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现代化与体育经济论文

2022-04-23

摘要:随着城市现代化的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赖以生存的环境正日益遭到侵蚀。本研究运用文献法,实地调查法和逻辑分析法,以城市化进程中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发展为研究对象,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内涵、城市化对其冲击、城市化进程中如何进行保护和发展等方面进行研究,以期探索城市化进程中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保护与发展的有效路径。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城市现代化与体育经济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城市现代化与体育经济论文 篇1:

浅谈体育经济与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和谐发展

[摘要] 随着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体育经济与城市现代化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本文通过分析体育在城市现代化建设发展过程中的现状,对体育经济的发展与城市现代化和谐发展对策进行了讨论和研究,期望能对城市现代化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 体育经济 城市现代化建设 和谐发展

人们对于如何处理体育发展与城市建设的关系一直争论不休。一种观点认为,城市的发展决定了体育的发展,只有城市的综合实力上去了,经济富裕了,体育事业的投入才会加大,群众体育活动才会大发展;另一种观点认为,体育的发展会促进城市的发展和经济增长,可从奥运会和国内外一些城市的经济发展中找到答案。事实上,体育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是复杂的,随着城市规模的大小、城市发展程度、政府和城市居民甚至企业家的体育意识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一、体育经济在城市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现状

研究体育经济与我国城市经济的发展关系,必须明确“体育的基本内涵。就国际公认的“体育”概念,它的内涵可分为“大众体育”和“运动竞技”两大部分。我国的竞技体育自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并为世界体育运动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城镇居民“大众体育”的发展却不容乐观,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总体发展水平处于极不平衡的状态。

1.居民对健身意识热情不够

居民的健身思想观念意识,兴趣和热情有待进一步加强。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劳动效率的大幅度提高,人们生活水平改善休闲和娱乐的时间相应的增加,人们的锻炼身体,提高健康水平的意识在不断增强,但目前居民的健身意识却令人堪忧。虽然受到某些客观因素的限制,但多数人的锻炼热情不高。

2.各城市的体育基础设施水平和利用率较低

城市居民人均活动场地严重不足。从全国的体育场馆开放和经营情况来看,体育场馆数量和利用率水平还是很低。我国目前体育场馆远没有达到国家相应的建设要求水平,同时缺少体育社会辅导员的帮助。这些均无法满足城镇居民对体育健身的要求。大城市主要是省会,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是高校、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集中之地,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经济水平较为发达,基于城市现代化的需要在资金的投入以及体育场馆的修建,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是中、小城市,特别是乡镇所无法比拟的。作为社区、居委会、乡镇的体育健身中心和健身点,由于经济条件的因素,发达城市和较发达城市及不发达的地区之间的差距十分明显。

3.城市居民的健身活动消费水平差异

作為一种新的消费指标“体育消费”,在我国还处于相当低的状况,人均体育消费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仅为0.5元,而我国的邻国日本达到了20元人民币的水平,虽然我国居民娱乐、教育文化费用的支出,从1985年至1997年的12年间,占工资支出的比例提高了2.6%,但是增长的幅度还是不快,并且地域之间发展极不平衡从全国的形势来看,大部分中部或西部的中型城市,特别是小城镇居民的体育文化水平还远低于全国消费水平的平均值。

二、体育经济在城市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1.发展体育经济对城市建设的积极作用

发展体育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国民的身体素质,许多国家的经验证明,发展体育对推动城市综合实力具有积极的影响和作用。从经济学角度看,体育在提高国家综合实力与国民收入上,比其他高投入的经济部门具有更大的发展优势。发展体育经济对城市建设的积极作用有以下四点:(1)发展体育经济可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2)发展体育经济可以提高城市的实力和形象;(3)发展体育经济可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机会;(4)发展体育经济有利于城市的经济合作与交流。

2.体育经济给城市现代化建设带来的负面影响

虽然体育经济的发展对城市经济建设有着不可估量的潜在动力,但是同时也带来许多负面影响。一是浪费。竞技比赛大型体育场馆的专业性很强,不适合大众体育活动,因此在使用完之后,很可能长期处于闲置状态,造成浪费。因此在发展体育的时候,应当注重可持续发展。二是污染。在短时间内在城市聚集,打破了城市的平衡,超出城市的负荷,人流聚集带来的空气污染、噪音、废物垃圾等,给城市造成污染。三是如果运作不好,会带来商业风险。如第21届蒙特利尔奥运会负债20多亿美元,不仅没有带动经济发展,反而给城市发展带来了沉重的压力。

三、体育经济与城市经济的和谐发展

1.体育经济开发应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共同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

体育经济开发应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共同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每个城市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人文环境,以及历史渊源都有各自的特色,具有不同的民族性格和气质。因此体育开发要因地制宜,符合当地人们的心理特征和人文特征,真正做到全民参与。另外,每个城市都有其独特地貌特征和气候特点,因此应优先发展适合自身条件的体育项目,只有这样才能可持续发展。

2.体育经济的开发要与区域经济和谐发展

我国地区经济差异也带来了城市间的经济发展差异,以沿海地区和中部省会为中心的周边经济发达地区,应利用其综合实力优势,大力推动全民健身运动及体育基础设施普及,大力推动社区体育的发展,同时还要适当发展高品位的体育项目,以提高城市品位。在体育产业领域,利用其技术、资金等优势,以高新技术为主,增加体育产品的附加值;利用地域信息快捷的优势,迅速占领国际国内市场,最终形成体育与经济同步发展的格局。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人口众多、资金匮乏,应结合实际,发展适合大众群体的体育项目和产品,同时在辖区内为群众建设并完善体育健身场地和设施。少数民族地区应结合当地的民族文化和经济情况,大力发展民族传统项目,选择带有少数民族特色的体育产业,实现经济与体育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林仪煌:体育与环境[J].福州大学学报,2001(3)

[2]任海:论奥运会对举办城市和国家的影响,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10

[3]冯霞:人文奥运对北京构建和谐社会的促进作用[J].体育文化导刊,2005.12

[4]杨有光:体育经济与城市现代化建设关系的研究[J].产业经济,2007.5

作者:张 云 张 黎

城市现代化与体育经济论文 篇2:

城市化进程中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保护

摘要:随着城市现代化的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赖以生存的环境正日益遭到侵蚀。本研究运用文献法,实地调查法和逻辑分析法,以城市化进程中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发展为研究对象,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内涵、城市化对其冲击、城市化进程中如何进行保护和发展等方面进行研究,以期探索城市化进程中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保护与发展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城市化;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保护

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城市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理想场所,城市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态,城市化则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阶梯。历史上,有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把城市化作为一种有力的杠杆,努力通过城市化来促进经济要素的地域集聚、城市景观的地域推进、城市文明的地域扩散,从而使社会文明形态完成“惊险的一跃”。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它已经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不可阻挡的潮流。城市化的过程实质上也是一种文化形态的变迁过程。十七届三中全会报告中指出,当前是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新的形势下云南加快了城市化进程,但快速粗放型城市化对文化造成现实的破坏与潜在的危险,已成为我国社会和城市发展的制约因素,危及到城市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云南作为多民族的省份少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首当其冲受到冲击。

随着城市向大型化、现代化、经济化方向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赖以生存的环境正日益遭到侵蚀。如何处理好传承、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既是学术界研究的重大课题,也是政府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本研究选取城市化进程中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发展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法,实地调查法和逻辑分析法,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内涵、城

市化对其冲击、城市化进程中如何进行保护和发展以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对城市化进程的积极作用等方面进行研究,以期探索城市化进程中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保护与发展的有效路径。

2城市化进程对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影响

马克思(Karlarx)认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是人类聚合的根本,社会成员聚合的倾向是无法阻挡的,在适当的条件下,人们会自觉地聚合在一起,城市为更多人提供了产生丰富社会关系的空间和载体,使初级群体向次级群体的社会结构演变成为可能。在乡村社会结构中,初级群体的比重占据主导地位,影响和制约着人们的意识和行为,进入城市后的人群逐步摆脱了相对单一的血缘至亲圈子,走向了广阔的以地缘和业缘为主的社会关系之中,使人们的意识体系产生改变。帕克(RoberPark)认为:大城市从来就是各种民族、各种文化相互混合、相互作用的大熔炉,新的种族、新的文化、新的社会形态就是从这些相互作用中产生出来的。

城市化已经成为全球文明的一种模式,城市化使世界各地的城市有趋同的态势,基本相同的城市框架、城市社会结构、城市人口分层,决定着城市功能和作用的相似,作为城市文化的熔炉,锻造出来的各种文化现象自然会出现近似的方面,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也同样如此。

第一,城市化的少数民族体育文化更加规范,因为城市以契约为主体社会结构的严谨性,决定了城市生活各方面的严谨程度,大凡进入城市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多数内容产生了规则细化倾向,减少了体育活动的随意性。例如彝族的“阿细跳月”在城市广场文化中已经被规则化。

第二,城市化进程使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发展迅速。进入城市文化空间,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了发展的动力,也使保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更广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入城市,可有效地借助城市的综合文化融合能力不断提高文化品位,借助文化辐射势能,向更加广泛的地区传播。同时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需要内容和形式方面做出符合时代的改进,这样才能进步,才能有更广泛的生存空间。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品味的提高和知名度的上扬,也有利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形象传播。城市化带来的城市和城镇网络体系的发育和完善,也现实地促进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网络体系发展。现化化的城市管理机制,又是发展现代体育的一个有力推进器,它给体育经济的发展提供着一种管理机制方面的系统支持。

第三,城市化进程中的少数体育文化更加具备现代意识和风格,进入城市的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经过城市文明的熏陶产生了意识、内容和表现形式等方面的现代化转变,在一定程度上消弱了传统的保守模式的束缚,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创新和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地突破。

3城市化进程中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现状与存在问题

3.1城市化进程中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现状

自人类建立起更多能够满足自身需要的城市,人类就迈开了他们全球化的步伐。少数民族体育在现代城市化方面进程相对缓慢,对于城市生活方式,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的部分内容的确存在着先天的不足,诸如其中依然发挥至关重要作用的实用性、与节庆活动的关联性、审美性等强烈地制约着它的城市化进程。

就实用性而言,像傈僳族的射弩,傣族的孔雀拳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十分强调其使用价值,要求习练者掌握和强化其实战技击能力。但文明社会已经不需要人以拳脚来解决纠纷,从这个角度上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技击实用价值的生存空间已经很少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审美性是与其生成环境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其乡土气息浓郁,较少现代城市审美倾向。

因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更多的是与其发生成长的环境密不可分,它的内容、形式和思想多是发端、生存于乡村,不适应城市生活环境。当前,城市化进程中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由于其根本依托环境发生变化,其在文化的变迁和重构中正在不断地失传和被抛弃。

3.2城市化进程中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存在的问题

城市化的核心问题是人口的城市化,其表现形式是人员的大量流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少数民族人员纷纷涌入城市。由乡村向城市的发展固然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在由分散、落后的乡村向密集、发达的城市转移的过程中,在文化的变迁和重构中造成了大量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失传和丢弃。

从目前的情况看,城市化过程中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第一,城市化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受众越来越少。由于城市化、现代化步伐的加快,特别是由于电的使用和电视的普及,各族人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耕作制度和生产方式正在发生急剧改变;参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已不再是人们生活的内容,休闲娱乐等都市文化的冲击使少数传统体育文化的受众越来越少。

第二,经济利益的要求动摇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存的社会根基。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打工热潮,使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富余劳动力纷纷涌人东部沿海发达城市。农民外出打工对推动城市化进程、增加农民收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观念的改变、提高农民素质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农民外出打工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却是一种强大的挑战,因为外出打工的人所接受的都是社会的主流文化、都市文化,他们大多背离了故土的传统、价值观念,文化认同也发生了改变,导致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后继乏人,其社会根基发生了动摇。

第三,城市化导致了民族凝聚力减弱,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生长失去了组织依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少数民族人口纷纷进人城市,原来相对集中居住的格局被打破,逐渐分散于城市的各个角落。正是由于散居的原因,再加上人们为早日融人主流社会而疲于奔波,很少有人或组织热心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工作,结果是民族凝聚力逐渐减弱,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生长失去了组织的依托。

第四,由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不受重视,传承机制脆弱,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后继乏人。随着全球化、现代化、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学校体育出现了误区,许多具有民族特色、地方特色的体育文化活动无法体现,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受到主流体育文化的排挤无法进人学校课堂,其结果是学生从小就学会了现代体育,而本民族的传统体育活动和所存载的文化却知者甚少。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不受重视的情况在民间也同样有所体现,民间艺人地位在下降,表演艺人没有观众和舞台。老一辈艺人的处境是一面境子,所以年轻一代继承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的寥寥无几。

4城市化进程中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建议

城市化进程是时代发展的趋势,同时,城市化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冲击也是不可逆转的。在城市化进程中如何保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无疑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难题。这就要求有关部门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使城市化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开发、利用同步进行,和谐发展。

4.1在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进行全面调查的基础上按“分类分层”的原则进行保护

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哪些应该重点保护,怎样保护,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因而有必要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作一次全面彻底的调查,在弄清各种传统体育文化的现状、分布等基本情况的基础上,按“分类分层”的原则进行保护。

在“分类”方面,首先需要了解保护对象的现状如何,还能不能进行保护。如果需要保护的对象有的虽已衰退,但还存在,可以直接进行保护。有的已濒临消失,需要先抢救,然后才能进行保护。有的虽然重要,但已完全消失,无法保护了,也应当有相关的资料存档。其次还要根据不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特点有所侧重,加以分类。如有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现在仅有一些六七十岁的老人会,那么,抢救的措施首先应是侧重对老艺人的保护,让老艺人培养一批年轻人,才能使其延续,得到保护。

在分层方面,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可以分为国家级和省级两层较为合适。如果某一具体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从全国的层面上看,既独特又有很高价值的,则应该进行国家级的保护。如果在全国的层面看较为一般,但从全省的层面看有很高的价值,则只进行省级保护。从全省的层面看也较为一般,但仍有较高的价值,则可进行记录式保护。

分类分层保护是在科学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只有这样,才能找到真正有价值的、值得保护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4.2把保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纳人城市建设规划

在城市化进程中,各地在制定城市建设规划时,必须把保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考虑进去。要充分尊重历史和传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蕴涵着本民族的历史和传统,并且具有许多有形的文化资源,在城市规划建设中,要把这部分资源保护下来,尽量不破坏原貌,保持其生态文化环境。要体现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城市是一个地区的形象代言人和向外展示的窗口,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能使人感觉到一个城市的民族文化气息,在城市中感觉到民族特色。这样做,既能满足城市居民和游客对民族文化的需求,又有利于保护、继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4.3政府要高度重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工作

保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政府责无旁贷的任务,各级政府必须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保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4.3.1立法保护

在诸多的保护措施中,最关键的是立法保护。立法保护能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不仅系统全面,而且能规范政府、社会、民间的行为,使其有法可依。在我国,有形文化的保护已经有系统的保护法律法规,但无形文化保护的法律法规尚未健全,需要加紧立法。

4.3.2各级政府要保证保护经费的正常投入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建设同样需要经费投入。建议各级政府在城市规划中,要把保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经费纳入预算。另外,还要将挖掘、整理、研究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经费列入地方的财政支出。

4.3.3要建立健全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管理机构和保护队伍

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是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涉及到社会学、宗教学、考古学等各个门类。这就要求各级政府要建立健全民族文化管理机构,保证其编制和必要的经费,建立一支懂业务、有责任心、有能力的保护队伍。

4.3.4要保障民间艺人的知识产权

尊重他们的劳动,使他们乐意于传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可以借鉴云南省和湖北省恩施自治州的做法,分期分批授予各类民间艺人荣誉称号,并给予他们适当的生活补贴,一方面使他们能够安心传承民间文化,另一方面通过对民间老艺人的重视引导一部分人加人民间文化传习的队伍中来,保证民间文化后继有人。

4.3.5积极引导城市民众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

各级政府要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开展民间文艺活动,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得到社会的重视和认同。近年来,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各地为推动旅游业的发展而举办的“三月街”、石林彝族自治州举办的“火把节”等民族节日,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到了积极的作用。

4.4发挥教育和舆论的导向作用,增强民众的保护意识,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生成提供社会条件

通过报刊、电视、广播、网络等方式进行广泛的宣传,使广大民众了解当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存在的状况和对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使其增强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意识。并且应把优秀民族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作为素质教育的内容列入教学大纲,通过学校教育的力量,让学生从小就了解本地本民族的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形成自觉保护民族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意识,并通过教育的方式传习民族体育文化,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后继有人。

作者:刘 坚 吕 赟 徐长红

城市现代化与体育经济论文 篇3:

关于水文化体育旅游圈的理论分析

摘要:水文化体育旅游圈开发必须建立在多个理论支持下进行,确保体育旅游圈的开发有理可循,实现科学合理的规划建设。对此展开探究,概述了水文化体育特征,叙述了水文化体育旅游开发基础特征,并详细阐述了多种理论依据下的水文化体育旅游圈开发内容。

关键词:水文化体育;旅游圈;开发规划;理论依据

一、引言

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加快推动了旅游业、体育行业的发展,强身健体与旅游相结合开拓了新型旅游市场,其中水文化体育旅游项目与活动受到了人们的广泛重视。水文化体育旅游圈的开发主要注重两个方面,第一是对水文化的传承发扬与保护,另一方面是体育旅游圈的开发与管理。水文化体育圈的开发理论包括了圈经济学、旅游市场学、旅游经济学、旅游心理学、体育社会学、体育经济学、体育文化学等,此外基础理论还包含了圈依赖理论、地区分异规律、结构理论以及可持续发展理论,强调现代化旅游圈的开发必须注重与社会经济的结合,促进可持续发展。

二、水文化体育旅游概述

1.水文化

水文化是存在于不同民族、国家和地区中关于水的相关文化,它包括人们对水的认识和感受、关于水的观念,管理水的方式、社会规范、法律,对待水的社会行为、治理水和改造水环境的文化结果等,通过宗教、文学艺术、制度、社会行为、物质建设等方面得以表达,这是一种彰显人水和谐关系的文化。

从广义上来讲,水文化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以水为载体,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一个民族文化中以水为载体形成的各种文化现象。狭义来讲,水文化是与水相关的各种社会意识,比如与水相关的社会政治、哲学思想、科学教育、文化艺术、理想信念、价值觀念、法律法规、道德规范、民风习俗、宗教信仰等意识形态。

从水文化与万无关联来看,有五个主要方面:

①与自然规律的关联:我国自古有“水到渠成”这一成语,阐述了水与自然的基本关联,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在自然的表现上,有海纳百川、沧海桑田、水滴石穿、水涨船高等,充分反映了水与自然规律的联系。

②与经济生活的关联:比如“开源节流”,说明在人类的经济生活发展中,既要创造发展经济增加收入,也要节约水资源,避免浪费。说明了水是战略性经济的重要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连。

③与政治的关联:自古有“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警句,说明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治国理念中,人民群众与统治者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的,人民可以支持优秀的统治者,也可以随时推翻腐败的独裁者。

④与人的关联:水是生命之源,是健康之本,久旱逢甘霖、春雨贵如油就说明了人对水的渴望。

⑤以水喻人:无论是高山流水、柔情似水,还是出水芙蓉、带雨梨花,抑或是智者乐水、饮水思源等,都说明了水与人的重要关联。

2.水文化体育旅游

根据水文化的类别与体育旅游的特征,水文化体育旅游主要有四大类别:第一是赛事观赏类。主要内容是观赏水上运动赛事,比如帆船比赛、赛艇比赛、沙滩排球、游泳比赛等;第二是运动参与类。主要内容是参与各项水体运动比赛的旅游活动,比如奥运项目与非奥运项目、竞技水上运动项目以及非竞技水上运动项目,少部分还包括极限水上运动与拓展水上运动等;第三是娱乐休闲类。主要内容在于让游客感受到身心的放松,以休闲度假为主要目的,具有娱乐性的休闲型水上运动,比如垂钓、划船、游泳、冲浪、水上嬉戏等;第四是民俗风情类。这一类多以民俗文化旅游风景区为主,通常为山水结合多样化的旅游风景,比如湖南的凤凰水寨、江西乐平的划龙舟、广西柳州的撒网捕鱼、云南大理的苍山洱海民俗风情旅游区等。

水文化体育旅游圈的开发应当是在明确水文化体育旅游类型的基础上,展开相应的规划,根据和不同的水文化资源类型来制定相应的开发战略,也包括多个类型的配套开发。此外,水文化体育旅游圈的开发过程中,必须有多方面的理论支持作为旅游圈规划发展的指导方针。笔者在资料查阅后根据自身经验总结出七大理论,作为水文化体育旅游圈开发的理论基础:圈经济学、旅游市场学、旅游经济学、旅游心理学、体育社会学、体育经济学、体育文化学。以七大理论为基础,为体育旅游圈的开发研究提供理论支持与规划发展决策。

三、体育旅游圈开发基础理论

在水文化的视阈下,体育旅游圈的开发应当符合多方面的要求,比如站在城市现代化建设的角度来看,体育旅游圈的开发应当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充分结合:站在体育文化和强身健体的角度来看,体育旅游圈的开发应当注重体育功能与旅游的结合。此外还应当考虑水文化体育旅游存在的安全隐患,由于水文化体育旅游的种类繁多,加上圈环境因素的多样化,不同种类的体育旅游项目与活动存在的安全系数多不相同,一般赛事观赏类的安全系数最高,极限水体运动的安全系数最低,其次民俗风情类水文化体育旅游圈大多具有较高的自然属性,对自然条件的可控性较低也会影响旅游圈的安全系数。

本文站在城市现代化建设的角度上,对城市滨海、胡泊、河流等水文化类型的体育旅游圈开发理论进行探究:

1.圈依赖理论

可以说体育旅游开发项目具有非常显著的圈经济效益,能够带动周边产业的发展,比如建筑业、商业、交通运输业等行业,并有效提高圈经济的实力。所以水文化体育旅游开发必须注重圈经济发展中的经济学理论,包括对投资机会的分析、对产业结构的规划、对旅游项目的风险评估等,确保建立最佳的旅游产业结构。圈依赖理论表现在资源与市场需求的供给问题,即体育圈的开发必须结合市场需求、当地旅游资源与配套设施的供给问题等,确定供给指标与需求指标能够达到动态平衡,还要充分考虑旅游综合效益,比如对环境的影响、对社会效益的影响、对经济效益的影响等。圈依赖理论最显著的特征在于不同地区的体育旅游资源之间的共享,提高了地区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原因很简单,因为体育旅游圈的资源破坏必然会对该地区的经济环境与收益造成影响,可能会殃及周边地区,所以不同圈之间的相互依赖与合作理念是体育旅游圈开发的重要理论依据。

2.地域分异规律

体育旅游开发,尤其是水文化体育旅游受自然综合条件的影响非常显著,一般根据地域分异规律,包括了地带性规律与非地带性规律,前者有气候、水文环境、生物环境、自然综合体分布与变化现象等;后者有海陆相互作用的影响、固定海拔高度的影响、固定地形地貌、水深等影响。地域分异规律是导致水文化体育旅游资源地域差异的主要原因,不同圈除了水文化资源之外,还包括了其他体育旅游资源,比如山地资源、人文资源等。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过程中,社会文化分异发展形成的民俗体育旅游资源差异在逐渐缩小,城市人工水文化的体育旅游开发受地域分异影响较小,而一些民俗文化浓厚、历史文明悠久的水文化则通常会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和自然基础,所以在开发中应当充分考量地域分异规律,便于资源的整合与合理的规划。

3.结构理论

体育旅游圈空间结构中,旅游项目区和旅游城市为结构整体中的节点,城市交通道路、体育旅游线路等为轴线,水体面积、水文化体育旅游圈范围是结构整体中的面。根据城市水文化体育旅游项目的特征来看,一般都具有集散功能,会导致周边区点旅游的空间竞争与合作,并产生不同圈之间的流动性,包括了客源流动、旅游产品、资金、人才等多方面的流动。在体育旅游圈开发的初始阶段,应当采用增长点开发模式,即注重水体运动与体育活动项目的开发与建设,进而在“点”上对周边体育旅游引起促进作用,逐渐完善点与轴的结合。后期则注重轴线的开发模式,促进旅游圈规模的开发。结构理论能够为水文化体育旅游开发模式提供有力的支持。

4.可持续发展理论

再者是站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宏观角度来看,水文化体育旅游圈的开发必须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战略,要加强圈、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协调,确保对旅游资源的开发既能够满足当代人的经济发展需求,又能够为后人留下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不会对后代人的经济发展造成威胁,进而实现各代人之间资源与收入的公平分配。水文化体育旅游资源对水环境、自然环境的依赖性非常强,促进水文化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是非常关键的,要求在发挥地方文化特色、民俗风情,保护地方传统文化、生态环境的同时,又能够满足当代人的发展需求。要做到不仅仅让旅游者全面体验水文化旅游活动,同时也能够维持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并适当提高当地居民的收入。实际的内容包括引进先进的开发理论与管理手段,建立合理的空间结构,为后代人的体育旅游建设预留充足的资源与基础条件,严格禁止掠夺性开发,坚决防止因不合理开发引起的环境与社会问题,合理控制基础设施的投入建设,适当规避风险等。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水文化体育旅游开发的战略规划提供了参考与引导。

四、体育旅游圈开发内容

1.体育旅游资源开发

水文化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是旅游圈开发的基础工作,主要对体育旅游圈的产品类型、空间结构以及整体形象等产生影响,包括了类型与等级的开发、空间资源的整合等。

首先是資源类型与等级的开发:要求在确定水文化体育旅游圈范围之后,从圈角度展开旅游资源的调查、评价与等级体系构建以及明确。比如,对水文化体育旅游资源的优劣现状进行调查,确定资源中具有优势的类型,并评估具有优秀价值的旅游资源,明确与划分资源品位等级,进而构建体育旅游资源等级体系。这一工作主要目的在于发挥水文化旅游资源中的优势类,摒弃劣势类资源,为重点体育旅游项目的开发提供重要的方向。方向的确立后,则应当对资源的开发建立限定机制,尤其是限制重点优秀资源的开发,并规范开发过程,严格禁止过度开发。对于开发潜力比较大,且市场需求不足的资源应当暂时停止开发:而对于优势比较显著、前景比较开阔的资源应当着重开发,有利于打造旅游品牌。

2.体育旅游产品整合

体育旅游产品资源包括了自然资源、历史资源以及社会资源等,以这些资源作为基础原料,来实现旅游产品的开发,即水文化旅游配套项目,比如健身项目、疗养休闲项目等。旅游产品资源的整合主要是在开发运营的关键时期,充分考虑客源市场需求与自身旅游的招牌特色等,发展主题化旅游,针对需求量较大的资源进行设计、加工与组合,进而为游客提供参与、购买与消费的一条龙服务,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体育旅游文化。体育旅游产品是体育旅游活动的基础,也是旅游项目开发的重点,其优劣直接影响体育旅游圈的可持续发展,所以旅游产品资源的整合是水文化旅游圈开发的核心。

3.体育旅游客源开发

客源市场的开发是水文化体育旅游乃至所有旅游业发展的生命力。在水文化体育旅游圈的开发过程中,必须充分分析当地的体育旅游资源环境下的旅游客源情况,这样才能针对性地开发不同类型的旅游产品与项目,并适合不同阶层的消费群众。比如面向休闲体育旅游客源的市场、面向青少年的刺激旅游市场、面向中老年服务的医疗体育旅游市场、面向高收入白领的健身旅游市场等。如何进一步提高旅游客源的开发,从传统成功学的理论来看,打造名牌体育旅游项目或产品是最有效的方法,提高知名度能够吸引无限距离的客源,创造不可估量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应。这一过程必须努力发挥圈各项优势,不断提高旅游基础设施的服务,不断充实与完善旅游线路,不断扩充体育旅游项目,不断引进新颖流行的水体运动,加强体育旅游资源、产品、服务的全面创新,首先保障体育旅游圈的稳定发展,其次确保客源市场的稳定与源源不断。

4.体育旅游市场营销

水文化体育旅游市场营销的开发包括了旅游形象的开发、旅游类型的整合以及营销手段的整合。形象的总体开发是市场营销的重要基础,根据营销理论应当充分考虑消费者的心理与需求,淡化传统促销理念,尤其是当面对海外游客时,更应当避免中国式的促销手段,统一体育旅游的整体形象,塑造一个鲜明的形象,并以此重新定位,比如确定水文化旅游景点的名称、徽章、吉祥物等。市场类型的整合是站在旅游项目类型和景点类型上展开的,因为不同圈有不同的体育旅游景点与项目,可以组合成为具有功能多样化的体育旅游线路,主要的分类依据可以根据市场客源消费水平与旅游动机等。最后营销手段的整合必须符合现代化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扩大营销团队,提高效果,根据目标市场特征,确定营销方式与策略,形成体育旅游产品策略、价格策略以及销售渠道策略,并与关系营销、网络营销、媒体营销等多种手段紧密结合,提高营销质量。

五、结语

综合全文,水文化体育旅游圈的开发必须注重圈依赖理论、地域分异规律、结构理论以及可持续发展理论。在多方面的理论支持下,加强旅游资源的开发、体育旅游圈的整合、客源市场的开发以及市场营销的创新等,为体育旅游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开发环境。

作者:陈轩昂

上一篇:学校艺术教育模式建构论文下一篇:油气资源开发世界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