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评教研究论文

2022-04-16

学生评教研究论文 篇1:

基于数据分析的学生评教研究综述

摘要:基于数据分析的学生评教有效性研究能在实证的基础上为高校调整偏差、合理采信学生评教结果提供建议,使学生的评教结果能更加公正、真实地体现教师的教学效果。通过分析基于数据分析的学生评教研究的现状和趋势,对今后该领域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和展望。

关键词:数据分析;高校;学生评教;教学质量

作者简介:王海骊(1973-),女,河北张家口人,北京科技大学新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办公室主任,助理研究员。(北京 100083)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青年基金“基于数据分析的高校学生评教有效性研究”(课题编号:09YJC880006)的阶段研究成果。

一、基于数据分析的学生评教研究的必要性

教學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在系统而科学地收集和运用信息的基础上,对教育活动发展变化的过程和结果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1]学生评教是学生对教师教学效果进行的一种评价。随着我国高等学校的扩招,教学质量问题日益被高校和社会所关注,而教师的教学水平又是高校教学质量的关键。学生评教作为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监控手段已在我国高校被普遍用做评价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量化指标和依据,学生评教的结果在促进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及对教师进行考核、聘任和奖励、学生选择课堂等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目前,在我国的各大高校已普遍实现了学生评教的量化过程。即:将评价指标体系做成学生调查问卷,以学生问卷的量化统计结果作为学生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评价结果,以分数的形式最终体现教师的教学效果。虽然仍有许多学者和教师对这种形式评价结果的科学性提出质疑,但不能否认实现了教师教学效果的数字化评价毕竟是非常大的一步跨越,因为在学生评教得出量化分数之前,高校只能对教师的教学效果作出定性评价,因而缺乏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基于数据分析的学生评教研究是指对学生评教数据进行分类、整理、统计,以对学生评教结果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从而在统计学意义上说明学生评教结果是否稳定、可信、有效,教师普遍认为会影响学生评教结果的诸多因素(如课程因素、教师因素、学生因素)是否对学生评教结果有显著性影响,这些因素与学生评教结果之间的相关性如何。

由于学生评教结果在现实应用中最突出的矛盾即高校对学生评教结果的采信与部分教师对学生评教结果的不信任。因此,基于数据分析的学生评教有效性研究将能在实证的基础上为高校调整偏差、合理采信学生评教结果提供建议,使学生评教结果能更加公正、真实地体现教师的教学效果,使教师消除顾虑,从而促进学生评教的良性发展,使其在提高教学质量和考核评价教师的过程中进一步发挥重要的作用。

二、基于数据分析的学生评教研究的现状和趋势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学生评教开始被世界各国所重视,关于学生评教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也有了更深入的发展。

国外关于高校学生评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学生评教的重要性;学生评教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学生评教及影响学生评教的主要因素和偏差。国外关于学生评教的研究大多是基于统计与数据分析的实证研究。主要有:Feldman的研究表明,学生评教的数量足够多时,学生评教的可靠性就能胜过最好的客观测验。Marsh对学生评价5名教师教学的研究结果表明,当有50人参加评价时评价的可靠性为0.95。[2]Marsh在一项跟踪研究中,要求同样的学生在课程结束时和几年后(至少是毕业一年以后)对课程作出评价。100门课程结束时的评估与回顾性评估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83,并且每次的中间值几乎相等。[3]Centra分析了17门课的202个班,有半数的相关系数达到0.60或者更高。[4]Marsh在两项研究中得出,学生评价和教师自我评价之间有相似的相关性。Murray比较同行评价和学生评价后认为,同行评价比学生评价的信度和效度差,更容易受非教学因素的影响。Howard在比较当前的学生、以前的学生、同事和八个经训练的观察者作出的评价结果后同样得出:当前的学生和以前的学生对教学效果的评价比教师自我评价、同事评价和经训练的观察者评价更具效度。[5]

国内关于高校学生评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学生评教的意义、作用、组织过程;学生评教的利弊分析与对策;学生评教的指标体系研究;学生评教与师生关系;学生评教的有效性和影响因素。

以“学生评教”为检索词检索中国期刊网2000年至2010年的论文,共检索到686篇相关论文,其中基于数据分析的学生评教有效性研究有11篇,仅占1.6%。11篇文献的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到两个方面。

1.班级大小、课程性质、教师职称、课程学时等因素对学生评教的影响

有学者对大学学生课堂教学评价作了实证分析,分析了影响学生评教指标体系设计的因素,同时论述了学生评教结果与班级大小、课程性质、教师职称、课程学时之间的关系。[6]有学者运用方差分析等定量分析方法,通过检验课程属性差异对教学评议结果的影响是否具有显著性,具体探讨了高校学生评教结果中系统误差的测定及修正问题。[7]有学者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高校本科生评教的客观因素(教师性别、教师职称、课程类型、学生人数)进行相关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这些因素均对高校学生评教结果无显著影响。[8]有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教师的职称、年龄对课堂教学质量有显著的影响(P<0.05),学历对课堂教学质量影响不显著(P>0.05)。本校教师与外聘教师课堂教学质量差异显著(P<0.05)。[9]有学者从教师的特征和课程特征入手,分别探讨教师学历、教师职称与课程类别、课程性质对高校学生评教分数的影响。研究发现,教师学历与教师职称对学生评教分数的主效应显著,但二者的交互作用不显著;课程类别、课程性质及其二者的交互作用均对学生的评教分数有显著影响。[10]有学者的研究表明,影响学生评教的主要因素有:教师师德、教学态度;课程教学质量与效果;教师掌握学科知识、驾驭课堂教学的水平和能力;教师课堂教学表达能力;教师教学方式、方法选择运用情况;教师布置、批阅作业及课后答疑等情况;教师维护课堂纪律、严格管理情况;教师选择使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情况。此外,学生年级、课程性质等对学生评教也有较大影响。[11]

2.学生评教与专家评教的比较分析

有学者对学生评教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论证了将学生评教与评估组评议和主任评议相结合,辅之以科学的统计处理方法,可以充分提高学生评教结果的有效性。[12]有学者对学生评教的基础数据进行计量分析,认为高校学生评教结果是有效且有偏差的。[13]有学者从组内相关系数考察信度评估,证明学生评价教师是各学校一项不可或缺的用来提高教师教学成效的重要手段。[14]有学者分析了学生评教和督导专家评教相关数据,得出结论:学生评教与学生的专业、年级以及课程的特点相关性显著,而与教师的年龄、性别、学历和职称等相关不明显。学生评教与督导专家评教的相关性较显著,但不是学生评教的决定因素,对学生评教分数起决定作用的是学生的学习收获及其满意度,这些属于学生“就读经验”的因素。专家评分与学生评分存在差异;差异的原因在于专家和学生的内在评教标准不同,专家主要参照教师的职称、学历及课程的理论授课时数等背景性因素,学生则主要依据自己的“就读经验”。[15,16]

从已查阅到的11篇相关研究文献的发表时间来看,2000~2006年1篇,2007~2009年5篇,2010年5篇。由此可见,基于数据分析的学生评教有效性研究在近年来呈明显上升趋势。从发表论文的期刊来看,该研究领域发表论文期刊级别呈现由低到高的趋势,表明有更多高水平的教育学者逐渐关注基于数据分析的学生评教研究,使得该领域的研究日渐深入。

总体看来,基于数据分析的学生评教研究的数量和质量在国内仍弱于国外,目前国内该方向的研究成果较为欠缺,采用的数据源较少,研究内容不够系统、全面、深化,研究结果分歧较大。

三、基于数据分析的学生评教研究展望

基于数据分析的学生评教研究的主旨是:从统计学意义上研究學生评教结果是否能客观公正地反映教师的教学效果,如果存在偏差应如何科学调整,以使学生评教更有效地促进教学。针对这样的目标,研究的关注点应为:在学生评教过程中,各种有可能影响学生评教结果的因素(教师性别、教师职称、课程类型、课堂规模、课程学时、学生年级、学生分数等)是否对学生评教有显著性影响;学生评教结果的稳定性情况,即不同学生群体或同一学生群体在不同时间对于教师评价结果是否稳定,同一教师的同一课程、同一教师的不同课程的学生评教结果是否稳定;学生评教结果与专家评教结果是否一致及相关性如何。采取何种措施将学生评教结果和专家评教结果有效结合,使之能更科学地反映教学质量。

通过对学生评教数据的分析,从统计学意义上研究各种因素对学生评教结果是否有显著性影响,将学生评教结果与专家评教结果对比,研究学生评教在统计学意义上存在哪些规律性,在此基础上对如何调整偏差、科学利用学生评教结果提出政策建议,为教育管理部门科学采信学生评教结果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学生评教科学发展,以学生评教带动教育教学效果的提高,体现评价促进教育发展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涂艳国.教育评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3.

[2]Feldman,K.A.Consistency and Variable among college students in rating their teachers and courses,1977:223-271.

[3]Overall,J.V.&Marsh,H.W.Students’Evaluation of Instruction:A longitudinal study of their stability[J].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80,(72):321-325.

[4]Cohen,P.a.A critical analysis and reanalysis of the multisection validity meta-analysis.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Washington,DC,1987.

[5]Marsh,H.W&Rochel,L.A.Making Students’ evaluation of teaching effectiveness effective[J].American Psychologist,1997,(11):1187-1197.

[6]宋光辉.大学学生评教的实证分析[J].教学研究,2002,(4):317-320.

[7]孙玉环.高校学生评教结果系统误差的测定及修正[J].统计与咨询,2009,(1):16-17.

[8]王海骊.高校学生评教的有效性研究[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8,(6):9-13.

[9]董江水,陈淑芳.学生评教结果研究 [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2007,(2):95-98.

[10]韩明,陈启山,王鹏辉.教师与课程特征对高校学生评教分数的影响[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4):44-47.

[11]李宇辉,陆海华.学生评教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0,(5):55-57.

[12]马天梅.提高学生评教有效性的实证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3):87-91.

[13]毛丰付.学生评教,偏差几何——对某校学生评教的数据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9,(3):87-91.

[14]高维春,白淑毅,余斌.应用组内相关系数测量学生评教的信度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0,(1):53-54.

[15]吴培群,陈小红.大学生评教的统计分析及其改革途径探讨[J].高教探索,2010,(3):78-91.

[16]吴培群.高校专家评教与学生评教差异的实证分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10):71-77.

(责任编辑:王祝萍)

作者:王海骊

学生评教研究论文 篇2:

学生评教研究综述

学生评教已广泛存在于我国各级学校的教师评价实践中,然而对学生评教的研究却没有取得统一的认识,甚至学生评教的有效性依然存在争议。本文从学生评教的必要性与意义、内容、途径与方法、实施过程、结果的处理与反馈、影响因素等方面对此前的研究进行梳理,以期能对学生评教今后的研究及实施效果的提高有所帮助。

一、学生评教的必要性与意义

对于学生评教的必要性,研究者大都持肯定态度。从社会学的角度看,现代教育已经成为个体生命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关注生命体验,提高生命质量,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责任,“学生评教”是学生在学校教育体验中的呐喊,是一种文化生命特征的反映。[1]在我国加入WTO之后,教育作为学校生产的服务产品,其存在的价值就是为学生发展服务。学生作为学校服务的对象,有权对学校提供的教育服务作出评价。从教育学的角度看,学生作为教育的对象和教学过程的亲历者,教育者需要倾听来自他们的声音。从教师管理的角度看,学生评教可以使学校管理层获得真实而全面的信息作为评价教师最直接的依据,有利于作出更合理、更全面的考核评价。[2]从师生关系的改进和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看,学生评教能够充分体现现代教学中的民主意识,从制度上保障学生与教师人格平等的地位,交给学生民主监督的权力;[3]可以使教师获得大量的反馈信息,及时了解自己教学中的优势和不足,调整自己的教学观、学生观,倾听学生对教学的需要和要求,不断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4]来自实证性的研究表明,当学生的评价范围限制在描述教学活动时,学生参与教师评价的信息具有相当高的效度。从这个角度讲,在收集教师评价信息的众多途经中,学生对课堂教学的评价是最为有力的材料。[5]

与此相反的意见是,学生身心不成熟,学科专业知识不足,对教学行为缺乏科学的认识;加之部分学生缺乏实事求是的态度或动机不正确,完全从自身的利益和情感需求出发,因此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和理解难免片面,有时甚至会发生偏差。同时,教学又是一门深奥的艺术,教学的许多方面连教师都不是很清楚;教师的个性、风格等也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特殊性。这些因素决定了学生评教具有明显的弊端,对教育教学工作不利。

对于同一个事物,如果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或同一角度的正反两面进行审视,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从学生身心成熟度和学科专业知识掌握的角度看,学生可能远远不能跟专家比,但是,从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教师评价信息的全面性的角度看,学生评教无疑是需要的。换个视角看,如果学生评教能够使学生不成熟的方面得到凸显与改进,那恰恰是学生评教有助于学生发展的表现。其实抛开这些争论,仅从现实的情况看,学生评教也是必要而且是迫切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活动的设计等都是教师一手包办,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是一个完全被动的接受者,即使教师备课时“备学生”,那也是教师按照自己对学生应该掌握什么和学生需要掌握什么的假设与推测,没有建立在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与沟通基础上。在教学评价中,学生没有机会表达自己的声音,不能将自己对教学的需要与看法反馈给教师和教育管理者,这对自始至终都参与教学活动的学生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忽视。要使评价发挥它对教师教学的诊断与发展功能,就必须改变学生在教师评价中的权力缺失的现状,给予学生表达自己需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机会。

二、学生评教的内容

评价的内容是影响学生评教科学性的重要方面。对评价内容的研究主要包括谁来确定内容,确定什么样的内容,为什么选择这些内容。评价内容如何确定,能够反映出评价背后的理念。评价内容的确定,可以单纯由学校教育管理部门完成,也可以在管理部门的组织下由教师、学生、专家多方参与下完成。学生评教指标的制定主要由管理部门独立制定,它以管理为目的,代表管理者的意志,很少考虑教师或者学生的需要,正如有的研究所指出的那样,目前的学生评教看似民主,但实质上仍然是一种由管理者主导的自上而下的教师评价,学生被动参与,他们在评教中的心理状态和情感因素、体验和收获没有受到真正的重视和关注。[6]不仅如此,它还容易成为教师教学的束缚,使教师感受到更大的压力。现代教育评价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确定需要相关人的参与,教师、专家、学生、家长都是教学的利益相关人,他们都应该参与到教学评价中去,这不仅可以使评价主体与内容更具全面性,而且能够提高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的积极性。但是,当前对评价指标产生过程的研究并不多,研究者大多默认评价标准应由学校教育管理部门制定,只有少数学者呼吁标准的制定应在多主体参与下完成。教学评价和教师素质评价是学生评教的主要内容,具体包括教师职业道德、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的组织与表达、课堂管理、教师的知识基础等方面。[7]选择这些内容的理论支持主要是教学过程理论和有效教学理论。在新的课程理念的影响下,教师评价的指标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强调教师教学过程中的创新;重视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互动,尤其是学生的参与;关注教学目标的达成状态、学生的思维状态;关注情感因素在教学中的作用等。[8]

从一定意义上说,评价内容引导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用固定的评价标准来衡量各个学科和各种水平的教师,难以得到教师的广泛认可,更不能起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对不同专业发展阶段的教师有各自的评价内容侧重,使不同学科的评价内容能体现学科的特点,这是进一步的研究必须解决的问题。

三、学生评教的途径与方法

提倡评价渠道多样化。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不仅包括由教学管理部门组织的评价,还应该包括教师为了解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随时在学生中所做的调查以及学生自发组织的对教师的评价。[7]学生评教不仅具有教学管理功能,还有促进教师发展的功能和改进师生关系的功能,单纯由教学管理部门实施的学生评教,灵活性与时效性不强,很难及时有效地提供服务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有针对性的信息,而教师自己组织的调查以及学生组织的评价则是根据教学的需要而进行的,有很强的针对性与时效性。因此,确定学生评教的实施途径时应该全面考虑其所能发挥的教育教学功能。

主张评价方法多元化,以质性评价为主。当前学生评教主要的方法是问卷调查法。对此,有的学者认为,应改变单一的问卷调查评价方式,开展多种形式的学生评教活动,如学生座谈会、学生个别谈话、网上评价等。[7]这样可以充分发扬民主,加强管理部门、教师、学生之间的沟通。这种方法既使教学主管部门获得所需要的内容,也给了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自由。但问题是,要做到这一点是有很大难度的,因为在喜欢听好话的文化环境里,教师很难面对面听取别人不同的意见,尤其是学生的意见。另外,学生敢不敢说实话也是一个问题。其实,这恰恰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师生之间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平等,缺乏真正的沟通和交流。而网上评教则容易出现个别与教师有过节的学生对教师实施人身攻击的尴尬局面。[8]

每种方法都有其利弊,应各取其有利的方面,形成多种方法的互补。从信息收集的灵活性和深入程度来说,学生座谈会、个别访谈能够使教师或者教育管理者直接与学生面对面,获得学生对教学更真实、更深入的看法,而问卷法则可以从信息收集的广度和参与学生的数量上保证评价的全面性,使评价具有统计学意义。作为用于教师管理的重要信息来源之一的学生评教,应该以量化的评价为主要手段,辅之以质性的评价,在反馈信息时应相互综合考虑,看它们之间是否具有一致性,并对存在的差异进行进一步分析。

四、学生评教的实施过程

对学生评教实施过程的研究主要包括参与学生的选择、实施评价的准备、评价实施周期等几方面。对于参评学生的选择,大多数的研究者主张学生全员参与,主要理由是学生全员参与的评价与其他评教方式具有较高的一致性。有研究表明,学生全员评教的结果与同行评价相关系数为0.84;学生评教的结果与教学成绩也居于较高的一致性,相关系数为0.78。[9]不仅如此,学生全员参与还有利于引导教师面向全体学生,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有利于引导教师通过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成绩,有利于教师重视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活动。[9]有的研究者则简化评价操作的过程,主张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让部分学生参与,数量大约占班级人数的14至12,这样减少繁琐,又尽量保持了信息的真实性。[10]两种方法各有其合理性,但显然其出发点是不同的,前者主要是出于对促进师生交流的考虑,后者则主要从教师管理的角度考虑。

评价实施的准备也是当前研究的重点。实施准备的研究主要是做好教师与学生对评价的认识工作,包括向教师与学生公布、解释评价指标,讲明评价的意义。在评价实施的初始阶段,无论教师还是学生,对学生评教并不熟悉,在开展评价时非常有必要对他们进行充分的解释与宣传,使其明白评教的意义,避免或消除他们在评教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负面心理。如有的学生可能对学生评教的意义不明确,认为这只是走形式,持无所谓的态度而对此随便应付了事。有的学生可能不明白评价对教师改进教学、改善师生关系的意义,而将此视为报复教师的机会,而使评价信息严重失去其真实性。而教师如果不理解学生评教的意义将会使评价变得更加困难,甚至导致师生关系紧张。对于评价时间与周期,多数研究者把评价时间定在学期中或学期末。但是,要发挥学生评教诊断与反馈的功能,使其成为改进教学的手段,仅靠在期中或者期末进行是远远不够的,应考虑如何能使其贯穿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成为与教学共存的常规性活动。

五、评价结果的处理与反馈

由于学生评教的工具大都是采用赋分或等级式的评价表,所以对评教结果处理的探讨大都是关于如何处理评价表的得分。评价结果处理的主要方法有:(1)加权平均法,其优点是评价结果能直接反映教学效果与学生期望值之间的差距,容易被教师接受,缺点是评价结果之间不具有可比性;(2)名次法,运用加权平均法计算出测评原始分并排名,用教师的名次表示评价结果,其优点是可以反映出每个教师的相对水平,缺点是无法直观地反映教师之间的真实差距;(3)标准化法,将测评所得原始分数转化为Z分数、T分数等。除上述三种常用的测评数据处理方法外,还有百分位数、标准九分数等方法。[11]不难看出,上述这些方法除了能反馈教学与学生期望之间的差距之外,更主要的目的是将教师进行排名,用于鉴定、区别的目的,这显然没有把教师教学改进与师生沟通视为学生评教的主要目的,难以发挥评价的改进与激励功能。当然也有的研究主张要及时让教师知道学生评教结果,对学生评价优秀的教师,应公开给予鼓励表扬,特别好的典型可以总结经验加以推广,对学生评价差的教师,一般通过个别谈话的形式指出不足、提出改进意见,切忌公布结果,伤害教师自尊。[9]由于学生评教较之于其他评教方式的特殊性,在处理评价结果时应主要考虑用作教师改进教学、获得专业发展与师生沟通的目的,使其及时有效地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

六、学生评教的影响因素

近年来对学生评教研究的重心逐渐转向实证性的研究,这方面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影响学生评教的因素是什么、影响的机制、方式与程度以及如何降低或消除这些因素的不利影响等方面,但是研究的角度与侧重各不相同。有的研究把学生评教视为学生作为行为主体的个体性活动,从学生个体心理和师生关系的角度来探讨影响学生评教的因素。学生个体的心理因素包括评价态度、学习目标、学习动机、兴趣爱好等,举个例子说,如果学生对评价持“无所谓”的态度,就会把评价活动看作是与己无关的事情,对评价活动敷衍塞责。师生关系的心理因素包括教师亲和力、学生得失情绪、报复心理等。拿学生得失情绪来说,有些学生怕得罪任课教师导致学业成绩评分降低而给教学水平并不高的教师以偏高的评价。有的研究将学生评教看作对教学活动的评价,既包括教学活动的要素,如教师、学生、教学内容(课程),又包括评价指标体系因素,教师因素主要包括职称、性别、年龄等方面;学生因素可以分为学生个体因素和学生群体因素,学生个体因素如评价态度、评价心理、个性特征等;群体因素如年级、专业、班级规模等;课程因素如选修、必修、学科领域等;评教指标主要包括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当然这也会因各校实际而有所差异。[12]

来自实证的研究也表明,课程的重要性、教师职称、学生对课程的兴趣、班级学生人数、课程的负担和课程的深度等都影响到学生对教师评价的结果。[13]不难预见,在发现这些重要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的机制与程度之后,对如何降低或消除上述因素的不利影响将成为进一步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叶显发.悄然的变革——“学生评教、家长评校”活动的社会学、教育学意义.湖北教育,2004(6).

[2] 廖世雄.“学生评价教师”的实践与思考.教学与管理,2002(8).

[3] 秦宝军.如何提高学生评教的有效性.现代技能开发,2002(9).

[4] 王晓怀.对学生评教认识与实践.高等建筑教育,2001(1).

[5] 陈玉坤.教育评价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6] 洪敏.“学生评教”的反思.人民教育,2004(1).

[7] 胡天春.学生评教的现状与对策.经济师,2004(3)

[8] 商发明.课堂教学评价的新理念:以学评教.教育科学研究,2004(1).

[9] 韩增圣.如何实行学生全员评教.教学与管理,2001(4).

[10] 崔希俊.关于学生评教的实践与思考.教书育人,2004(6).

[11] 师铁梅.学生评教测评数据的处理.教学与管理,2004(7).

[12] 周志钧.影响学生评教结果的因素及改进措施.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

[13] 魏红,申继亮.背景特征对学生评价教师教学的影响.高等教育研究,2003(4).

(责任编辑 付一静)

作者:魏振波 冯淑慧

学生评教研究论文 篇3:

高职院校学生评教研究对高职教师评价研究的启示

摘 要:高职院校是我国培养人才的重要教育组成部分,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情况作出评估,基本上包括了教学水平、师资队伍建设、办学条件、基础设施建设等多个方面。本文为了促使高职院校的教师评价体系更加完善,现从学生评教的角度出发,明确了高职院校学生评教的必要性以及现状,并且探究了几点高职院校学生评教对高职教师评价研究的启示。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评价;教师评价

0 引言

高职院校的学生评教主要是指由学生通过无记名的调查方式对高职教师进行教学评价。参与调查的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对相关教师予以一定评定。美国大学在20世纪20年代便已经开始采用学生评教的方法。在80年代,美国以及西方大部分国家的高校基本上均能够采用学生评教进行教师评价,由此,学生评教在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当中占有了较高地位。我国高校采用学生评教方法基本为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于90年代初,学生评教得到了逐步完善与发展。本文重点对高职院校学生评教在高职教师评价方面的启示进行探讨,希望能够促使高职教师评价体系更加完善,继而提升高职院校教学质量。

1 高职院校学生评教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能够为学生提供相对专业性的教育服务,学生在高职院校消费高等教育,二者均需要将课程以及课堂作为媒介。此时,学生有权利对课程的设置以及课堂教学质量作出评价,该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教师逐渐提高其自身的教学能力,提升整体的教学效率。为了促使高职教师评价体系的不断完善,高职院校自身获得良好发展,有必要建立学生评教制度。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是教师开展一切教育活动的直接对象,教师的讲课质量以及自身素质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会产生直接影响。由于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与教师的接触时间比较长,学生对于教师教学的优缺点感触将最深,通过学生评教对教师进行客观评价,具有一定可信度,且能够充分体现师生平等的观念,促使教师不断改进,学生不断积极进取。

2 高职院校学生评教的现状

高职院校学生评教主要是学校组织学生自主对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行为、教学效果以及教学水平进行评价,属于教学评价体系与教学质量监控当中比较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高校教师的自我提升与改进具有重大影响,对于高职院校的实际教学管理亦发挥着巨大作用。虽然当前学生评教在我国的发展时间比较短,但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在评教的内容、方法、结果处理与反馈等多方面,我国均具有了一定研究成果。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学生评教的主要内容基本由高职院校管理者自行拟定,学生评教大多流于形式,并不能够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同时,学生评教的方法亦比较单一,基本上均采用问卷调查法,其中存在着比较模糊的选项,学生不能够进行主观的评价、在评教结果的反馈方面,主要目的基本为对教师进行排名,并未作出相应的奖惩,因而对于教师难以起到良好的激励作用。

3 高职院校学生评教工作有效开展的前提条件

高职院校学生评教工作开展前,首先必须明确学生评教的目的,端正对于学生评教的认识。学生评教属于学校教学质量与发展水平保障体系当中的重要内容,通过良好的学生评教有利于对教学活动以及学校办学进行优化。其次,必须保证学生评教程序的合理性,由此方能够保证学生评教的结果具有较高可操作性,不会出现较大偏差。最后,必须保证学生评教工作的公平与公正性,学生评教时要能够对评教具有正确的认知,要把握评教的标准,且要用于表达不同的观点与意见。

4 高职院校学生评教对高职教师评价研究的启示

4.1 充分体现“以人为本”思想

高职教师评价需要通过学生评教予以一定的判断。但是,在高职教师评价系统的学生评教组成部分当中,必须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思想。“以人为本”时当前我国的发展主体,更是整个社会科学的主要发展方向。“以人为本”思想需要充分的融入人本管理当中,要关注人的全面发展,满足人自我价值的体现与心理需求。学生评教在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当中,尤其在高职教师评价当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发挥着显著作用。教师评价之所以被广泛重视,主要由于高职教育必须要关注教师自身的发展,促使教师能够真正实现自我价值,提升教学质量,培养优秀人才。因此,学生评教与教师评价的紧密结合,必须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内涵。

4.2 拓宽学生评价的内容

当前,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评教内容基本为教师教学任务完成情况、教师教学程度合理情况等,在评教方式上基本为问卷调查方式,且学生的回答只能够选择“满意、一般、不满意”等固定的选项答案。该种学生评教方式并不能够促使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良好地交流,难以对教师评价起到真正的评判作用。面对该种情况,我国高职院校必须要重视拓宽学生评价的内容,促使不同的学生能够对不同课程、不同教师产生不同的要求与期望。在此方面,高职院校学生评教的内容方面可以适当地增加教师对学生的发展关怀等内容,其中可以包括师生之间是否存在有效交流、教师是否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方式、学生能否向教师表达自己的期望、学生所反馈的信息能否被采用等。此外,学生评教时更应该适当地增加自主评价内容,以此有利于对教师作出准确评价,促使教师与学生能够共同发展。

4.3 完善学生评教制度

高职院校若要获得良好的学生评教效果,对教师作出有价值的评价,必须要重视完善学生评教制度,为学生评教营造良好的环境,促使师生之間能够不断通过交流共同成长。在此方面,高职院校首先应该对学生评教量表进行完善,即应该由学校教务部门与师生之间共同参与制定,保证量表的内容具有一定易懂性,便于学生作出客观的判断。其次,对于不同的专业与课程需要设置不同的评教指标,以便获得真实的评教结果。在学生评教当中可以将其分为日常评教和期末评教两种方式,在二者相互结合的情况下有助于对教师日常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亦能够对每学期的教师教学效果作出判断。此外,虽然学生评教对教师评价会起到一定指示作用,但是却并不能够将学生评教的结果作为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必须将学生评教与专家评教、同行评教等相结合,保证教师评价具有客观性。

4.4 加大评教反馈力度

高职院校需要加大评教结果的反馈力度,此处主要包括向学生和教师两方面反馈评教结果。首先,大部分学生参与学生评教后,其均希望自己的参与能够得到重视,能够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一定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并且,大部分学生均希望能够通过评教活动为下一次的评教奠定基础,促使教师能够倾听学生的意见,恰当地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因而,将评教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将能够促使学生得到充分的肯定,在评教当中予以更加端正的态度。其次,高职院校教务部门并不能够仅以分数的形式将评教结果反馈给教师,该种方式并不利于教师发现自身需要改进之处,此时评教结果往往会流于形式。评价结果在反馈给教师时,必须要根据具体的评教情况作出表彰,树立先进模范,予以教师一定激励,促使其能够更加积极地做好教学工作。同时,学生的评教结果将能够充分发挥作用。

5 结论

高职院校是我国培养人才的重要教育组成部分,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情况在教学水平、师资队伍建设、办学条件、基础设施建设等多个方面作出评估。高职院校学生评教虽然在评教内容、评教方法等方面仍旧存在一定缺陷,但是,其能够对高职教师评价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高职院校为了进一步完善教师评价体系,必须要重视学生评教这一重要组成部分,要能够做到“以人为本”,充分拓宽学生评教内容,完善相关的评教制度,更要加大相关评教结果的反馈力度,以此促使高职教师不断完善自身,提升教学水平。

参 考 文 献

[1] 朱璋龙.高职生喜欢什么样的教师——基于学生评教指标体系构建与检验的实证分析[J].高教探索,2016,01(03):103-108.

[2] 高维春.高职院校教师课堂教学质量学生评价存在问题及对策[J].河南科技,2013,19(08):267.

[3] 王泽.高校学生评教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基于对某高职院校学生和教师的问卷调查[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12,04(05):68-70.

[4] 张星.高职院校学生评教方式的改进设计[J].职教通讯,2014,14(11):16-19.

作者:李玉鹏

上一篇:高校金融投资论文下一篇:国际经济探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