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资源可持续发展管理论文

2022-04-22

摘要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下,政府对国土整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完善国土综合整治、加强生态保护修复成为国土整治规划部门应思考的重点问题。在阐述国土综合治理工作整体要求的基础上,针对现存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基于生态文明理念提出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完善整治保护修复机制、落实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及提高自然资源利用率等解决对策。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农业资源可持续发展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农业资源可持续发展管理论文 篇1:

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保护修复策略探讨

摘 要 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下,政府对国土整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完善国土综合整治、加强生态保护修复成为国土整治规划部门应思考的重点问题。在阐述国土综合治理工作整体要求的基础上,针对现存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基于生態文明理念提出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完善整治保护修复机制、落实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及提高自然资源利用率等解决对策。

关键词 生态文明;国土整治;生态保护修复

在古代,先贤们提倡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而尊重自然、热爱自然、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也是现阶段社会发展的重要要求。工业文明的迅猛发展对自然环境带来了不可逆的负面影响,再加上一系列天灾的出现,引发了人们对生态保护的深入思考。随着人类文明的进一步发展,生态文明理念逐渐融入各国建设发展的各领域,并有效推动了国家发展水平的提升。土地整理指的是通过采取一系列综合措施,促进有限的土地资源发挥更大的利用价值,从而保障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围绕生态环境建设理念的同时关注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实际性质,在围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观念下,促进土地整治工作的进一步完善。因此,在现阶段的时代背景下,政府对国土整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明确了在国土综合整治过程中的职责与要求。但就目前来看,我国国土整治工作仍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如重视力度不足、法规政策缺乏完善性、管理方法无法得到落实及区域发展不平衡等,对国土整治与生态保护工作带来了不利影响。深入思考其中的问题、寻求可行性的解决策略,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整体要求

1.1 重视生态文明需求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遵循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客观规律过程中所取得的物质成果与精神成果的总和,也是人类文明在发展过程中迈向新进程的关键基础所在。生态资源是国土资源的核心,针对国土资源进行治理修复工作,对于提高资源实际利用率、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积极意义。因此,在国土空间规划过程中开展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作,必须要充分结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硬性需求,在不断完善现有生态文明体制中促进环境综合治理效益得到进一步提升[1]。

1.2 支持乡村振兴战略

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规划要求,其中明确提出针对国内山水林田湖草系统的统筹规划工作要求,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提高对荒漠化与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的综合治理质量成为重要内容。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要求下,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保护修复工作被赋予了相应的使命与责任,同时能够有效支持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业生产效率得到进一步提升,可以有效优化居民区布局规划、加强对生态环境的净化作用,这些工作目标显然与乡村振兴战略具有一致的整体性要求。

2 存在的问题

2.1 重土地开采、轻生态建设

随着改革开放逐步推进,工业经济在我国迅速发展,城镇化、工业化已然成为时代发展的潮流,而在此期间由于过于关注土地资源的开采利用、忽略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导致了生态环境问题频频出现:1)大量耕地被用于工业建设,导致生态用地面积显著下降;2)工业生产废弃物的排放导致大量的环境污染问题,对原生态环境的净化能力带来了明显的负面影响。如果任由这样的现象发展,很有可能在生态环境质量日益下降的同时,使经济发展陷入两难的制约局面[2]。

2.2 土地整治生态管理体系存在滞后性

在我国国土综合整治工作中,土地改良、水土流失治理、土地荒漠化治理等一系列改良措施,都在保障农民耕地与粮食安全中产生了十分积极的意义,不仅有效提高了土地资源利用率,而且在促进农民收入增长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就目前来看,仍有许多地方政府在整治需要、目标定位及技术规范要求上存在着显著的不足,民众参与土地综合治理的机会十分少,实际生态管理体系普遍呈现出落后的局面。另外,在建设验收、国土资源综合管理技术规范中,并未明确相应的农业资源、环境保护管理理念与指导方针,缺乏有效的生态系统管控体系,如在恢复征收制度、重建受损生态系统补偿制度、生态审计制度、土地管理与生态修复基金等方面显然存在局限性。

2.3 开发保护缺乏统一规划工作、生态功能出现退化

现阶段,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政府对生态修复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期间,无论是自然保护区还是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用地面积都在不断扩大,生态系统建设工作也在逐渐走向良性发展局面。但就目前来看,仍有个别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难以满足实际要求,甚至还会出现盲目开发建设所产生的干扰影响。另外,在国土综合治理的整体工作中,由于所涉及的部门数量较多,不同部门之间的职责定位存在很大的区别,导致多头管理现象日益明显,在区域开发、保护措施落实中普遍存在着缺乏统一规划布局的现象,很难真正从整体发展管理角度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3 策略

与以往的土地综合治理工作相比,目前的国土空间规划综合整治及生态修复工作更加强调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的治理理念,在这其中将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作为核心内容,针对自然资源及各类环境影响要素进行统筹管理,在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及水气土生物的系统管理中,面临着一定的技术性问题,如应用哪种方法才能够真正兼顾对山水林田湖的整体性保护要求。在实际工作中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工作进行合理规划,充分发挥工程的加合效应,在设置规划任务中统筹处理整体治理与局部治理间的关系尤为重要。

3.1 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2005年8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第一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成为生态环境保护领域中重要的治理方针。发展经济并非必须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相反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恰恰是促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因此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经济应成为一种相辅相成的协同关系。在国土综合整治过程中,要结合实际环境的整治承载能力进行优化与开发,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进行综合协调,建立完善的生态修复补偿体系,促进生态保护的全面发展,在此期间明确相应的环境质量改善职责与监督管理责任,关注各领域生产环境的实际卫生条件,加强企业产品改良工作,在企业生产中推广循环生产模式,重视生态工业与生态农业的发展优势,做好对民众的生态环境保护宣传工作,强化民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积极、合理地运用自然资源。此外,在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过程中,要注重遵循自然发展规律,在资金政策的整合中建立多部门协调管理机制,在强化规划与引导工作中促进国土整治的综合发展,确保整治目标真正实现在质量、生态、人文及数量上的“四位一体”[3]。

3.2 完善整治保护修复机制

1)针对国土整治需求状况进行深入分析,从长远发展角度上明确国土整治需求,针对性构建国土空间整治修复机制,在开發、复垦、修复等过程中提升国土整治修复效果。2)拓展融资渠道,加快多元化融资投入保障机制的落实工作,为国土综合治理工作提供更多资金。例如,政府部门可以联合银行机构、企业组织等多方部门,以基金管理的方式成立国土综合治理生态基金,在充分利用债券投放的方式中提升资金利用的有效性[4]。在资金利用方面要关注不同部门的资金整合利用状况,能够在结合财政支出、金融业务、社会资金中,保障国土综合治理工作及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的资金投入。3)构建统筹协调管理机制体系,联合多方部门推动国土整治与生态修复工作的同步落地,还要进一步提高监督管理机制的有效性,在明确职权划分内容中开展常规性监督检查工作,有效创新监测监察机制以提升监督管理效能。4)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与绩效考评机制,在国土综合治理工作中保障个人或组织的合法权益,在整治修复过程中提高工作效率,为国土综合治理与保护修复质量提升发挥重要的机制作用。

3.3 落实生态系统保护修复

生态保护修复是国土综合治理工作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需结合生态系统的实际状况针对性开展相应的解决措施。在现阶段的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手段中,一般分为自然修复与人工干预修复2项修复手段,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的主要目的是拉近人与自然间的关系,因此在手段选择与应用中需尽可能地考虑生态化技术,将保护自然环境作为技术应用的前提,开展相应的生态化技术。例如,在生态系统轻微损害地区,可结合封山育林、降沙育草、补水保湿等措施尽快恢复生态系统功能;对于损害过于严重的地区,需提供改善土地耕地条件、整治沙漠化区域与侵蚀海岸海岛区域、加强对受污染土壤的整治工作及大面积开展植被种植工作等措施,有效修复区域生态系统功能,尽快吸收各方面创新主体智慧,积极推进国土整治与生态修复技术的创新性发展,在深化与发达国家的深入交流合作中,丰富区域多样性,提升国土综合治理质量与生态保护修复效果[5]。

3.4 提高自然资源利用率

针对现阶段自然资源盲目开发滥用的现象,必须寻求更为有效的解决途径,促进自然资源利用率的进一步提高。以城镇区域来讲,在国土综合治理工作中,最为关键是要关注周边限制地区的利用与开发,尤其要开发利用率较低的建设用地,有效提高城镇地区土地资源利用率。而在农村地区,政府需关注“空心村”

“危旧房”等一系列现实问题,针对性加强治理改造工作,优化农民群体居住环境,进一步提升农村地区建设空间利用率[6]。在不同级的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中,要积极调动各方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真正在实际行动中主动作为、落实综合治理政策,在始终坚持农业地区优先发展原则的基础上,全方位推进节约用地制度及耕地保护机制的实施,提升农村土地资源用途管制质量,为农业地区现代化发展持续添砖加瓦。同时,各地政府要深入研究党十九大报告及中央的相关要求,尽快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的发展,务必落实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的用地保障工作,提升土地利用的整体规划质量。针对地块分散的问题,需尽快加强整合工作,在集约化建设管理中提升山坡耕地、贫瘠耕地、旱涝区域的治理效果,有效推动耕地效益发展,从整体规划角度进一步提高自然空间利用率[7]。

4 结语

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国土综合治理工作变得日益迫切,而在此之间必须充分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工作,促进国土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利用,为我国生态建设与工业文明发展真正发挥应有的基础作用。

参考文献:

[1] 谭培文.生态生存理念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理念[J].桂海论丛,2013(1):66-70.

[2] 蔡海生,陈艺,查东平,等.基于主导功能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分区的原理与方法[J].农业工程学报,2020,36(15):269-278.

[3] 李倩,胡志喜,杨帆.打造新时代国土空间治理荆楚样本 以国土空间格局优化和生态保护修复为核心,湖北启动全域国土综合整治[J].资源导刊,2019(12):54-55.

[4] 崔中达,刘荣博.生态文明理念下的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保护修复[J].探索科学,2019(11):218.

[5] 全坚,叶宗达,田蕙.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文明建设探究[J].冶金管理,2019(5):118.

[6] 吴兴明.生态文明理念下的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保护修复[J].商情,2019(44):263.

[7] 白中科. 生态优先 绿色发展:生态文明理念下的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与修复[J].自然资源科普与文化,2021(3):4-11.

(责任编辑:张春雨)

作者:梅坤

农业资源可持续发展管理论文 篇2:

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保护修复策略探讨

摘 要 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下,政府对国土整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完善国土综合整治、加强生态保护修复成为国土整治规划部门应思考的重点问题。在阐述国土综合治理工作整体要求的基础上,针对现存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基于生态文明理念提出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完善整治保护修复机制、落实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及提高自然资源利用率等解决对策。

关键词 生态文明;国土整治;生态保护修复

在古代,先贤们提倡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而尊重自然、热爱自然、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也是现阶段社会发展的重要要求。工业文明的迅猛发展对自然环境带来了不可逆的负面影响,再加上一系列天灾的出现,引发了人们对生态保护的深入思考。随着人类文明的进一步发展,生态文明理念逐渐融入各国建设发展的各领域,并有效推动了国家发展水平的提升。土地整理指的是通过采取一系列综合措施,促进有限的土地资源发挥更大的利用价值,从而保障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围绕生态环境建设理念的同时关注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实际性质,在围绕人与自然和諧发展的思想观念下,促进土地整治工作的进一步完善。因此,在现阶段的时代背景下,政府对国土整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明确了在国土综合整治过程中的职责与要求。但就目前来看,我国国土整治工作仍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如重视力度不足、法规政策缺乏完善性、管理方法无法得到落实及区域发展不平衡等,对国土整治与生态保护工作带来了不利影响。深入思考其中的问题、寻求可行性的解决策略,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整体要求

1.1 重视生态文明需求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遵循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客观规律过程中所取得的物质成果与精神成果的总和,也是人类文明在发展过程中迈向新进程的关键基础所在。生态资源是国土资源的核心,针对国土资源进行治理修复工作,对于提高资源实际利用率、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积极意义。因此,在国土空间规划过程中开展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作,必须要充分结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硬性需求,在不断完善现有生态文明体制中促进环境综合治理效益得到进一步提升[1]。

1.2 支持乡村振兴战略

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规划要求,其中明确提出针对国内山水林田湖草系统的统筹规划工作要求,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提高对荒漠化与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的综合治理质量成为重要内容。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要求下,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保护修复工作被赋予了相应的使命与责任,同时能够有效支持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业生产效率得到进一步提升,可以有效优化居民区布局规划、加强对生态环境的净化作用,这些工作目标显然与乡村振兴战略具有一致的整体性要求。

2 存在的问题

2.1 重土地开采、轻生态建设

随着改革开放逐步推进,工业经济在我国迅速发展,城镇化、工业化已然成为时代发展的潮流,而在此期间由于过于关注土地资源的开采利用、忽略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导致了生态环境问题频频出现:1)大量耕地被用于工业建设,导致生态用地面积显著下降;2)工业生产废弃物的排放导致大量的环境污染问题,对原生态环境的净化能力带来了明显的负面影响。如果任由这样的现象发展,很有可能在生态环境质量日益下降的同时,使经济发展陷入两难的制约局面[2]。

2.2 土地整治生态管理体系存在滞后性

在我国国土综合整治工作中,土地改良、水土流失治理、土地荒漠化治理等一系列改良措施,都在保障农民耕地与粮食安全中产生了十分积极的意义,不仅有效提高了土地资源利用率,而且在促进农民收入增长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就目前来看,仍有许多地方政府在整治需要、目标定位及技术规范要求上存在着显著的不足,民众参与土地综合治理的机会十分少,实际生态管理体系普遍呈现出落后的局面。另外,在建设验收、国土资源综合管理技术规范中,并未明确相应的农业资源、环境保护管理理念与指导方针,缺乏有效的生态系统管控体系,如在恢复征收制度、重建受损生态系统补偿制度、生态审计制度、土地管理与生态修复基金等方面显然存在局限性。

2.3 开发保护缺乏统一规划工作、生态功能出现退化

现阶段,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政府对生态修复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期间,无论是自然保护区还是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用地面积都在不断扩大,生态系统建设工作也在逐渐走向良性发展局面。但就目前来看,仍有个别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难以满足实际要求,甚至还会出现盲目开发建设所产生的干扰影响。另外,在国土综合治理的整体工作中,由于所涉及的部门数量较多,不同部门之间的职责定位存在很大的区别,导致多头管理现象日益明显,在区域开发、保护措施落实中普遍存在着缺乏统一规划布局的现象,很难真正从整体发展管理角度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3 策略

与以往的土地综合治理工作相比,目前的国土空间规划综合整治及生态修复工作更加强调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的治理理念,在这其中将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作为核心内容,针对自然资源及各类环境影响要素进行统筹管理,在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及水气土生物的系统管理中,面临着一定的技术性问题,如应用哪种方法才能够真正兼顾对山水林田湖的整体性保护要求。在实际工作中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工作进行合理规划,充分发挥工程的加合效应,在设置规划任务中统筹处理整体治理与局部治理间的关系尤为重要。

3.1 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2005年8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第一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成为生态环境保护领域中重要的治理方针。发展经济并非必须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相反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恰恰是促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因此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经济应成为一种相辅相成的协同关系。在国土综合整治过程中,要结合实际环境的整治承载能力进行优化与开发,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进行综合协调,建立完善的生态修复补偿体系,促进生态保护的全面发展,在此期间明确相应的环境质量改善职责与监督管理责任,关注各领域生产环境的实际卫生条件,加强企业产品改良工作,在企业生产中推广循环生产模式,重视生态工业与生态农业的发展优势,做好对民众的生态环境保护宣传工作,强化民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积极、合理地运用自然资源。此外,在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过程中,要注重遵循自然发展规律,在资金政策的整合中建立多部门协调管理机制,在强化规划与引导工作中促进国土整治的综合发展,确保整治目标真正实现在质量、生态、人文及数量上的“四位一体”[3]。

3.2 完善整治保护修复机制

1)针对国土整治需求状况进行深入分析,从长远发展角度上明确国土整治需求,针对性构建国土空间整治修复机制,在开发、复垦、修复等过程中提升国土整治修复效果。2)拓展融资渠道,加快多元化融资投入保障机制的落实工作,为国土综合治理工作提供更多资金。例如,政府部门可以联合银行机构、企业组织等多方部门,以基金管理的方式成立国土综合治理生态基金,在充分利用债券投放的方式中提升资金利用的有效性[4]。在资金利用方面要关注不同部门的资金整合利用状况,能够在结合财政支出、金融业务、社会资金中,保障国土综合治理工作及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的资金投入。3)构建统筹协调管理机制体系,联合多方部门推动国土整治与生态修复工作的同步落地,还要进一步提高监督管理机制的有效性,在明确职权划分内容中开展常规性监督检查工作,有效創新监测监察机制以提升监督管理效能。4)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与绩效考评机制,在国土综合治理工作中保障个人或组织的合法权益,在整治修复过程中提高工作效率,为国土综合治理与保护修复质量提升发挥重要的机制作用。

3.3 落实生态系统保护修复

生态保护修复是国土综合治理工作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需结合生态系统的实际状况针对性开展相应的解决措施。在现阶段的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手段中,一般分为自然修复与人工干预修复2项修复手段,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的主要目的是拉近人与自然间的关系,因此在手段选择与应用中需尽可能地考虑生态化技术,将保护自然环境作为技术应用的前提,开展相应的生态化技术。例如,在生态系统轻微损害地区,可结合封山育林、降沙育草、补水保湿等措施尽快恢复生态系统功能;对于损害过于严重的地区,需提供改善土地耕地条件、整治沙漠化区域与侵蚀海岸海岛区域、加强对受污染土壤的整治工作及大面积开展植被种植工作等措施,有效修复区域生态系统功能,尽快吸收各方面创新主体智慧,积极推进国土整治与生态修复技术的创新性发展,在深化与发达国家的深入交流合作中,丰富区域多样性,提升国土综合治理质量与生态保护修复效果[5]。

3.4 提高自然资源利用率

针对现阶段自然资源盲目开发滥用的现象,必须寻求更为有效的解决途径,促进自然资源利用率的进一步提高。以城镇区域来讲,在国土综合治理工作中,最为关键是要关注周边限制地区的利用与开发,尤其要开发利用率较低的建设用地,有效提高城镇地区土地资源利用率。而在农村地区,政府需关注“空心村”

“危旧房”等一系列现实问题,针对性加强治理改造工作,优化农民群体居住环境,进一步提升农村地区建设空间利用率[6]。在不同级的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中,要积极调动各方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真正在实际行动中主动作为、落实综合治理政策,在始终坚持农业地区优先发展原则的基础上,全方位推进节约用地制度及耕地保护机制的实施,提升农村土地资源用途管制质量,为农业地区现代化发展持续添砖加瓦。同时,各地政府要深入研究党十九大报告及中央的相关要求,尽快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的发展,务必落实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的用地保障工作,提升土地利用的整体规划质量。针对地块分散的问题,需尽快加强整合工作,在集约化建设管理中提升山坡耕地、贫瘠耕地、旱涝区域的治理效果,有效推动耕地效益发展,从整体规划角度进一步提高自然空间利用率[7]。

4 结语

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国土综合治理工作变得日益迫切,而在此之间必须充分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工作,促进国土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利用,为我国生态建设与工业文明发展真正发挥应有的基础作用。

参考文献:

[1] 谭培文.生态生存理念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理念[J].桂海论丛,2013(1):66-70.

[2] 蔡海生,陈艺,查东平,等.基于主导功能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分区的原理与方法[J].农业工程学报,2020,36(15):269-278.

[3] 李倩,胡志喜,杨帆.打造新时代国土空间治理荆楚样本 以国土空间格局优化和生态保护修复为核心,湖北启动全域国土综合整治[J].资源导刊,2019(12):54-55.

[4] 崔中达,刘荣博.生态文明理念下的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保护修复[J].探索科学,2019(11):218.

[5] 全坚,叶宗达,田蕙.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文明建设探究[J].冶金管理,2019(5):118.

[6] 吴兴明.生态文明理念下的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保护修复[J].商情,2019(44):263.

[7] 白中科. 生态优先 绿色发展:生态文明理念下的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与修复[J].自然资源科普与文化,2021(3):4-11.

(责任编辑:张春雨)

作者:梅坤

农业资源可持续发展管理论文 篇3:

开放基金管理对国家重点实验室发展的重要作用

摘要 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是重点实验室推动学科基础研究与发展,开展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秉承“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方针,自2006年起设立开放基金,在资助对象、资助形式、评审制度、经费与考核管理等方面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运作和管理方式。“十二五”以来,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共资助34个开放课题,重点资助水稻生理、抗逆、育种利用等方面的研究,有效地扩大了实验室的影响力,集聚了水稻生物学研究的力量,推动了水稻生物学的发展。

关键词 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运作;成效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19.09.069

Key words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Rice Biology;Open foundation;Management;Achievement

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根据国家科技发展方针,围绕国家发展战略目标,针对学科发展前沿和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家安全的重大科技问题,集聚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开展基础性、应用性、创新性研究,成为国家创新体系中原始创新成果产出的核心基地[1-5]。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以下简称开放基金)是重点实验室开展学科基础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是促进实验室建设的重要资源[6-7]。通过设立开放基金,鼓励本领域国内外优秀学者,尤其是中青年人才,与实验室建立联系,利用实验室大型仪器设备和数据共享平台,开展与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相关的研究工作,促成与实验室研究團队的长期紧密合作,力争取得具有国际水平的原创成果,加快推动学科向前发展。

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水稻重点实验室)依托中国水稻研究所和浙江大学,于2003年批准建立,在2006年和2016年生命科学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中两次评为优秀实验室。水稻重点实验室围绕粮食安全这一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水稻资源学和分子育种研究为重点方向,在水稻种质改良与创新的遗传学、发育生物学、环境生物学和分子育种等领域开展创新性、前瞻性研究。实验室秉承“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方针,为加强水稻科研领域的学术交流,凝聚水稻科研力量,促进水稻生物学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的发展进步,培养和锻炼青年水稻科研人才,自2006年起,水稻重点实验室设立“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的开放基金。笔者就“十二五”以来水稻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管理模式与运行成效做一总结,以期为同类型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的运行与管理提供参考。

1 水稻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管理模式

近年来,国家设立支持力度更大的实验室专项经费,用于进一步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使得各实验室对于支持基础研究具有了更大的调控手段。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的科技管理体制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健全,科研项目的遴选、规划、组织实施还应该更加国际化,需要提高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建立健全更加科学合理的项目评审制度,使科研项目的各个环节更加规范。新形势下,为更好地运行好开放基金,实现“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的科技创新发展新要求,需要根据实验室的自身定位、研究方向和管理理念,进一步探索与完善开放基金的管理方式,寻求更为合理、优化、并具有普适性、适应新发展的管理和运行机制。水稻重点实验室在十多年的运行中,不断摸索、不断完善,取长补短,研究制定了《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申报指南》《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管理办法》等条例,为开放基金公平、公开、公正、高效地运行提供保障。

1.1 开放基金的资助对象

青年人才资源是人力资源的核心构成,是整个人力资源中最具创新性、最有潜力、最具可塑性的部分[8]。《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管理办法》规定:开放基金申请者应为具有中级技术职称以上的院校与科研机构的科研人员或博士后研究人员,优先资助符合上述条件的35周岁以下青年科研人员。因此,水稻重点实验室对提出申请并符合申报要求的国内外青年科技工作者提供10万~15万元/项的开放基金资助,为青年科技人员的前期科学研究提供有力支撑。开放基金,首先注重的是开放,这种开放指的是学术上的开放、学科间的开放乃至国度间的开放[9]。为避免“内部消化”并真正实现开放的意义[10],水稻重点实验室规定开放基金的申请者必须为非本重点实验室的研究人员。

1.2 开放基金的资助形式

开放基金由国家重点实验室来提供经费、运行管理,由于国家重点实验室已具备相关的科研条件、软硬件设施,因此开放的形式比较灵活。主要开放形式有2种:由重点实验室提供经费资助,申请人独自完成;由重点实验室提供经费资助,利用重点实验室仪器设备等科研条件,参加已被列入重点实验室研究项目的科研课题,合作完成[11]。

1.3 开放基金的评审

开放基金的评审分为形式审查、初评和复评三个程序。形式审查由重点实验室秘书完成,对形式不合格的课题不予受理。初评由重点实验室组织同行专家对申报书进行评审,通过初审后的申报书提交至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最后由学术委员会评审讨论并投票表决。

1.4 开放基金经费管理

虽然开放基金的单个项目经费资助额度普遍不高,但也需要按照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的要求,对项目预算编制、项目资金拨付、经费支出管理等进行审查与监督。申请者按照课题需求上报经费预算,经重点实验室会议讨论确定最后资助额度,开放经费按照申请者资助形式的不同采取不同的管理办法。独立完成的课题,开放经费分批划拨到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合作完成的课题,开放经费由重点实验室统一管理使用,外单位项目负责人依照课题需要凭票实报实销。

1.5 开放基金的考核

对开放基金的实施过程和绩效管理分别通过中期检查和终期考核进行。开放基金的研究周期一般为2年。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样,开放基金的项目负责人需要接受中期检查。中期汇报要求基金负责人以PPT的形式,向专家组进行集中汇报。基金负责人通过与专家学者的探讨和交流,获得课题研究的新思路,新方法,及时纠正试验方向可能存在的偏差,保证课题能顺利进展并达到预期成效。终期考核主要是针对基金资助课题发表的相关论文、专利、专著、成果评议鉴定资料等,同时所有成果必须以第一单位标注“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及课题编号,英文标注“State Key Laboratory of Rice Biology”,未标注的验收时不计入成果。基金负责人以PPT的形式向重点实验室专家进行汇报,接受专家的质询,通过答辩的项目方可结题。

2 重点实验室的主要成效

“十二五”期间,水稻重点实验室共资助34个开放课题,重点资助水稻生理、抗逆、育种利用等方面的研究,总资助额度达402.98万元。通过开放基金的运行,扩大了实验室的影响力,有效聚合了水稻生物学研究的力量,推进了水稻生物学研究的创新与发展。相关研究发表SCI论文28篇、育成新品种3个、获国家发明专利4件,其中2项研究结果还作为重大成果组成部分,分别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福建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2.1 注重基础研究,揭示水稻生防细菌适应微环境的新机制

水稻功能基因组学与分子育种技术是水稻重点实验室的主要基础研究工作,实验室通过资助优良性状的分子育种、重要农艺性状功能基因克隆、性状控制机理等开放课题研究工作,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开放基金“不同来源的Burkholderia seminalis 比较基因组及其环境适应性的分析”课题,研究明确了不同菌株适应水稻根围等微环境的分子机制,相关论文“Multi-omics analysis of niche specificity provides new insights into ecological adaptation in bacteria”发表在《Nature》出版集团旗下子刊《The ISME Journal》上。

2.2 强调资源开发,促进杂草稻相关研究深入开展

资源开发是支持和保护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式,是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有效途径之一[12]。近年来,杂草稻有蔓延的趋势,特别在北方稻区形成越来越严重的为害,同时,杂草稻也可以作为一种育种的资源。水稻重点实验室从资源利用的角度出发,设立开放基金“杂草稻长胚轴伸长生理机制及其遗传特性研究” 课题,探索并明确了细胞分裂增殖及细胞伸长生长在杂草稻中胚轴生长不同时期的作用及其对株高的影响,研究结果作为中国北方杂草稻演化进展研究的组成部分,相关论文“Introgression and selection shaping the genome and adaptive loci of weedy rice in northern China”发表在《New Phytogist》上。为进一步促进杂交稻的资源开发,重点实验室又继续立项“中国东北杂草稻耐老化特性的遗传机制”课题,对该研究领域进行滚动地、持续地支持。

2.3 有效保存资源,探索野生稻有利性状的开发利用

农业生物资源是维持人类生存、健康与发展的最根本物质基础和战略资源,也是农业新品种和生命科学源头创新的材料基础。保存资源的目的是为了有效保护和利用优良基因,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收集工作,扩充现有的种质基因库,使之保持较高的遗传丰度[13]。水稻重点实验室十分注重野生稻等生物资源的保存和应用。依托建立于20世纪90年代的江西省东乡野生稻原位保存利用圃,水稻重点实验室将“江西东乡野生稻的保存利用”项目列为实验室开放基金的长期资助项目,通过稳定型的经费资助,为相关科研人员深入开展野生稻耐寒性、耐旱性、耐储藏性的生理机制研究,为野生稻的资源保存及有利性状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可靠保障。

2.4 凝聚优势力量,针对生产需求研制抗病新材料

真菌病害稻瘟病、病毒性病害水稻条纹叶枯病、细菌性病害水稻白叶枯病等水稻病害是影响我国水稻生产的主要病害,因生产上基本没有其抗性品种,危害严重。“十二五”期间,水稻重点实验室充分利用地方农科院在水稻育种研究的优势,设立开放课题,凝聚水稻科研力量,面向生产实际开展重点研发。如开放基金“抗条纹叶枯病和稻瘟病粳稻新材料的创制及多抗新品种的选育”课题,通过对种质资源的条纹叶枯病抗性评价,获得5份抗性较好的新品种,经选育得到两个多抗水稻新品种,并在生产上推广应用。课题同时开展晚粳稻花药培养技術的创新研究,建立了一整套高效实用的花培技术体系,在国内首先探索出密穗型、半矮生型等多个类型品种的适宜取样叶枕距,显著提高了绿苗率,相关成果获得201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此外,开放基金“水稻稻瘟病、白叶枯病抗性基因聚合研究”课题,运用分子标记辅助选育技术成功育成多种抗病新品种,同时还研究了超级稻宜优673的遗传构成和籼粳属性,阐释该品种优良特性的遗传基础,相关成果获得2014年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3 结语

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是推动实验室自身发展和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是提高实验室科研水平和科研效益的有效途径。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现已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运作和管理方式。今后的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地探索与完善更具特色的“开放基金文化”。通过开放基金的运行,为我国农业生产安全、生物安全和生态安全提供科技支撑的新动能。

参考文献

[1] 科学技术部.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国科发基字[2002]91号[A].2002.

[2] 刘瑾,王海涛.以科学发展观推进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8):183-184,203.

[3] 许蓉,宗琪,柯云.构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管理服务体系的实践与思考[J].现代农业科学,2008,15(3):84-85.

[4] 杨晓秋,于敬鹏.2010年国家重点实验室运行情况分析与建议[J].中国基础科学,2011(5):35-41.

[5] 任飏,范娟.知识管理在国家重点实验室管理中的应用[J].科学中国人,2013(11):60-61.

[6] 王放,吴运卿,张利平.关于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的几点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23(8):129-132.

[7] 孙梅,王文艺.以区域教育信息化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8(5):235-236.

[8] 冷疏影.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科学基金管理[J].中国科学基金,2004(5):311-314.

[9] 魏舒恒.浅析国有企业青年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6(25):19.

[10] 侯启娉.基于 DEA的研究型高校科研績效评价应用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5,17(1):118-124.

[11] 张平,周卫平.建设开放性实验室的思考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23(12):111-113.

[12] 金琼琼,江珊.论农业资源的开发、价值补偿与农业可持续发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2,30(4):611-612.

[13] 朱明,阮仁超,聂莉.贵州省作物种质资源保存现状与展望[J].贵州农业科学,2007,35(5):163-166.

作者:王亚琴

上一篇:热工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论文下一篇:增值型制度建设内部审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