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专项财务管理论文

2022-04-17

农业专项财务管理论文 篇1:

加强财政农业专项资金使用管理的思考

摘 要:财政农业专项资金作为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重要手段,各级财政和农口部门在规范、加强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方面采取了很多积极有效的措施,但违规违纪现象时有发生,影响了专项资金的使用效果,进而影响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要充分发挥财政农业专项资金在农业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必须要在制度建设、预算管理、支出管理和监督管理等方面下工夫,才能确保专项资金安全、有效使用,发挥专项资金使用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和谐社会的构建。

关键词:财政资金;农业;使用管理

财政农业专项资金是指具有特定使用范围,专项用于农业农村建设发展并需单独核算的资金,是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重要手段。规范和加强财政农业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对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财政农业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存在的问题

各级财政和农口部门为提高财政农业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在规范、加强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方面采取了很多积极有效的措施,对促进三农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财政农业专项资金在使用管理中不同程度上存在思想松懈、制度不健全、管理粗放、监管不严等问题,违规违纪现象也时有发生,若不及时加以纠正,将会极大地影响财政农业专项资金的使用效果,严重影响党和政府制定的一系列三农政策的贯彻落实,进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点:

1.预算不规范、执行不严格。一是目前项目主管部门对预算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编制不够规范。主要表现在预算编制质量不高,完整性差、透明度低;专项资金的项目支出预算缺乏编制依据,随意性强;预算编制审查不细,把关不严。二是预算管理的刚性不强,执行不严,缺乏约束力。项目单位对财政专项资金运用认识不足,擅自调整、变更专项资金的使用范围,导致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脱节,影响了专项资金使用效果。三是专项资金的结余使用不规范。专项资金的结余未纳入下一年度预算,或未按规定向财政部门报批,擅自留作己用,影响了专项资金管理的严肃性。

2.核算不规范、制度不健全。一是项目单位没有一套完整的财务管理制度,未设立专账核算财政农业专项资金,专项经费与经常经费混用,虚列专项资金支出,专项资金使用审批、报账程序、报账手续不严谨及支付大额现金。二是原始凭证所反映的支出内容不真实、不准确,与项目资金规定用途不一致,存在大量“白条”或用当地税务部门代开的发票,弄虚作假,挤占、挪用、套取专项资金。三是专项资金拨付不能及时到位,有滞留专项资金的现象。资金往往集中在第三、第四季度拨付,在年底形成大量的结余,未及时拨付落实到实施项目上,导致年度资金结转数额较大,影响了资金使用的时效性和资金使用效率。

3.立项不规范、监管不得力。一是项目主管部门没有建立公开、透明的选项、立项机制,项目立项把关不严,对项目立项的必要性、准确性、合理性和科学性缺乏前期论证。二是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缺乏有效的制约监督机制,资金使用监督责任不明,资金管理失去应有的监控。同时,项目实施过程缺乏有效监管,竣工验收不及时、不到位,缺乏专项资金的绩效评价体系,对项目的管理和效益的评价责任不明等,这些问题都将影响专项资金规范、安全、有效使用。

二、加强财政农业专项资金使用管理的对策

针对财政农业专项资金使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要想充分发挥专项资金在农业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我们要在规范上下工夫,才能确保专项资金使用的安全、有效,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具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规范专项资金的预算管理。预算编制是财政农业专项资金管理的首要环节,规范和加强专项资金预算管理,是管好、用好专项资金的关键。一是要规范预算编制。项目主管部门和项目单位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认真做好预算编制工作,切实加强部门间的配合和协调,进一步规范农口部门的预算管理,做到部门预算真实、完整、统一,专项资金预算真实可靠、内容细化、科学合理。二是要强化预算的刚性,维护预算的严肃性。财政农业专项资金预算是经同级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具有法律效力,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同时专项资金预算执行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农业投入政策的落实。所以,专项资金预算一经批复,项目单位必须按照批复的工作内容,认真组织实施,不得自行调整、变更,确因特殊原因需调整、变更的,应按原申报程序履行报批手续。三是要加强项目结余资金的管理。项目单位要按照预算批复的要求,积极组织项目实施,加快项目执行进度,对已经执行但当年尚未完成的项目所形成的专项结余资金,要按照预算管理的要求,纳入下一年度预算;对于已完成的项目形成的净结余资金,原则上应上缴财政,如需由项目单位留作自用,须报经财政部门同意,不得随意处置。

2.严格专项资金的支出管理。财政农业专项资金应坚持“专项核算、专人管理、专款专用”的原则,严禁挤占、挪用专项资金。一是坚持“专项核算、专人管理”。项目单位要规范会计科目和会计账户设置,按项目名称设置项目明细账,实行“专账核算、专人管理”,以加强项目成本核算和资金管理。二是规范支付方式。项目单位要积极推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尚未推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地区,要严格执行县级财政报账制度,从支付方式上加以规范。三是实行招投标和政府采购制度。积极推行招投标和政府采购制度,对符合招投标条件和政府采购管理范围的开支,由项目所在地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实行招投标和政府采购,确保专项资金使用的公开、公平和透明。四是坚持“专款专用”。项目单位要按照“专款专用”的原则使用专项资金,不得用于机构、人员经费和基本建设等支出,财政部门应酌情安排项目工作经费,直接用于项目管理,以免出现计提项目管理费而导致挤占专项资金。五是规范财务审批制度。项目单位要健全报账手续、报账程序,规范财务审批,坚持“一支笔”审批制度,对支出的原始凭证严格审核,区分项目支出与非项目支出,严禁“白条”入账和大额现金结算,杜绝挤占、挪用、套取专项资金。

3.严禁滞留、截留专项资金。为加快项目建设,充分发挥专项资金的使用效能,上级财政部门应及时将财政农业专项资金拨付到项目所在地的财政部门或主管部门。项目所在地的财政部门或主管部门按照项目进度进行拨款,项目主管部门在收到上级部门或同级财政部门拨付的专项资金后,要及时将专项资金足额拨付到项目单位,不得以任何方式或借口滞留、截留专项资金。专项资金在主管部门存放时间应有规定期限。

4.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项目单位要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现金管理暂行条例》、《财政农业专项资金管理规则》等法律法规及各项管理制度的要求,建立健全会计核算制度,专项核算财政农业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按照相关规定,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规范日常核算和支出管理,加强财务控制,杜绝制度执行中的随意性和变通行为,维护各项制度的严肃性,对与制度规定不符的行为要及时加以纠正,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5.加强监督检查,推进项目绩效评价。加强财政农业专项资金监督检查,推进项目绩效评价,对优化支出结构,提高专项资金使用效益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是加强项目监督检查。财政部门和项目主管部门应建立健全财政农业专项资金的管理监督检查机制,对项目立项、资金使用、项目效益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全程监督管理,明确每一财政农业专项资金的责任人,依法对项目具体执行和资金使用行为以及各有关责任人实施严格的奖惩措施和责任追究制度;要配合审计和财政监督检查部门对农业专项资金进行审计或检查,总结分析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意见并及时处理,确保专项资金合理、安全、有效使用。二是建立健全绩效考评体系。财政部门和项目主管部门应建立健全专项资金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分项建立专项资金考核评价制度,量化指标体系,以评分制按专项资金使用周期分项进行考核评价,奖优罚劣。项目完成并经审计和验收后,项目实施单位应组织有关专家或委托中介机构,对专项资金项目的组织申报、筛选立项、实施管理、监督检查等全过程进行考核评价,增强专项资金支出的严肃性、科学性、可行性,为政府决策提供有效依据。三是建立绩效考评公开制度。财政部门和项目主管部门应建立绩效评价信息的公开发布制度,将绩效评价结果在一定范围内公布,逐步推进公示制度,增强政府支出的透明度,接受社会和群众的监督。通过监督检查、绩效评价、公示制度,全面总结财政农业专项资金的决策、实施和运作情况,规范财政农业专项资金使用管理行为,改变“重分配、轻监督、轻绩效”的现状,切实提高财政农业专项资金的管理效能和使用效益。

规范和加强财政农业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对于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解决三农问题各项方针政策,加强政府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支持与保护农业,推进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非常重要,并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目标的实现。各级财政和农口项目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规范和加强财政农业专项资金使用管理的重要性,将规范和加强财政农业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作为树立科学发展观、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进一步发挥财政农业专项资金使用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 张全富.加强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管理的探讨[J].绿色财会,2007,(7):16-17.

[2] 张岩松.切实加强农业财政资金管理[J].预算管理与会计,2003,(10):29-30.

[3] 张宗禹,黄彦艳.深化专项资金管理改革的建议[J].预算管理与会计,2003,(10):7-9.

[4] 吴开宇.关于加强农业专项资金监管的思考[J].中国农业会计,2007,(10):35-37.

[5] 田红,吕宏伟.农业专项资金审计刍议[J].中国农业会计,2005,(7):28-29.

[责任编辑 吴高君]

作者:陈学军

农业专项财务管理论文 篇2:

农业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摘 要:近年来,随着政府对农业专项资金的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使农业专项资金的研究具有越来越重要的现实意义,但目前我国学术界对农业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的研究并不够深入,其评价指标体系也不够完善,现有研究在指标的层级设置上注重从项目的贡献和效果等层面对绩效指标进行选取,未兼顾农业专项资金运行的全过程,其绩效结果不能全面、客观和合理的反应农业专项资金的绩效水平,进而影响到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工作的效果,以及资金使用和管理的规范性,使其使用效率低下。针对以上问题,本文通过对农业专项资金从立项决策、项目管理以及项目绩效三个维度对农业专项资金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分层剖析,构建出具有普遍性和通用性的农业专项资金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为各类农业专项资金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丰富和完善农业专项资金的绩效评价体系,进而达到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目的。

关键词:农业;专项资金;绩效

农业专项资金是国家用于发展农业生产的各个项目的资金,随着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发布,国家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各级财政部门投入的农业专项资金不断增加。农业专项资金的投入对保证农村的稳定和持续发展和国家各项政策的落实具有重要作用。从近年来对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看,在资金管理与使用过程中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资金支出规范性及经济效益性低、“重投入,轻产出”。各级管理部门应加强专项资金的管理,推进资金使用和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以此确保专项资金专款专用,使农业专项资金发挥其应有的效益。因此,建立一套客观、合理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以推进农业专项资金的绩效评价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农业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1.可操作性原则

各指标应具有明确的含义和评价标准,且指标要可测、可比,计算方法要统一,要将数据收集、处理的难易程度和成本控制考虑在内。

2.目标导向原则

此原则要反应资金支出经济性及有效性要求,同时还要反应出相关部门在资金运行过程中起到的管理及监督作用。

3.全面与简明相结合原则

此原则要注重整体性的把握,在指标设置过程中要注重对其进行综合性的评价,以全面客观的反应被评对象的绩效水平,同时,应兼顾简明性的指标设置原则。

4.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

该原则要求指标的设置上应兼顾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一般情况下,指标设置以定量为主、定性为辅,将二者相结合,更加合理和准确的体现被评对象的绩效水平。

二、农业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维度的确定

农业专项资金的评价内容必须反应其运行全过程,须兼顾项目立项、项目实施、产出和应用3个运行环节,本研究笔者站在专项资金申报、使用与管理主体角度,探讨农业专项资金的绩效水平。因此,笔者认为,对于农业专项资金的绩效评价应从以下几个维度着手:

1.立项决策维度

该维度包括项目目标,决策过程和资金分配3个二级指标。

目标主要考评在项目审批时是否制定明确、精细和可量化的指标,以农田建设专项资金为例,相关指标如新增耕地面积、灌溉保证率、道路通达度等。

过程主要包括依据和程序。决策依据主要考评项目决策是否符合国家和地区相关的发展规划等。程序主要评价项目的报批是否合规,是否严格履行了相关报批制度。

资金分配主要内容为分配依据和结果。分配依据主要考评资金使用与管理主体是否制定了专门的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具体项目资金分配方法是否明確,相关影响因素是否合理、全面;分配结果是否符合项目相关管理办法;项目资金的安排是否合理。

2.项目管理维度

该维度包括资金到位、管理和实施过程3个二级指标。

资金到位考评资金的到位率、到位时效和资金拨付的方式方法。到位率的计算方法为专项资金实际到位金额/计划到位金额的百分比;到位时效考评资金到位的及时性,如果到位不及时,还要评价到位不及时对工程进度造成的影响。

管理层面考评资金的使用是否合规和财务管理制度建设、执行情况。资金是否符合专款专用,相关部门是否健全资金管理制度以及制度的相关执行情况。

实施过程层面主要的考评内容为机构设置和相关管理制度。机构设置考评是否设立专门的项目管理机构,机构内是否成员职责分工明确;管理制度考评项目管理制度是否健全,主要内容为资金和项目管理的制度化建设情况,即项目从申报立项、运行实施到检查监督整个过程的规范化、程序化建设情况,是否形成了专门的专项资金管理小组和相关制度。

3.項目绩效维度

项目绩效维度包括项目产出和效果2个二级指标。

此部分是项目实施的最终成果,关系到项目的实施成败,因此,项目绩效指标权重占比较大。

项目产出从数量、质量、成本和时效四个维度衡量。将项目工程完工建设情况同项目预期的规划设计进行比较,评价项目产出的数量和质量。一般情况下,以工程结算时对应的工程量为依据;产出成本需综合考虑项目投入和项目区实际情况、施工条件和建设时间,可以同期项目投入情况作为比较依据,对比建设预算;产出时效主要考评项目工程完工的时效性。

专项资金的使用效果应综合考虑项目实施带来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以及项目区农户满意度。一般情况下,业内研究者通常从项目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层面来衡量农业专项资金的使用效果,往往忽略了项目区项目实施作用与影响对象的满意程度,这样衡量的项目效果是不全面的,应将作用与影响对象的满意程度纳入农业专项资金绩效评价体系之中,对于满意度的调查可通过访谈及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取相关结果。经济效益一般情况下依据项目资金的投资回收期,但在农田建设等相关项目中,实际投资额是确定的,投资收益难以确定,可以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等相关可量化指标来作为衡量依据。项目的投资收益有直接效益也有间接效益,很多情况下,项目的间接效益会远大于项目的直接效益。社会效益主要体现了项目的实施对国家粮食安全以及农村社会稳定做出的贡献。环境效益考评其对项目区生态环境的影响,例如树木覆盖率等相关指标。

三、农业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表 农业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本研究立足于立项决策、项目管理以及项目绩效三个维度,依据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采取问卷调查方法对农业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构建,将评价指标逐层分解,将指标体系划分为三个层级。具体指标体系划分情况如表所示。

权重设置是绩效评级的关键步骤,影响评价结果的有效性和准确性。本研究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指标权重的设置及分值标准依赖于专家经验判断及相关资料梳理,采用问卷调查法,邀请黑龙江省对农业领域较为熟悉的财务管理专家和项目经验丰富的科研专家填写权重调查问卷,累计发放二百份调查问卷,其中收回有效问卷一百六十份,通过SPSS软件对调查问卷进行定义变量、数据录入和统计分析后将处理结果整理为下表中所列示权重及分值标准分布。

农业支出总量及构成是影响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本研究立足于专项资金申报、使用和管理主体角度,从项目决策、项目管理和项目绩效三个维度,对农业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指标进行逐层分解,并对指标层评级内容及标准进行了总结,为农业专项资金的绩效评价提供一套客观和合理的农业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为提高农业专项资金的绩效水平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由于农业专项资金在种类和用途方面具有多样性,针对不同用途的農业专项资金应设置专门的指标体系,本研究所设置的指标体系是针对于农业专项资金的普遍特质进行设置,具备普遍性和通用性。在指标细化上确有不尽完善之处,但指标的设置依据以及层级标准的设置具有一定的参考性。本研究形成的农业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对农业专项资金从申报、使用与管理的运行全过程进行合理的评价,豐富和完善了农业专项资金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客观、合理的反应农业专项资金的绩效水平,最终达到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吴曙,周海波.整合农业财政资金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益.[J].中国农业会计,2008(7):P118.

[2]章新蓉,王杏芬,陈煦江.云时代我国政府支农资金绩效监管创新研究[J].管理世界,2012,11:176-177.

[3]成涛林.关于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方式改革的思考[J].会计之友,2015,05:73-75.

作者:王永德 王烨

农业专项财务管理论文 篇3:

关于加强农业专项资金监管的思考

摘要:随着当今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对农业专项资金投入增多,专项资金的监管也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本文指出辽宁乡镇农业专项资金管理使用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完善农业专项资金监管的对策。

关键词:加强;农业专项资金;监管

近年来, 随着国家对农业投入的力度加大,乡镇专项资金逐年增加。随着改革深入和社会发展, 国家和地方政府针对专项资金管理,陆续制定了一系列制度, 但在农业专项资金监管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发展, 导致不同程度的资金浪费。加强农业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是依法贯彻执行国家财经法规和财务制度,确保国家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正常运转,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和谐的需要,也是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公共财政体制,提高依法理财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的需要。

一、财政专项资金监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农业专项资金项目的实施,有力促进了县域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和谐发展。农业专项资金项目更多地向民生倾斜,主要用于“三农”、交通、城建、教育、民政、卫生、科技、环保、饮水安全等事关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但是,通过辽宁乡镇农业专项资金监督检查发现,在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使用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财政专项资金监管的现状

辽宁乡镇从很早开始,将多项财政专项资金,按照“集中管理、分户核算、专款专用、监管分离”的管理模式,纳入会计集中核算中心管理,实行统一的集中核算。会计核算中心具体负责资金的账户管理以及资金收付核算工作,并向用款单位及相关部门报告收支进度情况。各单位和相关业务科室负责专项资金的执行管理。财政监督部门负责定期对财政专项资金的管理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同时,乡镇部门严格按照财政部、省财政厅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的具体要求,遵循“总体规范、分步实施、有序推进”的原则,以县为例,进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试点。一是建立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将所有专项资金都纳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管理,所有专项支出资金都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支付到商品和劳务供应者或用款单位。二是原来所有预算部门的基本账户全部取消,设立小额结算账户,一方面利于零星资金使用,另一方面也利于预算单位的财务管理。三是实行财政资金由专门专户代理执行直接支付制度,缩减清算环节,缩短支付周期。四是财政管理与会计核算中心、集中支付中心有效整合,在机构设置上采用新原则,保证会计统一核算与国库集中支付的有效衔接。

(二)财政专项资金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1.资金拨付程序不够规范

辽宁乡镇的农业专项资金在管理使用过程中,付款环节多、时间长,影响当年项目正常实施,使项目难以发挥预期效果。另外,拨付资金链条长,涉及部门多,妨碍当年资金项目的实施,也给会计核算带来诸多不便,影响会计信息的实施效果。如扶贫资金拨付要经过县财政部门、项目主管部门、有关职能部门、乡镇政府、项目实施单位等多个环节。按照《预算法》的规定,当年预算安排资金应于当年完成,由于资金拨付手续繁杂,程序多,时间长,加之部分专项资金计划命令传递较晚,导致不少项目当年不能实施,制约乡镇的发展。

2.资金支出分配缺乏绩效

辽宁乡镇专项资金使用支出监督力度不够,支出监督的方式方法老套,突击性、专项性检查多于日常监督;事后检查多于事前监督;对某一事项和具体环节检查多于全面监督。未能完整地建立财政专项资金绩效监督机制,使绩效监督工作缺乏法律约束与制度保障,引发了财政管理上只管拨款、不问效果,部门和单位只管建设、不注重实际效益的现象。在审计过程中,上级部门只是警告违规单位,但未能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和措施,致使监督往往局限于形式,缺乏应有的监管力度,直接影响了财政监督的权威性和有效性,农业专项资金支出过程中出现浪费、违纪现象,使管理相对弱化,导致农业专项资金分配不合理。

3.项目资金使用效率低下

由于辽宁乡镇项目主管部门之间缺乏制度化的协调机制,导致财政专项资金在使用过程中,同一项目由多个部门分管,专项资金的使用方向不明确,资金的用途过于宽泛,这样一来既增加了资金管理成本,又极大程度上降低了资金使用效率。

4.资金管理机制不断弱化

一是专项资金没有落实到具体项目。部分项目的立项和审批缺乏科学的评价依据和可行性分析,带有明显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二是项目建设与资金拨付脱节。由于项目的立项、审批和建设管理在项目主管部门,资金拨付在财政部门,部门之间缺乏一套可操作的协调、沟通程序,导致有的项目还没批复,资金却已到位,有的项目已经开工,但资金迟迟不能到位,客观上形成了专项资金闲置和紧缺并存的现象。三是项目开、竣工手续欠完善。有的项目主管部门拨付资金,只凭一纸计划指标分配文件列支就完成了一个收支过程,没有明确项目和资金管理要求。如果实际用款的县级财政和部门放任不管,专项资金就全程游离于预算管理和财政监督之外,很容易成为腐败的温床。

5.存在挤占挪用专款现象

一是县级财政增收渠道较窄,财政增收主要来源于资源性的煤焦行业,而煤焦行业主要依赖于价格因素,如介休、灵石、寿阳等财政收入总量较大的县份,基本呈现煤焦一枝独秀的局面,煤焦形势好,收入形势就不错,缺乏多元、新型和可持续发展的财源,县级财政增收的唯一渠道就是通过招商引资,增加税收收入来获取税收分成。二是随着财政预算透明度越来越高,向上级讨要工作经费的范围越来越窄,占用的不是专项资金就是项目资金,导致争取的项目及专项资金越多,挤占、挪用现象越严重。三是上级各部门对县级有关职能单位的检查工作较多,接待开支大,而实际县财政每年下拨的公用经费十分有限,不能满足公用支出的实际需要。为此,有的县市个别单位和乡镇为解决正常运转经费和干部福利待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挤占、挪用各类项目资金的现象。

二、加强专项资金监管的对策

(一)进一步改革国库集中支付制度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通过改革国库资金拨付方式,解决国库资金多环节拨付、多户头存放形成的大量库外沉淀和闲置浪费,达到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彻底取消专项资金过渡户,实现专项资金支出“直通车”,从而提高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真正体现“阳光财政”的社会功能。

(二)完善财政投资绩效评价体系

财政监督要走出事后集中检查的套路,把重心转移到日常监督上来,实现全方位、多层次、多环节的监督,要完善财政投资评审制度。财政投资评审既是内部审计,也是财政职能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财政投资效益的重要保证,是其他部门的工作所不能替代的。建议成立由人大、政协、财政、审计、项目主管部门和行业专家组成的项目评审委员会,对用款单位专项资金申请进行严格审核、筛选,建立专项资金项目库,将通过审核的项目纳入该项目库管理。根据各类专项资金在履行政府职能方面的轻重缓急程度进行先后排序,为预算部门提供依据,最后由预算部门结合财力情况进行预算安排。

(三)建立专项资金评价分析制度

设立量化指标体系,对于效益货币化的支出项目,采用成本效益评价法,对于一般性专项资金可以采取通用的分析方式对专项资金的结构和增减水平等进行综合评价,以此来判断资金使用情况。实施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可以贯穿整个评估过程,还可以请专业人士进行鉴定。还应建立相应的奖励和惩罚机制,鼓励用款单位管好用好专项资金,对绩效成果显著的单位可给予奖励,对挤占挪用专项资金或达不到绩效要求的单位,应采取相应的处罚措施。

三、结语

农业专项资金的监管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作。但只要做好充分准备,从制度抓起,坚持依法理财、依法行政、依法监管,不断完善和规范农业专项资金监管机制,一定能够取得绩效评价和绩效监管的新突破。

参考文献:

[1]王淑杰.推进财政监督工作的几点建议[J].中国财政,2008.13.

[2]张新平财政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3]财政部企业财务通则(解读)[S].北京:中国财政出版社,2007.

作者:陈玉凤

上一篇:农业考古家畜管理论文下一篇:中等职业美术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