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教案)

2024-04-20

森林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教案)(共8篇)

篇1:森林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教案)

对高中新课改的几点理解:

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由被动接受式学习向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方式转变。

教法的改变: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向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转变,由注重知识的传授向重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方面转变,在知识传授过程中渗透情感价值观的培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其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享受学习过程,在体验、感悟、参与过程中构建知识经验。

下面是在新课改精神指导下设计的一篇教案:

第二节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以区域环境建设为题,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介绍森林的开发和保护。教材先从森林的生态功能和环保功能谈起,说明森林既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又是不可代替的环境资源,然后分析原始森林的分布、现状及森林破坏后的严重后果。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在充分分析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和雨林生态的脆弱性的基础上来评价亚马孙开发计划和影响,最后提出开发还是保护的问题。这种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逻辑性较强,让学生理解应以全球的、长远的眼光审视雨林目前的严峻形势,树立合理利用森林资源的意识,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二、教学目标

1.了解森林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

2.分析雨林的环境效应,理解雨林的脆弱性

3.了解雨林开发的背景和原因

三、教学重难点: 1.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

2.雨林生态的脆弱性

3.亚马孙热带雨林的开发和保护

四、教学方法:引导-发现法、传递-接受式

五、课时:2课时

六、教学过程设计: 课时一

导入新课:兴趣小组在一周前进行的观察、体验及生活经验或感悟介绍给大家。(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安排兴趣小组对校园内的绿地和裸地的温度、湿度等进行测量和比较)

推进新课:

师:从兴趣小组的调查来看,植被数量越多,局部环境的湿度越大,温度变化越小,由此得出地表植被对局部气候的改善有显著的作用。

森林是地球上植被最为密集的区域,森林既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又是不可代替的环境资源,在自然界中,森林除调节气候外,还有哪些作用呢? 板书:

一、森林的作用 生:森林有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繁衍物种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作用。此外,还具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吸烟除尘、防风固沙等方面的环保功效。师:对,因此人们把森林称为“大自然的总调度室”森林的生态效益显著。那么,森林的分布现状怎样呢?

二、世界森林现状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活动探究 指导读图)读“世界主要森林分布示意图”和“世界自然带分布图”,比较并结合教材分析

课件展示:1.世界森林覆盖率减少的原因

2.现存的原始森林集中分布在哪些地区?森林分布的成因是什么?

3.为什么目前世界森林大多分布在低纬和中高纬地区? 4.为什么中纬度地区森林分布较少? 生:(学生讨论,教师引导点拨)

师:森林是人类的保护伞,由于人口的增加,人类活动强度的增大,森林正遭受大面积的破坏,森林破坏对全球生态环境带来那些影响呢?

生:导致全球气候失凋、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生物多样性锐减 探究性活动:(目的是以事例的形式说明森林破坏的严重后果,帮助学生学会分析地理问题的方法。)1.一些沿海低地国家十分关心全球木材生产的年产量报表、并把他们未来的命运与热带丛林的木材公司联系在一起,你认为他们的担心有道理吗? 点拨:引导同学分析森林减少与温室效应之间的关系。

2.找出下列地理事实的内在联系,并试绘一幅联系框图加以说明。

淹没沿海低地

两极冰川融化

森林面积减少

海平面上升

全球气候变暖

大气CO2含量增加 点拨:森林面积减少→大气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全球气候变暖→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同学也可以绘成不同的框图形式。

3.分析说明产生上述问题的关键环节,并对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你的看法。点拨:关键环节是砍伐森林使得森林面积减小。

师:请讨论日常生活中那些活动会浪费森林资源,如何从小事做起保护森林? 生:(讨论该问题有利于树立环保意识)

[过渡承转] 热带雨林作为全球森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全球的生态环境效益尤其显著,因而被称作“大自然的总调度室”“人类的保护伞”(由森林

热带雨林)

三、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

[读图分析] 读全球热带雨林分布图,1.思考热带雨林的分布规律

2.找出热带雨林三大集中分布区,亚马孙热带雨林的位置 生:赤道南北两侧,但在大陆向风地带可以伸展到由南北纬15°一25°。

东南亚地区、非洲刚果河流域和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是热带雨林的三大片集中分布区。师:赤道附近气候全年炎热潮湿,雨热充沛,为植物的生长提供优越的环境,在这一地区森林茂密终年常绿,光合作用强,生物循环旺盛,生长迅速,每年全球雨林的净生产量高达34亿吨。

师:课件展示热带雨林景观图及文字资料创设问题情境并组织学生讨论热带雨林的环境效应。

引导学生分析教材中的相关数据、阅读资料及热带雨林与水循环示意图讨论热带雨林的环境效应

课前,兴趣小组搜集相关资料,课上分组介绍雨林的环境效应 师:(总结)

1、调节全球碳氧平衡的作用——地球之肺

2、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的作用——蓄水海绵

3、物种资源——基因宝库

4、植物的药用价值——医学宝库

问题探究:如果亚马孙雨林被毁,当地气候可能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为什么?

生:亚马孙雨林生态环境效应显著,为当地提供50%的水汽来源,固碳上亿吨。雨林一旦被毁气候因水汽蒸发、蒸腾减少而变干,雨林中大量的碳素转化为二氧化碳释放在大气中,全球气候变暖,后果非常严重。

师:是,亚马孙雨林对于人类以及人类赖以生存的全球环境来说,其影响可谓至关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讲,亚马孙雨林不仅属于当地国家,也为全人类所共有。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 亚马孙地区大规模开发计划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担忧,尤其是来自发达国家的指责。(活动、角色扮演)“西欧人与巴西人的争论”解决如下问题

1、有关雨林开发与保护的争论,其实质是什么?

2、对这些争论你有什幺看法?有没有消除分歧的方法? 点拨:

1、保护亚马孙雨林符合长远利益和全球利益

2、保护雨林和所在国家的发展产生了矛盾

3、实质是谋求目前利益与保护全球生态的责任的关系。

4、尝试保护性开发,尊重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

师:亚马孙流域全年高温多雨,光合作用强,生物循环旺盛,生物生长迅速,是地球上功能最强大的生态系统也是生产力最高的生物群落。但有人说热带雨林是“长着森林的绿色沙漠”这是为什么呢?(以问题引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板书:

四、雨林生态的脆弱性 生:(思考、讨论)雨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循环旺盛。植物在快速生长的同时形成枯枝落叶,这些生物残体在地表很快就被分解者分解,所释放的养分又直接被根系再吸收以继续维持植物的快速生长。由于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再循环旺盛,土壤自身很少积累和补充养分,再加上长期高温多雨的淋洗,雨林中土壤一般很贫瘠。雨林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师:(引导学生读“雨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示意图”)说明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脆弱性表现在哪里?为什么? 生:(生讨论,师点拨)热带雨林中的生物循环及其旺盛,以至有机质和养分再循环也非常旺盛。然而,雨林中的养分几乎全部集中在植物体内,而土壤中的养分却很少,土壤一般都比较贫瘠。如果雨林一旦被毁,地表养分被水一冲,整块土地的肥力就会急剧下降,地表植物也就很难恢复,整个生态系统就会陷入崩溃。这就是其脆弱性的关键所在。

师:很好,雨林生态系统十分脆弱,雨林一旦被毁,地表植物也就很难恢复。那么,人类哪些活动会毁坏雨林植被呢?(引入下面的活动)

活动:迁移农业是热带雨林中土著居民的传统耕作方式。根据下面提供的资料,分析说明迁徙农业对热带雨林的影响(本活动因课堂时间所限,可安排为课外作业)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掌握了森林在大自然中的作用和世界森林的分布现状,分析了热带雨林的全球生态效应和生态的脆弱性,逐步形成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

课外作业:活动:迁移农业是热带雨林中土著居民的传统耕作方式。根据下面提供的资料,分析说明迁徙农业对热带雨林的影响

七、板书设计:

第二节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

一、森林的作用

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繁衍物种和维护生物多样性,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吸烟除尘、防风固沙

二、世界森林现状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三、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

1、调节全球碳氧平衡的作用——地球之肺

2、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的作用——蓄水海绵

3、物种资源——基因宝库

4、植物的药用价值——医学宝库

四、雨林生态的脆弱性(表格)

篇2:森林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明水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2、举例说明水资源枯竭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并说明人类采取的相应措施。

3、根据有关资料,说出水资源如地下水,海水等开发过程中应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

4、结合实例,说明人类对水资源不合理利用和开发的问题,以及保护、合理利用的成功经验。

过程与方法:

1、组织一次环保实践活动,如参观污水处理厂等,写一篇观后感。

2、配合“节水周”编写地理小报。

3、结合当地实际,采用适当的形式,适合开展环保主题宣传活动。

4、调查学校的用水状况,设计一份学校的节约用水的方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养成节约用水,保护环境的好品质。

【教学重点】

1、水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

2、保护和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措施。

【教学难点】

水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产生的原因

【教学方法】启发式讲述法 读图分析法 案例分析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相关地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

【多媒体放映图片】 师:同学们,看到这些图片有什么感想? 生:【回答】

师:不同国家在水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不同的国家问题不同。

由于世界人口的持续增长、经济不断发展,对水的需求不断增长。目前世界水资源形势相当严峻。而人类对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进一步加剧了这种形式。所以这节课我们以水资源为例来学习一下世界上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资源问题,以及怎样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资源——第二章的第三节:水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早在1977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就向全世界发出警告:“水资源危机将成为石油危机之 后更为严重的全球性危机。”

一、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师:通过刚刚的图你们可以发现几类资源问题。生:【回答】

1.缺水; 2.水污染;

3.时空分布不均。师:【总结】虽然地球被称为“水球”,但世界上的淡水占世界水量的2.5%,而可利用淡水却只占0.0075%。目前,全球约有100多个国家缺水,13亿人缺少饮用水,30亿人的饮用水不符合卫生要求,有40%的河流被污染,每年至少有1000万人因饮用水不合格而致病。

水资源危机主要表现为

1、可利用的水资源总量减少,生活、生产、环境生态缺水;

2、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某些国家因争夺水资源纠纷甚至引发战争;

3、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导致的水资源污染,加剧水危机。【多媒体放映图片】世界淡水资源丰缺状况图

【问题】世界淡水资源严重缺乏的地区有哪些? 生:【回答】 师:【问题】淡水资源严重缺乏产生的原因?如沙特阿拉伯为什么缺水? 生:【回答】沙特阿拉伯缺水有两方面的原因:自然原因是处于热带沙漠地区,气候干旱;人为原因是人口的增长、工农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使用水量不断上升。师:【问题】非洲大陆上为什么缺水? 生:【回答】

1、非洲大部分是处在热带,常年高温,水份蒸发旺盛;

2、非洲以热带沙漠和草原气候为主,降水少;

3、非洲以沙漠和草原为主,森林较少,所以整体蓄水能力低。

师:【总结】从这张图上看到世界淡水资源缺乏区,大都在气候干旱,降水少的地方。

我国的水资源情况又怎样呢?

【多媒体放映图片】中国淡水资源丰缺状况图,阅读上图可以看到我国 东南部地区的淡水资源比较丰富,西北部地区淡水资源比较贫乏。

北方由于乱采地下水、过度使用,水在北方已经成了稀缺物质。现在南方的江、河、湖基本上都污染了,形成了水质型缺水;我国水资源总量和人均水资源状况:按水资源总量大小排队,前几名依次是: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印度尼西亚、中国。中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多一点,世界排名第110位之后。思考: 我国水资源在季节分配上有何特点?

【多媒体放映图片】

简述中国水资源的面临主要问题 生:【讨论回答】 师:【总结】中国水资源的面临主要问题:

(1)水资源开发过度,生态破坏严重。

(2)城市供水集中,供需矛盾尖锐。①水资源分布于人口、土地分布的极不平衡。②工农业发展迅速,人口成倍增长,人类对水的需求量超出可供的水资源量。③天然存在的劣质水体,以及水资源污染所造成的污染水体所占水资源比例较高,造成严重的“水质型”缺水。④水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水资源利用率低下,水浪费现象十分普遍,在不发达或欠发达地区尤为如此。

(3)地下水过量开采,环境地质问题突出。①区域地下水为持续下降,降落漏斗面积不断扩大。②泉水流量衰减或断流。③地面沉降。④由于超量开采地下水,造成水位大幅下降,地面失衡,在覆盖型岩溶水源地和矿区产生地面塌陷。⑤海水入侵。

(4)水资源污染严重、水环境日益恶化。

(5)水资源开发利用缺乏统筹规划和有效管理。

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

为了保护人们的生活健康,提高环境质量,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必要通过开源和节流逐步解决缺水问题。在开源方面可以采取修筑水库、开渠节水、合理开发与提取地下水等措施,还可以采取废水处理再利用、海水淡化、人工降雨等措施。在节流方面,应提倡节约用水,提高水的利用率,并加强对污水的处理和利用。

【课外学生活动】结合课本上的地下水,海水等开发过程中应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分小组调查学校周边的用水情况,设计一个自己的节水方案。

第二课时:展示活动成果

生:【展示活动成果】 师:【总结】有很多方法同学的都有自己的方法,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包括

1、保护合理利用地下水

2、海水淡化;

3、重视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4、加强对污水的处理再利用;

5、注重水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作用。

【教学反思】

篇3: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

1.《考试大纲》要求考生掌握自然资源的分类, 理解主要的资源问题, 尤其是水资源问题、土地资源问题、矿产资源问题, 并能结合具体的区域分析资源问题产生的原因。

2.人类对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利用造成的问题, 以及保护、合理利用可再生资源的成功经验。在分析人类对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利用造成的问题时, 考生应重点掌握利用、保护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方法, 并能够科学分析不同区域应采取的合理措施。

二、知识网络

三、考点解读

(一) 自然资源的主要特征

自然资源是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取, 并用于生活、生产的物质或能量。它主要有以下特征:

1.数量的有限性。

有限性, 首先是针对所有的资源而言, 指在一定区域, 一定时间内自然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其次, 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 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能力、范围、种类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 生产规模要适度, 资源开采量不应超过环境供给量或资源的再生量, 要节约、适度利用自然资源, 防止资源耗竭与生态破坏, 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

2.利用潜力的无限性。

无限性是指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能力、范围、种类将不断扩大和提高。

3.分布的规律性。

自然资源的形成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 组成环境的各要素如气候、水文、地质等分布有一定的规律性和地域差异性, 导致陆地资源的形成和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地域差异性。不同类型的资源及其分布规律有所不同, 可再生资源受水热条件的影响, 其分布都有明显的地带性规律;矿产资源受地质条件的制约, 其分布具有一定的地质规律。自然资源分布的地域不平衡性要求人们利用资源要因地制宜, 资源要进行跨区域调配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4.地域组合的整体性。

它体现的是自然资源整体性的特征, 自然资源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定的自然条件下, 会形成一定的资源环境。许多自然资源之间往往是相互影响, 相互制约的。尤其是各种可再生资源之间相互影响, 相互制约的关系。对资源的利用, 必须综合利用, 统筹兼顾。

(二) 自然资源的分类

根据资源的属性, 可以将资源分成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 (即矿产资源) 两大类;按资源的空间分布进行分类, 可以分为宇宙资源、气候资源、陆地资源和海洋资源四种。

1.宇宙资源。

主要有空间资源、太阳能资源、矿产资源 (如月球上的氦-3) 。

2.气候资源。

指光照、热量、降水和风等, 是一种普遍存在、具有数值特征和较大变率的自然资源。

3.陆地资源。

指陆地上的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

4.海洋资源。

主要包括海洋生物资源、海洋矿产资源、海洋空间资源等。沿海国家拥有12海里的领海主权和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 (享有资源管辖权) 。注意关注:日韩独岛 (竹岛) 问题、中日东海大陆架划分问题、南海主权之争问题、台湾问题等。

(三) 资源问题产生的原因

由于传统生产模式 (掠夺性开发) 和消费模式 (奢侈浪费) 的不合理、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 许多人类生存所必需的基本资源正在日渐枯竭。资源问题的主要表现有:土地功能退化、水资源短缺、森林植被的破坏、湿地的消失、物种灭绝、矿产资源耗竭、能源危机等。随着经济的发展, 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 资源的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 资源不足和生态环境恶化已经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障碍。

资源的生产和消费在地区分布上的不平衡, 不同区域资源的差异 (结构、数量方面) 和经济的差异是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根本原因。资源跨区域调配实质是实现区域资源的优化配置。学生复习时应关注我国资源跨区域调配的重大举措——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晋煤外运等;重要物资如石油、煤炭、铁矿石、粮食、木材等在全球输运调配的情况。掌握输运线路, 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 对实施过程中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价分析。

(四) 资源型区域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五) 流域资源的综合开发

流域资源的综合开发, 主要涉及流域内水利工程设施建设的影响与分析。水利工程的评价包括工程建设可行性评价和建成后对周边环境影响的评价两大方面。可行性评价主要从水利工程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个方面分析。影响评价则需要从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两个方面分析。

1.可行性评价。

自然条件:自然条件包括资源条件和工程条件。社会经济条件:①市场条件:经济发达, 人口稠密, 市场广阔。②工程条件:移民少, 淹没农田少, 生态破坏小, 有利于工程实施。

2.河流的开发与利用。

(1) 水能资源开发:主要从河流流量大小、落差大小两方面来分析。一般来说, 河流水量大、落差大的地方, 水能资源丰富;反之, 则水能资源贫乏。因此, 河流在从山区流入平原或从高一级阶梯流入低一级阶梯的地方, 水能资源大多比较丰富, 如刚果河、我国的长江、黄河中上游、红水河、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等。

(2) 水资源的利用:主要用于供水和农业灌溉, 解决季节性供水不足问题主要靠修水库蓄水;改善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状况主要采取跨流域调水或修引水工程的方式。我国的跨流域调水工程有引滦入津、引滦入唐、引黄济青、南水北调等, 澳大利亚有东水西调工程。

3.影响评价。

水利工程影响评价首先要采取一分为二的观点, 即任何水利工程的修建既有利也有弊;其次要运用综合的观点, 即必须全方位、多角度地认识水利工程所产生的影响。

(1) 有利影响。

经济效益:产生防洪、发电、航运、灌溉和旅游等综合经济效益。生态效益:调节库区气候, 缓解生态环境压力;拦截泥沙, 降低河流含沙量;改善水质。

(2) 不利影响。

上游地区 (库区) :库区蓄水会淹没原有生产、生活设施以及文物古迹等;改变库区原有生态环境, 水域内害虫滋生, 可能导致传染性疾病蔓延。下游及河口三角洲地区:河流携带至下游的泥沙大大减少, 土壤自然肥力下降;入海径流量减少, 海浪对海岸的侵蚀加重, 河口三角洲不断缩小;由于海水倒灌、生态破坏和入海营养物质减少, 河口的渔业资源锐减。

(六) 土地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土地利用类型面积的变化反映了生态状况的变化。针对我国土地资源面临的生态危机, 采取相应的对策可以使土地退化状况趋于好转。

(七) 能源资源的开发与保护问题

1.什么是能源资源。

能够为人类提供某种形式能量的物质或物质的运动。能源按利用状况可以分为常规能源和新能源。能源为人类的生产活动和日常生活提供动力。矿物类能源 (煤、石油、天然气) 同时还是非常重要的化工原料。目前, 世界能源的消费以石油为主, 中国能源的消费以煤炭为主 (75%左右) 。

2.能源问题产生的原因。

能源是影响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之一。这是因为, 能源是改善人类生活和促进经济发展所必需的动力;同时, 能源消费也会造成一系列环境问题。目前, 世界的能源消费以非可再生的矿物类能源为主, 它们的储量有限而且空间分布不均。因此, 如何保证能源供应的稳定成为关系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

我国由于经济的快速增长, 能源供应普遍紧张。能源问题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保证能源供应稳定, 关系中国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解决中国能源安全问题, 应立足国内, 发展国内能源生产, 节能降耗, 开发替代能源;还要积极实施能源进口地域多元化战略, 建立国家战略石油储备。

3.能源资源的开发。

能源资源的开发条件应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方面来分析。自然条件主要分析储存量等, 社会经济条件一般包括市场需求量、距外地市场的远近、交通状况、经济发展水平、科技水平等。山西能源基地的建设应着眼于扩大煤炭开采量;提高资源的外运能力;加强资源的加工转换;构建多条产业链, 加强能源的综合利用。

4.能源开发中的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

(1) 能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①生态问题:水土流失严重和土地荒漠化等生态环境问题;②环境污染:工业“三废”污染。

(2) 保护与治理的措施:①提高煤等资源的利用技术:以技术创新为先导, 提高煤炭的综合利用技术和废弃物利用技术, 推进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②调整产业结构。③治理“三废”,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5.德国鲁尔区和我国山西能源基地的比较。

分析一个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要抓住以下几个方面:该区域的背景条件——地理区位、能源资源或矿产资源的结构、地理环境状况;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矛盾;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策略。

四、题型回顾

例 (2016年高考全国新课标文综卷Ⅲ) 阅读图文材料, 完成下列问题。

为建设生态文明, 我国大力开发风能等清洁能源。风电建设成本高于煤电、水电。2009年5月, 甘肃酒泉有“陆上三峡”之称的1000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建设项目获国家批准, 其中的80%集中在被称为“世界风库”的瓜州县。图2示意瓜州等地年大风 (≥8级) 日数。

(1) 分别与煤炭、水能相比, 指出开发风能的优势。

(2) 说明瓜州建设大型风电场有利的自然条件。

(3) 分析瓜州建设大型风电场的不利区位条件。

(4) 为保障电网的稳定性, 规划在瓜州建设规模较大的热电站作为调节电站。试解释为大型风电场配建调节电站的原因。

【解题思路】本题组考查区域能源资源的开发。生态文明建设是近年来的热点话题, 生态环境问题和能源开发问题也是高中地理的重要知识模块, 该组试题以此为基础, 设置了“与煤炭、水能相比, 开发风能的优势“”瓜州建设大型风电场有利的自然条件”“瓜州建设大型风电场的不利区位条件”“为大型风电场配建调节电站的原因”四个问题, 重点考查能源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 是人教必修三教材中“山西能源基地建设”相关知识的拓展和迁移。考生应注意材料中“地理位置”“沙漠”“戈壁”等有用信息的提取。第 (2) 题, 考查建设风电场的有利自然条件, 若误从社会经济条件方面作答, 则不仅浪费宝贵的答题时间, 而且可能造成评卷时的误判, 从而导致失分。因此, 沉着认真的审题, 回答时做到有的放矢, 合理的组织语言, 也是综合题得高分的关键。考生应在平时测试中有意识的注意到上述问题。

【参考答案】 (1) 与煤炭相比, 风能为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与水能相比, 开发风能不产生库区淹没等问题。

(2) 瓜州风能资源丰富 (有“世界风库”之称) , 年大风日数多 (近70天) ;可供建设风电场的土地广阔 (充足) 或戈壁 (难利用土地) 广布, 地形平坦。

(3) 当地 (经济落后, 人口稀少) 电能需求少;离东部 (用户) 较远 (需长距离输电) ;当地基础设施 (如电网等) 不完善;建设成本高 (投资大) , 当地资金不足。

(4) 风电极不稳定, 配建热电站等可以进行调节、控制, 使电网输电平稳 (当风力减弱时以热电站补充电量, 当风力强劲时减少热电站发电量) 。

五、命题预测

近几年高考考查的重点是水资源问题、土地资源问题, 涉及水源地及耕地资源的保护等, 这类试题一般要求考生能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 这体现了当前高考关注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资源问题。同时, 高考命题不回避重要的国家和地区。

从考查的形式来看, 高考试题往往以图表的形式呈现相关信息, 并结合一定的区域背景设置问题, 重点考查考生从图表和文字资料中获取信息, 并调动运用相关知识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来讲, 此类试题要求考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同时, 该类试题设置的问题留给考生很大的思考空间, 其要求考生创造性地思考问题, 并能够提出自己的想法。

六、能力测试

读我国某种矿产品运输线路图 (图3) , 回答1~2题。

1.关于图中矿产品输出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叙述正确的是 ()

A.石油工业向气化、液化、电化产品方向发展

B.冶金工业向不锈钢系列制品及铝系列制品方向发展

C.建材工业向精细化方向发展

D.化学工业向轻、薄型方向发展

2.该矿产品的运输能够 ()

A.改善输入地区的环境质量

B.缓解输入地区能源不足的压力

C.改善输出地区的环境质量

D.有利于能源的综合利用

陕西榆林地区“乌金 (煤) 遍地”, 资源非常丰富, 但在5年前, 该地“村村点火, 处处冒烟”, 被人们戏称为“黑三角”。据此完成3~4题。

3.在资源开发初期, 当地适合发展 ()

A.食品工业

B.高耗能工业

C.农产品加工工业

D.高新技术工业

4.近年来, 该地区逐渐形成图4所示的发展模式。有关该模式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实现了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的双重效益

B.增大了生产规模, 延长了产业链

C.加强了对当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广度和深度

D.扩大了污染范围和污染物的来源

读内蒙古自治区“煤变油”工艺流程示意图 (图5) , 回答5~6题。

5.我国在内蒙古自治区启动“煤变油”工程, 其主要的布局理由是 ()

A.区域内石油资源十分短缺

B.区域内煤炭资源十分丰富

C.区域内科技力量强大

D.区域内输油管道密集

6.从图示信息看, 内蒙古自治区“煤变油”工程实施的主要制约因素是 ()

A.工艺流程复杂B.环境污染严重

C.水资源短缺D.消费市场狭小

图6为我国南方某河流流域示意图。读图回答7~8题。

7.图中河流流域中上游重点发展了有色金属冶炼工业, 其主要的区位优势是 ()

①有色金属原料丰富②廉价水电③经济发达, 基础好④科技发达⑤廉价水运

A.①②⑤B.①③④

C.②③⑤D.③④⑤

8.近年来, 该河流三角洲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日渐突出, 该问题的出现与下列现象基本无关的是 ()

A.人口增加, 工农业生产规模扩大, 需水量大增

B.水资源利用率较低, 浪费严重

C.水体污染严重, 许多水体水质下降

D.气候变得干旱, 降水减少

9.阅读图文材料, 结合所学知识, 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图7为中缅油气管道位置示意图及缅甸皎漂港气候资料图。

材料二中缅油气管道是继中哈石油管道、中亚天然气管道、中俄原油管道之后的第四大能源进口通道。该管道南起缅甸皎漂港, 从云南瑞丽进入昆明, 然后再延伸至贵阳、重庆和南宁, 已于2013年5月全线贯通。建成后, 比绕道“危险、脆弱”的马六甲海峡将原油运抵国内, 可缩短里程约1820海里。

(1) 结合材料一, 归纳皎漂港气候特征并分析其成因。

(2) 中缅油气管道建设过程中遇到的最大自然障碍是。

(3) 结合材料一、二, 说明该工程对我国的积极意义。

10.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西藏位于我国西部边陲, 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农牧业是西藏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 农牧业产值历年占全区国民生产总值的55%以上。藏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 利用当地复杂多样的气候条件培育了种类繁多的作物品种。能源发展是西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础, 西藏能源资源可再生能源比重大, 但能源资源勘探程度低, 生态环境差, 能源开发难度大。

(1) 分析甲所在区域植物种类丰富的自然原因。

(2) 简述乙所在省区气温特点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 列举青藏高原地区可以开发利用的清洁能源, 并任选一种分析其丰富的原因。

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

1.B由图中资源分布和运输路线可以推断出该矿产品为煤炭。该地区石油工业薄弱, A项错误;建材工业向轻、薄型方向发展, C项错误;化学工业向精细化方向发展, D项错误。

2.B该地区煤炭外运具有“双赢”效益。对于东部沿海地区 (输入地) 而言, 输入煤炭能缓解其能源不足的压力, 但会产生大气环境问题;对于输出地而言, 能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但单一的煤炭输出不利于能源的综合利用, 同时, 煤炭开采时可能会破坏当地的自然环境。

3.B该地能源丰富, 资源开发初期适合发展动力导向型工业。

4.D该模式扩大了生产规模, 对废弃物进行再利用, 减轻了大气污染, 减少了废弃物的排放。

5.B内蒙古自治区煤炭资源十分丰富, 启动“煤变油”工程可以充分发挥其资源优势。

6.C从“煤变油”工艺图可以看出, 该工艺需要大量的用水, 而本区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 水资源短缺。

7.A由图示信息可知, 该河中上游地区锡、钨、铝土等有色金属资源丰富, 有大量水电站且内河航运便利。

8.D本区域水资源短缺与用水量大增及水资源浪费、水体污染严重有关。

9. (1) 气候特征:全年高温 (年均温在25°C以上) ;年降水量丰富, 主要集中在雨季 (或夏季, 或5—10月) , 有明显的旱雨两季。 (6分)

成因:地处热带沿海平原;雨季 (5—10月) 受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影响, 降水丰富;旱季受来自内陆的东北季风影响, 降水稀少。 (6分)

(2) 地形崎岖、山高坡陡;地质构造复杂、不稳定 (2分)

(3) 实现能源进口渠道多元化, 有利于缓解我国能源紧缺状况, 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缓解对马六甲海峡的依赖, 缩短油气运输距离, 降低运输风险和成本。推动西南地区基础设施建设, 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增加西南地区就业机会, 提高经济收入, 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和推进城市化进程;有利于西南地区能源结构的调整, 有利于改善大气质量和生态环境保护 (水土保持) 。有利于加强中缅两国分工与合作, 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双边贸易的发展。

10. (1) 纬度低, 热量充足;受夏季风影响大, 降水丰富;相对高度大, 垂直地域分异显著。

(2) 气温特点:气温偏低。

影响:农业以高寒畜牧业为主, 放养耐寒牦牛、藏绵羊、藏山羊等;种植业分布在地势较低, 热量条件相对较好的河谷地带;耕作制度为一年一熟, 种植耐寒的小麦、青稞、豌豆等;昼夜温差大, 光照强, 单产高;气温低, 病虫害少, 农药使用量少, 农产品品质高。

(3) 清洁能源:风能、地热能、太阳能、水能

风能: (藏北高原) 昼夜温差大, 水平气压梯度力大;地形平坦, 植被稀疏, 摩擦力小, 风能丰富。

地热能:位于 (亚欧板块和印度洋) 板块消亡边界;地壳运动活跃, 岩浆活动频繁, 地热丰富。

太阳能:青藏高原海拔高, 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的少, 太阳能丰富。

篇4:森林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教案)

关键词 森林资源;林下经济;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F326.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6)01-0-02

四川省简阳市地处四川盆地中部,龙泉山脉东麓,地貌以丘陵为主,兼部分山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全市林业用地面积0.33余万hm2,主要林木资源包括针叶林、阔叶林、灌木林和竹林等,常见树种包括柏树、桉树、榆树、泡桐和慈竹等,森林覆盖率达36.31%。

1 森林资源保护与林下资源开发的原则

森林资源保护与林下资源的开发是辨证统一的关系,要在保护森林资源的前提下发展林下经济,就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首先,适度开发。提高森林资源开发利用的合理性,将不合理乱砍滥伐给森林资源造成的浪费降至最低,在采伐林木时,要严格遵守采伐量小于生长量的原则,提高林木开采的计划性与平衡性,以保证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其次,林下资源分类管理。充分了解当地林区内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分布情况、生长规律及采集收获期等,再根据市场行情、林场人员构成及资源采集量对林下资源进行分类管理,以实现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再次,坚持科技开发的原则。林下资源开发过程中,科技含量越高,由于不规范开发对森林资源的破坏就越少,因此林下资源的开发要不断提高相关人员的整体素质及专业水平,保证其技术过硬;还要加大投资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以提高资源的开发效率,提高森林资源的利用率,将其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充分发挥出来[1]。最后,加强领导组织。林业局要设置林下资源开发项目专项领导小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林下资源的开发利用、组织管理及指导服务等,加强对林下资源开发的监督管理,定期进行现场指导;针对林下资源经营权的有偿转让进行管理与监督,有效保证林下资源开发利用的科学性与有序性,及时纠正存在的问题。

2 森林资源保护过程中开发林下资源的措施

林下资源既是森林资源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广大林农提高经济收入的重要渠道,在保护森林资源的前提下加强林下资源的合理开发,不仅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率,而且可以拓宽林农的就业渠道,增加经济收入,推动林业经济的迅速发展。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

2.1 加强林区产品的开发

森林资源中包含丰富的经济植物资源,这些资源多是野生的,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如药用植物资源、食用植物资源、油料植物资源等,这些植物资源经过加工提炼可以制成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品。要加强这部分林下资源的开发,将绿色食品、山珍食品、中药材等作为野生经济植物资源的重点开发对象,打造具有特色的林区产品品牌,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变。此外,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种植经济作物,形成产业规模,以推动林下经济的发展。简阳市玉成乡青山公司就在林地里套作了66.67 hm2油牡丹,经过几年的发展,到今年核心示范区已初具规模。

2.2 因地制宜发展林区旅游业

森林旅游资源主要是指林下生物景观与其他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有机融合,经过科学、适度的开发,成为旅游观光的景点。在强调绿色生活理念的今天,森林旅游资源的开发逐渐成为林下经济的重点内容。各地林业部门可以在保护森林资源、不破坏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开发森林旅游资源,再融入当地的人文地理、风土文化等人文因素,不断提高森林生态旅游业的品质及文化品味,以“生态、休闲、文化”理念为主动,因地制宜地发展森林旅游业。此外,要注重将森林资源的独特优势发挥出来,开发野生植物园、动物园和森林野营地等功能多、对象广的项目,不断提高森林旅游资源的开发水平。

2.3 促进林区的生态建设

虽然林下资源的开发可以促进林业产业的发展,但是其与森林资源的保护是辨证统一的关系。因此,林區的生态建设是保护森林资源的重要手段。加强林区荒漠生态系统的保护与管理,加强管理与监督,严格控制林地的开发面积,避免盲目开垦、滥采滥挖的现象。注重保护森林生物的多样性,将野生动植物保护、自然景区的保护作为生态建设的重点,不断扩大保护范围,改善林区环境。此外,要注重保护林区濒危物种,加大人工繁育及培育的力度,保证林区生物多样性的可持续发展。

2.4 设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加大引进力度

首先,森林资源管理部门要成立专业的组织机构,基于制度面、管理面实现林下资源与森林资源保护的有机结合。创新工作机制,建立森林资源保护、发展及应用的规章制度,在相关法律法规的指导下,明确林下资源开发的方针、原则、管理权限及经营范围。其次,要加强相关林业工作人员的培训教育,提高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与专业素质;大力宣传林业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使林区农民了解更多相关知识,保证其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经营、发展。最后,引进深加工、精加工流水线,以延长产业链[2]。简阳市在政府优惠政策的扶持下引进了林产品加工企业,对林下资源进行深加工,以提高林业产品对抗市场风险的能力,提高其综合竞争力;从技术装备、管理水平、加工工艺、包装装潢等管理上实现规范化管理。制定必要的质量标准,加强产品质量的测定,建立国际标准化的体系。

3 结语

林下经济属于循环经济,其包括多种形式,是林区农民发展经济的重要途径,并且基于长远的角度而言,发展林下经济也是实现林业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林下资源以林地资源为立足点,通过科学技术及经济管理实现林下资源的有效利用,构建稳定的生态系统,丰富林地生物的多样性发展。因此,在保护森林资源的前提下大力发展林下资源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生态意义。

参考文献

[1]戴凤文,李文娟.森林资源保护与合理开发林下资源的探讨[J].林业科技情报,2015(3):4-5.

[2]王萍,梁延海,王雪松.科学构建林下资源综合开发的经济技术模式[J].中国林副特产,2015(4):95-96.

篇5:森林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教案)

摘 要: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合理开发林下资源,对于维持生态平衡,提高林下资源利用率,促进林业生态环境建设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本文主要对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林下资源的措施进行了相应的探讨。

关键词:森林资源保护;合理开发;林下资源

中图分类号:F326.2 文献标识码:A

森林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宝贵资源。然而,随着林区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以及现代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速发展,人们对木材的需求急剧增长,加之政府对森林资源保护力度不够,使得大量的森林遭到破坏,森林资源出现匮乏,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因此,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合理开发林下资源,对于维持生态平衡,提高林下资源利用率,促进林业生态环境建设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忽视了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盲目地砍伐树木,破坏天然植被。森林资源保护法律法规的不完善,资源管理部门乱开采伐票证,在很大程度上助长了盗伐林木、毁林现象的发生,导致森林资源大量减少,林木质量下降。据相关调查资料显示,目前整个东北国有材林、成熟林比新中国成立初减少了51%,森林覆盖率由过去的70%降低了现在的36%,野山参、野生东北虎、梅花鹿等珍稀动植物濒临灭绝,各种风沙、旱涝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因此,有必要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具体措施如下所示:

1.1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群众森林资源保护意识

森林资源保护直接影响到生态环境的平衡,因此,各级领导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要借助多种渠道,利用一切可以宣传的工具,如电视、互联网、广播、报纸等各种媒体,加大森林资源保护的宣传力度,为森林资源保护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从而提高广大群众的森林资源保护意识。要深入基层,深入林区,特别注意对偏远乡村屯、山上作业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让基层群众深入了解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的重要意义,提高基层群众的保护意识。

1.2 健全保护体系,强化森林资源保护管理

针对当前保护森林资源的形势,建设林政资源管理机构,不断健全森林资源法律法规,以法治林。在东北林区,可建立以森林公安机关为主,林政稽查队伍、木材检查站、野生动植物保护等有关部门积极配合的林政资源管理机构,规范执法活动。加大对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活动的执法力度,严厉打击毁林开荒、乱砍滥伐、乱占林地等违法行为,有效保护森林资源。严格森林资源限额管理,规范审批行为,加强森林资源监测,完善森林资源监测预警体系。抓好森林防火工作,强化防范措施,建设专业扑火队伍,增强森林火灾预防、扑救能力,减少资源损失,确保森林资源安全。

1.3 加强生态系统保护管理,促进林区生态建设

要加强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管理,强化管理措施,防止森林资源流失,提高森林质量。要加强荒漠生态系统的保护管理。就目前而言,东北局部地区沙化土地仍在不断扩展,盲目开垦、滥采滥挖现象时有发生,所以,务必加强荒漠生态系统的保护管理,修复和优化荒漠生态系统。加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管理,努力推进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工程建设,加大保护范围,改善栖息地环境,同时加强濒危物种拯救保护,扩大人工繁育和培育,实现生物多样性的可持续发展,促进林区生态建设。合理开发林下资源

林下资源作为森林资源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林区人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维护陆地生态平衡的有力保障。合理开发林下资源,既可以有效地保护森林资源,避免资源浪费,而且可以拓宽就业渠道,增加职工收入,推动林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具体措施体现在以下方面:

2.1 合理利用野生经济植物资源,加快林区产品开发

林下资源蕴含着丰富的经济植物资源,如药用植物资源、食用植物资源、油料植物资源、芳香植物资源、纤维植物资源等,这些野生经济植物资源,经过加工提炼后,可制成人们生产或生活中需要的物质产品和原料。因此,要充分发挥林下资源的优势,合理有序利用野生经济植物资源,加快绿色食品、山珍食品、中药材、高档果酒、果酱等系列产品的开发,努力推出具有林区特色品牌的产品,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产业化发展。对于工业原料丰富的林区,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对这些野生经济植物资源进行工业原料的精加工和提炼,以推动林下经济的发展。

2.2 合理利用野生经济动物资源,推广林下养殖业

林下资源中的野生经济动物资源不仅物种丰富,而且经济价值十分显著。如林下一些昆虫含有高价值的营养成分,既可作为食品食用,又可作为滋补和保健的药品食用;一些兽类的角、牙、蹄、内脏等可提炼成工业原料等。因此,要合理利用林下野生经济动物资源,不断开发新产品,实现林区品牌战略。充分利用野生经济动物资源的优势,建立养殖基地,推广林下家禽家畜、野生禽兽的养殖,促进林区养殖业的发展,实现林地产出效益最大化。

2.3 合理利用森林旅游资源,因地制宜发展林区旅游业

森林旅游资源,主要指林下许多的生物景观与其他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社会资源有机融合在一起,成为旅游休闲、观光的重要资源。因此,可以在不破坏生态环境、自然景观的前提下,对现有的森林旅游资源进行深度开发、挖掘、重组和创新,并结合当地环境、风土人情以及人文地理等因素,因地制宜地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业,打造“生态休闲旅游胜地”,实现森林产业向生态经济的转变。利用森林旅游资源独特的优势,开展野生植物园、野生动物园、人工狩猎场、森林野营地等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森林旅游资源的旅游功能,提升森林旅游开发水平,推动森林旅游发展。

参考文献

篇6:森林的开发与保护教学收获

教学收获

上完森林的开发与保护—以亚马逊热带雨林为例这堂课,对我来说收获很大。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收获一下:生活即教育,学生学习地理离不开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对学生来说,地理知识并不是 “新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旧知识”在他们日常生活中的体验,课堂上的教学学习是他们生活中的有关地理现象和经验的总结和升华,每一个学生都能从他们的现实地理世界出发与教材内容发生相互作用建构自己的地理知识。因此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地理课堂,本节课教师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捕捉生活现象、采撷生活实例,把学习与学生自己的生活充分地融合在一起,让学生感受到地理处处与生活同在,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自己的实践与反思获取地理知识,让学生学习地理的过程中真正获得充满生命力的地理知识,体验地理的无穷乐趣。

本节内容不是很难理解,但要上好这一节课首先就需要老师精心设计,细心准备,认真选择教学模式,准备好所需要的图片、资料和多媒体课件等。其次,要上好这一节课还要把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起来,使之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让他们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产生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使命感。据英国《独立报》报道,近日公布的联合国统计数字表明,全球2300万英亩热带雨林,因人类乱砍滥伐、毁林采矿及毁林种地

篇7:森林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教案)

考试时间:45分钟;分值:50分

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湿地和森林是世界上重要的生态系统。2009年2月2日是第13个“世界湿地日”,其主题是“从上游到下游,湿地连着你和我”。该主题反映出湿地对人类具有重要的意义,这包括()①保护生物和遗传多样性 ②减缓径流和蓄洪防旱 ③为人类提供水源 ④防风固沙,涵养水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具有维护生态安全、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功能。人们把湿地称为“地球之肾”、天然水库和天然物种库。云南的大山包、拉市海、纳帕海和碧塔海(如图)是我国新增4处国际重要湿地。20世纪80年代初,纳帕海周围山上的原始森林已被砍伐殆尽,为开垦田地、扩大牧地,人们设法排干湖水、降低水位,致使湿地面积不断减少。当年勘察人员仅调查到残存的100余亩沼泽地、数十只黑颈鹤。读图回答2-4题。

2.图中4℃等温线向北突出,主要是()A.受太阳辐射的影响 B.受河流流向的影响 C.受地形地势的影响 D.受热带季风的影响 3.与图中4处湿地的形成无关的是()

A.海拔高,气温低,蒸发量小 B.地形相对低洼,容易积水

C.植被较好,容易涵养水源 D.都濒临长江,常受到长江洪水的泛滥而积水

4.从保护湿地和发展经济的角度看,不合理的行为有()A.修筑梯田、固定耕地,解决贫困山区的粮食问题 B.停止挖沙、打坝蓄水、恢复沼泽地 C.利用文化生态优势,发展旅游等绿色产业 D.加大投入,进行改造,建湿地公园

地处干旱区的宁夏银川市,其周边地区曾广布湖泊,明清时有“七十二连湖”的说法。20世纪80年代银川周边湖泊所剩无几。1999年开始,银川实施恢复湿地的计划。下图示意银川周围目前的湖泊分布。据此完成5-6题。

5.20世纪80年代银川周边湖泊所剩无几的主要原因是()A.泥沙淤积 B.气候变暖 C.排水造田 D.黄河来水量减少 6.疏浚、恢复湖泊湿地,对银川环境的直接影响是()①增强城市排污能力 ②增加城市空气湿度 ③美化城市环境 ④增大城市气温年较差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位于中亚地区的里海,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据此回答7-8题。

7.长期以来,关于里海是国际海域还是湖泊的问题,沿岸各国争论不休。该问题的实质是()A.里海的战略地位问题B.里海油气资源的归属问题

C.里海地区油气管线的走向问题D.里海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8.里海东岸广大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的主要原因是()

A.受大陆性气团控制,气候干旱,蒸发强烈 B.全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C.大量引用湖泊水灌溉土地 D.处于大高加索山脉的雨影区

错那湖,面积约300平方公里,是青藏铁路沿线最著名的景点之一。在湖畔、谷地,随时都会有野生动物出没。错那湖是一个“神湖,每到藏历龙年,成千上万的信徒就会四面八方拥来错那湖朝拜。读图,完成9-10题。

9.青藏铁路是全球海拔最高和最长的高原铁路,大部分线路处于高海拔地区和“无人区”。建设 青藏铁路的首要目的是()

A.发展与南亚国家之间的国际贸易 B.带动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 C.维护民族团结与国防安全 D.方便藏教信徒出行朝拜 10.下列关于错那湖及其附近地区的地理特征说法,正确的是()① 湖泊为咸水湖 ② 湖泊水面夏季较大,冬季较小 ③ 气温年较差很大 ④ 太阳能资源丰富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图为“我国东北地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11-13题。

11.目前,甲、乙、丙所在区域的主要生态问题分别是()

A.森林减少、土地荒漠化、湿地破坏 B.土地荒漠化、湿地破坏、森林减少 C.森林减少、湿地破坏、土地荒漠化 D.湿地破坏、土地荒漠化、森林减少

12.导致甲所在区域生态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A.过度放牧 B.过度开垦 C.过度砍伐 D.水资源不合理利用 13.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相比,丙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主要优势条件是()A.水资源丰富 B.地形平坦 C.人均耕地多 D.光热资源充足

我国最大的淡水湖一一鄱阳湖地区沙化面积近60万亩,并以每年3至5米的速度向外蔓延。结合下图,完成14-15题。

14.造成该区域土地沙化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A.围湖造田 B.水土流失 C.人口迁出 D.全球气候变暖 15.土地沙化对当地环境带来的影响有()

A.湿地规模扩大 B.降水减少 C.农业减产 D.湖泊蓄洪能力增强

对比遥感图像发现,近年来我国新增土地最快的黄河三角洲,湿地增加幅度减小。读下图回答16-8题。

16.黄河三角洲湿地泥沙来源主要是()

A.黄河上游泥沙 B.黄土高原泥沙 C.地上河河床 D.渤海海底泥沙 17.黄河三角洲湿地增幅减小带来的影响有()A.耕地面积减少 B.地下水位下降

C.黄河三角洲海岸后退加剧 D.土地盐碱化面积增加幅度上升 18.近年来,黄河三角洲湿地增长幅度减慢的原因不可能是()A.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取得成效 B.小浪底水利工程蓄水拦沙 C.黄河中上游防护林发挥作用 D.渤海风浪强度增加

红碱淖,位于陕西神木县西北,系中国最大沙漠淡水湖,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遗鸥繁殖与栖息地。近年来,红碱淖的水位以每年20-30厘米的速度下降,湖水pH由7.4~7.8上升到9.0~9.42,这超出了鱼类生存极限。下图为“红碱淖湖区域图”,据此完成19-20题。

19.下列说法正确的一组是()①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旺盛 ②上游建拦水坝,使入湖径流减少 ③过度开采地下水,地下水位下降 ④湖区生态环境恶化,pH上升

⑤工业生产如采矿、洗矿排放废水,使水质下降 ⑥湖区周边林地被砍伐,涵养水源能力下降 A.①②③ B.②⑤⑥ C.①②④ D.②③⑥ 20.关于保护红碱淖意义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 利于调节气候 ② 利于涵养水源、净化水质 ③ 利于调节河流径流 ④ 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 ⑤ 利于吸烟滞尘、净化空气、提高空气质量 A.①④ B.③④ C.④⑤ D.①②

二、综合题(20分)

21.(5分)湿地是人类珍贵的自然遗产,我国近年来在东北开展了20项湿地保护示范工程,对约530万公顷的湿地进行保护。读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湿地是一种特殊的()(2分)A.水资源 B.生物资源 C.土地资源 D.气候资源

(2)图中的我国东北湿地保护区分布在A平原、B平原和嫩江源头。(2分)(3)下列野生动物分布在我国东北湿地保护区的是()(2分)A.羚羊、孔雀 B.丹顶鹤、天鹅 C.蓝马鸡、金丝猴 D.东北虎

(4)新中国成立后,东北湿地由“北大荒”变成“北大仓”,而环境问题也日益突现出来。下列环境问题与其不相关的是()(2分)A.土地盐碱化 B.物种骤减 C.酸雨加重 D.沙尘暴增加

(5)今天人们有计划地将“北大仓”逐步变成“北大荒”,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2分)A.湿地、野生动物等构成了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 B.湿地在维护和优化生态系统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C.退耕还湿地是对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D.沼泽地作为特殊的自然景观是极具开发潜力的旅游资源 22.(15分)读图和有关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长江流域明显的水土流失现象,始于南宋„„史载“沅湘间多山,农家唯种栗,且多在岗阜,每欲布种时,则先伐其林,纵火焚之”„„明清两代,人口压力不断增大,长江流域水土流失更为加剧„„从雍正末至乾隆初开始,人们对两湖地区的开发转向原始林木茂密的湘鄂西山区。

材料二:乾隆末年,王昶在总结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湖北万城堤溃的原因时指出:“四川、陕西、湖北山木丛林处,今皆砍伐为种苞谷,地遇雨,浮沙随水下江,故江淤日积,水势年增。”清人赵仁基也认为:“水溢由于沙积,沙积出于山垦„„江底日高,而容水之地浅矣。”

材料三:“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甘薯等农作物传进我国。由于玉米、甘薯对土质、水分的要求不高,在丘陵、山区广泛种植。”

材料四:面积为31.6万平方千米的“三江源自然保护区”2000年在青海省建立,49%的黄河水、25%的长江水,15%的澜沧江水都来自这一地区。它是我国最大的省级自然保护区,更是三江流域的生态敏感地区。(1)下列曲线中,与洞庭湖的面积变化最相符合的是()

(2)1950—1958年间,洞庭湖面积迅速缩小的最主要原因是()A、水土流失导致泥沙淤积 B、需要增产粮食而围湖造田 C、水量减少导致水位下降 D、湖泊沼泽化速度加快(3)下列属于湿地的是()

①湘江 ②三峡水库 ③渤海滩涂 ④青海湖 ⑤江南水稻田 ⑥东海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⑥ C、①②③⑤⑥ D、②③④⑤⑥(4)湿地的功能有()

A、扩大耕地的后备资源 B、当地径流的调节系统 C、难以利用的淡水资源 D、扩建城区的理想用地

(5)以现代地理学的原理来分析材料中清人赵仁基的观点。(3分)

(6)从国家生态安全的角度来分析“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建立的意义。(4分)

选作:23.(10分)根据下列资料,完成(1)~(3)题。

博斯腾湖(淡水湖)位于新疆天山南麓,是塔里木河下游生态输水源地。湖西北部是中国内陆芦苇(纤维板原料)最集中的分布区。湖泊所在的博湖县政府通过招商引资,已有8家10个项目的企业落户该县光伏发电(指利用太阳能发电)产业园区。图1为博斯腾湖周边简图,图2为博湖县湿地面积变化资料。

8(1)博湖县发展光伏发电产业的有利区位是、。(2分)

(2)据图1中信息推测该地区聚落主要分布地的位置,并说明推测依据。(6分)

(3)据图2说明博湖县湿地变化对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2分)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 2. C 3.D 4.A 5.C 6.B 7.B 8.A 9.B 10.D 11.A 12.C 13.C 14.B 15.C 16.B 17.C 18.D 19.D 20.A

二、综合题 21.

(1)(2分)C(2)(2分)三江 松嫩(3)(2分)B(4)(2分)C(5)(2分)D 22.

(1)C(2)B(3)A(4)B(5)森林破坏,水土流失,泥沙淤积,河床变浅,水位抬高

(6)“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建立,有利于三江源头的水土保持,减少其下游旱涝灾害发生的频度和烈度,从而保证了下游地区的生态安全,促进下游各省区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23.

(1)该地气候干旱,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荒地面积广(地租低廉),利于光伏项目建设;政策支持。(三点中取两点即可)

(2)分布在湖泊西侧(西部地区)。(2分)西侧有交通线(铁路、省道)分布(必须写,2分);河湖较多(水资源丰富);(生物或工业原料)资源丰富;利于农业生产(地势低平)。(后面三点答对2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得分)

篇8:森林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教案)

1.1 生态破坏

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几十年, 透支地利用了过量的林业资源, 导致我国建国之后的天然森林的面积迅速减少, 土地沙漠化严重, 后期采取植树造林的措施进行退耕还林, 但是周期相对较长, 在短期内不能得到弥补。人造树林的生态系统不够稳定, 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较弱, 容易出现大面积的林业病虫害现象。

1.2 森林资源开发技术水平较低

我国森林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水平较低, 处于森林资源利用的基础环节。尤其是林下资源的和利用, 技术装备水平普遍较低, 林业管理和技术开发水平相对较低, 也体现了我国对森林资源开发研究的不重视现象, 造成了森林资源不能得到有效的利用, 林下资源不能有效的开发, 使森林资源的价值不能通过林业产品展现或者升值, 对森林资源造成了极大的浪费。

1.3 森林资源的供需不平衡

根据相关数据, 目前我国森林覆盖率为21.63%, 与世界平均森林覆盖率差距加大, 我国人均森林面积占有率仅为世界人均的21.3%。随着近些年人口增长, 我国人口基数达到巅峰, 对森林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根据十一五期间国家林业局的统计, 我国2005年的木材的消耗量为3.82亿m3, 但我国能够实现可持续供给的林业资源仅为1.91亿m3, 因此, 现阶段我国森林资源的供给与社会发展需求不协调对林业资源带来了极大的负担。

2 森林资源保护与林下资源开发的关系

森林资源的有效保护是林下资源合理开发的基础, 同时林下资源开发是森林资源保护的最有效的方式, 实现了森林资源的生态保护功能、观光休闲功能和文化传承功能, 并能深入挖掘不同领域的功能, 为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所以森林资源的保护与林下资源的开发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

3 森林资源保护的措施与对策

3.1 加强林下资源的开发, 实现森林资源利用的多样性

3.1.1 生态保护功能。

林业作为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 既有利用开发资源的一面, 也有维护环境、涵养生态的一面。大力发展循环林业和生态林业, 对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1.2 观光休闲功能。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生活质量的改善和工作节奏的加快, 人们到秀美的田园风光和清新自然的环境中陶冶情操、修身养性的愿望越越强, 走进自然、亲近自然、享受自然的人越来越多。

3.1.3 文化传承功能。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林业不仅要继续提供物质产品, 同时也肩负着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使命。林业发展中出现的这些新形势, 无疑为林业又好又快发展和林业增收带来了机遇。

3.2 坚持科学开发, 有效挖掘林下资源的潜在价值

林业是工业发展的重要原料来源。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环保意识的增强, 对林业产品为原料的制成品的需求呈快速增长趋势。随着生物质产业特别是生物质能源等新兴产业的兴起, 农产品新的原料途径不断拓展, 新的加工途径不断开发。既强化了林业对工业的原料支撑作用, 也为林业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开发利用林业多种资源, 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及相关产业, 提高林业综合效益, 蕴藏着极大的就业增收潜力。挖掘林业生产多领域的“容人之量”, 拓展林业多环节的“增收之道”, 促进林业增收具有重要作用。

3.3 坚持预防与治理并重的森林资源保护方针

森林资源在我国的社会发展与文明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首先要加强林业病虫害的预防和治理工作, 避免森林资源受到破坏。其次在人造林中伐木要严格做好通体与管理, 在重合地带, 原始树种不能砍伐, 要保持树种的多样性, 不能因为市场的需求, 不顾生态环境的保护, 林业部门要健全有害生物的检测报警系统, 在重点保护地区加大监管力度, 增加观测点的密度, 坚持预防与治理并重的森林保护方针。

4 结语

森林资源作为可再生资源, 要落实科学发展观, 能实现森林资源的持续利用, 然而在我国存在大量乱砍乱伐的现象, 尤其是近50年内, 我国自然森林资源严重的透支, 外加上人工造林工作不明确, 造成了严重森林危机, 影响了生态系统的稳定, 因此要合理、适度开发, 实现森林资源价值的有效利用。

参考文献

[1]李达武.森林资源保护与开发林下资源的探讨[J].生物技术世界, 2015 (3)

上一篇:做专业的幼儿教师学习心得下一篇:阅读施耐庵水浒传的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