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换形式造句管理论文

2022-04-20

现初中英语新教材,内容贴近现代生活,富有较强时代气息,涉及题材广泛,其中许多鲜活的人与事能够引起学生思想情感的共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新教材还有一个明显特点——词汇量大,每个单元约七、八十个单词与短语,因此记忆词汇自然成了学生的艰巨任务。而记忆单词却是一件让学生普遍感到头痛的事,面对如此庞大的词汇系统,他们不知所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变换形式造句管理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变换形式造句管理论文 篇1:

随文小练笔,让作文教学不再孤立

《浙江省中小学学科教学建议》中的小学语文教学建议指出,“作文教学立足于让学生从敢于表达到善于表达。起步阶段应放手让学生独立写作,尽量少干预,不说教……作文要有一定的速度,小练笔尽可能当堂完成”。随文小练笔就是课堂小练笔的一种,充分符合了“让学生从敢于表达到善于表达”,“尽可能当堂完成”这一理念。随堂小练笔以其“形式灵活、易于动笔、随堂完成”的优势被很多教师运用,可谓是“作文快餐”,简单而且实用。

然而,怎样找准练笔的点,让练笔的效果充分体现出来,是随文小练笔成功与否的关键。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尝试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有机地结合,就文取材;把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和对语言的理解、积累、运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简单、有效的随文小练笔。

一、随文练笔,从遣词造句开始

随文练笔,从何练起?字、词、句、段、文。抛开字的学习不说,让学生从遣词造句练起,这样才能为成段成篇的习作打下基础。造句是一门艺术,它在一定的语境中理解和运用词语,是阅读教学中最基本、最常见的语言训练方法,也是练笔的起点、作文教学的基础。

1.结合生活实际,情境造句

语言从生活中来,又用来描写生活,一般而言,让学生练习造句的词语都会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由于学生知识能力的限制,相关的情境往往难以一下子展现在学生面前,因而有许多学生对造句还会感到无话可说。对此,教师要做的是沟通词语与生活情境的联系,引导回忆相关情境,进而运用词语描述情境。

下面是于永正老师教学《狐假虎威》的片段,他这样引导学生用“管理”造句:

师:大家看看“管理”这个词在哪句话里?

生:“老太爷派我来管理百兽……”

师:咱们班张明是干什么的?知道吗?

生:张明同学是我们班的图书管理员,是管理图书的。

师:你们的家长是干什么的?

(有一个学生说他爸爸是交通民警)

师:交警是干什么的,知道吗?

生:管理交通的。

师:能不能根据你家长的工作,用上“管理”说一句话。

生:我爸爸是交通警察,他是管理交通的。

有效地沟通语文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的遣词造句变得轻松自如。

2.利用课外知识迁移,遣词造句

现在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已远远超过我们小时候的阅读量,每个小学生的大脑中都或多或少存储了一些文章句段,这些句段如果不加以迁移、再现,大多会在不知不觉中被遗忘。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唤醒、调动学生的这些知识储备,让学生回忆自己在什么地方看到过这个词语并将其迁移造句。如有些词在教材中是第一次出现,可学生在课外阅读的书上早已见过,当学生正好要用这些词造句时,也可以让学生从读过的书中去回忆一个句子,再写下来。通过这样一个练笔的过程,学生在课外得来的句子就顺理成章地变成自己的句子了。

3.创设情境,现学造句

有些词语由于缺乏相关情境,或者语义抽象,如果直接让学生造句,他们往往感到困难。对此,教师要注意运用课堂,随机创设情境,再让学生造句就容易得多了。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二年级上册的《我们成功了》一文时,让学生用“不约而同”造句:

师:喜讯传来,文中写人们不约而同地干什么?

生:喜讯传来,人们不约而同地涌上街头,庆祝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

师:刚才老师话音一落,你们都不约而同地干了什么?(做举手的样子)

生:刚才老师话音一落,我们不约而同地举起手来,想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师:啊哎,今天老师真开心,我给你们唱首歌吧!(学生立即鼓起掌来)

师:谁能根据刚才的情境,再用“不约而同”写个句子,请同学们在本子上写下来。

生:(读句子)听说老师要唱歌给我们听,我们不约而同地鼓起掌来。

教师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的遣词造句不再困难

4.抓关联词,练习造句

运用关联词也是在习作中连词成句的常用手法,所以关联词的造句也是练笔时必不可少的。如“不但……而且……”“无论……都……”“虽然……可是……”等等,用这些关联词练习造句,能让学生的思维变得严密,富有逻辑。

二、抓住文本契机,随文练笔

有了遣词造句的基础,教师再从课文中找出合适的训练点,让学生随文练笔,写写小片段。

1.抓精彩词语——拓展内涵

课文中有些重点词语是语言形象、语言情感、语言技巧的聚集点,教师可引导学生想象、挖掘其形象内涵,感悟、理解其情感内涵,让学生拓展词语,进行练笔。如五年级上册《青山处处埋忠骨》一文中写道: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我这样设置小练笔:

师:远赴朝鲜的儿子与自己永别了,强忍悲痛的主席对儿子充满了深深的“眷恋”,主席在眷恋什么?我们仿佛听到主席的心声,请同学们动笔写下来。

(下面是一位学生的习作实录)

“岸英,我儿,我多想再摸摸你的脸,听你叫我一声父亲。可是我摸不到了,也听不到了。岸英,我儿,我多想摆上一张桌子,咱父子俩一块吃吃饭,说说话,可是你等不到了。岸英,我儿,我多想再为你披上一件衣服,为你抵御些许的寒冷,可是再也不能了……”

师:写得多好啊,主席对岸英的无限眷恋让我们真实地感受到了主席作为一个父亲对儿子的浓浓的父爱。

通过对“眷恋”的拓展练写,给予学生的已不再是抽象的意思,而是具体的情景,丰富的情感, 笔尖真情的流露了。

2.抓文中省略号——想象充实

文中的省略号本身就告诉我们,作者在这里还有没写完的话语或没写出来的内容。这一个个省略号正像是一声声在召唤我们对文本进行续写充实的号角,而这些省略号前面的文句又往往为我们的续写指引了方向,或提示了续写的内容。

如三年级下册《荷花》一文中有这样一句:“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教师可让学生通过想象,直接续写小鱼会做什么样的好梦。学生结合自己的美梦,再结合小鱼的活动,不难写出一个个美好生动的梦来。

又如,我在教学《可贵的沉默》一文时,有这样一处省略号:孩子们沉默着,我和孩子们一起沉默着……

我抓住这个省略号让学生练笔。

师:沉默是什么意思?

生:沉默就是不说话了。

师:他们沉默了,不说话了,都在想些什么呢?如果你就是他们中的一个孩子,请你动笔写下你沉默时想的话。

(下面是一位学生的小练笔)

是啊,爸爸妈妈的生日是什么时候呢?我可从来没听他们说起过,我也没见他们庆祝过一次生日,我更没送过他们一件生日礼物。可他们却总不忘给我过生日,我有时还嫌他们送的生日礼物不够好,我真是太应该了。

省略号给练笔创造了一个充满想象的空间。

3.抓文章插图——妙笔再现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图文并茂,不少课文都配有插图,这些插图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也给我们的学生提供了无限想象的空间、习作的空间。三年级下册的《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前后两幅迥然不同的插图,第一幅是美丽的小村庄,第二幅是洪水里的小村庄。可利用插图,让学生观察并想象,动笔再现小村庄的变化,特别是小村庄在洪水中惨不忍睹的遭遇,感受人们不爱护环境带来的严重后果。

根据插图的种类,我们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或启发学生生动具体地叙事,或栩栩如生地写景,或神形兼备地写人,或身临其境地谈感受……一个个画面虽然只是一个个瞬间的、静态的展示,但通过学生的想象、思维的延伸,能捕捉到画面以外的更广泛的空间,让画面在学生的笔尖动起来、活起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想象欲望,丰富学生的习作材料。

4.抓精典段落——学习仿写

不管是精读课文,还是略读课文,都能找到一个个练笔点,是否每个练笔点都是必要的呢?不是的,练笔不在多,而在于精,找到文本的经典段落、精彩片段让学生练笔,就是符合了让学生精练这一点。儿童有着天然的模仿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可让学生反复品读、咀嚼,让学生感受文本独特的语言美,基于对文本深深的欣赏、感悟,激起表达的欲望、写作的兴趣。同时,教师要适当点拨这些段落的语言特点让学生模仿练笔,起到现学现用的效果。

四年级下册的《桂林山水》一文中,作者用了三个重点字“静、清、绿”来描写漓江的水的特点,用排比的句式来将这三个特点写得淋漓尽致。课堂上可通过引读、男女生对读、同桌合作读等形式让学生感受漓江水的美,同时感受文本的写作方法,然后让学生仿照文本的写法,抓住景物的特点,仿写其他景物。请看一位学生的仿写片段:

秋天,校园里的桂花开了。校园里的桂花真多啊,仿佛那是天上的繁星在此集会;校园里的桂花真香啊,香得吸引了无数学生驻足停留;校园里的桂花真甜啊,甜得可以让我感觉到桂花蜜汁就在我口中流淌。

这样的仿写学生得心应手。

5.抓有意思的片段——个性改写

相同的内容可以用不同的形式来表达,如用不同的角度来叙述,用不同的体裁来描述等,抓住一些有意思的学生感兴趣的片段,让学生进行这方面的个性改写,也是一种对文本的再理解、再创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写作创新能力。如三年级下册的《太阳》是一篇科学性说明文,文中通过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等方法,科学地介绍了太阳的特点及太阳和人类的密切关系,具有很严密的科学性。在这里,教师可选择一个段落让学生通过变换角度,用太阳自述的口吻,结合课文的材料,融合自己的语言生动活泼地表达出来。这样,学生不仅吸收了文本语言,还加入了自己的语言,是对文本的再利用、再创造。

6.抓文本空白点——想象发挥

许多文章的作者在经意与不经意间会留下一些文本的空白,给读者留下一个思维空间、想象空间、填补空间。教师可以找准这些空白点,让学生进行补充练写。

如《检阅》一文中有两句对话:“‘这个小伙子真棒!’一名观众说。‘这些小伙子真棒!’另一名观众纠正说。”在这里,为什么说这个小伙子真棒?这些小伙子真棒?课文写得含蓄而简单,这里给学生留下了一个很不错的补白空间,是个练笔的好契机。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与文本进行对话,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唤醒了他们沉睡的创造潜能。长此以往,学生的写作能力必然会迅速提高。

7.抓文本单薄处——添枝加叶

课文中的描写有详有略,有些片段写得具体,有些片段却显得单薄,就像是一棵大树,只有主干,没有枝叶。这些地方是我们可以用来练笔的绝妙点,通过充实丰盈、添枝加叶,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挖掘,也加强语言的训练运用。

三年级上的《孔子拜师》一文可抓住“风餐露宿、日夜兼程”进行添枝加叶似的小练笔:

孔子走累了,他______;渴了,他;饿了,他______;天空中刮起了狂风,他______;下起了暴雨,他______ ;天蒙蒙亮,他______ ;夜深了,他______……正是这样,孔子______,______ ,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通过对文本的添枝加叶,孔子的形象更加真实丰满了,文本也由抽象变得更生动具体了。借助具体情境描写人物,也是对学生习作的一个训练积累。

8.抓文本动情处——真情流露

文本中体现了作者的情感,在教学中,学生通过入情入境地阅读,也会被文中的人、事、物、景所感染,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这时,也是让学生进行随文练笔的最好时机。如三年级下册《妈妈的账单》中写道:

小彼得读着读着,感到羞愧万分。

插入小练笔:读着读着,彼得想起了,感到万分羞愧;读着读着,彼得想起了,感到万分羞愧;读着读着,彼得想起了,感到万分羞愧。

又如教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时,教师动情地读着:我们如约捧着鲜花,接到的却是爸爸那覆着国旗的遗体。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血……

插入小练笔:爸爸,我多想再 ,您听见了吗?爸爸,我多想再,您听见了吗?爸爸,我多想再,您听见了吗?

这是文本的动情处,学生可以通过小练笔来表达自己对“爸爸”的深深思念和无限敬爱。练笔让学生真情流露。

9.抓文本结尾——合理续写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篇文章的结尾往往蕴含着下一篇文章的开始,让学生在文本结尾处续写练笔,这既是对文本进行读的延续,也是对文本进行创作的延续。

有些文章的结尾储蓄深沉,有些结尾结而不断,有些结尾带有悬念,有些结尾留有很大的想象空间。可让学生在结尾处练笔,充分展开合理的想象,享受自由创作的乐趣。

总之,在课堂上抓住一个个合适的训练点,通过多种形式的随文练笔,加强读与写的相互促进,拓展学生思维,为学生自由表达创造了宽松的氛围,为学生的写作打开了大门,为成篇习作打下了基础。随文练笔,让习作不再孤立。

(责编侯艳星)

作者:杜丽敏

变换形式造句管理论文 篇2:

新课程理念下的词汇教学之我见

现初中英语新教材,内容贴近现代生活,富有较强时代气息,涉及题材广泛,其中许多鲜活的人与事能够引起学生思想情感的共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新教材还有一个明显特点——词汇量大,每个单元约七、八十个单词与短语,因此记忆词汇自然成了学生的艰巨任务。而记忆单词却是一件让学生普遍感到头痛的事,面对如此庞大的词汇系统,他们不知所措。因此,如何激发、调动学生记忆词汇的积极性,如何帮助学生高效、持久地记住所学词汇?唯一的途径就是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

一、注重词汇教学的艺术

(一)利用字母和字母组合的读音规则,掌握单词的拼写形式。词的读音和拼写形式是词存在的基础,是各个词相互区别的第一要素。在词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音和形的统一与结合,使学生把一定的音与可能对应的形联系起来,又把一定的形与可能对应的一定的音联系起来,通过反复练习在大脑中建立起来一类词的音、形模式联系,如让学生把长元音[i:]和she,see,sea,piece等单词中的元音字母及元音字母组合的形联系起来。

(二)利用具体情景掌握单词的读音和语义。具体情景指的是生活情景、模拟情景、表演情景、直观教具情景、想象情景,在具体情景中教单词、学单词,不但可以克服孤立记单词容易遗忘的缺陷,而且能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单词的能力,使其学会在交际中使用单词。

(三)教新词的艺术。介绍新词汇(让学生先不看书,看教师示范表演。):1.翻译法。把单词写在黑板上,然后译成汉语介绍给学生,这样教单词既快又简便,适合初中一、二年级学生。2.直观法。利用实物介绍新词汇。

二、创设情景(situation)和语境(context)

如在学beautiful时,就可联想起handsome,ugly。老师可向学生提出假设:Because of her look,he loves her.然后老师要求学生进行信息反馈:Is she beautiful or ugly?学生理解后,会带着喜悦的情绪回答beautiful。老师把人称代词her变换成his,he变换成she,学生会回答handsome。老师如果向学生提出假设:In spite of her look,he loves her.然后老师提出问题要求学生进行信息反馈:Is she beautiful or ugly?学生理解后会带着不满意的情绪回答ugly。

三、在大量应用中掌握词汇

中国人大规模地学习英语,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但他们当中大多数人的努力都白费了,在花了数十年的不懈努力之后,仍然读不懂原文书报,看不懂原文电影、电视,做不到深入交流。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们并不是生活在一个有利于学习英语的环境中。另外,由于缺乏实践,即使是学会了的词也会被逐渐遗忘。

为了人为地造就一个用外语思维、表达、交流的小环境,避免遗忘或尽量少忘,我认为可以通过会话、作文等措施,使枯燥无味的词汇变得生动、形象丰满起来,从而实现反复运用,巩固对所学词汇的记忆。作为外语会话和写作的一项基本功,我认为应特别重视造句练习的作用,因为如果连简单的造句都有困难,那么会话和作文就完全无从谈起。下面我作一些简单说明。

(一)充分重视造句练习法。在造句之前,学生有必要弄清所学词汇的解释,研读教材和词典给出的例句,然后通过模仿例句,灵活而有规律地变化部分句子成分,就可以造出富有创造性的句子了。句子是承载词汇所包含的意义和句子的语法结构所显示的意义的载体。记忆典型例句并辅以造句等实践训练,永远比单纯记忆孤立的单词好得多。学习词汇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有一天能使用外语进行交流。因此,造句练习是从学习语言过渡到应用语言的必要途径。过去,许多教师和学生对造句教学法很不重视,而我认为造句是记忆、积累和掌握单词的最好方法。

(二)加强作文教学与练习。作文历来是锻炼和检测一个人遣词造句、有章法地表达自己能力的最有效方法之一,教师应当在英语教学中积极认真地运用和贯彻这一原理。同样,在作文问题上也存在基本词汇教学问题,即时间分配与效率的问题。作文教学是非常耗费时间的,但它提高学生词汇量和语言能力的效能和效率是很高的。这一点我们应充分认识。

同时,作文本身就是语言应用的一种方式,因此作文本身既是教学手段,又是教学目的,值得充分重视和大力推行。

(三)生动活泼地开展会话教学。会话能够巩固和提高学生的语言掌握和运用水平。外语会话既是一种具有极大激励作用、兴趣盎然的练习手段,同时又是语言应用方式的一种,也就是说,它既是教学手段,又是教学目的,因此应当充分重视。

四、课堂上词汇检查形式应灵活多样

若检查形式一成不变,学生厌倦了,势必会抑制学生的思维。因此,教师应摒弃以前老师说汉语、学生说英文单词的做法,采取多种形式,不拘一格。如幻灯片打出释义,即给出单词内涵与外延的方法,要求学生猜出单词,这样做不仅有助于学生用英语思维,而且可在学习新单词的同时,帮助学生复习原有词汇。我还常采用在不改变原意的条件下在句子中进行同义替换的形式,增强了学生活学活用语言的能力。形式的多样化,富有创意、独具匠心的设计,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也激发了他们的参与意识。学生踊跃发言,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五、适时归纳,帮助学生构建词汇体系

教材按单元顺序和字母顺序来编排词汇,这样略显“杂乱无章”,不便学生记忆。记忆实际上是信息的输入、存储、编码和提取过程。如果把单词仅看成一个个彼此孤立的语言单位来学习,那就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记忆难度大。正如仓库管理一样,如果放进东西时是杂乱无章的,取出时必定相当困难;相反,如果你对东西加以分门别类,开始存放时似乎困难一点,取出时就相当容易了。

总之,教师应从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语言综合能力的目标出发,考虑如何鼓励学生观察、提问、归纳及独立地进行创造性思维,亲自发现规律。“教无定法,教学有法,贵在得法”,也就是说教师要结合自己班级的实际,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具体需要备课,有创造性地灵活运用教育教学理论及各种方法高效地组织课堂教学,努力达到最佳词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于红梅.英语词汇教学的思维效应.

[2]张宏英老师外语教学艺术初探.

[3]邱育明.英文单词记忆新概念.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4.

作者:吴 燕

变换形式造句管理论文 篇3:

借助以读促写提升写作能力

摘要:以读促写是提升学生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小学语文教学中,要通过读写交融、以读促写的方式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丰富习作语言、在阅读中习得习作表达、在阅读中穿插习作实践,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小学生的习作水平。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读写交融; 以读促写

新版《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生的习作在谋篇布局、遣词造句、情感表达这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写作能力是十分重要的。读与写是人们学习语言过程中的两大途径,这两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读与写的过程是语言输入与语言输入的两个过程,这两者之间需要进行有效的转化,这样,才能提高语言学习的效率。在“学为中心”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要通过读写交融、以读促写的方式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

一、借助文本阅读,积累习作语言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小学生没有掌握大量的词语和句子是不可能写出生动的作文的。现在,小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语言贫乏的现象是比较突出的。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都是以主题阅读的形式来呈现阅读内容的,因此,在语文文本阅读的引入阶段,教师要善于让小学生在第一次接触文本新词汇时,通过主题词汇拓展的形式引导他们进行语文词汇的储备,这样,不仅可以为他们的文本阅读扫清障碍,而且可以帮助他们积累写作语言,从而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一)在阅读中积累优美的词语

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课文中存在优美的词语,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这一些优美的词语进行积累。

例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这一篇课文中,作者在描写西沙群岛景色的过程中运用了 “五光十色、成群结队、瑰丽无比、四脚朝天、相互交错”等四字成语,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在阅读中明白这一些成语的意思,并且要让他们把这一些词语进行摘抄和背诵。

(二)在阅读中积累典型的句子

在一些课文中,作者对事与物的描写之所以生动,主要是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课文中这一些典型的句子进行积累。

例如,在《秋天的图画》(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这一篇课文中,有这样一个句子:“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在这个句子中作者运用了多重修辞手法,其中的描写给人以诗一样的美感。小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对这一些句子进行积累,能使他们领悟各种修辞的表达方法。

二、借助文本品读,习得习作表达

小学生在进行写作的过程中,往往是写到哪里算哪里,缺乏条理性与技巧性。写作技能又属于策略性知识,光靠教师的讲解与灌输是达不到很好的效果的。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是小学生进行写作学习的有效范本。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以语文教材中的课文为例,引导小学生在读中感悟语文的写作技巧,这样,就能够把写作技能的培养渗透到语文阅读教学之中。

(一)在阅读中习得“遣词造句”之法

小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往往是用词重复、句式单调,因此写出来的文章十分枯燥乏味。遣词造句能力是写好语文文章的重要前提,在人教版新课标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一些课文用词准确、句式灵活,因此,教师要善于对文本中的这一些精彩词句进行挖掘,并且引导小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习得“遣词造句”之法。

例如,在《记金华的双龙洞》(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中,有这样一个句子“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这句非常精彩。在教学时,教师就抓住这句引导学生进行品读,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对于句子中的四个“时而”带来的表达效果进行有效感悟,从而在这个过程中习得文章的“遣词造句”之法。

(二)在阅读中习得“谋篇布局”之法

小学生的写作往往缺乏条理性,培养小学生写作过程中的谋篇布局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写作中的谋篇布局是隐性的,是隐含于语文文本之中的,并不能够在短时间内被小学生感知。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在小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分析语文文本的结构特点与布局特点,培养他们驾驭篇章结构和把握文章中心的能力,这样,就能够让他们在阅读中习得“谋篇布局”之法。

例如,在教学《将相和》(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这一篇课文时,当小学生对课文内容通过阅读有了深入的理解与把握之后提问:“这一篇课文主要写了哪三个小故事?这三个小故事之间存在怎么样的关系?”然后,通过相应的问题引导小学生通过问答的方式来概括每一段的段意,在此基础上呈现课文的主要信息点。最后,根据课文信息点向学生呈现课文结构图。在这张图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对课文内容展开复述。这样,在文本复述的过程中,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而且有效地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把握了文本的基本结构。

三、借助随文练笔,穿插习作实践

读与写虽然是语文实践的两种形式,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两者之间是完全分离的。教学中,我们要有相融意识,要引导学生在读中积极文本语言、感受文本表达的同时,要注重写法的迁移,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在“读写结合”的过程中习得文本的表达方法,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促进对文本阅读的深化。

例如,在教学《黄山奇石》一课时,在引导学生对“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等奇石进行想象练笔时,不能仅仅局限于内容的交流,而要引导学生同时关注作者在描写“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等奇石表达上的秘妙,既要“读”出这一些奇石的形态特点,又要品出作者之所以能传神地写出这一些奇石的特点,在于作者的亲身体验、仔细观察,在于写作时运用巧用拟人和比喻等修辞。然后,引导学生采用以上的写作手法进行练笔。这样,就能够让学生在读写交融的过程中更好地做到读与写这两者之间的相互促进。

参考文献:

[1]姜华.基于小学语文文本阅读教学的实践[J].语文教学通讯,2010 年第 8 期。

[2]朱晔菲.例谈读写结合的小学写作教学[J]. 教学月刊·小学版(教学管理) 2014年5期。

作者:骆海丽

上一篇:学生作文思路管理论文下一篇:同宗小调歌词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