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信息意识信息化生产论文

2022-04-28

摘要:在“互联网+教育”的背景下,中小学教师需要勇于走在时代的前沿,承担起准确把握教育内涵、促进教育改革发展的历史重任。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树立信息意识信息化生产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树立信息意识信息化生产论文 篇1:

略论信息能力与企业竞争

[摘 要]对我国企业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及国外企业信息工作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我国企业只有广开信息获取、管理与利用渠道,才能更好地为提升企业的竞争和创新能力提供保障。

[关键词]信息能力;企业竞争;信息意识

On the Information Ability and Enterprise CompetitionQi Hongyan

(Institut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nformation of Qiqihar,Qiqihar 161005,China)

1 我国企业信息意识与信息能力现状企业的信息意识指企业的领导者及其员工对信息及信息内涵的敏感性和意志状态,是他们捕捉、判断、鉴别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自觉程度。企业的信息能力指企业从社会信息资源中获取、处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指运用各种方式发现有用信息并利用其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主要包括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信息交流能力以及信息工具与信息技术使用能力等。企业信息能力的大小直接决定着企业利用信息的效用,决定着企业解决各种实际问题能力的大小,信息能力是处于信息时代企业的一种基本生存技能。在当前的信息时代,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对信息能力的依赖加强,具备信息能力的企业能够在逐渐增多的信息海洋中知道如何查找、评估和有效利用信息解决特定的问题或作出正确的决策。当前我国许多企业领导和业务人员信息观念还没有树立起来,信息意识还很淡薄。表现在对信息的需求不高,主动收集、处理和利用信息的水平低,忽视信息价值,不愿意投资于开发利用信息及建设信息基础设施;企业主动要求信息部门参与或协助企业进行竞争情报活动的不多;很多产品物美价廉,但没有利用信息抓住机遇,不能打开国际市场。考察我们企业的现状可知,信息缺乏的现象十分严重,缺乏正确合理的信息、能够产生经济效益信息的企业不在少数。不少经营决策带有很大的主观性、片面性和风险性,使管理效率难以提高。许多企业对信息管理认识偏颇,没有一个专门的信息中心,更没有信息反馈网,不能对信息进行全面管理,使各种信息处于分散状态,降低了利用度。我国企业员工信息素质不高,已成为制约企业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尤其是我们的企业缺少具有强烈信息、会充分运用信息的企业管理阶层,这是企业发展的一大障碍。信息时代呼唤高素质的信息人才,只有层出不穷的优秀人才,才能引领中国企业在平等的市场竞争中与国外企业决一高低。

2 国外企业信息工作的启示当今世界的企业竞争,实质上也是情报信息的竞争。谁的情报信息灵、把握准、行动快,谁就能在国际国内经济技术与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取得胜利。在国外的企业中,人们的信息意识很强,面对浩如烟海、种类繁多的信息,他们能够对原始信息和加工了的信息有高度的敏感性和丰富的想象力,以此进行发散型思维和信息创新。众所周知,竞争是市场活动的核心,是当今市场经济最突出的特点。企业之间的竞争主要集中在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等的研究和开发上,这些研究和开发则是以不断完善的信息处理技术和信息管理手段为后盾的。没有一定先进性的战略竞争手段,就不可能有竞争优势。造成竞争优势只有靠更充分地利用信息技术,选择和占有可靠信息,更充分地存储和处理信息。目前,世界500强企业都非常重视竞争情报活动,其中95%以上已经建立了自己较为完善的竞争情报系统,每个机构都有几十甚至上百人从事竞争情报研究,有些大型企业还设有首席情报官职位,直接参与企业高层经营管理。日本企业对情报信息的开发与利用,已经提高到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日本一位著名经济学家说:“企业的生命在决策,而决策的前提是信息。信息是决定日本经济浮沉的关键,是企业的灵魂。日本企业以快、广、精、准的要求从事情报信息工作,将情报信息视为企业的生命线,是进行市场竞争的先决条件,这种观念就是日本企业独具特色情报信息工作的思想认识来源。如日本著名的三菱、丸红、住友等大企业都有自己庞大的信息情报系统。他们以东京为枢纽,通过在世界各地的办事处搜集各国的国民经济状况、工农业生产数值、工业新产品、新技术、能源、矿产、外资政策及市场状况等各种情报信息。这些遍布全球的信息网络能及时获得世界各地的科技经济情报,并做出准确判断和预测,可适时地采取有效的战略决策。日本企业无一不是依靠情报信息来开拓市场和参与竞争的。在日本企业中,情报信息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中心环节,信息情报工作己逐步变成企业管理的基本手段。通过对企业信息流的管理与控制来实现物流的生产与管理和对企业行为实施管理与控制。信息的搜集工作分散在企业的各个部门,生产、销售、管理等各环节都参与信息工作。澳大利亚的企业中,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管理信息系统已普遍应用。它们的信息意识很强。为扩大自己产品的市场份额,企业将收集竞争对手的信息当成头等大事来抓。中国企业的情报管理水平与国外企业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为情报意识薄弱,情报机制不够完善,情报传递不及时。情报参与经营活动的力度不够,情报网络化建设投入不足,管理水平不高等。因此我们应该借鉴日本等企业情报管理的经验,促进中国企业情报工作的发展。提高情报意识,密切情报组织与市场一研发一生产一销售的关系,加强对情报技术的投入,建立和完善情报网络系统,这是中国企业提高情报管理水平的当务之急。企业要在现代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就一定要有专门从事信息资源管理的机构和人员,还要有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作为支持。他们的工作就是使企业情报处于受控状态,并保持动态的平衡,最终使被动的收集变为主动的利用。

期略论信息能力与企业竞争Apr.,2010Vol.30 No.43 广开信息渠道 提升企业竞争能力信息是企业致胜的生命线。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经营管理者必须及时获取信息,掌握市场动态,审时度势,把握机遇,迎接挑战。通过对市场的科学预测与决策,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策略,提高对市场需求的动态反应能力。

3.1 加强信息网络活动,兼收正式信息与非正式信息广泛占有信息要做到广开渠道与兼收并蓄。广开渠道是从多种渠道广泛地占有信息。获取信息的渠道从总体上看,可分为社会的信息渠道和本系统的信息渠道。社会的信息渠道主要有大众传播媒介、社会各部门与各行业的专业信息系统、社会的专业信息机构、信息发布会、技术市场以及各种学术团体及研究会等:本系统的信息渠道主要有生产部门、管理部门、调研机构、企业统计部门等。企业应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科技情报机构、政府信息中心、技术咨询部门、技术市场等建立固定联系。通过广泛的信息合作,企业不仅能及时了解科技发展动态,吸收先进的实用技术,而且可以取得科研院所的支持与协作。大中型企业要创造条件吸引科研院所直接进入企业,可以合作建立中试基地、工程技术开发中心等。通过企业与科研院所的结合,科研成果直接与企业见面,促进企业更新产品,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企业的最基层人员(如管理人员和情报人员)与生产线上的技术人员之间应有着密切的情报交流关系。在新产品开发和技术改造所需情报不足的情况下,技术人员可以通过基层技术情报部门的情报人员,借助公司内的技术情报网络纵向地予以解决,这是自下而上的情报传递方式,这种方式决定了企业的决策也是自下而上产生出来的。在信息收集中,要注意同时收集正式与非正式情报信息,特别是企业内部的各种非正式情报,它包括个人积累的情报和企业内同行间非正式的技术研究报告和情报交流。既要利用公司情报部门提供的有关专业、学术、企业的情报,又要注意获取和利用本企业内积累的各种情报。

3.2 广泛收集技术信息、政策信息及市场信息根据企业经营管理的信息需求,应广泛收集各种经济信息、政策法律信息、社会文化信息等宏观信息,以及技术信息、商情信息、价格信息、产品市场占有率、竞争对手状况等微观信息。获得最新的技术信息,企业就可最先拥有当代先进技术和设备,就将获得生存和发展的主动权。企业应通过广泛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对企业进行全面的技术改造,使企业真正成为市场主体和科技进步的主体。国家颁布的法律、条例、政策、指令等,往往是国家一定时期内目标、方针的体现。如存贷款利率的调整,可以作为政府控制经济过热引起通货膨胀而采取的一项措施,其结果不仅影响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也使股市及外汇市场发生振荡。市场信息反映了市场行情,企业可据此组织生产和产品销售及服务。注重国际市场信息调研,可为新产品开发和技术引进提供决策依据。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与国际经济、技术接轨,是我国企业科技进步的宗旨。在越来越多的国企产品走出国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越来越多的国外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引进国门的今天,技术情报信息更显得至关重要。如果企业信息人员能够及时摸透国际市场技术竞争、产品竞争的行情,掌握国际竞争对手和大学、国际研究机构所进行的最新研究动态,并从中分析当前国际市场产品开发趋向,特别是预测市场产品的技术寿命、更新换代趋势及产品市场发展前景,那么,企业在技术引进、设备引进、产品研制、产品营销等领域,就能够顺应市场潮流,不断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不断开发出高品质的拳头产品,从而增强企业市场竟争力,收到人无我有、人有我好、人好我精、人精我转之效果。相反,如果信息不通,情况不明地盲目从事,企业将难以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3.3 采用多种方式收集有效信息(1)企业要积极参与国内外科技交流活动,如学术讨论会、技术洽谈会、新产品博览会、科技成果信息发布会等,及时获取国内外新发明、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和新产品的成果信息。(2)企业要关注国内外市场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和研制动向,随时掌握有关中试产品、技术专利及技术引进与转让的情况,为企业新产品研究、设计和创新提供最新线索。(3)重视科技情报资料的收集和筛选,建立企业技术情报信息资料库,广订国内外报纸杂志、专业期刊,从中了解国内外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新动态,捕获那些尚处于理论研究阶段或实验阶段的萌芽技术信息。阅读与企业本身有关的出版物,尤其是竞争对手厂商的高层人员所写的文章及技术广告,以从中分析了解其经营策略、生产规模、市场占有情况、技术动向和发展规划。(4)购买竞争对手的产品进行分析,以获得有用的技术数据。也可以通过考察、参观对方生产场所来了解其技术装备、规模、产品规格、质量和技术力量。(5)利用因特网收集处理各种信息,实现办公自动化。因特网储存信息多、处理信息快,现代企业可以更迅速有效地获得和处理各种信息。

参考文献

[1]徐诗豪.论竞争情报的发展与竞争情报人才的培养[J].情报探索,2005,(3):30-32.

[2]朱英.企业核心竞争力与情报[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28):147-148.

[3]彭赓等.企业信息化水平与竞争力关系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件科学,2008,(7):95-101.

[4]陈锡钦.试论信息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J].经济师,2008,(5):227.

[5]李随成,杨功庆.IT能力及信息共享对企业间研发合作的影响研究[J].科研管理,2008,(4):55-63.

[6]齐险峰,蓝伯雄.IT资源与持续竞争优势——基于企业资源观的述评[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S1):930-935.

作者:齐红艳

树立信息意识信息化生产论文 篇2:

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提升路径研究

摘   要:在“互联网+教育”的背景下,中小学教师需要勇于走在时代的前沿,承担起准确把握教育内涵、促进教育改革发展的历史重任。在这一前提下,针对目前中小学教师信息意识薄弱、信息知识缺乏等现状,学校需要重视对教师信息素养理念的培养,为其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提升其自主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同时教师还需要增强社会责任感,自觉探索提升信息素养的路径,以快速适应信息化教学的需要。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提升路径;全面育人

随着知识和信息的全球化,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已经转变为人才的竞争。如今,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已成为全球教育研究的核心问题,也成为我国教育的发展目标,而教师的核心素养是满足自身教学和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必备素养和关键素养,因此,提高中小学教师核心素养对提高教育的整体质量有重要的作用。

在“互联网+教育”的背景下,中小学教师核心素养的提升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本文将以核心素养概念为基础,以中小学教师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信息素养为例,分析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状况,同时探索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路径,以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更好地落实“三全育人”的工作要求,实现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核心素养背景下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内涵

教师核心素养是指教师在生活和教育活动中形成的知识、能力和态度的集合。它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的核心素养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特征;另一方面,教师核心素养的提升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技能,而且可以让教师增强自身的专业素养,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这两方面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

而中小学教师核心素养的构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创新素养。包括精神、意识和能力方面的创新;第二,沟通素养。包括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方式、内容、效果,教师与同事沟通的频率、内容;第三,合作素养。主要指教师在以教学为目的的前提下,利用在教学过程中课堂内外不同因素之间的互动,建立起的以教师和学生关系为主,包括教师和家长、教师和同事、教师和社会各界专家合作的关系;第四,信息素养。主要由意识、知识、道德以及能力构成。首先,信息意识主要有以下几个部分组成:一是教师可以深刻地认识到信息的重要性。二是教师对信息有着一定的需求。三是教师要有较好的信息洞察力。其次,信息知识是与信息和信息技术有关的信息通用术语。再次,信息道德是指在信息活动中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比如,注重个人隐私、维护互聯网信息安全、自觉遵守学术规范等。最后,信息能力是获取信息并进行分析、评价以及创新的能力,它是素养结构的核心部分。

需要注意的是,在当前信息化教学的培训中,由于片面强调对教师的学科知识和教学技能的培养,使得“以知识为基础”或者以“能力为本”的培训模式在教师的实际教学工作和能力培养中出现了问题。因此,教师核心素养的发展应该是教师知识、能力和态度有机结合的统一体,而不是静态的增加。

二、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现状

(一)信息意识薄弱

一方面,部分中小学教师信息思维能力不强、敏感度差,在吸取教学信息的知识时反应慢,甚至有的教师认为信息技术遥不可及,对其存在畏惧心理。因此,他们坚持传统授课的方法,不能有效将多媒体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中。另一方面,由于许多教师教学任务重,学习和工作时间比较紧张,担心学习信息化教学会消耗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增加工作负担,因而导致他们在主动融入新的信息化教学时变得比较困难。

(二)信息知识缺乏

由于部分中小学教师年龄较大,掌握的信息技术理论、知识和方法严重不足,致使他们很难理解信息化知识的结构和原理,甚至不懂信息系统的操作,很难将知识理论与课堂实践紧密结合。

(三)信息能力欠缺

首先,多媒体教学方式较为单一,即便教师所做出的教学课件和教学内容相符合,但也只是把板书以电子的方式进行呈现,很难对学生产生吸引力。其次,教师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水平较低,不能实现多媒体教学应用的有效整合,无法将信息资源更好地纳入课程教学中。最后,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没有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理解较片面。

三、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意义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教育”的提出代表我国进入了以信息技术为主的教育改革新趋势中。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同时,教师不仅需要不断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而且需要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还需要将教学手段与信息技术相结合,才能合理有效地将信息化、智能化应用到教学中。因此,迅速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至关重要。

(一)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在教学和研究中,信息技术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内容得到应用和发展。中小学教师作为提供教育服务的主体,肩负着对信息人才的培养,因此,教师的教学能力决定了教学信息的质量。在信息教育时代,需要以提升教师信息化素质为重点,不断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并利用信息进行创新实践教学,在掌握新的技术的同时也对新的方法进行整合和运用。

(二)促进学科教学和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

在“互联网+教育”的背景下,信息技术构建了新的教学课堂。新媒体教学在充分显示出强大的吸引力和实效性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热情的不断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可以向学生传授各种信息化知识,而且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构建新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与此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不断提高自我。主要表现在: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既可以提高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以创建自身特色、提高教学质量、丰富专业理论,从而让教学在创新中发展、让创新思想成为课堂的指导思想,进而创造出充满活力的新课堂。

(三)实现思政教育的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教师立足信息技术,拓展思想政治教育范围,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信息化建设进行深入研究,可有效提高思想政治育人的现代化水平。

在这一前提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提升,不仅有利于促进中小学教师更好地教书育人、更好地完善信息化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系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质量,而且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们接受新的思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其全面发展。

四、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提升路径

(一)树立提升信息素养的理念

首先,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在培育信息素养的环境下,教师必须认识到信息技术运用的重要性,了解其是提高自身工作效率、改进工作方法的有效方式,并学会利用碎片时间加强信息技术学习。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

其次,加强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运用。通常情况下,信息技术运用能力主要有三方面要求:用教学工具辅助教学并进行组织和管理活动;以课件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并对课件进行调整;完成教学模式的设计,如人机界面设计、信息传播控制以及存储管理设计等。学校应加强对信息技术教育试验区的建设,通过分批分期的方式对教师进行培训,并积极利用远程教育开展活动,指导教师将信息技术方法运用到学生管理、备课授课等工作中,从而增强教师的实践能力。

最后,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理念的内涵。信息素养内涵的提高是一种以螺旋式上升的方式,要求摒除陈旧、落后的思想,实现多元化文化融合、交流以及创新的过程。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理念的内涵,不仅需要学校和教师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视信息技术,还需要通过开展主题宣传教育、信息素养提升路径相关讲座、文体实践教育等活动,不断扩展教师的信息素养结构,创新信息素养内涵。

(二)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

首先,学校要为教师设置信息技术基础课程。该课程主要通过“微课”“网上课堂”等形式丰富学习内容,提高教师的文字处理和网络知识应用的水平。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试行混合式课堂教学,让教师们有更多的机会去掌握文字处理、数据处理、信息处理的基本能力,进而加大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

其次,学校需完善周边环境和配套设备,建立多媒体教室、电子阅览室、教学数据库等。同时,可以订购必要的教学软件,帮助教师借助网络环境完成相应的备课、教学、沟通、竞赛等。

再次,融入专业教育教学体系。学校需制定相关文件鼓励中小学教师整合信息教学和实践、带领青年教师创新信息化教学模式、组织新入职教师参加信息化课程进修和培训、支持教师申报相关教学教改课题,同时,还需要做好传、帮、带服务工作,完善信息化教学保障机制。

最后,完善绩效考核机制。通过政策引领和绩效考核不断激发教师学习的主动性,使其将课程内容、课程活动和信息技术有效融合,并按照教学大纲和教学任务的要求,实行信息化教学质量的阶段性考核,将考核结果与绩效工资挂钩。

除此之外,为了提供开放性和创造性的教学环境,学校、学生家长、教师应在信息化教学中相互配合、协同合作,以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信息化水平。

(三)加强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应用

教师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要不断学习和应用新的信息技术,以实践来提升对具体理论的认识和加强自身的信息素养。中小学教师可以通过以下五个途径加强学习和训练。

一是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需不断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以及具体的技能操作,同时注重获取、组织、总结,以提升创新的能力;二是有效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增加实践教学,带动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三是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优化教学模式,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更大的兴趣;四是积极参加信息课程培训,以获取更多的知识,加强和同行之间的交流、讨论;五是对信息管理工作有清醒的认识。中小學教师由于自身教学任务繁重,自主安排学习时间较少,因而更要善于总结信息管理的内容和方法,及时挖掘有利信息,不断提高自身综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四)增强教师的社会责任感

每一位教师都需要具备足够的社会责任感,才能不断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能力。对中小学教师而言,教师除了完成日常教学外,还要做好班级管理、学生学习生活、家庭教育等多方面的工作。但是由于许多教师业余时间不足,导致他们无心科研,因此,在职称评定、岗位晋升等方面出现急功近利的现象,甚至剽窃、抄袭网络论文等,这不仅给教师本人带来许多负面的影响,而且影响了整个教育工作的良好风气。由此可见,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榜样,不仅要勇于承担自己的教育责任,而且要增强社会责任感,积极主动地提高自身的信息化素养,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除此之外,学校还需要加强对中小学教师的绩效管理,完善核心素养观念下的信息素养提高路径评估机制;也需不断将信息技术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创新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体系,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其社会责任感,从而更好地实施“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模式。

参考文献:

[1]邵发仙,胡卫平.教育政策取向的学科核心素养研究范式[J].教育科学研究,2019,(07).

[2]王   健,苑   东,刘伟华.科学教科书中科学史内容的表征——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视角[J].教育科学研究,2019,(04).

[3]陶西平.新常态·新挑战:探索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路径[J].中小学管理,2015,(08).

[4]曾文茜,罗生全.教师核心素养的生成逻辑与价值取向[J].教学与管理,2017,(28).

[5]褚宏启,张咏梅,田   一.我国学生的核心素养及其培育[J].中小学管理,2015,(09).

[6]余   玲.教育信息化背景下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及其培养[J].教学与管理,2019,(18).

[7]曹传东,向春艳.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现状及提升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5,(33).

[8]杨   松.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现状及对策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14(21):181~182.

作者:朱昀,丁美丽

树立信息意识信息化生产论文 篇3:

“互联网+”视阈下地方普通高校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与建设路径

摘要:“互联网+” 作为优化和变革传统产业的新兴理念和技术,为地方普通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既提出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它凸显了地方普通高校师资队伍的困境,高校教师信息意识淡薄、信息知识能力薄弱、培训问题突出、缺乏团队合作。它也为师资队伍建设指引新方向,高校教师要树立信息意识,拓宽培训路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教师评价机制,重视团队建设。

关键词:地方普通高校; 师资队伍建设; 建设路径

21世纪以来,人类正从工业化社会进入信息化社会。信息化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互联网作为信息的载体和交换中心,“互联网+”改变了传统行业的格局。“互联网+教育”被定义为“利用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的新型教育形态,是建立在现代电子信息通信技术基础上的教育,它以学习者为主体,学生和教师、学生和教育机构之间主要运用多种媒体和多种交互手段进行系统教育和通信联系”[1]。“互联网+教育”改变了教育生态结构,重塑了教育生态中的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提出新的要求。

高校教师承担着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任务。“互联网+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形态,要求高校教师发生能力结构的改变、角色定位的转变和工作模式的改变。高校教师必须具备先进的信息化意识,掌握信息化知识和拥有信息化教学能力,善于应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然而,对于地方普通高校教师来说,由于其专业背景和教育经历的原因,存在着信息化意识不强、信息化教学能力不足等问题,不能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师也应重视团队合作,但团队建设是地方普通高校的弱项。解决以上问题对地方普通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考验。

一、 “互联网+”视阈下地方普通高校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地方普通高校也由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聚焦于内涵发展。这个过程中阻碍地方普通高校发展的因素很多,如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学科发展、管理机制等。但高校教师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师资队伍建设显得尤为重要。而在“互联网+”的背景下,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和团队建设是地方普通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笔者认为地方普通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一) 信息意识淡薄

信息意识是高校教师的优秀素质,是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的一部分,对高校教师获得良好教学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高校教师的知识能力和科研水平,都和信息意识关系密切[2]。而现实中,绝大多数教师的信息意识不足,不关注社会中新现象的发生,复述教材,照本宣科,知识与现实脱节,不能触及现象本质,理论不能联系实践,导致教学质量不高。缺少对新事物的敏感性,忽视对科学技术发展的新动向,导致科研水平不高。信息意识淡薄也使高校教师不会获取信息、运用信息来解决现实问题,甚至质疑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形成教育技术是花架子的错误观念。信息意识淡薄是地方普通高校教师教育观念落后、科研能力不高的根源所在。

(二) 信息化知识和能力薄弱

信息化的基本知识和能力是高校教师在信息时代进行信息化教学的基础。但调查显示,高校教师对传统的教育技术知识基本了解,但对于教育媒体、教学设计,对慕课、翻转课堂、大数据等热点技术却了解不多。对于《国家高校教師教育技术能力指南》作为描述教师应具备的教育技术能力的标准的说明,近49.73%和46.65%完全不了解。众所周知,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师资队伍建设有着重要意义,“高质量教师培养方案的最重要特征之一,就是有明确界定的、用来指导和评价课程与教学工作的实践和行为标准”[3] 。在教育技术能力方面,大多数教师能够掌握办公软件的基本功能,而能使工作更高效快捷的高级功能只有少数人能掌握。教师对图片、动画、视频等教学素材的编辑能力还不能很好掌握,微课、慕课制作能力、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能力更是无从谈起。

(三) 教师培训存在工学矛盾、无效培训和缺乏学习支持服务问题

地方普通高校师资来源复杂,并非所有教师都接受过师范技能培训。高校教师的职后培训是他们获取教育教学相关知识和获取教学技能的主要路径。地方普通高校的职后培训一般包括参加校外组织的研修培训和校内组织岗前培训和学术讲座。参加校外研修有名额限制,并非所有教师都能够参加,培训内容也不具针对性。岗前培训时间仓促,有应试之嫌。关于校内讲座,高校教师不坐班的工作特点很难将所有教师集中到一起。日常繁重的教学工作导致高校教师很少有时间参加培训,即所谓“工学矛盾”,如果没有行政干预,高校参加培训只有少数凭兴趣参加,缺乏激励措施,参训人数不理想。总之,培训内容没有针对性,培训模式比较单一,培训组织不够系统,而且后续无跟进测评,不能够了解培训效果,以及缺乏学习支持服务,教师的培训内容的应用和实施不能提供技术支持,导致教师无法解决遇到的问题而不愿意继续应用新知识和新技术的问题存在。高校教师只能采取自学的方式获取相关知识,这样会造成知识的碎片化,缺乏系统性,不利于师资队伍建设。

(四) 缺乏团队意识,不利于现代工作模式

“互联网+”时代教学需要教师的团队合作,但地方普通高校在团队合作方面存在着先天弱势。“互联网+教育”要求教师要坚持开放、合作、共享的理念,与其他专业教师交流合作,取长补短,促进教师个人反思,将隐性知识显性化,提升教师个人影响力。课程团队、教学团队、研究团队的建立能够更好地激发教师内驱力,提升战斗力,对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科研水平有着重要意义。但地方普通高校教师团队建设存在很多问题,例如,伪团队,仅为满足申报环节的“规定性动作”;利益临时共同体,集体参与的目的是为了谋取荣誉、获得经费支持等显性化利益。团队名义下的个体操作,团队里多强调分工而忽视合作[4]。事实证明,传统教学的变革和重大科研课题的解决都需要高校教师团队合作。

二、 “互联网+”视阈下地方普通高校师资队伍建设路径

(一) 树立高校教师信息意识

高校是社会发展前沿知识传授和研究的阵地,高校教师的信息意识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质量和高校科研水平。因此,高校教师应该树立信息意识,主动学习教育信息化相关知识,培养终身学习理念。高校教师不能只关注本专业的知识,还要关注相关教育技术及信息技术在本学科的应用。例如TRACK教学法。不能认为教育技术是花架子,只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现代教育技术与本专业领域的结合才能使得教师从传统的以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增加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现代教育技术也能促进高校教师本身的专业学习。例如,大数据技术能够更加准确地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师教学情况进行分析,以便教师能有目的改善教学。慕课(MOOC)作为开放资源,能够增长高校教师的本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还可以利用慕课开展翻转课堂教学,开阔学生视野,增加多元化知识,培养批判性思维。总之,“互联网+”时代要求地方普通高校教师一定要树立信息意识,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善于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善于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和科研。高校教师只有树立信息意识,师资队伍建设才能实现质的跨越,地方普通高校发展才能实现弯道超车。

(二) 拓宽高校教师培训路径

职后培训是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途径。若想解决培训中存在的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培训形式单一、名额限制、工学矛盾等问题一定要拓宽地方普通高校教师的培训路径。首先,要建立本校教师培训体系。从教师入职开始,按照教师发展规律制定不同阶段的培训内容。例如,从助教到讲师,要加强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训;从讲师到副教授,要增加教研课题内容的研修;从副教授到教授,要增强其省部级、国家级科研课题申请的知识。培训内容除了根据教师职业发展的需要,还要参考教师集体的需求,要进行需求分析。培训组织要有专门部门负责,可成立教师发展中心,负责制定相关培训管理制度和激励政策,保证全员参加。其次,要利用信息技术增加培训渠道,加强教师培训。引进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的在线课程,要求教师学习规定课程。鼓励教师自学名师名校相关慕课课程,获得证书纳入考评。再次,经常开展相关学术交流,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以及兄弟院校优秀教师来校讲学。在校内开展教学竞赛活动,组织国家、省级比赛获奖者和优秀的同行进行讲座。最后,建立教师学习支持服务机制,帮助解决教师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教师在教学、科研过程中应用所学时提供技术支持。例如,利用QQ群对学校实施混合式教学提供网络教学平台的技术支持,相应教学资源制作的指导,相应信息技术工具的提供等。学习支持服务机制能缓解教师的学习压力,支持教师尝试新理念、新技术、新工具的使用,帮助教师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促进师資队伍建设成果落地。

(三)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是师资队伍建设的基本保障。基础设施包括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硬件设施包括多媒体网络教室、移动互联网、网络带宽、数据中心的建设,软件设施包括网络教学平台、网络教学资源库、电子书籍与电子教案资源库等。师资队伍的建设需要良好的设备和环境的支持。首先,各种学术交流活动需要有能够容纳一定数量学员且网络、音响、投影效果良好的会场,技术实践培训需要有设备运行良好的多媒体网络机房。其次,培训后也需要提供便利、易用的应用环境供教师应用实践。如果没有良好的基础设施作为保障,高校就无法实施大规模培训学习,高校教师也就无法大规模接触到信息化理念与知识、新技术、新工具等。如果没有良好的基础设施作为保障,高校教师也无法实施新理念、新技术、新工具,无法积累相关教学经验,也无法做出教学改革和进行教研活动,无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如果没有良好的基础设施作为保障,高校教师参加培训学习和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将受到重大影响。所以,为了增强本校师资队伍建设,促进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学校应优先保障基础设施建设。

(四) 完善教师评价机制

教师的评价机制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驱动力。对教师的评价,是为了激励和改进教师发展。合理的教师评价机制能够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为教师提供努力的方向。传统的教师评价存在着行政主导、重科研轻教学、程序繁琐、人为因素影响等问题。师资队伍建设应该完善教师评价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实施教师的分类管理。可分为教学型、科研型、教学科研型,每个类型教师考评重点不同。二是评价模式要多元化,教师基本考核和个性考核相结合,终结考核和阶段考核相结合,规定轨道和自选轨道相结合。三是运用信息技术营造公平的考评环境。分类管理和多元评价必然带来工作的复杂性,但运用信息化手段建立职称评审系统就可以达到数据共享、申报环节公开、简化申报工作量、无纸化匿名评审,形成人机劳动分工的更加公正的评价环境[5]。

(五) 重视教师团队建设

“互联网+”时代,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高校师资队伍建设要重视团队建设。如“专业+外语”的国际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外语专业教师和其他专业教师跨专业和学科进行教学研讨。以慕课(MOOC)为代表的在线教育需要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必须重视团队合作。一门慕课的建设,有时不止一名教师要完成讲稿、脚本的录制,后期是由教育技术中心教师依照脚本完成。慕课在运行过程中也需要多名教师共同参与答疑。“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师的单打独斗式的工作方式不再适合时代要求,建设好教师团队才能够实现团队和教师个人的双赢。地方普通高校要形成共同价值观,加强团队管理,是教师团队建设的关键。

三、总结

综上所述,“互联网+”作为优化和变革传统产业的新兴理念和技术,打破了传统教育生态结构,要求高校教师改变观念,加强学习来适应新生态的要求。那么,它对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传统师资队伍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地方普通高校师资队伍建设要适应这种新的变化,就必须要求高校教师树立信息意识、拓宽培训路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教师评价机制,重视团队建设。只有这样,地方普通高校才能提升内涵建设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磊,周冀.无边界:互联网+教育[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3-4.

[2] 苏洁, 王希民. 高校教师应具有强烈的信息意识[J]. 理论界, 2005,(6):125.

[3] 孙立新.美国教师教育信息技术标准化建设对我国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启示[J]. 教育探索, 2008,(12):137-138.

[4] 刘国艳.地方高校教师团队建设:现实困境与变革走向[J].江苏高教, 2015, 181(3):113-115.

[5] 中国政法大学. 中国政法大学完善多元化教师考核评价机制[EB/OL]. http://www.moe.edu.cn/jyb_xwfb/s6192/ s133/ s149/201703/t20170303_298073.html,2017-03-03

作者:李海清 耿晓进

上一篇:中西方协商民主政治发展论文下一篇:电动机电机启动故障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