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地方高校成人教育论文

2022-04-16

摘要: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建设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但目前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能力还不强,这既有外部环境的原因,也有自身内部因素的影响。应通过提升内涵彰显特色、树立主动服务理念,对接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社会服务方式,融入地方经济建设、拓宽社会服务领域等途径,进一步提升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能力。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我国地方高校成人教育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国地方高校成人教育论文 篇1:

新时代高校成人教育发展的现实困囿与转型路径

[摘要]当前,我国高校成人教育还面临着诸多困囿,集中体现在公众价值弱视与社会实践认同并存、顶层设计缺失造成实践探索的盲目混乱、人才培养模式对普通高等教育的机械复制、办学运作过度市场化与价值取向唯学历化共现。对此,需加快探索高校成人教育变革之策,以教育理念转型为先导,树立正确的高校成人教育观;以顶层设计为基础,优化高校成人教育的供給结构;以办学目标改革为主线,由学历导向走向学习导向;以办学模式创新为抓手,由“封闭自主型”转向“开放合作型”;以教学方式转变为手段,探索高校成人教育的“互联网+”模式。

[关键词]高校成人教育 顶层设计 办学模式 互联网+

[作者简介]方亦飞(1983- ),女,浙江金华人,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成人教育学院,讲师,硕士。(浙江 义乌 322000)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决定了高校成人教育必须进行适当的调整,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形势和人民群众的继续教育需求。对此,需深入分析和研究高校成人教育发展的现实问题,以十九大精神为引领,不断深化高校成人教育改革与转型发展,更好地开拓高校成人教育工作新局面,以崭新的面貌迎接和拥抱新时代。

一、新时代推动我国高校成人教育转型的动力因素

(一)高等教育多元化的竞争压力

2016年,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从2018年开始,普通高等学校将不再举办本校全日制教育专业范围外的学历继续教育;没有举办全日制专科层次教育的普通本科高校不再举办专科层次的学历继续教育。这意味着2018年及以后,通过成人高考、自考、网络教育途径获取名校专科学历的机会将不复存在,这是国家层面对我国成人教育面临规模持续缩小困境的直接回应。此外,高等教育形式的多元化同样对成人教育的未来发展形成挑战。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办学模式日益多样,独立学院、民办高校、混合所有制高校等新兴办学形式的探索实践方兴未艾,不断发展壮大的新兴教育类型激活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机制,改变了以往国内普通高等教育与成人高等教育二分天下的格局,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的同时,也大大分流了原本属于成人高等教育的生源,一定程度上挤压了成人高等教育的空间,客观上迫使高校成人教育不得不寻求转型发展的新路径。

(二)社会发展变革使高校成人教育面临挑战与转型机遇

社会发展变革进程中,高校成人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面临新的挑战与转型机遇,需要在三方面着力突破:第一,创新办学机制、模式和内容。高校成人教育在管理制度、办学机制、教育模式和教育内容等方面还存在计划经济时代的残留,在市场经济愈发成熟的大背景下,需按照市场规律进行调整,适应新的时代要求。第二,更新知识体系。新世纪以来,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并渗透到社会生产和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新产品、新模式层出不穷,要求高等成人教育发展必须跟上时代步伐,加快更新知识体系。第三,调整发展方向,对接国家战略。近年来,为了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速度,我国出台了一系列具有重大意义的发展战略,如新型城镇化、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为高校成人教育调整布局、改变发展方向及拓展教育对象提供了良好契机,高校成人教育应积极进行自我调整,主动对接国家战略。

(三)高校成人教育主体自身内在转型动力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市场化办学程度的加深和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提高,高校成人教育自身的体制机制弊端日益凸显,加之该领域的改革步伐较为缓慢,使高校成人教育已经难以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其自身发展也因此受到制约。第一,办学理念偏颇。长期以来,高校成人教育没能在办学理念上与社会生产实践保持一致,存在重规模扩张轻质量提升、重理论知识教授轻实践技能训练、重学历学位认证轻综合素质培养等问题。深究其因,根源在于高校成人教育办学理念偏颇,未能牢牢把握育人的根本定位,导致教育价值大打折扣,没有真正发挥出提高国民素质的作用。第二,教育布局失当。成人高等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有着明显的区别,这种区别正是高校成人教育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的现实基础。尽管普通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挤压了成人高等教育的空间,但只要各个高校及时调整成人教育布局,及时“转战”非学历教育、职业培训这一广阔市场,就可以扬长避短,形成特色。但令人遗憾的是,很多高校的成人教育战略布局失当,面对教育市场形势的变化仍一味固守正规教育、学历教育,错失了大好的发展机遇。第三,教育质量不高。很多高校在成人教育的日常管理方面轻忽懈怠、考核不严,导致很多接受高校成人教育的学生毕业后职业能力不足,难以满足工作岗位需求,只能在就职后进行二次培训,久而久之,便逐渐在社会上形成了“成人教育就是混文凭”的不良舆论及文凭含金量贬值的现象,降低了高校成人教育的吸引力。

二、我国高校成人教育发展的现实困囿审视

(一)公众价值弱视与社会实践认同并存

尽管我国高校成人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几乎同步,高校成人教育的社会功能和教育成果也毋庸置疑,但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相较于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一直存在公众价值弱视与社会实践认同并存的矛盾局面。这不仅不利于高校成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也直接制约着我国整体人力资源素质的提升。一方面,高校成人教育的公众价值长期被弱视,社会认可度低。20世纪末期,随着我国毕业分配制度取消,就业由“国家包办”变成了市场化选择,个人能力与综合素质成为劳动者就业的主要竞争力。从逻辑上讲,全日制普通高校教育与高校成人教育拥有共同的基础,两者都应该得到社会的充分认可,但实际上,由于一些高校对成人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教学纪律松弛,教学管理涣散,考核评估不严,导致教学质量相对低下,毕业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不能完全满足岗位需求,使高校成人教育的社会声誉每况愈下,社会认可度不断降低。另一方面,高校成人教育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继续教育及终身教育需求,在这一层面获得了一定的认同。随着我国现代教育体系的完善,高校成人教育成为未能接受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的劳动者接受再教育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满足社会多元化需求的重要手段,为社会生产实践和民众自我发展创造了巨大价值。此外,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带来了“知识爆炸”,终身学习、终身教育成为新时代劳动者的客观诉求,高校成人教育作为终身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在需求层面存在着广泛的认同。总之,当前高校成人教育本身社会认可度不足与高等成人教育的高社会需求度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二)顶层设计缺失造成实践探索的盲目混乱

第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历经多次政府机构改革,主管教育的职能部门多有调整,与之相应的是政府部门在高校成人教育领域的管理职能持续弱化,并逐渐淡出具体事务,只是在“招生人数”“毕业生人数”“培训人数”等有限的管理指标制定和考核上发挥较为明显的作用。尽管高等教育的去行政化改革有利于扩大高校的办学自主权,有效激发高校成人教育的办学活力,但与此同时,也造成了高校成人教育发展缺乏方向引导和整体规划的问题。在这样的状态下,高校成人教育发展只能取决于全国各地开展成人教育的高校如何去探索实践。由于各个高校对成人教育的重视程度、价值取向不尽一致,导致发展出现盲目性、随意性和碎片化。第二,高校成人教育转型发展中,市场化办学是主要的改革方向。尽管充分发挥市场在教育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是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应然选择,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市场并非万能的,完全依靠市场进行自我调节和运行的高校成人教育极易陷入混乱、功利和短视的泥潭。实际上,在一些地区的高校中,成人教育的过度商业化已经使其偏离了正确的方向,成为高校成人教育不良社会舆论形成的一大诱因,出现这一局面同样是因为顶层设计缺失所致。

(三)机械复制普通高等教育,办学模式普教化

从教育性质上讲,高校成人教育属于继续教育,与学校全日制教育有着明显的差别;从本质上讲,高校成人教育是平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另一种类型教育,两者所指向的教育目的、所发挥的社会功能都不相同。因此,尽管高校成人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通常都是由同一教育主体来实施的,甚至在师资方面有一定的重合,但不可否认,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高校成人教育理应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应当体现办学的特色性和特殊性。然而实际情况却是,当前国内高校成人教育机械模仿甚至完全照搬普通高等教育的现象非常普遍,在一些综合型大学中,成人教育学院就如同一所独立的袖珍版大学,不论在办学模式、教育理念上,还是在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都与普通高等教育如出一辙,大大降低了高校成人教育的办学效应。

(四)办学运作过度市场化与价值取向唯学历化

当前我国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期,高校成人教育通过市场化办学改革满足了多元化教育需求,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不过,很多高校在成人教育领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办学运作过度市场化的问题,如一些高校在成人教育学院日常教育管理中引进企业化管理方式,在专业设置、课程安排等方面完全按照市场的要求来处理,什么专业热门就设置什么专业,教学安排脱离实际教学条件,考核评估也以创收为主要导向,不仅导致高校成人教育违背了教育发展的规律,更使其沦为部分高校获取经济利益的工具,降低了高校成人教育的整体质量,也劣化了发展的内部环境。我国高校成人教育最初的定位是作为普通教育的补充,教育形式主要包括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自考)、网络教育(远程教育)、成人高考(学习形式有脱产、业余、函授等)、开放大学四种形式。在学历堪称稳定就业“敲门砖”的年代,高校成人教育满足了大量劳动者取得学历和学位的愿望,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人力资源市场格局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行业企业的人才聘用观念和标准也与过去截然不同,学历早已经不再是高质量就业的通行证,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才是“后学历时代”人才的核心竞争力,而我国高校成人教育的办学目标仍然停留在唯学历化的层面上,使其发展与人民群众的实际教育需求相脱节,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入学率的持续走低。

三、新时代推动高校成人教育发展的转型路径

(一)以教育理念转型为先导,树立正确的高校成人教育观

第一,变“终结型”教育观为“终身型”教育观。长期以来,我国的高校成人教育可以说一直是以“终结型”教育观为指导的,在这种教育理念下,成人教育被视为一种一次学习即能终身受用的教育过程,学业结束的同时也意味着学习生涯的终结。然而,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知识更迭的速度明显加快,终身教育已经成为当代的基本教育理念,高校成人教育也应紧跟时代的步伐,树立起“终身型”教育观。第二,变“学历型”教育观为“能力型”教育观。我国有着“学历型”教育的传统,尽管“学历型”教育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特殊优势,但是在当今时代,行业变革加速、人才流动加剧、就业形势多变,一纸文凭已经难以保障个体在工作实践中的稳定表现,能力成为用人单位聘用人才的首要考虑因素。在这样的形势下,高校成人教育应与时俱进,及时转变教育观念,树立起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教育观。第三,变“创收型”教育观为“创业型”教育观。前文已述,一段时期以来,由于国内高校成人教育办学运作过度市场化,致使一部分高校的成人教育沦为其获取经济利益的工具,造成了成人教育市场的混乱和教育质量的下滑。为此,高校应及时进行自我调整,回归成人教育的育人本质,顺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趋势,用“创业型”教育观取代“创收型”教育观,推动高校成人教育在新时代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二)以顶层设计为基础,优化高校成人教育的供给结构

新时代推动高校成人教育转型发展,必须加强顶层设计,优化教育供给结构,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第一,要处理好普通教育与成人教育之间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为社会经济进步和人力资源素质提升做出了巨大贡献,在这一过程中,高校成人教育功不可没。不过近年来,国家对高校成人教育的政策扶持力度不足、资源投入有限,导致其发展落后于高校普通教育。现阶段,要推动高校成人教育转型发展,应当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角度出发,平衡好高校普通教育与高校成人教育之间的关系,及时调整两者的结构性布局,加大对高校成人教育的支持力度,从国家层面为高校成人教育發展做好定位,彻底扭转高校成人教育实践盲目混乱的局面。第二,要处理好高校成人教育内部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之间的关系。高校成人教育内部结构的优化是其转型发展需要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当前我国的高校成人教育集中于学历教育,接受非学历成人教育的途径少、规模小,一方面造成了社会上部分个性化的继续教育需求无法得到有效满足,另一方面也限制了高校成人教育的发展空间,不利于高校成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高校成人教育应及时优化供给结构,在稳步发展学历教育的同时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紧密结合社会经济需求,开展多样化、多元化的培训,形成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高校成人教育特色。

(三)以办学目标改革为主线,由学历导向走向学习导向

改革开放之初,以国家恢复高考为标志,国内支离破碎的高等教育体系开始了重建工作,在全国范围内释放了大量的高等学历教育需求。然而,由于“文革”造成的学校教育断层,大量劳动者根本不具备重新参加高考的知识储备,也不可能放下工作和生产进行脱产学习。为了给予有高等教育需求又不便脱产学习的劳动者接受再教育的机会,也为了提升劳动者群体的整体素质,在中央政府的直接推动下,我国开展了规模宏大的针对成年人的“双补”(补习基础文化和基本技术)教育。与此同时,国家开始布局发展成人教育,以满足全社会不断增长的高等学历教育需求。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国成人教育确立了以学历教育为主要目标的办学模式,高校成人教育也把教学重点放在了学历教育上,并一直持续至今。如今,伴随着改革开放40年来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内的教育发展形势和民众的教育需求也发生了巨大变化,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时代,高校成人教育以学历教育为目标的办学方向理应进行调整,改革高校成人教育的办学目标正当其时。在改革方向上,高校成人教育要适时由传统学历导向向现代学习导向转变。第一,要重新定位高校成人教育的价值取向,学习导向要以发挥教育的育人功能为核心;第二,要重新界定教育对象,将一切具有高等教育需求的成年人都纳入招生的潜在对象;第三,要重新设计教育内容,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内容要围绕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来展开。

(四)以办学模式创新为抓手,由“封闭自主型”转向“开放合作型”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采取的是一种“封闭自主型”的办学模式,高等教育领域的宏观管理和高校的重大事务决策权掌握在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手中,目标定位、专业设置、课程安排依据学科专业发展的内在逻辑进行设计。在整个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只有政府部门和在校师生直接参与,基本没有第三方力量介入的空间。在这样的局面下,高校被称为“象牙塔”,意为远离社会的“一方净土”。保持高校与社会的适度疏离虽然有利于维护良好的学术研究环境和教育学习氛围,保障高校的办学自主权,但同时也造成了高校办学过于自我的问题,使高等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区隔性和固定性,教育活动与社会实践因此脱节。高校普通教育如此,成人教育受其影响,也存在同样的问题。要在新时代推动高校成人教育转型发展,必须创新办学模式,走“开放合作型”办学的道路。第一,高校成人教育办学要持续扩大开放程度,积极主动地“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实施全面、多维、立体的开放,通过开放办学汇聚教育资源,提升办学实力,增强服务功能;第二,高校成人教育办学要积极发展以服务区域社会经济为导向的对外合作关系,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校际合作,建立政府、学校、行业、企业深度融合的人才联合培养机制;第三,高校成人教育办学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与境外成人教育机构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

(五)以教学方式转变为手段,探索高校成人教育的“互联网+”模式

新时代下推动高校成人教育转型发展,应积极采用新兴技术和手段,用现代化的组织形式、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引领成人教育改革。第一,高校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加强成人教育学院的信息化教学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基本保障能力,为实施信息化教学创造更好的客观条件。第二,高校要进一步加强成人教育学院一线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技能培训,督促专业教师熟练掌握信息化教学的工具和手段,持续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第三,高校要进一步加强网络教育资源的开发力度。一方面,搭建校园成人网络教育平台,方便学生远程学习相关资料和课程;另一方面,鼓励教师开发网络教育课程,适当引进优秀的外部网络课程和教学资源,不断丰富成人网络教育平台的内容。第四,高校成人教育学院教师应当积极利用新型的网络社交媒体工具,如借助QQ、微信、论坛等渠道开展灵活多样的个性化教学和碎片化教学,改善高校成人远程教育的体验,提升高校成人教育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夏学文.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误区与重新定位[J].继续教育研究,2017(11).

[2]马启鹏,汪苑,陈丽珍.高校成人教育转型的路向选择与机制重构[J].教育发展研究,2014(21).

[3]曾德强,孙烨超.十九大精神引领下的高等继续教育转型发展——中國成人教育协会成人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委员会第二十一届年会综述[J].高等继续教育学报,2018(1).

[4]李荣华.新常态下高校继续教育发展困境场域与实践路径[J].继续教育研究,2016(3).

[5]卢德生.“后学历时代”高等成人教育转型探析[J].职教论坛,2014(33).

[6]马勇.问题与路径:供给侧改革视域下的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J].继续教育研究,2017(5).

作者:方亦飞

我国地方高校成人教育论文 篇2:

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策略与途径探索

摘要: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建设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但目前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能力还不强,这既有外部环境的原因,也有自身内部因素的影响。应通过提升内涵彰显特色、树立主动服务理念,对接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社会服务方式,融入地方经济建设、拓宽社会服务领域等途径,进一步提升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能力。

关键词: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地方高校能否赢得地方政府、企业和人民的赞誉,关键在于是否立足本地、办出特色。探索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策略与途径,拓展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空间与渠道,对提升地方高校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能力现状及成因

(一)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现状分析

1. 高校服务机制不够健全。由于受计划经济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一些地方高校仍然是“关门”办学,缺乏主动服务与合作互惠意识。在管理机构设置上,只考虑与上级主管部门相对应,在职能与功能定位上,只考虑满足自身教学科研和学生管理的需要,尚未设置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组织机构,为经济建设服务的职能难以发挥。

2. 校企合作缺乏良好环境。个别地方政府对校企合作不重视,不少高校与地方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而这些书面协议大多只是应付上级检查的作秀凭据,既无实质意义上的校企合作办学,更无合作共享的核心技术和经济共同体。高校与地方政府、企业间缺乏信息交流与沟通机制,企业缺乏与高校合作的动力机制。

(二)影响地方高校服务能力的外部原因

1. 高校服务社会的政策法规不完善。地方政府对国家有关校企合作的相关政策、法规贯彻落实的不够,地方高校社会服务缺乏完善的法律保障,在进行社会服务时无章可循,不仅影响了地方高校开展社会服务的积极性,也阻碍了地方高校服务社会的顺利开展。地方政府没有将地方高校社会服务列入地方经济发展规划,政策导向不够清楚、不够明确,对如何开展社会服务缺少实质性规定。地方政府财政扶持产学研的政策很难到位,缺乏鼓励企业支持高校的激励措施,产学研结合的社会环境与高校服务地方的诉求还存在一定差距。

2. 企业对地方高校缺乏了解和信任。由于企业对高校了解渠道不通畅,许多企业对地方高校科技服务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缺乏信赖感,加之受“品牌”意识的影响,宁愿花高价、舍近求远去寻求大城市或外省高校,也不愿意接受本地高校“方便快捷”“物美价廉”的技术服务。一般大型企业科技研发力量较强,都有自己的技术研发中心,接纳技术服务的外需量较少,“屏蔽”了与外界的科研协作。一些中小企业由于产品的科技含量低,研发与创新需求小,加之受经济条件的限制,缺乏与高校合作的期望与项目。由于校企双方需求信息不畅、资金缺乏、中试风险大而导致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难。“高不成、低不就”的现状制约了地方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发挥,导致高校科研与产业的脱节,影响科技成果推广的产业化与商品化。

3. 现行地方高校的评估指标欠科学。就地方高校来说,上级评估主要考核有多少立项课题、与地方企业签订了多少合作协议、开办了多少“订单班”,而合作项目的投入与产出、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却无具体评价指标;所签订的合作协议是否具有真实性却不进行实地考察;企业参与合作办学的程度与校企融合的深度缺乏具体的量化指标。对高校教师而言,以主持或完成项目的多少、级别、成果获奖和论文发表数量等指标作为评职称的硬件。因此,校企合作只是在玩弄花架子,只看重项目对职称评审的作用以及所发表的论文数量,至于经济效益与社会需求则放在其次,存在明显的功利性。

(三)影响地方高校服务能力的内部原因

1. 缺少专门的管理机构。地方高校大多设有教务处、科研处、学工处、财务处、人事处等二三十个管理机构,却缺少行使服务地方职能、推进校企合作、广泛联系社会和争取社会资源的职能部门,社会服务还没有上升到高校的组织目标上来,没有作为一个重要的战略目标列入学校的战略发展规划。有些高校社会服务仅仅注重表面,重计划、轻落实,有口号、无行动,为应付检查和评估而“做材料”。也有些高校社会服务队伍缺乏组织领导,集体合作攻关少、单兵散兵作战多,教师的个人行为还没有上升为高校的社会职能,致使社会服务的能力不强,客观上造成社会服务难以有效开展。

2. 缺乏激励服务的政策。有些高校没有出台规范社会服务的政策和配套措施,缺少相应的激励政策和分配政策。考核教师参加社会服务的管理机制不完善,只对教师的授课课时、科研成果进行量化,而教师是否进行了社会服务、社会服务质量的好坏、创造的经济效益、受益者的评价等,都没有列入绩效评价指标而给予合理的、科学的评价与奖励,伤害了教师开展社会服务的积极性。

3. 高校办学定位不准确。不少高校存在“攀高”、“求全”“贪大”,以追求升格、发展为综合性大学或教学科研型大学为目标,丢弃了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为依托的办学特色。地方高校的定位准确与否,能否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决定于高校人才培养的规格与质量。不考虑地方高校的实际情况,造成教学与就业的脱节,从而影响地方高校内涵式的可持续发展。

二、提升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能力之策略

(一)构建地方高校服务社会的发展机制

1. 政府完善相关的制度体系。地方政府要进一步完善高校社会服务的政策体系,通过强化制度引导和利益驱动,激发高校开展社会服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明确校企双方的责任与义务,建立稳固有效的服务与支持关系,从税收减免上鼓励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同时考核地方高校服务地方所产生的效益,以此来决定地方财政预算对高校经费投入的增长额度。建立科技风险投资基金,降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风险,鼓励高校科技成果向地方企业推广应用。通过建立科学的项目管理、成果评价和严格的人员考核与奖惩制度,以提高高校服务地方、地方支持高校的合作吸引力。

2. 高校构建激励的服务机制。机制是使制度能够正常运行并发挥预期功能的制度体系,是由目标系统、制度系统和运行系统为框架构建起来的完整工作系统。高校具有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应围绕三大职能科学设置社会服务的组织与管理体制,成立“社会服务工作处”作为高校常设职能机构,负责执行为地方服务的业务职能,并通过目标任务设计、制度措施设计、组织运行设计,建章立制来加以落实。为激发高校教师服务社会的热情,要把下企业进行社会服务作为教师的职责范围并纳入绩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优、评先、职称晋升和岗位津贴挂钩,以此调动高校服务社会的积极性。

(二)建立政府牵头的校企合作战略联盟

1. 发挥政府协调作用。地方政府要搭建校企沟通的桥梁,构建高校与企业及社会各方的联动机制,从而发挥高校在地方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地方政府应增强服务意识,建立校企合作的办事机构,确定工作目标与模式,充分发挥在政策落实、沟通信息、传达需要、解决问题中的作用,保障高校直接参与地方建设的渠道畅通和工作常态化。

2. 组建校企合作联盟。地方政府要将产学研合作计划列入年度国民经济计划中,加大对科技开发、科技服务、技术咨询的支持力度。按照“平等互利、自愿互惠”的原则组建区域性校企合作联盟,构建校企产学研合作的长效机制。以解决高校招生与就业问题为抓手,为高校与企业搭建人才供需平台;以构建职普贯通、中高职衔接、专本硕连读立体交叉的大职业教育体系为目的,组建区域性职业教育集团;以帮助中小企业技术升级改造为契机,建立校企科技攻关与项目开发相关机构。高校有能力帮助企业解决面临的实际问题,就会赢得企业的信赖,企业就会愿意出资融入产学研利益链中,校企互动的战略联盟关系才能稳固。

3. 吸引企业参与合作。政府要为地方高校提供吸纳高科技人才的政策,高校也要改善人才发展环境,增强对大师级专家的吸引力,才能增强企业对高校的敬重与依靠感,吸引企业主动寻找高校开展科技合作。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就是科技创新与人才的竞争。在校企合作中企业可以借用高校科技人才、实验设备进行新产品开发和应用技术研发,这不仅降低了自身研发成本,也降低了中试风险。通过组建科技开发中心、成果转化中心、大学科技园等成果转化机构,提高企业科技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企业整体科技创新能力。

(三)提升地方高校科技水平与服务能力

1. 加强应用技术研究。地方高校应加强科研管理,提高教师的科研素质与自身科技研发能力。以科研项目为纽带,集中优势资源加强应用型项目的科技合作,项目选择应满足地方重大战略需求和产业核心技术需要,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和应用率。要以教授、博士下企业、企业高管进高校等活动为载体,密切专业与地方需求的联系,了解、研究、关注地方经济发展动态,拓展产学研合作新途径。采取高校与政府、行业企业对接的方式,通过供需洽谈会、信息发布会、成果展示会、专利转让推介会等形式,实现科研成果从高校到企业、从实验室向生产一线的转移。

2. 共同建立研发基地。由政府主管部门牵头,召集地方高校、企业、社会团体和研究机构组成的重大项目研究基地,以项目孵化为目的,设立高校与地方合作的服务基金,为多方直接交流与合作创造条件。地方高校应主动参与企业发展中的重大技术改造项目,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拓宽直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领域与市场。以优势学科和骨干专业群为核心,对接地方支柱产业,组建开放式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辐射作用。与企业共同建立技术研发中心,承担中小企业重大应用项目的科技攻关,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承担地方科技成果产业化阶段的产品选定、技术开发、工艺中试和新技术产业化工作。

3. 培养地方急需人才。人才培养是高校最直接和最主要的任务,教育作为“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性、先导性影响的基础产业”①,必需面向市场和社会需求来开门办学。地方高校是由地方财政投资兴办,应以培养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急需人才为办学定位。要按照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转移等实际情况,调整改造传统专业、增加急需人才的培养。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规模与类型,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通过建立校企人力资源共享机制,鼓励高校、企业、科研单位联合培养人才,把高等教育延展到车间、农村和社区,实现教学与服务社会的双赢。

三、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提升内涵彰显特色,树立主动服务理念

1. 加强地方高校内涵建设。高校要想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提升内涵建设是关键。应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树立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宗旨,通过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提升管理水平,打造教学团队,调整专业结构,优化课程设置。坚持人才培养与引进并举方针,搭建教师在职学习和进修深造的平台,建设一支科研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团队。围绕重点学科和特色专业建设引进一批学术带头人才,坚持“学”与“术”并重原则,既要注重有深厚的学术理论功底的学术型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又要注重善于理论联系实际、能解决实践中技能问题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打造一批既有学问又有技能的“双师型”师资队伍。②以定岗定编、“职员制”的人事与分配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激活高校教师工作机制,成立服务社会的工作机构,构建社会服务的体制,加强对服务地方工作的组织领导与管理。

2. 彰显地方高校办学特色。地方高校办学特色的核心本质在于教育属性与服务属性,围绕地方经济、产业结构特征与历史文化资源,思考地方高校的专业建设发展方向、确定服务对象。建设教学服务型大学是地方高校的办学定位,要扬长避短地针对自身原有学科积淀和专业优势,凝练出特色鲜明、具有市场发展潜力的骨干专业群。瞄准地方支柱产业的特殊需求,建设好优势学科和独特专业,力求在知识结构和能力体系上有所突破,形成有鲜明地方特色的高校品牌专业,培养区域急需的生产、管理一线的实用型人才。

3. 树立主动服务地方理念。转变传统封闭式的高校办学观念,树立主动服务、全方位服务的意识,积极融入地方经济建设中去;树立协调发展意识,处理好质量、规模与效益的关系,不仅满足当前需要,更要考虑长远发展的趋势。要转变高等教育只有教学与科研两种功能的观念,强化服务功能与服务能力的建设,把人才培养、技术开发、应用研究放在同等重要地位。高校要促使科研人员更新观念,增强科研人员市场意识、创新意识,充分调动科研人员从事科技开发的积极性,逐步树立服务地方经济主战场的思想。③围绕地方骨干企业和特色支柱产业,充分利用高校现有资源主动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如筹办建筑工程质量检验、标准计量检测、煤矿安全设备检测、农机使用与维护、科技情报信息交流、专业人才推介、法律咨询服务等平台,当好地方企事业单位发展的参谋、智囊和推手。

(二)对接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社会服务方式

1. 依托地方,加强专业建设。依据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的发展规划,改造传统专业、开拓就业市场前景好的专业,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及时淘汰就业率低的专业。本着“立足当地,注重实用,着手现在,放眼未来”的原则,采取“扬优、支重、改老、扶新”的方式,积极进行专业调整改造。④另外,要适应企业生产一线对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的需要,邀请生产一线的企业专家共同论证教学计划、选用新教材,并开展仿真实训与生产现场顶岗实习,以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2. 联系地方,融入产业调整。高校要及时了解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和设备的升级换代信息,增强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为地方产业升级提供人才、智力支持和各种技术服务。随着地方经济发展的方式转变而“动”,跟着产业调整升级换代而“走”,围绕企业人力资源需要而“转”,以适应市场人才需求变化而“变”。建立承接横向委托协作课题为纽带的区域服务体系,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高层次、高质量、新思维的理论决策咨询。以参与地方政府制定发展规划、承担调查研究、决策咨询和担任各种社会兼职等为主要服务方式,为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编制宏观战略的可行性报告,解决经济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3. 服务地方,教学科研互动。地方高校社会服务的本质是为区域社会提供智力产品和智力服务⑤。面向社会开展教学科研服务,走出“象牙塔”,将课堂搬到工厂、农田,将企业一线专家、农技专家请进课堂,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知和实践操作能力,这不仅可有效地缩短学生的成才周期,更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使地方高校真正成为区域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集训中心。要吸收地方独特的文化元素,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校园文化和环境文化,形成有地方历史特征的校园风貌。地方高校的科研工作就是要面向地方,解决现实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同时,邀请企业科技人员参与到科研项目中,以获得生产现场实践经验和技能型人才的智力支持,发扬团队合作精神,攻克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关。在科技服务中要增强“互动性”,主动了解地方经济建设的发展信息,积极寻找、承担企业技术应用方面的横向科研项目,使高校始终置身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沿。

(三)融入地方经济建设,拓宽社会服务领域

1. 服务三农。地方高校服务“三农”、“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责无旁贷。开设涉农类专业的地方高校,要依托农业、农机专业的科技优势,建立校内农科专业实训基地、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全面开展农业科技服务和农技培训,形成“带着农民干、做着农民看,帮着农民赚”⑥的新“三农”特色。组织高校教师采取示范承包、成果转化、传授技术、咨询服务、信息服务等多种有效途径送科技下乡。充分利用地方高校教学设施、师资技术等资源优势,吸引农村生源参加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培养一大批有理论、懂技术、会经营、留得住、用的上的本地农民大学生。主动承担地方政府的“阳光工程”和“雨露计划”,开展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培训,提高农村各层次、各行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学历,促进农村社区成人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地方“三农”提供全方位服务。

2. 服务社区。高校是精神文化和学术文化建设的重阵,以开放的大学精神而向社区辐射,引领着城市文化内涵建设,使高校从社会生活边缘逐步走向中心。高校服务社区就应与社会融为一体、实现资源的共享,如对外开放图书馆、体育馆、实验室、教学仪器、电教设备等设施;校园举行的学术报告会、音乐会、文艺晚会、书法摄影展、绘画艺术展览都要免费向社会开放;校园整洁的环境、典雅的建筑、精美的雕塑、繁茂清馨的花草树木、大众健身器械等,都是市民向往的休闲、观光、锻炼的好场所,应成为社区文化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服务场所。要把培育地方特色延伸到校园文化建设中,高校学生社团活动、科技文化活动都要与办学理念、服务宗旨相呼应,结合专业教学和实习开展多种内容和形式的学生社会服务活动,将大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进企业、进社区,让市民领略优雅的大学文化。

3. 服务就业。就业乃民生之本,地方高校要把促进就业和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谐社会的最直接和最有效的途径。地方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其特点决定了必须面向社会,以就业为导向、按地方经济发展需求来开设专业,按岗位技能标准来设计课程体系,按校企合作的“订单培养”来改革教学模式,以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岗位适应能力和自主创业能力,提高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和幸福感。地方高校要站在促进就业、关注民生发展的社会高度,为新生劳动力、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培训服务,使他们获得生存的一技之长,解决生存与发展问题。同时,地方高校还要与企业合作,开展员工技能培训与转岗培训,提升企业的人力资本,为建设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贡献力量。

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高等教育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撑,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又为高等教育提供发展环境和物质保障。地方高校“以特色求生存、以贡献求支持、以服务求发展”(周济,2007),才能获得地方政府与人民的支持,走上可持续的内涵式发展轨道。

注释:

①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1992年6月16日。

②杨敏:《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路径探索》,《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1年第6期,第83页。

③陈党生:《关于高校科研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思考》,《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第389页。

④袁立梅:《高校如何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训与研究——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1期,第82页。

⑤张皓,等:《地方高校发挥社会服务职能刍议》,《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第1期,第91页。

⑥倪玉堂:《农民培训工作创新路》,《江苏农村经济》,2010年第1期,第50页。

参考文献:

[1]朱向群.推进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对策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08.

[2]张春爱.论我国地方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8.

[3]董泽芳,等.地方高校服务社会的价值取向[J].高校教育管理,2007,(3).

[4]杨小冲.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考[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8,(1).

[5]金广.转变观念增强高校服务地方发展的主动性[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9,(1).

[6]林仲英.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与思考[J].咸宁学院学报,2009,(5).

[7]顾长兆.在服务社会中实现地方高校科学发展[J].卫生职业教育,2009,(24)

[8]陈新民,等.区域经济发展视野下的民办高校经营研究[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0,(1).

[9]姚志平,等.新时期地方高校服务社会的困境与对策建议[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

[10]汪全报.关于高等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思考[J].现代企业教育,2011,(3).

[11]贾晓梨,等.推动高校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途径和方式[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1).

[12]鲁武霞,等.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关键是提升“四个能力”[J].职教论坛,2012,(4).

责任编辑、校对:焦世玲

作者:徐元俊

我国地方高校成人教育论文 篇3:

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高校成人教育的意义

构建和谐社会作为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引起了政治、经济、文化及其他各个领域的多方面的变化。高校成人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当然也不例外,人们几乎全方位地从建设和谐社会的角度来进行研究、思考和改革实践,从理论探讨到实践操作,从外部客观环境到内部运作体系,从教育教学到管理服务,既充分肯定了高校成人教育的功能意义,也分析指出了高校成人教育的现实问题,对高校成人教育的改革发展乃至去留废存都提出了许多见解,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并且引发了一些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对成人教育政策以及办学机制的控制性调整。随着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和科学发展观念的进一步确立,我们有必要进一步提高对高校成人教育意义的认识。

一、高校成人教育是成人高等教育的主阵地

高校成人教育主要指由普通高等学校举办的成人高等教育,通常也包括独立设置成人高校举办的成人高等教育,在教育界习惯上称之为国民教育系列的成人高等教育,包含了高等成人教育、网络教育、远程教育、开放教育、自学考试等形式,并有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之分。高校成人教育的主阵地地位主要表现在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高等学历教育和作为成人教育体系的高等教育非学历培训两个方面及其相应的社会作用,其中普通高等学校举办的成人高等教育在办学的条件、规模、层次、质量和社会影响力等方面都是成人高等教育的决定性因素。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过程中,高校开创了成人高等教育的历史,高校成人教育在政府几乎没有经费投入的状态下承担了学历补偿教育的使命,争取了生存发展的社会空间,并以其自身的顽强生命力极大地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诠释了高校成人教育对于高等学历教育的社会意义。据教育部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公布,2006年我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1867所、成人高等学校444所,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在校生1738.84万人、成人高等教育本专科在校生524.88万人,这个数据还不包括由高校成人教育机构承担主考或其他相关任务的自学考试注册学生,高校成人教育已经在高等学历教育领域占有相当的份额。与此同时,高校成人教育有效地利用高校智力资源和教育资源优势,通过非学历培训等多种方法为社会培养了大批急需的应用性人才,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其他社会事业发展以及人的提高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体现出高校成人教育以其高等教育优势及其辐射功能在我国成人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的支撑性意义。

二、高校成人教育是高校教育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我国高校成人教育主要是依托普通高等教育资源办学而又自成体系的一种高等教育形式,它是高校充分发挥学校教育资源优势来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高等教育需求的产物,也是高校联系社会的一个桥梁和纽带。我国高校成人教育的成长发展深深地打上了我国国情的烙印,在管理体制、运作方式等与国外发达国家的成人高等教育有着明显的差异而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从教育教学设施、实验设备、师资、教材、图书资料、运动器材、活动场所、后勤保障,到办学理念、教学方式、社会声誉和综合影响力,高校成人教育都与学校普通高等教育紧密联系,学界曾以普通本专科教育体现基础、研究生教育体现水平、成人教育体现活力来概括高校的综合办学能力及其高校普通本专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关系,一定意义上反映出了高校成人教育作为我国高校教育教学的一个不能截然分割的有机部分的特点。

三、高校成人教育是促进人的终身发展的重要渠道

成人教育作为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教育对象的广泛性、教育形式的灵活性、教育层次的多样性、教育内容的丰富性、教育过程的终身性等特点,在终身教育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承载着重要的历史使命。成人教育既是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终身教育的载体和主要基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强调以人为本,不仅承认和肯定了人的主体地位,更是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把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作为社会进步发展的价值目标,这与终身教育的目标指向是完全一致的。高校的成人教育是一种对成人不断进行知识补充和更新、不断开发人的潜力、提高人的素质使之掌握新知识、新技能以及创新能力的教育形式,具有明显的终身性特点。高校成人教育在满足人们多方面需要和全面提升人的素质的过程中,在对劳动者知识与技能的持续培养、增强其自身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真正把高等教育延续到整个成人阶段,发挥着其他教育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我国构建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阶梯和重要渠道,高校成人教育必须坚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开辟多样化的学习途径,通过发展远程教育、职业资格证书教育和其他继续教育形式,形成社会化、开放式的教育网络,最大限度地创造全员学习、终身学习的机会,为社会不同层次人们的不同需要提供多种类型的优质教育服务,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设良好的人文环境,同时推进成人教育自身的大众化和普及化,使成人教育真正成为服务大众、服务人民的窗口,从而在建设终身教育体系、在建设和谐社会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高校成人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教育的重要环节

构建和谐社会必然要建设和谐教育,促进各种教育类型和教育形式的协调发展并进行有机结合,共同构筑一个相对完备的社会教育体系,使其能够有效地覆盖整个社会人群、满足人的一生的学习需要,这是我国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的一个重大目标。成人教育作为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满足公民的教育需求方面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为数以千万计的在职人员提供了灵活、便利的学习和再学习的机会,对保障公民受教育权利、提高国民素质、将我国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变为人口资源优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高校成人教育作为构建和谐社会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应当尊重成人的需要,发挥周期短、效率高、针对性强、灵活方便的教育特色,以成人学习者的需求为导向来设计多元化与个性化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方法策略,以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针对性来贴近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实际,为不同层次和不同水平的成人提供方便,满足广大成人学习者的多样选择性,并努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打破时间、空间、地域的限制,尽可能地为一切成人提供学习资源和学习机会。在当前社会客观条件下,高校成人教育是推进我国成人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最现实的力量,是推动学习化社会建设和终身教育体系建设、满足成人这个最大人群的终身学习需求的重要力量。

五、高校成人教育应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和谐发展

和谐社会的构建为高校成人教育事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高校成人教育的和谐发展对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高校成人教育应当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通过实现自身的和谐发展,解决现实实践中由于外部客观环境和内部系统管理等多方面因素导致的种种尴尬状况,这是高校成人教育生存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实现高校成人教育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是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进程,是科学文化不断提升的进程,是人们的基本素质和精神境界不断上升的过程,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既为成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又对成人教育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成为推动成人教育发展的根本性的社会动力,这就为成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靠的资金、技术、设备和人们受教育时间的保障。高校成人教育要立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致力于建立和完善适应终身学习需要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科学地定位好各类学校的办学结构、办学规模、办学水平、办学特色、办学层次,建立和完善从文化教育到技能培训、从脱产到业余的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的成人教育教学体系和质量保障体系,切实提高办学效率和效益,努力实现在高校内部的全面协调与和谐,实现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各级各类社会教育的协调发展,从而保障实现高校成人教育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加快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步伐发挥更好的作用。

(本文为中国高教学会“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校成人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课题编号06AIF0090153)、南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高校成人教育在学校发展中的和谐发展研究》(课题编号06W077)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南通大学)

作者:顾健辉

上一篇: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论文下一篇:东亚经济发展模式探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