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供氧方案设计论文

2022-04-18

【摘要】为培养高职护生的临床实践能力,胜任临床护理工作,我校进行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基础护理技术教学改革,使护理实践课程更加符合临床护理工作环境,以提高护生社会竞争力。现将氧气吸入法这一教学内容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课程设计。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医院供氧方案设计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医院供氧方案设计论文 篇1:

浅析医用分子筛制氧系统的运行维护

摘要:在医疗器械的使用中,医用制氧系统包含了空压机、制氧机以及氧气储罐等,这些部件组合,在实际运行中可以对病人提供必要的救助。因此,医用制氧系统需要确保每一部分都能够合理运转,避免有可能会发生的质量问题导致医疗隐患。因此,需要分析医院分子筛制氧系统出现的常见质量问题。如空压机温度过高或皮带断裂、制氧机进气欠佳、漏气、回流不畅等钱,并了解这些问题的常见处理方式,针对性的进行预防。在日常使用时,进行全方面的运行维护,可以确保医用分子筛制氧系统能够安全运行,发挥自身的独特优势。因此,在本文的研究中,本文将就浅析医用分子筛制氧系统的运行维护展开讨论。

关键词:医疗器械;分子制氧系统;运行分析;日常维护

医用分子筛制氧系统通常采用常温且低压的分子筛变压吸附技术,整个工艺流程极为简单,且投资较少、维护方便。因此,绝大多数医院均采用分子筛制氧系统作为集中氧源。目前,在市面上采用医用分子筛制氧系统型号较多,但其工艺流程以及主要结构层均相同。其核心均是由空压机、制氧机以及氧气罐组成。在日常使用时,需要分析分子在制氧气后每一部分的组成要素,并研究该部分出现问题有可能会导致的不良后果。在制氧过程中,制氧系统的管理者需要有效预防以及解决在使用中有可能会出现的突发问题,确保整个供氧系统的正常运行。

一、进气欠佳问题

在分子筛制氧机使用中,其通过双塔变压吸附原理,将空气压缩。压缩后的空气可以制成高纯度氧气,分子筛制氧机如出现低压,其报警响起,就需要分析以及观察并判断制氧系统是否出现严重的运行问题。同时,分析该问题出现的具体区域,将问题进行解决。常见的原因包含了进气压力不足导致的制氧机压力,以及氧气浓度偏低[1]

在分子筛制氧机设备上,其均配有一个压力表,需要观察压力表上的数字变化,判断进气压力是否正常。若其中一个吸附筒在进行吸附时,其压力表上的最大压力值低于正常压力值,就可以判断近期压力偏低导致其出现进气问题。进气压力偏低的原因有可能为空气机滤芯堆积灰尘较多,气流阻力增大导致整个管道的压力超标。而更换空气滤芯后,观测整个吸附筒上的压力显示,如最大压力值恢复正常,则问题可以排除。

此外,在制氧机前应安装一个压力变速器,可以更方便的观察到制氧机的进气压力,并在制氧机发生低压报警时,可迅速判断空压机的管道阻力。并分析吸附筒的压力,当两个吸附筒的压力显示最大,压力差别较大时,则可以显示其吸附筒的电磁阀是否出现问题[2]

二、回流系统故障

分子筛制氧机除生产循环制氧外,还包含了一个回流系统。当制取的氧气浓度会达到设定值氧气浓度时,就会自动回流,重新吸附值制氧气的浓度,达到标准再排除。在制氧机启动后,吸附塔开始工作,此时制出的氧气浓度较低。因此,回流系统将会持续工作一段时间。但若后续制氧系统本身有氧气存在,且在此时间段内氧气压力与氧气纯度均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现象。在开机一段时间后,回流系统还在频繁工作[3]。而氧气压力以及氧气纯度并未有回升,就需要分析制氧机再生系统是否出现问题。再生系统在再生器上有一个再生流量计,可以观察再生流量计判断再生系统是否出现问题。当制氧机启动一段时间后,因其制氧量较少,因此再生流量计显示数量会略低于正常值。过一段时间后再生流量计显示数值依然偏低,未能达到标准值,则可以判定再生器出现问题。观测再生器的阀门,观看螺丝阀是否松动,转动螺丝阀,调节再生器流量。再生器流量指数回归正常之后,拧紧螺栓观察一段时间。若氧气值以及氧气浓度均回归正常水准,则可以判定故障已排除,投入正常使用。

三、设备以及系统泄漏

泄露是导致氧气供氧系统出现问题的首要因素,因此需要分析其泄露率以及泄漏量。在维护保养时,进行完善。若泄漏量较大,则可以分析制氧系统内的氧气压力以及氧气浓度是否会受到影响。在检测过程中,可以使用以下方法进行检测。

  1. 直接检测法。使用手感受是否有气流,或是否听到漏气声;
  2. 使用肥皂水涂抹接口处,如出现气泡,则表明此处漏气。;
  3. 取一根細线,如果细线轻微飘起,则说明此处有漏气情况。

针对漏气的部位,其最大可能性便是螺栓连接处螺栓未拧紧、出现缝隙,均有可能出现漏气。因此,需要使用气动角阀进行调节。此外,亦有可能为O型圈断裂。O型圈断裂的原因则是安装时未安装好,也有可能温度过高。因此,漏气阀门的维修必须拧紧阀头或更换O型圈予以解决。

四、氧气储存罐日常维护

分析氧气储存罐的日常维护,储存罐是储存氧气的容器,属于第1类压力容器。在制氧系统以及供氧系统中必不可缺,占据极高的重要性。但同时,又是较危险的区域。由于其直接储存氧气,在使用过程中,需要进行定期检验,以解决有可能会存在的潜在威胁。氧气罐需要至少配备两个仪表,根据压力表以及安全阀指数,分析氧气罐内的压力。压力表可以显示罐内压力,而压力阀可以防止罐内压力过高。在日常检测中,针对压力表以及安全阀需要制定0.5年至1年的检测周期。且为了安装以及检测方便,可以在压力表和安装阀前增加切断阀[4]

结束语:

参考文献:

[1]张星、李凤苹、许丹、王康宇、裘超. 医用分子筛制氧系统运行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案和预防性维护[J]. 中国医学装备, 2020, 17(11):3.

[2]何伟. 医用分子筛制氧系统原理及常见故障分析[J].  2021(2015-31):80-80.

[3]章远明. 医用分子筛制氧系统方案设计中需注意的问题[J]. 设备管理与维修, 2021(8):2.

[4]杨志强. 浅析医用分子筛变压吸附PSA制氧系统消防设计要点[J]. 科技经济导刊, 2020, v.28;No.733(35):91-92.

作者:师浩伦

医院供氧方案设计论文 篇2: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基础护理技术氧气吸入法课程设计

【摘 要】为培养高职护生的临床实践能力,胜任临床护理工作,我校进行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基础护理技术教学改革,使护理实践课程更加符合临床护理工作环境,以提高护生社会竞争力。现将氧气吸入法这一教学内容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课程设计。

【关键词】工作过程 基础护理技术 氧气吸入法课程设计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论是德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针对传统职业教育与真实工作世界相脱离的弊端以及企业对生产一线技术型、技能型人才的要求,在一系列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该理论形成后迅速成为德国职业教育的理论指南。该理论从21世纪初被介绍到我国,目前在理工科职业院校应用广泛,并取得一定的成果。目前在卫生职业教育中已开始应用,但由于对象、工作环境等的不同,所以有其应用的特殊性。基础护理技术是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它承接医学基础课程,并且为医学专业课程的基础,它的特殊性在于工作对象是人,工作工具是医疗设施,工作方法是具体的医疗护理技术操作,操作中需要人文关怀、护患沟通技巧等隐性知识。社会的发展对医护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职教模式远离工作实际,培养的学生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本课题从基础护理技术课程入手,将工作过程导向应用于职业教育课程设计中,以解决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 传统教学模式的调整

为了满足临床护理的需求和社会的发展,我校近三年来积极进行教学课程改革。我校传统五年高职护理专业培养方案为“4+1”模式(4年在校学习,1年临床实习)。基础护理技术课程在高职护理专业三年级开设,分两学期讲授,总学时180个,理论学时与实践学时比例为1∶1,以教师知识讲授为主,技能练习为辅进行教学。这种重理论、轻技能的教学模式忽略了职业教育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不利于护理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当护生进入实习阶段后,临床护理实践能力较为薄弱,不能满足临床需求,将会使护生的就业竞争力下降,从而影响学校的发展。

目前,我校五年高职护理专业培养模式调整为“3.5+1+0.5”模式(3年半在校学习,1年临床实习,半年返校进行职业资格相关培训)。调整基础护理技术课程学时数总量及比例,学时数调整为240个,理论学时与实践学时比例调整为1∶2.5。调整授课学期由原第3学年5、6学期,调整为第3、4学年5、6、7学期,与临床实践接轨,为课程改革提供了必备的条件,并取得一定的成就。现以氧气吸入法为例,将工作过程引入课程设计中。

二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氧气吸入法课程设计

1.实践教学课前布置工作任务

氧气吸入法是基础护理技术中一项重要的实训操作,如何为病人用氧,保证用氧安全是此项工作的重要环节,教学中应加以重视。护生在实践教学课前已经掌握氧气吸入法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步骤。进行实践操作前:首先,给护生3个案例,如慢性呼吸衰竭、一氧化碳中毒、急性肺水肿的病人,让护生按小组(每小组6人)为单位进行病例讨论,探讨用氧量、用氧方式、用氧操作及用氧注意事项等,思考作为护士如何合理帮助病人进行氧气吸入。其次,通过角色扮演法完成此次实验课,每个小组的护生在上课前确定病人与护士角色。最后,课前本小组成员在模拟病房环境的开放实验室内将此次课需要的实验用品准备好,供上课时使用。

2.课堂设计

根据实验项目的不同,准备的案例数应不尽相同,每组通过抽签完成一个案例的工作任务。工作任务包括:正确的操作技能、护士的服务态度、人文关怀、责任心等,体现优质护理服务理念。工作流程设计见下表。

氧气吸入法工作流程设计

项目 内容

工作目的 通过给氧,提高动脉血氧含量及动脉血氧饱和度,纠正各种原因造成的缺氧,维持机体生命活动。

工作情境 案例1:患者女性,58岁。以肺心病入院,患者有明显的呼吸困难、发绀,血气分析PCO275mmHg,

PaO240mmHg。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及血气分析,该患者的缺氧程度为中度。

案例2:患者男性,65岁,昏迷半小时。半小时前晨起其儿子发现患者叫不醒,未见呕吐,房间有一煤火炉。查体:T36.8℃,P98次/分,R24次/分,Bp160/90mmHg,昏迷,呼之不应,口唇樱桃红色,化验结果:血Hb130g/L,WBC6.8×109个/升,PaO228mmHg,PaCO235mmHg,SaO256%,pH7.30。

案例3:患者男性,77岁,患者因“呼吸困难”由“120”接回收入我院急诊科。患者入院时T36.5℃,P121次/分,R26次/分,BP176/94mmHg,处于清醒状态,患者主诉有窒息感,并处于端坐呼吸,现面色苍白、脉搏细速、烦躁不安、双下肢水肿、咯粉红色泡沫痰、双肺闻及湿啰音。血气分析显示PaO245mmHg,PaCO240mmHg,SaO275%,pH7.40。立即给予吸氧、镇静、扩张动静脉、利尿等处理。

工作任务 通过吸氧,改善患者动脉血氧分压和动脉血氧饱和度,增加动脉血氧含量,纠正缺氧状态。

工作环境 住院病房

工作对象 各种原因引起的缺氧患者

工作手段 中心供氧装置、氧气筒供氧装置等

工作方法 通过案例设置工作情景,导出工作过程

工作成果 正确实施吸氧,无氧疗副作用发生

3.课堂评价

氧气吸入法考核标准是我校教师结合临床实际制定的,考查护生的技能及完成工作任务的综合能力。护生操作结束,每组护生相互说出其他组的优缺点,然后教师点评、总结,纠正护生存在的问题。在任务完成过程中,护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思维能力、沟通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三 工作过程导向教学实践的优点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模式通过工作实现学习,突出了学生学习过程的主动性。从护理职业及岗位入手,根据护理职业所需的知识点、技能点及工作态度等要求入手,对课程进行改革。首先,将护理岗位工作过程要素、职业资格要求融合到教学方案设计中,使教学内容项目化、“教、学、做”一体化、实训项目动态化,解决当前职业教育面临的教学问题。其次,工作过程导向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改变,不仅要具备按照工作过程导向课程设计进行教学的能力,还应具备很强的职业实践能力,真正成为具备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另外,培养了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及社会能力,提高了就业竞争力。

四 结论

中职护校是培养素质高、理论基础扎实、护理技能熟练、有良好沟通能力和人文关怀的护生。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模式的应用,将护理实践与工作过程有机融合,护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工作过程,不仅提高了护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及社会能力,更有利于培养临床一线需求的护理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田芬霞、曹迎凤、陈巧力等.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护理专业基础护理技术课程改革[J].护理学杂志,2010(5):63~65

[2]陈雪霞、任海燕.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本科基础护理学课程的整合[J].卫生职业教育,2014(16):108~109

[3]张丽君、黎燕清、黄素梅等.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护生临床综合见习模式的实践[J].护理学报,2012(19):26~28

[4]彭小燕、李荔、谢密新等.基于工作过程的《护理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护理研究(上旬),2013(10):3173~3175

[5]宋玉杰.如何培养医院需要的护士[J].卫生职业教育,2012(4):94

[6]刘珍莲、杨华、宫汝飞等.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在《常用护理技术》课程中的应用效果[J].广西医学,2014(11):1679~1681

〔责任编辑:林劲、李婷婷〕

作者:王彦云 许继艳

医院供氧方案设计论文 篇3:

探究档案资料在医院旧建筑改造工程中的应用

摘 要:医院内部档案资料无论是在日常管理过程中,还是在老旧建筑的改造升级施工过程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和作用。本文针对档案资料在医院旧建筑改造工程中的具体应用情况进行分析,为改造工程的设计、施工提供有效保障。

关键词:档案资料;医院旧建筑;改造工程;应用措施

当代医院在日常运作和发展过程中,档案资料管理一直以来都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不仅对医院的正常管理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在医院的旧建筑改造工程施工过程中,合理利用档案资料,也可以为改造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提供有效的参照依據,真正实现对档案资料合理的利用。医院有很多老旧建筑,为了适应整个时代发展的需求,同时为满足医疗行业在发展过程中的要求,需要不定期的对这些老旧建筑物进行维修、养护,甚至是大修。在整个维修过程中,档案资料在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和作用,不仅可以实现对维修成本的有效控制,而且还可以适当缩短工期,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效提升。

一、医院旧建筑改造工程现状

在针对医院旧建筑进行改造和升级时,为了保证工程项目在实践中可以顺利开展,同时还要确保医院正常医疗秩序,保证患者就医环境,各个环节的管理工作需要统筹安排、有效落实。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与实际情况进行结合,将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第一住院部大楼改造项目作为本文的分析和研究对象。该大楼最初建设于1989年,总建筑面积约为16000m2,作为整个院区中重要的病房之一,是负担医院日常住院和手术开展的场所。大楼在经过了二十多年的超负荷使用之后,内部很多基础设施已经严重陈旧、老化,内墙、吊顶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脱落等问题。上下水、暖气管道等问题比比皆是,现有电线线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无法真正满足众多医疗设备在运行过程中对电力负荷的基本要求,八九十年代房间没有独立卫生间的现状,已经完全不能满足现代医疗服务中患者对隐私和品质的要求。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医院正常医疗工作的开展及患者的就医体验,同时也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在这种背景下,依据实际情况,积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对内科大楼进行适当的改造和升级势在必行。

二、档案资料在医院旧建筑改造工程中的具体应用

1.项目确定。医院旧建筑改造项目确定之后,结合建筑的现状和未来的需求,与后勤管理部门进行商讨,对改造和装修的计划、方案等工作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和制定。通常情况下,在工程开展的整个过程中,如果医院已经确定要对病房大楼进行改造和升级,那么装修的整体思路基本上都是在维持原本建筑风格的基础上,对内部的一些基础设施、房间结构和分布等这些内容改造和升级。比如在房间内部可以增设洗手间,这样可以为患者的日常生活提供便利条件。与此同时,对房间内部现有的装饰装修等进行完善和优化,对水、电、气、消防、供氧系统等各种不同类型的基础设施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和落实。必要的情况下,为保障医疗工作的安全和便利,要对落后的基础设施进行更换处理,另外还要对空调、电梯等这些设施进行定期的维修和养护。

2.参照建筑档案指导方案设计。在改造工程开展的过程中,工程管理人员要积极与设计人员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和协调关系。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要对档案进行适当的调取和阅读,其中会涉及到地质环境、房间布局、管线分布,材料工艺等内容,这些档案资料对旧建筑的改造工程施工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和作用。设计人员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通常都是在原有材料或者是图纸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不断的完善和优化。尤其是在针对之前运行过程中会出现问题的地方,要在实践中对其进行适当的缓解和调整。在对第一住院部进行改造时,发现原建档案资料的信息相对比较完整,同时在储存方面也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有效性。所以设计人员在设计以及具体施工过程中,能充分利用这些资料,在与现场进行比对分析后,在两个月的时间内就完成了对整个大楼改造升级方案的制定和落实。在对病房房间加装独立卫生间时,调取原建资料中房间结构及上下水管网的分布图纸,对房间功能分区重新进行了设计,迅速拿出改造方案。

3.档案资料在施工中的合理利用。在与医院旧建筑改造工程的施工现状进行结合分析时,发现在改造施工过程中,由于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利用能够实现对整个大楼改造装修情况的深入了解和全方位分析。对整个改造装修项目的进展而言,不仅可以保证其在实施过程中的顺利开展,而且还可以实现对工期的有效控制,避免出现工期延长等问题。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为了尽可能避免耽误到医院的日常工作情况,在对病房大楼进行改造和装修时,分为两个部分和环节来进行。第一期是对A单元进行装修,在装修完成之,B单元病房可以直接进入,B单元病房的病人全部都撤离之后,可以对B单元开始进行装修处理,在工程项目全部都节之后,可以直接交付使用。最大限度减小了改造施工对这个医疗秩序及就诊环境的影响,只用了短短的6个月时间就已经全部完成,与原计划的工期相比,要缩短了3个月。做到了一半床位提前周转,为病人及时有效就医提供有力保障,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有效增长。

4.档案资料的合理利用有利于实现对工期和成本的有效控制。在对第一住院部大楼内部改造工程进行具体施工的阶段,由于原有建筑档案资料完善,很多环节的施工都可以根据档案资料当中的内容来进行,这样不仅可以实现对施工方案科学合理的调配和调整,而且还可以实现对功能布局的灵活处理,最大程度的推进了工程的进展,缩短了工期,同时降低了改造的资金成本。在最终竣工完成之后,发现与改造前预计估算的计划投资金额相比,节省了约15%的成本。由此可以看出,在整个医院旧建筑的改造工程施工过程中,档案资料在其中科学合理的利用,不仅可以促使工程项目的各个施工环节可以顺利开展,而且还可以实现对施工成本的有效控制。

5.竣工资料的有效保存。通常情况下,在工程项目施工完成之后,设计人员要与设计标准和施工现场的要求进行结合,对竣工图进行完善和优化。在竣工图完成之后,医院工程管理人员要监督设计与施工单位,严格按照现场发生的实际情况,积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确保最终的竣工图与现场实际相吻合,做到竣工图准确后才可以交给医院,作为竣工决算的依据,并且保证这些资料在今后可以实现有效的储存和利用。在这种背景下,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将竣工图全部都储存起来,与之前的一些档案资料一样,都是直接在其中实现永久性的保存。通过这种方式在实践中的有效落实,对建筑物而言,不仅可以留下有效的档案资料,而且在后期想要使用时,可以直接查阅和搜索。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这些档案资料的整体利用率,而且无论是对于任何一个施工环节而言,有这些资料在其中作为参考,都是比较可靠的。

6.留存严格监管下的完整档案资料。任何一项工程项目在具体施工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保证施工质量,对一医院旧建筑的改造施工而言也是如此。在对第一住院部装修工程项目进行改造和升级时,除了医院工程管理人员的监管之外,还要安排专门的监理单位和工作人员对整個施工过程进行有效的质量监督和控制。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图纸在会审阶段的有效性,同时还要保证质检工作在实践中的顺利开展。在质量监督和控制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对该工程项目的档案信息资料适当给予肯定和关注,进行科学合理的利用,同时收集和留存改造工程全过程的档案资料,建立完整的建筑档案系统,为未来的各项管理工作提供支撑材料,最大限度保证档案资料在医院旧建筑改造中实现科学合理的利用,是提升医院综合效益的有效保障。

在对第一住院部大楼进行改造施工前后,医院对其他的几个病房、门诊楼等旧建筑也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造,以适应新时代医院发展的需求。在整个改造过程中,无论是在设计阶段或者是在整个施工过程中,都会使用到档案资料当中的内容。在使用之后,不仅可以保证施工质量,而且还可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在医院建设项目日常的管理工作中,要从根本上提高对档案信息资料管理的重视程度。在改造施工过程中,要结合实际情况,将档案资料看作是其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与此同时,还要在工程开展的各个阶段,要保证所涉及到的各种前期资料、设计方案、招投标文件、施工过程图纸、变更等全部都归档整合,这样同样可以搜集资料,将这些资料统一归档处理,做到建筑档案的完整性,为下一次的档案资料利用提供有效依据,这样不仅可以保证档案资料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的效率和质量可以得到有效提升,而且还可以实现医院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三、结束语

在医院旧建筑的改造施工过程中,要想从根本上实现对档案资料科学合理的利用,就必须要意识到档案资料在其中的重要性。档案资料的合理利用,不仅可以促使各个环节的改造施工可以顺利开展,而且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基础上,还可以实现对成本的有效控制。由此可以看出,档案资料的重要性,只有强调档案资料在医院旧建筑改造中的应用效果,才能够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卢镇坚.医院建筑使用过程中的装饰装修改造设计分析[J].建材与装饰,2019(20):119-120.

[2]陈智豪,何伟华.楼宇智能化升级改造对既有建筑物(群)影响的研究——以水电医院智能化改造项目为例[J].低碳世界,2019,9(06):120-121.

[3]吴明慧.大型综合医院改扩建项目管理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2019,20(06):72-75.

[4]董 庆,王常才,陈小龙.海绵城市理念下的老旧建筑小区改造效果评估研究[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9,36(06):34-35.

[5]邹 勇,张京街,曹淑上,杨若愚.既有办公建筑改造为医院建筑前检测与鉴定[J].重庆建筑,2019,18(05):57-61.

[6]沈 义,顾平道.上海某医院建筑空调系统节能改造与能耗分析[J].建筑热能通风空调,2019,38(04):55-59.

作者:王彤晖 付京 鞠国栋

上一篇:内部会计财务控制论文下一篇:音乐艺术课程改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