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手术术后健康管理论文

2022-04-24

很多急性心梗患者以为进行了支架手术,安了“支架”就是进了保险箱,其实不然。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主任霍勇教授表示,支架手术只解决了一小段血管的问题,如果患者的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高危因素还存在,它们就会继续对血管内壁造成损伤。因此,“支架”患者术后的管理尤为重要。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支架手术术后健康管理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支架手术术后健康管理论文 篇1:

个体化护理结合饮食护理对于心肌梗死支架术后并发心力衰竭患者的影响

【摘要】:目的:分析个体化护理结合饮食护理对于心肌梗死支架术后并发心力衰竭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1年3月100例医院收治心肌梗死支架术后并发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则采取个体化护理结合饮食护理。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以及营养状况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营养状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个体化护理联合饮食护理能够进一步改善支架术后并发心衰患者的治疗效果与临床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个体化护理;饮食护理;心力衰竭

急性心肌梗死主要是由于冠脉狭窄引起的心肌缺血缺氧坏死引起的综合征,目前临床多通过支架植入术治疗,具有微創、安全、高效的优势。但是该术式的治疗效果除了与医师的手术技术有关之外,还与患者的遵医行为与身体状况有密切的相关性,需要加强临床护理。个体化护理主要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提出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主要是为了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改善其治疗结局,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饮食护理的开展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改善患者的身体素质。为了观察个体化护理联合饮食护理的应用价值,文章选取2020年3月-2021年3月100例医院收治心肌梗死支架术后并发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对比观察,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20年3月-2021年3月100例医院收治心肌梗死支架术后并发心力衰竭患者,其中有男性56例,女性44例;年龄为51~76岁,平均为(62.6±5.1)岁。本次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入选标准:①急性心肌梗死行PCI手术治疗的患者,且术后发生急性心力衰竭,心功能分级为Ⅲ~Ⅳ级。排除标准:①合并扩张型心脏病、二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②并发心源性休克的患者;③严重消化系统器质性疾病;④非PCI引起的急性心力衰竭患者。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包括病情观察、用药指导、环境护理、健康指导、饮食指导以及出院指导等措施。

观察组则采取个体化护理结合饮食护理,具体措施为:(1)个性化护理:由护士长、责任护士组成个体化护理小组,根据患者的病理资料制定个体化护理方案。同时在本次研究前进行强化培训,培训合格才可参与本次研究。指导患者调整情绪,并根据患者的文化程度进行健康宣教,调节患者的心理状况,通过治愈案例提高患者的信心,还可以通过音乐疗法改善患者的负面情绪。(2)饮食护理:告知患者饮食管理的重要性,并根据患者的体重情况制定饮食假话,介绍食物搭配要点,并利用相关软件计算每天摄入热量,一般情况下每天热量摄入量为138~146kJ/kg,每天糖分摄入量为5~6g/kg,脂肪摄入量不能超过50g,并且要控制蛋白质摄入量,最好选择鸡肉、鱼肉、瘦肉等优质蛋白。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以及营养状况的差异。本次研究临床疗效判断标准:显效:心力衰竭临床症状完全缓解且心功能改善≥2级;有效:心力衰竭临床症状明显改善且心功能改善1级;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本次研究患者营养状况采用营养评定量表进行评估,评分≥24分为优,17~23分为良,<17分为差。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差异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营养状况的差异

观察组患者营养状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见表2。

3.讨论

心肌梗死是临床中的常见疾病,具有较高的死亡率。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冠心病患者数量的不断增长,该病发生率也不断升高,且在年轻人群中的发生率不断升高。介入治疗在该病治疗中有着较高的疗效与安全性,尤其是支架植入术。但是该术式也存在着一定的并发症,影响患者的预后情况。

个体化护理主要是针对患者的护理风险实施针对性护理措施,能够减少不良事件发生,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饮食护理主要是通过饮食指导来改善患者的体质,加速疾病转归,对患者的预后有积极的影响。个体化护理联合饮食护理能够有效改善PCI手术患者的预后情况,进一步加速心力衰竭的康复,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营养状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由此可见个体化护理联合饮食护理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个体化护理联合饮食护理能够进一步改善支架术后并发心衰患者的治疗效果与临床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杨阳. 早期个体化心脏康复护理对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J].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21,28(1):95-98.

[2] 姚胜男. 个体化知信行健康管理对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延续性护理中的应用探讨[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20,41(20):2605-2608.

[3] 曹蕊. 循证护理联合个体化心理护理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J]. 中国医药指南,2020,18(21):266-267.

[4] 齐杰. 个体化营养护理干预应用于CCU急性心肌梗死卧床患者对其免疫功能及预后的影响分析[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0,7(24):132.

作者:阿孜古丽·艾合买提 张芸

支架手术术后健康管理论文 篇2:

心梗支架后健康管理很重要

很多急性心梗患者以为进行了支架手术,安了“支架”就是进了保险箱,其实不然。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主任霍勇教授表示,支架手术只解决了一小段血管的问题,如果患者的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高危因素还存在,它们就会继续对血管内壁造成损伤。因此,“支架”患者术后的管理尤为重要。

霍勇说,安了“支架”相当于给淤泥阻塞的河道清除了淤泥,但疏通河道只能解燃眉之急,植树造林、控制水土流失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因此,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的患者需要在支架术后坚持长期服用降压药、降脂药、降糖药;同时还需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戒烟限酒、控制饮食、适量运动等。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会有专人对安支架的患者进行跟踪,提醒他们进行相关的检查,询问他们生活方式是否健康。

霍勇说,在我国,大医院的医务人员往往疲于应付临床工作,根本没有精力为患者提供术后的健康咨询。为了提高支架术后患者的健康管理水平,现在不少医疗机构尝试建立院后疾病管理服务系统,为患者提供术后管理,有专人与患者保持联系,指导患者用药、运动、饮食等,力争通过半年至一年的指导及监控,将病人培养成一名“合格”的支架术后患者。

作者:霍勇

支架手术术后健康管理论文 篇3:

关于介入治疗在理赔重疾实务执行中的思考

介入治疗的发展与应用

介入治疗,由Margulis于1967年首次提出,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边缘性学科。它是在医学影像设备的引导下,以影像诊断学和临床诊断学为基础,结合临床治疗学原理,利用导管、导丝等器材对各种疾病进行诊断及治疗的一系列技术,是介于外科、内科治疗之间的新兴治疗方法。近年来,随着基础医学、高新技术、介入器材、辅助治疗和循证医学的广泛开展及探索,介入治疗取得了快速发展,同时对保险领域也产生一定影响,尤其体现在重大疾病保险产品创新及理赔实务方面。

按照治疗技术介入治疗一般可分为血管内介入和非血管介入,非血管介入常见为肿瘤的介入和神经的介入治疗。2014年全国介入心脏病学论坛上,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主任霍勇教授报告称:2014年我国冠心病介入治疗总例数达到500946例,仅次于美國列全球第二位。年均增长率在10.2%—24.8%。2014年全国平均每百万人口冠心病介入治疗病例数为375.86例,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仍有6~7倍的差距。因此,随着国内人口老年化的加剧、心血管病的持续增长态势、介入治疗的技术及设备不断优化,介入治疗将会持续高速发展。

介入治疗冠心病的发展及现状

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或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统称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临床趋于将本病分为急性冠脉综合征和慢性冠脉病。前者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和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后者包括稳定型心绞痛、冠脉正常的心绞痛、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或缺血性心肌衰竭。

冠心病的介入治疗是用心导管技术疏通狭窄甚至闭塞的冠状动脉管腔,从而改善心肌血流灌注的方法,它属血管再通术的范畴,是心肌血流重建术中创伤性最小的一种。临床最早是在1977年应用的是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其后还发展了经冠状动脉内旋切术、旋磨术和激光成形术等,1987年开发了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这此技术统称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目前PTCA加支架置入术已成为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手段。

冠心病的介入治疗适应证包括:稳定型心绞痛经药物治疗后仍有症状,有轻度心绞痛症状或无症状但心肌缺血的客观证据明确,介入治疗后心绞痛复发,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发病12小时内,主动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复发心绞痛的患者;不稳定型心绞痛经积极药物治疗,病情未能稳定。

(1)我国冠心病介入治疗发展历程

我国冠心病介入治疗主要分为3个发展阶段。1985-1994年为起步阶段,冠心病介入治疗技术被引进我国并持续开展。1994-2003年是蓬勃发展阶段,冠心病介入治疗相关技术趋于成熟,器械的使用更方便、安全、有效,再加上支架的使用,使介入相关并发症大大减少。2003-2014年属于突飞猛进、不断完善阶段。器械的发展、尤其是药物洗脱支架的广泛应用,使介入治疗效果更佳,近远期效果得到很大改善。我国冠心病介入治疗数量、质量齐头并进,从国家层面来规范心血管介入治疗。

最新版心肌血运重建指南ESC/EACTS(2014)建议稳定性冠心病(stabl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SCAD)以冠状动脉病变直径狭窄程度作为是否干预的决策依据。近年药物洗脱支(drug-eluting stent,DES)的广泛应用显著降低了PCI术后长期不良事件发生率,PCI在SCAD中的适应证逐渐拓宽。针对合并左主干和(或)前降支近段病变、多支血管病变患者,指南建议根据SYNTAX评分(Ⅰ,B)和SYNTAX Ⅱ评分(Ⅱa,B)评估中、远期风险,选择合适的血运重建策略。针对存在前降支近段病变的单支病变和双支病变,PCI的证据级别由Ⅱa B上升为ⅠA和ⅠB;左主干和三支病变的适应证推荐纳入到统一的SYNTAX评分标准;对于SYNTAX评分≤22分的三支病变,PCI的推荐级别由(Ⅱa,B)上升到(Ⅰ,B)。

左主干病变常被认为是介入治疗的“禁区”,但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郑哲教授和徐波教授等近日在《美国心脏病学学院》杂志介入子刊发表了一项研究,该研究是全球最大样本的冠脉旁路移植术(CABG,俗称“搭桥”)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对比治疗左主干病变的研究。研究入选4046例无保护左主干病变患者,随访3年,其中1442例患者行介入治疗,2604例行CABG。结果显示,对于无保护左主干病变,行CABG的患者远期预后优于介入治疗,但对于复杂程度不高的无保护左主干病变患者,置入药物洗脱支架(DES)可作为CABG的替代选择。总体而言,行PCI的无保护左主干患者3年随访死亡率和再次血运重建率高于CABG组,介入治疗较CABG治疗的死亡率增加70%。CABG组患者虽再次血运重建的比例较低,但卒中发生率较高。

(2)争议案件回放

经做保险的熟人推荐,李先生买了保险公司的**终身保险,保险内容包括了冠心病等10种大病,最高可报销3万元。但李先生做完冠心病手术理赔时遭遇拒付,原因是他做的手术是支架手术,不属于保险条款约定的冠状动脉旁路手术(搭桥手术)。

该合同到2027年期满,开始每年每人要缴保险费1470元,2011年开始每年缴1200元左右,迄今为止,李先生为老伴和自己共缴纳1.7万余元。“当时保险公司通知我说,住院费用补偿医疗保险可以不用再缴了。”李先生经 医院诊断属较为严重的冠心病,冠状动脉多处狭窄超过95%,必须通过手术治疗。“当时医生建议我做支架介入手术。医生说开胸手术费用大,恢复慢,而且病人也痛苦。考虑到我家的经济状况,我就在西京医院进行了支架介入治疗,一次性植入两枚支架,共花费9万余元,我们的钱不够,还向亲友借了钱。”

手术做完了,通过保险业务员理赔时,李先生得到“拒付”的说法,原因是他的手术达不到保险合同条款规定的标准。

保险公司有关部门就拒付李先生保险理赔金的情况做了说明,在该说明中看到,重大疾病项目释义条款中约定,冠状动脉旁路手术指为治疗严重的冠心病,实际实施了开胸进行的冠状动脉血管旁路移植的手术。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心导管球囊扩张术、激光射频技术及其他非开胸的介入手术、腔镜手术不在保障范围内。故客户李先生的理赔申请不属于合同约定的责任范围,公司不承担本次事故的赔偿责任。

保险公司有关工作人员也表示,按公司内部规定,投保人患冠心病后,没做开胸手术做支架的,如果要申报理赔,不论是首次手术还是多次手术,植入的支架必须达到3个(含3个)以上,可参照开胸手术办理赔,而李先生是两个支架,经过上级公司认定之后,还是做出了拒付的决定。

针对李先生的情况,陕西庄威律师事务所周律师认为,保险公司的条款制定比较严密,对保险合同内容的限定也有自己的道理。李先生在购买保险时,自己可能也缺乏对保险合同约定内容的详细解读,尤其是对保险合同中一些附则的了解认知不够。

同时,周律师认为,合同本身不涉及公平正义,签订以后按合同执行没错,但现在更多的保险员推销完保险后,没有针对合同中一些特殊约定给客户做解答,往往会给日后理赔带来很大麻烦。李先生遇到的“冤枉”,很多消费者都遭遇过,冠心病属于保险合同中约定的重大理赔项目,如果患者手术前与保险公司进行沟通,患者有机会听取保险公司的建议,或许会避免现在这种结局。或者保险公司就目前的保险条款,根据现在的社会状况做出适当的修改,以保证患者能真正享受到自己购买的保险。

主动脉手术赔付标准的探讨

随着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近年来主动脉疾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特点为起病急,病死率高。常见的主动脉疾病包括主动脉夹层、主动脉瘤及主动脉狭窄等,以往多采用外科治疗手术,创伤大,并发症和死亡率均较高。随着介入技術的发展和介入器材的改进,目前主动脉腔内修复治疗已经成为主动脉疾病最主要的治疗方法。

(1)主动脉夹层的介入治疗

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又称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是由于主动脉内膜破损,高压血流冲入血管壁造成中层撕裂而形成。AD起病凶险,是心血管疾病的灾难性危重急症,如不及时诊治,48小时内死亡率可高达50%。高峰年龄为50—60岁,发病后2周内70%左右患者死于主动脉破裂,心包填塞等严重并发症。临床上根据内膜破裂口部位可分为Stanford A型和Stanford B型,前者约占主动脉夹层的65%—70%,后者约占30%—35%,发病在两周以内者为急性期,两周以后为慢性期。近年来主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挽救了大量患者的生命,使本病预后大为改观。

AD急性期介入手术为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指征为复杂型AD,复杂型AD主要指伴有持续性或发作性难以控制的疼痛、药物难以控制的高血压、主动脉的进行扩张、脏器或肢体缺血或先兆破裂表现。目前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主要用于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临床研究资料表明,TEVAR治疗复杂型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有大幅度提高,TEVAR技术成功率接近100%,破裂口完全封闭率为80%左右[[[] 白人驹,徐克,等. 医学影像学(第7版)[M]. 北京:人民卫生出报社,355-356.]]。

继1994年国外首次报告以后,1998年开始国内各大医院陆续开始以导管介入方式在主动脉内置入带膜支架,压闭撕裂口,扩大真腔,来治疗主动脉夹层。目前此项措施已成为治疗大多数降主动脉夹层的优选方案,不仅疗效明显优于传统的内科保守治疗和选择性外科手术治疗,且避免了外科手术的风险,术后并发症大大减少,总体死亡率也显著降低。

(2)腹主动脉瘤的介入治疗

腹主动脉瘤(AAA)是由各种原因引起腹主动脉壁的局部薄弱,继而扩张、膨出形成的梭型或囊型瘤样扩张要,当腹主动脉瘤直径达到一定程度时,不经积极治疗,预后极差。1991年开始应用介入技术治疗AAA并获得成功,此后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VAR)获得了广泛应用。主动脉瘤的介入治疗,主要采用覆膜支架腔内隔绝主动脉瘤,又称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 白人驹,徐克,等. 医学影像学(第7版)[M]. 北京:人民卫生出报社,356-358.]]。

(3)争议案例回放

国内保险公司针对重大疾病的定义略有不同,新华公司针对重大疾病的定义,是指下列疾病、疾病状态或手术,手术类包括器官移植、心脏瓣膜手术、主动脉手术、冠状动脉绕道手术。尽管手术方式进行了明确规定,但并不被第三方所认同,尤其是监管和法院,也不能满足大众的合理期待,在实务处理中成为投诉和争议的焦点。

2016年1月29日投保人王某以被保险人陈某因主动脉夹层B型住院,在介入室行“经右股动脉切开胸主动脉履膜支架植入术”向公司申请索赔。公司根据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于2007年4月3日公布的《重大疾病保险疾病定义的使用规范》(以下简称使用规范)及我公司附加08定期重大疾病保险条款关于主动脉手术释义标准作出了不予给付重疾保险金决定,客户对此结果并不认可,反复沟通未果后客户转至保监投诉。2月18日分公司再次将案件向总公司核赔处申报,总公司组织合议后不同意正常给付。2月24日分公司向海南保监局消保处、寿险处进行沟通,2月26日海南保险行业协会组织诉调,4月7日保监约谈业务员和部门经理,期间保监协助调解二次,4月底海南分公司与客户达成通融给付协议案件才算了结。

案件处理期间,调查人员前往海南省人民医院血管外科医生办公室面见曾副主任医师,问询主动脉夹层手术治疗的现状,据称:国内治疗方式已与国际接轨,按国际惯例都是做介入手术,基本上不做开胸手术,原因有三,一是开胸手术费用高约40万(陈某的医疗费用12万);二是开胸手术需要全麻,心脏停止下手术,风险极大,死亡率高;三是开胸手术术后恢复很慢,并发症也多。临床实践中主动脉手术基本上都不选择做开胸手术。

在与当地保监消保处、寿险处以及行业协会沟通过程中,遗憾的是当地保监消保处、寿险处以及行业协会均不太认可使用规范。

从保险原理上分析疾病与手术的关系

重大疾病保险所保障的“重大疾病”通常具有以下两个基本特征:一是“病情严重”,会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严重影响到患者及其家庭的正常工作与生活;二是“治疗花费巨大”,此类疾病需要进行较为复杂的药物或手术治疗,需要支付昂贵的医疗费用。两个基本特征是没有具体判定标准的。

在保险经营中,保险人必须制定出准确的保险费率,而保险费率的计算依据是风险发生的概率及其所致保险标的损失的概率,保险公司精算数据依据也是风险发生的概率。风险发生的概率随着时代发展是变化的,无论是 重大疾病保险精算时还是保险行业协会拟定《重大疾病保险疾病定义的使用规范》时,主动脉手术是要求开胸或开腹的,临床实践中病例,当时条件下存在风险发生的概率。现如今随着医疗技术条件的发展,主动脉夹层手术基本上不选择做开胸手术,虽然目前没有临床数据,但从以上案例及临床研究资料上可以推断,当前主动脉夹层开胸手术应该属于小概率事件。精算数据的依据风险发生的概率随着时代发展,已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既往的精算数据不能准确反映当前重大疾病发生的概率,因此带来了理赔实务中执行难的问题。

以新华保险公司为例,对比 2008年面市的附加08定期重大疾病保险条款和2015年面市的健康无忧 重大疾病保险条款可以发现,合同所指的重大疾病前25种是与使用规范相同的,均包涵主动脉手术。在新华自定义的重大疾病中,释义第46个的是主动脉夹层,那也就是说主动脉夹层符合重大疾病保险所保障的“重大疾病”通常具有的两个基本特征,08定期重大疾病保险条款则没有。健康无忧中主动脉夹层与主动脉手术,就是疾病与手术的关系,主动脉夹层达到符合释义标准,就不存在采取何种手术方式的问题,08定期重大疾病保險没有主动脉夹层这个疾病,主动脉夹层如果没有选择开胸手术也就不符合条款规定,这就出现了上述案例的争议。

重大疾病保险之所以会有手术方面的保障责任,一是需要实施这类手术的疾病具有病情严重、治疗花费巨大的特点,这和重大疾病保险的产品定位是一致的;二是最初的重大疾病保险就包括了手术保障责任。重大疾病保险中所称的疾病,是指合同约定的疾病、疾病状态或手术。重大疾病保险中所指的疾病或手术应具有不相容性,手术肯定是针对某种疾病,如果某种疾病已达到了重大疾病保险两个特点,那就达到赔付条件了。再就这种疾病的手术方式定义是否达到重大疾病保险两个特点,从而来说明是否符合重大疾病,是否存在免除保险人应该承担的义务或排除了被保险人应该享有的重大疾病权利,值得商榷。将手术单列重疾,无法体现产品的优异性,也不符合健康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随着技术的进步,反而容易引发纠纷,以主动脉手术为例:条款给付范围为降主动脉手术,而降主动脉手术适应症以介入手术为主,条款手术又限定了开胸,与条款适用的长期性矛盾,引发争议不断。

结论及建议

1995年重大疾病保险引入我国内地市场,2005年底,中国保监会要求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研究制定行业统一的重疾定义。随后,在中国保监会的指导下,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与中国医师协会合作开展了重疾定义的制定工作。经过一年的努力,两大协会联合制定出了《重大疾病保险的疾病定义使用规范》。2005年以来,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已今非昔比,保险的社会管理功能越发突显,原有的重大疾病使用规范也面临着社会认同和实务执行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重大疾病使用规范如何与时俱进,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依目前已实现不开胸搭桥的医学发展现状,试想再过若干年,主动脉夹层手术完全没有了开胸手术,疾病定义开胸就没有现实存在的必要性。

(1)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建议按重大疾病赔付

重大疾病类条款中主动脉手术是对施行特定手术的责任进行赔付。现时理赔赔付中会存在一些符合条款大部分释义或者符合部分释义的手术情况。

对此,理赔人员在处理此类问题的时候,必须非常小心谨慎,但是此类案件不能单单只考虑条款责任情况,要结合客户投保的情况、病情严重状况以及当地的司法对类似案例判例作出理赔决定。对于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客户未行开胸手术治疗,而仅采取主动脉支架置入治疗(且支架置入部位位于主动脉主干部位)的情况应予赔付。原因是介入手术是一种医学技术的进步,现今对于手术治疗和进行支架置入的手术适应症无明确的标准。在患者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绝大部分人都会采取创伤小、安全系数高、治疗效果好的支架置入手术。且现阶段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最常见的为Ⅲ型[[[] 一般临床常用De Bakey 分型: De Bakey I 型:内膜破口位于升主动脉,范围累及胸主动脉各部甚至腹主动脉,此型最为常见; De Bakey II型:内膜破口位于升主动脉,扩展范围局限于升主动脉或主动脉弓; De Bakey III型:内膜破口位于降主动脉,扩展范围累及降主动脉或/和腹主动脉,可分为局限性和广泛性两个亚型。]],绝大部分都是采用的支架置入手术。另外:该疾病的凶险程度极高,不建议再限定手术方式。

(2)冠状动脉支架术可以按照病情严重程度给付

目前临床上冠状动脉旁路手术和PTCA术在治疗适应症上有部分相同之处,患者往往选择创伤小、安全系数大、费用少、术后恢复快的内科PTCA(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冠状动脉内支架术 (Stend)。而且,临床上因病人或医生的原因而植入3个以上支架的情况,病人的费用甚至超过了冠脉旁路手术,对于这样的客户一旦拒赔,往往引发纠纷。

PCI技术持续发展的今天,单纯探讨PCI与CABG手术孰能够赔付重大疾病,意义已十分有限,更需要关注疾病本身适用什么手术方式,更能让患者得到最佳受益。所以,不论是PCI还是CABG均应该与疾病本身相结合,综合做出是否赔付的结论。着眼未来,随着新的医疗技术的发展,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疾病早发现、早治疗,重疾行业规范需进一步与时俱进,在保证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尽量满足受众对保险保障的需求。

作者:匡化 康峥

上一篇:连锁企业财务管理研究论文下一篇:秘书突发事件行政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