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审计信息论文

2022-04-21

摘要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全球性的课题。在组织的微观层面要实施可持续发展,可以让内部审计参与。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效用使组织可持续发展目标得以实现,可持续行动得以保持,我国组织内的可持续发展亦可借鉴这一思路。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内部审计;组织;借鉴一、引言根据1987年的布伦特兰报告。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可持续发展审计信息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可持续发展审计信息论文 篇1:

论可持续发展与环境审计

[摘要]文章阐述了发展与环境、可持续发展与环境审计的关系,提出环境审计产生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形成过程中;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环境审计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开展环境审计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环境审计

[作者简介]梁素萍,广西财经学院会计系副教授,广西南宁530003

[文献标识码]A

一、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过去的20世纪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世纪,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与此同时,伴随而来的是人口剧增、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一系列社会问题,这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中国国务院2006年6月5日发表的《中国的环境保护(1996-2005)》白皮书指出: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中国集中出现,环境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环境容量不足,逐渐成为中国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于是人们越来越关注这种发展所带来的后果,认识到人类当前的发展应顾及到子孙后代和地球的未来,不能牺牲环境求发展。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公害”事件以及当今世界范围的能源危机更进一步加速了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的思考。何谓可持续发展?据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的定义:“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由此不难看出,可持续发展有三大支柱,即社会、经济、环境,而且对于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此三大支柱的关系密不可分、同等重要。因此。要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达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必须首先珍视环境,努力提高对环境与发展、环境与人类社会之间关系的认识;其次,正确处理好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关系。而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和高层次经济监督系统的审计,理应通过加强环境审计监督,切实履行审计职责,谋求在经济发展与环境相互协调与可持续发展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以真正实现环境保护与发展经济的双赢战略。

二、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形成过程中,环境审计应运而生

自从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之后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都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强调对环境资源的保护,又强调经济的发展,其具有丰富的内涵:可持续发展鼓励人类经济活动的发展,但决不意味着把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对立起来。无论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和人口素质的提高,还是资源的有效利用、环境和生态的保护,都有赖于经济的发展,这是一条崭新的,能够实现人类持久的健康发展的道路。为此,保护和治理环境成为了社会各个层面的头等大事,从地方事务到全球大事,从个人私事到公众事务,无不关注着环境治理,治理环境对社会各个层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然而就在人们对环境保护和治理的认知和重视程度日益提高的时候,我们又发现这种治理意识的进步与环境恶化的速度相比,还是很不相称的,因为在确保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前提下,仅仅依赖企业自觉地履行全部环境保护和治理的责任是不够的,为此必须通过严格的法律机制来保证企业履行相应的环境保护和治理责任,进一步分析,这种环境保护和治理责任是一种由环境管理部门和企业分别接受国家或环境资源所有者的授权承担的环保受托责任,这种受托责任实质上是一种受托经济责任,因为人类实施的环境保护和治理活动本身就是一种经济活动。于是环境审计应运而生。

所谓“环境审计”,参照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环境审计委员会提出的定义框架,学术研究方面将环境审计界定为“为促进政府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由审计机关对政府、企事业单位等被审计单位的环境管理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性所进行的监督、评价和鉴证等工作”。近10年来,世界上许多国家在环境保护和治理的工作中,重视审计独立监督、评价职能的参与,特别是国家审计职能参与环境保护和治理的工作。许多国家已成功地制定了相关的环境审计的法律、法规和审计规范,建立了相应的环境审计部门,培养了许多专职环境审计人员,环境审计已成为当前许多国家共同关注并全力予以实施的一项崭新的工作。环境审计正是在此背景下成为了一种新的环境管理手段,它作为一项加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新机制,为各方面环境信息的需求者提供系统的、确定的、周期性的和客观的鉴证意见,在环境管理方面发挥着监督作用。

总而言之,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增长模式,经济与环境协调构成了它的主要内容,而环境审计正是随着这种新的经济增长模式应运而生的。因为,为了改善人类的经济福利,而同时又不损害将来必须依靠的生态环境系统,协调经济与环境、社会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对环境进行管理。这种管理是由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具体承担的,它们履行的情况如何,需要审计组织来鉴证。可见,环境审计作为社会控制机制的一种手段,站在更高一个层次上承担着环境管理责任。

三、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环境审计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

目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时期,势必导致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强度加大,污染排放量急剧增长。为此,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并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环境治理和保护,1996~2004年,我国环境污染治理投入达到9522.7亿元人民币,占同期GDP的1.0%,2006年环境保护支出科目已被正式纳入国家财政预算。与此同时,我国政府一直关注并高度重视可持续发展问题,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大会上,中国政府庄严承诺:中国要认真履行会议所通过的各项文件。会后我国发表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一中国2l世纪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把可持续发展战略写进了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之中。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我国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模式,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制度上的保障。但是,在实施这一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同样面临一个永远的话题:管理与监督。而且随着这一过程的发展,缺乏第三者监督、鉴证、评价服务的环境管理上的弊端就暴露了出来,审计职能的参与就成为一个自然的选择,政府于是制定一系列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这些行为,一个全新的领域——环境审计的出现成为必然。

从审计学的角度看,环境审计与传统审计具有共性,即以审查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然而环境审计与其他审计还是有区别的,那就是它重点关注的是可持续发展战

略下的环境保护活动,表现在具体的监控环节上,是对经济活动的环境消耗是否有效恰当、环保资金使用是否合理、环境效益是否真实、执法是否严格等行为进行监督检查。

由此可见,实现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是环境审计的根本目的和出发点;监督被审计单位的环境管理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性,运用审计评价、鉴证的手段,促进保护和治理环境,遏制环境恶化是环境审计的重要途径,开展环境审计是环境保护工作在新时期赋予审计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因此,环境审计的直接目标是对环境管理责任的情况发表意见,最终目标是促进社会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开展环境审计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保证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关于《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若干重大关系》讲话中指出:“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在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很显然,这一论断的核心思想就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保护环境为重要内容,以实现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要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全民、全社会的环保意识固然重要,但有效的审计监督也必不可少。从我国面对的严峻环境现实来看,尽管我们已经在不断加大投入,但在许多地方环境政策仍然没有得到贯彻落实,环境管理、环境监控、资源利用、资金使用效率不高、资金被挪用或浪费等问题仍然十分突出。

环境审计的出现,再次说明任何经济活动或与经济密切相关的社会活动,只有当事者的管理和监督是不够的,必须有独立的第三者的再监督参与才能完善。就像对其他经济活动的监督一样,国家审计既对环境当事人进行监督,又对政府环境管理部门实施环境管理和监督的监督,这才是一个法制国家实施法治的体现。因此通过实施环境审计,有效地揭露环保资金、环保项目在利用和开发方面存在的问题,督促有关部门和企业从自身长远发展和承担社会责任出发,严格执行环保政策,力争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取得尽可能大的经济增长,确保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它的实施是一个特别巨大的系统工程,正如上文中谈到的,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环境保护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键时刻,我国应充分利用政府机构改革和经济运行机制转变的有利时机,来建立健全我国环境管理体系,这将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得以有效实施的首要的和紧迫的任务。无论宏观环境管理还是企业的微观环境管理,环境审计都是使之有效运作的必备条件和重要保证。因此,一方面,需要政府制定和完善环境审计准则,充分发挥审计部门的作用,以促进各环保部门更好地加强环境管理,严格环境监督;促进各类企业合理利用环境资源,加强成本核算,在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要求,实现环境保护与企业效益的融合增进,进而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另一方面,要求我们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要不适时机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义不容辞地积极开展环境审计,充分发挥审计的职能和作用,促进环境政策的贯彻落实,维护各方合法权益,维护几代人的利益;促进政府、企业乃至整个社会充分重视和加强环境管理,从而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保护好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责任编辑:青 草]

作者:梁素萍

可持续发展审计信息论文 篇2:

组织可持续发展之道:内部审计

摘要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全球性的课题。在组织的微观层面要实施可持续发展,可以让内部审计参与。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效用使组织可持续发展目标得以实现,可持续行动得以保持,我国组织内的可持续发展亦可借鉴这一思路。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内部审计;组织;借鉴

一、引言

根据1987年的布伦特兰报告。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也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其实现是一个系统工程。如何从组织这一微观层面来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Global Reporting Initiative)于2002年发布了“全球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鼓励企业提供经济、环境和社会等三个领域的报告。现已有一些组织根据该报告的指导,运用具体的绩效指标来报告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挑战。如在美国,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组织开始公布其可持续发展报告。内容涵盖组织在经营绩效、环境保护、承担社会责任等方面采取的举措和取得的进步,许多组织的领导者已渐渐认识到可持续发展成为组织内部治理的关键所在,组织需要正式的机构来收集可持续发展的信息,填补一些管理方面的漏洞。荷兰学者Hans Nieuwlands认为,内部审计可通过参与组织的可持续发展管理为组织带来增值。这为组织这一微观层面上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和持续保持提供了线索。内部审计机构可以成为组织层面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正式机构。通过收集可持续发展信息。提供相应培训,实施可持续发展审计。参与可持续发展管理。

二、内部审计与组织可持续发展管理

全球报告倡议组织要求组织在报告中描述其可持续发展管理系统,制定可持续发展政策与战略。制定可持续发展计划和风险管理措施,保障计划与相关措施的切实执行。通过检查与采取纠正行动以获取持续的进步。可持续发展管理系统的设计和执行应由管理层负责,内部审计师参与设计并对该系统的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估,监督整个执行过程。以保证其有效运行。

(一)制定组织可持续发展政策与战略

组织的可持续发展管理应当考虑组织的各项活动、产品或服务的性质、规模及其对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影响。内部审计师应检查相关政策及其制定的整个过程,如相关政策是否与组织的发展战略计划和其他政策相一致。是否考虑了所有相关的法律、规章制度和相关协议以及行业标准的要求。是否已为所有的股东所知晓,是否具有清晰、明确的目标且反映了管理层的承诺。

组织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应当与可持续发展政策和组织的整体计划相协调。强调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充分考虑组织战略。以期使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有效。内部审计师可以与目标和计划制定者进行面谈,检查制定过程。确定其有效性,并将检查结果与高管层进行沟通。

(二)可持续发展计划与风险管理

管理层的可持续发展计划应将组织可持续发展政策、战略和组织的战略目标联系起来,内部审计师应确定计划所描述的角色、责任与组织的战略、政策是否一致,是否包括在工作分析中。并且为相关管理者或员工所知晓。为此,内部审计师可以检查人力资源部的人事档案。或者实施访谈、调查,特别要注意每一位员工的具体目标是否与其他目标相抵触。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应做到尽量详细具体,易于量化、考虑了风险、有时间界限。如果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制定融合了组织政策和战略的要求。应当建立和执行对组织活动、产品或服务等可控活动加以识别的程序,检查这些程序的设计和执行。尤其是可持续发展的决定因素。此外,审计师应确定组织的风险管理是否融合了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内部审计师可以为管理层提供咨询,帮助他们识别、评价和实施风险管理,在实施审计时,应收集证据,确定是否已经实现了风险管理的目标。

(三)可持续发展计划的实施

可持续发展计划的实施可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1 合理配置资源。组织内为完成目标而备用的资源包括人员、技术、设备、环境条件和资金、预警系统等,内部审计师应当检查组织内部正式的政策和指令,通过检查或交谈,测试这些政策和指令的有效性;应查看组织在任务配置时,是否均有责任人员正式接受的相关文件与承诺,检查它们是否均已达到目标。如果未达目标,应对目标的可行性进行全面检查。同时,内部审计师应查看组织的绩效指标是否均可量化。是否满足了“详细具体。易于量化、考虑了风险、有时间界限”的要求。这些可以通过追查原始资料得出。也可以借用外部权威机构的相关测试(如对环境法律遵循性或工作环境的测试)结论。来判断组织可持续发展工作的进展程度。

2 实施全面培训计划。内部审计师应确定是否建立一个针对组织员工的全面培训计划,以向员工介绍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帮助全体员工形成可持续发展意识,让员工清楚自己的角色及其与组织可持续发展目标之间的联系。要使培训卓有成效,应由高管层作为培训项目的发起者。通过高管层出席每届可持续发展培训班,或向员工签发邀请函来加强员工的思想认识。内部审计师应检查是否组织所有的员工都能有机会接受相关的培训,每一个培训项目的目的是否都很清晰,培训效果的评估系统是否已建立并且是充分而有效的。审计师可以通过观察几届培训班的情况,或者对受培训者展开调查进行对培训结果的检查。

3 畅通员工沟通渠道。员工可持续发展项目的全面责任和管理系统应由向高管层直接报告的负责人来承担。内部审计师应与负责人进行面谈,确定可持续管理的上行沟通渠道是否畅通,负责人是否获得充分授权,以便能够确保项目的实现,能够与高管层和组织中的其他员工及时沟通,获取他们的建议。此外,内部审计师应检查高管层获取的员工反映,如信件或正式的报告。员工的反映可能提示存在的问题,内部审计师也应关注对解决这些问题而采取的措施。

4 保障内部充分交流。内部审计师应检查组织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交流是否充分。可持续发展管理应制定交流计划。这一计划应明确交流的时间、每次交流的目的和方式。内部审计师也应当衡量交流的有效性,当需要时,可以对交流计划工作适时加以调整。交流的渠道包括互联网、局域网、内部刊物、内部通讯、会议、交谈以及正式的可持续发展报告等。内部审计师应当考虑这些交流计划是否与组织的需要相协调,是否与可持续发展政策和战略相一致。

(四)检查与纠正行动

内部审计师应当估计绩效指标的充分性,衡量绩效指标制定过程的有效性,通过与指标使用者交谈,捕捉制定过程中存在的弱点,并展开进一步调查以识别深层次的原因。在必要时,将绩效指标用于纠错,将是一项有效的监控措施,由于定量化的指标比定性指标更易于可靠地审计,绩效指标应尽可能量化。内部审计师应评价记录于报告的事实与目标的不一致之处。检查可持续发展管理系统的评价方法的有效性,包括听取组织内部和外部相关人员的控诉或报告,检查控诉的解决过程,如选择一个相关事例加以跟踪调查,或者与控诉者进行深层次交谈或进行调查,这些均可能为审计师识别控诉是否得到彻底解决、绩效评价是否合理提供线索。

(五)管理检查和持续进步

为了确保持续进步,内部审计师应对可持续发展管理系统的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定期检查。应当检查产生这种检查信息的过程,测试信息的准确性,评价不可测试信息的合理性,证实控制对于确保提供信息与其他用于监控绩效的报告的一致性是有效的。检查结果应提供给管理层,但内部审计师不应当对由这些审计所导致的管理层决策及其影响负责。检查结果应尽可能清晰明了,针对可持续发展管理系统的持续改善建议应具可行性。应证实可持续发展目标是否得到定期检查,并根据需要进行适当调整,经调整的目标在下一期的计划阶段是否又有所考虑。填补了可持续管理系统的漏洞。

三、几点借鉴

可以看出,西方一些组织将内部审计活动用于可持续发展管理的做法。使内部审计师参与设计可持续发展管理系统。帮助员工形成可持续发展意识和培训员工,执行相关规制的遵循性审计,对外部可持续发展专家的聘请提供建议和协助外部机构的评估鉴证活动。均可为组织提供有价值的增值活动。我国国家计委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的《中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从宏观层面上指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领域为经济发展、社会发展、资源保护、生态保护、环境保护、能力建设六个方面。但具体到每一个组织如何来实现可持续发展。则没有明确的指导性意见。内部审计在西方国家向可持续发展管理迈进的做法为我国从组织这一微观层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借鉴的思路。我国在经济突飞猛进的同时,所面临的环境问题、资源问题等也日益突出,要处理好组织发展与宏观的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让全民真正处在一个和谐发展的环境中,笔者认为,应考虑以下几点:

(一)相关部门要求组织发布可持续发展年度报告,这可以从上市公司做起,再逐渐过渡到其他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

如,针对上市公司,可由证监会强制要求其在发布年度报告的同时,公布其可持续发展报告。格式和内容由证监会统一规定。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可由相应的上级机构负责检查其可持续发展信息的公开情况。其他组织有行业协会的可由行业协会加以监督。

(二)让内部审计机构成为正式的可持续发展管理部门,在内部审计人员中应有可持续发展专员,这些专员可以通过招募或培训获得

内部审计协会可以为可持续发展管理提供技术指导和业务咨询,为其具体实施提供咨询。内部审计机构人员的培训可由内部审计协会牵头。会同环境保护、资源管理等部门的专家来制定培训方案和实施培训。这样才能让内部审计从事后的监督进入到为组织增值的活动中来。

(三)组织高管层应对内部审计机构与人员进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充分授权与积极配合,并且在资金上提供支持

如组织在制定自身的发展目标与战略时,让内部审计专员参与。以对可持续发展予以充分考虑。对于内部审计人员在可持续发展上所做的努力与取得的成绩应及时予以充分肯定。

作者:姚菊丹 张 薇

可持续发展审计信息论文 篇3:

推进资源环境审计 促进可持续发展

[摘要]可持续发展要求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共同协调发展,而加强和不断深化资源环境审计,是实现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全面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保证。文章通过分析资源环境审计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并结合目前资源环境审计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推进资源环境审计的对策。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资源环境;审计

[作者简介]周月娴,南宁市审计局会计师,经济师,广西南宁530023

随着我国工业化的不断推进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对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大,加上长期以来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和人口增长过快等原因,出现了资源利用率低、资源浪费严重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严重的资源危机和生态失衡。要解决发展与保护生态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就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同时,还要积极有效地开展资源环境审计工作,发挥审计的监督检查作用,促进社会各主体增强社会责任,加强资源环境管理,维护资源环境安全,提高资源利用率,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不断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可持续发展与资源环境审计

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挪威前首相布伦特兰夫人领导下提出的《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对“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明确的定义,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共同协调发展,体现的是持续性、公平性和共同性的原则。

十几年来,联合国一直要求各国制定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和政策,世界各国也慢慢认识到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并以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为指导原则,积极转变国家传统发展方式,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了或者正在制定正式的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和政策。适应这一要求,世界审计组织在1992年世界与环境大会后也成立了环境审计工作组,以促进各国最高审计机关关注环境问题,监督各国政府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领域作出努力,促进自然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经过近20年的努力,环境审计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积极的发展。

1994年,我国政府正式公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确立了我国走向21世纪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框架。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发展理念。科学发展观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中国化,并作为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指明了我国进一步推动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思路和战略。1998年,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国家审计署成立了农业与资源环保审计司,同时在省、市级地方审计机关成立了相应的农业与环保审计处(科)。近年来,审计署及各级地方审计机关积极开展资源环境审计工作,为促进资源合理开发利用、遏制生态环境恶化和保障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充分发挥了资源环境审计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

二、资源环境审计对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

资源环境审计,是审计组织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下,审查被审计单位是否反映了资源环境成本和负债及其反映的真实性、合规性,并评价是否有效解决了资源环境问题,是否实现了资源环境目标等,鉴定被审计单位经济行为和环境行为的合法性、效益性和效果性等。资源环境审计作为环境管理的新手段和加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新机制,对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通过对可持续发展政策、战略和相关的法律执行情况及效果进行审查和监督,发现各种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和隐患,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估,判断现行的政策法规或执行标准是否科学合理,从而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和政策的建立和完善,促进国家环境管理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提升国家环境信息的质量,从而协助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

2.将资源环境审计作为检查监督环节纳入整个国家的环境保护管理系统中。通过加强对经济运行中与环境相关的活动的审查和监督,揭示违法行为,必要时对责任人直接进行问责,实现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节约和有效利用各类资源的目标,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可持续发展。

三、目前我国资源环境审计存在的问题

1.对资源环境审计认识不足,审计监管作用亟待加强。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发展仍是第一要务。一些地方政府一味追求政绩,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心存“先发展后治理”的理念,不惜以牺牲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以各种形式招商引资了一些高污染高耗能的企业,任意开发资源上项目,但是环保措施跟不上,最后引发了资源消耗过度、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等问题,甚至因环境污染纠纷导致群体事件的频繁发生。再者,由于我国的地方审计机关实行的是双重领导体制,受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的领导。这一体制使得地方审计机关的独立性无法得到保障,比如,出于地方保护主义和对资源环境危机认识的不足,为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在审计报告中有可能会出现不充分披露甚至隐瞒负面信息、不揭露违法违规问题的行为,也就是说,地方审计机关检查监督作用的发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方领导者的素质及其对审计的重视程度。至目前为止,全国还有很多市、县审计机关尚未实施过资源环境审计项目。

2.缺乏相应的立法依据和具体的资源环境审计准则。资源环境审计是审计的一个分支,在项目实施的重点、审计方法、步骤,以及审计评价的依据等方面,与传统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存在很大的区别。在我国已颁布实施的审计法律规范及审计实施细则中,没有明确审计在资源环境方面的检查监督职能和审计内容,也没有规范性的资源环境审计依据、程序、办法、评价标准等一系列审计准则,使审计人员在审计中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依据和评价标准。

3.资源环境审计方式方法滞后。资源环境审计不仅包括环保资金审计,还包括对资源安全和环境保护相关政策、法律、制度、战略及其实施效果的评价。目前我国资源环境审计仍以检查、调查和分析性复核等方法为主,以财政资金为主线,主要侧重于资源环境保护资金的管理和使用的合规性,而对政策和项目本身的制定及其执行的效果关注不足,没有揭示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等问题,也未能发现各种由于执行现有环保政策而产生的不足或弊端。

4.缺乏专业的资源环境审计人员。审计人员的专业素养、知识结构是直接影响到审计工作的最主观因素。目前,审计机关的审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专业人才少,大部分人员的专业知识限于财务、会计、审计、经济方面,没有通晓环境学、工程学、统计学方面知识的专业人才,尚未能充分对资源环境及其监管活动中生成的业务数据、环境报告、资源环境相关项目建设和运营效果等数据进行检查分析,更无法分析问题背后的本质。加上机构设置、人员编制的限制,仅靠现有的人力资源显然无法满足资源环境审计的新要求,影响了资源环境审计的效果和质量。

四、推进我国资源环境审计的建议

1.高度重视资源环境审计工作。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环境退化的严峻形势,我们要进一步加大对资源环境保护的宣传,使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公众充分意识到保护资源环境的重要意义,从而增强保护资源环境安全和维护生态平衡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各级审计机关更应提高认识,统一思想,转变观念,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认识到资源环境审计与建设两型社会的相互促进关系,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理论为指导,积极主动开展资源环境审计,并结合实际不断拓宽审计内容和范围,在维护资源环境安全,改善环境,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方面作出积极的贡献。

2.建立和完善资源环境审计立法和审计准则。一是健全环保法规体系,完善资源环境审计立法,明确审计机关在资源环境监督方面特定的地位、审计内容、审计职责和审计权限,提高审计地位的权威性,明确与资源环保部门的职责,共同发挥对资源环境的监督和建设作用。

二是各级审计机关要不断总结审计实践经验,并与审计理论研究相结合,逐步推进资源环境审计准则和工作规范的制定和完善,以形成统一的工作标准,促进资源环境审计工作的标准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三是加快完善科学合理的资源环境审计评价体系。资源环境审计评价主要包括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生态质量、污染控制、资源环境治理的效益、效率和效果的综合评价,因此要全面、科学、合理地设置评价指标,既要反映审计对象的经济状况和财政成果,又要反映其管理水平和经营能力;既要反映短期绩效指标,又要反映长期绩效指标,注重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同时各项指标应尽量简单,切实可行,能够从相关报表、报告或资料中获取,便于操作和考核。

四是建立和完善资源环境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定期向社会公众披露审计发现的问题及整改信息,这样不仅能引起更广泛的社会关注,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舆论的监督作用,约束相关环保主体的行为,还能激发公众、企业和政府的环保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促进问题的整改纠正和相关环保政策制度的建立执行,加强环境管理,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3.创新审计方式方法,不断推进资源环境审计。资源环境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涉及面广,内容复杂,因此,我们一要结合资源环境审计的特点,不断创新资源环境审计方法,推广使用机会成本法、调查评价法、各种监测技术和分析方法等,以取得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并作出客观科学的评价。二要以绩效审计为依托,积极开展环保专项资金、投资环境项目等的绩效审计,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保证资源环保政策的落实,并促进有关部门和单位针对发现的问题建章立制,加强管理,改进工作,提高资源环境审计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充分发挥审计的预警和防御功能。三要将资源环境审计纳入其他专业审计中,有效整合审计资源,形成资源环境审计与其他专业审计相结合的工作新格局,使资源环境审计监督全面化,提高审计效率。四要与环境保护部门、立项部门、建设部门、律师事务所等相关单位联合协作,建立沟通协调机制,开展资源环境咨询,加强工作联系与信息沟通,必要时聘请环境工程技术专家、律师等加入审计组,共同研究和探讨问题的解决办法,提高审计的效率,降低审计风险。五要借鉴国外先进的环境审计组织的理论成果和经验,加强沟通与合作。就环境问题与邻国开展联合审计,不仅能提高审计的效率效果,还能从中学习到国外的先进理论和经验,探索出一套符合我国实际的资源环境的审计体系,从而促进我国资源环境保护政策的完善和资源环境审计工作的发展。

4.配备一支符合要求的资源环境审计队伍。各级审计机关应结合自身实际,通过引进具有资源环境科学专业的人员,积极组织开展资源环境审计业务培训,组织学术研讨会、经验交流会,或是选送业务骨干到主管部门学习交流等方式,帮助审计人员补充和更新知识,与已有的专业知识融会贯通,并能熟练运用到审计的实践中,全面提升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逐步建立起一支适应资源环境审计要求的由复合型专业人员组成的队伍。必要时聘请外部专家加入审计组参与审计项目的实施,利用他们的丰富理论和实践经验来指导和帮助资源环境审计工作,提高资源环境审计工作的效率、质量和水平,降低审计风险。

[参考文献]

[1]审计署,关于加强资源环境审计工作的意见[z],2009.

[2]李菊香,刍议环境审计

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J],社科纵横,2011,(8).

[3]李旭升,我国资源环境审计工作研究[J],内蒙古环境科学,2009,(6).

[4]闫蕾,对我国资源环境审计的战略思考[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8,(6).

[责任编辑:霁月]

作者:周月娴

上一篇:加强互联网金融监管论文下一篇:深基坑施工环境保护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