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工程专业网络通信论文

2022-04-26

摘要:开设“工业机器人技术”课程,是机类专业实现“新工科”的一项重要举措。在“工业机器人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基础,将内容深度控制在机械类学生能够接受的程度。文章基于新工科背景,对机类专业“工业机器人技术”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深入探讨,研制出新的“工业机器人技术”课程教学大纲,供主讲教师参考。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车辆工程专业网络通信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车辆工程专业网络通信论文 篇1:

一种汽车综合性能试验的虚拟平台方案

摘要:针对汽车综合性能试验在试验设备、试验场地、外界条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以汽车驾驶模拟器代替实车、以软件为主的综合性能试验虚拟平台方案。介绍了该平台的工作原理、组成和功能。虚拟平台可在试验室内完成汽车加速、滑行、制动以及燃油消耗等性能试验,解决现有实践环节安全性差、易受天气等外界条件干扰、成本高等问题,从而达到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提高实践教学效率的目的。

关键词:汽车驾驶模拟器;汽车综合性能试验;虚拟平台;车辆工程

汽车综合性能试验是车辆工程专业必修实践环节——综合实习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其内容涉及汽车滑行试验、制动试验以及加速试验等,是对《汽车构造》、《汽车试验学》等理论课程所讲授内容的实践与验证[1,2]。通过该环节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掌握各种汽车性能测试仪器的实际操作过程、学会对试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从而提高对汽车性能的理解[3-6]。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试验设备、试验场地、天气条件等方面不利因素的影响,实践环节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一、汽车综合性能试验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以南京林业大学车辆的汽车综合性能试验为例,本文就实践环节存在的问题分析如下。

1.试验设备——一方面,旧仪器操作简单、使用方便,学生可在较短时间内掌握其原理和使用方法,但存在精度较低、抗干扰能力弱的问题,一次试验往往进行2~3次才能成功,这影响了教学效率、试验数据的精度与准确度;另一方面,新仪器精度高、功能全,如VBOX(Velocity Box)是一款基于GPS定位的综合仪器,可完成车辆加速、制动、燃油消耗等性能的测试,但这类综合功能的仪器存在功能多、原理复杂、使用相对不便等问题,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难以掌握其原理和使用方法。

2.试验场地——受限于大学校园的面积,一般无专用的试验场地,只能借助校内道路开展试验,在实践环节中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为了确保试验的安全开展,试验过程中教师的参与度(车辆驾驶、试验仪器的操作主要由教师负责)远大于学生,导致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动手能力较弱,继而影响了综合性能试验的教学效果。

3.外界干扰——现有的试验全部是用实车在外场完成,这使得试验对外界因素的变化较为敏感,如天气变化(雨雪天气试验无法开展)等。

4.学生考核——因受试验场地和外界干扰的影响,现有试验多以小组的形式展开。小组之间的试验数据均不相同,但各小组内部共用一份数据。学生在进行数据处理时,存在相互抄袭的现象,这影响了实习考核的公正性。

5.试验成本——采用实车进行试验增加了实习成本,如车辆的维护成本、燃油消耗等。此外,试验过程中车辆的尾气排放,会造成大气污染等。

因此,如何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高效、低成本、全天候的开展综合性能试验教学,是影响车辆工程专业综合实习效率、质量的关键所在。

二、应对措施与方案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基于试验室现有的汽车驾驶模拟器建立一套以软件为主的汽车综合性能试验虚拟平台。该平台主要包括汽车驾驶模拟器、数据采集与处理模块、核心计算模块、可视化模块和考核模块(试验操作的规范性和数据处理的正确性)四部分。

(一)应对措施

以汽车驾驶模拟器代替实车、以动力学计算代替车辆状态参数采集,将外场试验移至试验室,可以克服试验设备、试验场地、外界干扰和试验成本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此外,在克服试验场地和外界干扰问题的基础上,可以实现一人一组的试验方案。这样学生之间的试验数据各不相同,可以避免学生在数据处理过程中的抄袭现象。通过设计考核模块,统一考核标准,保证考核过程的公正性。

(二)方案

1.虚拟平台的工作原理。图1为汽车综合性能试验虚拟平台的工作原理图,其中驾驶模拟器替代实车,成为虚拟平台的主要试验对象。根据驾驶员的操纵输入,如方向盘转角、油门踏板行程等,实时计算车辆的状态并呈现。数据采集与处理模块用于代替传统的车辆状态参数采集装置,如光电式和雷达式车速传感器等,完成车辆状态参数、时间参数以及车辆操纵装置位置与状态信息的采集与处理,并将以上参数以数字量的形式传输给核心计算模块;可视化模块主要用于试验管理、数据管理以及车辆状态参数的实时呈现;考核模块负责录入学生处理后的数据、试验规范性评价以及数据处理正确性考核;核心计算模块是各模块信息交互的中枢,可细分为车辆性能计算单元、数据管理单元以及通信单元三部分。其中车辆性能计算单元主要根据采集的车辆状态参数实时计算车辆的加速、滑行、制动等性能,数据管理单元主要实现直接测量的状态参数、间接测量的性能数据、各操纵装置的位置与状态参数以及学生处理后数据的存取,通信单元负责指令管理,触发数据采集与处理模块。

2.虚拟平台的构成与功能。

(1)汽车驾驶模拟器。如图2所示,汽车驾驶模拟器的驾驶室是实车驾驶室的简易版,装有转向盘、油门踏板、制动踏板、档位拨杆以及离合器等实车等效操作装置,可以真实模拟实车驾驶。模拟器的动力学模型根据操纵输入,实时计算车辆的状态参数(包括位置、速度、加速度等),并通过视景系统实时呈现。驾驶员通过视景系统的视觉反馈来驾驶车辆行驶。

(2)数据采集与处理模块。虚拟平台是一种硬件在环的分布式仿真系统,汽车驾驶模拟器的计算单元(车辆动力学模型、视景模型等)独立于其他四个模块,单独运行于上位机,其余模块在下位机上运行(图1中的虚线框部分)。上位机与下位机之间通过网络通信协议(如Tcp-ip等)进行数据交换。整个通信网络的开启与关闭均由数据采集与处理模块的触发子模块来控制,其中触发子模块接收和解析核心计算模块发来的数据采集触发指令,根据指令要求来决定通信网络的开启与关闭。

(3)可视化模块。可视化模块是虚拟平台人——机交互的主要接口。试验时,工作人员通过该模块来选择将要开展的试验类型(如制动试验),向核心计算模块发送试验开始与结束的触发指令;试验结束时,基于数据库技术对车辆运行状态、操纵装置位置等试验数据进行存储与管理。此外,该模块基于计算机图像处理的方式(如OPENGL等)以图、表来呈现,既可以实时、动态地呈现汽车驾驶模拟器的状态参数(如车速等),又能对历史数据进行复现。

(4)考核模块。培养学生的试验数据处理能力是汽车综合性能试验的其中一个目的。考核模块一方面提供交互界面,实现学生计算结果的录入。另一方面,基于数据库技术实现对学生实习考核结果的管理,包括考核成绩的保存、查询、添加、删除以及修改,历史数据的查看与打印等。

(5)核心计算模块。核心计算模块是虚拟平台的数据管理、计算以及交换中枢。管理功能包括指令管理和试验数据管理,其中前者根据可视化模块的指令来调用相应的性能试验子模块,如加速性能试验子模块,同时触发数据采集与处理模块,同步记录试验数据和时间。后者主要负责试验数据(包括时间)的存储、查询、修改以及删除;计算功能主要是指性能参数的计算(如根据采集的加速时间和距离计算相应的加速度等)、数据比对以及操作评价。通过将学生的处理结果与性能参数计算结果进行比对,完成对学生试验数据处理能力的考核。通过对比标准操作流程与学生实际操作流程和逻辑,来对学生操作的规范性进行评价;交换功能是指核心计算模块与其他模块之间的数据交互,如核心计算模块负责接收考核模块录入的数据处理结果,在进行比对后,给学生的实习打分,并将成绩反馈给考核模块。具体数据交互参见图1。

三、结语

本文基于试验室现有的汽车驾驶模拟器建立了一套使用安全、数据采集与处理精度高、抗外界干扰能力强、能全天候开展汽车综合性能试验的虚拟平台方案。该平台不仅能服务于车辆工程专业的综合实习环节,完成对汽车加速性能等试验相关设备的认知、试验过程与试验方法的熟悉,还能作为《汽车试验学》、《汽车理论》等课程的教学工具来使用,很好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深与巩固了学生的课堂所学,提高了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黄泽好,李朝晖,陈宝,等.《汽车试验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2,(15):122-123.

[2]王建.《汽车测试技术》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3,(1):50-51.

[3]张振东,周萍,卢曦,等.车辆工程专业试验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3,(4):142-143.

[4]杨姝,亓昌,胡平,等.仿真与试验结合的车辆工程专业案例教学探讨[J].试验室科学,2012,(4):131-133.

[5]赵树恩,李玉玲,张慧玲.车辆工程专业模块课试验教学整合与优化[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2,10(4):114-116.

[6]万茂松,徐晓美,羊玢,等.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8(3):36-38.

作者:李鹏

车辆工程专业网络通信论文 篇2:

机类专业“工业机器人技术”课程教学内容初探

摘    要:开设“工业机器人技术”课程,是机类专业实现“新工科”的一项重要举措。在“工业机器人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基础,将内容深度控制在机械类学生能够接受的程度。文章基于新工科背景,对机类专业“工业机器人技术”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深入探讨,研制出新的“工业机器人技术”课程教学大纲,供主讲教师参考。

关键词:工业机器人技术;机类专业;高校

一、研究意义

近年来,在工业4.0及“中国制造2025”政策的引导下,中国机器人产业整体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我国机器人产业2013-2018年的平均增长率达到29.7%,增速保持全球第一。2017年,中国机器人产业整体规模超过1200亿元。工业机器人应用场景越来越宽广。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提出以智能服务机器人应用需求为重点。中国制造2025提出围绕机器人应用需求,积极研发新产品[1]。

开设机器人工程专业的高校,2016年1所,2017新增25所,2018年新增60所,2019年新增101所。自动化、电气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电类、计算机类专业基本开设了机器人技术课程[2]。

“工业机器人技术”涉及到机械学、电子学、计算机学、控制工程、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开设“工业机器人技术”课程是机类专业实现“新工科”的有力支撑。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及其理论、林业工程、农业工程、矿业工程、轮机工程、车辆工程、精密仪器及机械、动力工程、纺织工程等数十个机类与近机类专业也在不断增开机器人技术课程。国内高校机类本科专业的“工业机器人技术”课程教学内容往往过于集中在运动学、动力学,或者所选取的教学内容难度超过了机类学生能够接受的程度。机类专业迫切需要的机械系统、动力系统、通讯系统等内容普遍介绍不足。因此,开展机类专业的“工业机器人技术”课程教学研究,提高机类专业的“工业机器人技术”课程教学水平,是高校机类专业的一项紧迫的任务[3]。

二、机类专业“工业机器人技术”教学目标

“工业机器人技术”是机类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目前,大部分高校本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了解工业机器人的特点、结构与分类;了解机器人学的研究领域及其与人工智能的关系;掌握机器人运动方程的表示及运动方程的求解;掌握机器人动力学方程;了解机器人的基本控制技术和方法,初步掌握机器人的位置控制和柔顺控制以及机器人的分解运动控制;了解机器人规划的作用和任务,初步认识机器人的轨迹规划问题。

在“新工科“背景下,高校要大力加强多学科和跨学科教育,培养机械、自动化、通讯、液压等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工业机器人技术”课程可以为机类、近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新目标提供有力支撑。“工业机器人技术”课程的教学要适应机械工程、林业工程、矿业工程、农业工程等数十个机类、近机类专业的课程体系特点。机类专业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由于学时的限制,总会有很多反映时代最新科技的控制类、计算机类、人工智能类课程无法开出。自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工业机器人在工业发达国家越来越多的领域得到了应用,尤其是在汽车生产线上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在在制造业中,如毛坯制造(冲压、压铸、锻造等)、机械加工、焊接、热处理、表面涂覆、打磨抛光、上下料、裝配、检测及仓库堆垛等作业中得到应用,提高了加工效率与产品的一致性。作为先进制造业中典型的机电一体化数字化装备,工业机器人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制造业水平和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工业机器人是高度机电液结合的产物,其设计、制造、使用、管理、维护都需要比较全面的知识和技能。这时,机器人课程就可以充当数十门控制类、计算机类、人工智能类课程的启蒙和导论课程,成为机类专业学生知识体系的万能胶,弥补学生知识体系的不足,综合各类专业课程,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工业机器人相比于传统的机电产品,具有更好的环境适应性和智能,教学内容要适当安排一些最新的机器人技术,如机器视觉、人工智能等,吸引学生。教学过程中,也需要注重基础,内容深度控制在机械类学生能够接受的程度,教学时力求通俗易懂又不失先进性和前沿性。

三、新工科下机类专业“工业机器人技术”教学内容探讨

(一)教学要适应机械类、近机类专业课程体系特点

机械类专业机器人教学涉及的内容包括工业机器人设计、开发、使用、维护涉及到的运动学、动力学、机械系统、动力系统、传感系统、控制系统、通讯系统、编程。

机械类专业的“工业机器人技术”课程开设前,一般能开出这些课程:线性代数、机械原理、工程力学、工程材料、机械工程控制基础、电机学、液压传动、C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原理、电工学、电子技术基础、工程测试技术。

机械类专业的“工业机器人技术”课程开设前,一般由于学时的限制,无法开出这些课程:运筹学、控制电机、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液压伺服系统、传感器原理、数字图像处理、机器视觉、计算机网络、电力电子学、工业控制网络、计算机控制技术、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模式识别、人工智能技术。这时,机器人课程就应当充当这些控制类、计算机类、人工智能类课程的启蒙和导论课程。结合机器人这一载体介绍相关技术时,需要注重基础,难度控制在机类学生能接受的程度。

(二)新工科下“工业机器人技术”教学大纲新规划

工业机器人被誉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是衡量一个国家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已成为全球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重要切入点。工业机器人技术涉及到运动学、动力学、机械系统、动力系统、感知系统、控制系统、通讯、编程等方方面面。

根据机类学生的培养目标,工业机器人技术涉及到的数学基础、工业机器人运动学、工业机器人动力学、工业机器人运动轨迹规划不需要介绍得过于详细,可以合为一章来介绍。

工业机器人的机械系统是机器人的支承基础和执行机构,计算、分析和编程的最终目的是要通过本体的运动和动作完成特定的任务。工业机器人机械系统主要由四大部分构成:机身(即立柱)、臂部、腕部、手部。此外工业机器人必须有一个便于安装的基础件,即机器人的机座,机座往往与机身做成一体,基座必须具有足够的刚度和稳定性,主要有固定式和移动式两种。工业机器人的很多机械零部件非常有特色,建议加大这部分内容的比重,建议工业机器人机械系统的篇幅占比要达到20%左右。

工业机器人动力系统涉及的范围非常宽广,内容对学生知识体系的完善非常重要。工业机器人动力系统内容要在机类学生能接受的范围内尽量深入,内容包括动力系统的分类、交流伺服系统、直流伺服系统、步进电机系统、液压伺服系统、气动系统。工业机器人的动力系统,以电机的工作原理介绍为主,也可以深入到电力调速系统的知识,弥补大部分机类专业没开电力拖动控制系统课程的弱点。在本课程中,也可以深入介绍一些液压伺服系统的知识,丰富学生电液伺服阀、电液比例阀的结构与工作原理等知识。

工业机器人感知系统通常由多种传感器或视觉系统组成,用于感知工业机器人自身状态和外部环境,通过此信息来决策和控制工业机器人完成特定或多项任务。目前,使用较多的工业机器人传感器有姿态传感器、力觉传感器、触觉传感器、压觉传感器、接近觉传感器等。本章主要介绍工业机器人常用的传感器及其工作原理,并对其使用要求以及各種传感器的选择方法和评价方法加以介绍。目前,机器视觉广泛应用在工业现场,为提高机器的智能提供了新的途径,学生迫切希望能在这方面有一个初步的知识入门,建议在本门课程给学生介绍一些机器视觉的知识,最好包括图像处理、模式识别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是指由控制主体、控制客体和控制媒体组成的具有自身目标和功能的管理与控制系统,是决定工业机器人功能和性能的主要因素,是工业机器人的核心部分。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介绍时,要作为机械工程控制基础课程的案例来教学,内容包括概述、关节运动控制、分解运动控制、力控制。学生在学习机械工程控制基础的时候,对积分变换、频域分析感到非常抽象,在本门课程当中,结合具体的任务来建立控制系统的框图,有助于学生消化、掌握控制理论的应用。

工业机器人作为智能设备在编程、调试、运行、维护的过程中需要通信网络技术,为了和PLC等其他工业设备进行系统集成,需要DeviceNet、Profibus、Profinet、EthernetIP等工业网络通信接口。工业机器人通信系统要成为“工业机器人技术”课程的标配,内容包括通讯技术基础、工业机器人通讯接口、举例介绍。

工业机器人编程介绍仿真和实操并重,内容包括工业机器人的编程基础、工业机器人的编程实例。目前,这一块的教材有比较成熟的内容和介绍,这里就不多叙述。

该文对新工科背景下,机类专业的“工业机器人技术”教学内容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新的“工业机器人技术”课程教学大纲供主讲教师参考。使机器人技术课程教学既具有一定的新颖性和前瞻性,又能够与机械类的课程体系紧密结合,难度合适,选材恰当,能够处理好与机电传动、自动控制原理、传感器技术、计算机原理等数十门课程的关系,能够承上启下,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机电系统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朱洪前.工业机器人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9:7.

[2]李卫民,李曙生,张斌.““校企一体化”模式下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衔接路径探析——以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为例[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Z2).

[3]古今.基于实验对分的大学工科课程教学模式研究——以“机器人技术”为例[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9,(8).

作者:朱洪前 余皡 邓旻涯

车辆工程专业网络通信论文 篇3:

基于我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高等数学课程教学研究

摘要:在大学数学教育中,对高等数学课程的定位相当重要,它影响着大学教学的投入,教学质量的评价,学生知识结构的构建等方面。通过深入研究大学数学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提出的指导意见,结合我校人才培养目标、各学院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我校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确定了我校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考核方式等。

关键词:教学大纲;教学目标;教学内容

高等数学是高等学校中经济类、理工类专业学生必修的重要基础理论课程。在大众教育的教育形势下,如何搞好大学数学教育,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其中对高等数学课程的定位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它影响着大学教学的投入,教学质量的评价,学生知识结构的构建等方面。根据我校人才培养目标、各学院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我校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确定了我校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运行方式及考核方式等。

一、基于我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目标确定

我们通过深入研究大学数学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提出的指导意见、我校人才培养目标、各学院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我校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确定了我校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目标。

1.教学大纲以教育部大学数学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为依据。我们通过研究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数学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对大学数学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调研同类型兄弟院校的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情况,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了符合我校的高等数学课程教学大纲。高等数学课程按专业学院分为经管、材料化工以及机电3个层次,实施了分层次教學,按照不同要求分别制定教学大纲,这样更有利于任课教师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开展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以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效果。

2.教学目标与我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学科专业目标一致。我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本科教育培养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科专业定位以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为主要学科门类,控制专业数量、优化专业结构,全面提升专业建设质量和声誉;集中资源、鼓励竞争、突出重点,培育一批国内知名专业,培育数个重点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形成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而高等数学课程不只是为专业课程服务的工具,更重要的是它能培养和训练学生逻辑推理的理性思维方法,这种理性思维方法的训练是其他任何学科难以替代的,且这种理性思维的培养对大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分析能力的加强,创新意识的启迪都是至关重要的。基于我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学科专业目标,我们确定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在为学习后续课程和进一步获得数学知识奠定必要的数学基础的同时,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加强数学思想、数学素质的培养。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通过各教学环节逐步培养学生具有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自学能力,还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具有比较熟练的运算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二、教学内容和教学运行方式

为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结合我校的人才培养计划以及大学数学系列课程在我校开设的实际情况,我们进行了大量的调研,通过调研了解了一般本科院校大学数学课程教学现状,以教研活动等形式对大学数学课程教学内容与体系结构改革指导思想进行了研讨,确定了高等数学课程教学内容与和教学运行方式。

1.根据我校专业大类,将高等数学课程分为三个不同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和学时的层次。第一层次:高等数学(A)176学时,适用于我校车辆工程学院(汽车服务工程专业、装甲车辆工程专业、车辆工程专业、能源与动力工程(汽车发动机)专业)、机械学院、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药学与生物工程学院、理学院(应用物理学(光电器件及应用)、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等对数学要求较高的本科专业学生,采用同济大学《高等数学》(高等教育出版社)教材。对该层次学生的教学注重具有基础宽厚,注意分析与代数、几何有机结合、相互渗透,加强应用和应用能力培养,淡化运算技巧的训练,强化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以及为现代数学开设内容展示窗口和延伸发展的接口等优点,要求较高。第二层次:高等数学(B)160学时,适用于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化学化工学院等本科专业学生,采用同济大学《高等数学》教材。该书保持了《高等数学》的结构体系和主要优点,适当降低要求。对该层次学生的教学时,对某些内容进行适当简化。第三层次:高等数学(C)120学时,适用于我校会计学院、经济金融学院、管理学院(市场营销专业、旅游管理专业、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工商管理专业、物流管理专业、行政管理专业)、知识产权学院、车辆工程学院的工业设计专业等本科专业学生,采用吴传生编写的《经济数学——微积分》(高等教育出版社)教材,该书增加在经济管理方面的应用。

2.加强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质量的辅助教学方式。在学时相对较少,学生学习能力有待加强的条件下,为了达到基本教学要求,并实现大学期间对数学学习的不间断性及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提升,进行辅助教学是十分有必要的。连续3年的高等数学课程讲座、我校学生参加大学生数学竞赛(非数学专业)和大学生参加数学建模竞赛情况说明辅助教学效果是相当明显的。我们加强与教务处教学建设科、学校教学督导团及学院教学主管院长、教学管理人员三方的沟通,了解来自他们的听课意见和来自学生对教师教学的反映,及时检查教学管理中的疏漏,及时纠正。坚持任课教师定期答疑制度,每学期都安排数学教师在2个校区进行数学公共课集体答疑,并鼓励教师和学生通过现代网络通信方式,如QQ、微信等及时解决学生学习上的困难,加强师生沟通,改进及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有力地保障了学生学习的质量。

三、考核方式

教学质量考核依据教学基本要求、教学大纲以及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来制定。在确定了我校的教学基本要求和教学大纲后,我们一致认为,考试只能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一种手段,而不是其最终目的,因此我们考核学生的基本原则是:依据教学基本要求和教学大纲,重点掌握基本概念、基本方法依据基本计算和应用,淡化计算中的技巧性训练和论证中的证明技巧。我们期望达到的学生考核最终目标:学生只要坚持学习听课和独立完成作业,就基本上能通过考核,不及格率能控制到10%—15%左右。我们对考试方式仍然采取统一考题,统一评卷,其目的是为了统一考核,分析各班的教学和学习情况,但统考成绩只占学生成绩的70%,对于作业、创造性、讨论课、自学能力、平时考核等可由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给出成绩,最后加上统考成绩得到综合考核成绩,这种综合评分方式提高了学生全面参与教学环节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数学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大学数学课程教学基本要求(2014年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

[2]同济大学数学系.高等数学(第七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3]吴传生.经济数学——微积分(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作者:赵振华 苏翃 田坚 杜燕

上一篇:教师人格魅力历史教学论文下一篇:城乡规划与人文地理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