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分析论文

2022-04-26

法制教育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取决于学生对学习环境的认可,取决于学生主体参与的程度,更取决于学生是否对法律有一种内在的需求。在学校法制教育过程中,可用身边的案件作切入点,通过“看——听——观——模”这几个步骤来激发学生的潜能,形成对法律的自主需求,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分析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分析论文 篇1:

探索新方法,培养学生的政治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努力提高学生对政治课的兴趣,让学生对政治课由厌学变为乐学。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应该优化课堂结构,实施教学改革,要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充分利用教材上现有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

现行初中思想政治课教材改变了过去的严谨有余、活泼不足的编排风格,从实际入手,调动情感因素,使内容显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很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这就为运用兴趣教学手段提供了客观依据,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提供了契机。

教材上的材料都是经过精心挑选,具有典型性,有些教师在备课时,总是千方百计地搜寻教材以外的材料,熟不知教材上的材料才是“踏破铁蹄无觅处”的。经过认真备课,加以灵活运用,同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

二、注重时事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时事事例丰富生动和教材有一定的联系,理论联系实际、紧扣时代脉搏,也是每年政治中考的方向,再者,青少年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对国家大事非常关心。与时事相结合,能将理论性的知识讲活,贴近生活,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三、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漫画或图示等形象化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

中学思想政治教材中的一些原理比较抽象,但不能和枯燥无味划等号,如果我们在注意理论性、科学性的同时,能讲点趣味性,例如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漫画或图示就可以使理论增添感情的色彩,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加深学生理解,加深印象,加强巩固。

在学到“社会主义法律和社会主义道德有着密切联系”这一知识点时我准备了一幅漫画“互撑”,画面上是两只大手紧握在一起,一只写着“法律”,另一只写着“道德”,两只手撑出一条大桥,桥上行人来来往往。漫画形象地说明了社会主义法律与社会主义道德是互相配合、密切联系的,缺少了谁都不行,缺少了任何一方人们行走就有困难,进而说明了我国实行依法之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必要性。运用漫画既达到了掌握知识的目的,又提高了学生获得知识的兴趣、愿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应用比喻、漫画、或图示等形象化的手段可以使理论增添感情色彩,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四、创设情景,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教学成效往往取决于能否增强学生的认识过程,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将外在的知识转化为内在的素质。在教学过程中我常常创设情景,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如在学到“违法行为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这一知识点时,我让学生现场表演了三个情景。背景:甲和乙为了争夺公园中的座位而争执了起来,甲动手打乙。情景一:甲只是推了乙一把,乙摔倒在地,并未受伤。情景二:甲打了乙两个耳光,致使乙脸部红肿,口角流血。情景三:甲把乙打成重伤,当场死去。然后让学生思考:这三中情形中,甲的行为分别是属于什么性质的?如果要受到处罚的话,他应该受到何种处罚?回答:在情形一中甲的行为是一般错误行为,只能对其进行批评教育,没有触犯法律;在情形二中,甲的行为属于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行为,公安机关应按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给予甲行政制裁;在情景三中,甲的行为属于犯罪行为,已经构成了故意伤害罪,应受到刑法处罚。通过三个情景将违法行为的类别以及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分析得很透彻,而且还能分清一般错误同一般违法、罪与非罪的划分,比起单纯的理论叙述印象深刻,也增加了学生的兴趣。

五、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增强学生兴趣。

现代教育教学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次革命,电化教学如多媒体课件、幻灯机、VCD、实物投影等,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广泛使用,特别是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能将抽象的概念、原理具体化、形象化,易于学生接受,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总之,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方法很多,只要教师能认真备课,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特别是选择灵活多样、切合实际的方法,就能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思想政治科教学效果的目的。

作者:张建光

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分析论文 篇2:

以案说法

法制教育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取决于学生对学习环境的认可,取决于学生主体参与的程度,更取决于学生是否对法律有一种内在的需求。在学校法制教育过程中,可用身边的案件作切入点,通过“看——听——观——模”这几个步骤来激发学生的潜能,形成对法律的自主需求,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

一、于媒体报道中感知

用感性的材料、形象化的方式,把学生潜在的法律意识挖掘出来并加以激活是学校教师的首要任务。我们定期在课外组织学生阅读报刊中的法制新闻报道,收看中央电视台的“法律讲堂”,以及地方台的法制新闻节目,让学生从感性的角度去认识法律。如,学生从“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经常打架斗殴,辱骂殴打劝解的邻居王某,将劝解的邻居打伤。公安机关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给予王某拘留处罚,责成王某赔偿邻居由此引起的损失。”从这则报道中。感知辱骂、打架、殴打这类行为属于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条例,除赔偿由此引起的经济损失外,还必须担负法律责任。又如,电视新闻:“武某在食堂吃完饭后,忘记把自己的高档手机带走,当他想起来再去找时,手机已经不见了。经向当时一起吃饭的同事了解证实,手机被食堂工作人员钱某拾得。武某要求钱某归还拾到的手机,钱某答应第二天归还。第二天钱某却说:‘我把手机弄丢了。’单位领导调解无效,武某向人民法院起诉。法院经过调查认为钱某拾获手机的情况属实,估为已有的情况属实。判决钱某限期归还手机,否则赔偿吴某损失1750元。”学生从这则新闻报道中,感知拾获他人遗失的钱物要及时归还,如不肯还,属于民事违法。

二、于身边的事例中激活

聋校教师常需配合公检法处理一些刑事的或是民事的案件,这些案件是对学生讲法的有效资源,充分地利用这些学生易于接受的资源,激活学生的法制观念。如学校聘请的法制副校长带来的:“不遵守交通规则引发的惨案”、由“赌博引发的绑架案”、由“吸毒引发的离婚案”等案例组成的法律基本知识讲座。指导学生如何拒绝毒品、如何远离赌博、如何预防交通惨案的发生。学生听取警官专业性的讲座后纷纷表示:劝阻家长戒烟、戒牌;不但自己自觉拒绝毒品、远离赌博,而且告知周围的人同样远离赌博、远离毒品,保护自己。

三、于案例审理中深化

教师利用聋人案件庭审时出庭翻译的机会,在与法院作好联系的前提下,带学生去法院,旁听(观看)庭审全过程。将整个案件始末完整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例如,学生在旁听(观看),“聋人甲被聋人乙骗走了壹万圆人民币,多次索要未果,于是纠集几人将聋人乙打伤,由受害者演变为违法者”一案的整个庭审的过程中,将法律条文、法律执行、违法后果串联起来,真切感受法律的威严,认识到聋人甲由于失去理智给自己、给家人造成的伤害。反馈回来的信息是:“聋人甲向法院起诉聋人乙诈骗而不打人多好,既要回了自己的钱物,又避免了犯罪”。“遇事不要像聋人甲那样冲动,要保护好自己的权利。”可见学生已经认识到遵守法律法规,既保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又不可侵犯他人合法权利的重要性。

四、于自主模拟中形成需求

自主模拟分模拟庭审、模拟招聘两块内容。在模拟中,指导学生运用已学的法律知识进行分析和讨论,达到学以为用的目的。 模拟庭审前需要针对案情了解法律条文:哪些情形属于赌博。哪些情形属于犯赌博罪,该受到怎样的处罚;哪些状况属于寻衅滋事,违反刑法中的哪一条;哪些现象属于扰乱社会秩序,该负怎样的刑事责任;对盗窃、诈骗、抢夺行为,依照刑法中的哪一条定罪处罚;故意伤害他人犯罪的,依照刑法第几条规定处罚;毒品带来的危害有哪些。如何远离;公民在婚姻家庭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怎样使权利和义务相一致;未成年人的保护条例有哪些;《劳动法》制定的条款起什么作用,未签劳动合同会遭受哪些不必要的损害等等。

模拟招聘在招聘会前让学生明确:劳动合同的内容由当事人约定,订立合同的内容一般包括如下条款:双方当事人的名称或者姓名、试用期、工作安排、工作条件、工作时间、劳动报酬、保险待遇、休假待遇、劳动保护、劳动纪律、合同期限、违约责任等。劳动合同由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双方协商订立,签合同前先明确劳动合同中的各项条款。

通过这次招聘会,学生了解到订立劳动合同要遵守一定的原则。这些原则主要有:合同要合法,应当遵守法律法规;要讲平等,任何一方都不得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另一方;要遵守自愿、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了解到我国合同法有规定,合同中即使写上对人身伤害的免责条款,也是无效的。

作者:杨柳岸

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分析论文 篇3:

论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律规制的变迁趋势

摘要:治安管理,是国家行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安工作的重要方面,与一定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因而,任何社会的治安管理“都是历史的、具体的,都有其特定的内容与范围”[1]。在治安管理过程中,如果行政管理相对人违反治安管理规则,而法律没有处罚制裁的规定,这种规则只能是制度而并非法律[ ]。因此,治安管理处罚随治安管理应运而生,治安管理内容与范围决定了治安处罚的方法与形式。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有关治安管理处罚的法律先后有1957年的《治安管理处罚条例》、1986年的《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和2005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从这三部法律的内容来分析治安管理处罚法律规制的变迁趋势有利于更加完善目前的治安管理处罚制度。

关键词

1 处罚范围朝治安特色趋势变迁

1.1 呈现治安特色

治安管理是行政管理,但治安管理又不同于其他的行政管理。治安管理在行政管理中呈现治安特色。治安管理处罚是行政处罚的一种,但治安管理处罚呈现有别于其他行政处罚的特色——治安。从三部治安管理处罚法律进行考察分析,发现治安管理处罚最大的特色就是“拘留”。1957年《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及处罚共计11条,都涉及拘留,涉及罚款10条,同时将拘留处罚当作处罚的首选;1986年《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第三章“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和处罚”共计14条,其中涉及拘留10条、罚款14条,同样将拘留处罚当作处罚的首选。《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三章“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和处罚”共计54条,…行政拘留占全部条文的94%;罚款占全部条文的83%。…可直接适用的行政拘留84项,占处罚总项的66%;可直接适用罚款的32项,占处罚总项的25%[3]。

治安的含义相当广泛,众说纷纭,无法概述。但治安管理具有“武装性质”和“专政职能”已形成共识[4]。而拘留处罚较好地体现了治安管理的“武装性质”和“专政职能”。三部治安管理处罚法律的变迁修正,其实就是把不需要运用治安特色——“拘留”处罚的违法行为剥离出去。当然,2006年《治安管理处罚法》仍保留了没有拘留处罚的条文达四条。但治安管理处罚以行政拘留为主、以罚款和其他处罚形式为补充的趋势将会进一步明显。

1.2 具有时代特色

任何社会的治安管理,都是历史的、具体的。违反治安管理的处罚必然也是历史的,具体的,与当时的社会环境相适应。如1957年条例规定的罚款最高不得超过三十元,1986年条例规定除少数情形外罚款不得超过二百元,而2006年《治安管理处罚法》二百元以下的处罚已不多见了。这就具有改革开放后国民经济发展、人民的财富增长的时代特色。同时,随着改革不断推进,原属于治安管理的事项,因行政职能愈分愈专业,宜由其他行政部门管理,如公共卫生和市容整洁。同时,随着公安机关内设机构职能的科学化配置,将交通管理、消防管理、人口管理从治安管理领域剥离。但原本不属于治安管理的事项,因社会环境变迁而具有治安管理属性,如使用计算机和市场交易已经成为社会普遍现象。尽管违反消防管理、交通管理、户口管理的,存在少数拘留情形,但相对于治安管理的拘留情形,已大幅度减少了,更多地运用了一般行政处罚手段。但2005年《治安管理处罚法》与“法典化时代趋势”渐行渐远。凡拘留的违法行为宜统一立法。既便宜于实践操作,也有利于过罚相当原则的实现。

2 处罚形式朝公安职权方向变化

2.1 处罚种类变化

1957年条例、1986年条例、2005年《治安管理处罚法》在治安处罚的主要种类的设置上大体一致:警告、罚款、拘留。但1957年条例、1986年条例规定了“没收”处罚的制度。2005年《治安管理处罚法》仅保留的“保证金予以没收”,增加了吊销公安机关发放的许可证、对违反治安管理的外国人,可以附加适用限期出境或者驱逐出境。对于进入中国境内的外国人,主要由公安机关进行管理。因此,附加适用限期出境或者驱逐出境符合公安职权。

当然,2005年《治安管理处罚法》取消了对违法行为涉及的没收,这可能囿于对治安管理“没收”缺乏足够的认识。目前,行政法学教材都将“没收”定义为“依法将违法行为人的违法所得和非法财物无偿地收归国有”或“予以销毁”的财产罚。“行政处罚是对行政相对人权利的最终处分…;而行政强制措施是对相对人权利的一种临时限制。”[5]而1996年10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并没有将收缴、追缴列明为行政处罚种类。2005年《治安管理处罚法》也没有将收缴、追缴当作治安处罚的种类予以规定。2012年元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又没有将收缴、追缴列入强制措施的种类。这极易造成概念混淆,不利于正确执法。如一旦发生收缴、追缴错误,需要从国库中退库,将产生矛盾。因为目前基层执法罚款或没收均采取统一的“罚没票据”,而没有单独的收缴或追缴票据。这与实现“行政关系的有序性,…行政法治目标”相悖[6]。有的认为,在治安处罚决定书中载明收缴、追缴,可形成最终处分。但名不符实。单独制作收缴、追缴决定书,又欠终局性。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将收缴、追缴作为治安管理处罚的补充,也在《行政处罚法》处罚种类之列——其他行政处罚。

2.2 处罚幅度变化

处罚幅度变化集中在罚款的数额和拘留期限。处罚幅度整体呈罚款数额增加、拘留期限延长的趋势。1957年条例罚款幅度为五角以上、二十元以下,加重不得超过三十元,拘留幅度是半日以上、十日以下,加重不得超过十五日;1986年条例罚款幅度为一元以上、二百元以下,同时还对三类违法行为处罚规定了三千元以下罚款幅度,拘留为一日以上、十五日以下;2005年《治安管理处罚法》相当部分的罚款和五日以下的拘留幅度上没有“以上”规定,仅有“以下”规定。2005年《治安管理处罚法》第118条,仅规定了“以上、以下、以内,包括本数。”这给治安处罚实践留下了难题,如能否罚款五角人民币,能否罚款51元人民币。当然在执法实践中,很难发现这类情形,但与其让其形成潜规则,不如使这一规则显性化。

2.3 处罚适用变化

1957年条例有加重处罚情形,而1986年条例、2005年《治安管理处罚法》没有加重处罚。1957年条例罚款、拘留合并执行规定了上限, 1986年条例罚款、拘留合并执行没有规定上限,2005年《治安管理处罚法》罚款合并执行没有规定上限,拘留合并执行规定了上限。笔者认为,拘留处罚不宜借鉴刑法并科限制原理。刑罚有期徒刑数罪并罚,是基于监禁期限以“年”为计量单位,而治安拘留并科则是以“日”为计量单位。如某违法行为人既吸食毒品、又赌博,还有嫖娼行为,各行为皆处15日拘留处罚,合并应为45日拘留,但依2005年《治安管理处罚法》拘留合并执行最长不得超过20日,这不利于对其违法行为的否定性评价,还可能损失过罚相当原则的正义性。如因吸食毒品、赌博合并执行治安拘留20日,在执行到第19日时,又发现了在追究期限内的嫖娼行为,依法需要行政拘留的,可惜此时合并执行最高不超过20日,而使对嫖娼拘留处罚决定显得毫无执行意义。取消拘留合并执行上限,不会扩大治安处罚面。因此,罚款、拘留合并执行应不沿用刑法并科限制为合适。

3 处罚执行朝程序化发展

3.1 执行期限化

1957年条例规定,治安管理处罚从裁决之日起,过了三个月没有执行的,免予执行。1986年条例没有规定执行期限,其他法律也没有规定执行期限。2005年《治安管理处罚法》没有规定执行期限,但在2012年元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中明确规定了强制执行期限。

3.2 执行处罚化

1957年条例规定,罚款在裁决后五日内交纳;过期不交纳的,改处拘留。1986年条例规定,罚款在裁决后五日内交纳;无正当理由逾期不交纳罚款的,可以按日增加罚款一元至五元。拒绝交纳罚款的,可以处十五日以下拘留,罚款仍应执行。1996年10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规定,到期不缴纳罚款的,每日按罚款数额的百分之三加处罚款,而使每日增加罚款一元至五元自然失效;2005年《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受到罚款处罚的人应当自收到处罚决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到指定的银行缴纳罚款。拒不交纳罚款的,无变通规定,而是依法加处罚款。

3.3 拘留伙食费用负担变化

1957年条例规定,被拘留人伙食费由自己“绝对负担”,1957年条例第3条规定:“在拘留期间,被拘留人的伙食费由自己负担;不能交纳伙食费的,用劳动代替。”1986年条例规定被拘留人伙食费由自己“相对负担” 1986年条例第35条规定:“在拘留期间,被拘留人的伙食费由自己负担。”2005年《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被拘留人“绝对不负担”拘留期间伙食费。这与临时限制其人身自由、无法进行生产劳动及其获取报酬相关。不过,现阶段这一规定在执法实践中没有得到有效执行,仍向被拘留人员收取伙食费。

3.4 拘留执行程序化

实际上,拘留执行可分为立即执行和暂缓执行两种情况。1957年条例没有规定如何立即执行拘留,但暂缓执行程序简单而又清晰:只要违反治安管理的人提出申诉,原裁决暂缓执行。对于在当地没有固定住处的,需要提出担保,才能暂缓执行拘留。1986年条例规定,自行接受拘留和强制执行拘留两种,但自行接受拘留和强制执行拘留又欠缺期限规定。无论在当地有固定住处,还是没有固定住处的,只要提供担保,在申诉和诉讼期间,暂缓执行拘留。

2005年《治安管理处罚法》尽管没有规定立即执行拘留,而规定“对被决定给予行政拘留处罚的人,由作出决定的公安机关送达拘留所执行。”但执法实践都是采取立即执行。暂缓执行拘留仅局限于被处罚人申请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时,可以提出暂缓执行行政拘留的申请。在实际工作中,确有极少数情形,不宜立即执行,而需暂缓执行。如不申请行政复议和提起行政诉讼,又不能申请暂缓拘留。比如张某(男,无父母与兄弟姐妹)与王某(女)婚后生育四个月大的婴儿,因夫妻吵架王某离家出走不知去向。张某对拘留处罚没有异议,不申请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如对张某不暂缓执行拘留,实为不妥。因此,拘留处罚应向程序化方向发展。首先由违法行为人在一定期限内自行接受处罚,如无正当理由(暂缓执行拘留情形)不自觉接受处罚,采取强制执行。在强制执行过程,如发生暂缓执行拘留情形,违法行为人可自行提出申请、由公安机关决定,也可由公安机关直接决定。

4 追究期限有延长趋势

1957年条例规定,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在三个月内没有发现,免予处罚;1986年条例规定,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在六个月内公安机关没有发现的,不再处罚;2005年《治安管理处罚法》继续沿用1986年条例规定。这一规定旨在促使公安机关及时行使职权,保护受侵害权益,尽快恢复社会治安秩序。但应当看到,追究期限过短不利于震慑违法行为,容易让违法行为人产生侥幸心理,甚至有放纵违法之嫌。违法行为的追究期限,应依据违法行为对社会危害大、小确定。一般而论,海关违法行为应轻于治安违法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可1993年4月1日海关总署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行政处罚实施细则》第18条规定,违反海关监管规定的行为追究期限为三年(海关违法行为现已修正至二年)。违反其他公安行政管理行为追究期限二年,而唯独治安违法行为追究期限为六个月,其期限与社会危害性大小并不匹配。因此,笔者认为治安违法行为追究期限可长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29条规定的二年追究期限。同时,也符合“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规定。

5 结语

《治安管理处罚法》作为一部与公民权益休戚相关的重要法律,治安管理处罚法律体系应该及时反应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真正使治安管理处罚法律规制宽严更适度、程序更严格、处罚更规范、监督更有力,以适应公安机关加强治安管理的需要,为达到这个目标,笔者建议立法者在修订《治安管理处罚法》时可以借鉴刑法的立法体例,根据治安形势的需要及时出台《治安管理处罚法修正案》,以使治安管理处罚的法律规制更趋合理。

参考文献:

[1] 熊一新.治安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00.

[2] 叶必丰..行政法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18.

[3] 李春华.《治安管理处罚法》立法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4] 公安部教育局编.治安管理教程[M].北京:群众出版社,1998.

[5] 胡建淼.行政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6] 宋功德.行政法哲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作者:刘轶

上一篇:建筑项目成本控制分析论文下一篇:轨道铺设技术铁路工程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