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战略研究论文

2022-04-30

[摘要]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过近些年来的迅速发展,已具有较大规模,高职教育中的实训教学体系尚不成熟和完善,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高职教育的稳定、健康与可持续发展。文章旨在揭示我国当前高职教育实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尝试运用职业能力开发的教学模式对高职实训教学体系进行优化与完善,以期实现教育理论对教育实践的指导作用。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战略研究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战略研究论文 篇1:

校企合作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人力资源战略分析

摘要: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发展迅猛。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新形势下,为了使高等职业教育更快、更好、可持续地发展,充分利用校企合作优势,进行高等职业教育人力资源战略分析,形成高等职业院校人力资源战略,实施高等职业院校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将对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人力资源战略;战略分析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是相对于传统事务性人力资源管理而言的一种新的人力资源管理形态,是未来社会的必然要求和发展趋势。2005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使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职业教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2009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继续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创新高等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机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高等职业院校在探索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的新形势下,以学校的发展战略为导向,通过对影响人力资源战略方案形成的内部和外部环境因素进行分析研究,保证高等职业院校人力资源战略方案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促进高等职业院校战略目标的达成。

一、人力资源战略的定义和特征

(一)人力资源战略的基本定义

人力资源战略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目前尚无明确的定义。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部分美国人力资源管理学者对人力资源战略概念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舒勒和沃克(Schuler&Walker)认为,人力资源战略是活动和程序的集合,它是通过直线管理部门与人力资源部门的共同努力来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并以此来提高组织目前和未来的绩效及维持组织的竞争优势。科迈斯—麦吉阿(Comet-Mejia)则把人力资源战略定义为:组织慎重地使用人力资源管理,帮助组织获取和维持竞争优势,它是组织所采用的一个计划或方法,并通过员工的有效活动来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

近年来,这个领域的发展令人瞩目。对这一思想的研究与讨论日趋深入,并被欧、美、日企业的管理实践证明为是获得长期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战略途径。相对于传统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战略定位于在支持企业的战略中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和职能。目前,学术理论界一般采用Wright&Mcmanhan的定义,即为企业能够实现目标所进行和所采取的一系列有计划、具有战略性意义的人力资源部署和管理行为。

(二)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人力资源管理的差异

1.两者的理论背景不一致。传统人力资源管理的产生来源于相关领域理论的发展,它是建立在科学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理论、劳动经济学理论基础之上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则是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大背景而出现的,它的出现固然离不开上述学科的理论支持,但是它的产生更重要的是源于资源基础论的不断发展。

2.两者支持组织总体战略的程度不一致。传统人力资源管理把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看做一项职能,因而传统人力资源管理只是组织的总体战略的一个被动反应者,充当棋子的功能。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则高度支持组织的总体战略,具有外部匹配与内部匹配两个特征。

3.两者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角色不一致。传统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只是片面地执行组织管理者所下达的任务,进行职能管理,把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看成是消除麻烦的工作。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从人与工作流程、日常运作、未来、战略等四个角度将人力资源管理的角色分为四种:战略伙伴、职能专家、员工支持者、变革推动者。

4.两者的结果不一致。传统人力资源管理希望通过有效的管理方式降低组织的人力成本,结果并不完全指向组织绩效的提升。现代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把人力资源视为组织的战略资产,其结果直接指向组织的绩效以及长久竞争优势的获取。

5.两者的管理主体和工作范围不一致。传统人力资源管理主体仅涉及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人员,管理主体单一化往往容易使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与普通员工处于对立状态。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全局性意味着他需要组织上下全体员工的共同积极参与

二、高等职业院校实施人力资源战略的意义

高等职业院校的人力资源战略是为顺应时代的要求,为新形势下高等职业院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而制定和实施的。可以广泛借鉴西方和其他非高等职业院校的经验,结合实际完善高等职业院校战略人力资源管理。

笔者认为,高等职业院校人力资源战略是根据学校发展战略制订的一系列人力资源的计划和方法,通过人力资源来帮助学校实现发展战略。它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人力资源战略是学校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人力资源战略与学校发展战略相互影响、相互制约。高等职业院校人力资源战略的制定是以学校发展战略为指导,以学校长远发展规划所制定的目标为方向。在确定人力资源战略时,必须在深刻理解学校的长远发展规划和战略发展目标的基础上,再确定人力资源战略,人力资源战略对实现学校发展战略有着巨大的支持和推动作用。

(一)有助于提升竞争实力

目前,高等职业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仍处于传统人事管理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过渡时期,与现代人力资源战略存在着较大差距。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之间竞争的实质就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成为学校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学校管理层对人力资源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所以积极探索高校人力资源战略,将有助于高等职业院校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提升竞争实力。

(二)有助于高等职业院校可持续发展

研究高等职业院校的人力资源战略,探索建立现代的、符合高等职业院校实际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实现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由一般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强调通过人力资源的规划、政策及管理实践达到获取竞争优势的人力资源配置,有利于保证高等职业院校的顺利和谐发展。

(三)有助于高等职业院校发展战略的制定

人力资源战略是以高等职业院校的战略目标、发展规划和整体布局为依据,针对高等职业院校自身的人力资源状况,为学校提供科学的、合理的人力资源政策和管理,有利于高等职业院校发展战略的制定,使战略更加切实可行。

(四)有助于提高高等职业院校的整体运作效率

虽然人力资源创造价值,但也带来很大的成本开支。所以,通过人力资源的战略规划设计,逐步优化人员的结构,使人员的数量和质量更加合理,最大限度地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进而提高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

三、高等职业院校制定人力资源战略的途径

制定高等职业院校人力资源战略与制定学校发展战略一样,都需要充分考虑和深入分析高等职业院校内、外的各种影响因素——环境分析。它是制定人力资源战略、进行人力资源规划的基

础。从长期来看,环境分析能帮助高等职业院校识别面临的人力资源方面的挑战,为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提供人力资源的保障。从适应当今高速发展的高等职业教育环境变化来看,高等职业院校只有做好环境分析,把握方向,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外部环境分析

高等职业院校人力资源战略外部环境也即宏观性环境,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很多具体内容,只要是学校外部对人力资源战略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都属于这个范围。对高等职业院校外部环境的分析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考虑:

1.国际国内教育形势。分析国际国内教育形势能使我们更清楚明了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加速到来,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世界各国已把人才的培养作为竞争的最大筹码。由于教育在科学进步、经济社会发展中重要作用的日益凸显,教育已经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并呈现出多元化、远程化、多媒体化、终身化、个性化等诸多新的特点。我国也将科教兴国战略列为基本国策之一,进一步明确了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优先发展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指导思想;明确提出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要达到毛入学率40%的目标,要建设适应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战略任务,以迎接21世纪知识经济新挑战。因此,分析国际国内教育形势,有利于准确判断国际国内教育发展趋势,有利于高等职业院校在制定人力资源战略时明确方向。

2.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分析经济发展状况能使我们更清楚明了教育发展的需求。一般来说,教育推动着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又带动教育水平的提高,而经济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又需要更高层次或更专业的人才来推动经济的持续发展。对我国而言,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成就斐然,举世瞩目。国家发展改革委规划司副巡视员周南表示,“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充分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展现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力量,为“十二五”时期实现更好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2006-2010年,我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经济总量从“十五”期末的世界第五位上升为第二位,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9.8万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4000美元,国家财政收入达到8.3万亿元。但我国领导人并没有沾沾自喜、故步自封,而是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发展已到了必须从劳动密集型转向自主创新型道路"J。在社会经济的转型期,当然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因此,分析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有利于准确判断人才类型的需求,有利于高等职业院校在制定人力资源战略时明确培养目标。

3.职业教育发展形势。分析职业教育发展形势能使我们更清楚明了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和趋势。21世纪以来,职业教育得到了迅猛发展,世界各国都意识到职业教育与国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关系,各国政府更积极担任了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启动实施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按照“地方为主、中央引导、突出重点、协调发展”的原则,遴选100所高等职业院校进行重点建设。几年来,示范建设院校在探索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单独招生试点、增强社会服务能力、跨区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引领了全国高等职业院校的改革与发展方向。如今,教育部、财政部决定继续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扩大国家重点建设院校数量,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更好地让高等职业院校发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作用,这无疑给高等职业院校的未来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因此,分析职业教育发展形势,有利于掌握国家高等职业院校发展的政策,有利于有利于高等职业院校在制定人力资源战略时抓住机遇。

4.当地经济形势和教育发展方向。分析当地经济形势和教育发展方向能使我们更清楚明了自身发展的实际。对任何一所高等职业院校而言,其培养的学生都是实用、技能型人才,毕业后大多是为当地的社会经济建设服务,因此,当地经济发展的形势和教育发展方向也成为高等职业院校必须注重分析的课题,以便培养适合当地社会、经济需要的人才。“十二五”期间,由于经济结构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需要,各省、市相继公布了经济发展转型和提速的方法措施,与之相适应的“中长期教育发展纲要(2010—2020年)”也颁布实施,从中不难发现对高素质高技能型专门人才的旺盛需求。因此,分析当地经济形势和教育发展方向,有利于明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利于高等职业院校在制定人力资源战略时开辟广阔的空间。

5.人才市场需求和新技术的变化。分析人才市场需求和新技术的变化能使我们更清楚明了人才培养的需求方向。人才培养市场化和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决定了高等职业院校必须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来培养学生,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技能,以取得人才竞争的优势,这就要求高等职业院校的人力资源需求要及时跟进市场的人才需求和新技术变化,也对人才引进、人才培训及内部人员专业调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分析人才市场需求和新技术的变化,有利于明确社会的需求,有利于高等职业院校在制定人力资源战略时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向。

(二)内部环境分析

与外部环境相对应,高等职业院校人力资源战略研究的内部环境也即微观环境,包括高等职业院校自身的战略目标、组织结构、校园文化等在内的对人力资源战略产生影响的诸多内部因素,只要是学校内部同时对人力资源战略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都属于这个范围。对内环境的分析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考虑:

1.发展战略及目标。高等职业院校的战略是学校发展战略规划的最高纲领,是制定与实施人力资源战略的前提条件。人力资源战略必须服从和服务于整个学校发展的需要,与之紧密结合在一起,才具有强大生命力。

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启动实施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按照“地方为主、中央引导、突出重点、协调发展”的原则,遴选100所高等职业院校进行重点建设。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高等职业院校明确提出了要求,教育部、财政部决定继续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扩大国家重点建设院校数量,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各高等职业院校进行的教学水平评估,以及各省市示范高职的建设为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确立了目标,并搭建了平台。在此基础上,各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战略基本都已发生改变,这也要求高等职业院校的人力资源战略也要随之发生变化。

2.组织结构。高等职业院校的组织结构是人力资源战略体系的实施保障。学校组织结构是学校内部分工协作的基本形式或框架,组织结构对组织行为具有长期性和关键性影响。确定适宜的组织结构,有助于清楚地界定每个部门及组织成员的权责角色,在此基础上进行恰当的协调和控制,有助于提高部门及个人的工作效率,提高组织的整体表现。相反,如果组织结构与组织需要不相适应,将会导致一系列问题,包括决策延误、发生冲突、应变能力差、管理成本高涨及士气低落。由可以看出,高等职业院校人力资源战略体系的制定和实施,离不开科学的组织结构的保障。

3.校园文化。高等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是人力资源战略体系的支撑。校园文化指的是学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它包括学校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教职员工所共同具有的价值观念、道德准则等内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人力资源战略需要校园文化的支持和配合,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人事招聘、薪酬保险、激励考核、培训开发等各项职能无不与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环境文化等相关联。因此,高等职业院校人力资源战略体系的制定和实施,离不开校园文化的支撑与配合。

4.人力资源现状。高等职业院校的人力资源状况是制定人力资源战略的先决条件。对学校管理人员、教学人员、教辅人员以及后勤人员进行年龄、学历、职务等的现状分析和诊断,是制定人力资源战略和人力资源规划的基础,只有全面掌握了高等职业院校自身的人力资源状况,才能为人力资源战略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也才能为高等职业院校的队伍建设提供方向,为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目标保驾护航。

高等职业院校人力资源战略环境分析,是制定高等职业院校人力资源战略的基础和关键性工作,通过对内外环境分析,为高等职业院校确立人力资源战略提供可操作性的方法策略,切实推动我国高等职业院校人力资源战略研究与实践的步伐,从而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

作者:方华 陈祖平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战略研究论文 篇2:

我国高职实训教学面临的问题及其解决路径

[摘要]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过近些年来的迅速发展,已具有较大规模,高职教育中的实训教学体系尚不成熟和完善,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高职教育的稳定、健康与可持续发展。文章旨在揭示我国当前高职教育实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尝试运用职业能力开发的教学模式对高职实训教学体系进行优化与完善,以期实现教育理论对教育实践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实训教学职业能力开发

[作者简介]李名梁(1976- ),男,湖北黄石人,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驻站博士后,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商学院,讲师,主要从事管理理论及高校发展战略研究。(天津300071)赵锦(1980- ),女,河北石家庄人,天津外国语大学汉文化传播学院,研究实习员,硕士,主要从事实践教学及教学管理研究。(天津300204)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0年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青年专项课题“企业技能需求视阈下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推进策略”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EJA100430)

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而实训教学则是高职院校最重要的教学形式之一,是凸显高职与社会企业岗位相融通的重要环节,因此实训教学在整个高职教育教学体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过近年来的迅速发展已具有较大规模,但由于种种原因,高职教育中的实训教学体系尚不成熟和完善,已经严重制约着我国高职教育的稳定、健康与可持续发展。本文旨在揭示我国当前高职教育实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尝试运用职业能力开发的教学模式对高职实训教学体系进行优化与完善,以期实现教育理论对教育实践的指导作用。

一、对高职实训教学的基本概述

(一)高职实训教学的含义

高职实践教学环节一般包括:实验、实训、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其中实训是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的重点。实训是为了熟练掌握某种技术或技能而在真实或仿真的环境中进行反复训练的活动,就是要把学生置于实际环境中,结合讲授新知识,巩固已学知识,检查知识掌握程度,着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技巧,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能真正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二)高职实训教学的能力体系

按照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循序渐进和遵循教学规律的原则,高职实训教学的能力体系主要体现为三级制。第一级为基本能力培养,要求学生必须熟练掌握本专业的基本操作能力和技能;第二级为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本专业技术知识处理实际问题,形成专业技能;第三级为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处理较复杂的生产实际问题,形成综合技能。通过三级制能力的培养,不但要使学生毕业时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同时还要具有自学能力、创新能力、与人合作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享受文化生活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等。与基于操作技能和外显的职业能力相比,关键能力更强调职业能力的内隐性、深层性、过程性。在我国高职实训教学体系当中,将职业能力开发教育理念贯穿到实训教学体系中的目标设计、课程开发、教材编写以及教学方法等环节当中,通过在实训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关键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处理复杂问题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不断克服知识老化而终身持续学习的能力,从而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二、当前我国高职实训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

(一)实训教学目标:缺失合理层次的能力要求

当前,高职院校主要将实训教学的目标定位在培养学生基本职业能力的层次上,而且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尚停留在传统的单一职业或工种的培训模式上,而对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的意识不够,比如实训教学体系设置不科学,专业教学计划过于强调学科的完整性等。众所周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经济活动规模的扩大,人们在职业环境中所摄取的信息量也大大增加,纯个体的活动常常会被集体活动所替代,岗位的相互替代性、新型工作和管理机制的出现,增加了劳动力市场的不稳定性。因此,对从业人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从业人员具备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环境适应的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表达和理解能力以及进一步接受教育的能力。上述能力就是在基本职业能力的基础上所培养的更高层次的能力,即关键能力。

(二)实训教学方式:缺失实践多元的方式方法

1.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分离。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对实训课程的重视程度有较大提高,主要表现在实训课课时的增加以及实训教学设备投入的加大上。但是,由于对实训课程的内涵与本质缺乏真正了解,导致多数高职院校在实训课的教学上呈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分离的状况。多数高职院校认为实训即练习,即理论知识的应用,对实训课程的设计多是围绕专业理论体系进行。通常的做法是,先由理论教师在课堂上对专业知识进行讲授,然后由实训指导教师在实训场所进行实际操作的演示,这种课程设计模式使得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不能很好衔接;许多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易将理论知识遗忘,同时实训指导教师通常又无法为学生进行理论方面的指导,从而出现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最终导致学生难以达到实训课程教学的预期目标。

2.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单一。多数高职院校虽然在实训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方面作了一系列改革,但总体而言,教学模式仍然比较单一,灌输性的教学方式仍然是主要的教学方式,师生之间交流很少。在实训前,教师把实训的内容、操作方法与步骤,甚至连每一步得到什么结果都写得清清楚楚。学生要完成教学大纲规定内容、掌握基本原理和方法,完全是在教师设定的范围内机械地完成操作,缺少积极主动的思考,十分不利于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

(三)实训教学基地:缺失软硬件条件的良好保障

1.软件缺失——“双师型”教师队伍数量不足。“双师型”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在其职业领域内应表现出较高的专业水平和实际动手能力,同时具有一定的职业技术教学经验。科技的迅速发展要求实训教师比一般的普通教师更具有紧跟科技发展的能力以及随时充实教学内容的能力。但是,在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实训教师队伍当中,“双师型”教师相对于专业理论教师来说所占比例很小。这在一定程度上将严重影响实训教学要求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层次目标的实现。

2.硬件缺失——实训教学硬件设施条件受限。目前许多职业院校由于校内的实训设备比较落后以及实训场地受限而造成学生实训课时所占比重过低,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弱,独立工作能力低,难以满足职业能力开发目标的要求。而实训教学是培养学生职业岗位群技能的基本环节,也是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和培养职业意识、养成良好职业习惯的重要措施。因而必须要加强对校内、外实训基地的硬件设施建设,采取多种渠道筹集资金,为实训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硬件保障。

(四)实训教学评价:缺失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

当前,高职院校的实训教学评价体系存在明显的缺陷。首先,评价主体的单一化。评价主体多以教师评价为主,而来自企业、社会及学生自身的评价很少,这将导致评价缺少真实性和科学性,甚至导致师生间的对立情绪加大,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从而难以发挥评价中激励的作用。其次,评价内容的局限性。实训教学考核仍局限于对一般知识运用和操作技能的考核目标,而对作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重要方面的职业态度、职业道德、职业信念以及意志品质、价值观念等则很少给予有效的评价。第三,评价方式的严重欠缺。实训教学的评价方式主要采取在实训过程结束时由实训教师打分的方式,这种教学过程结束后的评价方式,是一种事后的评价,是一种目标取向的评价思路,其所测量的许多内容是被分割的知识片断,难以对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进行评价,更难以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心智、价值观念等综合职业素质方面的能力。

三、职业能力开发:解决高职实训教学问题的新途径

(一)职业能力释义

职业能力是区别于职业技能与职业资格的一个重要概念,职业能力注重内化,具有主动式自组织性特征,是建立在丰富、动态的职业工作环境及职业劳动组织的基础上,展示劳动者自在发挥工作的胜任程度,职业能力主要包括基本职业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关键能力)。基本职业能力即从业能力,是劳动者从事一项职业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包括与具体职业密切相关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综合职业能力即关键能力,是指具体的专业能力以外的能力,即与纯粹的专门的职业技能和知识无直接联系,或者说超出职业技能和知识范畴的能力。它强调的是,当职业发生变更,或者当劳动组织发生变化时,劳动者所具备的这一能力依然存在。综合职业能力(关键能力)源于基本职业能力而高于基本职业能力,是基本职业能力的纵向延伸,包括超越了具体职业、专门职业技能与职业知识范畴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二)职业能力开发及其基本教学模式

职业能力开发是根据一定社会的职业分类和职业资格标准,通过系统的培养、训练来发掘人的劳动能力和潜质,使其成为符合职业岗位要求和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从业者的活动。能力开发,实质上就是对能力人的培育和对人的能力充分正确发挥所赖以进行的条件体系的创造。它是主体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与手段,把人口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源再进一步转化为劳动力资源从而形成能力人和人力资本的一系列能动活动。这里的“能力”虽然是泛指的能力,但职业能力是其中最为重要的能力。这里的“主体”,代表国家、社会、组织、家庭和个人,涉及到社会的各方面。

为了加深对职业能力开发教育理念的理解,能使先进的职业能力开发思想变成广大师生的自觉行动,同时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提供更为直接的指导作用,可以从教学目标、课程开发以及教学方法等三个方面来进一步理解职业能力开发。职业能力开发的根本教学目标在于提高受训者的综合职业能力即关键能力。这是一种普通的、可迁移的、对劳动者的未来发展起关键性作用的能力,其根本区别于与工作岗位相关的知识与技能,是劳动者从事任何一种职业都必不可少的跨职业的基本能力,既不会过时,又可以应用于各种工作。劳动者只要具备了综合职业能力,就能容易地实现职业的变动和岗位的转换,适应千变万化的劳动力市场需求。另外,课程开发是实现职业能力开发的根本支撑,其关键在于课程的设计必须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一般而言,职业能力开发适应于通过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来实现,行动导向教学通常采用跨学科的综合课程模式,不强调知识的学科系统性,而是重视“案例”和“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学生的自我管理式学习。

(三)基于职业能力开发的高职实训教学问题解决

1.实训教学目标的完善:强化明确对关键能力的要求。在现代科技革命以及产业结构变革的态势下,以强调专业技能为特点的基本职业能力已经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将更加强调关键能力的培养。因此,根据高等职业院校培养人才的目标,要求实训教学在培养学生理论和技能知识的同时,还应着重加强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关键能力主要包括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以及职业道德素质四个方面的能力。

2.实训教学方式的设计:充分体现职业能力开发的要求。(1)以工作项目为导向进行实训课程开发。工作项目指从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中分析和整理出的一些具有代表性和综合性的工作任务。课程内容和教学过程将围绕着工作项目,即具体的工作任务展开。职业能力开发教学模式要求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一种以工作项目为核心的实训课程开发模式。以项目为核心的实训课程开发是依据职业岗位的工作项目来设计实训课课程大纲。(2)灵活地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方法。行动导向教学是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这一目标出发,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它关注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关注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其显著特征是改变学生原来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学生在教师所创造的某种特定的“情境”中自主选择学习方式,自主调整学习进度。

3.实训教学软件的提升:扎实提高实训教师队伍的素质。职业能力开发教学模式要求实训教师具备:政治思想素质、职业道德素质、文化专业知识素质、实践技能素质、职业教育素质。实训教师除了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外,还须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以及丰厚的实践经验,而我国高职教师基本上是学科型的,动手能力较差。因此,必须努力探索“双师型”师资队伍培养途径,选派骨干实训指导教师进修学习,派年轻的实训教师在企业挂职锻炼,从企业聘请兼职实训教师等。

4.实训教学硬件的建设:努力塑造实训基地的教学环境。职业能力开发模式对实训基地教学环境提出更高的要求,一方面,强调职业情境对实训教学的影响,通过真实的职业情境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只有当主体已有的适应模式不能用来适应新环境时,真正的学习才能发生;另一方面,联合企业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主要包括建立“协作型”企业实训基地、“自主管理型”企业实训基地以及“合作型”企业实训基地。

5.实训教学的评价:以职业能力开发为标准设计。综合职业能力开发教学模式要求:评价主体要多元化——评价主体不仅包括学校内部实训教师,学校外部企业、社会,还需包括学生自己和学生相互间的评价;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不仅应关注学生学习成果,还应关注学生在情感、动机、信念、价值观、生活态度等非智力方面的发展;过程评价与效果评价相结合——职业能力开发教学模式下的实训教学评价要求重视评价过程,改变那种只顾结果不顾过程、只顾目的不顾手段的评价思路,主张把评价“嵌入”到实训教学过程当中,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实训教学在评价内容和主体上的多元化决定了在评价工具的选择上,既要对学生实训教学成果进行量化测量,同时还应采用定性的评价工具,包括运用描述性的、展示性的评价手段。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赵志群.德国职业教育设计导向的教育思想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2).

[3]吴晓义.职业能力开发研究的理论进展[J].职教论坛,2007(7).

[4]吴晓义.“情境—达标”式职业能力开发模式研究[D/OL]. http://dlib.cnki.net/kns50/detail.aspx?QueryID=27&CurRec=75,2010-09-16.

作者:李名梁 赵 锦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战略研究论文 篇3:

全国职业教育研究论文要目检索(总第168期)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期刊编辑委员会主办

职业技术教育杂志社承办

19822817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投入探析 李兴洲 《教育研究》 2012年第2期 7000字

19822818 再建农村教育的伟大工程——“三化同步”与现代职业农民教育发展战略和政策 周稽裘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2年第4期 6600字

19822819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职业教育政策研究 和震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2年第6期 9800字

19822820 省级政府教育投入实证研究:政府治理的视角 丁建福 《教育发展研究》 2012年第3期 10300字

19822821 教育的“平等”与“卓越” 冯大鸣 《教育发展研究》 2012年第4期 8600字

19822822 国家助学贷款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分析 陈佳 薛澜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2年第1期 10000字

19822823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职业教育功能研究 李德方 《职教论坛》 2012年第4期 12100字

19822824 技术教育的形成过程 严雪怡 《职教论坛》 2012年第4期 4300字

19822825 利益相关者视域下职业教育吸引力提升对策研究 李名梁 《教育与职业》 2012年第6期 10600字

19822826 2012年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前瞻 陈衍 《职业技术教育》 2012年第6期 7800字

19822827 学科交叉: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的战略选择 杜卫 陈恒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2年第1期 6500字

19822828 中国职业教育与人才强国战略的差距:基于工业化进程的评估 张原 陈建奇 《职业技术教育》 2012年第4期 17600字

19822829 构建现代高职院校制度的理论基础探析 孙卫平 董仁忠 《职业技术教育》 2012年第4期 10600字

19822830 大职业教育:概念演变与理念重构 张务农 《职教论坛》 2012年第6期 8000字

19822831 城乡统筹发展条件下西部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发展探析——以云南为例 刘福军 秦莹 杨锐英 《职教论坛》 2012年第6期 12100字

19822832 苏北高职院校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李建国 刘华 《教育与职业》 2012年第6期 7900字

19822833 “海西”高职应用化工技术实训基地建设方案设计 杨芝萍 李志明 等 《职业教育研究》 2012年第2期 6700字

19822834 高等职业教育在推进城镇化建设进程中的战略作用研究 刘标胜 戈雪梅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2年第6期 8200字

19822835 产业转型升级与高职本科教育发展——以地方应用型本科转型高职本科为选择 李晓明 《教育发展研究》 2012年第3期 9600字

19822836 关于职业教育法修订的几点思考 申家龙 《职教通讯》 2012年第4期 5000字

19822837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发展策略的思考 孙芳芳 张萌 王玉芬 《职教通讯》 2012年第4期 5100字

19822838 关于我国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基本问题的思考 曹晔 《教育发展研究》 2012年第3期 8000字

19822839 运用系统集成提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 章文君 《教育发展研究》 2012年第3期 6800字

19822840 我国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探索 丁金昌 《中国高教研究》 2012年第2期 7300字

19822841 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研究 胡家秀 倪勇 丁明军 《高教探索》 2012年第2期 6400字

19822842 论教育评价范式的历史演变及趋势 温雪梅 孙俊三 《现代大学教育》 2012年第1期 8800字

19822843 高职院校责任文化与企业责任文化有效融合的探索 龙安梅 《职教通讯》 2012年第5期 6500字

19822844 从零和博弈到正和博弈:城乡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理念变革 林克松 朱德全 《教育与职业》 2012年第5期 5400字

19822845 财政类高职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构建与思考 游秋琳 《职业教育研究》 2012年第2期 6700字

19822846 民办职业院校困境突围 孟凡华 《职业技术教育》 2012年第6期 6200字

19822847 高等教育对职业教育的控制——以职校生直接升学制度为例 李红卫 《职业技术教育》 2012年第6期 8400字

19822848 集团化办学条件下“厂中校”建设研究 刘桂林 等 《职业技术教育》 2012年第5期 6800字

19822849 中等职业学校生源数量变化与应对策略 郑君梅 孙景余 《职业技术教育》 2012年第4期 7000字

19822850 课程的有效性:高职课程研究的新观点 刘松林 彭香萍 《职教论坛》 2012年第6期 9900字

19822851 职业教育课程制度伦理之维 单作民 张乐天 《职业技术教育》 2012年第4期 9400字

19822852 学分制管理下高职选修课程模块化设置的研究 云贵全 《职教通讯》 2012年第6期 5100字

19822853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课程标准》的开发 赵志群 庄榕霞 《教育与职业》 2012年第5期 10200字

19822854 高职院校实施学分制的系统思考 汪治 《中国高教研究》 2012年第2期 8500字

19822855 高职专业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周应中 《职业技术教育》 2012年第5期 8600字

19822856 应用型人才培养相关问题研究 华小洋 蒋胜永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2年第1期 5000字

19822857 我国职业教育课程的核心价值取向:基于历史与文化的分析 徐国庆 《职业技术教育》 2012年第4期 8800字

19822858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制度的回顾与思考 李梦卿 张碧竹 《教育与职业》 2012年第6期 10300字

19822859 民航英语口语测试对英语学习反拨效应的实证研究 曹佳 王爱国 《职业技术教育》 2012年第5期 8600字

19822860 中职学校教师职业韧性价值及提升策略 刘伟洋 等 《职业技术教育》 2012年第5期 5100字

19822861 高职“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内涵与建设要素 季舒鸿 高查清 《职业技术教育》 2012年第4期 8700字

19822862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的常州举措 吴济慧 《职业技术教育》 2012年第6期 8100字

19822863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探索 杨润辉 《职业技术教育》 2012年第5期 6800字

19822864 关于中国终身教育的发展与政策报告 张昭文 《中国成人教育》 2012年第4期 11800字

19822865 英国开放大学的电子评估及对我国远程教育的启示 李伟 《中国远程教育》 2012年第3期 8500字

19822866 团体职业生涯辅导对高职“双困生”的积极心理干预 章颖 等 《职业技术教育》 2012年第5期 5100字

19822867 职业生涯教育是新时期德育的重要内涵 蒋乃平 杜爱玲 《职业技术教育》 2012年第4期 10600字

19822868 传承黄炎培职教思想 加强工业文化对接研究 陈光 冯大军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2年第4期 6600字

19822869 民国职业教育师资问题研究 吴文华 《职教通讯》 2012年第4期 13100字

19822870 职校学生校外实习状态个案研究 陈俊兰 《职教论坛》 2012年第4期 32400字

19822871 陶行知职业教育思想的特色及其对当代的启示 陈智行 《职业技术教育》 2012年第4期 8800字

19822872 从中国—东盟文化产业的交流合作看广西高职教育的发展 岳德虎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2年第6期 6600字

19822873 产学研合作的英国教学公司模式及其借鉴 李炳安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2年第1期 10500字

19822874 德国职业教育体系透析与展望 景琴玲 王革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2年第2期 7500字

19822875 英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路径探析 胡瑞 《复旦教育论坛》 2012年第1期 9400字

19822876 英国LCCI课程特色及其对我国职教课改的借鉴意义 曲洪山 《职教论坛》 2012年第6期 6200字

19822877 韩国高等成人教育体系中学分银行制研究 王涛涛 《职业教育研究》 2012年第2期 9800字

19822878 为了可持续发展与工作世界的教育——UNESCO职教思想与发展战略报告 李玉静 陈衍 《职业技术教育》 2012年第6期 37500字

19822879 美国职教教师资格证的备选途径——以南卡罗来纳州CTWCP项目为例 顾钧 顾俊 《职业技术教育》 2012年第4期 8700字

19822880 德国应用科学大学校企合作的形式、特点与发展趋向 孙进 《比较教育研究》 2012年第2期 7200字

19822881 俄罗斯初等职业教育发展探究 吕文华 耿艳艳 《外国教育研究》 2012年第2期 7500字

19822882 挪威中长期教育发展战略研究 葛正明 金松 《世界教育信息》 2012年第2期 8300字

19822883 战后日本高等职业教育的地位 梁丽华 《中国成人教育》 2012年第4期 4200字

19822884 中西方学校管理实践的融通与国际化改进理念的建树 李保强 刘永福 《全球教育展望》 2012年第2期 11000字

上一篇:高校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论文下一篇:语文教学考试方式教学评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