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

2022-04-23

摘要:毕业设计作为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从学校跨入社会前对所学知识的一次综合应用和全面总结,它不仅检验了学生的应用能力与综合素质,同时也检验了学校的培养模式和教学质量。文章分析了软件工程专业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软件工程专业自身特点,提出了从时间安排、题目设置、过程监管到量化考核等问题的应对策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软件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软件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 篇1:

基于OBE的软件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与实践

摘 要:由于高校扩招导致生源质量下降、唯就业率论导致学校和学生对毕业设计重视程度下降、毕业设计指导教师本身工程实践素质欠缺等问题,出现了本科毕业设计与培养计划、人才培养目标发展不一致的现象。为解决以上问题,本文结合OBE理念进行软件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改革,探索以“学习产出”为中心的OBE教育改革模式在毕业设计过程中的应用方法。从实施效果看,切实完善了各环节管理方法和制度,使毕业设计过程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提升了毕业设计的质量。

关键词:OBE;毕业设计;学习产出

1 引言(Introduction)

毕业设计是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要教学环节,也是掌握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技能的综合训练,同时又是学生毕业资格审查的重要依据。毕业设计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学生就业情况,以及就业岗位的实际执行能力,也反映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然而,随着高校的扩招导致生源质量的下降、唯就业率论导致的学校和学生重视程度的下降、毕业设计指导教师本身工程实践素质的欠缺等,本科毕业设计的质量明显下降,甚至出现了与本科培养计划、人才培养目标发展不一致的现象,没有达到教学质量的国家标准[1]。如何在新的形式下保证和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质量成为当前教育届研究的热点。毕业设计环节是检验和考核毕业生素质和学习结果的极其关键的一环,结合基于成果导向和学习产出的教育模式的毕业设计改革正成为目前势在必行的改革任务。

2 国内外研究现状(Overseas and domestic research status)

成果导向教育(OBE)是《华盛顿协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基本理念之一,《华盛顿协议》各成员国大多采取基于“学习结果”导向的认证标准,将“毕业生素质”作为不同类型工科专业“预期学习结果”的共性和最低要求。自美国工程认证委员会(ABET)颁布和实施重视“学习结果”的EC2000认证标准后,欧美各国工程教育认证组织都先后改革认证标准,视“学习结果”一项重要的质量准则。马来西亚基础教育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实施OBE模式。南非工程教育领域已于1998年开始推行OBE模式。我国香港和台湾地区高校也早已将OBE付诸于工程教育实践。香港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于2005年要求香港高校实施OBE教育模式,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都积极进行OBE改革。台湾高等教育则建立了基于学生“学习结果”的认证模式,台湾高等教育评鉴中心于2012—2016认证周期中实施此标准。有专家指出:世界各国的工程教育都在积极地采用“基于产出模式”,这是工程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因为工程活动本身就直接指向于建造有形的结果,例如产品、系统或者基础建设。

OBE教学改革在国内各高校也激起了很大反响,目前国内OBE教学改革领军代表高校——汕头大学,围绕基于“学习产出”的工程教育模式,以CDIO工程教育改革实践为基础,深度借鉴、挖掘和利用CDIO工程教育所蕴含的思路与主旨,结合国际工程教育改革及工程教育认证发展趋势,进行了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再创新,制订了专业层面的预期“学习产出”,将规定的毕业生能力有机地导入到课程计划之中,通过一体化专业课程设计,建立课程体系与培养目标的匹配矩阵,并设计相适应的教学策略,做出专业层面与课程层面的实际“学习产出”评估[2]。

3 前期研究成果与工作基础(Preliminary research results and work foundation)

结合OBE教育模式,在充分发挥和实践TOPCARES-CDIO教育理念的基础上,为了更加深入深化CDIO教学改革,软件工程专业也将OBE模式引入到毕业设计教学建设工作中来。通过探讨如何面对云时代柔性学习的挑战、探索以“学生产出”为中心的OBE教育改革模式,可以继续巩固和深化TOPCARES-CDIO教育教学改革成果。

实际上,自2008年起,软件工程专业就开始进行基于TOPCARES-CDIO理念的毕业设计教学改革,在教学目标、文档资源、组织形式、实施方案等等方面均做了不断的调整和完善[3]。从今年开始,在多年TC改革的基础上,继续深入进行基于OBE教育模式的改革探索和实践,有助于继续巩固、拓展和深化这些年来的TC教学改革成果。

目前,项目组已经完成了一些与基于OBE的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相关的前期工作。在2016—2017年度毕业设计过程中,修订了软件开发方向的毕业设计论文模版和各阶段工作标准文档、调整考核评价体系、提升课题真实度实用性等等。

(1)在论文模版方面,为了适应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在模版中引入了软件工程项目文档内容。去除了之前模版中不适用于软件工程专业的内容,如关键技术介绍、国内外发展现状等。增加了软件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重点内容,新模板中针对各阶段文档均做了详细解释说明和范例描述,对软件工程流程中各阶段文档如用例图、用例描述、时序图、类图、活动图、测试用例等进行了清晰描述和明确要求,对毕业设计过程中相关文档的规范和过程控制管理均起到了良好的作用,论文质量较往年有较大程度的提高。

(2)在工作标准和工作规范方面,已基本完成了软件开发方向的各阶段工作标准、考核评价标准等文档建设工作,规范了软件开发方向整个毕业设计过程各阶段的实施办法、考核标准、达成目标等内容。

(3)在考核评价体系方面,引入了對系统演示、创新性实用性的单独评价指标项,并结合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毕业生核心能力指标,调整了毕业设计答辩环节的评价体系。

(4)引入了企业指导教师参与毕业设计指导过程,本年度企业指导教师比例达到42.9%。企业指导教师承担了项目开发技术指导、需求审核、项目成果物鉴定、毕业设计答辩评委、论文评阅等多方面工作,将真实企业项目开发经验和开发流程引入毕业设计过程中,更好的达到模拟真实项目开发环境的效果。

4 课题的改革思路和举措(Project reform ideas and measures)

4.1 课题研究与实践的主要思路

本课题改革的主要思路是基于OBE教育模式来组织、实施和评价毕业设计工作过程,结合本专业的工程实际问题梳理毕业设计选题方向[4],围绕预期学习产出反向设计毕业设计各阶段活动,将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生能力指标有机的融入到毕业设计各环节工作标准和评价标准当中,在此基础上回溯设计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和教学内容设计。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协作精神,以及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对毕业设计的指导和考核引入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最终形成基于OBE模式的“预期学习目标—专业教学体系—考核评价体系”双向反馈和互相作用的教学改革闭环。

本课题将首先围绕软件工程专业预期产出目标开展毕业设计规范化定义,然后反向设计毕业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以OBE教育理念为指导,改革毕业设计各环节实施方案和考核评价方案,并根据评价标准评估各阶段学习产出结果,在此基础上回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最终形成毕业设计与专业课程体系的无缝匹配矩阵。改革总体规划如图2所示。

4.2 课题改革实施的具体措施

课题组准备从毕业设计选题、开题、中期检查、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控制、答辩资格审查、答辩组织、指导过程控制、总结和问题改进等各个阶段和方面进行改革,总体改革措施如图3所示。

具体改革措施如下:

(1)选题方向

围绕软件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制定四个选题方向,对四个选题方向分别制定相关的选题标准、成果物标准、论文标准、论文模版、评价标准、持续改进制度等规范。

(2)开题答辩

新增开题报告答辩环节,可以有效的督促学生开题报告的撰写进度,提高开题报告质量。采用随机抽取学生的方式参加开题答辩,保证开题答辩覆蓋率,这样学生对开题报告的重视程度会有所提高,积极主动配合指导教师进行开题报告的修改和答辩准备工作。对答辩成绩不合格的学生,要求其重新撰写开题报告并提交系内审查,对其他同学能够形成警示作用,有助于提升开题阶段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3)中期检查

中期检查采用教师互查的方式进行,在中期检查环节对学生的系统和论文进行详细检查,记录学生完成进度,进度异常者进行系内警告通报,可以有效提升系统和论文的质量和完成进度,对后期系统测试工作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4)毕业论文撰写系列微课

制作毕业论文撰写方法的指导视频,包括内容和格式两个系列的微课资源,在论文撰写开始前发布给学生,将指导教师从繁琐庞杂的论文格式指导工作中解脱出来,会对学生的论文内容和格式的撰写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从而提升论文质量。

(5)答辩资格审查

在学生答辩前,通过评阅教师审核论文结果来完成答辩资格审查,评阅教师指出毕业论文中出现的问题,指导教师督促学生修改,对于问题严重的同学,取消其进入第一批答辩名单的资格,由此提高学生修改论文的积极性和配合度。

(6)企业指导教师

引入了企业指导教师参与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企业导师承担项目开发技术指导、需求审核、项目成果物鉴定、毕业设计答辩评委、论文评阅等多方面工作,将真实企业项目开发经验和开发流程引入毕业设计过程中,增加具有一定理论与实用价值、且具有运用课程知识、能力训练的题目比例,使得毕业设计课题尽可能与真实科研项目、实践项目和实验室建设相结合,更好的达到模拟真实项目开发环境的效果。组织企业导师与学生进行面对面指导和交流,从企业导师的工作实际或熟知的领域来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或论文。

4.3 课题的创新点

以软件工程专业应用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开展毕业设计规范化定义和指导。系统的进行毕业设计教学目标设定、内容设计、规范制定、过程管理、考核评价、企业导师联合指导等环节的规范化定义和指导,设计相应的毕业设计教学策略,最终在毕业设计各环节中提升软件工程专业培养目标的达成度,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特色。

围绕预期学习产出开展毕业设计教学活动,进行毕业设计教学反向设计。将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生能力指标有机的融入到毕业设计各环节工作标准和评价标准当中,明确毕业设计各环节对于实现预期学习产出的贡献,进而调整毕业设计选题、开题、中期检查、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控制、答辩资格审查、答辩组织、指导过程控制、成果物审查等各环节的实施办法。

在基于OBE的毕业设计改革基础上回溯设计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和教学内容设计,最终形成毕业设计与专业课程体系的无缝匹配矩阵。从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生能力指标出发,回溯设计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在相关的专业课程和实训课程引入真实项目,并按照软件工程标准流程实施,保持工程教育活动与产业发展的紧密结合,最终使专业课程体系能够全面的、无缝的支撑本专业预期学习产出目标。

5 结论(Conclusion)

本课题以软件工程专业应用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开展毕业设计规范化定义和指导,系统的进行毕业设计教学目标设定、内容设计、规范制定、过程管理、考核评价、企业导师联合指导等环节的规范化定义和指导,设计相应的毕业设计教学策略,对每一个毕业设计阶段都制定专业层面的、细化的、可测评的预期“学习产出”目标,在各阶段持续通过开展学习产出评估,然后根据结果及时调整指导方法、进度计划等工作,最终实现在整个毕业设计过程对产出结果的持续性改进。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秦逊.应用型本科高校毕业设计的创新研究[D].安徽大学,2017.

[2] 顾佩华,胡文龙,林鹏,等.基于“学习产出”(OBE)的工程教育模式——汕头大学的实践与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01):27-37.

[3] Li Yingqiu.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Innovative Entrepreneurial Talent Cultivation[C].12th Annual International CDIO Conference,2016,1(6):45-50.

[4] 时招军,李其申,黄笑鹃.基于产出教育背景下的毕业设计选题探讨——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6(46):40-41.

[5] Li Yingqiu.A New CDIO-Based Cross-Culture Training 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oftware Engineers[C].12th Annual International CDIO Conference,2016,1(6):102-106.

作者简介:

刘冰月(1978-),女,硕士,教授.研究领域:计算机系统结构,软件开发.

刘 蕾(1978-),女,硕士,副教授.研究领域:数据挖掘,大数据.

作者:刘冰月 刘蕾

软件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 篇2:

软件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质量提高的研究

摘要:毕业设计作为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从学校跨入社会前对所学知识的一次综合应用和全面总结,它不仅检验了学生的应用能力与综合素质,同时也检验了学校的培养模式和教学质量。文章分析了软件工程专业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软件工程专业自身特点,提出了从时间安排、题目设置、过程监管到量化考核等问题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软件工程;毕业设计;质量提高;问题分析

1 概述

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尤其是软件工程专业,毕业设计作为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践教学中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对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知识的一次综合、全面的总结、应用和提高[1]。由于毕业生数量的不断增加和软件行业的迅猛发展,导致就业门槛越来越高,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通过毕业设计过程中的训练,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使学生得到一定的实践经验,有利于学生从学校向工作岗位的平稳过度。因此,毕业设计质量的好坏,不仅反映了一所高校的教学质量,也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就业后的职场适应能力。

2 存在的问题

1)思想认识上不够重视

学生方面:有些学生存在完成任务式的应付心里,避重就轻,能简就简,敷衍了事。有些学生则只重视找工作而轻视毕业设计,不愿在毕业设计上花费太多时间和精力,甚至有些学生还以找工作为由,完全依赖于导师,向导师索要源代码,甚至花钱在网上购买来交差。已经找到工作的学生,更是认为毕业设计做的好与不好对自己没什么影响,对待毕业设计也更加心不在焉。

导师方面:大多数指导教师除了要指导学生毕业设计之外,还要承担大量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在毕业设计指导工作上能够投入的精力和时间非常有限,致使有些导师对毕业设计的指导工作不太重视,对学生放任自流,不管不问[2],或者是直接将相关源代码发给学生,以“简化”指导工作。

由于思想上的不重视,学生学习态度不认真,导师指导工作不到位,造成毕业设计流于形式,疏于管理,效果较差,使得学生白白浪费了毕业前的一次综合训练机会。因此,如何充分认识毕业设计的重要性,并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是软件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必须要面对并解决的问题。

2)时间安排上不够科学

毕业设计一般安排在第八学期,这期间刚好是学生求职和考研的黄金时间段,由于目前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当求职和考研时间与毕业设计时间发生冲突时,学生都会选择将主要精力投入到求职和考研上,有些还要去外地求职、应聘考试、面试等,毕业设计自然是无暇顾及。而且,学校方面,为了保证就业率,往往对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又在无形中鼓励了学生消极对待毕业设计的态度,毕业设计质量下降也就成为必然结果。

3)题目设置上不够合理

由于毕业设计在高校各类教学活动中是最具综合性和独立性的,相对于常规课程而言,对指导教师要求也就更高,尤其软件工程专业,工程实践性比较强,但每年真正来源于实际工程项目的题目所占的比例较小,很多题目都是虚构出来的,导致有些题目不是理论性太强,就是缺乏具体需求的支撑,使学生很难从毕业设计过程中真正领悟到真实的软件工程方法。而有些指导教师自己都没参与过实际的工程项目,本身就缺乏实践经验,对学生毕业设计的指导只是凭着自己的感觉来进行, 缺乏系统性、整体性、科学性和严谨性,学生遇到问题后,难以得到及时的解决, 导致抄袭现象时有发生, 甚至有些学生直接照搬往届毕业生的设计成果。

毕业设计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毕业设计的训练来提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以及创新能力[3],从而实现学生从学校到工作岗位的平稳过度。但由于题目设置上的不合理,题量太少,层次不清,导致选题匹配效果差。在选题时,部分能力差的学生所选题目难度太大,造成毕业设计很难完成,而有些能力强的学生所选题目难度过小,达不到能力提升的目的。

4)过程监管上不够到位

众所周知,对于软件工程项目而言,过程控制与管理是项目执行的关注点,毕业设计也当如此。虽然学校也会在毕业设计过程中组织对各阶段的工作情况进行检查,但执行检查工作的不一定是专业教师,使得这种检查大多只是对指导老师所填写的各种表格和文档等表面内容进行检查,对毕业设计的过程起不到实际的监督作用,再加之有些学生在校外求职或实习等原因造成指导教师与学生无法定期见面和沟通不畅等问题,使得指导教师难以用软件工程方法对学生进行指导。毕业设计虽然启动较早,但实际上很多学生前期在毕业设计上很少投入时间和精力,只是在答辩前为了完成任务而赶工应付,这样的毕业设计质量自然也就不佳。

5)量化考核上不够严格

毕业设计成绩一般由平时成绩+论文成绩+答辩成绩三部分按一定比例构成,平时成绩由指导教师自行把握,论文成绩则由其他有经验的教师进行评阅,答辩成绩由答辩委员会老师按照相关评分标准打分并取平均分,这样虽然基本可以保证成绩的公正性,但成绩构成太简单,未显示地将开题报告、文献翻译、分析和设计过程以及总结等纳入到考核范围,对毕业设计的前期和中期工作没有约束力。在成绩评定时, 有些导师要求不严,采取宽容迁就的态度。答辩时,通过门槛较低,造成大部分学生仅以答辩及格为目标,在思想上不重视,答辩准备工作不扎实。同时,学校为了提高学生毕业率,在最终答辩时,对毕业设计的质量要求也有所放松,这也是导致毕业设计质量难以保证的一个重要原因。

3 采取的对策

时间安排上,可以提前启动毕业设计工作,将原来的第八学期开始提前到第六学期中后期,此时学生已经学完大部分课程,具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而且学生都在校,可以随时与导师见面,指导教师也有充分的时间对毕业设计项目随时跟进,随时指导。

导师资格审查上,对于软件工程专业来说,学生毕业设计的导师,应该由长期从事实际工程实践或者有较好科研成果的“双师型”(双师即“教师”、“工程师”)教师来担任,也可以聘请校外科研单位或企业中水平较高的工程师来担任企业导师,这样不仅可以减轻指导教师短缺的压力, 也能促进指导教师队伍多元化模式的形成。

题目设置上,要求题量要充分,使得水平层次不同的学生都能选到合适的题目;难度和工作量要适中,且要有一定的创意,使学生通过毕业设计的训练,在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上都能够得到有效的提高。有课题的指导教师要尽量结合自己的课题来设计题目, 没课题的指导教师可以从与学校有合作的企事业单位中获取有实际意义的题目。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点和就业取向自拟题目,允许学生到实习企业中根据企业的实际工程需要选题和实施毕业设计,这样既能解决实际问题又可完成毕业设计。

过程监管上,首先要在指导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有效的沟通联系机制和问题讨论的例会制度,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引导作用,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坚持每周师生沟通一次。学生提出问题,指导教师引导和总结,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同时,学校要成立由领导牵头、具有一定工程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督导组,对毕业设计过程包括选题、开题、中期检查、答辩和成绩评定等各个环节实施有效的监控和督导,加强管理学生的同时也要加强对指导教师工作质量的检查,确保毕业设计工作能够有序、有效的实施。

量化考核上,要对毕业设计从前期的开题、文献查阅,到中期的分析、设计、实现,再到后期的总结等各个阶段的进行量化考核,前一阶段的成绩考核不合格者,不能进行下一阶段工作,必须加以整改,直到整改合格后才能进入下一阶段。对于未能按要求如期完成毕业设计的可以推迟答辩,对于首次答辩不合格的可以进行二次答辩,仍不合格的,可以缓发毕业证。只有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才能对学生有约束力,让学生从思想上重视毕业设计,进而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

4 结束语

软件工程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软件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作为大学四年学习的总结,是学生从学校跨入社会前仅有的一次大检验,它不仅检验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也检验了学校的培养模式和教学质量。毕业设计质量的好坏,不仅关系到软件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也关系到学生的就业率与就业质量。因此,在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情况下,软件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教学改革也要适应就业市场需求,紧跟行业发展变化,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 柳玲. 软件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过程管理[J]. 计算机教育, 2013,7(5):99-102.

[2] 刘智. 软件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管理对策研究[J]. 实验科学与技术报, 2012,12(10):242-244.

[3] 李鸿雁.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探索[J]. 吉林教育, 2008(32):8-9.

作者:张华

软件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 篇3:

软件工程专业“2+1+1”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摘 要:随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推行、中国加入《华盛顿协议》以及地方高校转型等改革的不断深入,地方高校软件工程专业现有的培养模式的不足也逐渐显现,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并加以解决。地方高校通过“2+1+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实施和有效监控等举措,能够大力提升软件工程专业的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软件工程;地方高校;2+1+1;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

一、地方高校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面临的新形势

软件产业是21世纪最具广阔前景的新兴产业之一,现在已经发展为国家信息产业的核心和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基础。作为培养软件产业人才的软件工程专业,从2001年设立以来,专业的就业前景一直保持良好势头。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14年大学生就业蓝皮书》中,软件工程专业列在被看好的绿牌专业中,且属于年薪最高的两个专业之一(分别为建筑和软件)。然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启动、加入《华盛顿协议》和实施地方高校转型等几大高等教育改革举措的出台,对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质量标准提出了新要求,使软件工程专业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二、地方高校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困境

要提升软件工程专业的教育教学质量,拓宽专业的社会服务面向,地方高校的软件工程专业必须走出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校企联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但是,地方高校因其区位环境和师资水平等限制,软件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仍困难重重,与整个高等教育改革趋势与要求仍存在较大的差距,特别是对于远离大中城市且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方高校而言,差距更大。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校企联合培养先天条件不足。大部分地方高校所处地理位置远离大中城市且经济欠发达,一方面本地相关企业少而且规模小,地理环境、交通状况相对较差;另一方面地方高校在师资、生源、实验条件等方面与地处大中城市的高校有较大差距。地方高校在先天不足的情况下如何开展软件工程专业校企联合培养工作是制约该专业深度发展的一个核心问题。

(2)对校企联合培养的认识不到位。受传统办学思想影响,部分地方高校在办学理念上仍然固执地认为高校应该是一个精神的乐园、学术的沃土,始终以学术型作为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尽管随着高校改革形势的发展,一些院校软件工程等工科专业的培养方案中将培养目标转变为应用型,但是在课程体系、实践环节、培养模式等方面变化仍不大。真正意义上的地方高校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大多仅为理念设想,实践落实不够,效果不明显。

(3)校企联合培养的深度和广度不足。地方高校现有的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很多是以名牌大学的培养方案为蓝本拟定的,所以在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与运行中同质化倾向十分明显。此外,地方高校因其传统化、学科化的教学模式限制,致使该专业的培养方案、培养模式、课程开发等方面与企业的要求不符,影响到校企联合培养的深度开展。所以,软件工程校企联合培养的基本内容不外乎合作建立校企合作实验室和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多向度、深层次的联合培养的探索与实践相对较少。

(4)校企联合培养的保障力不足。一是高校缺乏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目前许多地方高校没有“双师型”教师,部分高校即使有也多数是只有证书,而无实践经验,不能很好地参与指导学生的实践教学。二是专业实验室建设严重滞后。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应用领域飞速拓展,高新技术不断涌现。但是,地方高校受办学经费和信息资源的限制,许多实验平台得不到及时的更新、升级,严重影响校企联合培养的深度开展。三是地方高校未形成有效的校企联合培养保障机制。地方高校的校企联合培养工作在合作方案设计、管理制度建设等保障机制构建方面仍显不足。

三、地方高校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路与举措

根据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大背景和地方高校软件工程专业校企联合培养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内外高校的软件工程专业校企联合培养的成功经验,延安大学软件工程专业构建了“2+1+1”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

1.构建“2+1+1”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

近年来,延安大学充分利用国家和地方政府对软件企业在软件人才培养上的扶持政策,针对办学中的突出问题,适时调整学校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路,积极为校企合作创造条件,先后与中软国际、文思创新等10多家企业或实训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我校将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着力培养高素质工程应用型软件工程人才,依据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借鉴国内外软件工程专业先进的人才培养理念和总结自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经验的基础上,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校企各自在人才培养上的优势,初步构建起切实可行的软件工程专业“2+1+1”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其内涵如下表所示。

经过“2年+1年+1年”三个阶段的分阶段联合培养,使软件工程专业学生初步具备了软件产业工作者的基本能力与专业素养,为后续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构建“2+1+1”校企联合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只有落地生根才能产生效果、发挥作用。所以,延安大学依据软件工程专业“2+1+1”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以课程体系设计为核心,对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全面修订,形成了知识培养五模块、能力培养六环节、素质培养三层次的课程体系。

在知识层面上,把强化基础与学生个性化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以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方向选修课、校企置换课五个模块为依托的知识培养体系。通过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等模块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专业知识培养,强调基础性、支撑性和系统性;通过方向选修课、校企置换课模块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强调实用性、工程性和先进性。

在能力层面上,突出对学生动手能力、实际应用能力、迁移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形成了以课程实验、专业见习、实训、课程群课程设计、专业实习、毕业设计六个环节为依托的能力培养体系。按照由易到难递进式的原则,通过课程实验环节,在促进学生巩固和加深理解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每位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专业见习环节,在促进学生对软件行业的就业前景及就业方向、软件企业行业背景及主要方向的深度认知的同时,使学生明确自己的方向,实现校企联合培养的有效对接;通过实训和课程群课程设计环节,在促进学生系统掌握软件项目开发的各环节基本内容及具体实现细节的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应用能力;通过专业实习环节,在促进学生掌握当前软件工程界主流的方法和技术的同时,培养学生将主流方法和技术应用于项目开发中的迁移能力;通过毕业设计环节,在促进学生深度认知和理解软件项目工程全过程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1+1”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内涵表

时间段 学校科目 企业科目 校企合作科目 目标

前两年(校内) 第一年 公共基础课教学

专业基础课教学 行业动态专题报告 专业导航 人文素质、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思想教育,使学生能够对专业有较为全面的认知和理解,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和增强学习动力。

第二年 公共基础课教学

专业课教学

学科竞赛

初级软件水平考试 行业背景专题报告

企业所从事领域介绍 数据结构课程设计

专业方向指导

职业规划

专业见习 人文素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提升教育,使学生初步掌握软件设计的基本步骤和基本方法,了解软件行业的就业前景及就业方向,深入了解合作企业所从事的具体领域,指导和帮助学生规划未来的从业方向。

第三年(校内) 上学期 工程类课程教学

中级软件水平考试 置换课程一

小项目实训 数据库课程设计 提升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初步理解和掌握软件工程的基本理念、原理、方法,能够较为熟练地掌握就业方向必备的新技术、新工具,掌握软件项目开发的基本步骤和基本方法,使学生的项目意识、吃苦精神和团队精神得到培养。

下学期 方向课教学

高级软件水平考试 置换课程二

真实项目实训 软件工程课程设计 强化对学生就业方向所需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使学生能够系统掌握软件项目开发的各环节基本内容及具体实现细节,使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加强。

第四年(校外) 上学期 毕业论文(设计)安排、开题 工程素质实训

置换课程三

置换课程四

置换课程五 专业实习

就业指导

毕业论文(设计)选题 学生能够真实参与企业软件开发项目,掌握工程化开发的基本步骤和基本方法,强化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工程素质。

下学期 毕业论文(设计)检查、评审、答辩 顶岗实习指导 毕业论文(设计)指导 以企业项目子项目或同质项目为背景强化对学生创新能力、科学研究能力、从业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备良好的专业发展潜质。

注:“置换课程”是指在校企双方确定了联合培养的基础上,企业根据学生所选择的专业方向,由企业独立开设的新技术领域相关课程,课程经学校认定后可置换学校所开设的方向性选修课学分

在素质层面上,以高素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形成了以数学素质、专业素质和工程素质三个层次为特色的素质培养体系。一是通过开设高等数学、离散数学、线性代数、概率与统计、数值方法、数学建模、组合数学等数学类课程,将实际问题抽象、符号化、建模、算法设计、问题求解等数学思维方法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过程,强化对学生的数学素质培养;二是以专业主干课教学为核心,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学生个性发展为根本,以校企联合培养为依托,在每个年级设置3~5个专业方向,强化对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三是以高素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线,以软件行业标准和行业规范为蓝本,以CDIO工程教育理念为指引,以项目库、案例库为依托,以专题报告、课程设计、专业实训、专业实习、顶岗实习为途径,强化对学生的工程素质培养。

3.搭建“2+1+1”校企联合人才培养平台

良好的培养方案只有依托优秀的师资队伍和先进的实践平台才能真正培养出高素质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一是鼓励专业教师在实习、实训基地进行短期培训、学习、交流;二是选聘一些经验丰富的企业项目经理担任校内部分课程主讲教师;三是由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学生实训、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四是建立校企定期研讨的长效机制。通过以上措施,使校企双方人员的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得到有力提升,为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优质的师资保障。

在实践平台建设方面,一是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对校内专业实验室进行升级改造;二是将合作企业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的实习基地,充分利用企业先进的实践环境;三是与企业在校内共建实训实验室,目前已建成了软件工程实训实验室、LTE移动测试实训实验室、嵌入式实训实验室;四是校企共建案例库和项目库,提升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和专业实训质量。通过上述环境的搭建,使专业人才培养实践环境得到大力改善,为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平台。

4.完善“2+1+1”校企联合人才培养保障机制

一是制订《延安大学软件工程专业校企合作方案》《延安大学软件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双导师岗位职责》《延安大学软件工程专业校企合作课程学分置换暂行规定》等配套管理制度,对该培养模式运行的各个过程进行保障。二是加强校企合作交流,开展校企协同人才培养交流座谈会、校企协同人才培养工作研讨会,及时解决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5.监测“2+1+1”校企联合人才培养应用效果

效果是检测一项改革成功与否的最为核心的一项指标。软件工程专业“2+1+1”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尽管在很多高校的应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每个学校因其实际情况的差异,往往应用效果不尽相同。我们通过校内的督导信息反馈、学生信息反馈、专题调查和成绩监测等多条途径对软件工程专业“2+1+1”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过程和应用效果进行适时监测;通过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等国家级资格考试通过率和开发软件应用程度来监测培养效果。同时,我们引入社会评价,开展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跟踪评价工作。通过以上举措监测软件工程专业“2+1+1”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效果,并根据反馈情况,对该模式进行进一步的完善与调整,调整后进一步实施、监测、反馈和改进,形成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闭环。

[基金项目:2013年陕西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2+1+1’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3BZ36)]

[责任编辑:余大品]

作者:王文发 武忠远 侯业智

上一篇:规划编制工作市政工程论文下一篇:加强高校档案网站建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