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工互助保险市场论文

2022-04-16

随着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互联网技术的催化、民众保险意识和保险需求的不断增强,我国保险行业已成为一片创新的热土。其中如何让相互保险这种古老的保险模式在国内焕发新生机,展现新活力,创造新价值,推动我国保险行业迎来新发展,成为摆在保险人面前的一道考题。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职工互助保险市场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职工互助保险市场论文 篇1:

相互保险及其对我国发展职工互助保障的启示

相互保险是参加保险的成员之间相互提供保险的制度。互助保障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组成部分之一,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本文认为:我国应借鉴国外相互保险组织的经验,在发展职工互助保障时,应注意合理选择保障领域、设计需要的治理结构、努力控制风险等几个问题。

[关键词]相互保险;相互保险公司;股份制保险公司;互助保障

[文献标识码]A

郭学勤(1959—),女,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社会保障;(江苏南京 210016)王秀芝(1972—),女,南昌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江西南昌 330047)

本文为江西省软科学研究项目“职工互助保障的理论与运作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相互保险及国外发展状况

相互保险是参加保险的成员之间相互提供保险的制度,参保成员以互助合作为方式,以互相帮助为目的,最终实现“共摊风险、共享收益”。相互保险源于早期的海上保险,英国1906年《海上保险法》中规定,两方或两方以上彼此同意互相承保海上损失,称为相互保险(Mutual Insurance)。同股份制保险公司一样,相互保险公司是当今世界保险市场上具有代表性的保险企业组织。

早在18世纪,英国和德国就出现了具有相互保险公司特征的保险组织。20世纪初是相互保险公司发展的黄金时期,由于股份公司组织形式的消极方面逐渐暴露,相互保险公司这种带有社会互助互利色彩的组织形式逐渐得到社会公众更多的认同。因此,在全球保险业中,保险公司相互化浪潮成为20世纪上半叶的一个突出现象。据统计,日本在二战后进行保险业新旧分离改革时,90%以上的股份制人寿保险公司都转为相互保险公司;在美国,从1900年至1936年间,至少有15家股份制人寿保险公司转变为相互保险公司,其中包括当时3家最大的保险公司。

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外界环境的改变以及自身体制的制约,使得相互保险公司的发展由盛转衰,全球保险业出现了非相互化浪潮,许多大型相互保险公司相继转制为股份制保险公司。Sigma杂志(1999)的研究显示,20世纪90年代后期,世界上许多最大的相互保险公司已经或打算转为股份公司。瑞士最大的人寿保险公司(Swiss Life)和英国第五大保险公司(Norwich Union)同时于1997年6月实行了转制;澳大利亚最大的人寿保险公司(AMP)随后于1998年1月也进行了转制;1997年底到1998年初,加拿大四家最大的人寿保险公司宣布他们打算从相互保险公司转为股份制,而这四家公司的资产占加拿大国内保险市场总量的一半;1998年,美国两家最大的人寿保险公司也宣布他们将转为股份制;南非两家最大的综合企业分别于1998年10月和1999年7月进行了转制;苏格兰第二大养老金保险公司Scottish Widows于1999年6月打算实行转制,并将成为劳合社TSB集团的一部分。

转制使得人寿相互保险公司的市场份额急剧下降(见表1),但是,依然有一些大型相互保险公司以及众多的小型相互保险公司继续存在。且在个别地区(如日本)相互制公司仍是保险市场上的重要力量。

二、相互保险公司的特征

商业保险公司按所有权不同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相互保险公司,另一种是股份制保险公司。与股份制保险公司相比,相互保险公司具有“相互性”,带有浓厚的互助色彩。这种特性体现在其组织结构与管理运行等方面,形成了诸多与股份制保险公司不同的特征。

(一)初始资金的来源与偿还

股份制保险公司创立时所需的注册资本是通过向创建人即股东发行股票的方式募集的。注册资本属于公司法人的自有资产,无须向股东返还,主要用于公司运营初期各项费用的承担以及对外的债务担保。相互保险公司创立时所需的资金是以捐款或者借款形式筹集的创始基金。创始基金在功能上与注册资本相似,主要用于初期的费用承担和债务担保,但在所有权方面存在重大差异。创始基金是公司的负债而非资本,需偿还并付息,其付息必须在填补公司承保业务的损失后才能支付,且其偿还必须待返还全部创立费用和经营费用并扣除保险准备金后才能进行。

(二)会员身份的取得

对股份制保险公司而言,投入注册资本的人是公司的股东,与公司签订保险合同并缴纳保险费的人是投保人。而对相互保险公司来说,这两种人是合二为一的。投保人与相互保险公司签订保险合同之后就自动转为公司会员,取得与股份制保险公司股东相类似的地位。因此,相互保险公司的会员既是公司的所有人,又是公司的客户;既依照保险合同的约定享有被保险人的权利,又依照公司章程享有类似于股东的会员权利。

(三)公司治理结构的选择

1、内部治理结构

股份制保险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一般分为股东大会、董事会和总经理为代表的高级管理团队三个层次。股东大会是公司的最高决策机构,董事会是公司的管理机构,总经理的主要职权包括主持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工作,组织实施董事会决议等。相互保险公司与股份制保险公司非常相似,只是将股东大会改为会员大会。但与股东大会按股份数表决不同的是,相互保险公司的会员大会实行一人一票制的表决方式,所有会员平等地参与公司管理。

2、外部治理结构

在发达的市场经济中,成熟的资本市场、职业经理人市场、来自政府的监管和中介机构的信用制度一起构成了外部公司治理体系。它们对股份制保险公司的管理层形成了强有力的约束和监督,但并不能构成对相互保险公司及其经营者的有效治理。因而对相互保险公司来说,不存在有效的外部治理结构。

(四)保费的缴纳

股份制保险公司的保费是按照保险合同的约定收取的。保费一旦收取就成为公司的资产,即使保险事故不发生,保费也不会退还给投保人。而如果收取的保费不足以支付保险赔款,也不能要求投保人补缴保费。相互保险公司的保费缴纳大体可以分为“摊收保费制”和“预收保费制”两类。摊收保费制是会员一开始并不缴纳保险费,只是承诺在保险事故发生以后根据实际发生的损失分摊。预收保费制是会员预先缴纳一定的保费。如果保险期间结束时保费有结余,公司以红利形式返还给会员;如果会员预先缴纳的保费不足以弥补损失,则公司或者要求会员根据资金缺口补缴保费,或者修改保险合同约定,减少需要赔付的保险金额。

(五)盈余的分配

股份保险公司的盈余分配权在股东。分配方案一般由董事会提出,经股东大会通过,在扣除相应公积金后进行。分配原则按照股东持股份额的多少进行。若出现亏损,则由公司或股东承担。相互保险公司的盈余首先要支付借入基金的利息,剩余部分或转入各种公积金、准备金,或分配给公司成员及公司经营者。若出现亏损,首先动用公积金、准备金及剩余金填补,仍不足时,可削减部分保险金,或由保单持有人分摊保险费予以弥补。

正是因为这些不同,使得相互保险公司具有股份制保险公司无可比拟的优势:(1)它能有效地化解股东与投保人之间的利益冲突;(2)它善于经营有利于投保人长期利益的险种;(3)它能够更为有效地集中和管控风险,防止投保人的逆选择行为;(4)由于特殊的销售渠道,它能够更为有效地控制销售成本。其中,后两个优势在财产险和意外险领域尤为突出。但是,相互保险公司也存在难以克服的弱点:(1)它缺乏对管理层有效的约束和激励机制;(2)它利用资本市场的能力薄弱,这也是20世纪90年代末非相互化浪潮的重要原因。

三、相互保险制度的借鉴意义及启示

(一)相互保险制度的借鉴意义

相互保险公司的会员将业主与客户身份合二为一,这种制度安排巧妙地避免了股份制公司中股东与投保人的利益冲突问题,避免了保险人和被保险人的欺诈行为或道德风险,也没有将一部分利润转成股东分红的压力。这样有效地降低了保险业中的机构成本,且对其会员面临的风险也能更清楚地认识和评价。低成本使得相互保险公司可以提供尽可能低廉的保险产品,因此可起到保障中低收入群体的作用,这为我国发展互助保障提供了可借鉴的案例。

其次,在非相互化的转制浪潮中,依然有众多的相互保险公司继续存在,特别是小型的、地区性的、专业性的相互保险公司,由于信息成本较低,投保人对管理层的约束能力较强;保险人同质性较强,在外部融资需求等方面与大公司有较大差异。因此,相互所有制的优势在这些保险公司中依然有比较突出的表现。这说明如果一个保险组织规模有限,专注于特定群体的投保人或特定条件下的风险,投保人对于自己的成员身份有较强的意识和参与决策的热情,那么这种小型的组织更具有互助、共同管理的特色。这种现象为我国工会组织的职工互助保障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二)相互保险制度对我国发展职工互助保障的启示

职工互助保障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社会保障形式,①它是为了发扬中国工人阶级团结互助的光荣传统,发挥工会组织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由工会组织会员开展的经济性社会互助活动。它是广大职工在自愿的基础上所开展的,以谋求职工利益为宗旨,利用市场机制,实行会员民主管理,开展以较低费用、适度保障为目标,体现自愿、互利、互济、民主、平等为特征的合作制保障经济形式。我国职工互助保障与国外的相互保险制度在诸多方面都存在着相似之处,因而国外相互保险的管理与运行机制对我国职工互助保障的发展具有借鉴作用。

我国自1993年成立具有社团法人资格的全国性的互助保障组织以来,全国总工会以及各地工会组织设计了一些职工迫切需要的保障产品,如团体人身意外伤害互助保障计划、女职工幸福互助保障计划等,解决了部分职工的困难。然而,职工互助保障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如保障内容、保障范围、基金运营等诸多问题。相互保险有其特有的优势,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相互保险公司发展的成功经验,充分发挥互助保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但在发展互助保障时,我们应注意下面几个问题:

1、领域的选择

从国外相互保险公司的发展来看,每个国家特有的历史、法律和市场因素决定着相互保险公司在不同国家独特的专业侧重(如表2所示)。因此,对于互助保障领域的选择应根据我国的国情而定。我们认为,现阶段我国职工互助保障可选择工伤、健康和意外三个领域。且针对不同群体应采取不同的营销渠道,设计不同的互助保障产品。目前我们的主要营销渠道是各级工会组织,今后还可以行业工会为单位,实行条(行业)块(地区)结合,以降低运营成本。在保障产品方面,尽量经营不需太多管理层决定权的产品,如团体人身意外伤害、团体住院医疗、女职工大病医疗等保障产品,以更好地发挥其保障功能,实现社会效益。

2、组织管理

目前,我国职工互助保障组织依托工会进行经营与管理,其相关人员大多数是工会工作人员,存在工作人员专业知识不足、时间精力不够、产品单一等缺陷。同时,由于我国职工互助保障活动仍处于起步阶段,相关体制机制还有待于不断完善。并且,与国外相互保险公司相同,它也面临着内部与外部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高级管理人员的引进机制和激励机制等问题。

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借鉴国外相互保险的发展经验,我们认为,应该采取全国总工会领导与监管下的职工互助保障机构独立运营模式。其中,工会的领导与监管是指工会采取相应措施(如高层管理人员由全国总工会任命)以保证职工互助保障机构为职工服务、维护职工权益;而互助保障机构的独立运营是指其按《公司法》与相关法律法规,在业务上独立运作。由于部分省(市)目前具备一定的基础,可以考虑以省或市为单位,各省(市)以现有保障资金入股,实现工会领导下的独立的法人治理结构。

3、风险控制

职工互助保障是为广大职工服务,维护职工权益,以免职工因病致贫、因意外致贫,解决职工实际困难而设立的,这决定了它应不以盈利为目的。但是,职工互助保障要让利职工,必须要有盈利和经济效益。因此它与社会保险、相互保险、以及股份制商业保险一样,也存在着基金的保值增值与风险控制问题。我们认为,首先,职工互助保障的管理机构在进行产品设计时应严格遵从大数法则原理;其次,在基金保值增值过程中应遵守安全投资原则,选择合理的投资产品与投资结构;再次,可以考虑对互助保障机构承保的业务进行再保险,这也将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注释:

①自1993年全国总工会成立中国职工保险互助会(Chinese Workers Mutual Insurance Association)以来,我国工会组织一直使用“互助保险”一词,且相关的研究也多用“互助保险”来表述工会组织的这项互助活动。2006年6月26日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国十条》),其中明确规定:“规范行业自保、互助合作保险等保险组织形式,整顿规范行业或企业自办保险行为,并统一纳入保险监管”。为此,全国总工会调整了其业务范围,并将相关业务纳入职工互助保障活动范围。

[参考文献]

[1]葛道顺,发展相互保险,增强社会抗风险能力[EB/OL].http://www.bjpopss.gov.cn,2004-12-16.

[2]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法规部.相互保险公司基本问题研究及政策思考[EB/OL].http://www.circ.gov.cn/Portal0/InfoModule_491/34783.htm,2006-8-14.

[3]荣静,杨川.关于相互保险在中国的适用性的分析和思考[J].上海保险,2006,(5).

[4]Swiss Re,1999.Are Mutual Insurers an Endangered Species?[EB/OL].http://www.swissre.com.Sigma,1999,(4).

[5]瑞士再保险公司.全球性公司在人寿保险业整合中占主导地位[EB/OL].http://www.swissre.com.Sigma,2006,(1).

[6]卫新江.论我国发展相互保险公司的策略选择[J].上海保险,2005,(3).

[7]刘震,胡三明,党雪.初探相互保险公司转制以及在我国的适用性[J].中国保险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4).

[8]江生忠,王成辉.论相互制保险公司在中国的发展[EB/OL].http://202.113.23.180:8020/ html/News/200611/20061122113040.html.

[9]刘燕.国外相互保险公司的发展路径及影响[EB/OL].http://www.51report.com/free/ detail/146727.html.

[10]朱艳嫣.美国互助保险公司的非互助化[J].中国保险,2001,(6).

[11]李开斌.中国保险产业组织结构的战略重组[J].经济研究参考,2002,(11).

[12]张中俊.中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与发展报告分报告——职工互助合作保险的发展规划和方案设计[EB/OL].http://www.amr.gov.cn:8080/xszz.nsf/.

[13]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EB/OL].http://www.gov.cn,2006-6-26.

【责任编辑:莉 茹】

作者:郭学勤 王秀芝

职工互助保险市场论文 篇2:

相互保险,离你有多远?

随着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互联网技术的催化、民众保险意识和保险需求的不断增强,我国保险行业已成为一片创新的热土。其中如何让相互保险这种古老的保险模式在国内焕发新生机,展现新活力,创造新价值,推动我国保险行业迎来新发展,成为摆在保险人面前的一道考题。

什么是相互保险?

从保险行为的起源看,通过互助的方式分摊意外事故损失是保险的本性之一。比如早在古埃及时期,石匠们就成立了丧葬互助组织,用缴纳会费的方式为那些去世的会员提供收殓安葬的资金保障。相互保险在某种程度上就很能体现保险行为的这一互助本性。

简单来说,相互保险又称作互助保险,是具有相同风险保障需求的投保人,遵循平等自愿、民主管理的原则,以互相帮助、共摊风险为目的,为自己办理保险的经济活动。根据中国保监会2015年初发布的《相互保险组织监管试行办法》所做的定义,“相互保险”是指具有同质风险保障需求的单位或个人,通过订立合同成为会员,并缴纳保费形成互助基金,由该基金对合同约定的事故发生所造成的损失承担赔偿责任,或者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者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等条件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保险活动。而“相互保险组织”是指在平等自愿、民主管理的基础上,由全体会员持有并以互助合作方式为会员提供保险服务的组织,包括一般相互保险组织,专业性、区域性相互保险组织等组织形式。

“相互保险”对国内很多民众来说是个新词,而在国外则已经发展了许多年。成立于1956年的英国公平保险公司通常被认为是现代相互保险公司形态的起源。20世纪60年代,相互保险公司曾占日本保险市场76%的份额,在美国的市场份额也在60%以上。根据国际相互合作保险组织联盟统计,2013年全球相互保险保费收入达1.23万亿美元,占全球保险市场的26.7%,覆盖8.25亿人,相互保险组织总资产超过7.8万亿美元。

目前我国在农业、渔业等一些细分领域由相关部门发起成立了若干家相互保险组织,比如原黑龙江农垦局改制试点的阳光农业相互保险公司、农业部主管的中国渔业互保协会、交通部主管的中国船东互保协会、宁波慈溪的养殖业互助保险协会以及中华全国总工会创办的中国职工保险互助会。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机构和个人风险防范意识的不断增强,对相互保险的需求愈发强烈,国家开始鼓励发展互助保险。201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新国十条”),明确提出“健全农业保险服务体系,鼓励开展多种形式的互助合作保险”。

相互保险的特点与优势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的保险公司都是股份制保险公司。互助保险公司与股份制保险公司的差别主要体现在机构目的、治理结构和出资性质上。股份制保险公司以营利为目的,而相互保险公司则以互助为目的。股份制保险公司的客户只是被保险人,不参与公司治理。而相互保险公司的会员既是被保险人,也是公司的所有者,共同参与公司治理。股份制保险公司发起人的出资作为公司的权益资本用于保障公司的正常运营,相关法律严禁出资人抽逃资本金,出资人根据出资份额享有公司的投票权和剩余收益分配权。相互保险公司发起人的出资则作为保费体现在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上,作为公司的负债存在。

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从国际上看,相互保险组织具有以下三个独特优势:一是投保人和保险人利益一致,能够较好地实现以客户利益为中心,并由客户参与管理,从而有效避免保险人不当经营和被保险人欺诈所导致的道德风险;二是展业费用较低,核灾定损准确度较高,可以有效降低经营成本,为会员提供更经济的保险服务;三是由于没有股东盈利压力,其资产和盈余都用于被保险人的福利和保障,可以发展有利于被保险人长期利益的险种。

网络互助与相互保险不是一回事儿

目前国内已经有一些比较知名的网络互助平台可以为用户提供癌症等重大疾病的互助保障。然而网络互助不同于相互保险,网络互助平台也不同于真正的相互保险公司。这些平台更多意义上属于网络社交平台和慈善互助组织,而不是保险公司。目前国内一些网络互助平台的运营方是科技企业,它们还不具备销售保险产品的资质。保险是一项高专业门槛的业务,不是说汇聚了众多投保人的钱就能为被保险人提供有力的保障服务、扮演起“雪中送炭”的角色。保险公司需要在产品设计、风控能力等方面拥有过硬素质。目前,包括高校、上市公司、保险中介机构、互联网公司等在内的我国多家机构已经公开宣布拟设立相互保险组织,并向保监会上交申请材料。保监会也已启动众惠财产相互保险总社、信美相互人寿保险公司和汇友建工相互保险有限公司等三家相互保险公司的审批工作,但还未有一家获批。

网络互助体现出了比较鲜明的互联网P2P和众筹的特征。类利于P2P,网络互助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信息撮合功能,让面对相同风险威胁的会员,通过协议承诺承担彼此的风险损失。和众筹类似,网络互助的“小额”特征明显。比如某网络互助平台就要求参与互助计划的成员一旦发生癌症或意外身故,参与计划的其他成员每人每次捐助不超过3元。由于设置了最高的互助金上限,所以参与计划的成员越多,每人每次所需捐助的互助金就越少。

相互保险走向“小而美”?

互联网在推动众筹和P2P发展的同时,也为相互保险的发展提供了一股动力。在一定程度上,相互保险也带有明显的互联网众筹、P2P特点。互联网可以很自然地将人们的线上生活场景、线上社交场景与相应的保险产品“联接”在一起,并且人们可以很方便地在线办理投保、理赔等手续。当下渐渐火起来的网络互助平台,虽然严格意义上不算相互保险平台,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人们对相互保险有着很强劲的需求。平安证券在其研究报告《相互保险,行进在路上》中指出,相互保险是一个新鲜事务,在我国保险产品相对还比较单一,诸多险种还面临较大发展空间,互联网渠道有可能极大降低相互保险获客成本的背景下,相互保险公司的出现和发展还是值得关注的。

当下发展相互保险的意义更多还是作为对商业保险、社会保险的补充,来满足那些主流保险产品未能覆盖到的细分保险需求。从国际经验来看,相互保险在农业、渔业等高风险领域,以及中低收入人群风险保障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针对特定领域开展相互保险业务,有利于深挖该领域的保险需求,进行更有针对性的保险产品创新,同时在适当规模的基础上也有利于做好风控。南开大学保险系教授朱铭来就认为,精耕小众市场才是相互保险的理想模式。

发展相互保险的意义

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随着保险“新国十条”的发布,政府对保险业发挥经济助推器和社会稳定器作用充满期待,公众对保险也有着强烈需求。在这一形势下,创新发展相互保险这一普惠金融形式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一是有利于扩大保险覆盖范围,提高保险服务经济社会能力。相互保险组织具有不追求股东利润和经营成本低廉的特点,可以更好地为中低收入人群和高风险领域提供简便灵活、惠而不费的保险产品和多样化、个性化的保险服务。二是有利于丰富保险市场组织形式,挖掘保险业新的增长点。发展相互保险组织,使其成为股份制保险的合理补充,可以突破保险业现有商业模式局限,改变我国保险市场组织形式相对单一、保险产品竞争力有待提升的现状,促进保险市场专业化、差异化、特色化、多元化发展。三是有利于树立长期经营理念,促进保险业转型升级。相互保险能够更好地发展有利于被保险人长期利益的险种,从长远看将对我国保险产品结构甚至商业模式产生重要影响。四是有利于创新农村基层社会管理方式,提升农村社会管理效率。发展相互保险可以通过经济利益给广大农民搭建一个自我管理的平台,创新基层社会管理方式,提升农村社会管理效率,化解农村社会矛盾和风险。五是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保险意识,改善保险行业形象。相互保险可以更好彰显保险“互助共济”的本质,弘扬“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扶危济困”的保险互助文化,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保险意识,提升保险行业形象。

发展相互保险面临哪些难题?

互联网虽然可以为相互保险提供一条低成本、高效率的获客渠道,然而它仍然无法规避相互保险自身发展中遇到的一些难题。20世纪中期可谓是相互保险在全球范围内的黄金期,然而在进入90年代后,相互保险在全球保险市场中的份额急剧下滑,甚至一度下跌到23%。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相互保险公司无法通过股权融资的方式迅速补充资金,难以有效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激烈竞争,所以一些相互保险公司被迫转变为股份制保险公司。另外由于相互保险公司的所有客户同时也是公司的所有人,有权参与公司治理,这在有力维护广大客户利益的同时,也会影Ⅱ向公司的决策效率,制约公司应对市场竞争的应变速度。

此外,相互保险还面临非法集资的风险。部分机构或个人可能会将虚假的互助计划包装成相互保险,通过先收费、无服务的形式发展起大批会员,并积少成多地骗取大量资金。2015年上半年,保监会发布了相关风险提示,指出发现有人假借互助之名,行非法集资之实。有机构和人员编造虚假相互保险公司筹建项目,试图通过承诺高额回报方式吸引社会公众出资加盟,涉嫌严重误导社会公众,扰乱正常金融秩序,可能给相关投资者造成经济损失。

作者:陈哲

职工互助保险市场论文 篇3:

经济转型下的城乡医疗保险体制改革

上个世纪90年代我国医疗保险体制推行重大改革以来,其改革方向沿着农村及城市两个方向,特别是城市职工医疗包揽过度造成极其沉重负担及农村第一次合作医疗体制解体,形成城乡医疗筹资模式改革的前提背景。改革以前我国城镇职工往往依靠公费医疗(英文简称GIP)及劳保医疗(英文简称LIP)两大公共项目接受所有医疗服务。其中,公费医疗资金来源于公共预算,以大学生、教育工作者、退伍军人、政府机关人员及家属为服务主体对象;劳保医疗服务于国有企业职工及部分家属,甚至非国有企业可向职工提供部分保障。长期以来,公费及劳保医疗机制向超过50%城镇人口提供医疗保险服务,为大幅度提升城镇人口健康水平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但是此类体制效率问题日趋突显,无法满足经济转型条件下的要求。鉴于此,本文针对经济转型下城乡医疗保险体制改革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体制改革背景

长期以来,公费及劳保医疗机制向超过50%城镇人口提供医疗保险服务,为大幅度提升城镇人口健康水平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但是此类体制效率问题日趋突显,无法满足经济转型条件下的具体要求。同时,医院或医生不仅仅是患者代理者,更是医疗服务提供者。一旦监督管理机制有效性不足则可能产生过度服务的动机,促使患者丧失公费或劳保医疗体制的预算约束,完全忽略医疗成本,造成严重浪费医疗资源的问题,导致困难企业背负更多的医疗费用负担,甚至医院出现挂账情况大大增加其经营困难。直至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劳保及公费为典型特征的城镇医疗保险体制推行难以为继。

建国后我国长期以来农村地区推行合作医疗制度,即村庄范围内交由个人、行政组织及集体生产共同出资购买基础医疗保险服务满足患病人群与健康人群间医疗费用再分配的互助组织形式。即便合作医疗机制具有成本低廉及覆盖大众等鲜明特点,但是此类医疗机制完全依附于合作经济或集体经济,而上个世纪70年代我国由集体所有制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及通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的转变,促使合作医疗制度丧失赖以生存的经济性基础,造成原有农村医疗中赤脚医生或乡村医务所等特色名词成为历史,导致大多数农民不具备任何医疗保障且农村医疗保障机制缺失局面日趋明显。

二、体制改革模式及初步成效

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政府着手探索城镇医疗保险改革。例如:1994年底设置江西九江及江苏镇江2个实质性试点,直至1996年扩大试点至57个城市,并且以试点模式为前提条件,于1998年12月中旬下发《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意味着城市范围内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全面开展。根据国务院具体要求,1999年初启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设工作且年底基本完成,而全新的改革模式及改革方向一定程度上以机制层面为立足点解决新旧体制中效率不足的问题。同时,《决定》中明确提出“强制性要求城镇所有用人单位及其职工广泛参与基本医疗保险”,是最为重要的举措。

同时,强制性广泛参与基本医疗保险的方式充分发挥行政措施的作用,确保保险覆盖面,甚至以集体入保方式为立足点彻底解决个人逆向选择的问题,极大程度上减轻医保机构的压力。《决定》中明确指出“基本医疗保险费用交由职工及用人单位双方共同承担,特别是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推行个人账户及社会统筹相结合的模式”,详细规定统筹基金的起付标准及最高支付限额。例如:低于起付标准时可由个人账户进行支出、超出起付标准且低于最高支付限额可由统筹基金进行支出个人仅仅承担小部分比例。由此可见,上述方式基本实现风险共担,促使患者转移注意力关注医疗成本问题,有助于形成监督医疗服务的动机。

《决定》中明确划分出基本医疗保险的服务范围及服务标准,大力推行定点医疗机构及定点药店管理,而做好供给方管理工作基本满足监督医疗服务供给方的要求。结合当前我国推行情况来看,城镇医疗改革实质层面拓宽其保险覆盖面,提供稳定且风险共担的筹资模式,并且综合考虑多地实证检验结果,发现城市医疗改革模式能控制医疗成本投入扩大保险人群,大幅度提高城市内部个人成本分担的公平性。为了实现农村医疗保障效果,我国政府着手第二次合作医疗改革尝试,历经几十年摸索仍存在着较多问题亟待解决,促使改革进程仅仅停留于前期试验阶段。

农村地区改革源于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全国第一次初级卫生保健试点工作会议,会议期间讨论通过《关于我国农村实现两千年人人享受卫生保健的规划目标》,直至1993年中共中央颁布《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健全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为领导主体秉持民办公助及自愿参与的工作原则,真正意义上做到个人投入、集体扶持及政府支持,到1994年予以试点及全面推广。由此可见,经济转型时期医疗保险体制改革初步成效中农村地区远远不如城镇地区明显,特别是农村地区是医疗保险制度全面建立的难点。

三、城乡改革成效不同的原因

农村医疗体制改革进展缓慢的原因相对复杂,涉及农村卫生保健意识薄弱、农民收入过低、中国社会结构以家庭为核心难以实现团体合作等,并且农村地区所存在的问题城市地区也或多或少存在。从城乡改革模式角度来看,城镇推行强制性人人参保且农村推行个人自愿,促使农村地区医疗保险市场不可避免出现逆向选择的问题。有研究资料证明医疗保险市场中保险方及被保险方信息不對称则可能出现医疗保险市场逆向选择问题,极大程度上降低医疗保险覆盖率,造成卫生消费不足的情况难以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总而言之,我国城乡医疗保险改革现状是模式差异性所产生的必然结果。

由于医疗保险市场中逆向选择问题的产生原因与保险机构信息不对称检测存在着密切联系,客观上要求相关从业人员以信息对称下最优保险合同为参照。例如:假设规避风险的消费者面临着两种自然状态(即生病及不生病)分别利用A及B表示,生病时消费者收入为X1,设定生病及不生病概率分别为P和(1-P)则消费者期望收入为X=PX2+(1-P)X1,而消费者效用函数为U,不参加保险前提下消费者期望效用为U(U=Eu=PU+U),参加保险前提下消费者期望效用为U=PU(X2+△X-K)+(1-P)U,说明对称信息下嘉定保险机构是中性风险,完全保险可达到最优状态。

农村医疗改革困难不止是农村长期累积问题,更是医疗改革模式自身的缺陷,此类制度的安排促使保险市场不可避免出现逆向选择的问题。同时,城镇医疗改革中明确指出“所有用人单位及职工均需要参加”,促使低风险者共同参保满足均衡市场的要求,换而言之中国医疗保险体制改革成效明显体现出城乡地区差异性。从经济学理论角度来看,解决逆向选择问题的方法相对复杂。例如:以保险机构为例立足于消费者具体类型设计出不同的保费标准及合约类型,利用类似拍卖等手段鼓励消费者自行选择,属于市场化保险定价的范畴,其商业模式仅仅满足极小部分人群要求,与人人享受医疗卫生保健的目标相违背。

同时,主张通过法律或行政手段强制所有居民共同参与实行集体化投保,其核心内容为将城市保险改革逻辑应用于农村地区,但是集体经济基础不复存在的条件下,早已不具备向广大农民强行征收医疗保险费用的大环境。近几年来,我国农民收入增长过于缓慢严重阻碍经济持续发展,特别是税费改革后无法强行征收医疗保险费用,一旦激化矛盾则可能于农民群体中丧失信誉,甚至深受基层政策执行行为扭曲的影响大大加重农民负担。此外,以国家层面为切入点推行农民集体投保解决医疗市场上逆向选择的问题,其实质为政府补贴医疗服务需求的行为。

通过本文探究,认识到从深远角度来看,健康是良好持续医疗保健机制等因素的长期投入结果,并且健康是人力资源的主要构成因素。由此可见,医疗服务投入是保证人们创造物质财富及实现健康经济持续增长的必要保障。除去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外,疾病蔓延阻碍国民经济持续发展,侧面揭示医疗卫生自身性质,对于健全医疗体制或推动农村医疗体制改革进程具有不可比拟的积极作用。

(作者单位:滕州市医疗保险事业处)

作者:马敏

上一篇:写作乐趣德育教育论文下一篇:机械制图教学目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