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国际营销战略论文

2022-04-19

摘要:我国中医药国际化营销战略实施过程中,日益受到来自国外生产的“洋中药”产品的市场冲击。为应对“洋中药”带来的挑战,国内中成药企业就必须加强专利申请和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积极抢占国际市场、推动国内中药产业国际化。基于此,本文对于“洋中药”所具有的优势以及市场局限性进行分别剖析,并重点就完善和调整我国中医药国际化营销策略进行论述。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我国国际营销战略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我国国际营销战略论文 篇1:

浅析中国企业应对国际贸易中反倾销的措施

摘 要:随着经济危机影响的加深,抵制贸易保护的呼声并没有抵制住全球贸易摩擦案件的迅速上升。我国在国际贸易中成为越来越多国家反倾销的对象,倾销指控的次数越来愈多,强度也逐渐增大,被倾销产品的范围也不断扩大。由此,中国企业要想在未来的国际贸易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应采取提高产品质量,增加品牌意识、增加海外直接投资、培养专业国际商务人才、实施多元化国际营销战略、国内企业团结一致和合理利用反倾销手段,保护自己正当权益等对策。

关键词:国际贸易;反倾销;中国企业;对策

引言:倾销是指一个国家(地区)经营者以低于国内市场正常价格甚至低于成本价格向另一国市场销售其产品的行为,其目的在于击败竞争对手,占领市场,因此会给进口国同类产品的生产商带来损害。反倾销是指进口当局针对他国对本国的倾销行为所采取的对抗措施。?反倾销国通常在进行反倾销时,以反倾销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滥用反倾销措施进行贸易保护。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出口额的不断扩大,同时也使国外对华反倾销指控越来越多。

我们可以从商务部发布的相关数据看出,截至到2013年,中国已经连续8年成为全世界遭到反补贴最多的国家,同时,连续18年成为全世界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根据世界银行数据,全球47%新发起的贸易救济调查和之前已经完结的案件基本上都是针对中国,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国至今依然是国际贸易中的弱者以及最大受害者。面对世界各国反倾销调查的轰炸,我国的企业不能坐以待毙,必须完善我国的反倾销系统,建立健全反倾销体系。

一、中国遭遇反倾销的特点

(一)我国被指控倾销的次数逐渐增多。随着我国加入

WTO,国外针对我国反倾销的调查越来越多。截止去年,就有17个国家(地区)对我国发动了高达75起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与2014年持平,其中,反倾销67起,同比增加6起,增幅为9.8%,反补贴8起,同比减少6起,降幅为42.9%。除此之外,从2009年9月到2010年6月不到一年的时间里,针对我国的相关带有歧视性的措施就增加了231项,达到了407项,足足增加了一倍多,很显然,我国已经成为了国际贸易中遭遇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

(二)被诉倾销产品的范围不断扩大。最近几年,我国被认定为倾销的产品逐渐增多,从最初的传统商品(轻工、纺织等),到最近的新兴产品(机械、电子等),累积达到4000多种商品。任何只要被西方等发达国家认定为会危害或者将会危害到本国利益和本国竞争力的产品,都会被一一贴上倾销产品的标签。更有甚者,美国制定的《特别337条款》和《超级337条款》相继把贸易保护的产品范围由一般商品扩展到劳务、投资、知识产权等,这也许只是个开始,他对于倾销产品的范围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三)发展中国家逐渐成为提起反倾销诉讼的主流。2015

年,在17个对华启动反倾销和反补贴的国家(地区)中,发达国家5个(美国、欧盟、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日本),发展中国家(地区)有11个,转型国家1个。其中,发达国家(地区)启动25起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比2014年减少5起,降幅为16.7%;发展中国家(地区)启动49起,同比增加22.5%;转型国家1起,同比减少4起,降幅为80.0%。具体来看,居首位的是印度,10起,占比14.9%;其次是巴西,8起,占比11.9%;美国、欧盟和巴基斯坦并居第三,均6起,各占比9.0%。总体来说,2015年有六成以上的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是由发展中国家发起的。

二、我国频遭反倾销调查的原因

(一)外部因素。第一,中国作为“非市场经济国家”,长期以来遭到了欧美各国的歧视待遇。这些国家不仅对我国实行“非市场经济国家的待遇”,对我国企业存在一定的偏见和误解,而且在选取国际贸易中第三国参考价格上“动手脚”,理应找与我国经济水平发展相当的国家作为替代国,但是曾被选为替代国的竟是一些发达国家,比如美国、日本、智力、丹麦等国。这种歧视待遇使得中国商品更容易被认定为倾销。第二,经济危机的影响,使各国经济遭受巨大的打击。美国至今仍然挣扎在次贷危机带来的诸多后遗症中;欧盟则全力维持自身的生存,深陷主权债务危机中,无暇顾及其他;日本经济发展已经停滞,在“失去的十年”之后经济任然无任何起色,失业率高,经济缺乏活力;除巴西等以外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形势也不容乐观,虽然从整体上看情况好于发达国家,经济复苏较快,但是仍然有很多国家出现了经济衰退的现象。中国虽然国内出现了很多问题,经济结构也处于转型阶段,但是从整体上仍然呈现增长的趋势,开始走上触底反弹的经济复苏上升通道,其他国家不免有“酸葡萄”心理和所谓的“劫富济贫”心理,故我国的外贸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二)内部因素。第一,出口结构不合理。从出口的产品类型和出口的主要市场来看,我国出口的产品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和一些低附加值的产品,而出口市场也过于集中,主要以欧美为目标市场。这种集中向某一地区出口大量且急剧增多的产品,必然会对当地的市场产生一定的冲击,从而成为当地市场反倾销的对象。第二,国际营销战略不当。我国企业在进出口贸易中由于缺乏对整个国际市场的总体把握和深入调研,做出的营销战略也不尽人意。大多企业选择通过扩大销量来增加利润,依然实行老套的“薄利多销”的营销手段,实施“价格战”,长期以来产品以低价的形式进入他国市场,不免会贴上“低价倾销”的标签。而且,我国企业不能及时掌握进口国的行情,导致没有适时调整出口产品的数量和价格,这就使得产品大量且集中地汇集到进口国,无疑会增加对华反倾销的几率。第三,法律应诉不力。由于反倾销费用的昂贵以及复杂漫长的手续过程,使得大部分被诉讼企业望而止步,常常寄希望于同行业被诉讼的企业,这种“渔翁得利”的思想造成了被诉讼企业都不愿或者无力应诉的局面。同时,我国极其缺乏精通国际贸易规则和各国法律法规的高端人才,企业应诉无力。如此,便并诱发对华企业更多的反倾销起诉,形成恶性循环反应。

三、我国企业应对反倾销的措施

(一)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品牌意识。中国企业应改变长期以来以价格战为主要竞争手段为以质量取胜、以服务取胜。在全面提高产品质量的基础上,还要加强后期服务,创建自己的品牌。从源头改变国外市场上我国产品原来的形象,也可以更好地满足国内国际市场的需求。质量的提高必然会导致成本的增加,出口价格也会随之提高,同时,品牌形象的建立还可以增加产品的附加值。由于反倾销主要是针对低价产品,因此我国要尽快撕掉“低价低质”的标签,减少国外对华反倾销的诱因。

(二)增加海外直接投资。海外投资的优点主要有以下几

点:第一,绕过国外的贸易壁垒,减少被诉倾销的几率;第二,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营销手段、科学技术等;第三,转移国内剩余生产力和技术能力;第四,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需要,构建遍布全球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网络,促进中国跨国公司的发展。在中国最典型的通过国外直接投资而避免反倾销的案例就是海尔在美国投资建厂。

(三)培养国际型专业商务人才。在我国,由于不少企业不了解国际贸易法规以及缺乏专业的国际贸易人才,不知道如何应对倾销诉讼,导致在已发生的对华反倾销案件中,至少有一半以上的企业选择了放弃应诉,这对于我国企业是一个大的损失。截止2013年,美国拥有的反倾销专业人员有200个,而我国仅有20个;欧盟拥有的反倾销调查官员有2000个,而我国连其十分之一都不到,其差距可想而知,这些都应该引起中国的高度重视。为了应对对华反倾销案件,中国企业必须不遗余力地培养在法律、经济和外语等多方面具有综合素质能力和较高专业知识水平的优秀国际性人才。

(四)实施多元化国际营销战略。我国企业要改变以往的单一的货物贸易和竞争手段,向技术贸易领域发展,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避免“低价竞销”的局面。在日益竞争的国际市场上,我国企业必须要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才能争取市场份额。主要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在市场结构上,不能过度集中于某一个或几个目标市场,要市场多元化,积极开拓新兴的海外市场,不仅适当可以避免反倾销调查,还可以相应地降低由于目标市场过于集中带来的风险;第二,在竞争手段上,不能单纯地使用“价格战”,要多种竞争手段并用;第三,在经营方式上,不能单纯的出口商品,要积极直接对外投资,这样既可以转移国内剩余生产力,还可提高企业的国际化程度。

(五)国内企业团结一致。在应对反倾销诉讼时,国内企业应改变“搭便车”的心理,更不能抱着不配合或无所谓的态度。因为一旦国外对我国反倾销诉讼成功,那我国同类产品将会受到重创,严重的可能完全退出该市场,这对我国企业乃至我国该行业的对外贸易都将会是巨大的冲击。因此,我国企业应该积极联合起来,一致对外,全面筹集资金,共同应对反倾销诉讼,维护我国企业的合法权益。

(六)合理利用反倾销,保护自己正当权益。我们只见外国对华反倾销的指控,却很少看到我国对外发起的反倾销指控。这并不是意味着外国生产商没有对华倾销的行为,只是我国缺乏对倾销的认识,不能合理利用反倾销手段。我国在税收管理和关税削减方面的改革,使市场准入难度降低,导致外国公司进军中国更加容易。为了占领市场,他们不惜大幅度降低产品价格来大肆倾销,所以,我国出口企业在应对国外对华反倾销控诉的同时,还必须主动使用反倾销措施,从而保护自身利益不受损害。

综上所述,我国在国际贸易中还处于劣势,面对众多的竞争对手和发达国家的不公正待遇,我国企业必须调整发展方式和应对方法,努力运用WTO等相关国际贸易规则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避免或应对国外反倾销行为时,我国企业应采取提高产品质量,增加品牌意识、增加海外直接投资、培养专业国际商务人才、实施多元化国际营销战略、国内企业团结一致和合理利用反倾销手段,保护自己正当权益等针对性对策,并且,加强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坚持走科技创新的道路,求真务实开展各项工作,才能在市场竞争正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余峻峰.国际贸易中的倾销与反倾销问题研究[J].国际经贸,2014(27):19-20

[2] 陈福中,陈诚.东道国贸易开放度与中国面临的反倾销[J].当代经济管理,2016(1):47-54

[3] 张旭鹏.试论国际贸易中的倾销、反倾销及我国的应对策略[J].科技资讯,2006(6):221-223

[4] 李小平.发达国家反倾销中的贸易保护主义因素分析[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5):32-36

[5] 邵国宝.论WTO的反倾销规则及我们的策略[J].东南亚纵横,2012(10):33-34

作者:韩晓庆

我国国际营销战略论文 篇2:

“洋中药”对我国中医药国际化营销的挑战及其应对策略

摘 要:我国中医药国际化营销战略实施过程中,日益受到来自国外生产的“洋中药”产品的市场冲击。为应对“洋中药”带来的挑战,国内中成药企业就必须加强专利申请和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积极抢占国际市场、推动国内中药产业国际化。基于此,本文对于“洋中药”所具有的优势以及市场局限性进行分别剖析,并重点就完善和调整我国中医药国际化营销策略进行论述。

关键词:洋中药;中医药营销;国际化

中医药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国粹”与“瑰宝”,也是世界上保存最为完整、最为系统的传统医学体系。自中国加入WTO以后,国内中医药市场与国际医药市场的全面接轨,国际医药需求向天然药物回归的趋势日益强劲,天然药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每年以20%~30%的速度递增,中药体系也成为全球各国开发新药的“金矿”,对于我国中成药企业来说,是一个拓展国际市大好历史机遇[1]。近年来,随着我国中医药逐步走向国际市场,大力开展中医药的国际化营销战略已是业内共识。目前,全世界使用中草药治病健身的人数达40亿,占世界总人口的80%,3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应用中医中药,124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不同类型的中医药机构,亚洲、北美和欧洲已经成为我国中药出口的主要市场[2]。然而,在我国积极开展中医药国际化营销战略的同时,国际甚至国内的中药市场均不同程度受到国外自研自产的“洋中药”的冲击。近几年,市场竞争异常激烈,日本、韩国、东南业、欧洲、北美等国的“洋中药”大举进军中药市场,“正宗”中药国度真正感受到了形势的严峻性。日本厚生省批准的210个汉方制剂的处方主要来自我国名医张仲景的《伤寒论》和《金医要略》,其生产原料大部分从我国进口,甚至许多中医药品牌业成为口本人的专利产品[3]。即使欧美等曾经排斥中药的国家,如今却也全面参与其中,这充分说明,我国中医药国际化营销战略正遭受着史无前例的严重冲击,国内中药企业正面临着恶劣的国际市场竞争环境。因此,为应对“洋中药”带来的挑战,我国中医药国际化营销策略必须有所调整。

一、“洋中药”的市场优势与局限性。(一)“洋中药”的优势分析。1、经济实力雄厚,科技含量高。开发“洋中药”产品的国家(除中国外),一般多为发达国家,拥有雄厚的财政支持,其医疗体系和医药市场制度较为完善,其国内的国际著名医药跨国公司吸收高新技术、高素质人才以及获取市场信息的能力极强,国际市场化运作经验丰富,中药产品的生产效率和科技含量高。2、用料考究。不少“洋中药”的用料和选材甚至要优于国产中成药,并不一味考虑原料成本,而是注重选择品质好的地道药材,大多进口于中国。3、临床应用指导性强。“洋中药”的品种多样,产品严格按照国际标准出产,附有详尽的服用说明(包括注意事项、禁忌及可能出现的副作用),这是不少国产中成药产品所不具备的。4、市场营销方案完善。多数发达国家和地区对“洋中药”的市场营销经验极为丰富,均可针对不同产品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拥有雄厚经济实力支撑的可操作性强的营销网络体系和一系列广告宣传活动。5、外观精美,附加值高。“洋中药”产品很重视产品的外观设计,其包装都很精美,成为吸引购买者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此外,通过采用先进的制药工艺和名贵的药材,使之成为高附加值和高利润类产品。(二)“洋中药”产品的局限性。“洋中药”产品正是靠质量、资金、技术上的优势,形成开展国际化营销和进军我国中药市场的实力,但仔细分析后也能够发现“洋中药”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1、产品生产过程中缺乏对中医药理论的深层次理解。不少“洋中药”产品的研制者对中医药传统理论并非十分精通,尤其是年轻的研发人员,缺乏对中国中医药经典古书籍的深入钻研体悟,缺少中国本土“老中医”所拥有的中医药文化积淀,因此很难深层次领悟中药组方中的“玄机”。2、性价比和消费市场的局限。“洋中药”的价格一般会高出国产中药的数倍或十数倍,但其实际临床疗效是否优于中国国产中成药,还普遍缺乏令人信服的数据证明。加上进口关税等,使得产品零售价格昂贵。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缺乏针对大多数潜在低消费人群的消费能力刺激策略。3、中医药文化背景的先天缺陷。在相同产品、相同价格、相同疗效的前提下,左右消费者购买选择的不仅是营销策略,更包括消费者心理的好恶倾向,而“洋中药”生产国家多数不具备悠久的中医药历史,在文化积淀与传统知名度上,“洋中药”的产品背景缺乏可信度,这种中医药文化背景的先天缺陷很难通过短时间的营销策略来弥补。

二、应对“洋中药”挑战的国际化营销对策。“洋中药”严重影响我国中药企业占领国际市场,并对国内的中药市场冲击也很大,因此,为应对这一严峻的挑战并能占领国际先机,就要坚定不移地按照中医药国际化营销战略部署,积极地拓展市场,加强宣传和合作,促进中医药在国际上的合法化和竞争力,加强国内中医药学科建设和基础研究,加快科技成果生产转化,建立和完善国际公认的中药质量保证体系,提高中药产品的国际营销策略和水平,强化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从战略高度切实落实中医药国际化人才队伍的培养。就现阶段而言,国内中药企业应首先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调整我国中药产品国际化营销策略。(一)重视中药国际市场营销环境和文化环境的研究。加强中医药文化的对外传播,促进中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中医药专有人才队伍培养,并做好人才保护工作,杜绝关键人才的大规模外流;加强对国外医药产业法律、法规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二)加强在WTO框架内和绿色贸易壁垒环境下的应对策略研究。重点开展国产中成药产品知识产权与专利保护的应对策略,按照国际化产业运作模式进行接轨,制定和实施与国际性规则一致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推广使用进出口产品绿色标志,国内中药企业要坚决执行国家药品质量管理的强制性标准,并按照国际化质量检测标准生产检验,提高产品质量;积极采用原产地域产品的保护策略,保证道地药材的国内使用。(三)开展改善国产中成药国际化市场营销策略的创新性研究。科学进行市场细分、目标市场、市场定位策略;运用品牌营销提升中药知名度,重塑我国中药产品的国际形象;改进产品包装,提高出口产品规范化,实现包装的国际标准化,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包装的民族化;拓展销售渠道,紧扣消费者心理取向,借助中国中医药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悠久历史文化开展形式多样的全球营销策略。

结束语:面对目前“洋中药”对于我国中医药产业的市场冲击,我国实力雄厚的大型中成药企业在探索国际化经营方式、抢占国际市场、推动中药产业和文化站上国际化大舞台、使中医药造福于全人类等方面,责无旁贷。因此,只有将中医药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产业的高度,才能成功实施中医药国际化营销策略,增强国产中医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作者单位:浙江中医药大学

参考文献:

[1]冯夏红,康庭国,林秀玉.中药国际市场营销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药业,2002,(13).

[2]王学东.中药国际市场营销环境[J].南通大学学报,2009,(25).

[3]万幼清.中药产业国际化的科技创新支持系统研究[J].商业时代,2006,(22).

作者:王燕红

我国国际营销战略论文 篇3:

试论在市场营销环境中企业成功进入国际营销市场的战略步骤

摘要:为了适应新的形势,中国企业必须对自己的国际市场营销战略做出调整。本文主要从企业面临的各种环境的角度,系统阐述了我国企业成功进入国际营销市场的战略步骤。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国际营销;战略;知识经济

为了适应新的形势,中国企业必须对自己的国际市场营销战略做出调整。培养当地市场,让更多消费者了解企业、信任企业,并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为进一步拓展更为广阔的目标市场,进人其他国家市场铺平道路。总之,企业要进入国际市场,细致的前期工作、整体全面的计划,还有对国际市场的把握是必不可少的。下面,主要从企业面临的各种环境的角度,系统阐述了我国企业成功进入国际营销市场的战略步骤。

1.经济全球化与国际营销战略

推动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是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各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得企业把目光从国内转移到国外,进而在整个全球范围内寻找发展机会。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具体因素:一是贸易迅猛发展。这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源泉。国际贸易的发展使各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交往日益紧密,它带动了资本与生产的国际化,推动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二是金融一体化。国际金融是在国际贸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国际金融的发展又会推动国际贸易的发展,国际金融一体化的迅猛发展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三是高速发展的现代化技术。信息技术革命将世界带人了信息化时代,它在更深层次上推动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互联网的发展使全球经济的联系更为快捷、广泛。四是跨国公司的发展。据资料显示,跨国公司以及国外分支机构的迅猛增长,极大地推动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所谓国际营销战略,是指企业对于国际化进程较为长期的总体打算及其实施的原则意见。国际营销战略要回答的问题是企业关于国际营销的目标和实现目标要采取的策略和原则,如有关国际化的进程、市场扩展与定位、国际竞争等战略。它对于一个企业在市场上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也是拟定短期或年度国际营销策略的根据之一。

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首先表现为国际市场竞争的挑战—竞争领域扩大、竞争内容增多、竞争主体变化、竞争形式改变。二是贸易保护主义的挑战—非关税壁垒增多、鼓励出口措施加强、贸易区域集团化加强。因此,企业应充分掌握国内外不可控的环境因素,调节企业的可控因素,从而制定出国际市场营销的战略目标,并有计划地逐步实现。企业的可控因素是指营销组合,即价格、产品、促销、分销;企业的不可控因素是指不可控的国外环境,主要有政治法律因素、经济因素、竞争因素、技术水平、分销因素、地理因素等。从事国际市场营销的企业,不仅要重视营销策略的制定,更重要的是要监视与预测国际市场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企业的营销计划,使之适应环境要求,使自己的营销工作富有成效。

2.国际市场营销环境分析

2.1社会文化环境。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包括人类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其他方面的能力和习惯的总和。它不仅体现出我们自己的行为,也体现出我们对他人行为的要求,包括文化的个性、文化的共性、文化的成分(物质文化、社会机构、宗教、审美学、语言)3个方面。文化渗透于营销活动的各个方面,国际营销者的活动又构成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市场营销成果的好坏深受文化的裁判。因此,要正确运用文化的差异性,确定当地文化的相关动机,确定行为模式的特征,确定有哪些文化价值观念与本产品有关,确定决策形式的特征,确定适应当地文化的促销方法,确定消费者认为适宜的销售机构。

2.2经济环境。一是经济发展阶段。它包括传统社会、起飞前夕、起飞阶段、趋向成熟和高度消费时期。因为一个国家所处的经济阶段不同,居民收人高低不同,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不同,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国际市场营销。以消费品市场来说,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在市场营销方面强调产品款式、性能及特色,大量进行广告及销售推广活动,品质竞争高于价格竞争;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则偏重于产品的功能及实用性,其推广主要靠口头传播和介绍,价格因素比产品品质更重要。二是市场规模。企业在进人某国市场时,首先关心的是该国的市场规模,即可接受的商品及服务总量,或者市场拥有的购买力总量。一般来说,大多数产品及服务的市场规模都与人口和收人密切相关,甚至可以认为是由人口和收人决定的。三是消费结构。开展国际市场营销,必须了解影响消费者储蓄的多种因素,以便分析、判断消费者需求、支出和消费水平的变化,包括收入水平、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因素、市场商品供给状况和消费偏好、储蓄动机差异等。

2.3政治法律环境。有时政治环境能够对营销活动产生直接影响,法律和规章则起到鼓励或限制企业营销活动的作用。企业首先是一个经济组织而非政治组织,但企业进行市场营销时,经常要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国际营销法律主要由国内法律、国际经济法律、东道国法律等构成。从事国际营销的企业要与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打交道,采取适当方式公平合理地解决争端,这也是国际营销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根据各国的法律规定和司法实践,解决争端的方式有协商、调节、诉讼和仲裁4种。

2.4技术环境。在知识经济时代,工业和农业增长并不是由于资本的投入和劳动力增长所引起的,更主要的是由于生产率的提高、劳动者知识水平和素质的提高,以及新的科学技术应用和推广所引起的。

3.我国企业面对国际市场的机遇和挑战

3.1机遇。首先,进入国际市场已经成为我国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国际市场规模巨大,发展迅速,这给我国企业以现实的吸引力。随着国际政治形势趋于缓和,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关系不断改善,经济联系更紧密,这为我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提供了良好条件。其次,我国政府积极创造条件,鼓励企业进人国际市场。近年来,我国政府通过签署国际协议和条约,加强了同其他国家政府间长期稳定的经济合作,为企业国际营销提供了法律保护。比如,我国制定和执行了鼓励出口的外贸政策,同时还进行了外汇制度改革,使我国企业在外汇使用方面有了较大的自主权,便于国际交易的进行,也增强了企业的出口积极性。

3.2挑战。明确界定产权、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是我国企业国际化的前提;科技水平落后、人才匮乏是我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又一大障碍;世界贸易保护主义的泛滥和区域一体化发展,使我国处于不利地位,其他发展中国家、独联体及东欧国家的经济发展将给我国企业以巨大压力。而且,许多企业缺乏准备适应新环境的意识,即使看到消费者需求的差别,也不愿意调整原有的产品价格策略,从而导致国际营销的失败。

3.3任务。一是调研国际市场。只有掌握了国际市场的脉搏,才能找出我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切人点。企业的国际调研需要大量详细且涉及范围面广的信息,如目标市场的文化、经济、教育水平、目标消费人群接受新事物新品牌的能力等。二是分析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和劣势。制定企业的营销目标,做出相应的国际营销战略规划,找出与原计划的差异,制定相应的规章,组织监督部门,给予相应的权力,以保证预定的国际营销目标顺利进行。三是分析目标市场消费者。了解当地的消费观念,从目标市场的消费习惯、消费群体的特征等影响因素分析,从而细分市场,找到适合企业进入的市场,并分析这一细分市场的潜力及培养空间。四是分析目标市场国的经济政治法律等政策。分析当地的经济状况,以分析企业在当地销售产品的可能性,着力疏通与当地政府、社会团体及新闻媒体的关系。防止企业因为外力因素而终止现行的企业计划。五是分析竞争对手、供应商及分销渠道。熟悉当地的环境,分析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及动力,培养良好的竞争环境,这有利于企业降低成本。六是建立以企业为中心的企业文化氛围。培养当地市场,让更多消费者了解企业、信任企业,并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为进一步拓展更为广阔的目标市场,进人其他国家市场铺平道路。总之,企业要进入国际市场,细致的前期工作、整体全面的计划,还有对国际市场的把握是必不可少的。

作者:周利

上一篇:政府产业结构调整论文下一篇:中小商业银行风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