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积淀培养感悟培育创造

2022-11-03

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品位的高低取决于文化修养品位的高低, 文化修养品位的高低又直接取决于语文综合素质的高低。因此, 我们常说语文教育是人的教育。从人的素质发展的规律来看待中学语文教学目标, 实现人文精神的完整构建与人性的和谐、圆满, 这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近几年来, 我尝试了中学语文综合素质的“积淀、感悟、创造”三级教学目标的探索。

一、积淀

语文积淀不仅仅只是一种知识的积累, 且是一种具有浓郁的主体能动色彩的经验、情感与智力的积淀。一个人的语文素质有多高, 关键在于个人对语文主动积淀的厚实程度。这种积淀达到一定量的蓄积, 就会在人身上形成一种富有个性的文化底蕴, 成为一个上档次的“文化人”。因此, 积淀, 是每个“文化人”必经的奠基环节。

1、认知不求人, 书写出得手。

汉字是语文教学的起点, 中学生识字教学虽然不是重点, 但却不可忽视。首先要让学生从认知汉字到主动认知汉字。在教学中, 我们常常故意在课文中, 或报刊杂志中找出一些他们难得见到的陌生的字词让学生去认知, 采用比赛方式, 看谁最先了解。这样, 学生兴趣大增, 以前在初二时, 班上大部分学生无字典、词典, 现在他们都自觉地几乎人手一册, 遇到生字、生词, 自己都解决了。其次, 要让学生明白“字如其人”的道理。在书写方面, 中学生虽然经历了小学的几年写字课, 书写上没有特色、个性, 拿不出手。我在教学中有意无意地将班上书写漂亮的作文进行提示, 将最优秀的书写推荐在学校展览。当然, 也对书写马虎的作业进行“亮相”。这样, 现在绝大多数学生自觉地或不自觉地练习钢笔字或毛笔字, 学生整体书写水平大大提高。

2、日积月累积素材, 处处表现会运用。

中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比小学生要强, 绝大多数学生懂得了知识积累的重要性。我在语文教学中告戒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 “好记性当不得烂笔头”。要求学生养成作笔记的习惯。建议学生要有日记本、抄摘本、剪贴本。此外, 我还利用班会课和课后时间, 举办成语接龙比赛、背诵默写格言古诗比赛、讲演比赛、开辩论会等。只要让学生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觉, 就更能激发学生抄摘积累的兴趣。

3、体验情感, 走进社会。

语文学习不仅仅是掌握一种工具的过程, 更是人的生命活动、情感活动、心理活动。根据这一特点, 我们注意引导学生从课本中间接地获得对生活情感等方面的积累。学习古文《桃红源记》、《醉翁亭记》和《小石潭记》时, 我们把学生带入大自然, 让学生寻找作者的情感源头, 产生联想。这样, 让美感得到滋养, 让认识得到深化, 让性情得到调和, 引导学生从课外直接获得生活情感体验。

总之, 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主体能动意识, 为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地积累知识、生活、情感等“财富”, 精心设计, 以利其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 以达到文化底蕴的日渐厚实与丰满。

二、感悟

有扎实的积淀, 就会有良好的感悟能力, 积淀是感悟的基础, 感悟是积淀的升华。如何将学生引入感悟的境界, 跳出只有知识传授的圈子跃上消化知识、感悟其中的奥妙的台阶呢?

1、披文入情燃激情。

“情”在语文教学中有特殊的作用, 它是连接教师、教材、学生的纽带, 是培养学生感悟能力的催化剂。因此, 教师备课时一要披文入情, 再用饱满的热情、真挚的感情感染学生, 我们觉得这篇课文的。只有动了情, 学生才会有感而发。如我们在教朱自清《荷塘月色》时, 我们觉得这篇课文的意境太深, 怎样才能让学生感悟得出呢?我们认为朗读最重要, 于是, 我们选择了一盘适合课文的轻音乐带画面的光盘加进自己带表情的朗读, 让学生进入领悟的意境。这样, 使学生在涓涓的情感细流中成为富有激情的活生生的人, 从而达到精神的恬淡与从容, 思维的明晰与开阔。

2、借助媒体熏陶美。

“语文教育是审美的教育”。语文教学对学生熏陶美的途径、方法很多, 如现代媒体手段, 组合声音、画面, 让学生感知美、领悟美、创造美。此外, 教师自身的举手、投足、言谈、表情、眼神等方面的表现力在引导学生感悟时有独特神奇的功效。一个动作, 一个表情常常比长篇大论的讲话更为佳妙。这样就要求教师在挖掘教材内在美的基础上, 采用美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去感悟美, 领悟到教材中人物的“心灵美”, 宇宙空间的“神秘美”, 大自然中的“意境美”。

3、不忘锤炼启迪理。

这里的“理”指“文道统一”中的“道”。语文学科的“道”是课堂的“魂”。在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特点、社会现实和学生的实际, 时时爸爸忘锤炼学生的心, 寻“文”线悟“道”线, 即悟做人之道。辨美丑, 明是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培养百折不挠的坚强毅力, 不断进取的争先意识, 善待他人的为人原则。如我们教《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一文, 文中的“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行弗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我们将孟子列举的六位地位由卑微到显贵的人物一一阐述, 并假想他们六个人地位卑微时的种种逆境的艰难, 让学生感悟到只有经过艰苦的磨练, 才能有所作为, 才能成就大事, 并由此生发开去, 联想我们这代人必须牢记“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的名言。

阿基米德有句名言, 对我们每个语文教师引导学生感悟很有教益。他说:“给我一个支点, 我可以撬起地球。”学生感悟能力的高低正决定今后能否撬起这个“地球”。

三、创造

如果说敢想撬起地球是一个创造, 那么这其中的杠杆就是对知识的“积淀”, 寻找的支点就是对知识的“感悟”。创造是人类智慧的最高表现。教师只有把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尽量培养出来, 尽情释放出来, 学生才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精神和物质成果。因此, 语文教学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造力教育主要抓以下四方面:

1、抓形象思维训练。

第一, 要在学生掌握字、词、句、段、篇等语文基础知识的过程中相关事物, 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联想是创造的酵母基因。如看到天空中不同形状的白云, 学生可能会联想到一匹匹白马、丰收的棉花;看到窗户玻璃上的水滴, 可能会联想到那是自己受委屈的泪水;看到香喷喷的米饭, 可能会联想到流浪街头的饥饿的乞丐。第二, 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过程中, 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如听《二泉映月》的二胡独奏。学生心中会想到潺潺流水, 读到“秦时明, 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时, 学生会想到沙场的残酷, 甚至如嗅到血腥味。第三, 在对学生进行思维教育的过程中, 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如教“兴, 百姓苦;亡, 百姓苦”时, 要引导学生想到封建统治给人民带来的重重灾难。第四, 在对学生进行审美陶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再造想象力, 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如有千个人读《堂诘诃德》, 就会在读者中形象地再现千个不同面孔的堂诘诃德形象。

2、抓直觉思维的训练。

直觉思维是灵感的初级阶段, 是创造性思维形式。教学中教师可应用灵感的激发、启发、诱发等方法, 多提些有启发性的问题或与“擦边”乃至无关的问题。如《陌上桑》罗敷真的有那么一个丈夫吗?她丈夫有那么大的官而妻子为何要去“采桑城南隅”?这样的问题, 可让学生大胆地去猜测, 展开合理的想象, 力求做出漂亮的应急性回答, 提高学生对直觉的敏感性、准确性, 以达到训练直觉思维能力的目的。

3、求异思维的训练。

求异思维指发散思维, 即由一点或某一方面与之相关的各点或各个方面渗透或扩散的思维方式。加强求异思维训练等于给了智慧以翅膀, 是培养创造思维的关键。教师可利用教材引导学生进行补充情节的训练或改变主题的训练。我在教《孔乙己》时, 要求学生将断腿后的孔乙己的下落续写下去, 结果就出现了有孔乙己在好心人的帮助下, 治好了伤, 告别了长衫, 从事体力劳动, 结婚生子, 体现的是“人间自有真情在”的主题;有写孔乙己沦落为乞丐的;有写孔乙己治好伤后考上状元的……这样, 允许学生“标新立异”, 以利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合理性, 深刻性。当然, 还可以提倡写科幻作文、童话、格言感悟等, 发挥学生想象力, 使创造思维得到更全面的训练。

4、抓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

创造力高的人不一定最终都能成为创造者。真正有作为的创造者必然伴有许多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这是创造力的动力因素, 对创造力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 教师要重视对学生意志、性格等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在教学中要创设一个宽松的教学环境, 为学生提供一个可供发挥想象力、创造力的空间, 学生中…一旦出现与同学、老师的看法不一致、甚至是错误的想象时, 教师要给予及时表扬, 指正及科学引导, 切勿“一锤定音”。另外, 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养成好问的习惯, 使课堂上出现观点的交锋、智慧的碰撞, 进而迸发出创造的火花。

上一篇:有效实施“体艺2+1”项目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下一篇:师德在学校系部建设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