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机关文明执法研究论文

2022-04-27

作者简介:陈荣昌(1983-),男,汉族,江西赣州人,南昌大学法学院11级诉讼法硕士研究生。【摘要】近段时间再次曝光的一系列冤假错案——从河南死刑保证书案到浙江张氏叔侄涉嫌强奸案,再到河北省赵艳锦涉嫌故意杀人案等案件又再次强烈刺激着公众对法律公信力的内心评判。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公安机关文明执法研究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公安机关文明执法研究论文 篇1:

规范执法行为 建设法治公安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研究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描绘了建设法治中国的宏伟蓝图,揭开了建设法治中国的新篇章,为建设法治中国提供了明确、清晰的方向和道路。建设法治公安是建设法治中国的具体体现,是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监督各部门、各警种规范执法行为、依法办理案件,指导民警正确执法、规范执法和高效执法,努力提高执法的规范化、专业化和标准化水平,是天津市公安局法制总队的重要职责之一。因此,在当前形势下,如何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如何规范执法行为、建设法治公安,成为依法治国背景下,社会最关注、人民最期盼的热点问题和时代课题之一。

一、建设法治公安的重要性

建设法治公安就是要牢牢把握推进法治中国建设这一总体目标、依法治国这一治国理政基本方式;就是要紧紧围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这一价值追求、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这一公安执法工作的生命线,增强法治意识、坚定法治信仰、践行法治原则,在每一起案件办理、每一个执法环节上都能体现社会公平、彰显法律正义。建设法治公安对于深化执法规范化建设、推进依法治国、促进公平正义、推进平安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1建设法治公安是深化执法规范化建设的必然要求。郭声琨部长在全国公安厅局长会议上提出,大力推进基础信息化、警务实战化、执法规范化、队伍正规化建设,着力提升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能力和水平,不断开创公安工作新局面。执法规范化建设是“四项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但从总体上看,执法规范化建设仍然处于夯实基础的阶段,执法不作为和执法不敢为、不勇为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还比较突出。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靠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必须靠大力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建立健全科学完备的执法制度体系,建立健全系统严密的执法管理体系,建立健全严格规范的执法责任体系。要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最根本的是要增强全体民警的法治意识和法治信仰,加快建设法治公安。唯有如此,才能推动执法规范化建设普遍、持续地开展,切实回应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新期待和新要求。

2建设法治公安是推进依法治国的必然选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把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纳入到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当中。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揭开了法治中国建设的新篇章。在整个国家法治建设的过程中,公安机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担负着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职责,是国家法治进程的推进和保障力量,公安机关的法治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整个国家的法治水平和文明程度。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依法治国、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各种矛盾和问题集中出现,公安机关面临着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新形势新任务,面临着人民群众对公安机关工作的新期待新要求,只有准确把握依法治国的总要求,牢牢抓住建设法治公安的新目标,才能担当起建设法治中国的重任。

3建设法治公安是促进公平正义的迫切需要。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郭声琨部长指出,要牢牢把握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这一核心价值追求,坚持以建设法治公安为目标,以深化执法规范化建设为载体,切实把法治原则贯穿到各项公安工作中,把严格公正文明执法的要求体现在每一项执法活动上,不断提升执法公信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我们党的一贯主张,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公安机关担负着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的双重职能,其执法水平如何,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着国家的法治文明程度,影响着法治中国建设的进程。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建设法治公安的根本目标,也是公安执法工作最重要的价值追求。公安机关要牢记“公平正义是公安机关的生命线”,肩扛公正的天平,手持正义之剑,提升职业操守,增强法律素养,提高执法能力,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4建设法治公安是推进平安建设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就深入推进平安中国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法治是平安建设的重要保障,深入推进平安中国建设,发挥法治的引领和保障作用,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矛盾和问题,提高平安建设现代化水平。深入推进平安建设既是重大的社会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不仅关系到人民群众安居乐业,而且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安定与发展。公安机关担负着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维护社会大局稳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深入推进平安建设的重大责任。建设法治公安,就是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政法工作会议上的要求,建立一支信念坚定、执法为民、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公安队伍,建立一支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的公安队伍,建立一支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的公安队伍。

二、依法治国背景下建设法治公安面临的

制约因素

当前,建设法治公安主要受到对执法活动的不正当干预、执法环境日益复杂以及执法主体素质普遍不高等因素的影响。

1对执法活动的干预。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建立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任何司法机关都不得执行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违法干预司法活动的要求”,“对干预司法机关办案的,给予党纪政纪处分;造成冤假错案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这是排除不正当干预执法活动的一个巨大进步。但是在这之前,对执法活动的干预极其寻常。党政领导通过打招呼、托人情,或是协调会、办案会等形式干预执法活动,办关系案、人情案,造成羁押了的嫌疑人可以被释放,已经立案的可以被撤销处理。公安机关是独立执法、不受行政干预的,但是公安人员作为政府官员,有时迫于压力,对有关方面的要求即便不愿执行也得执行。这样一来,就很难体现公平正义,也无法实现法治公安的目标。

2执法环境日益复杂。我国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凸显,违法犯罪活动数量迅速增加,警察执法环境日益恶化,对建设法治公安造成严重影响。一是近年来境内外分裂敌对势力较为猖獗,频频制造恐怖事件,且发生地已由新疆向内地省市蔓延,反恐压力巨大。二是暴力袭警抗法事件不断增加。一些违法犯罪分子面对民警执法时往往拉帮结派,有的更是持械抗法、暴力殴打民警,民警的生命权已受到严重威胁。三是辱骂、威胁、诬告陷害、骚扰民警的事件日益增多。四是城市建设、人口流动、拆迁安置、劳资纠纷等导致治安形势严峻、群体上访事件多发,直接造成警情飙升。五是公安机关参与政府征地、房屋拆迁、会议安保等非警务活动的次数不断增多,整日疲于应付繁杂的工作,多无暇顾及执法工作的效率及质量。

3执法主体素质普遍不高。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确立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随着法治进程的不断加快,社会法治要求和民众法律理念的不断提高,对公安机关执法能力和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民警自身的法律水平,高低不等、参差不齐,还停留在比较低的层面上。一是法治理念不浓。少数民警的法治观念淡薄,潜意识中仍存在“关系重于法律、权力大于法律”的错误思想,价值观念趋向功利,“实惠”心理作崇,奉行“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领导不满意”的畸形准则。二是学习劲头不足。少数民警对理论和业务知识的掌握求精求深不够,学习自觉性、积极性不足,缺乏刻苦钻研、持之以恒的精神,造成主动学习不够,业务不专不精,实战能力不强等问题。三是执法办案能力不强。少数民警技战术不过硬,不能正确使用警械和武器;现场处置能力不强,语言表达不规范,处置行为不规范。四是工作作风不实。少数民警对待工作心浮气燥、作风散漫,粗暴执法、滥用职权、有法不依、徇私枉法等现象依然存在,不仅影响了和谐警民关系的构建,而且阻滞了法治公安建设。

三、牢记为民宗旨,践行法治理念,规范执法行为,开创法治公安建设新局面

建设法治公安,是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应有之义,是提升公安机关执法水平和执法公信力的应有之义。我们应从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严格公正执法、忠实履行职责使命、深入推进公安改革、加强纪律作风建设等五个方面探寻建设法治公安之策。

1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领导,确保公安队伍绝对忠诚。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是公安工作最根本的原则,也是建设法治公安最根本的保障。没有党的领导,法治公安目标不可能实现。一是必须用正确的理论武装头脑。把政治建警放在首要位置,大力加强对民警的革命传统和理想信念教育,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以坚定的信仰追求保持政治定力,以强烈的担当精神强化党性原则,真正把公安队伍打造成为维护公平正义之师、守护人民安宁之剑,确保公安队伍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二是必须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公安机关只有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保持高度一致,只有结合公安工作实际加强党的领导,才能确保公安工作有坚定正确的

政治方向,才能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地贯彻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和行使职权,才能确保“刀把子”牢牢掌握在党和人民手中。三是必须做维护党的形象的模范。公安工作的方法和效果直接关系到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关系到党的形象和威信。实践证明,公安工作做得好的地方,人民群众对党的满意度就高,党的威信就高,反之亦然。公安机关要多做为民之事、善谋为民之策,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党的形象和威信,使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在公安工作中真正得到体现和落实。

2坚持严格公正执法,着力提升公安机关的执法公信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是公安工作的重要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公安执法工作最重要的价值追求,是建设法治公安的根本目标。公安机关担负着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的双重职责,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是公安工作的生命线。一是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主动适应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新形势,坚持把维护公平正义作为首要价值追求,紧紧围绕建设法治公安的目标,不断提升公安机关的执法水平和执法公信力。二是坚持不懈地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使广大民警牢固树立严格依法履行职责的观念、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观念,不断强化证据意识、程序意识、权限意识和接受监督的意识,努力使人民群众在每一起案件的办理和每一件事情的处理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三是紧紧抓住容易发生问题的关键环节,在集中整改执法突出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执法制度机制,加强执法监督管理,全面深化执法公开,不断完善执法责任制,确保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四是正确处理维稳与维权的关系,切实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维护社会稳定、处理复杂问题、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和水平,努力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相统一。

3忠实履行职责使命,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大局稳定。确保国家政治安全、政权安全是公安机关的首要职责,也是建设法治公安的基础条件。公安机关要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把握主动权,坚决捍卫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决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一是深入开展反恐怖斗争,坚持以打开路、重拳出击,始终保持对暴力恐怖活动的凌厉攻势;坚持情报引领、协同作战,切实形成反恐工作的强大合力;坚持标本兼治、源头治理,着力铲除滋生暴恐活动的土壤。二是紧紧围绕群众反映强烈的“黄、赌、毒”和“黑、拐、抢”等突出的治安问题,紧紧抓住群众深恶痛绝的电信诈骗、环境污染、食品药品安全等犯罪活动,因地制宜、有的放矢地开展打击整治行动,坚决把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打下去。三是正确处理破大案和管小案的关系,既要集中精力、集中力量侦破性质严重、影响恶劣的大案要案,又要严密防范、及时查处数量大、涉及面广的侵财犯罪等小案件,全力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切实当好人民群众的守护神。四是坚持专群结合、群防群治,统筹社会资源、依靠社会力量,不断探索新形势下组织发动群众参与社会治安治理的新途径,切实汇集起推进平安建设的强大正能量,努力做到平安建设人人参与、平安环境人人共享。

4深入推进公安改革,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全面深化公安改革,是法治公安建设的必要条件,也为法治公安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是紧紧围绕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主动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正确处理活力与秩序、管理与服务的关系,进一步改革公安行政管理工作,不断创新管理服务方式,着力提高管理效能和服务水平,努力把公安工作成效更多、更直接地体现在服务群众、惠及民生上。二是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行政审批事项定期清理和行政审批权利清单制度,对现有的行政审批事项特别是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事项进行全面清理,尽快清理一批、取消一批、下放一批。三是坚持问题导向,紧紧抓住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户籍身份证办理、出入境边检、机动车检验、驾驶人考试、消防监管审验等事项,注重从源头入手,改革制度机制,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努力让人民群众看到公安机关改革的实际成效。四是进一步改进行政管理服务方式,充分借助现代科技信息手段,建立健全网上服务平台,大力推行网上受理、网上审批、网上办公,简化办事流程,提高办事效率,努力让数据多“跑腿”、让群众少往返,尽量把麻烦留给自己、将方便让给群众。五是针对公安民警超负荷、强应急、高风险的职业特点,健全完善人民警察分类管理和职业保障机制,研究解决基层民警关心关切的问题,不断激发公安队伍的生机与活力,不断提高公安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战斗力。

5加强纪律作风建设,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警风。纪律作风问题事关公安机关的形象,事关人心向背,事关建设法治公安的成败。实践一再证明,纪律作风问题绝非小事,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就会像一座无形的墙把我们和人民群众隔开,公安工作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为此,一要深刻认识解决作风问题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锲而不舍、驰而不息地抓好纪律作风建设,推动作风建设规范化、常态化、长效化。二要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补足精神之“钙”,筑牢思想之“魂”,坚定理想信念,牢记职责使命,自觉把个人理想和追求融入到伟大的人民公安事业之中,矢志不渝地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而奋斗。三要牢固树立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怀着对公安事业的无比热爱,立足岗位、敬业奉献,努力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四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和利益观,坚持严以律己、秉公用权,坚持克己奉公、廉洁从警,切实做到一身正气、一尘不染,永葆人民警察的清廉本色,努力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和从政环境。五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从严治警惩治腐败,从重大违法违纪案例中深刻汲取教训,举一反三、警示全警,坚决打好反腐倡廉这场攻坚战,对公安队伍中出现的腐败问题和苗头坚持“零容忍”,予以依法严厉查处。

作者系天津市公安局法制总队总队长

责任编辑:双艳珍

作者:杨孝明

公安机关文明执法研究论文 篇2:

论律师在场权制度与执法公信力之提升

作者简介:陈荣昌(1983-),男,汉族,江西赣州人,南昌大学法学院11级诉讼法硕士研究生。

【摘要】近段时间再次曝光的一系列冤假错案——从河南死刑保证书案到浙江张氏叔侄涉嫌强奸案,再到河北省赵艳锦涉嫌故意杀人案等案件又再次强烈刺激着公众对法律公信力的内心评判。回顾这些案件,特点之一即部分公安机关在执法的过程中总是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刑讯逼供等非法行为。因此,如何强化政法机关执法行为规范化并有效提升其执法公信力,如何充分保障无辜的人免受错误的囹圄之苦,即成为摆在我国法治建设道路上的一项重要课题。

【关键词】执法公信力;冤假错案预防;律师在场权制度

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中第一次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伟大历史任务之后,尽管在我国法治建设的道路上许多制度都已经逐步建立和完善,但仍有一些发生在执法环节的诸如刑讯逼供、超期羁押等不良现象屡屡见于报端,舆论亦曾简称其为诸如“躲猫猫”、“摔床床”、“喝开水”等类似事件,而当2010年河南赵作海案讨论的余波尚未平息之际,近段时间再次曝光的一系列冤假错案又再次强烈刺激着公众对法律公信力的内心评判。回顾这些案件,特点之一即在于部分公安机关在侦查、羁押的过程中总是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刑讯逼供等严重非法执法行为。这些事件尽管曝光后都得到了及时解决和处理,但仍无形之中一定程度地损害了我国政法机关的执法公信力的权威形象、降低了民众对执法部门的信任程度。因此,在当前形势下,加强对促进执法行为规范化及提升执法公信力问题的研究,必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执法公信力之内涵及其强化措施

执法,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本文所述执法系广义上的执法,即指国家司法机关或行政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行使管理职权、履行职责、贯彻和实施法律法规的各项活动,而狭义上的执法其主体则一般仅限于行政机关。这里本文偏重于探讨公安机关的执法行为。而公信力是指,在社会生产生活中,公权力在行使公共管理或治理职权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一种严格、公平、正义、诚信、效率、文明、负责的信任力,是公众对社会公权力的一种信任力量。它应既是一种社会的系统信任,同时也是对公共权威的正面形象的有效表达;它是一个国家在长期的社会发展过程中积累所形成的治理氛围,包含了公权力的权威性及其在社会中的信誉度和公众中的影响力等属性或特征。可见,执法公信力即是指公众对司法或行政机关的信任程度,亦即执法公权力部门在执法过程中所形成的严格、公平、正义、诚信、效率、文明、负责的良好信用形象。现代社会法治已经成为人类共同的目标和观念,执法的信用已成为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根基,因而实现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伟大目标,就必须深刻分析和探讨提升执法公信力的各项要素和机理,使公众对执法的信用认识日益增强。

那么决定执法公信力强弱的重要因素及强化执法公信力的有效措施应是什么?中央领导同志指出,政法机关的执法能力,集中体现在执法公信力上;执法公信力来源于严格、公正、文明执法,来源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良好形象。其后,前公安部部长在全国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既要严格、公正、规范执法,又要树立起理性、平和、文明执法的理念,其已成为整个公安机关执法办案活动的重要遵循原则。可见,执法规范化正是决定执法公信力强弱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强化执法公信力的有效措施即部分转化为强化执法行为规范化的措施。本文认为,强化执法行为规范化的措施应包括内部和外部机制措施两方面。内部机制措施即指通过完善执法行为内部体系制度、加强执法人员自身修养素质等方式实现执法行为规范化,如加强执法为民的思想宣传等。而外部机制措施即指通过各类外部监督的方式促使执法行为透明化、公开化,最终实现执法行为规范化,其措施具体包括允许媒体舆论监督、引进市民观察员等措施。相比之下,内部机制措施固然重要,但本文认为外部机制措施才是关键。民主社会之精神正在于权力监督,确保权力运行之均衡。故强化对执法行为的外部监督才能保证彻底实现执法行为的规范化并有效提升执法公信力。

故而针对现阶段屡见于报端的各种发生在侦查阶段的有损执法公信力的不良现象,引入作为外部监督机制重要措施之一的律师在场权制度即成为探讨促进公安机关的执法行为规范化、有效提升执法公信力这一命题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律师在场权之内涵及其渊源

律师在场权学界亦有广义及狭义之分,广义上其是指在刑事诉讼的整个过程中,当国家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进行讯问或审讯时,受托律师有权在场为其当事人提供法律帮助,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也有要求律师在场的权利。狭义上则仅指在公安机关侦查阶段,侦查人员自第一次对犯罪嫌疑人进行讯问时起的每一次讯问过程,犯罪嫌疑人均有权要求其辩护律师在场为其提供法律帮助,受托律师则根据其当事人的要求亦有权在场提供帮助并监督侦查机关的执法行为的规范性。本文讨论的是狭义上的律师在场权。

律师在场权的渊源可追溯至形成于美国上世纪60年代的著名的“米兰达规则”,该规则的确立对犯罪嫌疑人在接受警察讯问时享有诸如要求律师在场权、沉默权等权利提供了具体的保障。米兰达被判有罪后以对他进行讯问时警察未告知他有权聘请律師、自己的供述因律师不在场而不能作为证据为由上诉于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后该院认定上诉理由成立,推翻原先的有罪判决。首席法官厄尔·沃伦在阐明理由时说:“单独隔离进行讯问的做法是与我们国家最珍视的准则之一,也就是不能强迫某人把自己陷人刑事案件的规定相抵触,除非采取适当的保护手段以消除看守所固有的强制因素,否则,从被告人那里得到的任何供述都不是真正的自由抉择的结果。”而在欧洲其他许多国家也同样形成了类似的规则制度。

三、律师在场权制度对促进执法行为规范化、提升执法公信力的重大价值

(一)有利于促进执法行为目的价值的规范化

前述中央领导同志在论及执法公信力决定因素时已指出执法行为的根本目的价值在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其具体目的价值则在于严格、公正、文明执法。由于我国长期积累形成的职权主义执法模式的影响,文明执法这一具体目的价值的实现则略显不足。故赋予犯罪嫌疑人在被讯问时要求律师在场的权利则可增强其有效维护权益的能力,使其受到公正、文明的对待;对执法部门来说,则可有效预防刑讯逼供等违法行为的发生,督促其既严格又公正文明地执法。

(二)有利于促进执法行为实体公正的规范化

公正执法包括执法实体公正和执法程序公正,首先讨论执法实体公正的规范化问题。受职权主义执法模式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公安机关获取口供的过程中由于过于强调对口供证据的追求往往会造成执法行为的失之偏颇,最终酿成近期所曝光的各类冤假错案。因此律师在场权制度对保证证据的真实性等方面均有着重要价值:对嫌疑人而言,律师在场能缓解其心理压力,有效保障其说清事实经过;对执法人员而言,有助于澄清讯问过程的合法性;同时,律师在场亦可督促侦查人员在讯问中重视对嫌疑人无罪、罪轻证据的收集。

(三)有利于促进执法行为程序公正的规范化,提高诉讼效率

现代刑事诉讼的结构是控辩之间相互对立而又均衡的诉讼结构,律师在场权制度也正是出于均衡双方诉讼地位的考虑。迟来的正义亦是非正义,近期曝光的一系列冤假错案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即是案件审理久拖不决,而律师在场权制度则有利于诉讼效率之提高。一者,有利于彌补检察机关对侦查机关监督的不足,促使侦查机关转变对口供证据的严重依赖,不断研究、创新、提高侦查技术,从而最终提高执法侦查效率。二者,有利于杜绝嫌疑人、被告人翻供,律师作为讯问时见证人,可防止嫌疑人提出侦查人员刑讯逼供的虚假指控,保证案件侦查、审判进程的顺利进行。

四、律师在场权制度之设立

首先,立法环节上,构建新的法律制度,包括:第一,赋予嫌疑人相应权利,应至少包括:(1)要求律师在场权,即指嫌疑人自第一次接受侦查机关讯问时起的每一次讯问过程均享有要求律师在场提供法律帮助的权利。(2)沉默权,侦查机关讯问时若律师未在场或讯问不当,嫌疑人享有保持沉默的权利。当然出于对一些特殊犯罪案件的考虑,如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特别重大贿赂犯罪案件仍可考虑排除律师在场权制度的适用。

第二,赋予受托律师相应的权利及应遵守的义务。享有的权利应至少包括:(1)讯问嫌疑人时的在场权,即指嫌疑人自第一次接受侦查机关讯问时起的每一次讯问过程,律师都始终享有在场参与讯问并为嫌疑人提供帮助的权利。(2)讯问时间的异议权,律师如遇不可抗力、侦查机关通知讯问的时间严重不合理等情况时有权提出异议,请求变更讯问时间。(3)存在违法讯问时的提示、异议权,即指当侦查机关讯问时存在如威胁、引诱、刑讯逼供等非法行为时,律师享有向其提出异议的权利,并可建议嫌疑人对其讯问保持沉默。(4)签署讯问笔录异议权,即指讯问结束后律师对笔录享有查看、核实、建议补充内容的权利,核实无误予以签名,反之则有拒绝签署的权利。(5)讯问过程记录权,即律师在讯问过程中享有手写、录音、录像等记录的权利,讯问结束后亦享有查阅、抄录、复印笔录的权利。

同时,应遵守的一些义务至少应包括:(1)经侦查机关合理通知后及时到场的义务,除非不可抗力或侦查机关通知时间不合理等情况。(2)遵守讯问纪律的义务,不得误导、诱导和代替犯罪嫌疑人回答问题,提出异议时,应服从侦查人员决定,讯问结束后再将异议向有关部门提出。(3)保守案件秘密的义务,除非有例外规定,获得的案件信息不得向嫌疑人的亲友、媒体或其他第三人透露。

第三,执法侦查机关应遵守的义务至少应包括:(1)告知嫌疑人所享有权利的义务,即讯问前应明确告知嫌疑人享有的委托律师权、要求律师在场权、沉默权等权利。(2)及时指定律师的义务,当嫌疑人由于经济原因无力委托律师或不愿委托律师的情况下,仍应及时通知法律援助机构为其指定律师。(3)及时合理通知辩护律师到场的义务,即讯问前应选择合适的时间及时、合理地通知律师参与讯问。(4)遵守讯问法定要求的义务,律师未到场,讯问不得开始。(5)尊重辩护律师行使权利的义务,即当律师有正当理由行使申请变更讯问时间、纠正不当讯问方式等权利时,侦查机关应合法、妥善地予以尊重、支持。

至于各方在其权利未得到充分行使及其义务未予充分履行时所应承担的法律后果,则主要表现为侦查机关在律师未在场的情况下所取得的任何嫌疑人供述等证据均必须排除其作为证据的效力。

其次,在具体实施执法环节上,应构建一系列有关的操作制度,具体至少应包括:(1)建立有关的一系列法律文书制度,诸如嫌疑人各项权利告知书、辩护律师到达讯问现场通知书、辩护律师请求变更讯问时间申请书及应有三方签署的讯问笔录等文书制度。(2)建立法律援助机构的律师值班制度,保证在嫌疑人可能被讯问的任何合理时间内均有律师可被委托或指定以及时到达讯问现场为其提供法律帮助并监督讯问过程。(3)建立执法机关内部行政责任追究制度,督促执法人员树立起尊重嫌疑人基本权利、保证执法程序公正的法律理念,促使真正形成执法行为规范化的有效内部机制。

综上,设立律师在场权制度显然对于有效促进执法行为规范化、大幅提升执法公信力等方面具有诸多的重大价值,尽管该制度现仍未根本确立,但从新修正的《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一条之规定的内容看,这种增强执法行为透明度、规范化的立法倾向已日益明显,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律师在场权制度这“一束阳光”也必将投射在执法行为行使的过程中,从而为形成执法行为规范化的双重有效机制措施、彻底树立和实现严格、公正、文明执法的公信力形象和价值目标发挥其巨大作用!

参考文献:

[1]王银梅.关于执法公信力价值功能的思考[J].公安研究,2008(1).

[2]方振华.浅析辩护律师在场权[A].陈卫东主编.司法公正与律师辩护[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0.

[3]刘庚书.美国刑事司法制度[J].法学译丛,1980(1).

作者:陈荣昌

公安机关文明执法研究论文 篇3:

民法社会安全保障功能对公安工作的影响

作者简介:蔡向阳(1992-),男,福建厦门人,闽南师范大学本科在读;林彦含(1992-),女,福建福州人,闽南师范大学本科在读。

【摘要】在我国,民法设置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对人的价值的关怀,就与民法相关的社会治安保障功能来说,其职能主要体现在对社会的弱势群体的保障方面以及对人的尊严以及自由的保护方面,而公安机关的主要功能是对民法的相关要求进行领悟之后去落实相关的工作要求。本文围绕民法中社会安全保障功能相关内容对公安工作产生的影响进行详尽的描述,希望对今后公安工作的开展能起到一定

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民法;社会安全保障功能;公安工作;影响探究

就民法的本质来说,虽然是属于私法的范畴,但是如果对民法的精神进行探究以及考察的话,我们不难发现,民法对社会治安工作能起到一定的保障作用,这一精神在民法的许多规定都得到了明显的体现,而这些内容必然对公安工作的开展产生相应的影响。

一、公安工作开展的宗旨是对公民的私权利进行维护

在前不久频发的民事案件中,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到,公安人员在进行治安维护的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比如信阳的交警滥用手铐的案例。就公安工作的开展而言,从宏观方面来说,就是维护国家的稳定与发展;从微观方面进行探讨的话就是对公民私权利进行有效的维护,因此在公安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公安工作人员一定要明确自身在工作开展中所处的位置以及相应位置所面临的职责。我国《警察法》在第二条中明确规定了人民警察神圣的职责之一就是保护公民的隐私权利、人身自由以及合法范围内的财产安全,从这一层面来说,公安工作权力行使的最终目的是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只有当公民的各项合法权益得到保障的前提下,才有可能促使社会形成一个稳定发展的局面。其实归根结底来说,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关系,一旦其中的任意环节出现脱节的话,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举个例子来进行说明,我们已经了解到民法精神中实际上是包含了社会保障功能这一项的,如果公安工作人员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能够依照民法的精神去执行安护工作,对公民的私权利以及合法财产权进行保障的话,整个社会自然而然会保持一种良好的秩序去运行,所有人都站在该站的位置上;反之,在民法精神明确提出社会保障功能的前提下,公安工作人员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滥用职权,对公民的私权利甚至是人身权利造成伤害的话,最终必然会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

二、公安执法过程中应坚持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与民众形成良好的裙带关系

通过上文的相关叙述,我们了解到民法精神中社会保障功能对公安执法工作开展的影响,在公安执法的过程中究竟该如何贯彻落实民法精神,与民众建立起和谐的相处模式至关重要。就我国的政府机关来说,除了日常事务的打理之外,尤为重要的一点就是与民众的和谐相处,这部分内容又称为公共关系的,是指政府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尽量树立起良好的公众形象,拉近与民众之间的距离,从而最大限度获取民众对政府工作的支持。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我们的公安执法人员从所谓“管理者”的位置上走下来,转变相应的执法手段,并且在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尽量去赢得民众的理解和认可,改变以往粗暴执法、态度恶劣的执法局面。关于公安执法过程中良好的公众形象的树立,具体建议有以下两点:

(一)文明执法

虽然公安工作人员是治安人员,但这并不意味着高人一等。因此在公安执法的过程中,公安工作人员一定要注重文明执法的纲要,充分尊重民众的权利和意愿,体现出公安工作人员亲民的一面,从而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在执法的过层中,公安执法人员应尽量保持亲和的态度,了解清楚事情的原委,多方面听取群众的意见之后再根据相关规定的内容对事件进行调和或者定夺,并且在调停的过程中,公安执法人员应尽量维持现场的秩序,让事件双方都保持在一个比较冷静的状态;如果遇到现场无法解决的问题,禁止使用暴力,应对民众的人身权利进行尊重,转移调停现场。通过文明执法,不仅可以大大提高执法的效率,同时还有利于公安执法人员亲民形象的树立,对于拉近与民众之间的关系,争取民众的理解与支持都有着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二)执法技巧的灵活运用

除了上文提到的文明执法之外,在公安执法的过程中还应注意一点就是执法技巧的灵活运用。通常情况下,在执法过程中会用到的几种技巧由轻到重分别是检查、规劝与警告,执行罚款或者是拘留等,这几种技巧日常工作中较为常见的几种,但是我们都知道,人与人之间的差别直接导致了违规行为的多样化,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不同主题的矛盾,因此公安工作人员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还应结合具体的情况,对执法技巧进行灵活的运用,必要时还可以采取一些“特殊”的执法手段,从而更好的去实现相应的执法目的。执法技巧的运用虽然主张“灵活”,但是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一个“度”的问题,最好能够做到“情”“理”之中。

(三)人文关怀的适当进行

就公安执法来说,其主要功能与民法精神的指导从某种程度来说是一致的,都是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增加公民的幸福感指数。为了达到这一宗旨,公安执法工作人员除了在日常生活中严阵以待之外,建议在空余时间多余民众进行解除,对民众展开人文关怀,营造一个“军民一家亲”的和谐氛围。

三、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民法设置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对人的价值的关怀,而公安机关的主要功能是对民法的相关要求进行领悟之后去落实相关的工作要求。因此,在具体的执法过程中,公安执法人员能够站在公正亲民的角度去开展相关工作,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为中国梦的实现作出应有的贡献和努力。

参考文献:

[1]陈永峰.论民法精神对公安立法工作的影响[J].政法学刊,2012,06:108-116.

[2]陈永峰.谈民法社会安全保障功能对公安工作的影响[J].前沿,2013,01:86-88.

[3]肖翔.试论如何保障公安信息安全[J].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03:109-112.

[4]刘明.公安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2.

作者:蔡向阳 林彦含

上一篇:班级激励机制培养分析论文下一篇:实验室实验与生命科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