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专业论文

2022-04-16

摘要通过对高职国际金融专业在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定位、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等方面的研究和实践,文章指出国际金融专业的建设要顺应社会发展需求、结合地域特点、体现专业特色,才能培养出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国际金融技能型人才。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国际金融专业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国际金融专业论文 篇1:

高职院校国际金融专业实践性教学的探讨

摘 要:本文从多个角度分析了高职国际金融专业实践性教学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为满足国际金融行业对于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为突出高职教育的特色提供指导和参考。

关键词:高职;国际金融;实践性教学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的高技术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改革的关键是加强教学的实践性、改变和创新专业实践教学模式、设计科学有效的实践教学模式。2012年初,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实践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获取、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各高校要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分类制订实践教学标准,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确保高职高专类专业不少于总学分(学时)50%,支持高等职业学校学生参加企业技改、工艺创新等实践活动。但是目前实践教学依然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的薄弱环节,与培养高素质、技能扎实的应用性人才的要求还有差距。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我国金融业的快速发展,金融行业对高素质和应用型国际金融专业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对高职国际金融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职院校应不断探索创新实践教学新模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岗位技能,使毕业的学生满足企业的需求,实现高职院校国际金融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一、高职院校国际金融专业的设置状况

国际金融专业是经济类的主要专业之一,主要专业课程有:货币银行学、西方经济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商业银行信贷、银行会计、保险业务、国际结算、国际金融、证券投资分析与实践、银行软件应用和综合实训。这些专业课程主要分为三大类:基础理论课;专业技能课;实训课程。这三个类别在教学内容上是依次递进的三个层次,学生首先掌握必备的专业基础理论,培养其基本的专业素质;然后根据不同课程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在学生学完了上述专业理论课和专业技能课后,就进入了综合实训课程的训练,这些课程将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集于一体,学生在这一阶段会得到全面的培训以巩固前阶段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

二、当前高职国际金融专业实践性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一)教学模式重理论轻实践,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大部分高职国际金融专业采用的是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只注重对学生专业理论的培养,忽略了对学生实践技能培养。老师填鸭式的教学,不但没给学生创造表达机会,而且制约了师生间的有效互动,阻碍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的发挥,影响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

(二)专业课程构建不合理,实践课教学内容滞后。传统的国际金融专业实践课程的体系,大多按本专业课程的教学大纲来进行。一部分高职院校甚至是在专科或本科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减少课时,删除部分专业知识,来简单地进行实践课程的课程设计及内容编排。这样做忽视了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使学生的理论与实践脱节,适应不了岗位的职业技能需求

(三)师资力量薄弱。目前,我国高职国际金融专业实践教学发展的瓶颈,在于教师队伍中缺乏“双师型”素质教师。教师从学校到学校,从理论到理论,没有经过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缺乏科研实践,加之课务繁重,学历进修压力大,生产锻炼的时间严重缺乏,实际经验不足,动手能力不强,学生的实践学习效果不佳。

(四)实践教学资源相对缺乏。近年来,很多高职院校都把自身的发展重点集中在扩张办学规模上,从而导致实践教学经费紧张,实践教学设备数量不足或陈旧落后,无法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有些高职院校虽然拥有实训室,但数量也有限,再加上实训室管理与维护不到位,也会导致实训室无法满足国际金融实践教学的需要。同时,目前在国内关于国际金融专业实践教学的教材数量很少,致使学生操作没有参考和依据。教材的缺乏直接影响了国际金融专业实训室实验教学的效果。

(五)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实习难以开展。近几年各高职院校都在积极地在校外建立实践教学基地,以期通过校企合作的平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但往往是实践教学基地建立起来了,而学生因为理论课程学习任务太重,没有空闲时间进行实践。即使到了假期,又会因为学生太集中,数量太多,实践教学基地容纳不下而无法进行实践教学。同时,由于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的工作性质比较特殊,符合专业实习要求并同意进行实践教学的机构数量很少。即使有个别实践场所可以安排些学生实习,也会担心学生实习会影响他们的工作,因此,很多实习就是进行一些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等方面的培训,或者为企业搞宣传和拉赞助等,根本不是系统地实践,不能达到学生在一个现实的环境中学习的目的,实习效果大打折扣。

三、提高高职国际金融专业实践性教学水平的建议

(一)切实转变观念。高职教育强调人才的实用性和技能

型,从国际金融专业本身来说,国际金融专业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技术性,并且随着现代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金融业务的不断创新,金融业务操作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只有加强国际金融实践教学,坚持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条腿走路”,才能培养出具备必需够用的基础知识、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符合一线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轉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设计与国际金融学科特点相符的新型教学方法。应根据学科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将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通过模拟实际业务真实场景,设计案例等方式,让学生多参与,多思考,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培养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专业技能的运用能力。

(三)建立校内实习实训室,强化仿真模拟。建立连接网络的国际金融专业实训室,允许学生在课内或课余时间利用实训室,实训室应尽可能利用商业银行业务软件、证券模拟交易系统和保险模拟系统等软件进行教学,让学生在仿真的环境中,增强专业学习的实践性。

(四)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一方面,让校内的教师走出去。要加强对师资的培训,以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强化教师的实践意识,要适当减轻教师的教学工作量,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深入到金融机构,定期到金融机构实习、进修,到一个具体的业务部门干一段时间,为开展实践教学积累经验。另一方面,让校外专家走进来。一是从金融机构聘请高级管理人才兼任高校客座教授,通过开展各种学术讲座,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的政策、措施;二是请金融机构一线的工作人员,通过实训室的软件操作和业务模拟,手把手地教学生具体操作,给学生传授工作经验,既能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又能弥补学生对感性知识的不足。

(五)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国际金融专业实习基地的建设应当以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公司为核心,建立多层次。立体式实践教学基地网络,使学生较好地参与到各种专业的实践中,直接进行具体金融业务操作。此外,还可以与一些金融监管部门(如银监局、保监局等)、企业等建立合作关系,让学生参与一些经济、金融数据的收集、归纳、整理和分析,锻炼学生进行经济分析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国际金融》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研究,杨帆,品牌(下半月),2015.06

[2] 高职国际金融教学改革研究,彭贝樱,知识经济,2014.08

作者:彭礼

国际金融专业论文 篇2:

基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高职高专国际金融专业建设的研究和实践

摘 要 通过对高职国际金融专业在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定位、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等方面的研究和实践,文章指出国际金融专业的建设要顺应社会发展需求、结合地域特点、体现专业特色,才能培养出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国际金融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 中国-东盟 国际金融 专业建设 研究和实践

一、国际金融专业建设的研究背景

随着中国金融业逐步对外开放之后,中国巨大的金融市场和大量的投资机会吸引了众多国际金融业务机构、风险投资机构大举进入,国际资本市场聚焦中国。另一方面,伴随着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及泛北部湾经济区的快速发展,懂投资、会管理的国际金融人才需求量也大幅上升。

我院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首府南宁,地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及泛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中心,根据国家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的文件精神于2007年开始设立国际金融专业,至今已有5年的实践。

二、国际金融专业建设的研究和实践

目前,高职高专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进入了新一轮的改革,如何利用学校与企业的资源,开发合适的课程,建立合理的高职高专课程体系是各高职高专院校专业建设面临的新一轮挑战。

针对我院国际金融专业建设,我们主要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和实践:

(一)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

在建设的过程中,我们深入企业、学生、教师以及其他学校之间,广泛咨询行业人士、专家学者、借鉴其他学校经验,并通过座谈、访谈、问卷等调查形式,探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新模式,并调查我院国际金融专业学生的情感、态度、反应与建议等。进一步明确基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背景下的高职高专国际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定位。

(二) 修改、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专业课程体系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与金融企业供需双方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 因为毕业生社会综合能力差, 特别是动手能力跟不上用人单位的需求,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往往不被金融企业所接受。造成以上结果的原因很多,其中高等职业院校课程体系的设置不系统是重要原因之一。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不仅要有较强的技术与技能性,而且要有鲜明的职业针对性和实用性,因此如何合理设置专业课程,完善课程教学体系是关键。

(三)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

1.校内模拟实训室

学院已建立金融证券综合模拟实训室,主要包括模拟银行系统和结算业务系统以及股票交易、外汇交易等。涉及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国际金融、证券投资分析等课程相关的实训内容。系统提供全真金融模拟实习资料,营造全真的金融环境,使学生熟悉包括开立账户、托收、信用证、银行保函、银行承兑、电汇、票汇等多种业务。

2.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

校外实习基地的选择要与学校的两个实训阶段的教学内容相吻合。在这一总体思考的前提下,本专业主要选择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作为学生的校外实习基地。2010年上半年,我院与广发证券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南宁星湖路证券营业部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并就国际金融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优化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四)师资队伍建设

针对专业师资队伍职称结构不够合理、双师比例较低等方面的不足,我们制定科学合理的师资队伍培养方案,通过教师自我提升、在职培训、挂职锻炼等途径。并且聘请企业专家为兼职教师,将富有实践经验、热心教育事业的行业专家或业务骨干请进课堂。

三、国际金融专业建设的研究成果

经过5年的研究和实践,我院国际金融专业建设有一定的成效,形成一定的特色。

(一)体现泛北部湾经济区发展中高职高专国际金融专业特色

我们在对国际金融一线服务人才的培养上,尤其强调学生要有双语交流能力。针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特点,在课程类型上除了基础的高职英语外,我们还开设了泰国语模块、越南语模块和英语模块等外语特色课程供学生选择,此外还把金融英语定为核心课程。

(二)将“校企共同开发课程”、“双证书”教育纳入高职高专国际金融专业课程体系优化中

1.邀请校企合作的相关企业负责人来校开展金融专题讲座;邀请企业的部分讲师参与课程讲授,共同开发专业课程。

2.在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要求本专业的学生在毕业时至少获取一个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与合作企业共同开办相关的从业资格证书考试培训班,进一步推行“双证书”教育。

四、总结

完善高职高专国际金融专业建设,探讨国际金融专业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优化适合广西区域经济发展的国际金融专业课程体系,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院培养的人才质量,也有利于加强学院与企业的密切合作,更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汪卫芳,樊祎斌.高职国际金融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科技信息,2007(11).

[2]谢振中.高等职业院校国际金融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与创新[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9,第6卷(3).

本文系2010年度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高职高专国际金融专业课程优化的研究和实践”(项目编号2010JGA203)

(作者单位:广西外国语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

作者:陈倩 唐万欢

国际金融专业论文 篇3: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贯通制国际金融专业的建设研究

摘 要: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是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试验“2+3+2”项目实验校,贯通制国际金融专业是该项目的建设项目之一。本文探索了贯通制国际金融专业的建设背景、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

关键词:“2+3+2” 培养目标 课程体系

1 “2+3+2”项目简介

为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适应首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升级和城市管理现代化发展需要,构建职业人才成长立交桥,增进教育公平,全球高水平培养国际化职业人才,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开展了“高精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工作。

该项目的总的培养目标:围绕首都“四个中心”的战略定位和北京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需要,坚持立德树人、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具有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社会责任感,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技术理论和核心技能,具备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国际竞争力,为北京市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培养“基础实、技能强、视野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国际金融专业我校“高精尖技术技能人才”改革项目的一个专业。

贯通制国际金融专业是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试验“2+3+2”内培项目。“2+3+2”项目,即第一个“2”是指2年的基础教育阶段、“3”是指3年的职业教育阶段、第二个“2”是指2年的本科教育。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是“2+3+2”项目实验改革校,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联合北京第35中学,对接北京工商大学,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构建高中教育、技术教育和本科教育“融通贯通”的人才培养体系,分段培养、相互衔接、阶梯递进,使学生接受优质高水平的系统培养。

2 专业建设背景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原有金融保险专业,该专业是国家示范校重点专业,拥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先进的教学环境和校内外实验实训条件、丰富的教学资源。学生知识扎实,技能突出,在全国银行综合业务技能大赛、精英挑战杯“金融操盘手”大赛、投资理财规划大赛中均获得一等奖。学生毕业后可到北京邮政储蓄银行、招商银行、中国银河证券、中国平安等大型金融企业就业。

但是随着中国金融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的金融业加速发展,金融市场发展迅速,早已打破传统的业务地域界限,逐步融入到国际金融市场之中,金融业务呈现出国际化的特点,业务广度不断加大、业务深度不断加强,国内金融专业必须适应这一潮流,顺应业务的发展特点,所以金融机构必然会加大对国际业务人才的需求,尤其是随着环渤海及京津冀地区经济协作发展大计下,激发金融潜在的巨大市场发展潜力,使得这个行业对人才的需求缺口极大。

但是伴随创新型金融工具与产品的不断涌现、变革式营销模式的广泛应用以及汇率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推进,现代金融业的宏观环境和微观运营发生极大改变,基本摒弃了原有银行、证券、保险和信托严格分工模式,主要体现为经济金融化、金融互联网化、金融脱媒化,逐步走向业务多元、交叉销售、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并重的格局。传统的金融专业对专业的设置已经不能很好适应时代的发展,我们学校顺应时代,适应市场,增加了国际金融贯通专业。

3 国际金融专业职业阶段的培养目标

3.1 基础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

依据教育部关于高中教育阶段教学大纲的要求,设置独特的课程目标和培养方案。以科学基础、人文素养、艺术修养培养为主线,树立职业理想和目标,夯实文化素质基础,拓展国际文化视野,促进个性发展和培养职业兴趣,为衔接后两段教育奠定基础。

3.2 职业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

依据国家职业标准,培养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基础技术理论和专业核心技能,具有较高的职业技术技能、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为进入本科学习并成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国际金融专业将根据国际金融国家职业标准,培养学生具有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责任感,锻炼学生跨文化沟通及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培养学生具备宽厚扎实国际金融理论基础与金融业务操作能力,掌握现代化银行的经营管理方法和业务技能,具备一定金融管理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宽视野、善创新”的现代职业人,使学生成为具有良好的科学人文素养、高水准的职业技能、扎实的项目实践能力、较强的专业理论和专业创新能力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

3.3 本科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

依据金融行业培养目标,深化专业理论学习,强化业务应用训练,培养学生具备宽厚扎实的现代经济金融理论基础和金融业务操作及较强的金融管理技能,掌握现代经济分析方法,具有较高的外语和计算机水平,较强的市场经济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能够解决现代经济、特别是金融领域实际问题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4 国际金融专业课程体系

国际金融专业面向国内外金融企业,培养具有宽厚扎实的国际金融、国际结算等国际金融理论基础与金融业务操作能力,熟悉国内外金融政策法规,熟悉国际金融和资本市场的走势,掌握现代化银行的经营管理方法和业务技能,具备一定金融管理能力,职业素养过硬,胜任各种类型的金融企业工作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

通过搭建“夯实基础、能力递进、校企融通、实践创新”的课程体系,国际金融专业构建了基础教育、三年高等职业教育和本科教育“融通贯通”的人才培养体系,能充分发挥三个阶段的各自优势,按照学生的成才规律和需要,實施分段培养、相互衔接、阶梯递进贯通教育培养模式,实现一体化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如图1所示。

总之,通过贯通制国际金融课程,力求培养出具有较高创新能力的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具有较高的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及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以实现国际金融专业毕业生与社会需求相一致,力争使每一位来学校国际金融专业学习的学生都能学到知识,掌握技能,获得终身学习、回报社会的能力,成为现代金融业各用人单位青睐的职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R].

[2]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2+3+2”七年贯通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文件[N].人民政协报,2015-7-3.

作者:边海宁 贾敏 王世华

上一篇:泰勒科学管理论文下一篇:化工贸易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