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体育社会学论文

2022-04-18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学生的学习目标也随之增加。在教学中,学生不仅要掌握语数英的知识,而且还需要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学生的体育与健康课程需要教师讲究一些有趣的教学方法开展,因为体育课程一般都进行在室外,所以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会比较高,也会更加的具备上课活力。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休闲体育社会学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休闲体育社会学论文 篇1:

城市社区休闲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的社会学审视

摘要:对苏州市7个行政区10个不同的小区详细的调查研究,采取各种形式,对苏州社区休闲体育项目、参与休闲体育的目的、参与休闲体育的场所、休闲体育消费行为特征等作了分析和统计,表明苏州社区居民休闲体育方面消费能力有限,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意识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体育休闲场所还有待改善。从社会学角度出发,给出了完善体育服务体系的对策。

关键词:苏州社区;休闲体育;现状;对策

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推进全民健身的城镇可持续发展行动,是新世纪城镇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时代特色。各国专家和学者对休闲体育都有不同程度的研究。世界上许多国家纷纷推出大众体育发展计划,完善体育服务体系。如美国的《健康公司2000年》、英国的《90年代体育——迎接新的地平线》、新加坡的《2000年体育振兴计划》、日本的《迈向21世纪的体育振兴计划》、德国的《健身130全民健身计划》、澳大利亚的《生命在于运动》等等,都反映了各国政府对大众体育和国民健康事业发展的高度重视。我国全面健康观和全面发展观正逐渐的深入人心,人们对休闲的质与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使休闲活动更利于促进健康和促进社会发展,正在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课题。北京体育大学的朱寒笑、西南师范大学的杨英对休闲体育的服务体系进行了研究。上海体育学院的莫再美对城市老年人休闲体育行为进行了研究。郭惠平等《对我国公共体育服务社会化改革的再思考》剖析了现阶段我国公共体育服务存在的供求失衡。肖林鹏等的《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概念开发及结构探讨》分析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相关概念。本文通过对苏州社区休闲体育的问卷调查,分析了苏州社区休闲体育服务体系的现状,并对改善苏州社区休闲服务体系现状作了详细的分析,并给出了完善体育服务体系的对策。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苏州市10个不同的小区作为调查对象。调查范围涵盖古城区、高新区、工业园区、城郊结合部、其他市辖区及新农村小区。涉及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就业环境以及不同受教育程度的人群。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根据研究的需要,在中国学术期刊网收集相关论文和专著,在中国优秀学位论文数据库收集博硕学位论文,并在全外文数据库收集相关文献。并对这些文献进行整理和分析,全面了解本领域的研究现状。

1.2.2问卷调查法对于问卷的内容和结构有效性咨询过苏州大学等高校及社会体育学方面多位专家,得到普遍认可。对于问卷的发放,在2011年10月和12月先后2次对不同行政区的居民区随机发放相同的问卷,向居民发放问卷共1000份,其中回收958份,回收率为95.8%,有效问卷943份,有效率为94.3%。通过发放问卷及实地调研,准确详细地得到了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第一手资料。

1.2.3专家访谈法对江苏省体育局和苏州市体育局群体处以及苏州市各区县文体局主管群体的领导进行了专访,对目前江苏省群体工作尤其是苏州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现状有了较为宏观的把握。

1.2.4数理统计法将所得数据用Microsoft Excel软件和SPSS统计软件进行存储,运算和常规处理分析,找出制约苏州市社区休闲体育公共服务的因素,,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年龄分析

根据联合国人口分布原则,将人口年龄结构类型分为:年轻型、成年型、老年型。此次渊查对象的年龄结构类型为偏向于青年型、成年型结构,样本分布具有较高的代表性(见表1)。21~30岁占32.66%,3l~40岁占28.10%,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表1苏州市调查居民年龄分布情况年龄(岁)20岁以下21-30岁31-40岁41-50岁51-60岁60岁以上

2.2社区居民休闲项目比较

表2为苏州社区居民闲暇时间休闲项目选择。从表中可以看出苏州市城市居民的闲暇时间主要用于看电视、上网。选择体育运动的只有31.5%,数据表明苏州市城市居民大部分利用闲暇时间看电视、上网,通过电视和网络来获取各种信息,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意识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表2

苏州社区居民闲暇时间休闲项目选择

2.3社区居民参与休闲体育的目的分析

表3为社区居民参与休闲体育的主要目的比例分布。调查结果显示,社区居民强身健体目的占71.5%,娱乐放松目的的占56.3%。在城市居民的心目中运动休闲的强身健体和娱乐放松作用的重要性已经得到认可。休闲体育既不受限于体育竞赛的种种严格规定,也不追求高水平的运动成绩,而是一种有意义的活动形式用来度过自己的余暇时间,从而达到强身健体和娱乐放松的目的。社区居民喜欢在充满欢悦和谐的气氛中,达到增强体质、促进健康。表3社区居民参与休闲体育的主要目的比例分布

2.4社区居民参与休闲体育的场所

活动场所是社区居民进行健身活动的重要空间,是展开休闲体育必要的空间因素。表4为社区居民参与休闲体育场所分析。从表4可以看出,城市居民对具有公益性、公共性特点的“公园、广场”、“住宅小区空地”、“单位的体育设施”、“公共体育场馆”选择表现了一定的集中趋势。社区居民休闲体育活动场所要离居住处进,无额外消费的公益性的场地设施锻炼是公众的首选。通过表4可以看出,社区居民偏好于在熟悉的环境与熟悉的人一起锻炼,追求一种大众化、团体化的锻炼氛围。发展公共体育设施是增加改善社区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重要环节,为今后的休闲体育场所建设与布局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依据。

2.5社区居民休闲体育消费行为特征

体育消费指对体育活动的经济支出,包括实物型产品支出和观赏型产品支出,适当的体育消费是体育活动得以维持和进行的基本前提,体育消费水平也是反映体育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表5为居民每月的运动休闲消费情况。

如表5所示,体育消费每月不足50元的占总数的50.3%,50-100元的占总人数的28%,300元以上的占总人数的4.6%。社区居民休闲体育消费基本基于免费的形式,体育消费水平较低。男女每月的体育消费支出上存在差异,男性的体育消费支出大于女性体育消费的支出。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为了满足广大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社区体育公共服务需求,构建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势在必行。苏州市经济条件好,体育生态环境也不错,根据本市实际情况,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广泛参与且以落实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理念、切实保障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基础,着眼于构建和谐社会、和谐社区与满足广大社区居民对社区体育公共服务需求并重的多元化、全方位的苏州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

3.2建议

(1)改善社区公共活动场地。

(2)提高全民休闲健身意识。

(3)多渠道筹备资金投入。

(4)社区公共体育设施的完善。

(5)培养休闲体育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朱寒笑,中国城市体育休闲服务组织体系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2]杨英,构建社区体育多元化服务体系的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3]莫再美,广西城市老年人休闲体育行为研究[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9,

[4]郭惠平,等,对我国公共体育服务社会化改革的再思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11):1-6,

[5]肖林鹏,等,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概念开发及结构探讨[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7,(2):97-101,

[6]王建平,我国休闲体育的现状与对策[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7,(5):85-87,

[7]李静,等,浙江省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12):23-25,

[8]贺凤翔,对建立和完善我国社区体育服务体系的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05,(7):3-4,

[9]顾洪伟,发展社区体育,构建和谐社会[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7,(2):41-42,

[10]姜丽,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建设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3,(3):27-2

作者:武文杰

休闲体育社会学论文 篇2:

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之我见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学生的学习目标也随之增加。在教学中,学生不仅要掌握语数英的知识,而且还需要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学生的体育与健康课程需要教师讲究一些有趣的教学方法开展,因为体育课程一般都进行在室外,所以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会比较高,也会更加的具备上课活力。在我看来,体育与健康课堂的教学存在着一些积极与消极的问题,在此,我将对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提高;存在;素质;看法

引言:体育与健康的教学有良好的一面也就会有不好的一面,教师要正确的认清教学问题,在教学中进行不断的反思。只有通过课堂进行总结反思之后,课堂教学的效率才会有改变,教师的教学也会更具有方向性。学生在学习体育这门课程时,不仅要掌握一些简单的理论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懂得实践。学生只有不断的在体育课上实践活动,身体的素质才会有提高。但是由于体育课程经常不被家长和学生重视,所以教师的工作难以顺利的进行,课外教学也存在许多的弊端,我认为,要想教好体育,就得先让教师和学生正视体育学习,采取一些优秀的教案提高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1.体育与健康课程对学生的积极影响

1.1 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锻炼

体育与健康课程开展对于学生而言是特别有意义的一门课程,现在由于社会的发展,许多家长和学生会忽略体育的教育和学习,所以在体育课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动起来增强自身的身体素质,从而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只有身体足够健康,学生才能在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认真学习,逐渐适应一些比较具有难度的学习。

1.2 学生可以获得全面发展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学生如果想要良好的融入这个社会,就必须在学习上全面的发展。在体育与健康的教学中,学生不仅能够获得理论的知识,而且还能在活动中不断的得到锻炼,在课堂中逐步累积一些和生活有关的体育常识,把自己今后的生活水平提高。

2.应采取哪些教学方法避开体育教学的消极点

2.1 以小组的形式学习,提高班级管理的效率

在体育与健康的教学过程中,由于课堂的开展一般都在室外,学生的管理就会面临着许多的问题,一些学生在上课时容易开小差,被室外其他的事物吸引,这样的教学效率就会变得很差。所以为避免出现这样的教学情况,我认为应该在体育与健康的教学中以小组的形式去开展课程,每个小组分配一个组长,以此提高班级管理的上课效率。例如我在上《乒乓球的平挡》这一课时,我就要求学生组成学习小组,用小组管理的模式上课,当组成小组后,我给每一个小组都选择一个组长,让组长协助我的教学工作,组长会意识到自己的重担,也会在课堂中更加认真的听从我的上课指挥,帮助我把教学的管理难度减少。我首先告诉学生我们这一课需要上哪些课程,掌握哪些打乒乓球的技巧,接着给小组分配学习的任务,让组长带领学生完成。在小组学习中,学生的注意力得到提高,并且我还采取奖励的政策,增强学生的组间竞争力。每一位学生都具备竞争心,所以学生就会在课堂上就会变得更加的听话,在小组学习中快速掌握打乒乓球的技巧,提高我的体育教学效率。

2.2 重视引导教学,端正学生对体育学习的看法

教师在体育与健康的教学中需要特别注重引导的教学,端正学生对体育学习的一些错误看法。例如有些学生会希望每一节课都在室外进行,一旦没有进行室外课程时,就会忙着做其他与课堂无关的事情,甚至还会有学生认为体育学习并不重要,只要掌握语数英的知识就够了,当学生产生这样的学习想法之后,那么显而易见,體育教师的教学工作就难以顺利进行。所以,引导类型的体育教学是至关重要的。在开展《铅球》的教学时,我会特别的注重引导教学,利用引导把学生错误的学习想法端正。我告诉学生铅球的运动能够锻炼我们的臂力,增强我们的身体素质,用铅球的介绍让学生们认识到体育与健康教学的重要性。在课堂上,我教导学生应该如何投掷,如何分配力气,用铅球调节学生的身体协调性。在我的引导下,学生逐渐的对体育课程改变原有的学习看法,整节课程下来,学生的体力不仅得到良好的发展,学生对体育与健康课程也有全新的认识。

2.3 结合理论和实践的教学,开展愉快的体育教学

任何的课程教学都要结合理论和实践,只有当学生掌握应有的理论知识之后,教师才能教导学生联系理论的知识,去发展实践活动。体育课程是一门比较特别的教学,需要学生不断的把理论变为实践才能够提高体育的学习能力,教师要营造一个愉快的学习氛围,适当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知识,让体育与健康的学习变得更有趣。例如我在上《跳跃素质练习》这一课时,我会首先给学生讲解跳跃的一些基础知识,教导学生在跳跃时应该要注意哪些问题,传授一些跳跃的技巧,当学生掌握理论的知识之后,我才会结合实践,让学生把我讲解的一些跳跃知识运用在实践上,在实践中不断的提高体育素质。因为课堂有理论和实践的活动教学,学生会感受到整节课的充实,从而喜爱上体育学习的愉快氛围,喜爱体育这门课程。

3.结语

无论是在任何阶段的学习中,身为一名体育教师,就得注重体育各个细节方面的教学,不能因为体育课程的特殊而变得懈怠,而是应该时刻进行教学的反思,一旦发现学生在上课时有什么问题时,就需要想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案去解决。体育教师应该在反思中不断成长,研究好教学教案,在教学中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断的传授知识理念,不断的进行理论实践学习,把积极的教学发扬下去,讲究教学方法,尽量避免体育与健康的消极点,争取把学生的体育学习发展起来。

参考文献:

[1]席焕久.体育人类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

[2](美)约翰凯利.走向自由--休闲体育社会学新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

[3]卢锋.休闲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作者:蒋文红

休闲体育社会学论文 篇3:

学校休闲体育的学理分析

摘 要:运用文献法、逻辑法和定义法,把学校体育和休闲体育二者结合所形成的这个新生事物定义为学校休闲体育;阐述了学校休闲体育的目标、任务以及内容体系;展望了学校休闲体育的发展趋势。旨在正确地理解和准确地运用“学校休闲体育”的概念,明晰其理论体系,从而奠定深化“学校休闲体育”研究的基础。

关键词:学校体育;学校休闲体育;分析;学理;人的全面发展

社会生产力结构的急剧变化和外来思潮对主流思想的冲击,价值取向衍变实在校学生也不同程度地受到这些问题影响,具体表现有:思想道德水平下降、意志品质薄弱、生活方式不科学、体质健康水平逐年下滑等[1]。从“人的全面发展”来看,学校体育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我们在体育教育过程中如何认识受教育的“人”,如何尊重其尊严和情趣,促使人从自然人发展成一个体质强健的社会人,在这个过程中形成健康体格、健全人格、健康心理以及积极良好的社会适应,促进被教育者的全面发展[2],是一个主观性和现实性并存的问题,对这个问题,休闲体育应该能给出较为合适的答案。所以,有必要对休闲体育和学校体育的整合与发展形成的新生事物进行学理分析,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1 相关概念界定

1.1 学校体育

毛振明[3]对学校体育的定义得到学界普遍认同,即在以学校教育为主的环境中,运用身体运动、卫生保健等手段,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按照活动形式,可以把学校体育分为体育课堂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两大类,其中,课外体育活动因其相对自由的形式和时间、自愿组织或参与的动机为休闲体育向学校体育融入提供了较大的可能。

1.2 休闲体育

卢锋[4]认为:休闲体育是社会体育的组成部分,指人们在闲暇时间以增进身心健康,丰富和创造生活情趣,完善自我为目的的身体锻炼活动。从“增进身心健康、丰富和创造生活情趣、完善自我”和“愉悦身心、促进健康”等本质属性来看,休闲体育向学校体育领域渗透是体育的本源回归,休闲体育所具备的人本关怀功能,必将受到学生们的热烈欢迎,休闲体育和学校体育结合是二者的必然发展趋势。

1.3 学校休闲体育

根据学校体育和休闲体育结合的实际状况,借助社会学和逻辑学定义的方法和理论,本文认为,学校休闲体育可以定义为:在学校教育為主的环境中,以休闲体育运动项目为载体,运用具有娱乐性、自由性、文化性、非功利性、主动性的身体运动和卫生保健等手段,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根据“学校休闲体育”的概念结构方法,可以这样定义“学校休闲体育”,即:在学校教育为主的环境中,以休闲体育运动项目为载体,运用具有娱乐性、自由性、文化性、非功利性、主动性的身体运动和卫生保健等手段,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2 学校休闲体育的目标与任务

2.1 学校休闲体育的目标

从地位和功能的角度来看,学校休闲体育是学校体育的组成部分,服务于学校体育,其宗旨目标和学校体育的目标应该也是一致的。学校休闲体育的目的应该是:将学校体育作为强身健体和休闲娱乐的手段,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养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并结合学校休闲体育活动让学生体验运动对人的人本关怀,调节心理平衡,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社会适应和正确、积极的休闲观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2 学校休闲体育的任务

2.2.1 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休闲观念

通过学校休闲体育教育和学校休闲体育活动,发展学生符合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流喜好和志趣。培育积极的休闲意识和向上的生活态度,激发体育运动的兴趣,感受体育运动的价值,为终身体育铺垫基础。

2.2.2 因地制宜地开展校园休闲体育文化

通过简化游戏规则、改善运动会的项目形式、完善校园体育的软硬件设施等措施拓展学校休闲体育,培养科学的休闲娱乐方式,传授科学的休闲体育技能。营造学校休闲体育的活动氛围,形成轻松愉快积极向上的校园休闲体育文化以引领社会休闲文化。

2.2.3 通过休闲体育活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水平

利用轻快、欢乐、自由且富有意义的体育休闲娱乐活动去占领学生的闲暇时间[5],通过休闲体育活动改善学生体格健康状况,让学生通过舒畅的运动感受来体验运动的人本关怀,感悟生活的意义和价值,让学生在运动中完成“社会化”进程。通过休闲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休闲素质,提高生命质量,在体验快乐的同时追求生命意义。通过休闲体育活动提高学生文明生活品味,培育积极健康的良性生活方式,追求、参与并引导社会的积极风气。

3 学校休闲体育的内容

3.1 学校休闲体育意义

3.1.1 确立学校休闲体育文化多元化的核心价值观

学校师生是人类精神家园的守望者,也是社会文化的引领者。1)娱乐是人们的天性,是学生追求自由、“社会化、成为人”的过程,要充分利用学校休闲体育独特的功能价值,以“娱乐”为核心价值来塑造学校休闲体育文化;2)生态系统论的多样共生理论认为:物种越丰富,多样性越大,稳定性越高,发展性越强。如今,文化的多样性发展状况已经成为该文化先进与否的重要标志。学校休闲体育文化也是一个动态系统,理应朝向多元化发展;3)学生的个性、成长环境各不相同,对学校休闲体育文化的喜好和需求自然不同,为满足广大学生不同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需求,学校休闲体育文化必须朝向多元化发展。

3.1.2 完善学校休闲体育文化的制度和機制

学校休闲体育文化建设是学校休闲体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大学,学生闲暇时间相对宽裕,但“非体力倾向”现象明显,参与休闲体育的人数不多,项目不广,时间不长,学校休闲体育文化的繁荣和发展缺少支撑[6]。各级各类学校须以休闲体育运动为载体,建纲立制,完善学校休闲体育文化的制度和机制,为学校休闲体育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政策保障。首先,学校应建立一套系统的评价和激励制度,让学生获得参与的认同感,鼓励他们参与学校休闲体育运动;其次,学校应完善学生参与学校休闲体育运动途径的机制,如选择合适学校体育教学的项目开设休闲体育课程,建立、完善学生休闲体育俱乐部的运营机制,丰富、拓展学校休闲体育的开展形式等。

3.1.3 改善学校休闲体育文化的物质设施条件

杜威认为:“教育没有比提供适当的设备给予孩童创造休闲和娱乐更严肃的责任。不但为了目前健康的原因,而且为了持续恒久的心灵习性效果[7]。”学校休闲体育具有健身和娱乐的双重属性,兼备科学性、开放性、系统性等多种特色,决定了学校休闲体育文化的物质建设有别于传统的体育文化物质建设,如体育场馆的设计、运动器材的购置、健身路径的设置要考虑不同运动层次、男女性别差异等因素,体现以人为本、开放休闲的理念。

3.2 休闲体育课程设置

2007年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休闲体育专业以来,多所高校体育院系顺应时代要求开设了休闲体育专业,引领了各级各类学校开设学校休闲体育课程的潮流,为学校体育改革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学校休闲体育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发现,引进或研发的休闲新项目是目前我国学校休闲体育课程项目的主体,它们具有明显的开放性,且在“社会化、成为人”方面作用突出,通过学习这些项目,不仅达到了基本的学校体育教育目的,还开阔了学生的视野,甚至某种程度上可以体验异域风情,对丰富我国学校休闲体育体系,繁荣学校休閑体育文化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

但是,不结合实际的一味追求新、多、快也引发了一些争议。一些新项目不切合学校的经济实力、学生的接受能力等,导致一些项目水土不服,昙花一现后续力量不足,发展势头疲软,比如高尔夫球、保龄球、马术等。经过改良的传统体育项目出身本土,我国学生接受起来具有天然的亲近感,在学校休闲体育中也占有一席之地。但有些项目的运动量明显不足,如桥牌、钓鱼、射箭等;也有的项目因为尚未普及所以器材购置困难,如独轮车、秧歌舞等;有些项目过分突出了休闲而缺乏科学的考评体系,如爬树等。学校休闲体育教育毕竟只是学校体育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必须达到学校体育的基本教学要求,这将是以后学校休闲体育教育的发展瓶颈。

4 学校休闲体育的发展趋势

4.1 行政部门将为学校休闲体育发展提供导向指引和政策保障

相对我国,日本的休闲体育教育起步较早,发展较好,其《体育振兴基本计划》、《休闲白皮书》和《特定非营利活动促进法》等法律法规促使日本国民的思想意识和生活方式积极转变,直接改善了日本的基本体育振兴条件,规定了具体的、切实可行的休闲体育活动制度,起到了较好的政策保障作用[8]。在我国,学校体育已经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动力、文明演进的标志,结合现在人们有钱有闲有兴趣的休闲时代特征和自由、开放、愉悦的需求[9],学校休闲体育的发展走向和成长态势亦将引起国家行政部门的重视。从这个角度来看,体育行政部门将借鉴海外的先进经验,制定制度,指引方向,为我国的大众体育、学校体育(包括学校休闲体育)的发展提供导向指引和政策保障。

4.2 学校休闲体育在学校体育中的所占比重日益增大

学校休闲体育激发了学生的运动兴趣,扩大了师生参与运动的比例,烘托了学校休闲体育的氛围,引领了社会休闲体育文化。另外,学校休闲体育对遏制、改善学生体质下滑现象;引导、树立正确的休闲观念;培养、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功能和突出的作用。现在,我们提倡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学校休闲体育将会受到重视并加以倡导,学校对休闲体育的教育将会加强,休闲体育观念将会被越来越多的师生接受,对休闲体育经费的投入会逐步增加,学校休闲体育在学校体育中的比重会日益增大,直至休闲娱乐和强身健体在功能维度上达到相对平衡。

4.3 学校休闲体育的研究将更倾向于实践操作层面

随着学校休闲体育的理论体系完善,其实践操作的研究将将会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1)学校休闲体育文化的制度建设、物质建设以及技术保障;2)学校休闲体育课程的教材编写和休闲体育教育专业设置改革;3)学校休闲体育课程的师资引进或培训、考评制度的完善;4)运动会休闲化改革的阻力排除、趣味设计以及实施路径;5)非正式休闲体育项目融入校园主流文化的路径和措施等。

4.4人本关怀将作为学校休閑体育的主要特征

娱乐与放松贯穿在休闲的始末,但休闲不仅仅是寻找快乐,也是寻找生命意义的过程。休闲体育所追求的积极向上精神和运动自身的人本关怀契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学校休闲体育的娱乐、向上和人本关怀等特征将在学校休闲体育教育过程中日益凸显。

5 结 语

学校休闲体育的萌芽与发展是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的必然产物,对其的研究和实践也必将进一步广泛和深化。要辩证地、理性地看待学校休闲体育,它毕竟只是学校体育的组成部分,需要服从教育的基本要求和规范。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同时,运用学校休闲体育让学生的身体运动起来,把体质发展起来,把积极休闲观念普及开来,把科学生活方式树立起来,把人之为人社会化进程开展起来。然而,在社会全面转型时期多种价值观念的碰撞下,如何将学校休闲体育与大学生的人本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将是一个长期存在的话题。

参考文献:

[1]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组.2010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75-77.

[2]宋强.体育审视:身体运动与人的全面发展[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5,(2):40-45.

[3]毛振明.实用学校体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 卢锋,蒋少晨.“休闲体育”的释义与多维度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12):15-18.

[5] 卢元镇,刘凤霞,李国军等.休闲生活方式:社区体育的立足点—社区体育“以人为本”的讨论[J].体育文化导刊,2003,(1):3-5

[6] 冯国敏.青少年休闲体育边缘化探微:困境与出路[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3,33(4):75-79.

[7] 约翰·杜威,王承绪译. 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267.

[8] 胥万兵,金银日.日本大众休闲和体育政策导向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体育学刊,2011,18(4):63-66.

[9] 李贵成.休闲:理解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视角[J].河南社会科学,2014,(6):022.

本文受2013年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2013179)资助。

第一作者简介:胡容娇(1978.9-),女,讲师,硕士,湖南攸县人,研究方向:学校体育教育。

作者:胡容娇 朱黎明 刘河旺

上一篇:整合营销一致性论文下一篇:有机棉栽培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