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选择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2022-04-26

摘要:从先进文化概念出发,阐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意义和重要作用,提出坚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内容、途径和方法创新发展:提高大学生“文化自觉”、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主导地位、优化文化育人环境和建立“双向互动”教育模式。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文化选择思想政治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文化选择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篇1: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机制研究

摘 要: 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就其实践層面,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内容、过程三个层面分别设计具体的融入机制,即环境基础融入、核心内容融入、教育过程融入。通过建立这种融入机制,实现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及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优秀传统文化 思想政治教育 融入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2月24日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要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宝藏,是中华儿女团结奋进的精神纽带和力量源泉,也是教育发展的历史文化基础和传承文明的根基。将优秀的文化基因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增强文化自信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需要。

一、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素质养成的必要要求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思想基础和精神遗产,历经千年的传承,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特质和价值认同,并且已经深深融入中国人的性格和血脉当中,其对于维系中华民族的团结、培养民族精神及形成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民族心理结构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至今已经成了我国思想文化的基础,具有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传统文化的积极因素渗透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导人们积极主动地接受传统文化教育,既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又能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和发展。

(一)融入的必要性

1.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是不断改进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

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直是中国共产党的光荣传统。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党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思想根源,为我们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方法,使党在正确的思想政治方针、政策的指导下,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一系列胜利。例如,我们党吸收传统法家的法治思想提出了依法治国的方针;吸收天人合一、以和为贵的思想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吸收传统“积善成德”的思想提出了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这些思想都是中国共产党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社会实际提出来的,使党的思想政治工作适应了社会进步和时代发展的需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2.人们的思想道德现状使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借助传统文化的力量

一方面,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另一方面,人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出现了一些问题。现代社会中人们的思想道德现状迫切需要我们借鉴传统文化的力量加强人们的思想道德建设。敬老爱亲、敬业乐群、扶危济困等中华传统美德能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因此,要充分挖掘和弘扬传统文化中恪守诚信、讲求仁爱、崇尚正义、勤俭节约等中华传统美德,并将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以文化和教育的双重力量逐渐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

3.西方文明的冲击

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背景之下,文化软实力已逐渐成为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伴随着国家间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文化多元化的特征逐渐显现。面对西方文明的冲击,我们必须坚守优秀传统文化的钢铁长城,以高度的文化自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各国的文明交锋中保持本民族的文化特色。

(二)融入机制:基础、内容、过程的三维分析

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既是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的需要,又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因此,要建立起系统的融入机制,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具体而言,可以从基础、内容、过程三个维度进行分析。

1.基础融入

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一般来说,我们可以把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分为两大方面,即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属于宏观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工作环境、网络环境等属于微观环境。实现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有机融合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前提。通过环境的熏陶感染,充分发挥文化教育人和培养人的功能和作用。

2.内容融入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内涵广泛并由多种要素组成的一个综合系统。它是国民教育的重要方面,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核心。“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主义精神、“积善成德,忠孝仁爱”的道德追求、“天人合一,以和为贵”的和谐观念等都是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这些思想对培养人们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提高道德践行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融入机制的核心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它决定着文化融入的效果。

3.过程融入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中心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具有实践性、发展性、动态性。在实施过程中,要根据社会的思想品德要求和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把优秀传统文化贯穿于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促使教育对象的思想产生一定的变化,实现文化育人的功能。通过传统文化的过程融入,扩大了传统文化教育的影响,体现了文化融入的全面性。

二、环境基础融入:传统文化氛围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人们思想的影响是深远持久、潜移默化的。使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重视环境基础融入。要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氛围,形成家庭、社群、网络三者相互协调的教育体系,创造健康和谐的文化融入环境。

(一)家庭环境

家庭是传统文化教育的初始场所,家庭教育应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条战线。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家庭环境,通过父母的言传身教,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行为方式。

良好的家风是子女成人成才的必要保障。首先,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场所,每个家庭都有责任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例如,向子女提供关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书籍和工具,鼓励他们多读四书五经,学用笔墨纸砚;平时一起观看关于传统文化的节目,一起学习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多用传统文化的优秀典籍与他们进行沟通交流。其次,向子女灌输家庭伦理观念,通过言传身教,发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诚实守信、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发挥榜样示范作用。最后,社会实践是亲身感受和体验传统文化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家长和子女应积极参与传统文化方面的实践活动,让家庭成员在实践中获得,在实践中成长,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以基本的道德规范要求自己。

(二)社群环境

人具有社会性,不能离开群体而孤立存在和发展,会受到周圍各种社会群体的影响。将传统文化的积极因素融入社群环境,对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社群环境涉及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包括学校环境、工作环境、社区环境等。

首先,学校是传统文化教育的主阵地。一方面,可以将包含传统文化因素的教育内容融入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宣传栏、路牌、橱窗、条幅都可以成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另一方面,成立传统文化社团、举办传统文化知识竞赛、开办读书会和辩论赛,营造富含优秀传统文化因素的校园文化环境。其次,工作环境是实现个人价值、发挥才能的重要场所。要借鉴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容,营造工作单位的良好风气,形成和谐、融洽的工作环境。最后,善于利用社区的教育功能。利用周末、节假日等时间举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艺演出,选择传统文化中的名人名言、图片装饰社区,使人们在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动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与无限生机,更加积极主动地接受传统文化教育。

(三)网络环境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们学习、工作和交往的重要途径。网络的即时性、有效性、开放性使人们能更好地接受各种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从而扩大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因此,我们要紧跟时代潮流,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平台,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网络环境中,使人们在网络环境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

要不断加强网络环境建设,通过“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增强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感和吸引力。首先,建设具有优秀传统文化特色的主题网站,利用音乐、动画、图片等工具把传统文化的内容转化为数字化的形式进行宣传。其次,开展具有科技特色的文化活动。如网络传统文化讲堂、诗词歌赋比赛和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等,创造具有时代特色和文化特色的网络环境。最后,开发关于传统文化的软件和游戏,还可以通过微信、微博、QQ等推送传统文化的内容,使人们在日常的休闲娱乐中接受传统文化教育。

三、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的核心: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丰富与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文化融入的核心。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必须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植根历史、立足现实、面向未来。丰富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需要汲取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并在现实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教育相协调。

(一)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丰富教育资源

教育植根于文化、文化发展于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必须立足于传统文化的根基。要充分利用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教育资源,使其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发展的不竭动力。

挖掘传统文化中的优质教育资源,需要实现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就是弘扬传统文化中适应社会发展和人的需求的部分,并将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个内容体系中。一方面,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汲取传统文化中具有借鉴价值的内涵、改造那些陈旧的表现形式和落后的思想内容。例如,摒弃腐朽落后的封建思想,大力弘扬传统文化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主义情怀、“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处事原则、“修身为本,知行合一”的道德品质等优秀的思想文化。另一方面,要始终坚持“创新性”原则,按照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性发展中实现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③。使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和思想政治教育成为统一的整体。

(二)实现优秀传统文化核心价值的模块化

核心价值的模块化是指将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融入学校的课程建设中,通过课堂教学传授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以形成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课程模块的过程。针对当前出现的传统文化教育零散化的问题,核心价值的课程模块化可以整合传统文化的优秀资源,发挥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

实现传统文化核心价值的模块化是一项重要的任务。一方面,发掘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理念。主要体现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儒家“仁义礼智信”等为代表的道德理念。以传统文化领域的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为主要师资力量,运用慕课、微课和翻转课堂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打造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的文化课程。另一方面,实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结合和统一。教师要理直气壮地讲解中国文化和价值观,在文化教育中渗透价值观教育。使学生通过教师的教育引导和文化熏陶,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认识、提高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性,进而增强文化自信与价值观自信。

(三)建立完善的传统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

实现优秀传统文化核心价值的模块化和建立完善的传统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是紧密相连的。主要从教材、课程和教师三个方面系统、有序地实施和开展。

从教材方面看,编写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符合不同学龄阶段的优秀传统文化教材是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途径。百年的文化断层使一些人缺乏对传统文化基本知识的认识和了解,直接导致对文化的不自信。通过优秀传统文化的系列教材可以为人们学习民族文化提供系统、权威的资料,为人们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直接、有效的途径。从课程方面看,建立完善的传统文化课程体系是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直接途径。通过开设传统文化的必修课,提高人们对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使民族文化成为人们知识储备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逐渐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认同、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从教师方面看,教师是文化教育和价值观教育的主力军。教师要不断丰富知识,根据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和教书育人规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

四、传统文化的过程融入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一种特殊的精神交往互动过程,是传承、传播、创造文化的过程。一般来说,可以把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思想政治教育方案的设计、思想政治教育方案的实施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源泉,传统文化只有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才能发挥文化传承、传播、创造的功能。

(一)方案设计

发挥文化教育人、引导人的作用,设计合理、有效的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方案是必不可少的。方案设计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起始阶段,对整个教育过程的成效有决定性的影响。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要搜集传统文化方面的信息内容。以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主线,挖掘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其次,确定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继承和弘扬以崇德向善、忠孝仁义、见义勇为代表的中华传统美德,提升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最后,拟订传统文化教育的方案。通过学校、家庭、社会的合力作用,制订符合不同教育阶段的方案。根据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选择出最优的实施方案,推动传统文化教育的顺利开展。

(二)方案实施

方案实施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中心环节,它的主要工作是开展各种教育活动。在开展各种教育活动的过程中,要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代精神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有机结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主要渠道,传播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阐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基础。具体来说,一方面,要加强关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理论知识的讲授和学习,引导学生阅读《论语》、《诗经》和《史记》等经典著作,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另一方面,组织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参观历史博物馆、名人故居及观看历史题材的电影等活动,使人们亲身感受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三)方案评估

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科学化的内在要求,评估的本质是一种价值判断过程,它必须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效果做出价值判断。对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进行评估。首先,对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评估。检验教育者能否熟练掌握传统文化的知识体系,是否实现教书育人、言传身教、以文化人的协调和统一,是否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其次,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评估。通过传统文化教育,检验人们是否提高了思想理论水平,是否形成了崇善向德的社会风尚,是否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最后,对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评估。检验人们是否通过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提高了思想道德水平。因此,对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效果进行有效评估,对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只有植根于传统文化的土壤、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才能培养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因此,建立优秀传统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机制,对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深远的意义。

注释:

①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

②路飞飞,杜瑞平.传统文化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途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5):38-40.

③金国峰,宋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策略[J].高校辅导员,2015(04):21-24.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8).

[2]路飞飞,杜瑞平.传统文化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途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5):38-40.

[3]金国峰,宋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策略[J].高校辅导员,2015(04):21-24.

[4]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24-125.

[5]熊建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逻辑建构[J].思想理论教育,2014(02):16-21.

[6]陈捷.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03):66-69.

作者:王玉立

文化选择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篇2:

以先进文化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选择

摘 要:从先进文化概念出发,阐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意义和重要作用,提出坚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内容、途径和方法创新发展:提高大学生“文化自觉”、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主导地位、优化文化育人环境和建立“双向互动”教育模式。

关键词: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文化育人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我国文化改革发展,显著提高了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1]胡锦涛同志在清华大学100周年校庆上也指出:“要积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掌握前人积累的文化成果,扬弃旧义,创立新知,并传播到社会、延续至后代,不断培育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思想观念。”[2]这些说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精髓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先进文化可以指导、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

一、全面理解先进文化的深刻内涵

先进文化是同落后文化、腐朽文化相对立的。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建党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首次提出“先进文化”的概念。他指出:“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立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着眼于世界科学文化发展的前沿,不断发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具有中国风格、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3]吴潜涛教授提出:“所谓先进文化就是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推动人类社会进步、代表未来发展方向,并在诸多思潮的较量中日益显示其生命力的文化。”[4]姜义华教授认为:“先进文化,先进何在?它之所以先进,就是能够通过价值体系的构建与转型,知识结构与行为方式的变革,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应对国家、民族和整个人类所面临的各种新的挑战,解决社会发展所必须克服的各种难题,使人们在掌握和享受真、善、美方面实现新的飞跃。”[5]毛泽东同志指出:“文化是反映政治斗争和经济斗争的,但它同时又能指导政治斗争和经济斗争。文化是不可少的,任何社会没有文化就建设不起来。”[6]纵观国家领导人和学者们的观点,对“先进文化”概念的界定都离不开文化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人的素质的提高、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等范畴。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精髓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可以推动思想建设和道德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先进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意义

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价值和指导作用。

1.先进文化的科学性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开展的重要基础

先进文化是客观反映政治、经济和社会的真理性认识,是被人民群众在长期生产实践中证明的文化,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产生于我国特定的历史条件、社会体制和现实背景,遵循文化发展规律,形成了自己的指导思想、价值观念和发展取向,体现了文化的先进性和科学性。它反映群众的愿望和诉求,代表群众的根本利益,满足群众的精神需求,经受了历史和实践的检验,对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积极的能动作用。但是,随着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落后文化与先进文化、主流意识形态与非主流意识形态等同时并存、相互交织和激烈博弈。多元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霸权”和意识形态的渗透和侵袭,对大学生坚持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造成了极大的混淆和冲击,也对他们的思想观念和他们对传统文化道德的价值判断造成了犹疑和困惑,更有甚者,对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持否定态度。在这种形势下,只有依靠先进文化的强大优势、坚持先进文化的主导地位和发挥先进文化的导向作用,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摆脱迷信、愚昧、庸俗等落后文化的干扰,摆脱文化霸权和文化自由的侵蚀。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指导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科学精神,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來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富有科学性,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2.先进文化的凝聚力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扎实推进的内在力量

费孝通先生认为: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时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7]归纳起来,“文化自觉”即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和自我创建。而“文化自信”是确立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坚定信念,既充分肯定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又对当前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清晰的认识并对其未来发展有坚定的信心。在思想文化复杂化的形势下,确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可以使中华民族有自己的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可以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亚文化进行指导和改造。同时,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既根植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优秀成果,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感召力。依靠“先进文化”这种力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抵御西方意识形态、多元文化和价值观念的渗透和侵蚀,并朝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前行。

3.先进文化的创新性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创新的动力源泉

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借鉴和汲取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把握规律,与时俱进,兼容并包,推陈出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形成了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蕴,彰显了时代精神,焕发着时代活力,对我国各方面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面对当前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新情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观念、内容、方法和手段等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提供了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人文素质的培养有重要的价值,离开了“先进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就丧失了创新的源泉和动力。因此,只有在不断创新发展的先进文化的指导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创新发展。也只有思想政治教育的不断创新发展,做到“以人为本”,和“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才能真正落到实处,才能符合大学生的意愿并为其所接受。

三、先进文化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选择

面对当前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先进文化为指导,将其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1.提高大学生“文化自觉”,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要从先进文化的维度审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把提高大学生“文化自觉”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理念。香港浸会大学校长吴清辉认为:提倡文化自觉运动,有助于国家和民族对自身的文化有充分的认识,从而看到自己文化有哪些元素能为人类社会和平发展作相应的贡献。[8]

首先,强化文化认知,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正本清源。思想政治教育应注重引导大学生理性认识和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形成、演变、特质和发展趋势;始终坚持文化的社会主义方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教书育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引领大学生传承和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其次,培养文化情感,增强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信心。思想政治教育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认同和接受中华民族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在多元文化中确立自己的文化地位,培养他们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感情,以及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强烈的责任感和高度的自觉性,同时,注重把引导大学生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吸收和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与尊重大学生个性需求和发展,以及满足大学生精神文化需求相结合,以增强培养文化情感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最后,增强文化辨识能力,正确把握传统文化与先进文化、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引导大学生增强理论思维能力,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坚持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判断,自觉抵制消极思想和腐朽文化的侵蚀,反对“文化霸权主义”,防止“西化”、“分化”思潮,维护国家利益和文化安全;將先进文化与多种文化进行比较、鉴别,坚持“古为今用”、“以我为主,兼容并包”、“去其槽粕,取其精华”的方针,将发扬传统文化的民族精神和借鉴“舶来”文化的时代精神相结合,处理好文化的批判、继承、借鉴、发展和创新等问题。

2.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主导地位,明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正确处理传统文化批判、继承和发展问题,是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主导地位的重要体现,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整合多样化的思想意识和社会思潮,为人们提供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规范。它既是人们形成并坚持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判断的基本标准,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引领和价值主导。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

首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主流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作用。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其它文化形态,占领思想文化阵地和指导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和舆论环境,使大学生在接受先进文化的沐浴和高尚道德的洗礼中陶冶情操、升华人格。其次,有效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加强和改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不仅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而且全员育人、职责分明;不仅体现在进教材、进课堂、进生活、进头脑,而且体现在制度、政策方面的倾斜;不仅用教师良好的师德师风、崇高的思想境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对大学生发挥积极的言传身教作用,而且在面对当前人们价值取向多元化、文化选择多样化、思想活动复杂化的状况,以及大学生所具有的务实态度、主体意识强、追求成功和开放心态等特点的情况下,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底气”,重视和发挥先进文化对大学生教育的主导性作用,改变思想政治理论课空洞的理论说教模式,挖掘先进文化内容,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增强教育的说服力、针对性和实效性;不仅遵循大学生的成才规律和满足他们的现实需求,而且重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的课时,强化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认同,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提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在正确处理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和发展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在重视传统文化的历史地位,拓宽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和创新教育途径、方法,把传统文化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强化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连续性、系统性和制度化,形成完善的传统文化育人制度和机制的同时,要正确处理好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和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

一是要正确处理传统文化的批判与继承的关系。将传统文化教育贯穿于教书育人、科学研究和管理服务之中,教育和引导大学生认识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及其重要价值,充分挖掘、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去其糟粕,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坚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与吸纳西方先进文化相结合,主导性文化与多样性文化相统一,注重它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是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一致,而不能一味的引进和吸收。二是要正确处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引导大学生既要对传统文化中有益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的合理成分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文化样式,又要紧密结合当代中国的社会文化状况,把传统文化的主导价值观与当代中国的现实价值导向有机结合起来,创造源于传统文化又高于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观。

3.优化文化育人环境,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科学文化更多地体现人类对自然客体的认识与说明,人文文化则主要由人类社会和人类社会的准则来体现。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共同组成人类的文化,是人类知识体系的核心统一体,共同推动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两者的有机融合才能调节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内心世界的矛盾和冲突。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各种文化的交融期,旧的社会准则、社会规范面临着各种挑战和冲击,而新的价值观、道德观尚未完全形成,社会上表现出来的“道德危机”、“价值危机”、“信仰危机”同样也对大学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要将人文文化教育与科学文化教育相融合,以加强文化教育为途径,有效解决大学生的各种思想困惑和现实矛盾。

首先,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以人为本”是构建大学人文精神的题中之义。不仅要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创新精神和民主精神,提升他们的道德修养、思想政治素质和人文素养,而且要坚持“以学生为本”,注重大学生人文文化的养成,着重从端正人生价值取向、培养责任意识、塑造健全人格等方面进行人文精神教育,培养他们开拓创新与积极进取的精神,强烈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以及完善的人格修养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同时,注重突出大学生在道德发展、品性提升的主体地位和发挥他们的独立处理事情能力,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以体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为出发点,改进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和学生思想文化活动方式,促进他们自由和全面发展。其次,注重培养崇尚学术和学术自由的科学精神。崇尚学术要求高校坚持正确的办学目标,以培养创新型的人才为目标,以推动科技创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宗旨;要求师生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统一、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端正学风,恪守学术道德。应该通过制定学校发展规划、调整利益分配和奖惩分明、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和端正学风有关规定等克服办学目标“重科研,轻教学”,学术研究“实用化”、“功利化”的倾向,铲除校园以权谋私、学术腐败、剽窃舞弊等现象。崇尚学术自由要求高校建立自由的学术环境,坚持真理,反对绝对权威,让不同的学术观念和多元文化能够自由地争辩和融合,使崇尚学术和学术自由真正成为大学科学精神的生机和活力。可以多举办学术论坛、学术报告、科技创新竞赛、辩论赛等营造崇尚学术自由的氛围。最后,创建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校园文化建设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指导,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正确处理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功利价值取向与长远价值取向、物本价值与精神价值等关系;在加强科学文化教育和物质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注重理想信念教育和精神生活建设,强调无形的精神文化和人文气息的培育,突出校园文化建设的特色性和发挥隐性文化的作用。根据校园文化建设的普遍规律,结合学校办学历史、办学理念、专业特色和学科优势等,形成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理念和模式。

4.建立“双向互动”教育模式,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在信息化时代,由于受教育者吸收新知识、新信息更敏感、更超前,及其在当前形势下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的重大变化,受教育者将对教育者反过来施加影响,向教育者传授社会知识、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这种自下而上的社会化过程,即“文化反哺”。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指出:“整个人类第一次共同生活在一个能够相互沟通信息,交换反应的社會之中,分享着知识和忧虑。”[9]这样,师生代际之间原有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关系和结构已经被打破,师生之间的交流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更迫切,应该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实现由传统的“说教式”向“双向互动”模式转向。“在信息时代,教育不可能穷尽一切内容,所以,我们的教育可能更多的是程序和形式、思维方式上的教育,让学生掌握方法,锻炼其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10]

首先,发挥先进文化传播的主导性。思想政治教育要旗帜鲜明地、强有力地宣传先进文化,以先进文化占领思想政治教育的制高点,摧毁庸俗文化、腐朽文化赖以生存的土壤。其次,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性。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方法,由“单向灌输式”教育向“双向互动式”教育转变。采取丰富多样的“互动”形式,让学生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与他们进行平等合作、交流和互动,共同体验,教学相长,建立新型的相互平等、相互对话、相互理解的师生关系,缩小师生之间的距离,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同时,关注青年亚文化,汲取青年亚文化的精华,并引导他们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道德水平和信息媒介素养,学会思考和辨别新思想、新文化和新概念中积极和消极的成分。

参考文献

[1][6]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2011-10-25)[2012-03-03].http://www.gov.cn/jrzg/2011-10/25/content_1978202.htm.

[2] 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2011-04-24)[2012-03-03].http://www.gov.cn/ldhd/2011-04/24/content_1851436.htm.

[3] 何毅亭.学习江泽民“七一”讲话辅导问答[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1:14.

[4] 吴潜涛.传统道德的现代价值[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82-84.

[5] 姜义华.论先进文化的创造与发展[J].新华文摘,2001(06):134.

[7] 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03):22.

[8] 专家聚集香港探讨“文化自觉与社会发展”问题(2002-12-17)[2012-03-03].[EB/OL].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2-12/17/content_662402.htm.

[9] 玛格丽特·米德.文化与承诺[M].周晓虹,周怡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

[10] 高国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03):32.

[责任编辑:庞 达]

作者:黄发友 王海龙

文化选择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篇3:

构建文化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探讨

摘 要:文化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属性。文化性的缺失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文化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就是文化性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构成要素中得到充分彰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的魅力增强吸引力与说服力、以文化的品质提高感染性和实效性的教育形式。构建文化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需要以文“化”人教育理念的指导,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人格具有文化魅力、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具有文化品位、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具有文化特征。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属性;文化型教育模式

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要解决好的根本问题。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了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榮的指导思想和重要方针,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适应大学生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进一步增强,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属性,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品位,构建文化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势在必行。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反思

1.文化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属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个阶级或集团为了建立或巩固其政治统治而进行的符合本阶级或集团根本利益的、包括一定的政治、法律、哲学、道德、艺术和宗教思想的意识形态理论的教育”。[1]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政治性,而其意识形态理论包括哲学、道德、艺术等则属于文化范畴,说明思想政治教育同时兼具文化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性,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文化背景下,通过文化传承过程而进行的意识形态理论教育。这种文化性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定位上,就是提高人的思想文化素质、培养健康完美的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选择上,就是突出先进文化,提升文化品位,体现培养目标的人本性;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上,就是通过丰富文化内涵、凝聚文化力量、引领文化方向来影响人的心理活动、思维观念和意识形态;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上,就是提升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文化素质,增强教育的共鸣性、魅力性和实效性。文化性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属性,内在地规定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充分利用文化资源,以文化方式达到教育的政治目标和文化目标,不能片面地强调政治性而忽视文化性,抹杀思想政教育提高人的身心素质、培养完善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最终目的。

2.文化性缺失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文化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属性,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必然彰显其应有的文化特质,而文化性的缺失必然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质量。首先,文化本身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文化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具备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内在特质;文化遍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这种普遍性特征使其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具有广泛的群众性;文化具有渗透性、持久性和形象性等特点,使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润物无声、影响深远、感染力强。缺失了文化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就会成为苍白无力的僵硬说教。其次,大学生诸多思想问题是由文化冲突引起的,是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性的直接反映。经济全球化带来西方意识形态的全方位渗透,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背离的西方政治信仰、人生态度、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等以文化渗透的方式影响着大学生,导致部分大学生政治方向迷失、价值观念混乱、个人主义盛行、民族自豪感下降等。传统文化以生物遗传和社会遗传的方式,将传统思想道德和行为规范内化为人们的思想意识,体现为人们的具体行为,而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使人们的主体意识觉醒,多层需要显现,引发新旧道德价值观的融合与扬弃。再次,文化型的教育模式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性的必然要求。文化冲突引发的思想问题需要文化型的教育模式,现实当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因文化品位缺失、文化魅力不足而影响教育质量。表现在片面突出思想政治教育政治目的的目标定位,片面地采取单向性、灌输式的教育模式,较多地使用领导讲话、统编教材等政治资源而忽略生动活泼、寓教于无形的文化资源,导致人们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枯燥的政治说教的错误认知,使思想政治教育丧失了文化“化人”应有的吸引力和生命力。

3.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吁求文化性的回归。大学生文化层次较高的群体特点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性。历史地看,大学生是传统文化的继承者、时代文化的消费者和未来文化的创造者。时代地看,大学生是文化层次较高的社会人力资源,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道德需要文化的滋养,教育需要文化的烘托,思想政治教育不能脱离文化载体成为苍白的说教。尤其是大学生作为文化层次较高的社会群体,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性体现要比一般社会群体要求更高,充分体现文化性、提升文化品质、彰显文化特质,才能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实效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适应大学生的文化需求增强吸引力,分析大学生的文化品味增强说服力,根据大学生的文化层次提高针对性,依据大学生的培养目标提升实效性,真正把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变成文化熏陶、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的过程,实现“教育过程实质就是文化化人的过程”。[2]

大学生成才的时代特点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性。我们党历来重视文化建设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始终强调要在思想政治工作中体现文化性的要求。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明确提出“既反对政治观点错误的文艺作品,也反对只有正确的政治观点而没有艺术力量的所谓‘标语口号式’的倾向”。[3]邓小平同志提出“文艺是不可能脱离政治的”,“文艺工作对人民特别是青年的思想倾向有很大影响”,“培养社会主义新人就是政治”。[4]江泽民同志强调党要“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软实力”。[5]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强调“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6]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文化主动权的争夺正在成为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吁求。

二、构建文化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文化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就是文化性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构成要素中得到充分彰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的魅力增强吸引力与说服力,以文化的品质提高感染性和实效性的教育形式。

1.坚持以文“化”人理念,文化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需要理论指导。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有什么样的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思想、理论、方针、策略和措施。构建文化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需要坚持以文“化”人的教育理念,以及系统理论的宏观指导。

树立以文“化”人、德以文“化”的理念。文化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文化属性,建设文化型教育模式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树立以人为本、统筹兼顾的理念。思想政治教育融政治价值与文化价值于一体,在提高人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同时,着力培养健康完美的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树立文以载道、文道合一的理念。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突显丰富文化内涵、提升文化品位,增强吸引力与感染力;树立文化渗透、寓教于无形的理念。增加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文化因子含量,做到春风化雨,滋兰树蕙;树立育人者先育己、立人者先立己的理念。提升教育者的文化素养,增强人格魅力;树立因势利导、服务育人的理念。针对大学生文化层次较高、文化需求较强等特点,为其提供文化品位较高的思想政治教育服务;树立教育隐性、效果恒久的理念。根据文化影响的渗透式、深刻化和持久性等特点,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品位,构建文化育德模式,形成长效工作机制。

2.提升教师文化素养,文化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隊伍应具有文化魅力。教师在人才培养中占主导地位,人才培养的质量取决于教师的素质。教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设计者和实施者,构建文化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教师文化素养是重要保障。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主体是党政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在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中应大力倡导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提高他们的学术道德和知识涵养,加强人文、社科类的知识储备,提升知识厚度与文化高度,增强对学生的人文情怀及以文“化”人的能力,通过他们富有文化魅力的言行引导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塑造健康人格,实现全面发展。辅导员和班主任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第一线,既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敏锐的政治觉悟,更要有渊博的人文、社科知识积累和文化素养。由于事务性工作占用辅导员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使他们总体上偏重于学习如何进行人际沟通和管理技巧,较少系统性地阅读经典理论书籍,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只能用一些现成的观点进行说教式的工作,无法融会贯通进行深层次的教育引导。切实提高辅导员和班主任的政治理论素养和文化艺术修养,才能准确发掘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资源,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品位,找准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真正从思想灵魂上引导学生,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3.融思想性与文化性于一体,文化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具有文化品位。“隐性教育的优势在于它的隐蔽性,是通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进行的,因而更容易被学生接受。”[7]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必须适应时代要求充实文化元素,凸显文化品位,具备隐蔽性和渗透性,提高吸引力和凝聚力,增强感染性和实效性。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其内容要增强传统优秀文化、当代先进文化等人文精神的渗透与融合,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高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8]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到大学各门课程,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文化品质,达到春风化雨润心田的教育效果。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日常校园文化活动有机结合,使校园文化活动集娱乐性、思想性和教育性于一体,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文化活动的形式体现,学生在积极参与校园文化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蕴涵于其中的思想内容的熏陶。日常个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增强文化特质,做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和以文“化”人的有机结合,以文化的魅力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润物无声,根深叶茂。

4.以文化载体为教育平台,文化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应具有文化特征。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载体,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者充分利用各种文化产品并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寓于文化建设之中,借此对人们进行教育,以达到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的目的”。[9]以文化载体为教育平台,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渗透力,也是文化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标志。

以精神文化为载体,塑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崇高灵魂。“从大学精神文化所包含的文化元素来看,主要有大学精神、理念、校训、校风、学风、教风管理作风等。”“大学精神、理念、校训等精神文化元素属于价值层面的精神文化,这些精神文化元素着重体现和申明一所大学的价值诉求。而校风、学风、教风、管理作风等精神文化元素则属于实践层面的精神文化,它们实际上是从实践的角度告诉人们应当如何去践行大学的价值诉求。”[10]以大学精神文化为载体,应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引导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入学习者、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和基本道德规范。

以物质文化为载体,营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氛围。物质文化载体是以物质形态存在的教学、科研、生产、生活环境及文化体育设施等。良好的大学物质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学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楼一台等,都能传递文化信息。高校应根据自身的办学管理理念、历史文化底蕴和人才培养目标,着眼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实际,不断强化大学物质文化的审美性、特色性和渗透性等特点,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要求物化到校园物质环境中去,做到“使学校的墙壁也说话”。[11]

以制度文化为载体,确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导向。制度文化载体是高校在法规、行政、道德层面上建立起来的折射大学精神、价值观念和办学理念的法律法规、管理制度、道德约束等的总和。制度文化作为影响大学生思想、规范大学生行为的载体,通过指导性、规范性和强制性等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流价值观的确立,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顺利进行、卓有成效的重要保障。高校将思想政治教育主流价值取向渗透到各项管理制度中,通过制度文化“所具有认识导向、情感陶冶、行为规范作用,创设一种能唤起学生高尚的情感、激发他们健康成长的文化环境、教育环境、精神氛围来感化和陶冶学生以致达成深层次育人功能”,最终将思想政治教育主流价值取向内化为大学生的内心信念和自觉要求。

以虚拟文化为载体,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崭新领域。虚拟文化载体是以信息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为依托,与现实文化密切相关的文化现象,包括网络文化、手机文化等。虚拟文化载体以其全球性、即时性、交互性、隐蔽性等特征,成为传播文化思想、开展舆论斗争的新阵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虚拟文化载体中占有一席之地,才能吸引学生、感染学生、教育学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流价值取向应在虚拟世界中有“声音”、见“画面”和出“文字”, 占领虚拟文化制高点,掌握虚拟文化主动权,变虚拟文化载体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新渠道,不断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崭新领域。

参考文献:

[1]杨生平.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理解问题[J].首都师范

大学学报,1998,(6).

[2]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视野[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5:26.

[3]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70.

[4]邓小平文选(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83:185.

[5]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9:26.

[6]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

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1-10-26.

[7]邢亮,王芳.从高校德育的层次性谈实效性[J].黑龙江高教

研究,2006,(1).

[8]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

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

[9]陈万柏.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的特征和功能[J].求索,

2005,(5).

[10]卢晓中.大学精神文化刍议[J].教育研究,2010,(7).

[11]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四卷)[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16.

[责任编辑:宇 辉]

作者:王芳 邢亮

上一篇:公诉案件起诉撤回管理论文下一篇:企业经营系统经营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