、基地医院的规培医师肯定是有差距的。就如高考报考不同的院校,培养的人才的水平也会不同。拿到了规培证只是达到了一个必要条件而已,但是也不排除一些医疗机构在招聘的时候,会优先考虑基地威望和规培医师综合素质。

对于执业医师证和规培医师规范化培训证的法律效力问题,邹小广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从法律上讲,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拥有执业医师证就可以上岗。而规培制度只是国家制度,在约束力上弱了许多。

对此,陈昕煜透露,在接下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修订中,将会考虑将执业医师资格证和规培证进行结合。

新的制度能否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关键在于使人们转变思想,认识到规培对于我国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在许多刚开始实施规培制度的地区,当一些医学生们还在为“毕业后不能马上当医生而苦恼”时,北京、上海等地的医学生早已把“规培”当成了医生成长的“规定动作”。

作为过来人,李巧元认为这是成为一名医生的“步骤”之一,如同“穿鞋之前要穿袜子”的道理一样简单。她回味两年前的规培经历:一个医生能够轮转这么多科室的机会恐怕一辈子也就这么一次。

秦怀金对住院医规培打了个比方:医学毕业生成长为合格的临床医师,必须要经过规培这座‘独木桥’。”这也是规培制度作为国家制度对人才培养的刚性要求。

此外,人才的培养有其特殊性,“欲速则不达”。国家卫生计生委规划信息司规划处处长庄宁认为,人的因素是整个医疗服务体系当中最短的一块板子,而且从人的培养周期,模式和规律,也不可能像床位在短期内有一个非常大的增长,所以人才的培养,还需要时间。

上海市自2010年开始正式进行规培,周蓉表示,当时的上海也经历了3年的“休克期”。根据当时文件要求,除了原本有中级职称的医生,不经过规培,从三甲医院到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所有公立医疗卫生单位不允许招录进人。她表示,3年里,只有一部分通过考核的博士生和为缓解人才紧缺而返聘的老专家进入医院,“上海市各级医院院长们咬着牙,挺过了‘阵痛’。”她说。

陈昕煜也表示,这个“休克期”是难免的,但从一个合格医生的成长的路径来说,规培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阶段。陈昕煜希望,人们对于新制度的认识,随着待遇保障和职业前景的改善,使医疗卫生事业往好的方向发展。

作者:徐书贤

医学规培生毕业论文 篇2:

医学生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认知现状及就业心理分析

摘 要:目的:了解低年级医学生对规培制度的认知现状,分析其就业心理。方法:以某医科大学大一至大三共54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自制问卷进行问卷调查。结果:23.99%的受访者对规培制度表示了解,不同专业和生源地医学生的了解程度有统计学差异(p<0.05);47.98%的医学生支持规培制度;25.72%的医学生对就业前景表示乐观,不同专业医学生对就业前景的态度有统计学差异(p<0.05);76.6%的医学生就业去向的第一选择是考研,不同专业医学生的就业去向选择有统计学差异(p<0.05);73.90%的医学生希望进入三级甲等医院,46.26%的医学生期望薪资在每月3000至5000元。结论:低年级医学生对规培制度的了解较少,就业期望值偏高,医学院校要加强对规培制度的宣传,引导医学生树立正确的求职择业观。

关键词:医学生;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认知;就业心理

住院醫师规范化培训 (以下简称“规培”)是指医学专业毕业生完成医学院校教育后,在经过认定的培训基地,以住院医师的身份接受以提高临床能力和临床素质为主的系统化、规范化培训。它是医学生毕业后继续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临床医疗水平,培养高层次医学人才具有重要意义[1]。目前,规培不仅引起社会、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广泛关注,而且对在校“准医生”成长发展也产生一定影响,本研究旨在探究规培制度全面实施的背景下,在校医学生对该制度的认知情况及其对就业心理的影响,为高校医学生教育培养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对象与方法

1. 对象本研究以安徽省某医科大学为研究现场,分层抽取临床医学、麻醉学、医学影像学、口腔医学四个专业大一、大二、大三三个年级共54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获得有效问卷521份,有效应答率为96.5%。

2. 方法

(1)调查内容自行设计调查问卷,主要内容包括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性别、年级、专业、是否独生子女、生源地、家庭年收入等),调查对象对规培制度的了解情况,调查对象的就业期望(就业城市、医院级别、就业薪酬等)。

(2)统计学分析数据采用 Epidata3.0建立数据库,采用 SPSS14.0 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统计方法包括频数分布、x2检验等。检验水准 α=0.05。

二、结果

(一)医学生对规培制度的认知特征

1. 医学生对规培制度的知晓度。参加调查的521名学生中,仅125人了解规培制度,占总人数的24.0%。其中临床医学专业医学生对规培制度的知晓度最高(29.0%),影像学最低(1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895,p=0.048);三年级医学生对规培制度的知晓度为32.2%,高于二年级(20.9%)和一年级(18.8%)医学生(x2=9.823,p=0.007);城镇生源医学生对规培制度的知晓度为30.7%,高于农村生源(1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008,p=0.002)。

2. 医学生对规培制度的态度。调查结果显示,48.0%的医学生对规培制度表示支持,无所谓和明确反对的医学生比例分别为26.5%和25.5%。其中麻醉学专业医学生支持比例为58.2%,高于其他三个专业医学生(x2=35.892,p=0.000);二年级医学生支持度为64.2%,一年级和三年级支持度分别为31.9%和45.4%(x2=39.863,p=0.000);城镇生源医学生支持比例为52.2%,高于农村生源医学生的44.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891,p=0.236),见表1。

(二)不同专业医学生的就业心理比较

1. 医学生对专业前景的看法。仅27.4%的医学生对就业前景表示乐观,其中49.5%的口腔医学专业学生认为就业前景乐观,麻醉学和影像学专业学生比例分别为38.5%和25.6%,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最低,仅1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7.679,p=0.000)。

2. 医学生就业去向选择。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毕业后考研的比例最低(69.8%),但考规培生和直接就业的学生比例最高,分别为9.0%和22.2%;麻醉学专业学生选择毕业后考研的比例最高(83.5%),无学生选择考规培生;口腔医学专业选择毕业后直接就业的学生仅2.9%,在四个专业中最低,各专业在毕业后就业去向选择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7.077,p=0.001)。

3. 医学生对就职医院等级的选择。影像学和麻醉学专业学生选择三甲医院的比例分别为81.7%和80.2%,口腔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比例较低,分别为71.8%和69.8%;选择二甲及以下医院的选择上,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比例高于其他专业学生,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0.496,p=0.312)。

4. 医学生对入职薪资水平的期望。影像学专业学生选择月薪资水平5000元以上的比例达42.7%,其次是麻醉学和口腔医学学生,分别为37.4%和34.0%,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比例最低,仅22.4%;但临床医学专业学生选择2000~3000元和3000~5000元的学生比例在四个专业学生中的比例最高,分别为51.4%和23.3%(x2=28.821,p=0.001),见表2。

三、讨论

(一)不同类别医学生对规培制度的认知差异

从调查结果来看,低年级医学生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知晓率为24.0%,支持率为48.0%,均低于国内相关学者的研究结果[2],可能与本次调查对象仅为大一至大三的低年级医学生,对规培制度的关注度还不够有关,而较低的支持率可能源于规培制度的拉长了医学生培养周期和独立执医时间,增加了医学生培养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有关,因此,医学院校需在低年级学生中加强宣传国家规培制度及其在医学生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调查结果显示,不同专业医学生对规培制度的知晓率和支持率存在统计学差异,其中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对规培制度的知晓率高于其他专业学生,可能与临床医学专业一般是医学院校学生最多的专业,而且在医院诊疗过程中涉及面最宽,在社会-高校-医院的环境体系中具有较高的传播度有关;而麻醉学专业学生支持率最高,可能源于该专业相对要求更高,不仅要具备一定的临床诊疗能力,还要具备过硬的专业能力有关。调查结果还表明,学生对规培制度的知晓率随着年级的增高呈现不断提高的趋势,说明高校的宣传对提高学生的知晓率具有重要作用,而二年级学生支持率高于一年级和三年级,可能源于二年级处于通识课和专业课衔接期,已认识到规培制度对自身职业发展的重要作用,支持率出现大幅增加的态势,到三年級接触临床专业课,伴随接触临床机会增加和授课教师的教育影响,对规培制度的积极和消极影响有了更加系统全面分析,使学生对规培制度的支持率又呈现回落的现象。调查结果还可以看出,城镇生源的学生对规培制度的知晓率高于农村生源学生,但对规培制度的支持率上并无差异。

(二)规培制度全面实施背景下的医学生就业心理

参加本次调查的医学生中,25.7%的受访者对就业前景表示乐观,63.5%的受访者表示一般,总体来看,医学生对自身就业前景并无过度担忧,其中口腔医学专业学生最为乐观,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最低,究其原因主要是口腔医学、影像学、麻醉学等专业招生人数相对较少,就业压力不大,而临床医学专业招生人数较多,各级医院的招聘门槛相对较高,市级以上单位基本要求硕士以上,使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背负较大的就业压力。

总体来看,在历年就业人数不断攀升,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压力大的基本态势下,伴随规培制度的全面实施,医学生的就业去向选择主要集中于考研和直接就业,调查结果显示,83.5%麻醉学专业学生选择考研,比例最高,而临床医学专业学生选择直接就业的比例最高,为22.2%。一方面,医学生纷纷通过考研以寻求更高层次的就业机会,来为今后的求职增加筹码,让自己有更多选择的余地,尤其是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衔接后,更多的学生希望通过考取专业硕士学位来缩短培养周期;另一方面,相对其他专业而言,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尽管卫生主管部门规定2020年之前,用人单位不得将规培证书作为医院招聘条件,但2020年之后用人单位则有了更多的选择权,有可能将是否具有规培证书作为招聘录用时的重要参考,因此,该专业部分学生希望能够尽早就业,以降低用人单位更加严格的招聘制度给自身求职带来的不利影响。

本研究结果显示,各专业学生对就业医院的规模期望值较高,近70%以上学生希望毕业后能够在三级甲等医院就业,在三级乙等和二级甲等医院就业的学生也有一定的比例,但愿意在二甲以下医院就业的学生比例非常低,仅1%左右;在薪资水平的预期上,46.26%的医学生期望薪资在每月3000至5000元,其中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比例最高(51.4%),而预期在5000元以上的学生中,影像学专业学生比例达42.7%,高于其他各专业。可见,伴随规培制度的实施,医学生教育培养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不断增加,进一步促使了医学生对就业单位规模和就业薪资水平的期望值居高不下,三级甲等医院和高薪资成为医学生的首选,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基层医疗单位由于收入低、環境差、社会资源相对匮乏、发展平台有限等现实因素,限制了其对医学人才的吸引力,造成基层医院人才引进困难,医疗人才紧缺的现状尚难以得到有效改善。

(三)引导学生理性认知规培制度,调整心理预期,树立正确的求职择业观

目前,规培制度已经全面实施,但在校的低年级医学生对该项制度知晓率较低,支持度还有待提高,加之培养成本的提高,带来就业预期的高期望值,“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心理仍普遍存在,因此,进一步加强在学生中宣传规培制度,引导学生正确认知规培制度,合理定位就业目标定位。医学院校一是要构建立体化的宣传格局,通过组织卫生主管部门、高校职能部门、学生所在院系对规培制度进行分层次、多渠道的系统宣传和解读,同时组织学生实地走访参观规培基地,切身感受规培制度在提升职业能力上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客观认知规培制度。二是要指导学生做好职业规划,将规培制度引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创业指导等课程的教学体系中,指导学生在知悉规培制度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包括在校期间的学业规划、专业方向选择、毕业后发展规划等,引导学生能针对规培制度的实施,分析利弊,明确自身定位,调整就业预期,把“先就业再择业”的理念根植于心,以乐观积极的心态迎接各种挑战,成长为医疗行业所需要的人才,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从容自信,实现人生的理想与价值[4]。

参考文献:

[1]陶香林.全面启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对医学生考研、就业心理的影响[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49-51.

[2]尉然,尹文强,刘益豪,等.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对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影响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7(1):51-55.

[3]疏金平,周典.安徽省医学生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认知的调查研究[J].医学与哲学(A),2016(02):65-67.

[4]王锦溪,张辉.医学生就业心理与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分析[J].继续医学教育,2010(05):16-19.

作者:罗昕 王子豪 马晓涵 丁建飞

医学规培生毕业论文 篇3:

一个亿也难解的规培之困

两个月前,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麻醉手术中心主任刘进捐出成果转化所得的一亿元,在华西医院设立专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以下简称“规培”)发展基金,引发热议。评论呈两极分化,绝大部分网友表示称赞,一部分医学生则“叫苦不堪”。

所谓规培,指的是医学生毕业后不直接分配到工作单位,而是以住院医师的身份在培训医院接受系统性的临床训练,意味着有3年时间只能领取规培补贴。正如一名医学生的评论,“干活的时候你是规培,发钱的时候你是研究生”,关于“规培是把住院医师当作廉价劳动力”的争议从未停歇。

刘进是规培制度的发起者,曾以全国人大代表的身份连续10年提出建立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最終使规培纳入国家财政预算。此番捐出一个亿之后,他再一次站在舆论“风暴口”。

为什么要规培,如何避免规培住院医师成为廉价劳动力,我国规培制度还有哪些问题亟待改进?廉政瞭望·官察室记者走进华西医院麻醉手术中心,向我国规培制度的先行者探寻答案。
“14亿人要看病啊”

说起自己早年刚从医学院读完本科,被分配到湖北黄石市二医院担任住院医生的经历时,刘进的形容词是“胆战心惊”。“医院缺人手,派我单独值班,那时候我连插管都不会,单独行医非常危险。”

刘进还听说过一件事。某医院一名普外科的医生去支援农村,他毕业后只在大医院的普外科做过肿瘤诊疗服务。一个女病人肚子里长了块鼓包,他摸了摸她的肚子就判断为肿瘤,提出需要开刀治疗,然而实际情况是对方有孕了。听上去是个笑话,但对一个病人来说,开不起这样的玩笑。

1989年至1993年,刘进在美国留学期间,萌生了在我国推行住院医师规培制度的想法。他发现,一名美国医学生想要成为主治医师,需要经历高度规范且系统的培训。

“我们国家医学生的水平并不比美国的差。”
刘进接受廉政瞭望·官察室记者采访。

之所以在临床方面整体水平不如美国,刘进认为,主要原因是我们还没有从国家层面出台一项关于医学毕业生独立行医之前的规范化培训制度,“这一时期(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决定一名医学毕业生此后作为临床医生水平高低的关键阶段。”

看到了问题关键的刘进,决定舍弃美国绿卡和丰厚的收入,回国推动这项工作。

1994年,刘进回国之后在中国科学院阜外医院开始试行规培,但是由于阜外医院属于心血管病专科医院,不是综合性医院,而他要推行的培训需要医生到各个科室轮转学习,只能另寻综合性大医院。

4年后,时任阜外医院麻醉科主任的刘进到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将其作为规培制度在中国的“试验田”。时任华西医院院长石应康初次见到刘进,听了他的规培设想后与之一拍即合。

在刘进眼里,规培并不是单纯为了解决医学毕业生的能力问题,而是通过培养终身规范化行医的医生,解决整个中国医疗资源不平等的问题。

“14亿人要看病啊!”刘进认为,现实的问题是,不是所有患者都有机会到大医院就医,绝大部分病人因地域限制会选择基层医院,而基层医院医生往往接触到的病种不多,甚至少数人连消毒都不规范。

正因如此,大医院应承担社会责任,为社会规范培养医学毕业生,这些医生在规培结束后,绝大部分都会去到全国各地的中、基层医院。“我希望通过规培,基层医院甚至是诊所的医生都是合格的临床医生,这样所有的病人才会得到同质化的规范诊治,任何常见病、多发病都能得到规范化的诊断、治疗和指导预防。”刘进说。
“魔鬼训练营”

李崎是华西医院首届规培学员,现任华西医院麻醉科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99年他从华西医科大学毕业时,作为全年级成绩名列前茅的学生,选择了留院。此时刚好赶上刘进和石应康在华西试点推行规范化培训制度,这项制度在麻醉科率先展开。

“麻醉医生是真正的全科医生,要和各个科室的手术、疾病打交道,必须熟悉每个科室的疾病诊疗手段,这也是率先在麻醉科推行规培的原因。”李崎说。

李崎与刘进的第一次见面在华西医院附近一家宾馆里,那时刘进告诉李崎,只要完成5年规范化培训,你去全国任何一家医院都可以胜任临床工作。正是这句话,让“小白鼠”李崎的心里有了底。

与李崎一同进入麻醉科的住院医师还有另外3人,第一年大家都在内外科轮转。
李崎展示当年的规培记录。

“当时我们讲‘三规’,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亚专业轮转,完成规定例数的各种麻醉管理与操作。”从第一届规培开始,华西医院每个月都会组织规培住院医师考一次试,每一次月考的成绩和每月完成各项临床操作的具体例数都会记入档案。在李崎办公室的置物架上,还放着当年规培时留下的厚厚一叠手写规培记录。

“只有完成足够多的临床轮转与操作例数才能保证技术的熟练度。”李崎告诉记者,他当年规培的时间比现在还要长,5年的时间里不少人选择了离开,与他一起培训的麻醉科住院医师,最终只留下两人。

后来,华西医院逐步将规培制度在全院各个科室展开试点。现在,刘进在华西医院建立起麻醉与重症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和示范基地,全科教师都参与住培教学,不少新人称此为“魔鬼训练营”。

除周四外,每天早上7时15分,麻醉科医生就要到科室上晨课,一般是半小时。周四的病例讨论要延长到8点结束,这天会根据病例抽问、点名,所有人都逃不过。每个工作日晚上,麻醉科住院医师的课程也被排满,其中的模拟教学培训课程已经成为华西麻醉规培的一张“金字招牌”。

这个过程中,也伴随着质疑声。2008年,一名来自广西的吴姓医生在网上发帖表示:用几年的时间做规培,有的学生已经拿到更高学位了,而你只是一个住院医师培训证。

刘进回了一封信,邀请吴医生一行人前来华西医院亲身体验观摩规培。其中有一名医生回去后复信道:如果我还是一个年轻的医学毕业生,能够选择的话,我会选择到华西医院来做规培医师。

刘进所率领的华西医院麻醉科,连续11年在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公布的《中國医院最佳专科综合榜》排名第一。近年来,华西医院麻醉手术的死亡率小于一百万分之一,而世界发达国家的标准则是小于二十万分之一。目前,这个团队的主治及以上职称的医生中,超过85%是完成了5年规范化培训后留下来的,这些人将成为华西麻醉未来的中坚力量。

据统计,华西医院20多年来培养了900多名规培医师,留在华西医院的大概只有10%。大部分人去到了全国各地的医院,成为当地的业务骨干。国内大约5%的青年麻醉医师都在华西医院接受过一到五年的临床培训(包括规培、专培和进修),有40%的麻醉科主任曾在华西医院接受过培训。

李崎用一句话概括对未来的期待,就是“在中国任何一家医院,随便哪位临床医生都能规范地解决患者的病痛,14亿国人都能享受到医院同质化的规范医疗服务”。他告诉记者,曾经一名国内大学的领导在美国访问期间,冠心病犯了,当地就近把他送去了一家医疗机构做心脏搭桥手术。“在国外,没有人在意他的身份,给他做手术的医生可能只是当天值班的外科住院总医师,但是他的手术效果很好。这是美国多年来推行住院医师规培制度的成效。”
规培医师不是廉价劳动力

事实上,刚开始实行规培试点时,除了华西医院本院留院学生,其他前来规培的几乎都是还没找到工作的毕业生。

“我印象很深,当时有个川北医学院毕业的学生,来我们这做了一年的规培住院医师,在上海找到工作后便立即离开了,早年间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华西医院麻醉手术中心副主任左云霞说,有的住院医师到了别的医院立即就成了副教授,单位还给安家费,这跟留下来规培简直是天壤之别。

“我们能理解过去一些医学毕业生只是把规培当作找工作和考研的缓冲期,但是为了让这项制度得以推行,华西医院从不强迫大家签订违约赔款协议,只希望他们在这里待一天,就能学到一天的东西。”左云霞说。

李崎回忆道:“当年(1999年)规培的第一年,每月的薪水只有600块钱。因为科室解决了午饭和晚餐,吃住都在医院里,没什么花销,也还凑合。但是如果是社会化学员,这点薪酬的确会阻碍大家参加规培的意愿。”李崎认为,网络上提出异议的人可能反对的并不是规培这项制度本身,而是对如何保证规培的质量、保障学员的合理薪酬提出质疑。如今,仅靠国家财政来资助规培,薪酬标准还不能令学员们满意。随着经济发展,希望补贴标准能有所提高,至少不要让薪酬成为医学毕业生求知路上的“绊脚石”。

“做医生,不干活是不可能的,做临床医生必须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刘进坦言,规培医师是不是廉价劳动力,这取决于医院里的老师,究竟是把他们当做学员教导,还是当做廉价劳动力利用。不可否认的是,某些地区的医院领导意识不够,哪里缺人就让住院医师到哪里去,这些医院需要转变“为院育人”的思维,规培是在“为国育人”。

“要改变这种思维并不容易。”刘进说,目前国内很多地方的医院都只为本地培养住院医师。“国内医院的利润很低,全国绝大多数医院利润率只有5%,规培需要当地财政拨款支持,财政付出了也是要见回报的。”

刘进向记者透露,他在担任全国人大代表时,原本提的是希望国家给规培生每人每年补贴10万元。“最准确的标准应该是一年级住院医师的总收入不低于他所在培训基地城市职工的平均收入,之后两年,随医师能力加强,收入递增。”

终于在2015年,国家全面实施规培制度,每年为每名住院医师提供3万元补贴,其中三分之一给培训基地。“在我担任四川省政协委员期间,又向省上申请了一笔财政资金,虽然仍没有达到预期,但再继续争取吧。”刘进说。

针对此次“捐出的这一个亿从何而来”的舆论关注点,刘进也作出了回应。去年,他带领团队研发的“新型骨骼肌松弛药物”和“超长效局麻药”这两类麻醉新药进行了成果转化,医院与合作企业签署专利许可和项目合作,合同金额7.5亿元。按照相关激励政策,刘进个人获得了1亿元奖励资金。

除了一步步让规培这条路走上正轨,刘进还希望完成规培的医生能够留在基层,切实解决各地患者就近就医的问题。“除了需要在规培上加大财政投入,还需要完善薪酬制度。”

此次捐出一个亿,刘进认为这对我国整个规培事业来说只是沧海一粟。“我国每年在培养住院医师上花费接近300亿元。但如果这一个亿可以在全国引起大家关注、重视,吸引更多资源来做这件事情,就值了。”

事实上,已经见到了“水花”。在刘进捐出一个亿以后,他的一名老乡找到他,向专项基金匿名捐出了500万元。

作者:李浩瑄

上一篇:植入式营销策略论文下一篇:中小企业会计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