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教学环境设计管理论文

2022-04-23

摘要:结合哈尔滨工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的理念和现状,对国内高校本科生教务系统进行调研,对本科生教育全盘考虑,构建简单实用,方便师生使用,可扩展,可持续利用,平台化,面向服务的本科人才培养信息系统。根据系统建设思路和本科生培养业务模块基本流程,设计出了本科人才培养信息系统的建设构成,文章最后介绍了系统为本科生教学带来的重要改变。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网络教学环境设计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网络教学环境设计管理论文 篇1:

环境设计专业教学实训平台的研究与实践

当前全球经济大发展,我国经济转型,为适应发展需求,各高校教学实训平台纷纷建立并改革,本文立足于教学实践平台,对实训平台改革提出新要求与意见,意见指出转化单一线性的实训平台为多元立体式模式,增加交流加强管理,意在培养适应经济大环境下的创新创业实践型人才。

当前,全球快速发展,对人才要求也有着不断的变化,为适应发展需求,各大高校教育都在不断的改革,有些高校内还存在类似企业的模型发展,作坊、工作室正在兴起,基础教学之后要有教学的拓展,在学校中让学生接触实践、了解社会,这种教学拓展的模式,称之为“实训平台”。实训平台模式很多,各高校会根据自身需求不断建设。

放眼世界,各国对教学实践平台的发展改革越发重视,目前,实训课程具有创新创业能力导向、实践导向、技能导向、结果导向等多种,以上众多导向,最重要的是创新创业能力,这是适应我国大环境背景下的需求。因此,创新创业能力成为了实训平台建设的关键。

以往校企联合已成为实训平台的基本模式,但单向线性,人才输出有局限,这种模式更适用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而对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来讲比较有限 。如今孵化基地在国家大力支持下,多省市已经建成,中小型企业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一脉。而在中国优秀的中小型企业十分你稀少,竞争力相对较低。

基于这样的环境下,实训平台教学拓展改革应运而生,教学改革从实施教育环境与载体开始。从教学环境、教学情多方面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和兴趣,培养实战型人才,比以往单向线性校企合作有巨大创新优势。

1.实训平台模式

(1)工作室平台

学校工作室悄然兴起,以工作室为平台结合实际项目培养学生综合创新创业能力,将工作室创新创业实践纳入到实际教学中。

首先,工作室重在培养学生设计思维和理念,设计表现力的提升在具体实践中会逐步提升,于此同时,工作室性质和功能也随之改变。例如艺术空间工作室主要职能就是将项目方案从平面的只存在于学生脑海中的空间方案转化为立体的,精准的数据模型。另外,工作室开展体验式学习,对艺术空间表达的相关工艺以体验模式进行教学,丰富学生技能;艺术空间工作室与手绘工作室和亮化工作之间的进行交流与合作,能够培养多元知识结构的人才和适应现代化企业管理的创新型人才。

(2)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不是新鲜的概念,学生需要企业作为实习基地,提高自身就业能力,学生亲临工作环境,接触实际项目,培养交流、创新、动手、管理、团队协调等综合能力,为日后的创业打下坚实基础。

校企合作基于老套,在实践过程中很大程度上学生的创新能力是被扼杀掉了,基于此而诞生的创业很难注入新鲜血液,问题主要存在于公司的定为以及管理,而其中管理占了程度要更大一些,如何才能在校企合作的平台上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在校期间就应该意识的引导学生参与管理,阅读管理方面的书,培养学生发现相关问题的能力。

(3)交流平台

a.高校交流平台。高校之间的交流,可以增加老师和学生学习视野,促进高校之间的合作、取长补短,创造更好的学习空间平台,这种高校间的交流日后逐步会形成一大趋势。

高校交流中包含工作室的参观访问;讲座报告会;特色课程试听;项目合作等,利用高校间的优秀资源共同打造更具创新意识的学生。

b.网络交流平台。在日常教学中引入网络,结合互联网,拓宽教学广度,丰富教学模型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把学生引入到网络教学的新环境中,促进创新能力培养。

其中包含公开课视频教学;同类专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2.实训平台目标

(1)在专业领域方面:构建多元化实训教育平台,实现综合型人才培养的新型模式。(2)在其它领域方面: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在新型培养模式的引导下可以触及到非本专业的相关学科和知识。学生有可能和生态学、环境科学、地球学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合作,立足本专业,在知识结构上突破专业限制,取得环境设计的研究创新。(3)综合能力方面:培养具备多学科知识结构,具备企业管理思维;具备实际项目操作流程和设计管理能力的创新创业人才。

结论

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实训平台的建设与改革,有助于培养学生艺术设计与创作方面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使学生具有创新能力的和设计实践能力,能在艺术设计相关工作部门从事专业设计、生产和管理等方面工作。通过实训平台使学生与实际工程项目进行对接,把相应的理论以及设计思想联系实际,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大连艺术学院)

作者简介:赵芸鸽(1986-),女,汉族,硕士,工作单位:大连艺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景观设计。

作者:赵芸鸽

网络教学环境设计管理论文 篇2:

新形势下如何建设本科人才培养信息系统

摘要:结合哈尔滨工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的理念和现状,对国内高校本科生教务系统进行调研,对本科生教育全盘考虑,构建简单实用,方便师生使用,可扩展,可持续利用,平台化,面向服务的本科人才培养信息系统。根据系统建设思路和本科生培养业务模块基本流程,设计出了本科人才培养信息系统的建设构成,文章最后介绍了系统为本科生教学带来的重要改变。

关键词:本科生;培养信息系统;哈尔滨工程大学

一、哈尔滨工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理念

哈尔滨工程大学作为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隶属高校,把为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培养“可靠顶用”之才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始终把人才培养质量放在至关重要的地位。《哈尔滨工程大学章程》规定,学校坚持精英教育,坚持“创新推动、打造品牌”,坚持“视野宽、基础厚、能力强、素质优、可靠顶用”的人才培养目标,致力于培养信念坚定、人格健全、乐于探索、务实笃行的一流工程师、行业领军人才和科学家。本科生自2009年开始实施大类培养。学校于2014年通过了《哈尔滨工程大学关于修订2009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决定“继续坚持实施按大类培养,分理工、经管、人文3个大类,学制4年。在自动化学院和信通学院试行按学院招生和完全学分制培养,弹性学制3~6年”。2015年6月,学校综合改革方案进一步明确了深化推进本科人才培养机制改革的思路,提出“构建大教育格局”,“打破相对自成体系的分布式的育人格局,整合校院相关机构职能,强化部门协同联动,探索本科生院模式,形成责权明晰、运行高效的教育教学管理体系”,“探索书院制管理模式”,“扩大完全学分制试点范围,给学生在专业、学制选择上更大的空间,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本研贯通模式,推进本科生导师制”,“打造课内外一体化的自主学习平台,不断丰富学生自主学习资源,进一步统筹教学资源,优化教学安排,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更多的选择”,“构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新机制”,“建立健全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反馈和持续改进机制”。为与时俱进地满足和适应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方面出现的新发展、新变化和新要求,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应该对本科生教育全盘考虑,实施立体化、全方位的系统管理。因此,建设本科人才培养信息系统势在必行。

二、哈尔滨工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信息化工作现状与问题

原有本科教学管理系统是2005年建成的,随着学校教学管理信息化进程的推进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原有教务管理系统的功能模块已经不能很好地支撑人才培养需要。具体问题如下。

1.支持培养模式单一,不满足进一步改革需求。哈尔滨工程大学原教务系统是基于学年学分制模式开发的,不适用于完全学分制管理,更没有考虑到综合改革方案中提出的本科生院模式、书院制模式、本研贯通模式、本科生导师制、创新创业机制等教育教学模式的推行,不能满足综合改革的需求。

2.教务系统信息孤岛,未能融入流程化平台。几年来,教学管理使用系统仍处于信息孤立的状态,缺少与数字校园其他系统的程序接口,无法发挥大数据时代所带来数据最大的使用效能,在管理决策方面得不到基础数据的有利支撑。另外,包括培养方案、教材管理、本科生导师管理、交流访学、教学项目评审、日程安排服务与考勤管理、教学工作量统计、教学数据统计分析、教学评价、教学状态数据库、移动服务等功能原系统都没有。这些功能都需要统一打造,否则很容易重新造成信息孤岛。

3.综合服务功能不足,不支持移动终端服务。本科人才培养的工作分布在学校近十个部门,相应的系统能够提供基本的信息查询、管理服务,但没有体现为学校综合提供数据服务的功能,对教师、学生的服务不够全面,如教师没有过程管理记录,培养方案这种学生应知信息在系统中无法查询,原有系统中家长和辅导员没有对应的服务渠道来了解本科学生的成绩、学籍信息。

4.决策支持功能欠缺,停留在统计报表阶段。原系统的数据统计、查询、分析功能薄弱,仅支持一般的报表工作,不能实现学情分析预测、学业自动预警等辅助决策功能。建立准确、高效的本科人才培养信息系统,可以客观、准确地反映出本科教学实际情况及动态变化,为长远规划提供准确的决策依据,提升本科教学管理与服务工作质量,为校领导的科学化决策提供重要的依据,才能准确地制定学校人才培养发展战略。

5.权限划分粒度粗糙,安全管理机制不健全。本科教学管理中涉及到学生的成绩信息需要较高的安全机制,原系统数据操作没有日志功能,无法进行责任追溯,用户权限管理灵活度低,对用户角色、操作权限粒度划分不够细致,无法明确相关人员角色和职责,会出现用户超越工作范围的权限。整个系统备份容载方面依靠学校定期备份和手工备份。

三、国内高校本科人才培养及信息系统应用现状

近年来,国内部分实力强的高校自主开发教学管理与服务系统,大部分高校还是走“引进购买和二次开发”相结合的道路,各个学校从自身条件出发,积极推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哈尔滨工程大学实地调研多所知名高校的教学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经验,总结如下。

1.系统建设紧跟教学改革新思路。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助力各高校构建新型的教育模式,成为整个教育教学改革的“制高点”和“突破口”。各高校建设教学管理信息系统(或本科人才培养信息系统),无一例外都是为了适应教育教学改革的需求,一般的高校在近10年间,教学管理系统至少都更新了2个以上版本或产品。

2.平台集成统一流程已成新趋势。各校原有教务管理系统均为独立运行系统,现已逐步集成进学校信息化统一平台,系统的功能流程也从教务管理到教学管理再到人才培养,在不断拓展和集成业务功能。各校集成的程度、深度、层次和规模有所不同,但都体现出集成的趋势。相比其他高校,哈尔滨工程大学已清晰梳理出本科人才培养周期中各个环节及衔接关系,并已初步建成统一流程平台。

3.顶层设计分步实施部署新功能。信息化系统建设顶层设计至关重要,人才培养信息系统需要站在本科人才培养的高度进行顶层设计,统筹考虑人才培养各个环节,做好数据充分共享、业务有机衔接、模块清晰划分。但另一方面,教学改革永远在路上,只有过程,没有终点,各高校教学管理系统频繁的更新换代也验证了这一结论。所以,本科人才培养信息系统建设永远不可能一步到位,应在顶层设计的框架下分步实施建设。

四、本科生人才培养信息系统建设思路

1.简单实用,方便师生。系统建设服务广大师生,需要简单实用,方便师生使用,以学校本科人才培养需求为主导,让系统适应学校师生,所以系统应具有友好的界面,良好的用户交互方式,丰富的服务。用户所有的业务处理和操作都要在可视化界面完成,系统功能菜单明确、高效、易懂,可通过导航系统窗口明确步骤,并且只需选择流程就能够实现目的操作,不需要教师投入过多时间精力去学习使用。建立移动端门户,教师、学生可以通过手机随时随地掌握本科人才培养信息,享受服务。

2.可扩展,可持续。落实学校精英人才培养理念,开展综合改革从试点到全面推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随着改革深入,具体政策可能会发展改变,相应的系统流程可能也要改变,所以建设信息系统必须可扩展,可持续。系统中一些未来可能变化的模块在使用过程中可以二次定制。

3.平台化,面向服务。系统在通盘考虑本科生培养流程的前提下,以“本科人才培养”为核心打通本科人才培养各部门之间的壁垒,构建协同化育人系统,并做好与人才培养相关的已有各系统的对接,为待建系统预留接口,为本科生院、书院制和本研贯通管理模式提供信息化支撑,为全校师生、家长提供服务。

五、本科人才培养信息系统建设内容规划

依据本科人才培养工作生命周期,本科人才培养信息系统全流程信息化基本贯通,全校本科人才培养各系统实现统一身份认证,融入统一流程平台,集成处理各项教学事务和学生事务,支持学分制等先进人才培养理念和模式,为构建大教育格局奠定信息化平台基础,为广大师生提供全方位、一站式、更便捷、更友好的服务,为学校管理与决策提供更系统、更全面、更充实的数据支持。落实到系统建设上包括五大类:招生管理、综合教务、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教学服务。招生管理包括招生计划管理子系统和新生数据管理子系统。综合教务包括基础资源管理子系统、系统管理子系统、人才培养方案管理子系统、开课管理子系统、智能排课管理子系统、选课管理子系统、学籍管理子系统、考务管理子系统、成绩管理子系统、教材管理子系统。教育教学包括实验教学管理子系统、实习实训及课程设计管理子系统、毕业设计管理子系统、网络教学子系统、本科生导师管理子系统、交流访学子系统。质量评价包括教学项目评审子系统、教学工作量统计管理子系统、教学数据统计分析子系统、教学评价管理子系统、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教学服务包括教师服务子系统、学生服务子系统、家长服务子系统、移动服务子系统、教务人员日程安排与考勤管理子系统。

六、结束语

通过本次系统建设创造支持学分制、书院制的良好环境,支持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推进本科人才培养全流程信息化,加强关键环节流程质量管理控制,完善本科人才培养数据的共享、挖掘功能,提升本科教学管理与服务水平、质量和效率。

作者:梁爽 刘海波

网络教学环境设计管理论文 篇3:

构筑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应用能力培养

摘要:本文介绍了在计算机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围绕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所开展的一系列工作。提出从程序设计实验教学改革入手,通过整合专业核心课程实践环节、增设综合课程设计环节、加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毕业设计管理等措施,不断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文中同时阐述了构筑先进实验平台和建设实验教师队伍的具体思路、做法及其对特色专业建设的支持。

关键词:实践教学体系;应用能力;软件开发;实验平台;实验教师队伍

实验教学是理论到实践的知行统一的过程。在大力提倡实践教育和创新教育的今天,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迫在眉睫[1-2]。我院在教育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围绕特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从强化实践教学入手,建设了与课程群特别是核心课程对应的实验体系,通过省部共建、校企合作等形式不断拓展校内外实践实习基地,合理配备专兼职实验教师队伍,为强化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应用型开发能力提供了较完整的实验体系、实践环境和师资队伍保证。

1以能力培养为中心,加强实践环节建设

我校特色专业建设中明确把掌握软件为主的应用技术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强调培养的学生能够掌握软件分析、设计、开发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为IT行业和企业输送从事软件开发、设计和维护等方面的专门人才。为此,我们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构建了基于课内实验、课程设计、综合设计(校内外)、毕业设计的实践教学环节,并辅以课外科技小组、专业竞赛小组等多种形式,形成了强化应用能力培养的实践体系。具体措施如下。

1.1实施实验教学改革,培养软件开发能力

1.1.1改革程序设计课程实验

计算机专业开设的程序设计类课程包括一年级的程序设计基础和专业选修课Java程序设计。作为软件设计基础课程,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从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入手,在编程思路、编程技巧、算法理解等多方面打下良好的基础。我们按照1∶1的学时比例全面修订了程序设计类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大纲,采取以问题驱动的形式进行课堂教学的同时,通过课内实验和课外实验相结合的形式,设计不同阶段的实验内容。从程序设计基础课程实验开始,我们要求学生以3人为一组,最后用两周的时间完成一个小规模的程序设计项目。教师课上给出多个程序设计题目供学生选择,同时鼓励学生自定小组设计题目。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上机实践理解并掌握如何将现实生活中的各类问题转化成面向对象空间的解,如何对解空间进行编程等技能;通过强化第一门程序设计类课程的上机实验过程,为后续软件课程的学习及其实践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1.1.2整合核心课程实验

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中,我们将数字逻辑、微机

作者简介:温显斌(1967-),男,博士,教授,天津理工大学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副院长,研究方向为图像处理、理解和解释,模式识别与机器学习。

原理、汇编语言、操作系统、嵌入式系统以及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编译原理、软件工程等实践性要求高的课程,从课程内容到实验题目重新进行了梳理与整合,在每一门课程的实验大纲中至少增加了一个设计类实验题目,如,在系统学习数字逻辑课程中,为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数字电路课程的理论知识和实验系统,进行实际数字系统设计的能力,实验大纲要求学生综合运用芯片、仿真软件及相关设备,独立分析、设计一个小型数字系统; 又如,网络技术作为信息时代的基础设施和信息处理平台,是本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技术,为此采取单独设置32学时实验课程的方式,要求学生完成从网络连接、设计、维护、管理到简单网络通信软件的开发等全部实验内容。

1.1.3加强课程设计实践

课程设计是三年级本科生的限选实践环节,我们把以数据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系统设计,以嵌入式系统为平台的嵌入式软件设计作为两大综合课程设计,供学生选修。从培养项目开发能力出发,训练学生在系统可行性论证、需求分析、计划制订、系统设计、系统实现以及问题陈述、交流和沟通等多方面的素质。课程设计一般要求3~5名学生组织一个团队,从选题竞争和需求分析开始,完成一个中等规模开发项目。项目开发分为4个阶段:(1)需求调查与分析建模;(2)系统设计与项目计划;(3)项目实施;(4)运行测试。课程采用团队评分制,按照项目进展阶段进行分段评分,考核成绩以团队为整体,采用“答辩(40%)+设计报告(40%)+课程设计的表现(20%)”的方式进行。

1.2建立实习实训环节,强化工程设计能力

实践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通过提供有效的实习、实践途径,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掌握市场主流技术,提升自己的应用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此,我们在实践体系建设中把专业综合设计、毕业设计与企业专业实习紧密结合,通过与国家级软件出口基地、天津软件园共建大学软件实习基地,建立起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共同组建的校企联合教学指导委员会根据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设置了短期(3—4周)、中期(一学期)实习实训计划,围绕嵌入式软件开发、数字媒体与动漫设计、Web设计等模块开展专业综合设计实习,由企业一线工程师与专业教师

一道按照专业综合设计大纲的要求,建立4人开发小组,完成指定的项目。项目开发分为4个阶段:(1)需求分析和设计阶段:编写相关文档,进行公开答辩。(2)实现阶段:编写代码,进行单元测试。(3)交换阶段:各组选择其他组的阶段成果作为下阶段编码的基础,以模拟实际项目中的代码评审和新成员加入时面临的情况;鼓励各组宣传自己的项目,培养竞争意识和表达能力。(4)再实现及测试阶段:教师给出下一步项目需求,学生增加新功能,模拟真实项目中的需求变更。考核方式采取团队评分制,文档评审占30%;程序评审占30%;答辩占40%。专业综合设计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及工程项目研发能力,让学生在团队环境下使用最新的软件开发工具获得较真实的软件开发经验,提高了学生在项目规划、队伍组织、工作分配、成员交流等多方面的能力。

1.3加强毕业设计管理,提升综合运用能力

毕业设计(论文)作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环节,是对学生专业知识、专业素质综合运用能力的检验,也是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最后训练环节。我们从管理规范入手,对答辩过程严格把关,加强了毕业设计实践环节的改革并取得成效。

首先学院在学校管理条例的基础上制定了毕业设计实施细则,确保毕业设计(论文)各个环节规范且便于质量监控;利用我们自行研发的网络教学管理平台,对毕业设计(论文)选题采用教师网上报题,教研室、系、学院分三个环节进行审题,以此把好选题关;学生网上选题,并通过教师、学生双向选择的方式,调动了学生完成毕业设计的积极性。要求毕业设计题目大多选自教师的科研项目、企业实习题目。在支持学生进入企业进行毕业设计的同时,实施校、企双导师制和中期检查制,避免了毕业设计出现失控现象。毕业设计答辩环节是我们落实规范管理的重点。在答辩形式上,要求学生以介绍所设计的应用(软件)系统为主,即时回答设计环节中的任何提问,以此给出答辩成绩。在答辩组织上,采取指导教师与学生分离答辩、二次评优即合格答辩方式,以追求对师生双方指导水平与完成质量的公正评判。这些措施的实施促进毕业设计质量的提高,每届毕业生中有5%的设计或论文被评为校级优秀论文,或被发表在学术核心期刊上。

1.4组织课外科技实践,培养创新意识和精神

优秀的人才需要培养、发现,学生的潜能需要引导、挖掘。利用专业实验室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的资源,面向不同年级学有余力的学生开展形式灵活多样的、连续的科研训练和创新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通过每年都开展学生创新成果展示、学生课外科研实践组、组织参加天津市高校专业计算机竞赛等活动,推行优秀人才选拔机制去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通过制度化的创新实践活动去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获得的科技成果或竞赛成绩可以进行学分认定,激励学生逐渐从参与创新到勇于创新,诱导学生的创新萌动、欲望,吸引更多的学生主动加入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的人才培养体系中来。2008年度共获得6项教育部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 ;在天津市历届大学生计算机专业竞赛中名列前茅,在华苑杯、挑战杯等科技创新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

2发挥学科建设引领作用,构筑先进实验平台

近几年我们在大力加强学科建设之时,注重把建设科研平台建设带动本科实验室建设作为学科建设机制之一,充分利用“十一五”“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省部级重点学科综合投资、中央财政部与地方共建实验室等有利条件,围绕科研发展方向和研究优势,积极构建集科学研究和本科实验教学一体的本、硕实验一体化实验平台。通过与曙光、华为、IBM、软通动力等一流企业在实验设备购置、软件平台建设、实验课程大纲制定,以及企业工程师直接参与实习实践过程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建设了功能齐备的软件技术实验室、网络与安全技术实验室(图2)、嵌入式系统实验室(图1),成立了天津理工大学与IBM-易泰达软件实习基地,软通动力与计算机学院校内培训基地,

图1微软嵌入式系统实验室

图2网络与安全技术实验室

五年以来,计算机软件技术实验室作为天津市教委唯一指定的天津市高校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竞赛决赛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实验中心被评为天津市高校优秀教学实验室。学科建设成效极大提升了本科实验教学平台的水平。

3专兼职相结合,加强实验教师队伍

高水平教师队伍是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保证。建设一支理论扎实、工程实践能力强的实验教师队伍是我们推进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我们按照专职实验室教师与兼职专业教师1∶2的比例,组建实验室建设与实验教学指导队伍。首先建立了学科负责人、学术带头人分别承担各个专业实验室建设的岗位责任制,并纳入年度考核指标;同时与按照网络与安全技术、嵌入式系统等各个专业实验室的功能,选配了一批年富力强的专业指导教师分别作为实践教学指导负责人,与实验室教师一道进行实验平台建设和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同时与合作企业共同建立工程师聘用制度,保证将最新的技术、最好的工程培训教师和最有效的实践指导方式提供给学生,以此加强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4结语

加强实践教育作为特色专业建设的有效途径,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从人才培养理念,对实践教学设置、实验室建设、实习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各个环节进行不懈的探索与实践。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作为信息时代的核心专业之一,承担着为国家、地方培养急需的高级专门人才的重任,强化应用能力,培养勤于实践、勇于创新的各类人才,既是信息产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高等学校竞争力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 秦志光. 加强实践教学改革,培养计算机创新人才[J]. 计算机教育,2008(19):3-6.

[2] 刘莉平,陈志刚. 加强开放实验室建设,培养创新人才[J]. 计算机教育,2009(2):3-4.

Constructing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Strengthening the Training of Application Ability

WEN Xian-bin, WANG Fa-yu

(School of Computer and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Tianj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ianjin 300191, China)

Key words: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application ability; software development; experimental platform; experiment teaching team

(编辑:彭远红)

作者:温显斌 王法玉

上一篇:大学社区教育广播电视论文下一篇:区域经济发展市场营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