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校计算机教育论文

2022-07-03

摘要:本文根据高职院校计算机教育课程体系的特点,用事实、客观、具体的数据阐述了“程序设计”类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课程、学生、教学方式等方面探求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并且针对问题提出有关改革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学方式的一些办法与措施。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高职学校计算机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职学校计算机教育论文 篇1:

面向市场需求的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模式探讨

摘 要:随着社会对于技术型专业人才需求量的不断加大,教育事业的重要程度日益凸显。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计算机教学与实践成为了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成分,也由此衍生了各个与计算机专业相关的专业和高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计算机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一门课程,是各类中、高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材,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以及操作技能。经过数十年的发展,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模式形成了一定的体系,也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但随着教学目标的发展以及人才市场对于专业性要求的提高,高职计算机应用教学模式必然需要进入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结合学生在求职中面临的新环境以及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做出相应的调整。因此,对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模式进行探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结合笔者多年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经验,从市场需求的角度出发,就我国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并总结提出可行性的意见,为高职家算计应用基础教学的课程改革提供可参加的建议。

关键词:市场需求;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模式;教学现状;发展方向

高职学校,是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即目标是实用化,是在完全中等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出一批具有大学知识,而又有一定专业技术和技能的人才,其知识的讲授是以能用为度,实用为本。而技术人才正是我国人才市场所缺乏的。可以说高职学校的目标与市场需求可谓是无缝相连接的。但是,在现实情况下,我国的高职学校在教学的过程中,由于教学手段、教学课程以及实践教学等方面的局限性导致人才培养无法很好的满足市场的需求。追根溯源来看,其主要体现就是高职学校的学生在专业课程上的学习上没能很好的掌握,更谈不上有效的应用了。《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一门计算机入门的基础课程,是每个高职学校各个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这也是信息互联网时代给我们提出的要求。就这样一门基础课程的学习,高职学校的学生已然进入了“学计算机专业的不专、学其他技术的不懂”的困境。如何才能走出这种困境?如何才能更好的做好《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工作?高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模式的发展该何去何从?这都是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文在对这些问题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高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案例,从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以及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模式发展方向等方面对面向市场需求的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模式进行一番研究。

1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现状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并非单一因素造成的。其形成是在发展过程中社会、教学环境、政策以及市场需求等共同影响的。其中以市场需求占主导因素。可以说,市场需求直接引导和决定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发展方向和模式。当下,我国《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为:

第一,我国高职学校的学生知识水平都参差不齐,虽然计算机已经深入到千家万户,但是就计算机的基本使用,特别是在xp操作系统、计算机基础、网络基础以及office办公软件等方面的知识应用存在很大的偏差。学生虽然表面上会使用计算机的一些基本操作,但是如果真正设计到具体事例的应用或者是需要通过这些《计算机应用基础》中的基本知识来完成一个工作任务时却实实在在存在着不小的问题。这充分体现出了学生在具体的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过程中没有能够打下坚实的基础、掌握基本的技能。同时,这以结果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高职学校的学生在学习中缺乏一定的兴趣,导致学生是被动的在学习,如果是计算机相关专业的,相关的计算机知识学习的更多,懂的更多,但却没法做到专而精,也就没有了一技之长能够在市场上立足。作为非计算机专业相关的专业的学生,可能带有这不是我学习的专业,只是一门基础课程,只要学过了就行,存在着只要懂一点基础知识,这不会影响我求职发展的学习误区,从而兴趣黯然,在学习中得过且过。这些学生学习能力以及心理上的作用综合在一起,导致了学习的主体在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中缺乏明显的积极性,从而也就导致《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难以长期有效的开展开来。

第二,在老师的教学层面上存在着诸多的问题。首先,《计算机应用基础》这样一门与实践相结合十分紧密的课程,其理论学习固然重要,实践操作才是技能掌握的关键所在。以office办公软件的教学来说,再多的理论教学,无论老师讲的多么的天花乱坠,最为重要的还是学生能够在工作的时候能够知道怎么娴熟的操作和应用。而这些并非听老师讲讲就可以的,而是需要学生通过一遍一遍的操练才能够熟练掌握的。而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受限于课程内容以及课时安排等客观因素,我们的老师教学手段有限,一般在课程教学中主要完成的是理论知识的讲授,而这部分的知识由于基本上是“填鸭式”的教学,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效果可想而知。而将课程实践操作部分让学生在课后完成,而缺乏积极有效的手段监督学生在课后完成实践操作,这也是直接导致我们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效果不好的主要因素之一。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理论知识听的一知半解,实际操作也是似懂非懂。

第三,学校在课程设置以及实践操作上的教学安排是《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走向瓶颈的主要导火索。学生学习兴趣不浓源于老师的教学方式有问题,老师的教学方面问题则受制于学校在教学上的安排。学校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课程课时上的安排一减再减,实践操作课程更是少之又少,就课程实践而言,就高职学校的学生培养和发展目标来说,其应该大力创造机会让学生能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参与实践操作,甚至是在相关的企业中从事相关的实践活动,来进一步的加强自身计算机能力的提升,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校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可能就是为了完成一个课程体系的合理安排,其出发点与我们高职学习真正的培养目标有着较大的偏差。

第四,在课程教材的使用上,许多高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程教材一直沿用,内容没能随着计算机的发展而做出相应的调整。教学资源有限,各个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没有自己的特色,教学内容也缺乏创新,导致有如现在的XP操作系统都已经推出应用市场了,而我们的讲授内容全部只是以XP操作系统为例:

虽然Windows的系统在主要内容方面有很大的关联性,但是在细微上的差距还是对于我们高职学校学生的学习和认识甚至是今后的使用会有一定的影响。

2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模式发展方向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在教学中存在着上述这么多的问题,要想在未来的发展中走出困境,那么其教学模式必然需要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而这一切的发展方向需要以面向人才市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在计算机应用上有着牢靠学习的专业人才为目标。

第一,我们需要从《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问题的根源上着手,解决其在教学资源、教学课程课时设置上面的问题。首先,就教学教材资源来说,我们的高职学校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计算机技术的革新,采用相应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的使用也不能千篇一律,需要根据专业发展的目标和学习内容的不同做出相应的调整,哪怕是采用相同的教材,在教学内容上的侧重点也应该有所不同,总而言之就是要体现出创新性和专业的特色性,即教学模式上可采用“面向专业式教学”,即在教学内容安排上,不再以过去的“知识点”为线索,而是根据学生的所学专业特点,选取在专业课程中所需计算机处理的数据、文字、表格、图片等,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内容,使学生学以致用。其次,在教学课程课时的设置上,学校应该本着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并重的原则,采取一切有效措施,让学生投入到实践操作中去。而这一切就需要学校从计算机硬件购置、实践场地等方面加大加深研究和投入,争取实现一体化教学,让学生边学边练。有条件的高职学校还可以与企业之间形成产学研培养方案,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之余,通过到相关企业去学习和实践,让技能更好、更快、更牢的掌握。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中拓扑网络教学为例:

如果学校在上能够让学生实际操作、现场认识这些内容,而不是照本宣科的讲授知识,那么效果肯定有质的变化。

第二,高职学校老师的教学方式需要丰富化,从而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首先,高职学校老师的师资的教学能力需要进一步的提升,要么加大对高职学校现有老师的培训,要么引进更多专业化的老师,让教师队伍更为多元化,教学方式更为多样化。其次,在日常的教学方式上,学校需要提倡差异性,需要鼓励老师多创新,多突破,不能一个教案多个老师用,一个教案多年不变的用。需要鼓励我们的老师接地气,用学生团体更为能够接受或是感兴趣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学可以多借助多媒体,也需要打破条条框框,并不要一直局限于“讲授一定要在教室中,教学方式一定要高大尚”等等。总而言之,教学方式的革新目标就是“一切为了学生,而又一切依托于学生”。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学生真正的参与到《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学习中来。

第三,在教学中,就《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而言,我们的讲课内容可以多与实践想联系,可以聘请一线的计算机工作者不定期的给我们的学习进行交流,也可以在教学中采用工作中的事例让学生去分析和学习,通过这样一些与实际更为相近的教学案例和教学方式,或许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四,近几年来,计算机类各种技能认证层出不穷,如计算机等级考试、软件水平考试计算机等等,针对这些考试,教师在教学中和上机练习时可以选择一些认证考试的历年真题,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使学生掌握一些应试的方法,提高学生计算机技能认证的通过率。让学生的学习与实践充分的结合在一起。

第五,在课程体现结构上也需要进行一番改革。目前我国高职学校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没有创新性,甚至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我国教育部高等职业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提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技术教育可实行“1+X体系”,“1”为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办公自动化模块,“X”为与本专业相关的计算机技术模块(可以是计算机组装维护、程序设计、多媒体应用、数据库应用、网络应用等)。这种体系结构能够满足高职院校各个专业的计算机教育需求,同时也能解决高职院校新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1”可以作为基础部分,“X”可以作为提高部分。同时在教学模式上,我们的高职学校可以通过校与校之间的联系和交流,达到一个资源共享的模式,但是各自的学校又要在借鉴其他学校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根据本校的具体情况以及培养目标的不同作出相应的调整,力争能够除旧出新,让高职学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这么课程的教学模式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

总而言之,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需要我们从政策扶持、学校执行以及师生共同努力等方面一起着手解决。而这也需要我们高职学校优化《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资源、革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方式和手段、合理安排《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课时、引进接地气的教学模式和实践方式,让学生能够真正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收获基本计算机知识和技能。

3 结束语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高职学校学生入校后的第一门信息技术课程,其对于学生在今后求职中的重要程度可想而知。在上文的论述中,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阐述分析了高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课程的现状,从市场需求的角度出发,对如何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课程改革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不难发现:《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问题重重,如何打破僵局,如何走向未来?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我们力求革新,抓住市场的需求,以市场的人才需求为指南,给教学更为明确的定位,采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方式,那么《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发展一定能够取得突破。

参考文献:

[1]王鸿伟.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探析[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10).

[2]王春国.《计算机应用基础》在中职教学中的重要性[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5).

[3]赵晓瑞.《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应用任务驱动法的几点思考[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24).

[4]郭甲.开放教育《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环节教学改革的探索[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04).

[5]任志新.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齐齐哈尔职业学院学报,2002(02).

作者简介:王欢(1981.05-),山西人,教师,助教,学士学位,研究方向:平面设计办公软件。

作者单位:天津国土资源和房屋职业学院,天津 300270

作者:王欢

高职学校计算机教育论文 篇2:

高职院校“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摘要:本文根据高职院校计算机教育课程体系的特点,用事实、客观、具体的数据阐述了“程序设计”类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课程、学生、教学方式等方面探求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并且针对问题提出有关改革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学方式的一些办法与措施。

关键词:高职院校;程序设计;教学改革;相关性分析

计算机软件(程序)是使计算机系统发挥强大功能的灵魂,掌握了程序设计就可以了解程序的运作方式,帮助解决软件在使用中所出现的问题,因此,“程序设计”也就成为各高职院校绝大多数专业必学的一门技术基础课。但是,由于课程本身概念抽象、不易记忆、枯燥无味,再加上高职学生生源复杂,综合素质不一等因素,课程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本文所引用的数据来源于一所民办性质的高职学院,虽不能以偏概全,却也可以让我们看到课程教学的一些现状,促使我们对课程进行不断地改革探索和调整。

1“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的现状

早在1997年,教育部高教司发布的“155号文件”中,就明确提出了对大学生进行计算机教育的内容和目标,制定了非计算机专业三层次教育的思想模式。目前高职计算机教育也是遵循这一模式。全国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在“中国高职院校计算机教育课程体系2007”(CVC2007)中,将它描述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面向各个专业的学生,课程为“信息技术应用基础”;第二阶段面向各大专业,侧重服务于专业教学的程序设计类技术课程,如“高级程序设计语言”或“数据库与程序设计”等;第三阶段为应用于专业和职业的计算机技术课程。

在进入第二层次开始学习程序设计类技术课程时,各高职院校基本上还是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即用一种高级语言(如C、VB或者VFP)的书做教材,以这种语言自身的语句体系为脉络展开教学,详细地讲解语句、语法甚至一些细节内容,学生学习一个语句就做一些与该语句有关的习题。学习过程中学生积极性低,难于动手,时常课程学完了可编程水平、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是没有得到提高,收获甚微。并且,就课程本身的考核成绩来说,也都不太理想,有时候教师不得不采用将考试成绩“开平方根乘以10”的办法来提高成绩。

2009年春季学期,本人在开设的“从问题到程序”选修课里对来自于全院各专业的80名学生进行了摸底测试,并对其中刚刚学完C语言的08级相关专业50名学生的成绩进行了统计与分析,其中最高分只有56分,平均分只有30.4分,可以说成绩相当不理想。表1是某高职学院近三年来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二级考试(C、VB、VFP)的成绩汇总表。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是一门以掌握程序设计语言为内容的考试,考试方法简单,题目愈出愈偏,难以真正体现出“程序设计”课程重实践应用的特点,因而不能拿它作为衡量课程教学效果的标准。但正是由于它教考分离、统一标准的测试方式,却能比较客观地反映出一些问题。

虽然一所学校的成绩不能代表整体教学的情况,但从这些较低的成绩与通过率上还是反映出“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现状的严峻形势。

2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

2.1课程本身的问题

对于我们高职学生来说,难学的课程通常是诸如“数学”等概念抽象、逻辑性强的课程,像Photoshop等直观形象的课程,教学效果较好。而程序设计类的课程,和数学一样,几乎都有自己的一套封闭的名词术语和运行机制,其抽象的特征使课程既难教也难学。

学生学习C语言,一般在刚开始的“数据类型”、“运算符与表达式”时就出现了问题。“数的定长表示”、“变量”等与他们高中所学知识的相异,“数据类型”、“运算符”、“算法”等复杂抽象的概念与繁多的规则,使他们望而生畏。如果前面简单的小程序写不出做不对,学生对后面的内容就更无从下手,从而增加了挫折感,削弱了积极性,产生抵触情绪及排斥心理,更有甚者放弃了对课程的学习。

2.2学生本身的问题

“数学、英语成绩不好”是很多高职学生为学不好程序设计找出的理由。计算机科学是数学的一个分支,数学基础好的人,能较容易地理解算法的精髓,并可能写出时间与空间复杂度都有明显改善的算法。但对于高职课程教学来讲,强调的是入门,要求的只是学习基本的程序设计思想,逐步培养学生的算法思维,养成良好的编程习惯,因而对数学及英语的要求其实并不高。作者对上述选修课班级同学的高考成绩与C语言摸底成绩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如表2所示。

以上分析的样本单位数为50,显著性水平为5%时的相关系数临界值为0.28,表明分析结果符合显著性检验。

依照统计学上的相关性分析理论,表明“程序设计”课程成绩与同学们的数学、英语成绩关系并不大,而与能体现学习习惯及自觉性的总成绩有显著相关。较低的高考成绩说明他们是应试教育的“失败者”,入学时或多或少都存在着求知欲减弱、学习热情降低的情况,甚至有部分同学还抱着来学校混几年的思想;另外,刚刚从中学的应试教育进入到高职的应用型、技能型职业教育,许多学生对新的学习方式、方法都不知所措,就更加重了他们的失落、自卑、茫然、厌学等消极情绪。

2.3教学方式的问题

很多学生在初学程序设计的时候,不能足够重视编程实践,在看懂了书上例题做了几道习题后,就以为掌握了相关知识。其实对于程序设计入门来说,最重要的是逐步培养用程序设计语言思考和表达的能力。对于这一点的缺失,我们教师的教育和教学方法也难辞其咎。很多教师在“程序设计”教学时多以教授语法为主,就题解题编程的现象普遍存在,没有引导学生如何合理规范地使用语言,更重要的是没有教授学生学习程序设计的一些原理,没有告诉他们判断程序实现优劣的正确标准。这些问题不仅仅是一名教师的教学水平问题,同时也是一所学校的教育制度与教育理念的问题。此外,也确实有一些老师自身的程序设计水平有限,自己也只知道一些语法,只会写应付书本习题的代码,难以引导学生认识和追求真正的程序设计。

3解决的办法与措施

3.1分模块教学,改革“程序设计”课程体系

就像谭浩强教授在《C程序设计》里所定义的那样,程序是由算法、数据结构、程序设计方法与语言工具和环境4个部分所组成,我们的“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也应包括这4个方面的内容。但是,“程序设计”课程一般只有64学时,并还有逐步减少的趋势。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要在这64学时内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是非常困难的,并且效果也难以保证。因而我们应改革现有教学体系,将其内容按模块进行划分,分阶段实施,以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

不管“程序设计”课程选用什么样的计算机语言,我们都可以将它分为3个模块,第一个模块可称为“程序设计语言基础”大模块,主要包括程序设计语言的基本概念、基本要素(如变量、数据类型、表达式、语句与控制结构、程序书写规范等)以及输入/输出格式等内容;第二个模块是程序设计语言的主体(如函数、数组、指针等);第三个模块是程序设计应用,主要为综合编程实训及高级编程应用(如结构体、共用体等)。在教学时,3个模块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来实施。第一个阶段在大一上的后半学期开设“程序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可选用简化的C语言作为“过程设计语言(PDL)”,精简第一模块的内容,增加程序设计思想、编程方法等内容,教学时淡化语言本体,强调程序设计思想的学习,使学生快速建立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培养学生的基本程序设计能力,了解程序设计语言的作用和差异,养成良好编程习惯;第二阶段就是以某种高级语言为主体的“程序设计”课程,教学重点为第二模块的内容,时间在大一下学期;第三阶段就是以第三个模块为主要内容的项目程序设计综合实训,可安排在大二上学期用一周的时间完成。

3.2把握课程特点,改革传统教学模式

“程序设计”是一门有着自己鲜明特点的课程,它强调逻辑分析,注重创造和灵活的表达,实践性非常强。传统教学模式是按照“提出概念——解释概念——举例说明”三部曲来进行的。高职教育的特点决定了计算机教育应当以应用为主、理论为辅。如过分强调语法规则只会将高职学生带入歧途,这样的教学结果往往是学生写程序时不知如何下手。因而,我们必须把握课程自身及教学对象的特点,改革传统教育模式,采取“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提高”的新三部曲,直接面向应用,按应用需要组织课程,从问题的需求引导知识的讲授,让学生了解从“问题”到“程序”的渐进转化过程,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主动学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我们的教学目标。

3.3采用案例教学,改变传统教学方式

传统教学方法所采用的“先理论,后实际;先抽象,后具体”教学方式,加重了概念抽象复杂、内容枯燥乏味的“程序设计”课程学习难度。计算机语言并不是不强调概念,但过分强调只能起到事倍功半的作用。现代学生的感性接受能力一般都很强,因此我们可采用案例教学,改变传统教育方式,实施“先实际,后理论;先具体,后抽象;先个别,后一般”的新教学方式,这是符合课程教学特点和高职学生认知规律的。

事实上,绝大多数的“程序设计”概念与知识都是要用到程序中去的,因而我们可以用程序去演示这些知识点的作用和含义,就像我们做物理试验去演示一个物理现象一样,“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就会由抽象变得形象,促进学生理解与掌握。在选择编程实例时,也应注重题目的趣味性,将“穷举算法”、“多重循环”、“回推递归”等理论知识溶入所举的趣味性案例中。还应鼓励学生在生活、学习中自己找题来做,适时开设小课题研究、征集一些各学科应用计算机解决的典型案例。充分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热情,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和现实生活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增加他们的成就感,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4结语

“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是一个广泛而深远的工作,对计算机教育工作者来说,它是值得不断探讨的课题。我们应从高职教育的特点入手,以职业需求为目标,制定确实可行的培养方案,以学生为中心,按模块分阶段循序渐进地组织教学。在实施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方式,加大实践教育环节,注重学生自信心及独立思维能力的培养,从而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中国高等职业院校计算机教育改革课题研究组. 中国高职院校计算机教育课程体系2007[M]. 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7.

[2] 黄良文,陈仁恩. 统计学原理[M]. 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覃晓康 盛雪丰

高职学校计算机教育论文 篇3:

高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思路

【关键词】中职 计算机 教学思路

目前全国各地高职学校各专业都开设了公共基础课《计算机应用基础》,和语文、数学课程一样,《计算机应用基础》成为一门不可或缺的文化基础课程。可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日新月异,高职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已适应不了时代的变化,因此我认为应该将高职学校计算机教育现状及规律和计算机科技发展现状及市场用人有机结合起来。计算机教学应该适应市场的需要,及时调整好教学方法,从而使学生在职业学校真正学到一些实用知识,以便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能够得心应手。

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的操作技能,这些技能不仅是指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而且还应该包括学生在自已本专业中应用计算机的技能,也就是说它应该包括操作使用能力和应用能力两个模块。

通过本人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自已在这方面的一些看法。

一、目前高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的现状

(一)各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教学任务重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量的急剧增加,计算机应用的日新月异,对高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现在和未来计算机将逐步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成为人们生活、工作、学习中不可缺少的工具,计算机应用能力将是人们的生存能力之一。搞好高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可以大大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然而,我国高职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师比较紧缺,他们教学任务繁重,很少有时间去从事教学研究工作,教学质量受到一定影响。

(二)课程内容的设置

通过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发展过程,认识到计算机的功能和它在工作、学习、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知道计算机的組成部分及配置,学习它的基本操作,了解多媒体技术;学会并熟练掌握Windows操作系统、汉字录入、排版系统、数据库基础等;掌握Windows的基本操作及Windows环境下的Word、Excel、PowerPoint、FrontPage等常用的应用软件;了解因特网的初步知识,学会利用网络获取信息,具备分析和处理信息及与人交流的能力。

(三)考试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考试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评价教学得失和教学工作信息反馈的一种手段,也是稳定教学秩序、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考试的主要职能,一是检测学生的学习成绩,评价学生知识水平与能力状况;二是检测教与学的综合效果,并为改进教学提供必要的依据。目前,高职学校在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考试工作中存在不少问题:⑴考试的形式往往单纯采用笔试或机试。⑵试题的质量不高。⑶评分不客观,信息不反馈。因而,导致很多期末拿高分的同学,也未必能通过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也有些同学,考试笔试得高分,有部分学生在“计算机操作员”技能鉴定考试中,120分钟还没有把1500个左右的汉字录入部分做完。

二、高职学校学生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特点

一是好动的,坐不住,但接受能力还是较好的,只是缺乏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二是听话、学习较自觉但基础和接受能力较差;三是懒惰,没有学习的兴趣和好的习惯。并且高职学校的绝大多数学生对学习缺乏自信心,情绪化现象比较严重,缺乏自我控制能力。

三、浅谈高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思路

(一)学校应重视和提高计算机课在教学中的地位

学校应当认识计算机课的重要作用,不能只注重其他课程的教学,而应全面兼顾。在进行计算机教学的时候,也应注意到对计算机教师位置的定位问题。现在,计算机教育已经像语文、数学一样,是一门重要的文化基础课程,成为高职学校中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越来越广泛地被用人单位接受和要求,越来越多的学生及成年人意识到计算机教育的重要性。计算机教师的位置,不应该再是“没有压力”了。对计算机教师进行重新定位,是对计算机教师辛勤工作的肯定,有利于提高计算机教师的积极性,充分发挥计算机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更有利于计算机教学的开展。

(二)改革课程设置内容

学生从初中进入高职学校后,学习的目标改变了,如果说学生在中小学时是以升学作为他们的目标,那么,进入高职学校后他们的目标已经转向了就业。高职学校学生虽然没有高考的压力,但面临就业的挑战。在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的今天,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其应用几乎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同样也渗透到企业的各个角落,于是我们提出了新的改革方案。在教学课时安排上,尽量增加学生上机操作实习的机会,先安排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充分利用计算机教室,提高学生计算机的实际操作能力,不断培养学生计算机的综合操作水平和使用能力。特别是在计算机软件更新换代日益频繁的今天,更要求学生在学会一两种软件的操作使用的基础的教学中,既要培养具体软件的操作使用技能,掌握常用软件使用的方法,也要注重培养学生操作使用计算机和计算机软件的综合素质。

(三)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

高职学校与普通高中的主要区别,在于突出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高职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学特点对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即高职学校学生既是学生,又是学徒。学校应从专业培养目标出发,按照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和理论够用、适度,不求全面、系统的基本原则,在充分权衡公共课和专业课在本专业能力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基础上,从加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来构建课程体系。按照循序渐进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安排,使其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能够充分体现理论适度、技能为主的职业教育教学特色。

(四)获取证书,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怎么才能证明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呢?目前高职学校的毕业证书,从纯客观的角度我们又怎么检测它的“含金”量呢?《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现在作为高职学校学生“三校生”考试(参加“三校生”考试,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计算机操作员四级/中级技能《职业资格证书》加15分)用人单位选人的重要参考。经过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计算机操作员《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实践操作能力的考核很全面。能够通过考核的同学,其计算机应用基础已经达到教学要求。

21世纪的教育,将在Internet的广泛运用下发生巨大的变革,作为计算机学科的教师,目前面临很多的课题需要努力去实践和探索,只有及时地更新教育观念,不断地拓展、充实自己的知识领域,积极地投身教学研究和实践,才能在计算机学科教学的改革和发展中作出应有的贡献。让我们憧憬这样一个理想的状态:让计算机学习者轻松、愉快、兴趣盎然地进入计算机的世界;而计算机教育工作者则是“不要把轻松活泼的事情做得枯燥无味”。

作者:曹丽丽

上一篇:公共艺术与艺术教育论文下一篇:办公自动化学校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