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耳前瘘管术后复发的再手术治疗15例体会

2022-11-09

先天性耳前瘘管并感染是耳鼻喉科常见疾病, 耳前瘘管术后复发并不罕见。我科自1999年1月至2009年6月对15例先天性耳前瘘管术后复发患者施行再手术治疗, 取得满意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5例患者中, 男6例, 女9例;年龄12~40岁, 平均年龄23岁。左耳10例, 右耳5例。术后1年内复发5例, 1~2年复发4例, 2~3年复发4例, >3年复发2例。此15例患者第一次手术前反复感染行切开引流≥3次, 第一次手术在基层卫生院施行5例, 区级医院施行10例, 均为门诊局麻下手术。再次手术前行切开引流并抗生素治疗至感染完全控制后手术。门诊局麻手术2例, 又一次复发1例入院行第3次全麻下手术治疗;住院基础加局麻5例, 静脉麻醉8例。

1.2 手术方法

有2例因经济原因采用门诊局麻下手术, 用1%利多卡因加少许肾上腺素液做局部浸润麻醉。住院病例基础加局麻5例, 静脉麻醉8例。患者仰卧位, 患耳向上。在耳轮脚前原切口瘢痕处做棱形切口, 切开皮肤至皮下, 将皮下瘢痕组织及肉芽组织去除, 向耳轮及耳屏软骨方向探寻, 找到条索状物并沿其分离至盲端, 一般遗留瘘管盲端位于耳屏及耳轮软骨深部, 有的深达外耳道软骨前壁, 有的深达乳突尖部。将其根部完整去除, 必要时切除部分软骨。术中根据情况将切口向下延长, 以充分去除可疑组织。有的未见明显条索状物, 只见上皮样物及干酪样分泌物, 将其彻底清除并将周围正常组织去除部分。3%碘酊烧灼暴露软骨, 并用刮匙将肉芽组织刮除。术腔用庆大霉素或甲硝唑冲洗, 彻底止血后, 切口行褥式缝合, 尽可能带到周围及术腔深部组织。术后加压包扎, 有3例因去除组织较多, 术腔深, 予以放置引流条, 24h后去除引流条。

2 结果

加压包扎48h后打开包扎物并予以每日伤口换药, 术后7d拆线。随访1~2年, 15例中Ⅰ期愈合14例, 治愈率93.3%。术后再复发1例, 经全麻下第3次手术治愈。

3 讨论

先天性耳前瘘管是一常见的先天性耳廓畸形, 是第一鳃沟未完全封闭, 第1、2鳃弓的3对结节未能完全融合, 遗留下上皮间隙而形成。有些患者终生不发生感染, 无感染者不做处理。急性感染时全身应用抗生素控制炎症, 已形成脓肿者予以行切开引流。发生一次感染者即有反复感染倾向, 需手术切除瘘管。经手术切除耳前瘘管有再次复发可能[1]。

我院予以15例先天性耳前瘘管术后复发行再手术治疗, 治愈率为93.3%, 我们体会: (1) 耳前瘘管术后复发原因较多 (1) 门诊局麻下手术, 患者术中不耐受, 不能很好的配合术者。 (2) 瘘管分支较多, 因反复感染引起细小瘘管分支被炎症或纤维增生所堵塞而术中被遗留[2]。 (3) 瘘管盲端较深, 有的深入腮腺筋膜, 有的通向外耳道软骨前壁或乳突尖部, 甚至有的通入咽侧壁内[3], 术中未能找到及去除盲端。与软骨相贴处去除不够, 留有少量上皮组织, (4) 术者临床经验不足及操作不够熟练。 (5) 第一次术前反复感染发作次数较多造成术腔粘连。 (2) 耳前瘘管术后复发再次手术治疗考虑住院基础麻醉加局麻, 或予以静脉麻醉下施行。术中根据病变深度而延长切口。再次手术成功与否取决于是否找到并彻底切除遗留瘘管、上皮组织以及被波及的耳廓软骨, 应同时切除肉芽及瘢痕组织。另外耳前瘘管术后复发再次手术治疗应由有经验的医生完成。

摘要:目的 探讨先天性耳前瘘管术后复发原因及再手术治疗疗效。方法 对15例先天性耳前瘘管术后复发患者进行再手术治疗。结果 14例Ⅰ期愈合, 治愈率93.3%。结论 再次手术是治疗先天性耳前瘘管术后复发的有效途径, 彻底切除残余瘘管及上皮组织是防止再复发的唯一手段。

关键词:耳前瘘管,先天性,术后复发,再次手术

参考文献

[1] 张义芝, 张静红, 吴雪峰, 显微镜下先天性耳前瘘管摘除术30例临床观察[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07, 21 (1) :36~37.

[2] 姚红兵, 汪武, 徐洁.小儿先天性耳前瘘管的感染期手术治疗[J].临床耳鼻喉科杂志, 2003, 17 (7) :443.

[3] 樊忠, 王天铎.实用耳鼻咽喉科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6, 7.

上一篇:坚持用唯物史观指导高校历史教学下一篇:党校图书馆推行学科馆员制度的现实意义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