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化发展论文

2022-04-18

摘要: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民俗体育文化产业也迎来了发展的契机,“一带一路”是助力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体系,并且也是加强中国与其他国家合作共赢的途径。基于此,文章将提出几点有利于推动我国民俗体育文化产业化发展的路径。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文化产业化发展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文化产业化发展论文 篇1:

河南黄河旅游文化产业化发展路径研究

河南黄河旅游文化资源以其独特的文化、产业等价值,成为打造河南黄河旅游文化品牌的重要基础。但当前河南黄河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尚存在着观念落后、机制建设不足等问题,因此需要在产业协同、资源挖掘、深度融合等方面进行持续推进,实现河南黄河旅游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更好地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供助力。

一、河南黄河旅游文化发展的价值与特点

河南黄河旅游文化具有资源丰富、历史悠久、群众基础深厚等特点,其产业化对文化事业和旅游产业有着特殊的作用和意义,其价值主要体现在需求和资源等方面。

(一)河南黄河旅游文化的需求价值

一是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价值。黄河文化与中原文化交融共生,成为河南人民的文化根基和思想基础。黄河文化广泛的群众性和持续性决定了其需求价值的巨大。

二是推动产业经济发展的价值。文化和旅游的产业价值在国家经济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河南文化旅游产业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尤其是优秀文化作品的接连面世、旅游产品供给质量和数量持续攀升,促进了河南旅游文化事业的显著提升。河南省围绕黄河文化的旅游与会展等提供的常设和临时岗位,也起到了促进就业、活跃经济的推动作用,产业综合效益明显。

三是社会文化功能。河南黄河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天下之中”的理念及外延形成于伊洛河流域及嵩山。以中原文化、黄河文化在内的多种地域文化构成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博大体系,建构起新时期国家与地方共同致力于地方形象、软实力及文化生态的努力。

(二)资源禀赋的自身本体价值

一是河南黄河的流域空间。黄河文化的流域空间,既有占当前黄河流域總面积的5.1%、河南省总面积的21.7%的现存流域空间,又有包括安阳、鹤壁、商丘、周口等地留下的“历史黄河”空间。因此,空间范围和历史变迁极大地丰富了黄河的内涵。仅据笔者对河南沿黄各地市黄河旅游文化资源的统计,河南黄河流域的自然资源现共计有105处,人文资源有226处,共计有331处。

二是河南黄河是旅游文化的核心富集区。黄河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核心部分,其扩散传播的范围是极为广泛的。包括陕西潼关至郑州以南、洛河、伊河及嵩山的河洛地区既是黄河文化的源流地,也是华夏文明的策源地。中原深厚的历史使得河南拥有沿黄9省(区)19处世界遗产的5处,18处世界地质公园的4处(另有国家级地质公园14个),65个AAAAA级景区中的14个,85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中的14个,263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中的31个。河南黄河文化区在全国文化旅游资源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河南黄河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河南黄河旅游文化区资源具备规模体量较大、主题鲜明、知名度高、可游性强等特点,具有比较突出的开发价值等优势。但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尚存在思想观念、管理机制、资源整合等方面的不足。

首先是思想观念的滞后。寻求愉悦体验是旅游的根本目的,是旅游本质的统一内核。但当前河南黄河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仍高度依赖门票收入,运行方式以旅行社组团游为主的传统运作模式,已经不能充分适应当今旅游文化发展和参与者对高品质文化旅游的需求,定制游、汽车营地建设等新形式的文旅运行模式尚未形成规模,新兴业态的催生发展速度相对较缓。

其次是管理体制机制建设落后。从目前情况来看,河南的黄河旅游文化产业建设仍然存在思想不统一、步调不一致的问题,文旅融合的机制组织关系仍然没有完全理顺。而且由于受多方因素影响,社会融资规模有限,投资对象的普惠性不足,投融资市场活跃度不足。

最后是科技创新和营销推广有待增强。“旅游+科技”是未来文旅行业深度发展的必然要求。但河南黄河旅游文化产业存在高端科技人才紧缺、专项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市场前景的不明确制约了投资者的投资热情。河南黄河旅游文化产业的细分市场、营销手段、推广进度等营销工作比较滞后,营销收益率有待提高。

三、河南黄河旅游文化发展的对策

河南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有“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之美誉。充分激发河南黄河旅游文化发展的积极要素,是未来河南黄河旅游文化综合效益最大化的必由之路。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推动河南黄河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

(一)增强产业发展协同能力

一是要充分利用河南黄河文化基础融通性强、资源本体内容与形式上具有便于规划的优势,通过有效的协调,实现科学规划,进而达到效益最优化的效果,促进河南黄河旅游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例如将现存及历史水利工程、生态自然工程、历史文化档案信息等施行一揽子保护开发方案。

二是在设计的特色化方面,要坚持以市场导向、社会需求为基础,长期发展的规划设计思路,保证河南黄河旅游文化产业长期健康发展。将黄河文化的活跃因子注入旅游文化规划中,实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坚持与国家规划、政策导向、市场需求、民众关心的内容紧密结合,采取分类指导、特色发展的思路,结合中原文化、河洛文化、红色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持“有什么资源开发什么旅游产品”“市场需要什么就开发什么旅游产品”的工作原则,更加开放包容,实现资源与市场、供给与需求双向发展,开发出优质的旅游文化产品。同时,争取在规划旅游文化产品形式方面更加推陈出新,结合传播更快、吸引力更强的推广方式,合理运用网红、粉丝等互联网优势传播手段,开发研学旅行、实景演出、特色节庆等活动,结合资源特点和历史脉络,推出跨行业、跨地区、跨领域的规划旅游新线路和新产品。

三是要做好旅游文化产业协同。动员包括政策体系、动力机制、管理制度及人才培养机制等诸多要素。加强扁平化管理,统筹安排、协调处置,在打造河南文化旅游品牌的同时,将市县区乡的特色资源归入品牌体系,分类管理、严格标准,为培育国内著名、国际知名品牌而努力。

(二)创新业态提升发展动力

一是筑牢资源基础。作为旅游文化产业基础的文化内容,要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就需要从文化内涵挖掘、服务社会发展、介入新时代生活路径以及自我批判和吸收有益因素等方面着力。深入加强“中原学”“黄河学”“洛阳学”等中原文化研究体系内容整合,为创造性的发展转化提供研究基础。在建设黄河国家公园的框架下,先行推进建设结合各地特色的黄河文化体验区,创设黄河故道文化公园、黄河戏剧文化公园、豫商文化公园等主题公园,丰富黄河文化的体验内容和形式,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进入民众的文化生活之中。

二是创新商业模式。学习已有先进经验,进一步做好产品体验设计,在已有比较成功的案例基础上加强研发。同时基于数字技术,推进信息化建设,更加精准地把握需求动向,及时调整运营模式,加强应用场景的设计推广,把握未来体验模式革新的关键。

三是创新商业营销模式,深入推进旅游文化产业的深入发展。从目前的营销经验来看,加强网络宣传,增加线上渠道,进行软硬件配套建设,提升数字化、智慧化旅游文化建设水平是必由之路。因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中原经济区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郑洛新自主创新区建设、中原城市群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重大战略,提升河南黄河旅游文化产业开发的建设格局,通过国家战略的渠道加以推广,将品牌化建设推向更高层次。在此过程中,我们应始终树立“服务至上”的营销理念,细分营销市场,开展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尤其是极具裂变效应的网络营销,及时调研汇总社会需求信息,制定更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

四是扩大新技术应用。面对疫情常态化的局面,云展馆、云景区、云媒体等的出现,为文旅活动参与者提供云服务成为常态。因此,目前河南黄河旅游文化区各地亟须协同工作,尽快建立公共旅游文化资源数据库,为河南黄河旅游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创意源泉、市场空间和交流平台等。在日常应用方面,要发挥信息科技企业优势,在合规合法的前提下,開发旅游文化小程序、主页、APP等信息化产品,并通过抖音、快手、B站、微博等平台实现快速推送,进一步丰富导航及地图软件的旅游文化资源导引,充实资源内容,方便旅游文化参与者的使用。在开展研发过程中,多进行用户体验调查,例如针对旅游文化活动中年轻群体求新、求变、爱参与、爱分享的特点,可以多进行合拍、换装、造型等参与性较强的设计,并针对个人分享平台的技术标准,进行调整适应。

(三)深挖资源突出地域特色

一是要开发出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新产品。鼓励旅游文化企业融合民间工艺、工业制作、商品交易、科普教育、文化美学等诸多元素,开发与时代消费需求相融合的,蕴含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和现代手工技艺的旅游文化产品和文化创意产品,扩大旅游文化产品的时代感染力和国际影响力。积极推动旅游文化与科技教育深度融合,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增加旅游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延长文化旅游产业链,提高旅游文化的产业附加值,不断扩大河南黄河旅游文化产业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二是在政策制定、项目规划、基础研究等方面加大投入,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和水平。例如,2021年4月,由郑汴洛三市市长联合提出的郑汴洛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提出了“三座城、三百里、三千年”的品牌理念,分别突出郑州的古国神秘、洛阳的隋唐盛世和开封的大宋繁华,共同形成了黄河文化的精品缩影。通过资源调配和整合,形成规模效应,树立起河南黄河旅游文化的品牌旗帜。

三是打造河南黄河旅游文化非遗传承区。河南具有非遗为旅游精品、绝品和极品的潜质,进行深度开发的市场前景非常广阔。可以继续通过深化“中华之根”“少林武术”“太极之乡”和“老家河南”等特色文化品牌,以品牌促进开发,以开发传承非遗,进而突出河南黄河非遗的文化特色,为旅游文化发展营造更广阔的空间。

本文为2022年度河南省软科学项目:基于产业链视角的河南黄河文化产业化路径研究(编号:222400410328);基于协同视角下河南黄河流域城乡发展研究——以黄河大保护关键任务为中心。(作者单位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旅游与会展学院)

作者:安磊

文化产业化发展论文 篇2:

“一带一路”视域下我国民俗体育文化产业化发展路径探索

摘要: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民俗体育文化产业也迎来了发展的契机,“一带一路”是助力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体系,并且也是加强中国与其他国家合作共赢的途径。基于此,文章将提出几点有利于推动我国民俗体育文化产业化发展的路径。

关键词:“一带一路”视域;民俗体育文化产业化;发展路径

引言:当前,全球化进程加快,这也为我国的经济、政治以及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助力,通过“一带一路”,我国加强了与国际之间的交流互动,并且开展了许多合作共享内容,这些有利于实现互利共赢。所以,我国要坚持“一带一路”,加强与沿线国家的交流合作,以期获得巨大的物质财富和文化财富。

一、“一带一路”简介

“一带一路”主要是以合作为中心的发展模式,主要是加强沿线国家的合作,进行经济贸易往来、文化交流等方面,搭建区域合作互利平台,共同打造经济发展、政治互信以及文化事业包容发展的命运共同体,对沿线国家的发展都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二、“一带一路”视域下,我国民俗体育文化产业化发展路径

1.加强沿线国家交流互动,为民俗体育文化产业化发展提供助力

要想促进我国民俗体育文化产业化发展,那么我们就不能将发展的空间局限于中国本地,而是要开拓海外市场。文化产业是助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产业,那么,可以以此为基础,借助“一带一路”,加强和沿线国家的交流互动,通过交流了解和学习沿线国家发展民俗体育文化产业的方式和方法,并且根据本国的实际发展情况进行总结,探索出真正有利于我国民俗体育文化产业化发展的策略。比如,我国可以深入了解其他国家的体育文化需求,并且综合我国的文化价值和内涵,创设出独特的体育文化产品,获得良好的海外市场效益。再者,还可以全力推广我国的民俗体育文化,通过我国的自主品牌来吸引其他国家的合作,发挥“一带一路”对促进我国民俗体育文化产业化发展的价值和作用。

2.加大对民俗体育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力度,助力其实现产业化

创新是任何时代都不会改变的话题。我国民俗体育文化作为我国体育文化领域中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具有民俗特色的体育文化,近年来受到了我国和其他一些国家的推崇和喜爱。那么,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以及人们需求量的不同,我国相关文化产业需要助力民俗体育文化产业创新发展,进行产业优化调整升级,实现产业化发展。除此之外,我国还可以借助“一带一路”,和其他国家的体育文化产业加强合作和交流,比如,我国可以派遣文化产业相关人员组成调研考察团队,去到国外一些知名体育文化企业开展具体的考察活动,学习国外知名体育文化产业的营销方式和策略,整合其发展优势,然后做到国内外民俗体育文化产业的有机融合,助力我国民俗体育文化朝向产业化方向迈进。因此,我国相关文化企业一定要紧抓对外交流和合作的机会,不要仅仅将发展的眼光局限在国内,要懂得开辟更加广阔的发展市场,这样才有利于助力我国民俗体育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实现产业化。

3.开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模式,助推我国体育文化产业化发展

为了实现我国体育文化产业化发展,我国可以以“一带一路”为发展途径,既可以借助“一带一路”寻找发展的空间,还可以探索一些有益于我国民俗体育文化发展的资源和信息,将一些符合我国体育事业发展需求的内容融入其中。同时,“一带一路”国家还可以发挥辐射效应,加大宣传力度,争取吸引世界范围内的更多国家参与民俗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这样不同的國家都会从中获取一些利益,有利于加强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有利于构建和平发展的新世界。除此之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还可以发挥合力,共同投入资金、场地、人员等资源,开办一些规模较大的民俗体育文化产业活动,邀请不同国家的体育文化产业公司或者其他主体参与该活动,在活动期间,我国作为主办方需要联合“一带一路”其他国家对民俗体育文化进行详细的介绍,同时还要分析民俗体育文化产业在未来行业发展中的前景和趋势,让更多的民俗体育文化企业树立正确的发展意识,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助力我国民俗体育文化实现产业化。与此同时,还可以设置具体的交流环节,如果一些企业对于民俗体育文化产业化发展存在着一些问题和误区,主办方以及“一带一路”的其他合作国家需要进行详细的解释,并且还要提供一些有效的发展意见和建设性建议,以期助力我国以及其他国家的体育文化事业实现产业化,朝向红红火火的方向发展。再者,还可以借助广告代言来加大体育文化产业化的宣传力度,为我国民俗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助力和支持。

结束语: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借助“一带一路”这一平台和渠道,拓宽发展范围,将发展的眼光放的更加长远。同时,我国的一些知名体育文化企业也要树立正确的发展意识,根据企业的实际发展状况制定相应的发展策略,助力我国民俗体育文化产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韶光.“一带一路”视域下我国民俗体育文化产业化发展路径探索[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9(12):81-82.

[2]徐凯, 田章飞. "一带一路"倡议下民俗体育文化的产业化发展路径研究[J]. 黑河学院学报, 2018(7):60-61.

[3]冯文昌, 蔺丽萍, 邢国福. "一带一路"视域下我国体育旅游发展研究[C]// 2015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 0.

作者单位:百色职业学院

作者:佟海亮

文化产业化发展论文 篇3:

供给侧视角下武山旋鼓文化产业化发展研究

在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的背景下,甘肃武山旋鼓文化产业需要突破固有的发展模式,形成有效供给,在实现文化传承的同时,推动武山旋鼓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

文化产业的竞争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竞争的重要内容,我国在党的十八大就明确了文化强国的突出地位,需要进行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改革。我国“十三五”规划也提出,到2020年文化产业要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而对于高质量的文化产品,要解决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

甘肃的旋鼓文化是当地特有的一种传统民族文化,现主要集中在天水武山一带。旋鼓文化渊源流长,旋鼓文化最早起源于周朝一直留存发展至今。旋鼓是一种打击乐器,由民间艺人用羊皮手工制作而成,其造型像扇子,外形美观,除乐器用途外,它还具有很好的收藏价值。旋鼓舞由旋鼓发展而来,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2008年6月,旋鼓舞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武山旋鼓舞多次在国内各种大型文化艺术活动中进行表演,还应邀代表国家在日本和韩国表演。旋鼓文化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它带给人们精神方面享受的同时,作为文化产业又能推动经济的发展。但近些年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武山旋鼓文化的继承人越来越少,这不但影响了旋鼓文化的传承,同时也不利于旋鼓文化产业的推进。文化是软实力,近些年我国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激发出武山旋鼓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从供给侧的角度出发,在精神文明推进的同时,实现这一传统文化产业高质量的发展。

二、发展旋鼓文化产业意义重大

文章采用实地走访和问卷调研相结合的方式,获取有关旋鼓文化产业发展的数据,从而了解到武山旋鼓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本次调研的时间是2018年7至9月份,实地走访的地方主要有武山县的洛门镇、马力镇和滩歌镇。问卷调研针对的人群广泛,共发放100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993份。

在调研中发现,除当地人以外,绝大多数人对旋鼓文化不了解,甚至是没有听说过,但他们当中很多人都表达了对这一传统文化非常感兴趣,希望能和这一传统文化有碰触的机会。在填写问卷的过程中,通过简单了解,人们普遍认为,像旋鼓文化这样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传统文化,是值得好好传承和发展下去的。人们认为旋鼓文化能够充实人们的精神生活,并且意识到传统文化和产业融合的意义,旋鼓文化产业的发展,能为经济建设增添动力,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统一的表现。文化是一个社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旋鼓文化产业化发展的进程,将是一个文化促产业、产业促传承的相辅相成过程,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要求,是时代进步的表现,是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

三、现阶段旋鼓文化产业發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数据来源:通过问卷调查整理而成

(一)人们意识不到传统文化的价值

在问卷调查中,人们回答目前旋鼓文化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多项选择题),更多人认为影响该文化产业发展的因素是人们的意识不足。这是一个普遍现象和问题,很多人意识不到旋鼓文化的真正价值,不知道这种传统文化的留存发展对国家和民族的深远意义。正因为旋鼓文化长期得不到人们的普遍重视,所以其产业发展就受到了影响。

(二)缺少继承人

调查中,人们还认为没有足够的继承人,这也是影响旋鼓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近些年,旋鼓手工制作艺人以及旋鼓舞表演者收入一直相对低下,并且旋鼓文化相关产业发展也缺少足够的资金,这些困扰都导致继承人逐渐地减少。没有足够的继承人,旋鼓文化的传承以及该文化产业的发展都受到桎梏。

(三)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相冲突

近些年,随着现代多元文化的冲击,人们的观念不断转变,很多人热衷于现代西方文化,而忽视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人们倾向于现代文化的娱乐性,而没有看到民族文化的内涵与价值。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忽略和不重视,让传统文化逐渐流失。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传统文化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受到限制,旋鼓文化产业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发展缓慢,产业发展模式陈旧单一,不能形成有效供给。

四、供给侧视角下武山旋鼓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对旋鼓文化的宣传力度

旋鼓文化是民族文化的瑰宝,但这一文化遗产存在着在当地发展缓慢、外界并不了解的问题,旋鼓文化面临传承的危及。应通过多种方法、途径,宣传武山旋鼓文化的价值,如拍摄电视纪录片进行播放,制作发放宣传册,以及借助网络、报刊杂志等渠道,让更广泛的人们了解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大力培养人才

人才的稀缺导致文化传承受到影响,人才稀缺也导致生产要素不足,形成旋鼓文化产业化发展的困境。旋鼓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该文化产业发展的持久动力。近些年,由于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这一传统文化受到了不小影响,旋鼓文化的传承人数量渐少。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着一个民族文化的象征和底蕴,有必要长久地保护和传承下去。因此,应采取多种形式和方法,培养更多的旋鼓文化的接班人。

(三)创新产业发展模式

保护传统文化不是一成不变,而要在发展空间上有创新和变革。创新是为了更好地保护传统文化,让其更具生命活力。要突破目前的“呆滞”供给,实现有效供给,拓宽旋鼓文化产业的单一发展模式,向多元化方向不断挺进,才能激发出更多的市场需求。可以与企业、学校等部门合作,增加旋鼓舞的商演场次;打破地域限制,让更多人接触到旋鼓文化,培育市场的新需求;推进武山旋鼓文化与旅游业的不断融合发展;利用旋鼓这一民族传统乐器的娱乐性和观赏性,增加旋鼓的销售渠道,创造消费动力等。

(四)加大对产业的扶持

旋鼓文化产业化的推进,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武山当地政府对这一文化产业一直在给予扶持,但还需要政府继续加大扶持力度。同时,还需要吸引大量投资,来解决该产业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从而推动和保障旋鼓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作者单位:兰州财经大学陇桥学院经济贸易系)

基金项目:兰州财经大学陇桥学院创新创业项目《供给侧视角下武山旋鼓文化产业化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18012703。

作者:王敏 王媛 高永丽

上一篇:特许经营合同法论文下一篇:大企业案头税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