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公司赔偿责任分析论文

2022-04-27

【摘要】醉驾伤人保险公司需否赔偿,理论和实务界一直来皆存有不同意见。论争焦点,可归结于《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第22条的解读。作为强制保险的交强险条例,其立法旨意乃在于受害人的及时赔偿,投保司机的醉酒驾驶,并不能成为保险公司进行人身损害赔偿的阻却事由。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保险公司赔偿责任分析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保险公司赔偿责任分析论文 篇1:

驾驶证扣满12分 保险公司是否承担赔偿责任

遵守交通规则是现代社会每一个人都应当养成的良好习惯,特别是汽车驾驶人更应当把遵守交通规则作为出行的必要守则。因为如果违反了交通规则,轻则扣分、罚款,重则事关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事关千家万户的幸福。说到扣分,可能每一个汽车驾驶人都是不可避免的,有时宁愿罚款也不愿意扣分,因为一共只有12分。这12分被扣完后需要参加为期七天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和相关知识的学习,而且考试合格后,记分予以清除,考试不合格,则需要继续参加学习和考试。所以,这12分是非常珍贵的,一旦被扣完,就意味着你暂时不能驾驶汽车,只有等到驾驶证分数恢复后才能继续驾驶。但是总有一些驾驶人心存侥幸,在被扣满12分后仍驾车出行,如果发生交通事故,承保的保险公司是否承担保险赔偿责任?

案例简介

王某驾驶轿车由东向西行驶至环山十字路口时,与由西向东左转弯过路口的胡某驾驶的小型客车发生碰撞,造成王某受伤以及两车受损的道路交通事故。事故发生后,王某被送往医院进行治疗。本次事故经交警部门认定,胡某在驾驶证违法记分达到12分的情况下驾驶机动车途经事发路口左转弯时未让直行车辆先行,是导致本次交通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故胡某承担本次事故的全部责任,王某不承担责任。事故发生时,胡某的小型客车在保险公司投保了交强险、商业三者险。

本案中,胡某作为肇事者应承担全部责任,而作为承保的保险公司应当在承保范围内承担保险赔偿责任。但保险公司认为在与胡某签订的商业三者险合同条款中约定:驾驶人无驾驶证,驾驶证被依法扣留、暂扣、吊销、注销期间,不论任何原因造成的人身伤亡、财产损失和费用,保险人均不负责赔偿。胡某在驾驶证处于扣满12分的情形下,仍驾驶机动车上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二十八条规定:机动车驾驶人在机动车驾驶证丢失、损毁、超过有效期或者被依法扣留、暂扣期间以及记分达到12分的,不得驾驶机动车。因此,胡某在本案事故发生时驾驶证已经被扣满12分,已不具备驾驶车辆上路的资格,应当认定为未取得驾驶资格或无证驾驶,属于交强险中规定的未取得驾驶资格的情形,同时也属于双方签订的商业保险中无驾驶证或驾驶证有效期已届满的免责事由,因此,保险公司不应当承担保险责任。如果该案起诉到法院,保险公司的说法是否能得到法院的支持?

律师分析

保险公司的说法不能得到法院支持,保险公司应当在交强险和商业三者险承保的范围内承担保险赔偿责任。

一、驾驶证扣满12分并非是未取得驾驶资格或无证驾驶。

驾驶证扣满12分与未取得驾驶资格或无证驾驶为不同概念,前者系因交通违法行为而被行政强制处罚的结果,后者系不具备驾驶技能或没有驾驶证而被禁止驾驶。也就是说,驾驶证扣满12分并不等同于未取得驾驶资格或无证驾驶。胡某持有驾驶证,而且是在驾校经过驾驶技能的培训,并经过考核后取得,这说明胡某具备相应的驾驶技能,是有别于未取得驾驶资格驾驶机动车的情形。因此,驾驶证扣满12分并不符合双方签订的商业三者险合同条款中约定的驾驶人无驾驶证,驾驶证被依法扣留、暂扣、吊销、注销期间,不论任何原因造成的人身伤亡、财产损失和费用,保险人均不负责赔偿的约定条件,故保险公司应当在交强险和商业三者险承保的范围内承担保险赔偿责任。

二、即使是扣满12分被认定为无证驾驶,保险公司也应当在交强险承保的范围内承担赔偿责任。

国务院《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被保险机动车发生道路交通事故造成本车人员、被保险人以外的受害人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的,由保险公司依法在机动车交通事故責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道路交通事故的损失是由受害人故意造成的,保险公司不予赔偿。根据该条的规定,道路交通事故的损失除了是由受害人王某故意造成的外,保险公司均应在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

另《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八条规定:驾驶人未取得驾驶资格或者未取得相应驾驶资格、驾驶人故意制造交通事故导致第三人人身损害,当事人请求保险公司在交强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人民法院应予支持。根据最高人民法院该司法解释第十八条的规定,即使是胡某的驾驶证被扣满12分视为未取得驾驶资格或者未取得相应驾驶资格,保险公司也应当在交强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只是在此情形下,保险公司在赔偿范围内可以向侵权人进行追偿。

作者:王立军

保险公司赔偿责任分析论文 篇2:

论醉驾伤人保险赔偿

【摘要】醉驾伤人保险公司需否赔偿,理论和实务界一直来皆存有不同意见。论争焦点,可归结于《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第22条的解读。作为强制保险的交强险条例,其立法旨意乃在于受害人的及时赔偿,投保司机的醉酒驾驶,并不能成为保险公司进行人身损害赔偿的阻却事由。

【关键词】醉酒驾驶;人身损害;保险公司;赔偿责任

一、问题的引出

醉酒驾驶交通事故致使人身伤亡,保险公司需否赔偿,一直是理论和实务界争论未休的问题。此中缘由,一方面是缺乏明确的立法规定,另一方面司法实务工作者的观点也不一,对同类案件有着不同的审判结果。《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规定“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的,由保险公司在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作为一般性规定,该条并未规定醉驾等可作为保险公司赔偿的例外。《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险保险条例》(以下简称《交强险条例》)第22条规定,醉酒驾驶等情形下保险公司在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垫付抢救费用,并有权向致害人追偿,“发生道路交通事故的,造成受害人的财产损失,保险公司不承担赔偿责任。”依该条,醉驾所致财产损失,保险公司不赔偿。然则,对于醉驾造成的人身损害保险公司赔偿与否,并无明确规定。

《交强险条例》第22条的规定,并不能得出醉驾伤人保险公司无需承担赔偿责任。醉酒驾驶并非保险公司人身损害赔偿责任的法定阻却事由,醉驾伤人保险赔偿乃强制保险立法的题中之义。二、论争焦点——《交强险条例》第22条之解读

现行法律规范中,并无醉酒驾驶致人身损害保险公司不承担赔偿责任的明确规定。然而醉驾伤人保险公司拒赔的案例比比皆是,其所据何在?《交强险条例》第22条第2款,是反对者们主张保险公司不承担责任的主要依据。无疑,该款中“财产损失”被反对者们做了广义解释,即醉驾情形下保险公司仅垫付抢救费用,无论人身抑或财产损失均不承担赔偿责任。安徽省高级法院曾就此问题予以请示,最高法院【2009】民立他字第42号答复如下:同意你院审判委员会的少数人意见。即对《交强险条例》第二十二条中的“受害人的财产损失”应作广义的理解,即这里的“财产损失”应包括因人身伤亡而造成的损失,如伤残赔偿金、死亡赔偿金等。

“财产损失”宜作狭义理解。理由如下:(一)从语言逻辑来看,《交强险条例》第21条的受害人损失中“财产损失”与“人身伤亡”并列,第22条的赔偿责任限额中“财产损失”与“死亡伤残”、“医疗费用”并列。将“财产损失”作不包含人身伤亡在内的狭义理解,更符合法律的文义解释和体系的上下文和谐;(二)[2009]民立他字第42号系最高法院立案庭的答复。法律解释一般由审判委员会以最高法院的名义对外公布,立案庭无权解释法律,该答复显然不具法律效力。进而,笔者认为醉酒驾驶并非保险公司人身伤亡赔偿责任的法定阻却事由。

近期,最高法院发布《关于审理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征求意见稿)》,在醉驾伤人保险赔偿问题上,并对“财产损失”广义解释。其第17条规定,醉驾“导致人身损害的,应当按照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的规定,由保险公司在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此条一出,多方解读。有观点提出,“应看到新规状况下保险公司所面临的压力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对酒驾者潜意识的纵容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安全风险。”[1]笔者认为:新规状况下保险公司的责任承担不必然纵容酒驾,保护受害者的权利的同时,可以实现安全风险的降低。三、醉驾伤人保险赔偿合理性分析(一)立法目的——受害人合法权益的保障

《交强险条例》第1条便开宗明义,指出条例制定是“为了保障机动车道路交通事故受害人依法得到赔偿”。机动车强制保险制度的立法宗旨不仅在于通过分散风险的方式转移被保险人的损害赔偿责任,更主要的也在于弥补交通事故受害人的损失,使交通事故受害人得到及时、确实的基本救济。[2]机动车驾驶司机醉酒与否,并非受害人可知可控。在立法上,将极具不确定性的醉酒因素的风险后果交由受害人来承担,不符合强制保险制度乃至一般法理的价值判断和目的要求。从风险分配来看,保险公司的风险控制和处理能力强于一般受害人,其赔偿能力强于一般醉驾当事人。醉驾伤人,由保险公司先行承担赔偿责任,更有利于受害人依法及时得到赔偿。最高法院“征求意见稿”第17条的规定,凸显了强制保险立法本意的回归与人文关怀。

一项制度的合理构建,要能解决现有问题,还要经得起新发问题的审视。于是有观点提出,“征求意见稿”第17条的规定可能纵容醉驾。(二)可以解忧——醉驾伤人保险赔偿不会纵容酒驾

依“征求意见稿”第17条,“保险公司自向赔偿权利人赔偿之日起,有权向被保险人追偿”。但同时,有担忧者指出保险公司由此面临追债压力。首先毋庸置疑的是,保险公司在追债能力方面要强于一般受害人。其次,《交强险条例》第8条规定了浮动保险费率机制,投保司机醉驾伤人,保险公司得依法上调保险费率。通过收取高额保费以平衡追债不能的风险。当然,高额保费是针对交通事故发生的风险,不是专门针对追偿债务的风险。那么,醉驾伤人保险赔偿是否真如担忧者所言,会纵容醉驾进而增加交通安全风险?

《交强险条例》规定的浮动保险费率,机动车司机将因醉驾伤人承担较高的保险费用。刑法修正案(八)增设了“危险驾驶罪”,醉驾入刑,机动车司机将因之受到刑事处罚。加上针对酒驾的各类行政处罚,现行立法对醉酒驾驶已然有着严厉的威慑惩治机制。同时如前所述,保险公司的追债能力要强于一般受害人,醉驾投保人的逃债可能性由此降低。由保险公司追偿,对于醉驾司机,不仅不会潜意识放纵,反而会约束收敛,进而降低了交通安全风险。交通安全风险降低的前提下,保险公司提高保险费率,一定程度上平衡了前述的追债风险和压力。

可见,保险公司承担赔偿责任后向醉驾司机追偿,并不会纵容酒驾,在保障受害人权益的同时更有效地控制安全风险。符合多方利益博弈,也符合立法目的和社会公众的一般心理预期。四、赔偿标准——《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

解决好赔不赔、谁来赔的问题,接着自然是怎么赔、赔多少的问题。于是又有观点讲到,“征求意见稿”中的赔偿责任限额与《交强险条例》规定中的垫付抢救责任不太一致,有待于进一步明确,比如这个赔偿责任限额是否包括伤残赔偿金。[3]笔者认为,“征求意见稿”对于此问题的规定十分明确,即“应当按照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的规定,由保险公司在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交强险条例》规定保险公司承担的垫付抢救费用限额是1万元,而交强险的最高赔偿限额是12.2万元,即醉驾伤人保险赔偿的限额为12.2万元,该规定对交通事故受害者的权利保障十分有利。

需要理清的是:抢救费用的垫付,显然是针对人身伤亡规定的,单纯的醉驾导致的财产损失,根本无抢救可言,更谈不上抢救费用的垫付。由保险公司承担人身伤亡赔偿责任的规定,是否意味着最高法院“征求意见稿”将《交强险条例》第22条第一款抢救费用的规定虚化?抢救费的规定,是在紧急情况下不垫可能延误受害人救治,导致不可弥补的后果发生,此时由保险公司先行垫付抢救费用有其必要性。与抢救费相比,伤亡赔偿责任的承担紧迫性不同、时间上具有先后性,通常在抢救危急过后,受害人的人身伤亡情况趋于稳定,方能得出赔偿责任范围。虽然二者有一定的关联性,还是可以区别的,并不会因“征求意见稿”而虚化《交强险条例》抢救费用垫付的规定。紧急情况下,依此规定获得宝贵的抢救费用仍是极为必要的。可以将抢救费用的垫付看做人身伤亡赔偿责任的紧急特殊情形。赔偿责任限额上,抢救费限额为1万元、伤亡赔偿费限额为12.2万元,需要指出的是,笔者理解该12.2万元限额包含1万元的抢救费,即抢救费垫付情形下保险公司最高责任限额仍为12.2万元,而非13.2万元。当然,保险公司向受害人赔偿后便取得了对醉驾者的追偿权。五、小结

机动车司机醉酒驾驶致受害者人身伤亡,由保险公司先行承担赔偿责任,符合强制保险制度立法目的,可及时有力地保障受害人的合法权益。保险公司比受害人具有更强的追债能力,加之浮动保险费率、醉驾入刑等威慑惩治制度,醉驾伤人保险赔偿并不会纵容醉驾,反而会降低交通安全风险。保险公司的责任限额为《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规定的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现行为12.2万元。最高法院“征求意见稿”第17条醉驾伤人保险赔偿的规定,具备现实必要性和可行性,并不会虚化《交强险条例》第22条关于抢救费用垫付的规定,二者结合,可以更好地实现受害人权利保障。

参考文献:

[1]“醉驾伤人保险赔偿保护受害人,但可能纵容醉驾”,长江网,2012年3月22日.

[2]郝倩“浅析机动车交通事故强制责任保险中醉酒驾车的赔偿问题”,《中国经贸》,2010年第12期,第88页.

[3]“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司法解释征求意见—醉驾伤人保险公司要赔偿”,京华时报,2012年3月22日.

作者:赵振云 李雅囡

保险公司赔偿责任分析论文 篇3:

浅析交强险责任限额问题

摘 要:交强险制度实施至今,保险公司的赔偿责任在实务中引发较大争议,其根源就是分项责任限额的不合理。由于定位问题是具体制度设计的前提和基础,文章首先梳理交强险的立法目的定位,以此为指导分析交强险分项责任限额方式,认为分项限额方式和事故限额方式背离了交强险的核心目的,最后提出合并死亡伤残限额和医疗费用限额、由事故限额改为受害人限额的改进方案。

关键词:交强险 立法目的 分项责任限额

一、背景:我国交强险赔偿制度存在的一些问题

《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颁布至今已有6年时间,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下称交强险)制度对解决交通事故受害人赔偿问题有积极的作用,极大地提高了对交通事故受害人的保护,但由于制度的设计上尚不完善,在实践运行中引发了一系列问题,法院在处理争议案件时解读不一,同案不同判的情况屡见不鲜,比如多人伤亡的事故中交强险的赔偿、分项责任限额的使用等。事实上,交强险实施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就是赔偿责任问题,这些问题的根源就是责任限额规定的不合理。我国机动车在交通事故中有责任的赔偿限额为:死亡伤残赔偿限额 110000 元;医疗费用赔偿限额10000 元;财产损失赔偿限额2000 元,各限额之间不能打通。为了分析交强险分项责任限额制度,本文以下部分从源头--立法宗旨开始梳理,以准确定位交强险的的目的。

二、交强险的立法宗旨

交强险的立法目的在《强制保险条例》中有所体现,总则规定:为了保障机动车道路交通事故受害人依法得到赔偿,促进道路交通安全,根据《道交法》、《保险法》,制定本条例。从这一条可以看出,交强险的立法目的主要有两个方面--"保障机动车交通事故受害人依法得到赔偿"和"促进道路交通安全",可以将这两个目标理解为损害赔偿与损害预防,其中损害赔偿是首要目标,损害预防是次要目标。在具体设计交强险制度时,应在这两个核心目标的指导之下,不应有所偏离。

三、我国的交强险分项责任限额及评价

(一)采取分项责任限额

采取封顶式的分项责任限额,即对死亡伤残、医疗费用、财产损失等不同类型的赔付项目分别制定不同的责任限额,各种费用支出在相应的责任限额内进行赔偿。

实施分项责任限额一直争议较大,首先,对受害人的保障不充分,单项保障不足,总限额有余。这里主要指对医疗费用的保障不足,医疗费用支出是交通事故涉及的主要赔偿,随着医疗费用日益上涨,1万元显然不足以满足受害人的需求。即使在一起案件中,死亡伤残责任限额有所剩余,也不能用于抢救和治疗,受害人的合理损失无法得到全额赔付。其次,"反复碾压""故意加害"的悲剧折射出交强险制度的不良制度激励。原因在于死亡伤残赔偿限额大大高于医疗费用限额,受伤较重的受害人的医疗费用可能是持续性的,而交强险1万元的医疗费用,远不能满足治疗需要。一小部分肇事者为减轻经济负担,宁愿将受害人撞死,让保险公司赔偿11万的死亡保险金。如果将死亡伤残与医疗费用两个责任限额合二为一,便能一定程度上杜绝这种不良制度激励。

从立法目的上评价,分项责任限额更多地考虑到了保险公司在实际运作中的风险控制,对"保障事故受害人依法得到赔偿"的立法目标贯彻不够,在这一点上概括限额比分项限额对受害人的保障更充分。笔者认为,应先考虑立法目标,再看现实的制约,在立法目标的指导下克服运作上的制约,争取最大化地实现交强险的职能。按照这个思路,在设计交强险制度时,优先考虑对受害人的保障而非保险公司的经营问题,概括限额更贴近立法目标,应采取概括限额。

对此,一个可以考虑的改进方案是合并死亡伤残限额和医疗费用限额。合并死亡伤残限额和医疗费用限额不是两个限额的简单相加,而是在精算的基础上调整合并后的责任限额,还需考虑赔付率、保费后重新确定新的总限额。

(二)采用事故限额的方式

事故限额的方式,即每车限定一个限额。《强制保险条例》没有明确说明责任限额的确定基础是以每一事故还是每一受害人,但在实务中统一采用事故限额的方式,即一次事故一个限额。在多人伤亡交通事故中,多位受害人只能在限额内分配,容易引发矛盾和冲突。有观点认为事故限额的方式有利于控制风险、降低保费,但从立法本意上看,事故限额方式与交强险的立法目标背道而驰,没有充分保障受害人的权利,尤其是在多人伤亡这种最需要保险保障的事故中。

对此我国可借鉴台湾地区的做法,采用受害人限额的方式,即交强险的赔偿限额是针对每一受害人,如果有多位受害人,则每一位受害人可以得到限额内合理的赔偿,不再有多位受害人分配一个赔偿限额的情况。这种受害人限额的方式与事故限额方式相比,有以下几个好处:首先,更符合交强险的立法本意,更能体现对受害人的保障,尤其是在多人伤亡的严重交通事故中,社会秩序得到维护。其次,交强险是公共产品,受害人限额方式更具公平性,在受害人限额方式下,每位受害人能够获得的保险赔偿是相互独立的,不必多人分割固定的保险赔偿,避免了同伤不同赔的情况,有助于社会公平。

为了保障交通事故的受害人依法得到保障,责任限额应以以每一受害人为基础,在多人伤亡的事故中,每位受害人获得的交强险赔偿与之有一人伤亡时获得的交强险赔偿应该是相等的。具体做法上,首先完善《强制保险条例》,应在《强制保险条例》中明确机动车交通事故采用的责任限额是以每一受害人为基础。其次,调整责任限额。采取受害人限额方式后,保险公司理赔金额会上升,影响到保险公司的运营,应在保险精算中重新调整责任限额。

参考文献:

[1] 韩长印.我国交强险立法定位问题研究.中国法学.2012,5.

[2] 管贻升.中国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现状以及未来走势之探讨.中财讲坛.2006,1.

[3] 董聪聪.交强险责任限额制度相关问题探讨.法学研究.2012,5.

[4] 杨立新.我国道路交通事故责任归责原则研究.法学.2008,10

作者简介:第一作者:黎春里,女,仫佬族,广西人,单位: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研究方向:财产保险;第二作者:何雨珈,女,汉族,四川人,单位: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研究方向:保险理论。

作者:黎春里 何雨珈

上一篇:流动人口社会救助分析论文下一篇:个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