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选择题陷阱设置管理论文

2022-04-29

从主观与客观两个角度来审读选择题命题陷阱,可以让同学们在实战中“知己知彼”,提高解题技能和准确率。下面是几种常见的高考选择题的设置陷阱及相应的解析,供大家参考。一、利用对题干材料的误读对题干材料的误读包括以点代面、主次不分、逻辑关系不明等。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政治选择题陷阱设置管理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政治选择题陷阱设置管理论文 篇1:

练就火眼金睛,识破政治选择题常见陷阱

【摘要】 一些看似不难的政治选择题,为何一做就出差错?原来,命题者出于命题的某种需要,故意在考题中布下了一个个“陷阱”。常见陷阱有以下几类。

【关键词】 政治选择题 常见陷阱

0

一、添枝加叶

“添枝加叶”原来是形容叙述事情或转述别人的话时,为了夸张渲染,添上原来没有的内容。在政治高考选择题中,是指命题者在题干或题肢中增加一些修饰、限制成分,使观点趋向绝对化。

例1.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对“公有制为主体”的正确理解是( )

A. 公有制在各个经济领域必须占支配地位

B. 在混合所有制经济中,公有制成分必须保持在50%以上

C. 公有制在各个地方都必须保持量和质的优势

D. 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要控制国民经济命脉

解析: 该题AC项题肢的设置,命题者通过增加修饰、限制的词——“各个”,使观点趋向绝对化,就运用了“添枝加叶”的干扰方式。正确答案:D

二、似是而非

“似是而非”原意是好像对,实际上并不对。在政治高考选择题中,命题者一般以相关、相似、相近或相反的知识组成陷阱题肢,主要考查考生的理解和辨析能力。

例2. 节俭是传统美德。经济学家凯恩斯则提出了节俭悖论,认为节俭对个人、家庭来说是美德,而对社会来说则意味着支出减少,导致有效需求不足,阻碍经济发展,造成失业增加,收入减少。这启示我们( )

A. 个人应该坚持节俭,社会应该扩大消费

B. 消费决定生产,政府应适当刺激消费

C. 金融危机要求我们要大力扩大内需,增加消费

D. 应重视消费对生产的影响,积极引导消费

解析: 部分考生可能会选A或B,犯了“似是而非”的毛病。A项是对“节俭悖论”认同,不符合题意的主旨。B错误,生产决定了消费,消费对生产起到反作用,但不能决定生产。故排除A、B.C项与题干无关。根据题意,不难选择D.

三、张冠李戴

“张冠李戴”原来是比喻弄错了对象或事实。在政治选择题中,往往以相关或相近、易混的知识做干扰题肢,考生如果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好,或审题不仔细,很难发现其错误之处而误选。

例3. “几十年的经验使我深刻体会到,学点哲学的确可以使人做事情少犯错误,做研究少走弯路。”下列观点与“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李振声的上述感悟相一致的是( )

A. 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基础

B. 哲学是人类对某一具体领域规律的概括

C. 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D. 哲学具有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功能

解析: 题干的主旨强调的是哲学的价值。A错误,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B错误,哲学研究对象不是某一具体领域。C错误,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不能籠统地说哲学是科学的。D正确。

四、鱼目混珠

“鱼目混珠”原是比喻拿假的东西冒充真的东西。在政治高考选择题中,这类试题通常以相近、相似、易混的知识作干扰题肢,主要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

例4.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

A. 各民族聚居 B.各少数民族居住

C. 各民族居住 D.各少数民族聚居

解析: 本题有不少考生可能会选B,犯了“鱼目混珠”的毛病。“各少数民族居住” 和“各少数民族聚居”,一字之差,但内涵是不同的。正确答案是D.

五、舍本求末

“舍本求末”原意是抛弃根本的、主要的,而去追求枝节的、次要的。比喻不抓根本环节,而只在枝节问题上下功夫。在政治选择题中,这类试题以现象或假象否定本质和规律,以细枝末节、无关紧要的东西来代替根本的、主要的东西。

例5.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政府越来越多地运用税收、利率等经济杠杆调节经济运行。经济杠杆能够起到调节作用的根本原因在于,它们( )

A. 是以政府强制力为后盾的

B. 直接关系着市场主体的利益

C. 能够弥补市场经济的缺陷

D. 能够熨平经济发展中的波动

解析: 政府利用经济杠杆调节经济,属于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是通过影响市场主体经济利益来实现对经济活动的调节。故正确选择B.A错误,经济手段不具有强制力。C、D属于作用,非根本原因。

六、主次颠倒

这类题目常常将相关知识的主次关系颠倒,设问方式通常为“主要目的”、“主要原因”、“主要作用”等。如果不明确相关知识的地位,盲目选择就会出现错误。

例6. 新一轮世界贸易组织多边贸易谈判没能按原计划达成协议,主要原因在于欧美成员国希望发展中成员国在非农领域中更多地开放市场,却不愿意改变自己对农产品出口实行巨额补贴的政策。欧美成员国不对等的谈判方案引起了发展中成员国的强烈不满,谈判由此陷入僵局。世界贸易组织的主要作用是( )

A. 取消成员国进口关税

B. 维持国际经济的稳定

C. 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

D. 平衡成员国国际贸易逆差

解析: A错误,削减关税不等于取消关税。B、C、D三项从不同程度体现了世贸组织的作用,但其主要作用是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故正确选择C.

七、偷梁换柱

这类题目通常是在题肢中偷换概念或转换论题,考生稍不注意就会误选。

例7 某市政府规定,“凡是市政府发布或经市政府同意以部门名义印发的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文件,均需进行解读”。强调解读文件“要使用人民群众读得懂、听得明的语言”。这一措施( )

A. 保障人民群众享有更多的管理权和监督权

B. 体现了政府审慎用权、民主决策的工作态度

C. 能使人民群众直接参与政府决策

D. 有利于人民群众了解和监督政府工作

解析: 强调解读文件“要使用人民群众读得懂、听得明的语言”,是为了便于人民群众的监督,正确选择D.

选择题在高考政治试卷中,题量大分值高:全国卷高考政治有12道选择题,每题4分,分值高达48分!但选择题设题陷阱多、跨度大、迷惑性强,失分率较高,然而我们只要掌握了上述设题“陷阱”,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就能稳操胜券!

作者:张洁

政治选择题陷阱设置管理论文 篇2:

如何快速甄别解题“四大陷阱”

从主观与客观两个角度来审读选择题命题陷阱,可以让同学们在实战中“知己知彼”,提高解题技能和准确率。下面是几种常见的高考选择题的设置陷阱及相应的解析,供大家参考。

一、利用对题干材料的误读

对题干材料的误读包括以点代面、主次不分、逻辑关系不明等。

例1 今年上半年,我国一些地区出现蔬菜收购价格下跌、销售不畅的现象。为减少菜农损失,各级政府采取了一些相应的措施。下列措施中,有助于解决“菜贱伤农”问题的是( )

①加强种植技术培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②建立供求信息平台,调整蔬菜种植结构

③减少蔬菜流通环节,提高产品附加值

④实行蔬菜价格保护,加大农业补贴力度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 虽然蔬菜价格持续上涨,但在生产环节菜农的销售价格却偏低,同学们受时政的影响对材料产生误读。本题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保护菜农利益。①会使蔬菜收购价继续降低,③表述正确,但不是针对生产环节而是流通环节的措施,也排除。

答案 D

点拨 建立对试题材料的准确解读是理解命题人意图的基础,同学们对材料的解读会受到时事政治、既定结论、课外阅读等因素的干扰,易导致脱离材料本身或拓展材料意旨,需要立足材料本身,排除其它因素的干扰。

二、设置“限制词”的逻辑关系

选择题通常会包含限定干支之间逻辑关系的限定词,包括因果、条件、异同、包含、充分必要、偶然必然等。

例2 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以来我国经济出现困难,主要表现为外部需求下降、出口贸易不畅,经济增速放缓、失业增加,通货膨胀预期正逐步形成等。在此背景下,作为微观经济活动主题的企业在短期内应( )

①加大营销力度,加速资金回流

②采用先进技术,更新机器设备

③扩大生产规模,保证供应充分

④控制生产成本,改善财务状况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解析 本题“限制词”:背景、企业、短期。根据限制词“背景”,即在经济下行环境下,企业应该减少生产规模,排除选项③;选项②表述正确,但不符合时间限定词“短期”,因为企业的技术研发、投入与转化需要较长的周期。企业在短期内可以通过加大营销力度和控制成本来“增收节支”,度过危机。

答案 B

点拨 把握设问在行为主体、问题指向等方面的规定:明确行为主体的职责范围,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判断行为主体的职责的扩大或缩小;防止置换概念。

三、干支之间缺乏必然的联系

题支在题干材料中缺乏支撑,包括与材料无关、对材料进行二级引申、与材料表述同义反复、对材料以点代面的理解等。

例3 近年来,智能手机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除传统手机制造商外,许多网络公司也纷纷斥资研发智能手机,并将内置其网络产品的智能手机推向市场。在下列选项中,能够解释“网络公司造手机”原因的是( )

A. 生产智能手机的利润率高于其他行业

B. 网络公司的业务创新速度不断加快

C. 传统手机制造商生产智能手机能力不足

D. 网络公司延伸产业链提高综合竞争力

解析 “网络公司造手机”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有利可图,二是公司产品有竞争力。A项说法太绝对,排除;创新速度加快对企业竞争力产生直接影响,但网络公司生产手机的目的是利润驱动,B项表明干支不符,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也说明干支不符,排除。

答案 D

点拨 解答此类题时,重点要把握题干和题支之间在内涵和外延上是否相符,即题干中的材料对题支的观点是否构成有效支撑。如果题干的外延大于题支的外延,可选;反之,则不能选。

四、利用思维惯性

所谓思维惯性,即习惯性地将日常经常入选的正确表述不加分析地入选,思维惯性的形成既有知识更新的因素,也有材料的具体环境因素。

例4 货币最早是以足值的金属货币形式出现的。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商品流通中产生了作为价值符号的纸币,并逐渐取代了金属货币。纸币之所以能取代金属货币,是因为( )

①纸币容易产生,且同样具有充当贮藏手段的职能

②使用纸币能够有效降低货币制作成本

③纸币的使用范围更广

④纸币同样能执行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职能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解析 纸币不具有贮藏手段的职能,所以①错误,排除;金属货币和纸币作为交换媒介,可以和其他一切商品想交换,但在贮藏和世界货币方面,并非纸币所能做到。所以③排除;纸币之所以能取代金属货币是因为制作成本降低;关于纸币价值尺度的问题,同学们跟着以往的印象走,就否决了纸币具有价值尺度的论断,进而弱化了对其他的选项的认真分析。

答案 C

点拨 无论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其答案都是结合具体情境和设问指向当场生成,而非简单的记忆型和印象型的“现成”,同学们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更新知识,分析具体的情景,避免将平时的结论作为高考选择题的“当然性”结论。

1.中国货物贸易由逆差转变为顺差改善了中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增强了中国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但是顺差急剧扩大也给中国经济带来困扰。下面关于贸易顺差过大对国内经济的影响表述错误的是( )

①外汇占款增加,国内流动性过剩加大

②贸易顺差的过大,加剧贸易摩擦和争端

③外贸依存度大,易受国际市场波动冲击

④粗放的贸易顺差,不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 读表:我国出口产品发展结构

上述表格的内容反映出我国在“十一五”期间( )

①坚持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

②调整出口产品结构,转变外贸发展方式

③对外开放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④实施科技兴贸,以质取胜战略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3. 截至2012年底,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3.31万亿美元,与2011年末相比,全年外汇储备增加约1300亿美元。2012年中国外汇储备余额增加的事实表明我国( )

A.出口商品竞争力增强

B.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

C.人民币的汇率大幅提高

D.对外支付能力越来越小

4.2013年6月4日,欧盟委员会公布对中国光伏产品反倾销调查初裁结果,决定从6月6日至8月6日对涉案中国光伏产品征收11.8%的临时反倾销税。 在此背景下,作为微观经济活动主体的企业在短期内应( )

①加大营销力度,开拓国内市场

②采用先进技术,提升产品附加值

③增强规则意识,捍卫合法权益

④制定行业规范,加强行业自律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①④

5.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已融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打电话、看电视等。“十二五”规划纲要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纳入国家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实施产业创新发展工程,我国之所以重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因为( )

A.它利润高,发展快

B.它是基础性产业

C.它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D.它是提高生产效率的有效手段

6.2012年12月27日,我国政府投资建设的北斗系统在继续保留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有源定位、双向授时和短报文通信服务基础上,向亚太大部分地区正式提供连续无源定位、导航、授时等服务。这表明( )

①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体

②国有经济与较高水平的生产力相适应

③我国政府是国家创新的主体

④发展高新技术能促进服务贸易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2012年1月,曾经辉煌百年的美国柯达公司正式申请破产保护。柯达最早发明了数码相机,由于担心其胶卷销量受影响,一直未敢大力发展数字业务,使其逐渐被数字化潮流淘汰。这启示我们,企业成功经营必须( )

A.依靠科学管理,提高产品质量

B.明确发展战略,适应市场需求

C.增强创新能力,形成竞争优势

D.依托品牌优势,扩大市场份额

8.下表是某省2011年下半年CPI数据

上述变化趋势必然带来的结果是( )

A.销售者获利增加

B.生产者获利增加

C.居民生活水平下降

D.生活支出金额增加

9. 苹果公司的成长均伴随以获得市场高度认可的旗舰产品。公司前CEO、创始人乔布斯的经营理念是,“开创新的解决方案来逾越看似不可逾越的障碍”,“主动寻问消费者他们需要什么,不能消极地等待消费者的信息回馈”。这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启示是( )

A. 企业形成竞争优势的关键是推出新产品

B. 消费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

C. 市场是检验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试金石

D. 开拓市场比适应市场对企业发展更重要

10.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 )

①改变了农户生产经营主体地位

②创新了农业生产经营体制

③强化了农业社会化服务机制

④激发了农业生产要素潜能

A. ①④ B. ②④

C. ③④ D. ②③

作者:刘坚强

政治选择题陷阱设置管理论文 篇3:

高考政治选择题准确性初探

政治高考试卷中,有12道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100分的卷面中选择题的分值几乎占一半。相对于主观大题,选择题内涵丰富,考查的理论点更细,甚至是依托一定的知识理论和社会现实,考查学生的逻辑推理,陷阱颇多,稍不严谨,就会失分惨重。然而,高考政治选择题准确性是有规律可遵循的。

首先,“两抓”,吃透材料。

选择题给定的材料种类很多,但命题者要求我们回答的无非是材料中体现的或与材料相关的经济、政治或哲学问题,因而,吃透材料、“知其然”是做出正确选择的第一步。所谓“两抓”是指抓材料的“主体”和“主旨”。“主体”表明的是材料中“谁”在做,对于政治、经济领域而言,“主体”不同意味着职责和要求的不同,分清不同“主体”的所作所为就成为解题的关键。如一道高考模拟题:2016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的形成过程:第一步,起草准备,形成讨论稿阶段;第二步,征求意见,修改完善阶段;第三步,提交大会,正式审议阶段;第四步,大会会议批准阶段。此过程反应出:①公民民主决策的参与过程;②领导机关执政的发展过程;③行政机关职能的行使过程;④社会民主集中制的实行过程。答案是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显然材料中的“主体”是政府,所以很容易排除②,“②领导机关执政的发展过程”,显然执政的主体是党。缩小范围后,结合材料可以选出B.①④。材料谈到政府工作报告的形成过程征求民意,故有公民参与民主决策过程和民主集中制原则的体现。

“主旨”表明“主体”在做什么或材料在说什么。我们可以把材料分成两类:第一类是经济问题、时政热点、生活智慧等普通文字材料;第二类是漫画、谚语、诗文等艺术创作材料。对于第一类,“抓主旨”就是分清层次,去掉修饰,抓住主干,抓住关键词,这样可以给思考留出更多时间。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材料强调的侧重点,如2015年高考文综·宁夏卷第13题:2014年8月,某市政府清理出涉企权力5157项,废止了其中3301项,对停留的涉企权力向社会全部公开,并表示严肃查处涉企审批、收费中的违法违纪问题,这一做法的预期效果是①政府对企业的监督与管理更有效率②“看得见的手”受到有力的制约③市場机制能更好的发挥资源配置的作用④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得到增强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这道题的主旨在强调政府清理废止了很多权力,对停留的涉企权力公开并严查审批收费中的违法问题。这样做显然对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的提高没有直接关系,不选④。权力公开,显然选②“看得见的手”受到有力的制约;最后材料本身的主旨是简政放权,减少对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干预,故可以选出③市场机制能更好的发挥资源配置的作用。所以答案选C。此类题选项都正确,往往难度最大,而解答的关键是把握材料的主旨,看材料的侧重点。

第二,“两合”,连接设问。

“两合”,一“合”即符合材料的“主体”和“主旨”,二“合”即符合设问要求。从材料与设问在解题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可以将选择题分为以下两类。

第一类,材料是引子,设问是实质。材料只是提供一般背景资料,目的就为引出问题,对解题没有实质意义,设问的角度才是解题的关键。逆向思维型、由果寻因型、范围设定型等,是我们应特别注意的特殊性设问,因此对设问中“错误的是”“根本原因在于”“从哲学角度来看”等字眼应给予特别关注。

第二类,材料是实质,设问分为直接针对材料的设问和与材料有某种相关的设问。直接针对材料的设问一般用“上述材料表明”“上述事实说明”“这体现了”等字眼,做好这类选择题,一定要从材料出发。如一道高考模拟题:天津市政府通过落实粮农补贴、设立专项资金、增加农业科技攻关经费等措施,加大对农业的财政支持力度,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这表明政府通过财政可以:A.调节资源配置;B.促进经济发展;C.实行经济监督;D.巩固国家政权。C项内容不是财政的作用,故排除;A、B、D项内容虽都是财政作用的表现,但材料说“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即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故从与材料相符合的角度,可以选出正确答案B。学生在做题过程中多是从记忆而不是从材料出发,所以容易选择错误答案A。

与材料有某种相关的设问,主要是从与材料相关的某个小角度、某个新角度、某个更深入的角度或者相反的角度设置问题。除了准确地把握材料,设问也是命题者给我们设置的“陷阱”。如一道高考模拟题:在拉动经济增长的消费、投资和出口中,消费的作用较为突出,一般国家为70%,美国高达80%,我国却不到60%。为此,从财政政策看,国家主要应该:A. 进一步扩大开放,以外需拉动内需;B. 通过国债投入,带动社会投资,拉动消费增长;C.开发西部,以结构调整刺激消费;D.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刺激农村消费。材料“主旨”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足,设问则从财政角度问我们应该怎么办。A选项是从对外开放角度来说,B选项是说财政政策但却强调带动投资,C选项则从开发战略上刺激消费,都和设问或材料不符;只有D选项则从财政角度支持农村经济、刺激农村消费,既符合材料又符合设问,因而是正确的选项。

第三,剪辑错题重新做。

“同一个错误不再犯”,应该是教学实践中的大难题。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往往要求学生建立错题集。学习习惯好的学生会这样做,而相当数量的学生在这一点上做得不好,或者几乎没做。这也是选择题的准确性参差不齐的重要原因。所以,如何提高选择题的准确性,我想还应该两条腿走路,即学生有错题的整理,老师这边也有错题的整理,把测试卷中出错率高的题剪下来整理成错题卷。这个卷子甚至可以分类,比如函数图像类错题题,比如计算题错题等。这些题一定是学生做错了而且老师讲过的,再整成专题类错题,这样学生可以在类比中明确一些知识点和做题的技巧规律。出错率高,主要还是因为在某个知识点的掌握上存在偏差,而往往老师讲了学生们还是固守原有的认识不变,所以通过这样的方式,强化他们修正自己的漏洞。高考前这样做得价值可能更大。

以上三点是我对高考政治选择题准确性的浅显探索。

作者:唐海霞

上一篇:林区人才资源可持续发展论文下一篇:施工业内业资料规范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