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院校生物化学实验论文

2022-04-23

摘要:高职院校以培养专业知识技能技术人才为目标,因为在教学上更加强调实践操作的引导。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生物化学属于专业性的基础课程,而实验则处于关键位置,学生需要依靠大量的实验操作来掌握相关知识Hello和技能,发展成为技能出众、实验操作能力强的专业人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医药院校生物化学实验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医药院校生物化学实验论文 篇1: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中医药院校化学类“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研究

摘要:“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化学类课程对高等中医药院校中药学类、医学类专业学生来说,是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其学习会影响后续专业课的学习,进而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效果,即化学类课程的教学效果。为提高该类课程的教学质量,相关院校可实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优化并改进课堂的授课形式,教学过程不再以教师为主体,而需要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共同合作的方式来实现教学的全过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突出了学生的中心地位,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运用知识的能力。实践证实,采取这些方法后,化学类课程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双一流”建设;化学;网络教学平台;“以学生为中心”

基金项目院2020年度吉林省高等教学学会项目“5G时代下,中医药院校物理化学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研究”(项目编号:JGJX2020D149)研究成果之一。

2015年11月5日,国务院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要求坚持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明确地提出了“双一流”大学建设的任务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又进一步明确了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1]。为此,各高校纷纷进行改革,高等中医药院校在“双一流”建设进程中,在专业结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环节和教学手段等方面均进行了优化,然而当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还比较普遍,“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并没有真正融入教学过程中。1952年,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首次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2],这也是高等教育专业认证所遵循的基本理念之一[3]。本文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模式,探索将传统的课堂讲授转变为师生双向互动的课堂教学方法,课下让学生以个体或小组合作的形式,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自主学习。

一、化学类课程的作用与地位

医学和中药学各专业本科及研究生层次的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等化学类课程是相关专业的基础课,这些课程为中药化学、生物化学、生理学、天然药物化学、化工原理和药剂学等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化学推动了现代医学和中药学的发展;化学逻辑思维的培养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提供了理性构架;化学类学习方法的掌握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模式搭建了框架;化学类实验操作的训练有助于后续综合性实验的设计与实践。化学类课程目标和专业培养目标是一致的,化学各章节的知识是中药学类专业课程的重要基础,教师需遵循“夯实基础,注重应用,培养能力”的课程定位原则,加强化学基础知识的教学,注重理论与实际之间的联系,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实践应用能力,让学生体会到学以致用的乐趣,为培养具有创新和科研能力的高素质中药学人才提供强有力的保障。而且,化学类课程为研究生開展深入研究提供了理论、方法和技术。所以,对于医药院校来说,化学类课程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以及科学研究的开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4]。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化学课程教学改革及实践,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学习能力的培养,提高化学课程教学覆盖度,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5]。

二、中医药院校化学类教学模式的改革

中医药院校化学类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与中药学、医学有关的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基本方法等,很明显,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学生的要求,亟须进行教学改革。在当前的“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以往的“老师在上面讲课,学生在下面听讲”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在学生学习的需求和社对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需转变教学发展中心,改变教学模式,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模式。“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不能只思考教师应该如何“教”,更要探究学生该如何更高效地学,如此一来,教学相长,才能充分发挥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潜能,构建引导学生自我管理、主动学习的教学模式[6-7]。

三、“以学生为中心”自主学习模式的实施

(一)“以学生为中心”自主学习模式的意义

大学课堂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而且还是知识、观点交流与碰撞的园地,中医药院校化学类课程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模式,能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强化学生的理解能力、观察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该教学模式通过成立课程学习小组,可以让学生形成自己的学习团队,增强团队意识,并在小组讨论中学会互相帮助、互相借鉴,共同完成工作任务,以锻炼学生的独立操作技能,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创新意识。发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实施创新型教学,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使学业与就业实现无缝对接,最终实现教书育人的效果和目标,为深化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经验。

(二)“以学生为中心”自主学习模式的构建

要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模式,需要教师深入全面地掌握化学学科的知识内容,并对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加以精心设计。根据教学内容和大纲要求,课堂讲授环节要构思好以“讲”为主和以师生讨论为主的内容和环节。另一方面,要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模式,教师应搭建网络教学平台,并将相关课程教学资料上传到网络平台,如课程标准、课程学习、单元设计、教材、基础资源、课程整体设计、教学日历、在线测试、教学课件、教学方案、试题库等,在平台上建立班级,并添加学生信息,这样学生就可以看到并充分利用所有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化学类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分成视频、测验、实验虚拟仿真模拟、讨论和作业等不同模块,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合理安排观看视频,进行在线测试等不同形式的学习,遇到问题可随时在留言区留言,教师会对学生遇到的问题进行及时反馈,并根据学生遇到的疑点和难点调整授课内容,这种多维度、多方向的训练可激发学生的猎奇心,激起学生学习和研究的热情,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以学生为中心”的合作学习模式的实施

“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不仅包括单人学习,还包括小组学习,单人在网络平台学习可根据个人时间进行学习;在小组学习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设定适于集体讨论解决的问题,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课题或者一个任务,让学生进行分组,以团队合作的形式讨论完成任务。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应明确组员分工,制定评分标准,形成组内合作、组间竞争学习氛围,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四、“以学生为中心”自主学习模式的效果评价

“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模式实行全面考核,为使成绩评定更加合理,不再把卷面成绩作为唯一考核指标,而加入了更多能反映学生自主学习和学习成效的评价形式。学生在小组讨论或自主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在巡场查看时,要及时纠正学生的问题;学生在讨论或练习结束以后,教师应加以总结,讲解知识技能要点,并突出教学的难点及重点;教师讲解以后,再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组实施工作任务,在此过程中,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并打分。另外,教师可根据网络平台上每个学生的在线学习状况、各种测试结果、讨论参与程度,做好学生学习效果评价,结合学生期中、期末考试成绩以及学生在实验课中的表现综合评分。

五、结语

“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模式重新定位了师生角色,始终秉承教学相长、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在这一模式中,学生在教师的监督、引导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上主動参与教学,课堂下通过网络学习平台学习,能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学到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及方法,使更多的学生愿意参与到教学中来,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创造性。

参考文献:

[1]王岚,王皓,张凤.“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研究[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31(01):63-66.

[2]邬瑞光.“以学生为中心”的中药学专业物理化学课程教改实践[J].创新教育,2017(29):221-222.

[3]李志义.解析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学生中心理念[J].中国高等教育,2014(21):19-22.

[4]张浩波,施小宁,陈晖.高等中医药院校化学教学困局及改革对策[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17,25(01):117-119.

[5]王雅洁,李德慧,吴勇,等.高等中医药院校《物理化学》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与实践[J].广州化学,2018,43(01):1-4.

[6]张琳.“以学生为中心”有效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9,21(02):37-40.

[7]张明波,李莉,栾泽柱,等.中医药院校物理化学教学改革与探索[J].广州化工,2014,42(12):247-248.

(责任编辑:邹宇铭)

作者:杨晶 汲丽丽 董雪莲

医药院校生物化学实验论文 篇2:

高职院校生物化学实验教学策略研究

摘要:高职院校以培养专业知识技能技术人才为目标,因为在教学上更加强调实践操作的引导。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生物化学属于专业性的基础课程,而实验则处于关键位置,学生需要依靠大量的实验操作来掌握相关知识 Hello和技能,发展成为技能出众、实验操作能力强的专业人才。但高职院校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当前存在不同层面的问题,这要求教师结合当前的教学环境做出优化创新,以此提高生物化学实验教学的指导水平,帮助高职生在实验中取得显著发展成果。

关键词:高职院校;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学生

生物化学实验是高职学生在个人专业学习中面对的实践操作类课程,它能能够更好地对所学知识进行探究和验证,掌握科学研究技巧,并锻炼自身的操作、思考以及创造能力,是培养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路径,其教学的模式影响学生今后专业素养的发展。从实际教学状况来看,高职院校生物化学实验的指导并不完善,无论创新性,还是学生的实操能力,都有待提升。本文以此为方向,分析高职院校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的问题和优化方向,提出有效教学策略。

一、高职院校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缺乏主观能动性

就高职院校学生整体的综合素养来看,其学科基础能力差异较大,高职教育水平的限制下,一部分学生并不具备良好的实验操作能力,并且对生物化学存在抵触情绪。这导致很多学生在生物化学实验这门学科中多处于被动地位,往往一节实验课需要学生自主预习,课中教师讲解指导,然后学生操作实验,获取实验数据和结果,并将其形成完整的实验报告,由教师进行批改[1]。而这一教学模式统一且固化,学生更多依赖书本和教师的任务指导,很少进行独立的思考和创造。同时,很多教师并不注重学生实验认知和思维的启发,以至学生最初并没有形成准确且牢固的科研精神,所参与的生物化学实验活动基本是机械化地完成教师下发的任务,很少主动进行拓展性的探究,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专业素养的发展。

(二)实验教学课时不充足

与生物化学课程相关的知识内容密度较大,且理论体系复杂,有着很大的记忆难度。那么为了降低学习难度,需要学生参与多种配套的实验活动进行验证,以系统、直观的方式来帮助个人进行理解和记忆。然而,高职院校更加侧重理论方面的指导,生物化学实验课程安排的课时并不多,部分理论知识没有对应的实验操作要求,这导致学生对很多专业信息的理解处于模糊层面[2]。另外,实验需要一定的器材和场地支持,部分高职院校在实验资源设备方面供不应求,使得很多学生难以有充分的空间来完成实验探究活动,由此降低了持续性做实验的欲望。

(三)缺乏创新性的突破

当前高校学生面临的竞争压力较大,在学习方面有了多样性的需求,这同样要求学校在教学模式上给予充分的支持,做出有效创新。然而高职院校在生物化学实验中多采用固化的引导模式,实验课中侧重于验证性实验,仅仅指导学生掌握一些操作要求和规范技巧,而忽视探究性和创新性的实验活动,涉及的新思维和新技术并不多,使其无法取得显著教学成绩。

二、高职院校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优化方向

高职院校生物化学实验属于专业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内容,学生在这一阶段缺乏与之相关的思维结构体系,导致课堂无从下手,实验中多存在迷茫心理。教师要帮助学生克服这一困境,除了对实验过程进行形象化处理,还需要确立教学的目标,而不是仅仅以完成实验技能讲解为任务。首先,要启发学生亲自参与化学实验操作过程,以实验来思考并且验证理论知识,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其次,给予充分的探究空间,深入训练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高职院校生物化学实验面临的一大问题是资源空间的不足,很多时候由于场地的限制,学生无法自主完成部分实验项目,这无疑影响了实验能力的提升[3]。要有效开展生物化学实验活动,需做好充分的物质准备,满足学生的实验需求。比如运用信息技术来设置开放性的实验预约平台,让更多的学生对课堂内的实验内容进行巩固强化,并有机会探索自身的创新想法,保持对生物化学实验的热情和科研精神。

另外,高职院校教师在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良好实验习惯,比如对实验现象的真实记录、实验数据的整理、实验结果的分析、实验报告的书写等,使其养成严谨的科研作风,为今后职业发展奠定良好专业素养。同时,在实验设计思维方面进行强化培养,避免学生只注重实验的操作技能,而忽视创造力的发展。其中要借助多样的实验问题来激活学生的思维力,让其主动整合生物化学原理、实验方法,以探究和验证形成完整的专业认知体系[4]。

三、高职院校生物化学实验教学策略

(一)营造丰富实验环境培养学生实验思维

高职院校在实施生物化学实验教学的最初需要激活学生的实验意识,并且以形象、丰富的实验情景来塑造学生的科研精神,让其认识到实验在个人发展中扮演的角色,以此為学生在后期投入实验探究活动奠定良好认知基础。但要注意的是,生物化学实验对学生综合素养有较高要求,除了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还需要明确规范化的操作要领,避免实验出现大的错误,引发安全事故。基于这一问题,教师需要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制定教学计划。通常来说,高职院校在综合素养上较为薄弱,想象力和理科思维参差不齐,最初实验的指导需要关注学生能力的差异,就此精炼实验内容,选择趣味性浓厚且易于操作的生物化学实验,以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就此产生积极的探索欲望;其次,生物化学实验要特别培养学生的基础认知思维。为了保证学生今后在复杂的实验活动中顺利操作,并且取得良好成效,教师需要特别向学生强调实验守则和规范操作方法[5]。比如对于实验仪器和药品的使用需要做好使用记录、接触有害物品需要戴塑胶手套等;另外,要培养学生整合知识的思维意识。即学生开展的生物化学实验并不是个人独立的想象,而是紧跟理论知识的学习,有意识地在实验过程中联系专业课程知识,深化对实验现象的理解,最终将理论和实操结合,帮助个人就专业课构建系统性的思维体系。

(二)构建系统性的实验教学指导模式

实验是操作、观察、思考、总结等一系列活动融合的过程,为了帮助学生发展实验素养,在生物化学方面取得良好成效,教师需要制定系统性的实验指导流程,从实验项目的设定,到实验报告的呈现,都需要形成对应的教学方案。首先,要指导学生熟悉实验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和操作目标,以更好地指导个人的实验行为,在过程中建立清晰思路,有效观察和思考;其次,引导学生规范实验操作。整个生物化学实验中需要运用多种化学器材和试剂,初期使用会存在操作不规范,手法错误等问题,那么教师需要做好示范和提示,让学生能够以规范的方法来展开实验。同时,在课堂中的实验操作要注重协作和沟通,其中可以实施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进行思维的碰撞与整合,就此针对实验现象和操作要领进行探讨,从中获取更深层次的认识;另外则是实验数据的处理,在生物化学实验中这一环节至关重要,教师需要指导学生掌握获取实验数据的方法,以正确的思维来确保个人在今后实验中能够获取高质量的数据。并且也要明确实验数据认知,即学生要在个人操作中要如实记录实验数据,不能挪用和伪造实验结果,就此形成良好的实验操作素养。

(三)实验考核方法的改革

传统模式的高职生物化学实验考核主要是以实验报告的形式为主,这导致学生在应对高职生物化学实验考核时过分的重视实验报告,从而忽略了高职生物化学实验技能的学习。为了能够积极引导高职学生在日常的生物化学实验学习过程中,充分注重培养自身的实践能力,有效提升高职生对生物化学实验的重视,将高职生物化学实验的实践操作作为考核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是非常有必要的。如果在教学条件允许的前提条件下,可以适当的加大开放高值生物化学实验室,让高职学生能够更加熟悉生物化学实验室相关器材的使用,从而有效提升学生开展生物化学实验活动的综合能力,以此来强化学生对生物化学实验实践内容的掌握程度。根据高职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实践,生物化学实验成绩可以分为日常学习成绩和实验实践操作程序,生物日常学习成绩包含预习报告、日常表现以及实验报告等,生物化学实验实践操作成绩甚至由老师统一组织的实验操作考试,然后根据高职生物化学实验现场操作为学生确定一个综合性成绩。通过增加高职生物化学实验实践操作考试难度,提升高职学生的生物化学实验课程的重视程度,进而真正培养高职学生的生物化学实验综合素养,从而达到开设高职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活动的最终目的。

(四)运用现代教学工具辅助实验操作

现代教育强调信息技术和教学的融合,以此打造智慧化的学习环境,那么高职院校生物化学实验不能仅停留在传统教学模式中,需要注重引入创新的信息教学工具,以此提高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水平,让学生获取更加先进的学习体验。以虚拟仿真技术来说,面对枯燥、乏味的实验活动,这一教学技术可以更加形象地示范化学操作过程,并且动态化地呈现实训结果,人机对话能够增强师生互动效果,提高生物化学实验教学的进度和速度[6]。具体实践中,教师要组织学生借助计算机来构建可视化的实验操作环境,以仿真物体代替实训设备。然后基于实验目的和操作要求来设计完整的系统,并就此进行探究,比如试剂的添加、数据的分析采集、实验结果的获取等。但要注意的是,教学不能一味采用虚拟仿真技术,还需要结合课堂实际操作,构建两者协作配合的实验教学体系,从而全面培养学生在生物化学方面的操作能力;其次,在生物化学实验中采用微课模式。部分实验课程需要对结果进行审核,且过程中要求学生自主掌握多种实验相关的信息和材料,为了节省现场实验指导的时间,教师可以运用微课完成基础性的教学任务,使学生锻炼自主探究实验的能力。

四、结语

高职院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存在学生基础操作能力薄弱、主动性差,以及缺乏创新等问题,为更好地开展实验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强化生物化学实验操作能力,构建完整的实验思维。学校需要创建充足的实验资源环境,明确实验培育目标。在这一基础上,营造丰富、专业的实验操作空间来激活学生的实验思维,让其对生物化学实验形成强烈探索欲望。同时,构建系统化的实验指导模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教学工具的优势来展开实验活动,最终使学生树立良好的科研精神,通过有效操作在实验中取得良好成绩。

参考文献:

[1]李治伟,张谧,杜冰冰,张春强.医卫类高职高专院校教学实验室管理现状与改进策略[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21,42(01):79-80.

[2]王林华,邱结肖.虚拟仿真实验在高职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应用模式探索[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20(04):149-152.

[3]王芳,刘天熳.高职医学检验专业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20,38(02):54-55.

[4]代永沛,杜江,苏琰.信息化背景下的高职医学检验专业生物化学实验课程改革探索[J].教育教學论坛,2019(49):119-121.

[5]张勇,何智,丁培杰,谷存国.虚拟仿真技术与微课在高职生物化学检验实训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9,37(09):117-119.

[6]侯金星,安小鹏,宋宇轩,张周,沈文正,李云甫.高职《动物生物化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家畜生态学报,2017,38(09):90-93.

[7] 丁立央,曾庆波,杨莉萍. 高职生物化学翻转课堂体系的构建[J].现代职业教育,2019(09):170-171.

[8] 徐燕,丁倩,邵世滨,等.思维导图在高职医学"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文信息,2021(08):128-129.

[9] 肖莹,邱玲玲.高职生物化学实验教学的有效对策[J].知识经济,2016(20):156,158.

[10] 张露,潘昱.基于翻转课堂的高职医学生物化学实验教学研究[J].新一代,2021(02):80.

作者:何孝元

医药院校生物化学实验论文 篇3:

医药类高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实验教学模式改革

摘要针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结合医药类院校的特点,从实验内容、教学方法、资源配置等方面对医药类院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实验教学模式的构建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食品质量与安全;医药院校;实验教学;教学模式

A

Key wordsFood quality and safety;Medical and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ies;Experiment teaching;Teaching model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是国家教育部2001年批准开设的专业[1],截至2016年,开设該专业的高等院校共有225所,主要包括农业、轻工业、师范、理工、科技、综合性大学和医学类等高校,其中医药类高校近年来所占比例有所增加,现已有26所医药类高校开设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广东药科大学于2005年开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本科招生[2],作为开办该专业较早的医药类高校之一,其至今仍沿用早期工科院校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存在诸多弊端。如何利用自身优势,从实验教学入手,培养出具有医药院校特色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是其目前面临的一个重要且亟需解决的问题。近年来,课题组对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不断进行深入研究,坚持以培养具有医药特色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实验教学进行改革,更新实验教学内容,改革实验教学方法,改善实验教学设施,重组优化实验教学资源,取得了显著成效。

1实验教学现状分析

1.1实验内容陈旧,侧重点存在偏差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许多课程可供选择的实验教材较少,而且实验内容大同小异。实验内容的设置与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相差不大,主要侧重于食品生产的基本工艺和设备基础知识。

1.2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偏低

传统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实验多以验证型实验为主,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偏低,缺乏将同一学科或二级学科的各个知识点串联起来的实验培训,缺乏让学生进行系统学习、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的主线。因此,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厚,不重视实验,达不到实验教学的预期目标。

1.3长期沿用“照单抓药”式实验教学模式与方法

每个实验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流程大致类似:由学生先预习,实验前教师讲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及操作要点等,教师演示后由学生操作完成实验过程并撰写实验报告。实验过程中,学生只是机械式地完成实验步骤,基本不需要独立思考,即“照单抓药”式[3]。这种教学模式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大部分学生的实验报告模式化,毫无个人见解,千篇一律,完全起不到实验报告应有的作用。

1.4教学基础设施薄弱,实验教学质量下降

近几年,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数量急剧上升,但实验教学场地和师资力量未能成比例增加。虽然学校在实验设备资金方面加大了投入,但是一些贵重仪器,如荧光定量PCR仪、荧光显微镜、高效液相色谱仪、酶标仪等仍严重缺乏,学生参与动手操作的机会很少,部分实验仪器设备负荷严重,无法满足实验教学的需要,严重影响了实验教学的质量。

2实验教学改革内容

2.1结合医药院校特点开设实验课

2.1.1

开设的实验课应侧重与人类健康、医学、药学关系更密切的内容。在使学生掌握食品法规与标准、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食品加工与保藏原理等基本知识的前提下,侧重医学和药学相关实验,如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实验、食品毒理学实验、食品分析与检验实验、食品生物化学实验、食品微生物实验等,充分利用医学和药学相关专业现有实验设备和教师资源,这也符合社会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的特殊需求。

2.1.2精炼基础实验和专业实验内容。精炼分析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仪器分析实验、食品化学实验、食品微生物实验、食品生物技术实验等基础实验和专业实验内容,在实验项目设置上充分考虑医药院校的学科优势和社会需求,从食品营养素分析、食品安全检测和转基因食品分析入手设置实验内容,尽可能使学生在有限的学时里掌握更全面的内容。

2.2增开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2.2.1

在现有的总学时数不变的情况下,适当增加实验教学学时数。摒弃以验证性为主的实验项目设置,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所占比例,要求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专业课程数占80%以上,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个数占课程总实验个数的25%以上。

2.2.2

采用“小综合”与“大综合”相结合的实验教学体系。“小综合”主要指某一实验项目可以采用不同方法或使用不同实验材料来达到相同的实验目的。实验前教师先将实验目的、原理、采用的各种方法、材料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进行详细讲解,然后将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实验后引导学生就各组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以更深入、全面地理解和掌握该项实验内容[4]。以粮油食品加工学中“蛋糕的制作”为例,鸡蛋的搅打可以采用直接全蛋搅打或蛋清与蛋黄分别搅打两种不同方法;再以果蔬贮藏与加工学中“呼吸强度的测定”为例[5],给学生提供黄瓜、番茄、菠菜等作为实验材料,供学生选择并分组进行实验。

“大综合”是指以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相结合为原则,将食品化学、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加工、食品营养学等相近学科知识综合在一起,在大三下学期针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开设模块式综合性实验课程。该课程的重要特征是体现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内容涉及多门课程知识的综合且表现为至少两个二级学科之间的交叉。在实验内容的选择上,力求融知识性、自主性、应用性和开放性为一体,凸显个性化培养模式。如确立燕麦营养面包的研制、米酒的制作与保藏、美拉德反应型香料的制备等实验项目,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完成其中一个实验项目。教师仅制订实验目的,并不给出具体的操作方法,要求学生自己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设计实验方案,根据实际情况自主安排实验时间,独立开展并完成实验。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对后续的毕业论文设计和学生创新创业的培养也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2.3实验教学方法注重创新与实用

实验内容的选定既要通过传统经典的实验方法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又要兼顾现代医药学实验的先进技术手段,保证实验内容的新颖性与实用性。如维生素、葡萄糖等的测定采用最基本的化学方法;食品添加剂(防腐剂、发色剂、甜味剂等)检测可以采用薄层层析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等;细菌的鉴定采〖CM(25〗用传统生化鉴定与PCR快速检测技术相结合的方法;生物毒

素的检测方面,应用液质联用、免疫芯片等先进技术。

2.4整合资源、优化配置

通过学院间的资源互补,充分利用医学、药学相关专业教学的实验设备;利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较完善的食品工艺、工程实验室;利用学院中心实验室和研究室先进的科研仪器,如高效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荧光定量PCR仪、多功能酶标仪、荧光显微镜等开展实验教学。精选购置的新设备,以教学、科研、实用相结合为原则,优先选择技术先进、利用率高、实用性强、与科研和社会服务相关性强的仪器设备,从而保证在现时条件下,学生可以学到最先进的技术和方法,避免与当今社会脱节。此外,充分利用医药院校已有的医学、药学、食品科学与工程、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生物工程等多学科背景的师资力量,整合各种教学资源,以优化配置,解决教学资源匮乏问题,实现资源共享。

3结语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培养的学生绝大多数属于技术应用型人才,需要有很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因此实验教学环节在整个课程教学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学生的知识、能力、思维和素质的协调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培养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创新人才的重要實践教学环节[6]。通过对医药类高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探索,形成特色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突出、体系完整、与时俱进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对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促进新时期实用、创新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满足各个领域对大批拥有医药学基础、掌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理论和技术的人才的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身艳,王海波,潘苏华.医药院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18):6092-6093.

[2] 高永清,吴小勇,胡坤,等.医药院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培养方案的构建[J].医学教育探索,2007,6(12):1106-1107.

[3] 何英,龚慧芳.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模式改革探索[J].大学化学,2013,28(3):24-27.

[4] 田荣荣,田婧,佟世生,等.以职业素养为导向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核心课程实验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5(1):45-48.

[5] 毕水莲,胡坤,钟南京.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在果蔬贮藏与加工学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2014(16):52-53.

[6] 宋晓庆,李大鹏,陈义伦,等.农业院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设置[J].高等农业教育,2008(12):53-55.

作者:毕水莲 高永清 胡坤 杨洋

上一篇:小学数学创新教育教学论文下一篇:钢琴教学中的音乐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