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关系和谐社会论文

2022-04-17

摘要:高校和谐师生关系是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分析了我国高校当前师生关系的症结所在,并从内忧外患的时代背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需要三个维度出发,阐述了当前构建我国高校和谐师生关系十分必要与紧迫。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师生关系和谐社会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师生关系和谐社会论文 篇1:

谈和谐社会中的师生关系

古人曾有“亲其师,信其道”的名言,它深刻而精辟地点明了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作用。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也曾经这样写道,“师生之间是一种互相有好感、互相尊重的和谐关系,这将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建立和谐的师幼关系对于幼儿的成长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而,在幼儿教育中要取得成功,必然要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上去营造轻松和谐的教育环境,但是和谐的师幼关系的建立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除了要求把幼儿当成平等的独立的个体,热爱并尊重每一个幼儿,还要掌握一定的技巧。 下面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坚信和谐的理念

爱是教育的灵魂,信任是教育的基础。没有良好的师幼关系,就没有成功的教育。具体地说,和谐师生关系的核心是:“教师真正做到和幼儿在一个平面上去交流 ”。师幼之间是平等的关系,并没有高低之分,幼儿在与教师组织的活动中,通过在和他人的合作中全面發展自己,使每一名幼儿都能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

二、树立科学的儿童观,建立平等和谐的师幼关系

师幼关系是师幼互动行为的前提,有什么样的师幼关系就有什么样的师幼互动行为。因此,只有建立和谐的师幼关系,才可能启动有效和谐的师幼互动行为。这就要求教师树立科学的儿童观。教师应把幼儿当作具有独立人格的人,爱护他们的自尊心,尊重他们的人格,才能建立和谐、平等、相互信赖的师幼关系,进而帮助幼儿建立安全感、归属感,促进他们与教师、与同伴正常交往。从而启动更多更有效和谐的师幼互动,更有效的实现保教目标。

1.用微笑、爱抚和拥他入怀来表示赞许和喜爱

运用积极的语言早已为我们所掌握,而积极的表情和身体语言更可以拉近我们与孩子的距离,孩子会从这些细小的地方感知我们的温情,从而真正的接纳我们。第一,微笑。“妈妈,今天老师对我笑了。”开学初家长反馈的一句话,令我难忘怀,从此每当有孩子的眼睛与我相对时,我的眼睛都会满怀笑意,对孩子来说,教师的笑容能让他愉悦一天。第二,爱抚。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幼儿有对肢体触摸的要求,来自成人的爱抚,隐含着一种亲情式的感情,孩子很容易一下子消除与你的隔阂,增加对你的信任。第三,拥他入怀。“王毅欣回来告诉我,今天早晨到幼儿园来时,走进教室老师抱了一下她,她回来很高兴,我们听了也很感动。”王毅欣的奶奶这样的描述她的感受。我这样做不是为了让谁感动,这是与孩子接近的最佳方式,没有距离,没有居高临下,孩子会说许多你想不到的话。

2.要排除偏爱因素

作为教师,有必要消除一切偏爱的因素,并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给不同幼儿以表现机会,让孩子们真正认识到每个人都是最好的,都是教师的最爱。

3.不妨与孩子一起“疯”

有一次我们在草地上捉蚱蜢,我把大大小小的蚱蜢安上了孩子们的名字,他们也把一只嘴里衔着东西的蚱蜢称作老师,说是因为它拿了铃鼓。于是我们满草地的爬,大呼小叫地追寻自己的蚱蜢,“真好玩啊!”孩子前呼后拥地跟着我回到教室时,还留恋着刚才与老师一起玩的疯劲,这使他们完全放松,思维非常活跃,在幼儿园里孩子们需要懂得爱护、引导他们的老师,也需要一个懂得童趣、保护童心的老师。

4.不向第三者告状

第三者是指除师幼以外的其他人,包括家长和其他教师。告状的目的似乎是在寻求教育帮助,但是孩子受到莫名的批评或指责,只会产生不满和躲避心理,我们应该寻找切实可行的办法帮助孩子解决存在的问题,以此来赢得幼儿的尊重和爱戴。当然,还要借助家长的影响力。孩子最出对教师这一角色的判断,来自家人,并一直影响孩子,影响着师幼关系的发展。比如:有一个小男孩的父母由于自身的条件,一直认为教师应该给孩子特殊的照顾,这使小男孩在师幼关系中非常敏感,如果他想发言而教师已经先请了别的小朋友,他马上会情绪低落,甚至在整个活动过程中都会闷声不响了,这样久而久之就会造成幼儿的心理障碍。由此可见,良好的师幼关系的确立,家长的因素也很重要。

三、尊重幼儿,以对话方式建立民主、平等的师幼关系

教师要尊重幼儿,信任、热爱幼儿,在和幼儿平等对话与交流中以智慧 、情感启迪幼儿。

对话是师生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关爱的心灵沟通,是师生共同寻求真理,相互帮助,相互促进的过程。如:中班歌表演《走路》在活动过程中,让幼儿按意愿选择歌词中的角色,随音乐模仿表演。表演两遍后,就有幼儿提出不想扮演歌词中的角色,“老师,我不想演歌里唱得小动物了!”我就耐心地询问他们:“好呀!那你想演什么呀?”“我想演小鱼!”“我想演大狮子!”……“那它们都是怎么走路呀?”教师和幼儿通过对话讨论这些动物是怎么走路的,然后给幼儿一个小难题:“你们说的都很好,可是老师没准备这些动物的头饰,怎么和大家一起表演呢?”幼儿讨论交流讨论后说可以自己画。这样在自由宽松的氛围中,我鼓励他们边画边交流,为他们在众人面前表演做准备,动脑又动手,即激活了思路,又触发了创新活动,让幼儿愉快创编出歌词。

四、重视教师和幼儿之间积极、充分的情感交流

教师与儿童之间积极的情感关系会促进儿童的自律以及人际关系能力的发展:教师对儿童的热情、敏感及有回应的互动有助于儿童形成一种安全和积极的自我感。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氛围是促进师生积极互动的必要条件,在积极的情感氛围内,无论是教师还是幼儿都更容易产生被支持感,互动动机更强,效果也更好。和幼儿的有效互动需要和幼儿有心灵上的共鸣,需要教师的言语,行为被幼儿真正地理解、接受、呼应甚至欣赏。

尊重才会平等,和谐才能轻松。和谐是一切美好事物的最大特征,和谐是事物的最佳状态,“和”与“谐”是最佳组合,是人们的追求。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在教学中建立和谐的师幼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只要我们从“心”做起,拥有一份爱心、一份童心、一份诚心、一份宽容的心,我们就会拥有和谐师生关系,孩子就会拥有快乐的童年,和谐就会永远在我们身边。

作者简介:

武庆娜(1978.06~),女,汉族,河北唐山人,大专,现任职于河北省唐山市西尚庄小学,小教一级,主要从事幼儿教育 。

作者:武庆娜

师生关系和谐社会论文 篇2:

论构建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摘要:高校和谐师生关系是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分析了我国高校当前师生关系的症结所在,并从内忧外患的时代背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需要三个维度出发,阐述了当前构建我国高校和谐师生关系十分必要与紧迫。

关键词:高校 师生关系 和谐

Key words: university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harmony

作者简介:储志新(1978- ),男,江苏宜兴人,硕士研究生,讲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学和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自迈入新世纪以来,反映我国高校师生关系恶化的中山大学博士诉导师虐待事件、中国政法大学杨帆门事件、弑师案、中央音乐学院受贿、潜规则女生等事件层出不穷。这些事件的频繁发生在社会上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建构高校和谐师生关系成为大家的共识。师生之间能否做出理智的反应和行为选择,这是高等教育中一个崭新的课题。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是高校的当务之急,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

一、 高校和谐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什么是高校和谐师生关系?师生关系主要是师生间在教育过程中所发生的直接交往和联系。就其所指向的目标而言,有为完成教育任务而发生的工作关系,也有为单纯满足交往需要而形成的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1]所谓高校师生关系,就是高校教师和学生为完成高等教育阶段的教育教学任务而形成的工作关系及单纯为满足交往需要的人际关系以及心理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具备以下特点:民主平等、尊重满足、求同存异、理解宽容、交互共生;基于以上对和谐师生关系的论述,可以看出和谐师生关系实际上是师生关系的一种完美形态,其内涵不仅仅局限于“民主”、“平等”,更为重要的是师生之间相互尊重、交互共生、和而不同、求同存异,追求平等、民主基础上的和睦、协调。具体而言,和谐师生关系在工作关系方面表现为:课堂上交流互动,配合默契,气氛活跃;教师能公正处理学生事务,师生互相尊重。在人际关系方面表现为:相互信任,情感容易沟通,交往自由民主,取长补短,建立朋友式的师生关系。高校和谐师生关系,就是高校教师与学生间为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而在形成的工作关系与人际关系两方面的上述和谐状态。它是建设和谐校园的一个重要内容,更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我国高校当前师生关系的症结所在

1.管理观念上的角色预成。当前师生关系中,从教师方面来说,教师总被作为教书育人的工具的主体而存在,而不是对把教师作为人的存在来理解和尊重。教师总是被要求培养和发展作为教师职业所需的品德和技能,而忽略了作为人的本身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需求。从学生方面来说,不管是将学生视为客体的物,还是客体的人,学生始终没有摆脱受控制、受支配的被动地位,师生关系事实上一直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

2. 现实教学中的错位异化。高校的教学活动,教学过程本应是一个双向对话交流的过程,然而,在现实的教学却是被简化为一个科学文化知识的灌输、交接过程。教学的结果是学生占有了知识,却没有理解知识。这种教学过程极大地限制、压抑了众多学生个性的发挥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体会到探究知识的激情与发现真理的快乐,更难以激发出探究真理的兴趣,最终难免成为盲从、缺乏批判精神和创造精神的单向度的人。表现在大学德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绝对是权威的代表,拥有话语霸权,使学校的德育走向单向的设计、裁定和灌输,走向独白性的传谕,导致了德育的低效。在管理活动中,高校制度的建立和执行,传统的效率优先始终居于主导地位,高校师生被高度角色化。教师要严格执行学校的管理规章制度,学生要绝对服从管理,遵守秩序。无论是制度的建立還是制度的执行,几乎都是在对象向度中运行,忽视了教育管理是一个效率与伦理并存的活动。

3. 评价标准上的价值观冲突

当前高校的中老年教师都是从计划经济时代过来,深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他们在思维方式、处事待人的行为方式上都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与生活在急剧变革的社会背景、受中西方文化交互作用的当代的青年大学生存在着观念上的“沟壑”。教书育人过程中,教师往往会按照自有的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运用职业的权威和习惯势力,去影响和规范学生。老教师往往看不惯自以为是、锋芒毕露的学生,而比较青睐学习用功、循规蹈矩的学生。而学生则往往是反向其行。

三、构建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一)是当前我国处于“内忧外患”时代背景的要求。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正步入一个危机多发时期:经济发展容易失调、社会容易失序、心理容易失衡、社会伦理需要重建[2]。同时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我国推进现代化和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传统的自然灾害如地震、泥石流、洪水、干旱等以及象手足口病、艾滋病、甲流等疫病依然存在;而新出现的风险因素在增多,如大学生就业难、道德滑坡等;一些与社会发展相伴随的风险因素也在逐步暴露,如生态危机、高科技风险、网络化等。[3]所有这些因素极易形成诸多新的不稳定因素乃至引发社会动乱。西方的反华势力也一直利用我国扩大对外开放的时机,极力把西方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强加给中国,并且利用我国国内的问题来挑拨一些群体,特别是高等院校中的知识分子,从而破坏和谐社会的建设。面对“内忧外患”,高校必须提高警惕,众志成城,建设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是当前我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科教兴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七大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作为党在新时期的伟大战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观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作为拥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三大功能的高等院校,它是社会系统中的子系统。它的发展不仅是社会进步发展的重要标志,而且还能促进社会的变革和进步。因此,高等院校在建设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进程中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师生关系作为高校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其和谐程度对于和谐校园,乃至和谐社会的建设尤为重要。

(三)、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速度异常迅猛,正经历着复杂、深刻、多角度的变化。马克思指出:“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都好像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我们看到,机器具有减少人类劳动和使劳动更有成效的神奇力量,然而却引起了饥饿和过度疲劳。新发现的财富的源泉,由于某种奇怪的、不可思议的魔力而变成贫困的根源”。[4]马克思的意思是说发展必须付出代价,代价是在发展过程的内在必然性当中产生的,是为换取某种发展而做出的某种必要牺牲。可以说,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正是通过付出代价并扬弃代价来为自己开辟了新的道路。高校师生关系不可避免地受到的冲击也正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必须付出的代价之一。因此,建立适应现代教育需要的和谐师生关系是现实的迫切需要。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深入发展以及社会腐败行为和不良风气的侵入,高校师生间的价值观念也正逐渐发生着变迁,导致当前我国高校师生之间出现了种种令人忧虑的消极现象,师生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正发生着淡化、异化和恶化,并在社会上产生了不小的负面影响。如果高校师生关系不能成为全社会的表率,而是成为社会不良风气的牺牲品或渊源,那么,高等教育的质量就成为无稽之谈,它对全社会的负面影响将是十分严重的。

高校和谐的师生关系的构建,有利于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保障教育教学获得成功;能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创新能力;有助于解决当前我国高校师生关系中存在的部分现实问题,从而推进高校和谐发展,真正发挥高校的三大功能,实现校园和谐乃至社会和谐。

参考文献:

[1]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版,第140页

[2]汤敏.建立一个开放式的反金融危机机制[J].财经,2003(20)

[3]冯惠玲.公共危机启示录——对SARS的多维审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341

[4]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6,第78页

作者:储志新

师生关系和谐社会论文 篇3:

和谐社会背景下高职教育研究

[摘要]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出现了“瓶颈”,高职院校生就业率低,而企业对技术型人才需求量大,双方难以平衡,一方面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另外一方面也不利于高职教育的发展。文章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就如何促进高职教育的发展,缓解当前就业供需矛盾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策略,希望对高职教育实现科学健康的发展提供实质性的帮助。

[关键词]和谐社会 高职教育 科学发展

[作者简介]高昆(1977- ),女,河北行政学院信息化教研部,讲师,研究方向为网络安全;王丽(1978- ),女,河北行政学院信息化教研部,讲师,研究方向为物流和电子商务;王燕(1974- ),女,河北行政学院信息化教研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网站建设与开发。(河北 石家庄 050031)

一、前言

2010年“两会”期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坚持强保障、惠民生,扎实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这其中把健全统筹就业体系摆在第一位。2010年总共有630万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直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如果说今年是我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明年可能是最复杂的一年,整个宏观层面就业形势很严峻。那么,明年的毕业生人数630万,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之大可想而知。面对如此庞大的就业需求人数,企业非但没觉得人数多,反而觉得少。在广州、珠三角等地甚至出现用工荒,据称缺工数量在200万以上。即便广东一些地方的工人工资上涨了30%,不少企业开出的最低工资过千元,最高的能达到5000元的条件下,大量企业仍然“喊渴”,致使企业开工不足。说到底,“用工荒”背后突显的其实就是技术人才的缺乏。

高职院校作为技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如何改变当前发展模式,缓解如此大的劳动力供需矛盾,促进职业教育健康持续发展?全文的选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的,笔者试图通过讨论当前和谐社会背景下各高职院校教育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可行性的建议和策略,若能真的对各校有所启迪,是本文最大的意义所在。

二、和谐社会对高职教育的意义

进入21世纪,中共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上,都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并将其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共“十六大”报告第一次将“社会更加和谐”作为重要目标提出。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任务的提出,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也反映了党对执政规律、执政能力、执政方略、执政方式的新认识,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重要思想指导。在构建和谐社会指导下,把“教育公平”放在一个重要位置,这对高职教育发展有着特别的含义。

笔者认为教育就意味着和谐,教育是社会的子系统,对于一个社会所能反映出的整体样态,其具有重要积极的含义。人是社会的人,而成为社会的人就必须通过教育将其内部生蛮的动物性转变成人性,才能在社会中正常独立的生活。而且人的天性与禀赋也只能通过教育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教育在与时俱进,人也应该如此。只有和谐社会主义社会背景下,人们才能享受教育所带来的好处。其具体意义如下:

1.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是促进教育公平,改变就业结构。这就包含两层含义:一层通过教育体制来实现,就是构建科学合理的教育体系,形成迎合市场经济规律的社会流动机制,最大程度减少社会的阶级性对社会和谐造成的负面影响;另一层也是最关键的,就是通过培养出来的人实现。依靠高职教育培养的技术人才,在利益分化、价值多元化的今天,使社会更加包容和谐,进而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双丰收。

2.和谐社会背景有利于推动教学改革。教育中最体现和谐的地方就是师生关系,师生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一个缩影。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这种传统的方式,往往使学生学习被动,学习积极性不高,极易产生厌恶心理。在和谐社会倡导的师生和谐理念中,就能使教师课堂教学不以自我为中心,而站在学生角度思考,整个课堂以生为本,互动性强,教学质量大大提高。

3.在教育制度方面,和谐社会中的教育倡导是内外兼修,校内外保持一种平衡。在内部,教学目标、教育体系结构、教育评价等都是围绕和谐社会对人的要求所设计的,而高职教育整个设计过程就是围绕企业、市场经济规律所制定;在校外,高职教育必须与企业、行业等社会机构协同运作、和谐共处,毕竟企业需要的人才一大部分是从学校里出来的。所以,企业和高职院校之间良好的合作关系将使二者在和谐相处中达到双赢。

三、高职教育在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笔者认为和谐社会和高职教育两者相辅相成,和谐社会的大背景对高职教育有积极意义的同时,高职教育也在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着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方面。高职教育对社会和谐有着很重要的意义。(1)高职教育健康发展,有利于缓解大学扩招造成的供需矛盾。十几年前,说起家里有大学生,就是件很了不起的事,可是现在,说起家里有大学生,却是很普遍的现象,没什么值得炫耀。精英教育普及化,使大学生不再是香饽饽,上大学变成了一种形式。学到技能,找到满意工作的职业教育成为很多家长和学生的选择。所以,将高职教育从普通高等院校中抽离出来,并加以大力扶持,既满足学历教育,又可给职业教育提供新的发展契机,从而减少大学扩招造成的消极影响。(2)发展高职教育,有利于打破国家教育资源有限带来的发展制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践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是普遍提高我国人口素质,这些必须依靠加强发展教育和扩大接收教育的人数才能实现这个目标。当前,我国大多数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受教育水平整体偏低,我国的中高层次人才特别是各种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缺乏,整体人力资源发展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以及新型工业化国家在整体发展水平上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社会上各行业发展的结构性人力资源矛盾十分突出,劳动者的素质不能适应我国产业升级发展和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的现状,城乡、地区之间劳动力综合素质发展极为不均衡。国家尽管加大了对教育方面投入力度,但中国地大物博,需要援助的学校很多,不可能一一顾及,而发展高职教育,投资主体除国家外,可以是企事业单位等,呈现多元化态势。在减轻国家教育负担的同时,亦可促进高职教育的发展,一举两得。(3)发展高职教育,有利于逐步改善和谐社会提出的促进城市化、改变就业结构等一系列社会难题。要实现经济和社会全面和谐发展的总体目标,社会需要大量具有较高素质的技术人员和专门人才。在现阶段,由于我国众多的人口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对落后,适龄人群中很大的数量比例只能通过接受高职教育,才能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为将来的就业创造条件。特别是我国大多数农村青年受教育程度比较低,农村文盲率高的情况,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生产率的大幅提高,同时严重阻碍了农业生产的产业化经营以及推进城镇化发展的进程。“城乡二元结构”等社会难题未解决,将影响和谐社会的进程,此时,让农村人口接受高职教育,增加其在城市就业的实力,改善农村人口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不但彻底解决三农问题,也为和谐社会提出的转变就业结构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2.政治方面。社会是个大染缸,形形色色的人意味着错综复杂的矛盾。这些矛盾归根到底就是不同的利益群体、不同的层级之间的矛盾。在这种不平等体系中,有的群体凭机会可以争取社会更多的公共资源,其他群体则没机会获取,这显然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笔者认为,假如这种现象是任何国家都有,也是社会不可改变的现状的话,只能通过合理的竞争机制来实现各阶层间的有序流动,避免矛盾激化造成社会混乱。

西方社会冲突理论认为,引起教育发展的主要原因来自社会群体间地位的竞争。基于此,只有不断发展职业教育,才能使弱势群体增强其自身竞争实力,才能在竞争机制下,得到社会地位和公平的对待。单纯精英式发展高等教育,不可能实现群体间合理流动,只会两极分化更严重。长远看来,发展高职教育,不仅利于消除尖锐的群体矛盾,而且对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作用。

3.经济方面。当前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我国经济也因此面临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同时,我们也面临着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随着对外开放程度加深,国外一些经济元素传入我国,导致我国资金流动频繁,这些外在因素很可能引起国内经济的波动。其次是科技普及化,最鲜明就是网络,它正改变着人们日常生活方式,这也导致全球范围内人才流动加剧并呈现与以前不同的趋势。这其中,科技人才短缺成为很多企业发展的瓶颈,在我国尤其如此。最后,自从我国进入WTO之后,传统的产业结构与国际竞争所需要的方式不符,必须尽快转变产业方式,加快改革步伐。

基于上面几个原因,笔者认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方面。要想经济发展,就必须培养多元化的职业人才。而这些人才的培养并不是精英模式的高等院校一己之力能办到的,需要发展职业教育,着力培养技术型蓝领人才。

尽管我国是制造业大国,但我国并不是制造业强国,很多企业的核心技术依然要靠国外企业提供,所以培养创新型技术人才迫在眉睫。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尽快实现高职教育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高技能人才,对加快发展企业核心生产技术,增加我国的国际竞争力有着积极的作用。

4.文化方面。和谐社会形成的是一种文化氛围,而文化思想的传承,是基于教育实现的。高职教育由于其亲民性和平民化的教育方式,对形成和谐社会文化气氛有着深刻的意义。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各种思想复杂而且多变。高校职业教育往往身陷商业化模式无法自拔,成了企业劳动力加工线;人成了技术型的产品,是企业销售产品过程中的成本,是一种简单的生产要素。在和谐社会的背景下,高等教育发展必须更多渗入以人为本的精神,探索以人为本的教育模式。高职教育应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阵地,传播更多的人文精神。值得高兴的是,当前的高职教育改革更多就是朝着这种以人为本的教育方式进行的。

四、和谐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要求

教育作为和谐社会背景下基础的一环,对整个社会系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高等教育作为教育体系中一个分支,它的出现代表的更多是社会的中坚力量,精英阶层的素质与面貌。当前我国高职教育较以前有很大的发展,但仍存在着不和谐的因子。最典型矛盾就是社会大众对高职教育需求之间的矛盾、高职教育资源地区间差异的矛盾、高职教育成果与社会企业发展需求脱节的矛盾等。这些因子就像身体的有害细胞,如果不及时解决将有发生癌变的可能。当前的教育改革正是基于和谐社会这一背景下提出的,我们必须重视高职教育改革,使其能够向着和谐社会所要求的目标前进。那和谐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要求是哪些呢?

在和谐社会背景下,笔者认为对高职教育的要求将更加具备时代特征,更具体地说,和谐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要求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和谐社会作为一种发展理想,其内含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质素,即在和谐社会之中,每一个具体的人都能够尽可能地按照自己的意愿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充分实现其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因此,在知识化、信息化的现代社会,个人发展状况的好坏与其受教育程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联。而目前由于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的稀缺,能够接受高等教育的人群仍然有限,难以满足社会成员对于教育的需求。为了缓解这一矛盾,大力发展各种形式的高等职业教育就成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因为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费用相对较低、周期相对较短、对受教育者的入学条件要求相对较低,能够尽可能满足社会成员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另外,由于高等职业教育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比如短期培训、定点培训等,能够为社会成员提供简便的再教育机会,使他们能够通过提升自身专业技能而实现更大的发展。

第二,和谐社会离不开公平与正义。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决定人们贫富差距的第一位原因,已经不再是对物质资本的占有,而是对由知识积累而形成的人才资本的拥有。于是,和谐社会必然要求每一个公民都能拥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但是,由于人口众多而资源有限,我国目前教育不公平的现象仍然比较突出,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不同的社会阶层之间的人们接受教育的机会存在着较大程度的不平等。在此,高等职业教育作为缓解当前矛盾,逐步推进受教育机会平等化的一种方式、一个步骤,可以发挥出其灵活多样、受众广泛的特点,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现实需要。人能自由而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职业教育恰好就是面向人的教育,它是有条件发挥学生潜能、促进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一个教育类型。“有教无类”,保证教育公平是和谐社会的内在目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体现了教育的公平性。温家宝总理在北京四中考察时指出,一个人的智慧不仅在头脑里,也在手指上。职业教育的对象,其智力特征不是以逻辑思维而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笔者认为基于智商的教育评价的泛化,以强势教育类型的标准去衡量还处于弱势教育类型的群体,将导致严重的社会和心理的失衡,只有基于能力的评价才能凸显教育的公平。

五、结语

面对如何有效构建高职教育的崭新课题,中国的高职教育还在准备之中。在和谐社会背景下,高职教育发展任重道远,不但需要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也需要政府、企业、学校三方面通力合作,努力营造一个健康发展的氛围。高职教育发展不是一段时间或一年两年的事情,它需要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发展,呈现不同的发展要求和态势。作为高职院校中的一员,笔者将在今后工作中,着力于高职教育发展研究工作,希望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高职教育能朝着科学健康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碧波.应重视教育公平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基础地位和作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8).

[2]谭镜星.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索[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

作者:高 昆 王 丽 王 燕

上一篇:农业机械生产管理论文下一篇:农业科技创新策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