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淀艺术底蕴蓄势待发论文

2022-04-21

2014年3月26日,抽象派绘画大师朱德群在法国巴黎仙逝,享年94岁。朱德群先生1920年出生于安徽萧县白土镇(时属江苏),1935年至1941年在国立杭州艺专(今中国美院)学习西画。1945年任教于南京中央大学建筑系,1949年迁往台湾,并任教于台湾师范学院。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积淀艺术底蕴蓄势待发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积淀艺术底蕴蓄势待发论文 篇1:

静谧枝头

2016年年初,宋易格的首个欧洲个展将在伦敦MarlboloughGallery举办,这也是Marlborough Gallery首次为中国艺术家举办个展(注:Marlborough Gallery是世界领先的现当代艺术画廊,代理的艺术家包括英国艺术家中最有影响力的弗朗西斯培根等,在纽约、伦敦、马德里等地均设有分部)。走进宋易格在北京的工作室,里面摆满了大大小小的画,新旧作品30多幅都将在这次展览中呈现。采访当天,宋易格刚从纽约回来不久,时差使她显得有些困意未消。但穿上笔挺西装的她,在镜头前显露出骨子里的那份硬朗,恰好与她作品的气质相得益彰。

作为典型80后的宋易格出生于黑龙江哈尔滨,2008年刚来北京时,宋易格在城郊住过两三年。“那时在村里画画,感觉一年都没进过城。”她美称。那正是中国当代艺术风生水起的时候,各种新奇多样、光怪陆离的艺术显现,也让刚从学校毕业的她有些蒙,对周遭的事物充满着怀疑的态度。“西方国家的孩子们成长环境很好,小时候就耳濡目染世界顶级艺术家的作品,受到最高级别的美学熏陶,对美的感知力还有他们的综合素质都很高。我过去在学校里受到的艺术教育,大多是来自经典大师的一些作品,并没有很多机会去亲自辨别和欣赏,内心自然就会存在质疑。”于是,在那三年的作品里,她画过带有童年记忆的楼梯、浴室和墙角,也画过生活中最平淡无奇的事物:普通的水桶、过时的沙发、淌着污渍的阶梯、裂开口的箱子……画面简单而克制,但刻画得十分细腻,这也让她内心情感所累积的记忆变得卡支繁叶茂。就仿佛一个人无言以对,只好挑拣出不同的物来隐喻自己内心深处最私密的角落,正因如此,反而容易牵动观者的情感体验。

宋易格把沉闷式的自省通过作品释放出来,用看上去没那么流行的表达方式,换一个角度带我们看周遭世界的一切。后来,宋易格有更多机会到香港、首尔等城市做展览,受到很多藏家的青睐。怛她反而不怎么高调,只愿意说说画中事。这似乎也透露出她清晰的自我定位,一如她的画,虽源自情感,但画面简洁的线条、冷静的用色,显示出难得的控制力:“我觉得人在成为社会人的时候,最重要的是要学会克制,但在绘画过程中,在非常本我的状态下,还是要尊重内心的感受。”

工作室里最显眼的一幅画《舞会》,是几个男女在深灰背景中,脸部几乎都被彩色气球挡住,这是宋易格笔下少有的人物正面,不同于传统绘画对人物脸部的刻画,这正好传递了她独到的表达视角:“人物表情最容易抓住观者眼睛,但我想表达的是一种整体感觉,用气球挡住脸,他也还是人,只是用不同的方式去表达。”如果这时候追问到底是一种什么感觉,宋易格容易词穷,就像旁边另外几幅画:《一场即将开始的胜利》中两只斗鸡正蓄势待发,《后花园》里鸟所站的树枝像被削尖的指甲,都隐约传递出一种不确定的矛盾感。她解释说:“其实,我在画的过程中,也是感觉挺矛盾的,但看似矛盾又有统一。”这种模棱两可的说法,却又准确地指向生命体验上的真实,也构成绘画体验的空间,那正是宋易格更放松悠游的静谧之境。

最后,聊回这次在伦敦举办的个展,宋易格说起筹备的琐事,透露出她平日的生活状态。书、电影和展览,“还有旅行”成了她生活里最乐在其中的部分。积淀深厚的伦敦和丰盈多姿的佛罗伦萨是她的所爱,神秘的土耳其、辽阔宽广的非洲也是她斑驳的向住。而后,说起西班牙电影大师阿莫多瓦、意大利导演帕索里尼的“生命三部曲”、中国电影中李樯编剧的《立春》,以及自己对老物件的那种痴迷,宋易格都毫不掩饰内心的热忱情怀。而这些都是她克制画面背后的底蕴:“在表达越来越个体化的当下,技法就是一个工具,主要是你的个性、审美和对绘画语言的理解在背后做支撑。”看来,她是深深懂得“功夫在画外”的道理,才刨作出一幅幅“色泽中显雅意、画面里见真情”的作品。

积淀艺术底蕴蓄势待发论文 篇2:

赋抽象以诗意

2014年3月26日,抽象派绘画大师朱德群在法国巴黎仙逝,享年 94岁。

朱德群先生 1920年出生于安徽萧县白土镇(时属江苏),1935年至 1941年在国立杭州艺专(今中国美院)学习西画。 1945年任教于南京中央大学建筑系, 1949年迁往台湾,并任教于台湾师范学院。 1955年前往巴黎,并从此定居法国,走上西方抽象表现主义艺术的探寻之路。 1980年入法国国籍。 1997年当选为法兰西学院艺术院终身院士,并且是第一位华裔院士。旅居法国六十载,一步步走向成功,成为了当今著名海外华人艺术家。

正如法国评论家皮埃尔 ·卡巴那所言,朱德群的绘画“光斑和白热的点簇吸引目光,将威胁人的黑暗驱散,浑浊的空气使远景窒息。而喧闹的色彩又铺展开新的天地,在不断变化的无垠田野里,节奏相互碰撞。在表面的抽象后,宇宙就存在这里,还有古老的儒道两家所珍视的永恒之真。色彩和对比构成有节奏的混沌,正是在中国意义上山、谷、云、水的脉理。 ”朱德群在西方被认为是抽象绘画大师,走在西方现代绘画道路之上。但与其他西方现代主义画家所不同的是,他的作品中潜藏着东方气韵,这种气韵深深地植根在他的绘画里,甚至植根于他的心里,我们可以将这种融汇东西的气韵概括为:“赋抽象以诗意,赋无形以内涵”。

什么是“抽象艺术”?西方较为权威的费登版《二十世纪美术辞典》

解释说,“举凡艺术都是一种抽象,许多抽象的艺术必然在观众的眼中和心灵中造成具体物象的联想。二十世纪‘抽象艺术’这一概念,乃是指不造成具体物象联想的艺术,它不探求表达其它视觉经验。 ”[1]中国绘画一般很少讲“抽象”,“抽象”是属于西方逻辑学、科学范畴的一个名词,是对客观物象的逻辑意义上的理性升华。人们靠“抽象”或抽象概念来超离经验,超离现实,来实现对理性和规律的认识。可以说,“抽象”构成了西方文化的一种挥之不去的深刻背景。自然地,“抽象”也可以用来说明艺术,甚至将其和艺术创造与流派联结一起,乃至有“抽象艺术”、“抽象油画”的产生。

西方早期(文艺复兴以来)绘画走在再现性道路上。人们追求对客观物象的逼真再现。到 19世纪后期,人们感受到无限地靠近再现物象这一途径已无法满足艺术家情感的抒发。这样,才有了远离透视绘画理论体系的印象派绘画。印象派绘画远离了客观再现,开启了抽象方式绘画的大门。自此以后,我们谈论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的特征,就发现离不开“抽象”一词了。如果说有一条西方现代艺术表现形式的统一线索的话,无论什么现代艺术派别,相对再现来说,其实质都是将事物抽离出客观性的表现内容。无论是表现主义的梦境,立体主义的空间几何变形,未来主义对机器与力量的颂扬,他们都以非理性、反客观的名义达到抽象,以科学理性的反面出现,但他们都离不开科学性的西方理论背景的实质。在朱德群绘画出现之前,所谓西方绘画的抽象,表面上是作为科学对立面的非理性的产物,而实质上仍是科学文化的西方背景的果实,“抽象”一词本身泄露了这一天机。然而,无论如何,西方的现代艺术毕竟使朱德群打开了新的视野。

相对于西方的抽象观念,中国人更喜欢“无形”这一说法。《老子》第四十一章记载: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无形”这样的观念如果说成是“抽象”的话,它也不是“科学”领域的抽象,而是一种东方式经验性的对世界的概括,是中国人对有形世界的一个最高境界的抵达。对于中国人来说,有“有形”世界,就有“无形”世界,这个世界充满了有形与无形之间的辩证。整个宇宙由无形和有形构成。中国人这样一种直觉性、关联性的超越思维与西方的抽象概念毫无关联,更无主客二分的僵硬和弊端。当朱德群以中国艺术精神中的“无形”理念面对西方这样一个以科学理性文化思维为背景的抽象世界时,“抽象”概念便有了新的理解与境界。

西方现代主义绘画以来的抽象趋势显然打碎了一个客观、有形的世界,但他们所建立起来的抽象世界其实是有弊端的。表现在艺术走向概念化,毫无生命感,走向空洞、虚无,甚至是反文化、反人性的。这样的绘画里面已经没有了生命与情感。中国的“无形”来自东方的哲学思想,“无形”永远与“有形”结合在一起,有“有形”才有“无形”,无形、有形都是人类生命的一部分,是一体性的整体,它不能完全用“抽象”概念来理解。中国哲学强调气、韵的概念,但它们都不脱离生活,是对生命的感知与表达,这与西方抽象世界不同。朱德群看似契合了西方抽象的表现形式,实质是中国思想由气韵所达成的无形境界。他的作品整体性地表达了一种气韵,一种生命感觉与生命认知,避免了西方抽象表现主义走向末路。这种无形是有诗意的,相对于西方现代主义反诗意的抽象,中国的“无形”恰恰改造了人们对抽象的理解,创造了无形的世界。对世界无形的表达,亦是表达一种人的生命状态,所以,这种无形是有诗意的。正是在这一点上,朱德群开创了自己的绘画之路,赋抽象以诗意,赋无形以内涵。世界大化之流,生生不息的哲学观念引导着人类从一个“生”到另一个“生”的连接,是人性化、生命化的。朱德群用中国“生”的哲学形成一种生命状态,把无形用诗意统一起来。西方用科学打破了现实的镜像,而朱德群的探索,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挽救了西方现代主义的末路,赋予西方抽象艺术以生命的神韵,亦昭示了东方绘画与西方绘画融合而生成的一条新型道路。

朱德群自幼背诵古典诗词,研习水墨画,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这样一位中式传统文化浸润过的艺术家,何以走向完全超越和背离传统艺术的抽象表现主义之路呢?

(一)西湖畔与台湾岛

朱德群的求学之路,始于国立杭州艺专。国立艺专 1928年创立,首任院长林风眠。林风眠早年赴法留学,受西方新兴现代美术思潮熏染,其思想直接影响了国立艺专的办学思想与方向,在他先进的学术思想与崇高的美学理想指引下,国立艺专形成了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一批优秀教师以时代弄潮儿的形象,为学生们打开了一扇扇了解西方艺术的大门。油画系主任教授吴大羽与林风眠同期留法,他对印象派以来的西方现代艺术有着深刻的理解与体悟,专攻油画色彩的表现和形式的安排,成为了赵无极、朱德群等学生们的偶像。吴大羽影响了朱德群的艺术风格,更影响了他的人生道路。吴大羽不但在创作中实践着印象派,在教学中,也完全是西方印象派、后印象派理论,莫奈、毕沙罗、梵高、塞尚等西方印象派、后印象派画家的名字经常在课堂上提到。他大胆引导学生跟着西方最新的潮流走,追求艺术家内在个性的表现,批判传统绘画中的因循守旧。这给朱德群的内心带来很大冲击。

朱德群尤其对塞尚感兴趣。他对着画册,反复阅读、理解、实践,日渐体悟到了塞尚的艺术魅力,视塞尚的艺术为最高尚艺术。正是国立艺专这段时期对西方现代绘画的初步体验,使朱德群踏上了对油画的探寻之路。超越了传统绘画,将视野打开,迈向了一条沉潜往复的西方现代绘画探寻之路。朱德群的思想有了很大转变。可惜,这一时期的画作于战乱和辗转迁移中,没能留存下来。

艺专毕业后,朱德群曾在中央大学建筑系任教。 1948年底,内战激烈,朱德群前往台湾。

在台湾,朱德群与张道藩、蒋碧微、罗家伦、黄少谷等当时台湾政界、文化界名人时常往来,日渐打开了局面。期间,他一心创作,淡泊名利。 1951年与台湾当时最具影响力的几位青年画家赵春翔、李仲生、黄荣灿等举办 6人联展。 1954年12月17日,在台北中山堂举办个人展览。此次展览盛况空前,文化名人、政坛高官等许多台湾赫赫有名的人物前来观展,各媒体争相报道,评论家也纷纷撰文评论。时任台湾立法院院长、学养深厚、学贯中西的张道藩在《新生报》发表文章《画家朱德群及其作品》中说:“我们可以看出他绘画艺术的基础——写实和素描,没有很高的造诣,是不能有这些成就的。他虽然对任何题材的画都可以作,但仍以风景和人物画见长,他对于油画的技巧已经有了深切的体认,无论于用笔设色,都能应用自如恰到好处。他笔调的活泼、色彩的鲜明、线条的生动,处处表现着东方绘画的情操,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他自己特有的风格”。[2]

《八仙山》、《静物(淡妆)》有着中国大写意画的一种诗意韵律。《八仙山》创作于 1953年,是朱德群到台湾八仙山写生后所作,看到山雨空

,云雾缭绕,层峦叠嶂,虚无缥缈,朱德群被眼前的风景所感染,创作中格外注意黑白、虚实关系的处理。近处树木枝干遒劲有力,远处山体云雾遮挡若隐若现,画面别有一番意境在其中。难怪有人说他是用色彩写诗的人。《静物(淡妆)》还没有脱离具象。但一些线条处理上,已然有印象派的痕迹,一枝白色怒放的花朵微垂于花瓶外,与周遭的暗色形成对比,色调明亮,气质高雅,寥寥几笔,形神毕现,惹人爱怜,颇有梵 ·高《向日葵》之气象。朱德群这一时期的作品,以传统文化为底蕴,并开始有了抽象意味。

(二)巴黎新世界与艺术涅

1955年,初到巴黎。 1956年在巴黎现代美术馆参观了去世不久的画家尼古拉 ·德·斯塔埃尔回顾展。这位俄裔法国抽象画家对光、色彩、空间有着很多积极的探索,尤其他画中笔调自由洒脱,被誉为“第二代抽象油画大师”。这次画展后,朱德群内心豁然开朗。他发现,斯塔埃尔的创作态度正是他一直想要追寻与探求的状态。正如哲学家巴什拉尔所说:“画家一旦接受了各种基本元素的诱惑,便自然而然地孕育了创作。 ”[3]他开始了转型期的尝试和探索,迈向了对抽象画的追求。在不断地尝试中,随着画中气象跨度增大,渐渐摆脱了具象写实风格的束缚,迈向了抽象表现的自由奔放。《都市之黄昏》已然有了西方抽象派的笔触,将建筑线条拉长,抽象为白色色块,各种色块的碰撞,暗含着一种都市喧闹的诗意。《花之一》的花亦是半有形的,但笔触明显比过去放松,在不放弃传统意蕴基础上,开始走向抽象。

经历了早期的试探犹豫, 1970年代以后,他的创作阔步向前。 1970年荷兰阿姆斯特丹 Rijks博物馆展出的“伦勃朗诞辰 300年回顾展”给朱德群很大触动。伦勃朗用高光手法突出人物形象的戏剧舞台效果,对人物肖像的刻画更是内涵丰富,生动传神,将每个人物的内在情绪都把握得恰到好处。大师作品深深打动了朱德群的心灵。画面中人物的一颦一笑、每个细节,都表达着人物的心灵,反映了画家敏锐的观察、丰富的情感、深厚的内涵。正是这致命的丰富内涵击中了朱德群,使这位有着传统中国文化底蕴的艺术家与 300年前的西方绘画大师在心灵深处产生了共鸣。朱德群沉迷于伦勃朗作品的魅力而流连忘返。他知道,真正有价值、有生命力的作品要有内涵,用哗众取宠的外在形式博人眼球,终究是昙花一现。于是朱德群潜心探寻艺术创作中的“内涵式发展”。他长期练习书法,从书法中领悟到虚实相生、留白、皴白等有与无、明与暗的对应关系。他最常读的书是唐诗宋词,从中国传统诗词中,体验到一些超然物外的“象外之象”。这样,在绘画创作中,他的画面就有了这些明暗、阴阳、虚实的理念与内涵,走向了一种对生命终极的哲思与探寻。创作于 1981年的《神秘之地》,除了色块和线条的无形处理之外,更有墨色晕染的效果,富有人生禅意,对内涵和抽象的融合更流畅,更自然。

时光在油彩中流淌。这些年来,朱德群在世界各地开了五十多次个展,画风更加成熟、稳健,中西融合,韵味无穷。他的作品被巴黎艺术博物馆、台北历史博物馆、美国圣路易大学、比利时现代美术馆、法国国家现代艺术基金会等 20多家国际著名博物馆收藏,并多次荣获艺术大奖。他的名字列入《国际传记辞典》《欧洲名人录》,1997年被授予“法兰西学院艺术院院士”的称号。朱德群的绘画从有形走向了无形,从形似走向了神似。如凤凰涅

般获得艺术的生命力,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与西方现代绘画风格完美契合,彻底超越了具象形似,完全走向了抽象写意。

虽长期生活在海外,朱德群却心系祖国。 2002年,他应邀为上海大剧院创作巨幅抽象油画《复兴的气韵》,宽7.3米,高4.3米。历经一年的时间,朱德群以八十多岁的高龄,创作了这幅作品作为献给祖国的最

好纪念。整幅作品画面色调沉稳,既有宁静、安详,更有动荡、跳跃、飞翔,一种喷礴之势跃然画面。构图上,底色偏深,尤其两侧,墨色为主,兼有赭色,代表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中间部位色彩活跃,从深蓝到朱红,从橙色到明黄,甚至湖蓝、绿色,和谐、明朗,过渡自然,象征着一股活力,一股蓄势待发、东方崛起的力量。再往前推,是明澈的蓝色,兼有几抹黄色,代表着未来与希望,整体反映出一种日益崛起、蒸蒸日上的东方大国气韵。这“复兴”不仅是对祖国的期望和祝福,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哲学思想在世界的传播,更是东西方思想融合的复兴。他不断地用丰富的色块点染着画面,呈现出水墨般的晕染效果,又以一些看似随意的线条引导着画面的节奏,以一种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黄钟大吕之势,在天地、阴阳、虚实之间,将观者引入一种天人合一的自然万物与神秘宇宙之中,既有西方抽象艺术的神秘、深邃、迷惘、幻想,又有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之中的虚无、超越、万般皆空的意境。而朱德群在阐释自己的创作理念时说:“阴阳指的是暗和亮,实际上就是光,我所要表现的是光。我的绘画思想是天、地、人合一。庄子所言:‘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在这方面中国人的思想与西方人是完全不同的,所以西方人看我的画能立刻看出东方神韵来。 ”[4]这是一位卓越的艺术家以一种成熟的艺术形式表达着一位赤子对祖国的满腔热爱,实现着一种精神还乡。画中除了这样一份令人动容的真挚之情,我们看到的是富有内涵的,既有中国传统气韵,又有西方抽象派表现形式的艺术佳作。朱德群用色彩谱写了一曲抽象艺术的华章。

朱德群走在西方现代艺术的大道上,但他用中国哲学赋予抽象绘画以新的生命力,这得益于他从小的传统文化养分。他用色彩和线条,构成一个无形的世界,并赋无形以内涵,赋抽象以诗意。

注释:

【1】邵大箴:《论抽象派艺术》,载于《文艺研究》1988年第1期。【2】【3】【4】吴钢:《朱德群》,河北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189页,第61页,第92页。

*

本文系“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54批面上资助”(编号:125144),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新世纪底层叙事研究”系列成果之一。

作者:李新

积淀艺术底蕴蓄势待发论文 篇3:

文化局长谈文化

当前,奉贤正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已经到了由蓄势待发向快速崛起转变的重要关口。在奉贤区的战略部署中,文化建设对进一步推进新型城市化,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亦对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起着积极作用。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应当办好今年的第三届文化艺术节,充分展示我区近几年来的文化发展成果和人民的精神风貌,发挥好文化推进我区“文化名人”、“文化名品”、“文化名城”的建设作用,办成一届市民参与、群众叫好的文化盛会。

——上海市奉贤区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局长金拥军

《文化月刊》:上海市奉贤区是举办文化节的先行者,奉贤区文化节现已有十多年的历史,请您介绍一下奉贤区文化节最初的创办理念和奉贤的文化底蕴。

金拥军:我们当初的理念是一届政府办一届文化节。自2001年奉贤区建区以来,已成功举办两届。奉贤拥有深厚的文化传统,“奉贤”这个名字就有一定的含义。奉贤大概在雍正四年建县,2400多年前,孔子弟子言偃,这个72贤人当中唯一的江南弟子到奉贤讲学,为未开化的奉贤带来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他教授的劳动和礼仪,使得奉贤的文明程度不断增加,形成了“敬贤”、“学闲”氛围。自此,奉贤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人文环境都带有和谐、谦虚、上进的特征。如何做好奉贤文化艺术节是我们多年来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今年,我们在创建上海市文明城区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个共识,就是奉贤各方面的工作推进要保持在“敬奉贤人、见贤思齐”的精神状态上。这就是我们提出的“贤文化”,也是奉贤的核心价值观。奉贤区第三届文化艺术节也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筹建的。

《文化月刊》:本届文化节和往届相比,有哪些传统的延续?又有哪些创新之处?

金拥军:奉贤区深厚的群众文化底蕴、积淀,使得她拥有不少优秀的群众文化创作作品,尤以小戏、小品为最。舞蹈、音乐等方面全面稳步发展,整个奉贤在文化建设的基础工作层面不断努力。多年来,每届政府举办文化节,都是严格执行中央、市政府的要求,同时结合奉贤的地方特色去做。今年的三中全会,特别是十七届六中全会上提出的关于文化建设的要求,使我们的文化工作在一种新的背景下去做,我们也不断思考在不与之前雷同的基础上,如何反映奉贤特色。本届艺术节主要是通过活动机制上的创新,来达到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的目的。

《文化月刊》:那么,本届艺术节的机制创新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金拥军:办活动政府不可能大包大揽,吸引社会力量参与也同样重要。因此,活动想法、创意只是创新的一个方面,市场运作上的创新才是关键。我们现在文化艺术节涉及四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主题活动、重点活动、系列活动和原来的品牌活动。活动很多,单依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因此,政府会出台一些激励政策,提供一定的补贴,由企业、协会等社会组织承办。

如今,这种购买服务机制的运用已经带来了较好的效果。比如,我们有一个全国性的学生书法评比活动就是各个方面共同构建完成的。市书法家协会搭建平台,区书法家协会来承办,然后企业来出资。再有就是浙商文化在奉贤比较发达,那么我们就发动这些企业,通过冠名的方式运作我们的文化活动。从前,文化活动只有政府的一纸公文,群众的参与热情度不高,效果不好,而企业参与这种形式会更好地带动群众的积极性,也让活动更丰富。

《文化月刊》:这次文化节整个经费情况如何?在经费分配方面,市场的创新机制是否起到了积极作用?

金拥军:整个文化艺术节的筹办大概需要600万元左右,政府拨款300万元左右,那剩下来的钱哪里来?“群文四季歌”一年的运作费用也要100多万元,政府拨款45万元。所以我们就只能依靠我们市场的创新机制和以往丰富的经验来搭建平台,办好活动。

《文化月刊》:纵观本届艺术节的节目表,活动项目安排紧凑、类别内容广泛丰富,这是否和奉贤区良好的公共文化设施发展有关?请您结合实际,为读者介绍一下。

金拥军:本届活动的整体安排,重头戏不是放在具体样式上,而是致力于怎样让活动更加贴近百姓,让更多的老百姓来参与。我们开幕式不主张大操大办,艺术节是大众的节日、文化的盛会。近年来,上海市一直在打造现代公共文化体系。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各级政府对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视;二是体现在我们城乡覆盖的工作机制体制;第三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也实现了城乡统筹整体发展,从而建立区镇村三级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上海市通过区划调整,乡村合并由原来的22个镇整合成8个镇,每个镇、街道都有自己的标准化社区文化中心,功能齐全、设施完善,便于百姓活动参与。

《文化月刊》:现在每个镇的社区文化中心等基础设施利用得怎么样?

金拥军:现今,所有社区文化中心都是全负荷满载运行,活动相当丰满。原本有的地方人气不足、活动不够,而区文化艺术节的举办便很好地带动了各个镇的文化氛围,丰富了活动内容,让活动中心更好地发挥了效应。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建立了一套文化配送机制,引起了整个上海地区的重视。首先是区镇自身的资源充沛,奉贤全区活跃在社区街道里的306支文化团队,积极参与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活动才使得整个活动中心满载运行;第二是区文广局不断加强基层工作的指导和考核;第三是不断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就如本次艺术节,其不断带动着奉贤的文化氛围,扎扎实实服务百姓,润物细无声。

《文化月刊》: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在运行上是否遇到过困难?

金拥军:社区文化中心在建成运行上确实遇到了一些问题,我们科室的相关工作人员都会定期到各个镇的活动中心了解情况。一是资源不够,二是运营时间上和百姓也有冲突。工作日是大多数人上班的时间,而这些人本身的文化修养比较高,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也更高。双休日期间活动中心是不开放的,这是乡镇经费短缺造成的。为了丰富百姓的周末生活,让百姓有地方进行文娱活动,我们集中精力做到区级公共文化设施全年开放。我们利用这次的艺术节也把社区文化中心的活动内容丰富起来,从而让社区文化长效发展。

《文化月刊》:奉贤区的品牌文化活动有哪些?

金拥军:如这次的系列活动之一“群众文化四季歌”就是奉贤的品牌活动之一。它是结合一年四个季节开展相对应的演出,分别是“春之声——巡回下乡演出”、“相约滨海之夏——广场文化活动”、“滨海秋韵——高雅艺术进奉贤”、“冬日暖阳——文化拜年”。这个活动虽然没有成功申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项目,但是已经成功申报了市一级的公共文化服务示范项目。更重要的是,她真正走进了群众,受到市民欢迎,这是我们更看重的。

《文化月刊》:奉贤区的整个文化活动在活动设计方面有什么考虑?

金拥军:我们会在活动设计上适当加入一些市场化的活动,大致分为三部分。一部分是像春节、元宵节这样的传统节庆活动。这部分政府参与的还相对多一点。第二部分是基本走市场的活动。就如“梅花节”、“菜花节”(菜花节被列为全国十大看油菜花的重点节日)、“牡丹节”、“桃花节”等春天的节庆活动。第三类是完全市场化的活动,就如在奉贤的海湾“碧海金沙”举办的品牌音乐类活动。最重要的是这些国际化、时尚化的音乐节虽然是完全市场化运作,却不会把资金的压力转向观众,票价亲民。

《文化月刊》:以往的艺术节中有暴露出来的问题吗?现在是否已找到解决方法?

金拥军:活动还是需要注重品牌化、系列化。通过多方关注,打造活动品牌,我们有很多活动都是一直在做,已经成功举办多届,影响力逐步扩大,吸引了更多的百姓来参与我们的活动。从而达到我们的最终目的——更好地服务老百姓。

但是,奉贤区在上海各行政区里面综合实力比较弱,经济实力属于中下水平,所以我们各方面投入,包括人才方面都不是很足。也就是说,我们有想法、有热情,但是层次还是不够。所以,我们还是要不断去改造、创新,把活动的各方面都搞得更好一点。艺术节五年举办一次虽然很少,但是维持长效机制很重要。除了艺术节之外,我们原来的活动机制也要维系,要做到没有艺术节,我们也照样有活动可以轰轰烈烈地举行。

《文化月刊》:在组织工作上,譬如安保等问题,在活动中是否都有所考虑?

金拥军:我们希望参与的老百姓越多越好,又不会形成拥挤的局面。这次集中的展示活动,闭幕式可能会做得稍大一些,这个时候可能安保要上去。但一般的常态化活动,是有一定组织的。这个组织不是政治化的,而是菜单化的。全区306个文化团队,有的镇特别多,比如南桥镇就有100多个团队。你若想进这些团队,可以经过组织申报,同时,我们在一个月30天时间中,也会协调好所有团队,解决时间上的冲突,充分利用整个活动中的时段,设施。这样就可以把每个活动有序安排下去。

《文化月刊》:纵观全国,现在一些地方、社区的很多活动受众面都比较窄,奉贤区在策划这些活动时如何平衡受众年龄?上海市是外来务工人员较多的城市,这些外来人员是否享受到我们的文化服务?

金拥军:不可否认的是,老年人亦是我们基础文化设施里的主要参与者之一,所以,现在办活动也是以老年人为主。为平衡这一现象,我们请了诸多体制内的团体,面向不同阶层、年龄段的受众多多开展活动,也举办了如“艺术之星”这样的比赛,用以吸引社会上的青年们参加。今年是“艺术之星”的第九届,只要你有一技之长就可以参与进来。我们会利用广播、电视等媒介进行宣传,并和“中国好声音”等当红节目合作,吸引更多的群众参与。在外来人员享受文化服务这一方面,在我们奉贤的图书馆、文化馆等文化中心,你只要出示身份证,就可以免费享受到诸多活动。基于以上这些考虑,我们各类群体,小学生、大学生、农民工以及一些企业都有各自的风采展示月。

《文化月刊》:在文化市场管理方面,有些经营场所是要收费的,这方面奉贤的管理如何?

金拥军:整个奉贤文化的场所有将近500家左右,包括网吧、茶座、KTV等。我们在管理上建立了一个机制,叫文化市场三级联动工作机制,就是由我们的专职管理员、社会监督员,再加上文化工作志愿者这三支队伍组成的管理队伍。每个月我们会召集他们去巡查,宣传等。对于做得好的志愿者,我们会提供奖励,这一政策实施后取得了不错的效果。除了我们文化部门,还有公安、工商,这些部门联动一起来管理。其次,我们建立了一个平台,把这500家经营者组织起来,成立了一个叫文化经营者联合会的组织。同时,建立了工会,把经营者按不同门类分成各个小组,如网吧小组,KTV小组……联合会成立后,每个季度会召开理事会,让民间组织自己管理自己,自己协商小纠纷,有了这么一个平台,总体管理就很规范了。

《文化月刊》:您如何看待文化产业化?

金拥军:这是一个大概念,城市发展中灵魂的东西就是文化,文化中除了精神层面的核心东西以外,产业发展、文化发展也是一个重要部分,一方面是经济价值,一方面是社会精神价值,特别是我们讲到的,奉贤区也在推动新城建设。想要使一个城市变得有魅力,就必须注入文化的东西,使之变成代表一个城市产业发展的东西。比如说书城的建设,不是单单为了卖书。还有就是创意性产业的东西,有时候也能带来人气.。这方面我们都在思考,都在与时俱进。奉贤有很好的生态优势,政府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中也会考虑到其临海的环境,人造沙滩和上海最大的森林公园都在奉贤,在森林公园中还建有不同的主题博物馆。

《文化月刊》:在文化创意方面,奉贤有什么想法?

金拥军:文化产业发展最重要的核心就是创意,整个文化创意的发展就全世界来说遇到新的挑战,但奉贤在这方面还有发展空间。文化产业是要讲效益的,而目前大家都在讲概念。文化创意产业门类很多,创意这个方面一定要有自己核心的、能复制的东西。以万达为例,每一个万达广场里面的结构都是不一样的,而他正好抓住了创意的三个方面,世界前沿、中国特色、地方本土化的东西,从而做到,大方面一样但又有特色,奉贤也同样要抓住这三点。

《文化月刊》:奉贤区在文化遗产保护上做了哪些努力?

金拥军:奉贤区的文化遗产保护分为两个方面。首先是文物方面,奉贤历史不是很长,因此文物不是很多。拥有“华亭古石塘”等市级文物。奉贤水系发达,桥很多,不可移动的保护点有211处。尽管奉贤历史不长,但是其开化和文明程度很高,现有非遗项目18个,国家级项目2个,省市级项目13个。这些项目都是跟原来百姓生活生产息息相关的,有记忆类的,也有文化民俗。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有一个暖场活动——“滚灯”,就是用竹片做成的球,男子在地上杂耍,舞蹈,后来又发展出了女子滚灯。其次就是上海吴越一带的地方戏,地方戏的源头就是民间的传唱,山歌中有一段“吴歌”也是非遗中的一项。这些项目在今年奉贤区第三届文化艺术节上都能看到。

上一篇:提高经营效率发展医院论文下一篇:财政基本思路途径改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