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音乐活动中赏识教育论文

2022-04-27

[摘要]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是幼儿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幼儿园开展音乐教学活动存在着教学理念落后,忽视幼儿的年龄特点,忽视幼儿的学习兴趣,社会不良因素对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的冲击,幼儿园音乐教学设备不足等问题。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幼儿音乐活动中赏识教育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幼儿音乐活动中赏识教育论文 篇1:

幼儿园音乐活动游戏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幼儿园音乐活动通过游戏化的手段不仅是让幼儿掌握音乐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游戏过程中,让幼儿获得身体、智力、个性、情感、社会性的全面和谐发展。在阐述幼儿园音乐活动游戏化的基础上,对幼儿园音乐活动游戏化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改进幼儿音乐活动游戏化的对策。

关键词:幼儿园;音乐活动;游戏化;问题;对策

随着幼儿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音乐活动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游戏是幼儿掌握、理解音乐的一种载体。音乐活动游戏化不仅仅是让幼儿掌握一些音乐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游戏让幼儿获得身体、智力、情感、个性、社会性的全面和谐的发展。但是如今幼儿园音乐活动游戏化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本文就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幼儿音乐活动游戏化的对策。

一、幼儿音乐活动与幼儿音乐活动游戏化界定

1.幼儿音乐活动

“幼儿音乐活动是音乐艺术与幼儿教育的交融,用音乐艺术的形式对幼儿进行基本素质教育,是一门充满灵性色彩和智慧光芒的艺术学科。”它的目的在于让幼儿在各种感兴趣的音乐活动中陶冶个性,培养幼儿的音乐素质,这样的音乐活动对幼儿的全面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2.幼儿音乐活动游戏化

“幼儿音乐活动游戏化就是用游戏化、活动化的方法对幼儿进行音乐活动,游戏化既可以表现出音乐活动方法的灵活、自由、丰富多彩,也可以表现出音乐活动的特殊性。”游戏化同时也具备游戏和近似游戏的特点,让幼儿在游戏中体会和“玩”同样的感受,使幼儿在唱唱、跳跳和敲敲打打过程中能自愿参与到愉快的活动中。

二、幼儿园音乐活动游戏化存在的问题

1.幼儿“被游戏”

在多年的教学中,观察到有些教师在组织音乐活动时,为了活动中有游戏的“标签”,就在音乐活动中添加只具有表演环节、游戏规则等外在形式的游戏,而非幼儿感兴趣的。这样就会降低音乐活动目标的完成效率。

2.为了游戏而游戏

许多音乐活动带着“游戏化”的头衔,仅仅是让幼儿参与了游戏,却没有获得音乐活动所能提高的审美能力和音乐素养。

3.忽略甚至阻碍了幼儿良好学习品质的培养

在平时观看、观察教师设计、组织音乐活动时,发现一些教师为了让幼儿在游戏中获得快乐,一直强化外在的游戏规则,用规则、形式刺激幼儿。这样,使幼儿过度关注教师而没有专心倾听音乐、思考音乐,久之,幼儿在学习音乐时就会很浮躁,没有养成专注倾听、认真思考的好习惯。

4.忽视幼儿在音乐活动中的主体性地位

在音乐活动中,有些教师在让幼儿初步了解和掌握了所要学习的歌曲之后,不让幼儿有机会消化、吸收,而是要求幼儿快速掌握、表演,甚至要求准备到位。在这种情况下,幼儿只能是简单地模仿教师才能过关。教师与幼儿俨然就成了培训者和被培训者的关系,幼儿不再是主体,而模仿教师最像的幼儿成为一个模板和标准,抑制了幼儿创造能力的发挥。

5.游戏与幼儿年龄特点不符

有的教师在设计音乐活动时不知道什么游戏符合本次活动,没有把控能力,导致设计游戏时随意添加与幼儿年龄特点不一致

的游戏。

6.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老套

当前,很多幼儿教师还存在着这样一种观念:“幼儿园的教育主要为小学打基础。”这就导致幼儿在幼儿园的活动中,其核心内容变成了读写和算术课程,这些学习内容是为小学的学习打基础。这一系列理念上的区别导致整体的教学活动缺乏相应的游戏化对策的设计,教学方式老套,教师与幼儿之间互动少,游戏和教学之间还是存在明显的界限问题。在实践游戏化的幼儿音乐活动中,没有做到让幼儿在玩中学习,也忽略了提高幼儿对音乐的感知能力。

三、幼儿园音乐活动游戏化的对策

1.明确游戏的精神及特性

“游戏的文化性是继发性的,建立在生物性的基础上。”自在、自足与自我完善是游戏的精神,而游戏所有特性都起源于人类对自身心灵追求“幸福存在”需要的理解,以及主动向自身心灵提供滋养和自我完善努力。音乐、游戏、幼儿因为快乐而紧密联系在一起,这种快乐是自由的、享受的,如果教师过多地引导、干涉就会限制幼儿在音乐的旅途中追求快乐。

2.明确音乐活动游戏化的重要作用

传统的幼儿音乐活动方法是教师先介绍这首歌的名字、背景,让幼儿对这首歌有印象。领着幼儿朗读歌词,通过反复朗读让幼儿记住歌词。教师先试唱一遍,然后再一句句教幼儿唱,直到幼儿唱会为止。这种音乐活动方法存在很大的误区,只是让教师教唱歌,而忽略了幼儿想唱歌。虽然在其中会有比赛和夸奖的互动,可是幼儿的天性决定了对一件事情的注意力只有一小段时间,因此音乐活动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而游戏化的音乐活动,能让幼儿在枯燥的学习中找到乐趣,让幼儿觉得学习音乐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在游戏中产生对音乐学习的浓厚兴趣,更加愿意主动学习。因此,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音乐活动中游戏的重要作用,并在实践过程中重视游戏的注入。

3.将环境与兴趣相融合

在教學过程中,要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要通过多种渠道和手段,为幼儿创造具有艺术气息的环境。如,教师可以通过装饰活动室,即运用花朵形状的彩纸组成的音符、活泼可爱的卡通人物、形状各异的装饰品挂坠等吸引幼儿的注意力。通过环境的建立,能使幼儿保持心情愉快,充满喜悦之情地进行学习,从而鼓励幼儿主动感受生活和感受音乐,主动发现美、体验美。

例如,在学习《洋娃娃和小熊跳舞》的时候,就可以让男孩演“小熊”,女孩演“洋娃娃”,在角色扮演者听到音乐跳舞,在歌曲唱到“他们在跳圆圈舞”的时候就让“小熊”和“洋娃娃”围成一圈跳舞,“小熊小熊点点头”就让“小熊”点头,“小洋娃娃笑起来”就让“洋娃娃”笑,在又玩又跳的气氛中,熟悉这首歌曲的歌词和旋律。

4.确保幼儿音乐活动游戏化的实施质量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应该秉着负责任的态度,保证音乐活动游戏化实施的质量,从而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教师应该充分运用各种工具鼓励幼儿积极参与,在实现快乐和审美有机统一的基础上,促进幼儿更好地发展。

当教师看到幼儿听到音乐就手舞足蹈的时候,不应该对其呵斥或者阻止,应该鼓励幼儿的表现,促使他们能够大胆地表演、创作,通过感受音乐、享受音乐,进而运用自己的方式表现音乐。这种积极表现音乐的方式可以使幼儿在交流和互动中培养团结友爱和懂得分享的品质,促进情商的提高。音乐活动中的游戏可以贯穿在幼儿绘画活动、体育活动等,在这些活动中适当地进行音乐游戏活动的渗透,陶冶情操,促进幼儿个性的发展以及对音乐的理解和体会。

5.教师要给予幼儿充分的创造空间

游戏是幼儿在成长过程中最基本、最喜欢的活动。在活动中给幼儿自由想象的空间,让幼儿自己做主人,且没有什么压力,还可以锻炼幼儿与幼儿之间的沟通能力,幼儿自己做主人,可以促进幼儿主动参加音乐活动,更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幼儿音乐能力的发展,训练幼儿的胆量和表现能力,激发幼儿的表现欲望,刺激幼儿表演、创作和探索。

例如,在大班《快乐的小厨师》音乐活动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幼儿想象在家里面爸爸妈妈在厨房里面忙碌的动作,鼓励学生扮演厨师,让幼儿一边听音乐,一边朗诵诗词,配合幼儿自导自演的动作,来加深对于音乐的理解和感悟。这种轻快、明亮的音乐能够集中幼儿的注意力,幼儿会自觉地使自己的动作跟上音乐的节奏和速度,从而使音乐活动充满乐趣,这样幼儿对于音乐的领悟也更加丰富化和个性化。

6.尊重幼儿的文化需求与个体差异

幼儿有着自己的文化,有着自己的逻辑、规则与独特的文化需求。游戏可以说是幼儿存在的一种形式,也可以说是幼儿生存的一种状态。幼儿在音乐活动中不仅仅是“玩”,而是通过游戏的过程理解音乐。3~6岁的幼儿正处于感觉探索阶段,教师在音乐活动中添加游戏,帮助幼儿进行感觉探索,可以促进幼儿的认知、掌控能力,最终促进幼儿游戏性的发展。教师在开展游戏化的音乐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幼儿的需求,将音乐、游戏等作为一个整体,引导幼儿对音乐进行整体性的感知与个性化的表现。

7.有效提升教师的教育智慧与个性

教育是一种智慧,一种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教育智慧。这种智慧不是天生的,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不断总结、反思与锤炼出来的。教师掌握这种智慧,并不是仅要求教师将本领传授给幼儿,而主要在于为幼儿创设开放、自由和宽松的游戏环境的前提下,给幼儿提供自主自由选择与表达的机会,及时发现幼儿富有创造性与

个性的音乐表现方式,并予以积极的赏识与鼓励。

在游戏化的音乐活动中,教师的提问也是非常重要的。当幼儿积极表达、思考时,可以用“你的想法可真多”“你真是一个爱动脑筋的孩子”来鼓励幼儿。当幼儿在游戏中没有反应过来时,可以提醒幼儿:“穿红色衣服的小朋友注意喽!”这样能巧妙帮助幼儿快速进入游戏,提高对音乐的表现力。

教师具有游戏性的能力,在游戏化的音乐活动中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本身热情、开朗、风趣的性格,会与幼儿更亲近,幼儿更容易被教师吸引,这样就会为游戏化的音乐活动增添笑声与乐趣。

总之,游戏化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应用在音乐活动中,也可以巧妙地应用在其他内容的教学中。这种方式以灵活性、自由化和互动性的优势,让幼儿能够寓教于乐,在玩耍中学到知识,提高能力,学生在自觉、自愿的情形下,投入其中,幼儿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个性的塑造也得到了一定的重视,情感世界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鉴于游戏化的种种益处,就要求教师能够在强化教学理念的基础上,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质,用心地改进教学方法,努力培养、浇灌幼儿,为幼儿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程瑾.浅谈幼儿音乐教育游戏化的形式[J].新课程学习,2011(12).

[2]宋巨瑶.幼儿园音乐课程游戏化研究[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2):145-147.

[3]段艳芳.幼儿音乐教育游戏化刍议[J].读与写:上,下旬,2013(21):270.

编辑 韩 晓

作者:陈燕兰

幼儿音乐活动中赏识教育论文 篇2:

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的不足及对策

[摘 要]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是幼儿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幼儿园开展音乐教学活动存在着教学理念落后,忽视幼儿的年龄特点,忽视幼儿的学习兴趣,社会不良因素对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的冲击,幼儿园音乐教学设备不足等问题。解决的方法一是更新教学观念;二是重视幼儿的年龄特点;三是重视幼儿兴趣的培养;四是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五是改善幼儿园的音乐教学设施,设置音乐教学活动区。

[关键词]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对策

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是以幼儿为主体,以适合幼儿的音乐为客体,通过教师设计和组织的多种形式的音乐活动,使主、客体相互作用以培养和发展幼儿的音乐能力,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为过程的教育活动。这种把知识性、艺术性与趣味性融为一体的教学活动,可以引发幼儿审美情趣,开发幼儿潜在智能,激发幼儿表现欲望,诱发幼儿学习兴趣,开阔幼儿求知视野,提升幼儿创新素质。

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广义的音乐教学活动包括有组织的音乐教学与日常音乐活动两类,狭义的音乐教学活动仅指有组织的音乐教学活动,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的内容一般包括唱歌、打击乐器演奏、韵律活动和音乐欣赏这四个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领域。
一、当前幼儿音乐教学活动的缺失及原因分析

(一)教学理念落后

1.忽视了幼儿的主体性

什么叫幼儿的主体性?主要是指幼儿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意志和发展要求支配自己的行为,具有积极、主动的心态以及探索未知和创新的内在需要。幼儿期是人的生理心理发展的奠基階段,因而发挥和发展幼儿的主体甚为重要。然而幼儿园里幼儿言行缺乏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的现象并不少见。如教师常常以固定模式塑造幼儿,形成灌输式的、安排式的、定型的教育模式。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也没能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差异、兴趣的不同而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大多数都是统一制定计划和教学的具体内容,照本宣科,一切照计划行事。结果是忽视了幼儿的主体性,压抑了孩子们的好奇心与积极性,扼杀了孩子们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其原因主要有受教育机制、教育观念的制约。由于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教师头脑中已习惯、固化了一定的教育模式,要改变已有的观念是要花很长一段时间的。当前我国社会现实环境也严重制约着幼儿主体性的落实,比如现在我国的幼儿园发展参差不齐,办学条件存在很多差别;家长受传统应试教育影响过于注重孩子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孩子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培养等。

2.忽视幼儿审美能力的培养

教师在对幼儿进行审美能力的培养上,存在着许多背离幼儿审美教育理念的做法。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在教育目标上,把幼儿知识的积累、认知能力的培养和技能、技巧的掌握作为审美教育的目标,而忽略了对幼儿感觉、知觉和想象等感性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违背幼儿心理发展的逻辑和规律;在课程实施中,强调教师的示范和幼儿的模仿,忽视了幼儿的体验;在对幼儿作品的评价上,有重创作结果轻创作过程的倾向;在学习方法上,用学习科学知识的方法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强调内容的记忆,追求答案的唯一性。这些都是由于我们国家曾实行长期的应试教育机制,加上一些教师在对幼儿进行美育过程中不了解幼儿的审美心理,理解的审美教育比较片面,往往以专业技能的训练替代综合审美能力的培养,忽略了美育首先应该培养幼儿感受美和欣赏美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幼儿创造美、表现美的能力和技巧所造成的。

3.家长的功利化思想严重

家长的功利化思想严重,总是按自己的主观意愿去强迫孩子学习,并对孩子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不少家长常常为了让孩子能够考上艺术院校或者作为艺术特长生考上理想的大学而进行美术、音乐方面的教育,或是片面地认为艺术技能和技巧可以提高学习效率从而提高学习成绩而让孩子进行“美育”。从加大孩子的学习压力,延长练习时间,到追求技能、技巧训练,不切实际地将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孩子进行比较,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违背幼儿的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忽视幼儿学习兴趣和过程体验,这势必会对幼儿的情感情绪、性格、自信心产生不良影响,影响了幼儿的健康成长,也不利于幼儿音乐潜能的发展。一部分家长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反映出家长对幼儿音乐教育的功能认识不清,违背素质教育的初衷。

(二)忽视幼儿的年龄特点

1.教学目标的制定不符合幼儿发展水平

在以往音乐教学活动中,幼儿音乐教学活动的目标多数是教师自己制定的,一般只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来制订,而不考虑发展水平不一的幼儿的差异性,只按照一份教学计划进行活动,唱一起唱,跳一起跳。这样往往就会忽略了幼儿间的个体差异和年龄特点,不能满足所有幼儿在音乐能力发展上的需要,不能为幼儿提供自我发展的空间。

2.教学内容的选择欠妥当

以往的音乐课程内容选择欠妥当,教师往往从成人的角度去选材,根据自己的喜好并希望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比如在歌曲教学中,没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有时会对幼儿的音域考虑不全,导致有些歌曲难度过大,音高过高,幼儿不宜掌握,还常常出现跑音的现象。

(三)忽视幼儿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指一个人对事物喜好和关切的情绪,对认识某件事物或从事某个活动的意识倾向。当一个人对某种事发生浓厚而稳定的兴趣时,他就能积极地思考、大胆地探索其实质,并使其整个心理活动积极化,表现出积极的行动意向,对事物的观察变得更加敏锐,记忆、想象能力提高,情绪变得高涨,克服困难的意志力也会增强。然而,在目前的幼儿音乐教育中,教师常会忽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用一个预想的标准来要求每一位幼儿,希望所有的幼儿都能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形成相同技能,而甚少去考虑让幼儿如何在活动中获得成功感,从而增强其自信心,激发其兴趣。且在音乐活动内容的选择、教学的方法形式上也没有充分考虑幼儿的性别或性格差异,幼儿没有自主选择的空间,不尊重幼儿对音乐的个人理解与表现,其结果伤害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幼儿完全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阻碍了幼儿创新思维的发展,甚至产生严重的厌学和逆反心理,失去了音乐学习的兴趣。

(四)社会不良因素对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的冲击

目前我国的学前幼儿音乐教育总体水平还不高,学前早期幼儿音乐教育事业,管理力量薄弱,投入不足,幼儿音乐教育普遍存在着音乐教育专业化和功利化的现象,阻碍了学前音乐教育事业更快地发展。社会上各种名目的幼儿才艺比赛、考级络绎不绝。这些比赛、考级大多是由一些民间团体组织举行的,只要小选手交纳一定的费用或包销多少出版物就可以参加比赛或发表作品。有很多家长为了让孩子有一定的成就感或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明知这些考级、赛事没有多少价值,但还是从不丰厚的收入中拿出一笔不小的数目交纳上去。他们的这种做法不仅对孩子身心发展造成较大的伤害,而且对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造成一定的误导。

(五)幼儿园开展音乐教学活动的条件不足

开展音乐教学活动需要的不仅是教材、录音机、鲜活的教具,还需要大量的器乐,如:沙球、手铃、响板等,舞蹈室、多媒体室、道具、服装也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许多幼儿园对音乐设备的配置却不尽人意,幼儿园中没有多媒体设备,教师缺少足够的音像资料和理论书籍,仅有的一些音乐器材分量不足,不够人手一份,幼儿在音乐活动中缺少可以操作的音乐器材,从而影响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对音乐活动的掌握。这些音乐器材都需要大笔投入,有的学校由于资金短缺,所以设备很不完善。这些都会影响妨碍幼儿园在音乐教学方面的发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也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园的设施、空间、活动材料和常规要求等应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与周围环境之间积极的相互作用。”环境创设是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部分,直接影响音乐教学的效果,音乐化的环境能让幼儿更专注,更有兴趣,有利于音乐教学活动的开展。但是现在的幼儿园很多都没有为幼儿提供一个比较稳定的音乐活动场所,不能让幼儿按照自己的能力水平和学习进度去自由使用各种乐器和音乐材料,因而影响了幼儿在音乐学习方面的练习和实践。
二、解决当前幼儿园教学活动存在问题的方法

(一)更新教学理念

1.重视幼儿的“探索”式学习

幼儿探索式学习是教师为引导者,以幼儿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积极引导,让幼儿以探索活动为主,让幼儿根据自己已有的相关信息和经验,积极地从活动中去寻找问题、发现意义与探求答案的一种活动。它是幼儿在自主、自然的状态下主动建构经验和知识的学习,有利于强调儿童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儿童的主动学习与探究的愿望,有利于幼儿探索与创造能力的提高。在探索性音乐教学活动中,帮助幼儿形成探索音乐的环境和条件是教师的责任,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幼儿增加审美体验,增强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表现能力。因此对幼儿进行探索性音乐教学就必须采取适合的内容和相应的方式,并根据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第一,创设积极活动氛围,激发幼儿探索能力。教师要为幼儿创造安全可行的心理氛围,从幼儿的实际出发,了解幼儿的现有发展水平,善于留给幼儿自由探索思考的时间与空间。

第二,鼓励和激发幼儿探索的愿望。新的课改提出的多向互动主要指注重教师、学生、教材间的互动,让幼儿在动手动脑中形成积极的探索能力。

第三,重视和支持幼儿的探索。幼儿由于年龄比较小,很多时候他们是需要教师支持的,教师要善于观察、积极介入,让幼儿在探索过程中培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与同伴间的交流合作能力。在音乐活动中,教师可运用许多隐性的支持,如表情、动作、眼神的暗示等,更重要的是让材料说话,发挥材料的教育作用。

2.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

音乐审美能力是指人们在长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一种能力,主要是對音乐作品在听觉感官上的辨认识别和感受能力。这些能力的获得是一个人在实际生活中和音乐欣赏审美活动中长期受到教育和熏陶的结果。

第一,培养幼儿的审美欣赏能力。教师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选择富有意境和趣味的音乐作品,如欢快活泼的,安静柔和的,庄严肃穆的,雄壮有力的等。可以采用相同情绪类型的作品集中听,不同情绪类型的作品对比听的方法,加深幼儿对作品情绪特点的认识。

第二,引导幼儿感知音乐作品不同的风格特点。多让幼儿欣赏一些旋律动听、风格鲜明的音乐作品,引导幼儿从风格明显的作品中把握作品鲜明的风格,启发他们懂得并听出优秀音乐作品中所具备的、不可或缺的风格特点。

第三,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幼儿的审美能力。在音乐欣赏活动中,教师可利用图片、音乐器械、节奏图、互动等形式引导幼儿进行欣赏,避免幼儿在欣赏过程中出现呆听的现象。教师也可通过夸张的表情和肢体语言引导幼儿辨别歌声或器乐中音乐的强弱快慢、明暗刚柔等艺术表现手法,把演唱演奏者的艺术表现与音乐所表现的具体感情内容联系起来,使幼儿对音乐作品的欣赏能够达到清晰、明了的程度。

3.转变家长的教育理念

作为家长,首先要在思想上认识到音乐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因为它将影响孩子的终身的音乐素养。积极参与幼儿的音乐教育活动。其次家长还必须认识到音乐教育越早开始越好的道理,只有明白了这一点,家长才会从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出发,不失时机地给孩子开展早期音乐教育活动。第三,家长不能把幼儿音乐教育的目的搞偏、弄歪,不停地带孩子参加各种考级、演出,以满足家长自身的虚荣感。要明白音乐是孩子一辈子受益的精神食粮,是提高文化修养的终身性教育。只有这样,家长才不会把孩子学习音乐技能技巧当成学习的唯一目标,孩子才会在音乐活动中轻轻松松、不知不觉地接受音乐教育。

(二)重视幼儿的年龄特点

1.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目标

作为教师,首先要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熟悉本班每个幼儿的认知水平,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目标,促使他们在原有水平上发展。根据每个幼儿音乐能力的发展特点进行深入的观察、记录和分析,熟悉每一个幼儿在音乐方面的特性,根据不同幼儿的特性进行归类,并施以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活动,让幼儿音乐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得以更快速的提高。

2.选择合适的音乐教学内容

了解幼儿发展水平,选择合适的音乐教学内容。音乐活动的内容支撑着音乐活动的展开。在选择音乐课程的内容时,教师应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和综合发展水平,面向全面,兼顾个体。在制定教育内容时应从幼儿生活范围选取适当的内容,进行循序渐进、简单易懂、富有童趣的音乐游戏及音乐活动,使幼儿理解并有兴趣,并能运用音乐的手段加以表现。

(三)重视幼儿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幼儿最好的老师,父母要细心观察发现孩子的兴趣是什么,从而给予及时的施教。幼儿的兴趣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活动中发现和培养的。教师要有敏锐的眼光给予孩子支持、肯定和鼓励,使孩子的兴趣得以保持,并进一步得到激发,将兴趣贯穿于音乐活动的始终。

1.创设环境,引起兴趣

幼儿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开展活动时往往容易受环境、周围气氛的影响。教师应该不断地给幼儿提供音乐刺激,引起幼儿的兴趣,激起幼儿愉快的情感,使幼儿主动参与音乐活动。另外,教师课堂上的情绪表现,语言、语调的运用也能激发幼儿的学习音乐的兴趣。

2.潜心构思,激发兴趣

教师要选用适合幼儿年龄特点及本班幼儿具体情况的、具有教育性、艺术性、趣味性的教材,采用感受式、游戏式、启发式、讨论式、即兴创作式等教学方法,一切教学从感受入手,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以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

3.积极评价,巩固兴趣

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赏识,孩子也一样。教师一个鼓励的眼神、肯定的手势、表扬的动作都会让幼儿的学习兴趣立即提高。

(四)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1.对家长进行培训

幼儿园除了对幼儿进行早期的音乐教育活动之外,更要定期对家长进行相关的早期教育方法的培训,让家长学到正确的教育方法,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对家长进行有关早期教育方法的培训,是幼儿园开展音乐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因为家长观念改变和更新是促使幼儿园更好更快开展音乐教育活动的保证。

2.利用社会媒体的支持

一种新的教育观如果能得到政府的支持,通过媒体、舆论的正面的传播,那它的影响力是全面而快速的,家长经过媒体耳濡目染的宣传后能快速、认识这些观念,并接受和吸纳这些观点,从而形成一个在人们头脑中扎根并运用到实际操作中的良性循环的开始。

(五)改善幼儿园的音乐教学设施,设置音乐教学活动区

必须改善幼儿园的音乐教学设施,配置必要的电教设备以及钢琴、键盘乐器、录音机,幻灯机、教学挂图、谱表、头饰、卡片等。幼儿园音乐教学物质条件不仅要提高数量,同时还要在质量上下功夫。因为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因此,音响器材尤其应该具有准确、良好的音质。

在幼儿园音乐教育教学过程中还应该把音乐教学活动和其他的日常教學活动相互结合起来进行,从而使音乐活动延伸到幼儿园教育的各个领域之中。这样,就需要在活动区里设置一个音乐教学活动区,为幼儿提供一个比较稳定的音乐活动场所,使每个幼儿都能按照他们的能力水平和他们自己确定的学习进度去自由使用各种乐器和音乐器材。音乐教学活动区通常可以设置在活动室的角落里,并尽可能地远离幼儿经常活动的核心区域,这样会尽可能地使音乐区的活动能够不受干扰地进行。当然,偶尔变换一下音乐活动区的位置和摆设,可能会给孩子和教师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新鲜感,从而重新激起幼儿对音乐活动区的乐趣。再次,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区的乐器和表演道具,要定期进行设放和更新,以防出现幼儿对活动区的新鲜感减弱,缺乏进行音乐区域活动的兴趣。再者,教师还应该适时地对幼儿音乐教学活动区的活动给予引导和组织,甚至参与到幼儿的活动当中,这样可避免幼儿盲目无感地进行音乐教学活动。

[ 参 考 文 献 ]

[1] 钟曦.浅谈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幼儿音乐教育[J].井冈山医专学报,2009(4).

[2] 黄瑾.学前儿童音乐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 张卫民.儿童艺术教育创新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 唐淑.幼儿园艺术、健康和社会教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5] 汪爱丽.幼儿音乐教学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6] 许卓娅.学前儿童艺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7] 许卓娅.幼儿园课程指导丛书:艺术[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责编韦 淑红)

作者:廖永

幼儿音乐活动中赏识教育论文 篇3:

浅谈幼儿园音乐区活动开展的有效策略

摘 要:幼儿园音乐区活动是一种益于幼儿成长的活动,能增强幼儿对于音乐的兴趣爱好,满足幼儿表达、表现的需要,增强幼儿的音乐能力。如何能让音乐区更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引发更多有意義的音乐活动,教师的支持起着重要作用。在音乐区活动中,教师不仅要从空间和时间的安排上给予支持,还需给予幼儿适当的指导,这样才能有效地推进音乐区活动,促使幼儿从音乐区活动中获得发展。

关键词:幼儿园;音乐区;有效策略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22.087

幼儿园音乐区是幼儿自主感受、体验和表达艺术的空间,是幼儿按照自己意愿进行的、带有学习性质的游戏活动。幼儿在音乐区主要通过自主探索、操作乐器以及个性化的音乐实践进行自主音乐学习与游戏活动,以便获得有意义的直接音乐经验[1]。同时,音乐区中的活动还能满足幼儿自我表达的需要,提高他们参加音乐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发展幼儿的音乐能力,加强幼儿间的交往,满足不同幼儿音乐能力发展的需要。

显然,音乐区活动是一种有益于幼儿健康成长的自我教育活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教师的作用在于能够用教育的眼光来观照幼儿的游戏行为,在最适宜的时候推进幼儿的发展。”那么,在音乐区中教师应该采用哪些策略支持幼儿音乐区的活动,促进幼儿在音乐区中获得发展呢?

一、保证充足的时间,以充分感受音乐、表达音乐

幼儿有自由支配的时间是音乐区活动得以开展的前提和重要保证。如果幼儿在音乐区活动的时间较短,不仅不能满足他们探索的需求,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幼儿与音乐区中的材料进行积极、有效的互动,那么他们在音乐区中的活动便没有意义,音乐区的价值也无法实现。反之,如果教师能保证幼儿有充足的时间在音乐区中活动、表达和创造,幼儿的感知、探索会更加深刻,也利于教师更清楚地观察、了解幼儿的发展水平和需求,并提供相应的材料和丰富的经验支持,来发挥音乐区的价值,提高幼儿的音乐活动水平。

教师不能随意干扰和束缚幼儿在音乐区中自由支配的时间,活动过程中教师应充分给予幼儿真正的时间支配权,幼儿做什么,由幼儿自己决定:演奏也好,律动也罢,合作表演、哼哼唱唱、自由娱乐等都放手由幼儿决定。表面看来,时间好像是浪费了,实则不然,幼儿正是通过自由支配时间,自主选择游戏材料,自主表达、表现,不断萌生出有关表演、规则、材料等方面的需求,这些需求促使幼儿在音乐区中进一步行动以促成这些需求的满足,在需求得到满足后又将产生更高层次的需求。在这种良性螺旋式的循环中,幼儿充分感受、大胆表达、自主发展,而这一切如果不是建立在足够的时间的基础上就无从谈起。因此,给幼儿充足的自由支配时间,是音乐区活动有价值地开展的前提和需要。

二、创设适宜的空间,以充分体验音乐、表现音乐

音乐区的空间环境是幼儿活动的主要场所,幼儿在“空间”中活动,其行为要受到空间的制约与规范。音乐区空间环境的创设对幼儿的主动活动、创造能力以及音乐活动能力的发展等有着密切的联系,良好的空间环境对幼儿音乐活动能力乃至整体发展都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必须为幼儿创设适宜的音乐区空间环境。

首先,创设的环境要富有趣味性。兴趣是幼儿主动、自主学习的基础,趣味性环境的创设是幼儿能否主动、投入参与其中的关键因素,具有趣味性的音乐区环境,能诱发、推动幼儿对音乐区活动产生兴趣。同时,音乐区活动是幼儿对自身生活经验的再现,富有趣味性且贴近幼儿生活的音乐和活动材料能引发他们积极互动,因此教师可多提供一些自制“乐器”等富有趣味性的材料来吸引幼儿参与其中。

其次,创设的环境应具有层次性。当前有的教师在音乐区投放各种琳琅满目的材料:乐器、表演服饰、道具应有尽有,但仔细观察幼儿与该环境的互动情况,不难发现有的幼儿不知该选择什么材料,把材料扔得遍地都是,又或者拿起来随意摆弄几下再选择新的材料,大量的活动时间都用在了材料的选择、更换上,活动行为仅停留在纯粹的摆弄上。再者小班的音乐区环境经常可以看到张贴着节奏谱,但幼儿看着节奏谱却不知该如何操作,节奏谱形同虚设。究其原因主要是环境的创设缺少层次性,不符合幼儿当前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不能有效激发幼儿的活动。由此可见,丰富、新异的环境不一定是幼儿当前发展所需,不一定能促进幼儿发展。只有当音乐区中的环境创设、材料提供体现出层次性,符合幼儿发展需要,能对幼儿形成适宜的挑战,幼儿才能与之有效互动,在音乐区中循序渐进地获得发展。例如,教师想让中班幼儿在音乐区活动中练习演奏XX的节奏,一开始教师可先提供圆舞板、铃鼓之类的打击乐器和动物图形谱,让幼儿练习手持乐器看图形谱演奏,进而提供节奏谱以及增加乐器种类,引导幼儿随着音乐边看节奏谱边演奏乐器。可见,具有层次性的环境不仅更符合幼儿的发展,还能使环境得以更新,带给幼儿新的刺激,保持幼儿参与音乐区活动的热情。

再者,创设的环境应具有可操作性。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的发展是不断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2]。”有的教师为了使音乐区的环境美观、精致,花了大量时间进行创设,一开始吸引了幼儿前来参加,可时间不长幼儿便失去了兴趣。原来,这些精美的环境只让幼儿欣赏,难以引发幼儿深入持久的活动。只有当环境具有可操作性,幼儿才能真正意义上与环境互动,在操作中发展经验。比如在音乐区中可以创设不同的小舞台背景,幼儿根据自己的需要可以自由更换场景,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表演,在这种可互动的氛围下,幼儿的表演欲望被大大激发。又如在音乐区中投放用饼干铁盒、塑料糖果罐、不锈钢盖组成的动物形象,不仅美观、富有童趣,还能促使幼儿敲敲打打,发展幼儿的听辨和节奏能力,让幼儿潜在地喜欢上演奏。

三、采用适时的支持,以尊重幼儿的音乐表现和音乐创造

(一)观察中欣赏幼儿的音乐表现

教師只有用心去观察、欣赏幼儿,才能真正走进幼儿的心灵,才有可能在音乐区中实现有价值的指导。《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欣赏和回应幼儿的哼哼唱唱、模仿表演等自发的艺术活动,赞赏他独特的表现方式”。在幼儿音乐区中,教师的欣赏往往会产生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例如,在音乐区活动时,幼儿自发地模仿表现歌曲《贪吃的大猩猩》中大猩猩的形态。因为大猩猩表情和形态特别滑稽,有的幼儿想表现却不太自信,担心自己的表演会让人笑话。这时,教师给予幼儿一个赏识的眼神、一个鼓励的动作、一句赞扬的话语等,都可以让幼儿信心倍增。

(二)引导中发展幼儿的音乐素养

幼儿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人,但在现实中,很多教师却把它理解为“放羊”,使幼儿丧失了发展契机或导致幼儿无法深入音乐活动,这显然是对幼儿发展主体观的曲解。幼儿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人强调的是幼儿主动的建构,而在建构过程中需要教师提供“支架”。教师要扮演合作者、支持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因此,在音乐区中,教师应当在观察和欣赏的基础上捕捉适宜的契机,采用多样化的指导方式介入幼儿活动,使音乐区活动实现价值的最大化。

首先,可以采用启发式介入。当幼儿在音乐区中的活动无法持续时,教师可以通过启发性的问题,丰富或推进幼儿的活动。如在自发模仿、表现大猩猩的形态时,幼儿没有了新的表演方式,此时教师可适当启发:“大猩猩是怎么走路的?吃完香蕉时会是什么样的表情?用什么乐器适合为大猩猩走路伴奏?”有了教师的启发,幼儿能找到更多的灵感,表现出更丰富的大猩猩的动作形态,丰富了活动的内容。

其次,可以通过丰富的经验介入。有时候,幼儿在音乐区的活动无法进一步推进,可能是幼儿缺乏经验所致。如班级亲子才艺秀活动结束后,幼儿迷上了模特秀表演。音乐区活动时可以看到他们三三两两,自由结伴走秀的情景。教师通过观察发现,幼儿虽然能大胆随音乐表现自己,也能和同伴合作,但造型、动作却比较单一。于是教师提供模特走秀视频供幼儿欣赏,通过视频幼儿知道了如何欣赏同伴的表演,了解了模特秀表演的规则,学习了各种造型、动作,进一步丰富了模特秀表演的经验。

再次,教师可以通过示范介入。当前很多教师不敢进行示范,生怕自己的行为违背了《指南》的精神。其实不然,当幼儿在音乐区感到困惑,活动进展不下去或者主动寻求教师的帮助时,教师适当的示范是非常必要的。如在中班幼儿欣赏闽南的民间舞蹈“火鼎公婆”时,幼儿自发地尝试表现,但由于他们只是简单地欣赏了表演,对基本的舞步并不了解,幼儿尝试表现了几次仍没有成功。这时,教师适当的示范不仅能让幼儿进一步掌握舞蹈的基本动作,还能促使他们更自信、大胆地表现舞蹈。

最后,教师还可以通过提供材料介入。在幼儿音乐区活动遇到困难时,适时提供材料也是一种有效的介入方式。如中班幼儿在音乐区中表现《小熊请客》的故事时,他们并不满足于按部就班地表演剧本上的内容而自行改编剧中的角色对话、自编角色对话歌曲、自创律动表现,之前教师投放的表演材料也就略显不足,然而由于没有及时更新相应的表演道具,幼儿自编的表演就显得十分单一。此时,教师可以提供小石子、扭扭棒、贝壳、树叶、干枯的松果、围巾、帽子、报纸等材料,幼儿根据表演需要自行选择、加工、替代,如报纸可卷成扫把、棍子等。开放性材料的适时提供为幼儿的表演增添了乐趣,也丰富了表演的内容。

四、结语

在音乐区活动中,幼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音乐表现活动,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热情地与同伴交往,主动地协商活动玩法等,在此过程中幼儿各方面的能力有机整合地得到了发展。教师只有创设适宜的物质和精神环境,观察、欣赏并呵护幼儿的音乐行为,捕捉契机适时、适当、适度的介入,才能真正有效地支持和推进幼儿园的音乐区活动。

参考文献:

[1]程英.《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背景下幼儿园音乐区的创设与指导[J].福建教育,2015(16):32.

[2]汪菲,蔡黎曼.试论幼儿园音乐区环境创设[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2(4):37.

作者:颜思愉

上一篇:机械制造合理化机械设计论文下一篇:绿色贸易壁垒与外贸企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