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中国”理念的审美意蕴

2022-09-10

1 审美的客观物质性

提到审美人们总是自由的、愉悦的。然而美从何处寻?宗白华老先生在他的《美学散步》中说到;“它是通过美感来摄取的美, 而不是美感的主观的心理活动自身。就像物质的内部结构和规律是抽象思维所摄取的, 但自身却不是抽象思维而是具体事物。所以专在内心搜寻是达不到美的踪迹的。美的踪迹要到自然、人生、社会的具体形象里去找。” (1) 这句话体现了审美的客观物质性。的确人从审美对象中依靠自身的机能获取美感, 但客观世界却提供着审美所需要的客观事物。那么可想而知人们能够获取怎样的美感更在于针对的审美对象, 因此正像我们在生活中时常感受的那样, 山青、草绿、水蓝往往会让人在审美过程中感到轻松与满足, 而在雾霾肆虐、臭气熏天的生态环境中人们往往感受到的是无奈和苦闷而未必是美。王羲之在《兰亭序》里说道:“仰观宇宙之大, 俯察品类之胜, 所以游目骋怀, 足以极视听之娱, 信可乐也。”这无疑再告诉我们, 大自然是人们审美活动的客观对象的重要来源, 良好的生态环境更是人们摄取美感的基础, 在这种良好的审美过程中人这一审美主体也会建立起正确的审美旨趣同样也被审美旨趣所指向的审美对象影响着、塑造着。

2 人与自然合理关系的建构

“在中欧哲学史上, 关于人与世界关系问题的看法, 粗略来说, 占主导地位的有两类:一是把世界万物看成是与人处于彼此外在的关系之中, 并且以我为主 (体) , 以他人、他物为客 (体) , 主体凭着认识事物 (客体) 的本质、规律以征服客体, 使客体为我所用, 从而达到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人与世界万物的另一种关系是把二者看成血肉相连的关系。没有世界万物则没有人, 没有人则世界万物是没有意义的”。 (2) 主体与客体二分的观念在西方是柏拉图以来的传统, 尤其是近代的笛卡尔明确地将主体与客体对立起来, 建立了主客二分的模式, 这种主客二分的逻辑第一突出了人的主体地位, 尊重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彰显了人的尊严, 第二同时也尊重了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以便于人们用科学理性的角度去对待世界万物。然而, 这种模式显然也使得人与自然在某种程度上来讲对立起来, 割断了人与世界万物的必然联系, 因而当人们站在主体的角度对客观自然进行时间的过程中忽略了人与自然界之间共在的必然联系, 所以导致了人们以认识和发现自然、征服和改造自然为人类进步的依据之一。人们将自己看成是世界唯一的主体, 所谓“万物皆备于我”, 所谓“人是万物的尺度”, 都将人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为了人自身的利益, 人对自然的各种实践样式的征服都显得极其具有合理性, 那么毁林开荒、削山填海、污水乱排等也并不算什么, 可是当人们为了满足自身的私欲而对自然进行主观的征服的过程中, 这种实践对人的“异化”便产生了, 原因如下:

(1) 人具有社会属性, 个人的发展必然要顾及他的利益以维持社会的和谐稳定, 然而显而易见的是, 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在突出人的主体地位的同时, 也不可避免的导致了人类中心主义的出现, 而每个人为了自身利益的满足往往会忽略他人的利益, 因此当这种实践方式带来个人利益的满足的同时由于侵犯了社会其他人的利益因此个人利益的满足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又受到制约。

(2) 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不仅仅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实践样式也不应只是主体认识客体、主体改造客体、主体征服客体, 人与自然的关系站在更高的维度来思考的时候人与自然界应该是共在的, 二者密不可分同样都是主体, 美国当代哲学家、神学家梯利希说:“我—自我与世界的相互依赖, 就是基本的本体论结构, 它包含了其他的一切。······没有世界的自我是空的, 没有自我的世界是死的。” (3) 因此人类对自然的征服与改造获得自身发展的同时, 生态的破坏确实难以弥补的, 再多的金钱也无法添补臭氧层的空洞, 再多的制冷剂也无法阻止两极冰川的融化和海平面的上升。因而对于共在的人与自然来说, 人们显然没有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这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发展从共在的角度来看人们是一条腿大幅度的迈了出去但另一条腿则明显的后退并成了人类进一步发展的阻碍。

因而人究竟对自然要采取何种态度呢, 无疑要把人与自然二者是相关联的, 重视生态文明建设,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过程, 就是要人们改变对自然的对立的态度。那么人与自然之间就必须建立起一种审美关系, 把自然美与社会美融为一体, 实现审美旨趣的转变, 推动实践样式的转变。而作为实践主体的人也会在实践过程中受到美的塑造, 真正做到人类诗意的栖居, 真正做到人美宜存, 真正做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摘要:中国共产党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美丽中国”这一概念, 报告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过程,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从而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可见, 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打破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 将人们由人类中心主义的观念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转变。与此同时, 积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对人的发展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着重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对人的审美旨趣转变的影响, 如何向人美宜存的实践样式转变, 从而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

关键词:美丽中国,实践样式,人美宜存

参考文献

[1] 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4 (6) .

[2] 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5) .

[3]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 第一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4] (美) 蕾切尔·卡森.寂静的春天[M]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7) .

[5] 张世英.美在自由—中欧美学思想比较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 (10) .

[6] 刘小枫.20世纪西方宗教哲学文选[M].上卷,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1991.

[7] 陈望衡.环境美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7 (4) .

上一篇:浅谈压缩机振动原因分析下一篇:百重一区水平井断脱分析与优化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