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信息技术教材分析

2022-10-26

第一篇:初中信息技术教材分析

信息技术高中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

《信息技术高中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讲座心得体会

09计本2

200924101256

陆京鹏

这是大四实习的前奏,在学院的组织下,第一天学院聘请了王连诚老师进行专题讲座,王连诚老师为我们作了《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论》的讲座,让我认识到教育技术的新发展。通过教育技术过去与现状的这么一个过程,充分说明当今信息技术发展之快。我们大三下学期的教育见习的时候也参加这类型的讲座。上次见习自己是旁观者,但这次感受不同,实习是自己体验做老师,教学生。所以讲座过程中比较重视。这一下午的学习,我收获很大。

通过本次讲座,让我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时代性与优势,在原来已有观念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理解了“教学”。王连诚老师生动、有趣地讲座,使我们在轻松、愉快地课堂气氛中认识到信息技术教师的使命,对我今后教学工作中提供了有效地帮助;把各种教学工具软件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去;让我们认识到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法分为:以语言活动为主、以感知为主、以实际训练为主、以欣赏活动为主、以引导探索为主的教学法;在教学观念和教学手段不断发展的今天,我在教学过程中曾有很多迷惑,过分地突出了信息技术手段而忽略了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或者是为了课堂气氛活跃而忽略了教师对课的把握等.这次学习让我真正理解了一堂好课的标准。

信息技术教材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目前我们的教学实践更重要的是在新课程理念以及课标指引下创造性地开展,因此,我们需要不断研读课标、实践课标,也要在用好教材基础上,不断提升自己开发课程资源以及教学技艺的意识和能力。

事实上,对于每位教师而言,课堂永远都是独特的,它是教师实施并修正新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的实验场所,又是师生交往、一次次丰富师生生命活动和提升生命价值的重要途径。我常常告诫自己:用心经营好自己的课堂,更多回报皆源自于此。

第二篇:高中信息技术_信息与信息技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共)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 感受信息重要性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时间

【游戏 1 1- - 贝爷生存游戏】

在原始森林进行为时一个月左右的生存实验,具体要求如下:1.每个队员除了身上穿的衣服外,随身只能带三件物品,每件物品不能超多 2 公斤;2.队员都是飞机空降到半径为1000公里原始森林的中心地带,要求在一个月时间内从森林里走出。来。3.队员只可以从给出的物品选择三件。

四人一组组成探究小组 这是进入高中第一节课,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都不甚了解,通过这样一个游戏情境的导入,提供给大家一个活跃的学习氛围,同时通过“生存游戏”让同学体会到物质、能源和信息是我们生存需要、也是人类社会的三大要素。

2 分 【游戏 2 2- - 感觉剥夺实验】

请一位学生地上讲台来,用老师事先准备的布条蒙住眼睛,在教室里走一圈,并谈谈感受。

自告奋勇的感受剥夺实验 有了第一个游戏的铺垫,这个游戏的开展,学生就能放开,不会太拘谨,同时通过这样一个简单的“剥夺实验”来让学生重点感受“信息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和基本需求” 1 分 【T PPT 观看视频- - 感觉剥夺实验】

学生观看 进一步体会信息对于人类的生存发展的重要性。

3 分 (二)、通过事例分析,学生分组讨论与交流“信息的定义”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时间

请同学们根据导学案中给出的一些事例或者自己联想生活中类似的例子,分组讨论,并对导分组讨论并进行投票,同时总结出理由。

每组由一个同学代表学生这个年龄段已经具备了从感性认知过渡到理性认知的能5 分

学案中给出的信息的三大定义进行投票,选出与自己认知最贴近的一项,并说明原因。如果没有可以自行写出自己对信息的定义。

①信息论香农的定义 信息是用来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指有新内容或者新知识的消息。

②控制论维纳的定义 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是不能量。

③钟义信的定义 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和方式,也就是事物内部结构和外部联系的状态和方式。

④其他定义

发言。

力,所以让学生自己从具体生动的事例中抽取总结出上升到理论高度的“信息”定义,是对这种能力一种锻炼,同时鼓励学生不要限定在以后的知识架构中,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对权威敢于提出质疑。

(三)、教师讲授“信息的定义”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时间

[ [ 讲授 信息的定义] ]

介绍引用的三个定义 ①信息论香农的定义 信息是用来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指有新内容或者新知识的消息。

②控制论维纳的定义 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是不能量。

③钟义信的定义 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和方式,也就是事物内部结构和外部联系的状态和方式。

④其他定义(上网搜索的界面展示)

交流:结合事例共同理解这几种信息的定义。

通过讲解,让学生认识到目前对信息的定义有很多,显示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对信息会有不同的认识与描述,因此,到至今没有达成共识。

同时引申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育:对于知识的认知因为视角不同、层次不同、价值观不同,会出现不同的总结表述,同样对于人或者物,我们也会因上述途径的5 分

不同出现认知表述的差异,而我们之间的分歧与矛盾也会因此而已,请大家理性对待这一正常的现象。

(四)、理解信息的基本特征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时间

【游戏 3 3- - 你做我猜】

游戏规则:请三名同学上讲台将老师准备的纸条信息准确地告诉下面在座的同学,可以用任何方式,但是不能重复前面同学用过的方式。

[ [ 要求] ]

1.三张纸条信息:

①喜欢

②奶牛

③草

2.每个人不能用其他人使用过的方式

3.根据上面的信息表达组成一句完整的话。

同学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体会交流信息的主要特征及意义。

信息的特征:

传递性;共享性; 载体依附性; 时效性;真伪性; 价值相对性; 可加工、处理性; 价值增值性 寓教于乐,在游戏中体会信息的特征以及意义。

信息的基本特征是理论性,通过生动的、实际的游戏或者案例自己分析总结出信息的特征。

10 分 【拓展练习交流分享】

1、一人计短,二人计长(信息的共享性):

2、真假难辨(信息的真伪性):

3、老皇历看不得(信息的时效性)

4、一传十,十传百(信息的传递性)

5、玉不琢,不成器(信息的依附性和可处理性)

6、“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信息的相对性)

两种模式 【模式一】.没有网络环境,通过导学案上的拓展练习,进一步内化理解信息的特征。

【模式二】.网络环境下:直接联网上机用问卷星在线作答,进行信息的特征的进一步内化理解,同时问卷星可以实时进行题目的正答率统计,进行难点讲解。

两种模式:

一是通过导学案进行的; 二是网络环境下的问卷星的拓展练习 ; 通过实例进一步感受信息的基本特征,巩固知识。

10 分

3、交流及评价 两种模式 【模式一】

可以现在小组内部进行交流评价,然后进行班级交流。

【模式二】进入 BBS论坛,组内发表自己的看法,并查看其他小组的发的帖子,有可能的话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

分享学习成果 5 分 (五)、总结与练习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时间

[ [ 讲解] ]深入了解信息的各种特征,既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和理解信息的基本内容,也有利于我们依据信息的特点,有效地获取信息、利用信息,形成新知识,挖掘信息的应用价值。

【板书】课堂小结 一、信息丰富多彩(信息的定义)

二、信息的一般特征 传递性;共享性; 载体依附性; 时效性;真伪性; 价值相对性; 可加工、处理性; 价值增值性 练习(课后)

搜集身边的、生活中的常见的例子。讨论我们是如何利用信息更好地为我们的生活和生产服务的。

引导学生去关注我们可以如何利用信息为我们的生活、生产服务。

2 分

学情分析:

学生是刚刚升入高中,是本节课是他们的第一节课,教师与学生

及学生与学生间不熟悉,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及对本课程的学法也不了解。按照人的成长认知规律,学生这个阶段对知识的获取开始由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因此对于“信息”这一事物的认识,可以让他们自己从大量存在的事实案例中,发现并归纳出他们应该获得的知识。

【效果分析】:

1.通过形象的事例,生动的向学生展示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学生能很容易的接受,将枯燥的理论知识变成了生活中常见的实用的知识。

2.理解信息的重要性、信息特征这些知识点,通过一个又一个的小游戏,让学生寓教于乐中,完成知识的学习。

3.这节课的主要教学方法从游戏中实践,引导学生讨论为主,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发挥学生的想象,自我构建信息的基本特征。老师在此过程中起引导作用。

教 材分析:

“信息及其特征”是浙江教育出版社的高一《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课是初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基础上的拓展和加深,是高中阶段信息技术学习的开始,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①无处不在的信息;②信息的基本特征两项内容,要求学生理解信息的概念,掌握信息的基本特征,明确信息的多样性。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引导学生在讨论信息特征的过程中认识到信息应用的价值,为将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1.现代社会中,人们把(

)称为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

A.物质、能量、知识 B.信息、物质、能量

C.财富、能量、知识

D.精神、物质、知识 2、盲人摸象体现了信息交流的重要性,信息可以交流说明了信息具有(

)

A.价值性 B.时效性 C.载体依附性 D.共享性 3、网络上的信息被人下载和利用,这正说明信息具有(

)

A.价值性 B.时效性 C.载体依附性 D.可转换性 4、下面对信息特征的理解,错误的(

)

A.天气预报、情报等引出信息有时效性

B.信息不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

C.刻在甲骨文上的文字说明信息的依附性

D.盲人摸象引出信息具有不完全性 5、在朝鲜战争即将爆发的时候,蓝德公司向美国政局高价兜售一份调查报告没被理会,战后美国政府分文未花就得到该报告,这体现了信息的:(D)

A.价值性 B.可伪性 C.具有可传递性 D.具有时效性 6、关于信息共享与物质的共享的差别,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信息一方使用时另一方就不能使用

B.信息使用后就会损耗

C.信息可无限复制、传播或分配给众多的使用者

D.信息可以有限的使用 7、将几副相互无关联的图像通过图像处理软件(如 Photoshop)的加工后,形成一副富有创意,有实际用途的图像,这体现了信息是(

)

A.可以共享的

B.需依附一定载体的

C.可以增值的

D.具有实效性 8、武王伐封作为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却没有甲骨文资料记载其确切年代。现代考古工作者根据历史传说中的“天象”,利用天文知识成功地完成该时间的判定。这说明信息具有(

)特征

A、可传递性 B.时效性 C.载体依附的可转换性

D、价值性 9、某次语文测验成绩已经按学号顺序录入到 Excel 表中,对语文成结在 100 分以上的学生筛选,得出相应的名单,这体现了信息(

)的特征

A、可以共享的

B、可以增值的 C、需依附一定载体 D、具有时效性 10、下面有关对信息作用事例的理解,错误的是(

)

A.许多历史事件以文字的形式记载在书上,体现信息的依附性。

B.交通信号灯被许多行人接收,体现信息的共享性。

C.天气预报、股市行情体现信息的有价值性

D.身边的信息体现了信息的不完全性

教学反思:

本节课基于学生是进入高中的第一节信息技术课,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还不是很了解的现实情况,通过做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在寓教于乐中体会信息的定义,感受信息对于我们的生活、生存都是必不可少。信息的特征这一理论性的知识让学生通过亲身的游戏活动变得感性,易于理解和记忆。同时提高了学生学以致用、利用信息更好的为我们的生活和生产服务的信息素养。

同时要注意因为本节课游戏环节较多,要注意学生课堂秩序和时间上的掌控。

教学目标 :

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列举身边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性;能列举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对信息有较全面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出新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学会理性对待因视角不同、层次不同、价值观不同,而出现知识、人或者物的认知表述差异引发的分歧与矛盾。

第三篇:对小学信息技术有效教学教材的分析和思考

电教中心郭宗尧

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缺少现成教学经验,教材编写得也很不完善。当前的教材一般较注重知识内容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完整性,而不太注重研究学生的认知和心理特点,对学生应有的科学学习方法研究不足,知识点讲得较细而欠缺整体结构的介绍。这样的教材一般是按线性方式来组织教学内容,多是字典式的功能讲解,成了软件的操作手册和使用说明书。这种教材重视计算机的操作技能,忽视了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教材是教学过程的脚本,教材的编排不仅要符合小学生的特点,还要符合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

对小学信息技术课,学生应该学什么?目的如何?意义如何?需要掌握哪些信息素养?这些以前考虑的很少,分析的很少,完全凭着感觉在进行着教学。以前思考的点很细,很小,从平时上课的真实感受中,深受启发,开始从宏观方面思考问题,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一、小学生需要掌握哪些信息素养?哪几种常用应用软件?

多年的信息技术教学,我个人认为在教材编写上,对于小学生,较好的方法应当是:由实际到理论、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由零碎到系统。所以首先针对要学的知识技能设计出有意义的真实任务,在任务中蕴含了要学习的基本概念和规定,力求以任务来驱动,通过提出任务、分析任务、完成任务达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的多元化体系结构的确立与内容的科学组织对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建设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的内容编排可能还有诸多需要考虑的方面,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的体系建设任重而道远。我们期待着在广大师生与研究者的共同努力下,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建设逐步走向稳定与成熟。

第四篇:初中信息技术课教学方法分析

摘 要:信息技术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信息操作技能和信息素养为宗旨,强调操作性、实践性和创新性,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培养学生探究信息技术的兴趣,培养良好的信息意识,形成解决各类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实践能力

初中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集信息科学常识和常用信息技术于一体的基础型课程。它具有明显时代发展性特点的课程,属于新兴学科,在教学中如果仍彩传统的“传授―接受”的模式进行教学,不但会使直观生动的计算机知识变得抽象、呆板,更会使学生听课时感到被动乏味,这样给教、学两方面带来的负面影响都是很大的。因此,作为信息技术的教师就必须探讨与之适应的教学方法。

一、精心安排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问题式。带着问题去学习,能使学生学习目标明确,有的放矢。问题式导入可以分为两种形式。第一种是直接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疑惑学习新课内容,在老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讨论中解决问题,从面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比如在学习《认识计算机》这一节时,在导入中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①计算机有哪些本领?②计算机的特点有哪些?③计算机是怎样工作的?④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计算机?通过这些问题的提出,让学生带着问题,在老师的指引下,通过书本介绍的内容,逐个解决问题,从而很好地掌握本课内容。问题式导入的第二种形式是在新授内容之前,直接向学生提出本堂课需要学习的内容,开门见山,重点突出。比如在《文件操作》教学中,一上课就开门提出本堂课需要掌握的内容。①用拖放法复制或移动文件。②用拖放法删除文件。用这种方法导入,使学生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有的放矢。总之,问题式的导入,能够使学生目标明确,抓住重点,激发兴趣。效果也比较好。

(2)演示式。演示式的导入也就是能过课件的演示进行导入课堂内容,起到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比如,本人在教学WORD贺卡制作这一课时,先通过电脑演示几幅精美的电脑贺卡,当学生边欣赏边赞叹时,我趁机插入:“同学们,这些贺卡美不美啊?它们都是通过WORD制作出来的。其实很容易,你们只要通过今天的学习,也能设计出一幅幅美丽的贺卡。”学生的学习激情与兴趣一下子就被提高了。在进行FRONTPAGE网页制作教学时,我挑选部分以前学生制作的比较优秀的个人网页展示给学生看,当同学们看到或精美或生动活泼的网页时,都非常羡慕,迫切希望自己也能制作出类似的网页,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得以迸发,充分体现了“我要学”的学习态度,从而为下面的学习铺平了道路。

(3)对比式。将以前学过的知识同即将要学习的知识放在一起进行对比,突出新授内容的优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进行“EXCEL图表的建立与编辑”教学时,我将文字、表格、图表三种形式的信息放在一起让学生比较,先展示文字形式的信息,指出缺点后转换到表格形式的信息,最后再展示出图表形式的信息,让学生通过三种形式的对比,强烈感受到图表形式的优点:形象、清晰、一目了然。从而引出学习图表的目的与好处,明确学习目的。所以说,好的导入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半。

二、举一反三,学会迁移

迁移是学习的一种普遍现象,平时我们所说的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闻一知十等即是典型的迁移形式。在教学中,通过找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有利于教学中突破难点,也能使学生轻易地掌握教学重点。教师通过让学生围绕问题自学、讨论、交流、实践,充分挖掘学生自主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如在进行Word的教学时,我没有同平时一样滔滔不绝地进行讲解,而是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已经学过的“画图”窗口,复习过“画图”窗口后,教师揭示课题,并让学生回忆打开“画图”窗口的方法,尝试用相同的方法能不能打开“Word”窗口,学生充分实践后请学生演示操作,教师只需略作点拨、归纳即可。用同样的教学方法即可轻而易举地解决关闭“Word”窗口、“word”窗口标题栏及菜单栏介绍的教学。这样,学生积极把学过的旧知和新知有机的结合起来,不但学得轻松,也容易掌握,真正做到了轻负、高效率。

三、结合生活,运用比喻

计算机及网络基础知识,很多同学对它还感到陌生、不可想象,教师在讲课时适当的运用些比喻,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更好的理解和掌握。

作为信息处理工具的电子计算机,教学内容比较抽象,不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老师应当把内容化繁为简,将深奥的理论讲得通俗易懂。笔者通过尝试,认为在教学中巧用生活中的实例,作形象的比喻最容易被学生接受。如,在讲计算机硬件时,我采用的是实物加讲解的方式。上课时,我把一台淘汰主机开膛破肚后,对主机箱内的各种硬件设备一一解说:如果我们把这台经过“解剖”的电脑当作一个工厂,那么,它的机箱就是厂房;主板成了控制台;CPU就是机床;硬盘就是仓库;内存就是机床旁边堆放原料和成品的一块空地。当我们要加工一批产品时,首先要从仓库(硬盘)里取原料或者直接将原料(数据)送到(通过键盘等输入设备)机床(CPU)旁边(即内存)堆放起来,由于堆放原料的地方距机床很近,因此取用(读取)的速度很快。原料加工完毕后不是立即放回仓库,而是仍然放到堆放成品的空地旁(内存)暂时存放起来,到时候可以将成品放回仓库中去。经过此番解释,学生觉得一下子知道了好多原来根本不懂的东西。原来,电脑既不可怕也不神秘,对于它“只有无知而无不可知”。

四、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对于理论性的知识,老师同样可以放开学生的手脚,让学生自己带着问题去探索,去研究,这时教师要做的就是为学生的问题探究提供广泛的、相关的学习资源。这里的学习资源既包括有关的书籍、课件、网络资源、实物等有形的物质资源,也包括为学生提供教师自己的实践经验、心得体会等。但值得一提的是,教师为学生提供的资源,并非将各种形式的材料堆放在学生面前,而是要针对某一主题,对资源进行整理、组合、设计,确定某一学习主题所需要的资源,并将资源进行有效合理的分类后再提供给学生。

总之,在信息技术这门新兴学科的具体教学中,采哪种教学方法,不仅需要根据课程内容和实际情况来选择或加以综合应用,更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去摸索总结,而且信息技术本身就是一门飞速发展的技术。探索新的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培养具备一定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以及信息能力的学生,这是我们信息技术教师任重而道远的责任。

第五篇: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与分析论文

摘要: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 教学要积极主动的做好引导者的身份, 保证评价的准确性和多元性, 并且利用多样化的形式来进行教学评价。只有这样, 才能够更好的促进和发挥出评价的主要作用。基于此, 本文就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价的实践进行科学有效的研究与分析。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 课堂教学评价; 研究与分析;

对初中生学习状况的评价, 已经逐渐成为教师工作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1]。在人们生活生产逐渐加快的背景下, 对教育的重要性也提高了重视程度。在初中信息课堂教学中, 若是没有完善的评价标准, 就很难保证初中生能长时间对学习感兴趣, 再加之初中生这个群体的自身特点, 在学习中经常会出现学习懈怠和被动状态, 而评价就刚好解决了这一大难题, 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2]。

一、评价的目标就是为了促进初中生更好的发展

在正常的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 我们就会发现有的评价就是对结果情况的一个判断, 只是为了单纯的评价而评价, 在整个教育阶段并没有什么有效的激励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 许多新型的技术在教学评价中可以运用, 网络信息平台就是现阶段较为普遍的技术之一, 能够将学生们的学习情况准确的记录下来, 让初中生充分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和自身对知识掌握的能力水平, 在学习中为自己定下切实可行的目标, 要怎么学才能够达到自己定制的目标。通过纵向比对, 让初中生们准确的看清自身的发展状态, 从而增强对学习的自信心, 提升学习能力水平。

二、评价的内容要多元化

在进行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 评价的内容不只是学生们的知识和技能, 要关注的是学生们在学习期间的方法、技巧、情感和态度等。比如在评价系统中设置善于发现、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学习的栏目, 让学生们有效的了解到, 在进行信息技术的学习中, 不只是要知识和技能有所提升, 在情感以及态度方面也要严格要求自己, 这种评价的方式, 能够更好的促进教育的目标。教师在进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价之前, 要设立行之有效的评价标准体系, 与学生之间进行充分的交流, 才能够提升评价主体和客体的一致性, 使得评价更加富有客观性和公平公正性。待评论结束之后, 要及时对评价的信息进行收集、统计和整理, 之后再下发给学生, 做好反馈的工作。

三、评价的方式要富有多样性

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 学生完成作品的形式多种多样, 呈现在教师眼中也会各有不同, 或者是变幻的结果, 又或者是一个操作的步骤。因此, 在正常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评价中也有不同的方式, 其中主要有课堂即时评价、作品档案袋评价、实作评价等, 并且要将网络评价系统的综合评价纳入其中, 以此来作为信息技术评价的档案。

(一) 课堂即时评价

课堂即时评价是指教师运用语言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 方法, 效果等方面进行即兴点评的过程, 它主要起着反馈, 激励, 调控和导问的作用, 帮助学生后继学习。课堂即时评价是一种有效的评价方式之一。与其他评价方式相比, “即时评价”更加直接、快捷, 更易发挥导向监控作用, 能够使学生的印象更深, 产生趁热打铁的效应。课上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动向, 认真倾听学生的交流, 善于发现学生的个性特长。例如在进行“Photoshop图片制作”相关内容的学习中, 先让学生掌握Photoshop中图片制作的一些方法, 最后让每位学生创作一幅自己喜欢的图片。有的学生把之前学过的方法忘记了, 懂操作的学生们会主动去帮助不会的同学, 对于学生们之间的这种合作和分享的精神及时表扬和鼓励。这样不仅能够使得被表扬的学生更加有动力, 也能够激励未受到表扬的同学检查自身的缺点, 及时改正, 增强对学习的兴趣。

(二) 电子档案袋评价

这种评价方式是将学生们的作品收集起来进行的一种网络系统的评价形式。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采用电子档案袋评价, 能真实地记录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过程中的成长足迹, 督促学生经常自我评价, 反思学习方法, 培养他们学习的自主性和自信心, 促进综合素质的发展。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将什么作品放入自己的档案袋;可以撰写作品的制作过程或心得体会;对自己的电子档案袋中的内容进行评价和反省;对同学的表现和作品进行评价;与同学交流自己的作品和进步;教师评价和总结等。电子档案袋的评价, 还需要加强学生间的交流, 使学生关注他人的学习成果, 从中获得灵感, 掌握操作技巧。在不断地分享与交流中, 让学生们快乐学习, 并学有所获。

(三) 实作评价

这种评价方式是利用多种工具和形式来进行的, 能够将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及时做出评价, 也是对学生情感、态度、动作技巧等的评价方式。在学习“复制、粘贴和剪切”这个内容时, 教学的目标是教授学生复制、粘贴和剪切移动图形, 让学生掌握各种图形的复制、粘贴和剪切移动图形的技巧, 达到作图学习中的简单明了, 学习电脑做图与纸张做图的不同。在教学中主要分个点来学习, 首先了解做图中复制黏贴的顺序;然后黏贴后的位置选定;最后重点学习黏贴的方法以及黏贴中透明度的区别。在完成操作后, 作品是不能够上交的, 这种情况下就可以运用实作评价的方式来进行, 通过学生演示能够及时的对学生们的学习状况做出评价。

综上所述,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时代的不断进步, 教育领域已经占有足够的优势, 逐渐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 人们也不再像以前那样认为学习是可有可无的, 也对学习的重要性提高了重视程度。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 首先教师要做好引导者的身份, 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的做出评价, 并且在此基础上要有多元化、多样化, 建立良好的评价标准机制, 将初中生作为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主体, 教师做好引导和辅助的角色, 在进行教学评价中, 通过实践来充分的做好评价工作, 使得学生们在课堂中更加积极主动, 对学习也更加有兴趣, 使得教学的质量逐渐提升。

参考文献

[1]张文静.润泽生命, 静待花开——初中信息技术课堂评价的点滴体会[J]新课程·中学, 2017 (5)

[2]陈建丽.数字化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的调查——以福建省南平第一中学高一年段为例[J]新课程·下旬, 2017 (7)

上一篇:初中语文课题研究计划下一篇:初中物理实验方法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