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评估自然灾害论文

2022-04-18

“十二五”期间,上海市民政局面对防灾减灾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按照建设现代民政的新要求,进一步转化思路,调整重点,在社区防灾减灾方面,尤其是在社区风险评估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一、背景介绍风险评估是灾害管理工作的起点,是防灾减灾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是实现灾害管理“关口前移”的重要手段。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风险评估自然灾害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风险评估自然灾害论文 篇1:

多自然灾害下的架空输电线路运行风险评估

摘要:目前的架空输电线路,借助了现代科技手段,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已经实现可视监控和远程管理等一些功能,完全可以说明架空输电线,其运维工作具较强的便捷性。所以,如果架空输电线路,发生故障之后,可以采取相应的远程功能,来及时对故障问题进行分析,并根据相关表现,来采取怎么的处理方式,如若故障是物理损伤,那么就须要进行实地检修,不属于物理性损伤的情况,可以通过调度来进行后续的处理。

关键词:架空输电线路;自然灾害;风险评估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自然灾害引发的线路故障难以预料,并带来了复杂繁重的检修工作,因此有必要对架空线路运行风险进行评估,而大多数情况下,架空输电线路会同时面临多种自然灾害的威胁。为此,本文建立了多自然灾害下的架空输电线路运行风险评估体系及灾害风险权重层次结构模型,实现了考虑多种自然灾害共同作用下的架空输电线路运行风险评估,可用于输电线路的风险管控,保障电力系统安全运行。

1多自然灾害下的架空输电线路运行风险分析

1.1资源浪费问题

在目前的现代架空输电线路,其运行维护工作中,为了能够确认某一问题,经常要反复检查,但检查次数过多,可能会对资源造成更多不必要的消耗。因此,这种模式存在,相应的资源浪费的情况。从具体的方面来说,现代的架空输电线路之中,当架空输电线路,发生故障而被运维系统发现之后,相关的工作人员,会到现场进行实地检查,而且检查的范围,会非常广泛。通常情况,是整个路段都要检查。但由于缺乏一定深入的人工检查手段,具体故障,在前几次检查中,都无法及时发现,因此,总是会反复检查,继而造成资源浪费。

1.2输电工程安全

由于应用了先进的技术,人工参与现代架空输电线路,运维管理工作的次数已经少了很多,但从安全方面出发,工作人员但凡接触了架空输电线路的工作,就一定要保证工作环境,在一个相对安全的范围内。事实上,由于先进技术其强大的功能,一些发电机组,逐渐忽视了安全控制,手动操作和维护工作处于没有安全防护的状态,这使得工作更加危险,因此进行调整,是非常有必要的。另外,从工作人员方面来看,现在很多的电力运维检修人员,安全意识比较差,经常会出现没有佩戴安全防护用品的情况,使他们陷入了一个危险环境,生命时刻受到威胁。

1.3新技术的应用

先进技术对于架空输电线路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而且一些先进技术,对运维工作人员的技術水平,还是有一定要求的,如若运维工作人员,其自身的业务水平不达标,因此无法掌握先进的技术系统的,从而造成相关工作中,运维检修工作出现一系列问题。由于架空输电线路,其运维检修工作中,应用先进技术的时间较短,因此电力企业内部中,其运维工作人员都是以往传统的运维工作员工,这些老员工的工作经验,都是来自传统的线路运维检修,所以,这两者之间存在的技术水平上的差异,才导致了以上的问题。

2多自然灾害下的架空输电线路运行风险评估

2.1灾害风险权重层次结构模型

首先把目标决策问题层次化,按照属性的不同将相关的各个因素分解成若干层次,形成多层次的指标结构模型。基本的层次模型结构可划分为目标层-准则层-因素层三层结构。

1)目标层只有一个元素,即分析问题的目标或结果。本部分架空线路运行风险评估的目标即为根据各自然灾害风险特征及危害,确定评估模型中各种自然灾害的风险权重。2)准则层为目标问题所包含的准则、子准则。架空线路运行时面临的故障类型主要包括横向故障、纵向故障、倒杆故障等。在对本层元素进行重要性排序时,主要考虑架空线路不同类型故障的严重程度、修复难度及对电力系统和用户的影响大小。3)因素层包含影响目标问题的具体因素。根据风险识别阶段所确定的风险评估识别范围确定本模型中考虑的若干自然灾害类型。在对本层元素进行重要性排序时,主要考虑评估架空线路所在地区,不同自然灾害种类导致不同故障类型的可能性。基于统计资料和专家经验,综合考虑风险原因、故障修复难度、影响危害、所在地区、电网规模等方面,对所评估的实际架空线路,分别按照每层元素对上层某元素影响的重要程度进行排序。

2.2管理系统的优化

应该严格按照企业的规章制度,来进行相应的处理。(1)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参加检修工作的员工,并且要在每个小组内,配备一定数量的相应的管理人员,准备工作完成之后,来进行实际的检修工作。(2)为了能够保证其管理职能,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还是须要制定管理制度,相应的管理制度中,还是要包含具体的工作职责,工作内容以及相关的处罚机制。另外,有关的处罚机制,是代表企业中相关的管理制度,其约束力和权威的具体体现,所以一定要保证其力度,但是也要注意分寸,以免引起有关工作人员,特别是检修工作者的负面情绪。同时,也要在确定处罚之前,做好全责的分属工作,最后还要依据其轻重缓急,对工作人员,进行酌情处理。

2.3防鸟措施及评估

现有防鸟措施主要从占位、阻挡、驱赶三个方面着手,通过消除鸟粪闪络通道,增大线路与杆塔间隙方式达到避免鸟害的目的。(1)防鸟刺和防鸟针板。防鸟刺和针板利用占位原理,占据铁塔空间,使鸟类无法立足或筑巢。(2)防鸟挡板和驱鸟占位器。防鸟挡板和驱鸟占位器用于阻挡鸟粪排泄通道,避免鸟粪污染绝缘子。因此防鸟挡板和驱鸟占位器安装在绝缘子上方的横担上,达到防鸟害目的。(3)驱鸟装置。驱鸟装置按工作原理分为风车式和超声波式两种。风车式利用风速的变化发出噪声,加之风叶上涂抹反光材料来驱鸟。超声波驱鸟装置依靠发出的超声波对鸟类造成听觉的不适驱赶鸟类,达到防鸟害目的。

2.4安全措施的优化

对于上述问题的处理方法,电力企业,应该要对运维安全有一个足够的重视,并且制定出一个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如处罚机制和安全行为明细等,在相应的安全行为规范之中,要明确划分不安全行为与安全行为之间的界限,进而给安全工作,其管理机制有所帮助;而处罚机制,是安全管理制度中,最权威的一个具体体现,就是在相关处罚机制下,安全管理,作为一个强制的管理制度存在,坚决杜绝不安全行为的出现。

2.5技术水平的提升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电力企业,可以尽量从人才市场中,招聘一些有相关技术水平的员工,通过招揽高水平,技术人才,来弥补自身的技术水平较低的这一缺陷;其次,对于企业内部的运维工作人员,要定期开展一些可以提高业务能力,和技术水平的业务培训,同时,优先挑选比较具有潜力的年轻员工,来重点培养。

结束语

本文对架空输电线路,其运维检修工作的技术要点,进行了深入分析,其中解析了架空输电线路,其运维检修工作,技术的优势,以及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随之提出了一些相应的优化完善措施。最后得出的结论是,现代化的架空输电线路,其运维检修工作,技术总体上发展良好,虽然在实际的应用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并不是无法解决的,只要针对具体问题,来制定具体的解决措施和优化方法,完全可以保证架空输电线路能够稳定运转。

参考文献

[1]韦璋剑.高压输电线路运检工作技术难点与应对措施探讨[J].通讯世界,2016(24):167168.

[2]马胜利.架空输电线路运维与检修技术分析[J].智能城市,2019,5(02):54-55.

[3]倪志,陈新岗,赵阳阳,李松,杨定坤,陈果.孤堡输电铁塔倾覆在线监测系统设计研究[J].电子技术,2015,44(09):13-17.

作者:黄江琨

风险评估自然灾害论文 篇2:

风险评估中的民众参与和法律需求

“十二五”期间,上海市民政局面对防灾减灾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按照建设现代民政的新要求,进一步转化思路,调整重点,在社区防灾减灾方面,尤其是在社区风险评估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一、背景介绍

风险评估是灾害管理工作的起点,是防灾减灾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是实现灾害管理“关口前移”的重要手段。上海是一个特大型城市,自然灾害虽然不多,但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减灾工作更加迫切和日益繁重。风险评估就是在灾前摸清社区存在的可能转化为灾害的风险隐患,早规避、早预防、早准备,以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损失,提高防灾减灾工作的实效。

二、建立评估模型,确保评估结果的科学性

2009年,上海市民政局与复旦大学城市公共安全研究中心共同成立专项课题组,着手研究推动本市风险评估工作。调研发现,在社区层面开展风险评估工作不仅能有效整合社会资源,而且有利于实现民众的广泛参与。课题组最后决定以社区为单位,以综合风险为对象,以承灾体脆弱性评估和致灾因子致险程度评估为内容,探索建立上海市社区综合风险评估模型。上海市社区综合风险评估模型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即承灾体脆弱性评估和致灾因子致险程度评估。其中承灾体脆弱性主要从承载体的物理暴露性、应对外部打击的固有敏感性以及与承灾体相伴而生的人类抗(防)风险的能力等方面考虑,对社区的物理脆弱性、社会脆弱性和环境脆弱性三方面进行科学评估。灾害致险程度的综合评估主要从强度和概率两个尺度,对四大类(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公共安全事件)共14项致灾因子(农村16项)的致险程度进行评估。以此为基础,模型建立一个四级指标体系,通过专家咨询的层次分析法,对每一级中的每一个指标都赋予权重,通过加权平均的方法获得该社区的综合风险。

基于模型,课题组进一步探索并形成了规范的评估流程,分为前期准备、现场活动和后期分析三大环节,并对每一个环节都制定了规范化的实施细则,确保每一项内容都能按流程和细则顺利开展并达到预期的效果。每一个社区需在前期进行民众动员和基础数据收集;随后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完成包含街(镇)各相关部门协调会、基础知识培训、致灾因子评估、风险集计、社区风险实地勘察与确认、风险地图绘制、总结等七项内容的风险评估工作;最终由专业团队对整个过程进行汇总分析,形成社区风险评估报告和社区风险地图。

2013年,课题组继续深化研究,借助地理信息系统,规范了社区风险评估数据的采集和显示,形成了一套将社区风险地图呈现在地理信息系统上的标准化方法,进一步提升了社区风险评估数据的利用率。

三、形成合作模式,确保评估过程的规范性

考虑到社区风险评估不仅强调民众的参与性,而且具有较强的专业性,而社会组织专业知识的缺乏会直接影响社区风险评估的成效。经过多年的探索,目前已经基本形成了“政府部门统筹协调,高校专家专业指导,社会组织具体实施,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的“多元参与的社区风险评估实践模式”。

在这个模式中,市、区、街(镇)三级民政部门主要承担资源协调和部门间的沟通工作;复旦大学专家团队主要对社会组织提供培训,对现场活动进行督导并对风险评估获得的数据和材料进行评估分析;社会组织负责在社区内具体组织开展风险评估各项活动;社区居民作为风险评估的主体广泛参与各项活动,评估社区风险。

随着“多元参与的社区风险评估实践模式”的逐步推广和对社会组织开展社区风险评估培训的日趋成熟,参与该项工作的社会组织也逐年增多。2012年仅有“上海音速青年志愿服务中心”一家社会组织参与,2013年增加了“松江区爱心助困志愿者协会”,2014年 “上海联合减灾与应急管理促进中心”也加入到社区风险评估的队伍中来。

四、各类成果凸显,体现评估工作的有效性

截至目前,全市共完成了151个街(镇)的社区风险评估工作,并将在2015年完成余下街(镇)的社区风险评估工作。通过社区风险评估项目,基层社区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对本社区的风险进行了识别和分析,对社区安全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社区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有了一定的提升。部分街(镇)在完成整体的社区风险评估后,或利用学习到的方法对各居委会开展风险评估和风险地图绘制;或针对评估出的影响较大的火灾风险邀请社会组织开展火灾应对培训和疏散演练;或落实风险评估报告中提出的建议,对危险源进行整治,加强宣传。为全市整体推动而逐步形成完善的“多元参与的社区风险评估实践模式”,搭建了政府、研究机构、社会组织、社区的合作平台,创新了社区综合减灾模式。让政府的社区减灾工作有了更好的抓手和载体,让研究机构的研究成果能为社会发展提供动力,让社会组织利用专业所长积极参与社会治理,让社区的安全意识和应对能力得到长足的提升。

2013 年,“上海社区风险评估体系研究”获得上海市决策咨询研究成果一等奖。2014年,“上海社区风险评估体系研究”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民政部在了解上海社区风险评估项目开展的具体情况后,推荐上海参与亚洲社区综合减灾合作项目。课题组根据项目要求,结合社区风险评估在本市社区开展的具体情况,完成了《社区灾害风险评估指南及应用案例》。上海社区风险评估项目的整体开展为进一步规范化地开展社区综合减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依托社区风险评估,市民政局开展了《城镇社区防灾减灾指南》的编制工作,2015年5月12日,该指南作为上海市地方标准正式发布。

五、评估存在风险,项目运作急需法律保护

(一)评估结果存在被误读、误用的可能性

2012年防灾减灾日期间,社区风险评估的成果之一“社区风险地图”第一次完整地呈现在广大市民面前,成为了公众和媒体关注的焦点,新江湾城街道建德居委的风险地图也被各大媒体转载。但是,地图上的一些标注却引发了热议。

其实,在评估的过程中,我们会通过培训和讨论,将一些专业知识和方法教授给社区居民,与社区居民做一些讨论,例如:虽然变电站(所)可能引发一些事故,但变电站(所)的建设只要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规范建设,并做好有效、可靠的环境保护措施,对市民健康不会造成不利影响,这些观点得到了居民的认同。

但是对于没有参加培训,没有参与讨论的社会公众来说,他们对于风险评估结果以及风险地图的解读可能存在误区,甚至会误用评估结果。

社区风险评估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社区风险评估的结果也具有一定的专业性,但是这些评估结果又与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在公布评估结果的过程中,就需要对评估结果进行专业的解读,不能贸然发布,避免因结果误读引发的不稳定。

(二)参与式社区风险评估不能替代专项风险评估

目前,我们所开展的风险评估是一种参与式的社区风险评估,是以居民参与为背景开展的。这就意味着在社区风险评估关注的是社区民众日常生活中可能存在的风险隐患,而这些风险隐患部分可以通过具体生活方式的转变而化解或减轻。这就区别于某些项目或重点区域的专项风险评估。例如,在参与式风险评估中,我们会涉及到一些人流密集的区域,在讨论中,我们将其定位“脆弱性区域”,这些区域在面临灾害风险的时候,可能更容易出现伤亡损失,对此,我们给出的建议是对这些区域要加强管理,针对可能出现的大客流做好预案;同时对于民众,我们也教育他们要遵守相关秩序,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但是,这些区域究竟可以容纳多少人流,需要制定何种应对措施,这并不是参与是社区风险评估可以解决的,需要开展更具针对性的专项风险评估,需要设计另一套更具针对性的评估指标和评估方式。这些专项风险评估与我们所开展的参与式社区风险评估不属于一个层次,评估方式也完全不同。因此,社区风险评估不能替代类似的专项评估,更不能因为这些区域出现事故而否定社区风险评估的作用和意义。

(三)风险评估难以穷尽所有风险

风险虽然是客观存在的,但是我们对于风险的认识是需要一定过程的。社区风险评估的方式和方法有很多,我们需要根据具体的评估目的,结合现有的资源,对于评估的维度和评估的方式进行取舍。目前,我们所开展的社区风险评估是以“街镇社区”为单位开展的社区风险评估,一方面需要考虑评估尺度与评估内容的匹配性,另一方面需要考虑评估方式推广的可行性。因此,我们在评估的设计过程中,参考了国际上的一些典型做法,同时结合了本市街(镇)社区的特点以及现有的资源,设计了一套规范化的评估流程,对参与的对象以及评估的内容作了界定。例如,消防设施的配备情况虽然是社区减灾能力的重要体现,如果在居委会层面去评估每一幢楼的消防设施的配备情况、消防栓的具体位置等这些内容,是具有意义的;但是在街镇层面去评估这些内容就容易导致评估工作重点不清,从而影响评估的效果,让评估结果缺乏可靠性。社区风险评估有其相对合适的评估内容,不可能做到一应俱全。

(四)认识风险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但是人们认识风险、评价风险却是主观的。参与式的社区风险评估是由社区居民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通过学习、讨论、实地勘察、分享经验,从而形成的一致意见。评估结果是居民总结多年来的生活经验,经过讨论商定而成,具有很强的主观性。而这些以居民主观判断为基础而形成的评价结果,例如致灾因子的评估结果、风险源和脆弱性区域的识别和评价都具有相对性,是相对于该社区内的整体安全环境和设施而定的,评价等级不具有绝对性。相同的“风险”在不同的社区条件和居民不同的生活经验情况下,会产生不同的评价。这类评估结果在社区之间是缺乏可比性的。

社区风险评估和风险地图的绘制是社区风险管理的第一步,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和意义,同时也是国际公认的社区灾害管理的有效措施。但是,社区风险评估包含的内容非常庞杂,限于研究的时间和条件所限,社区综合风险评估模型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修正、完善,从而成为社区安全管理的重要依据。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非常需要从法律层面对评估的过程和评估的结果进行保护,避免评估被误解从而导致项目的整体推进出现阻滞。

(夏剑霞,上海市民政局干部。)

作者:夏剑霞

风险评估自然灾害论文 篇3:

高校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安全风险评估研究

摘 要:在高校档案数字化安全管理过程中,需要针对安全风险进行识别评估,针对存在的威胁、短板及影响,展开科学的管理手段。高校档案数字化管理是提升档案管理有效性的主要方式,能够整合信息储备、完善数据格式,同时能够针对系统和网络的优势,展开档案管理。但数字化同样带来了诸多信息安全及风险。因此,要针对高校数字档案的利用效果、环境特性,建立高等级的信息系统安全,完成风险评估,消除信息安全问题、引入安全风险评估体系。本文分析高校档案数字化工作的意义及安全管理的内涵,探究其中存在的安全风险,并据此提出高校档案数字化管理安全风险评估体系的构建,促进其运用科学的管理手段、保障数字档案的安全。

关键词:数字化管理;安全风险;高校档案

高校档案数字化管理工作,是提高校园内部信息及数据管理工作效率的重要途径。数字化管理能够建立独立的数据库资源,针对校内档案进行整理和分类,便于教职工及学生对需求信息进行检索。同时,数字化档案管理提升了档案保存的有效性及完整性,能够将原始纸质档案转变为电子文件、图片、音像,直接进行资源的存储,促使档案更加全面。高校档案数字化管理工作将原有的传统档案转化为数字档案,提供了诸多的便利性,但数字档案的安全问题也愈发凸显。高校需要从多个方面考量数字档案存在的安全风险,进行风险控制,避免安全风险对档案管理造成不良影响。

一、高校档案数字化工作的意义

1.档案管理的发展需要

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加速扩展,馆藏档案数量在飞速地增长,全校师生对于档案的利用频率在不断增加。高校日常工作中,涉及到学历档案、学分成绩档案、人事档案、科研档案等,需要不断进行调取、查阅、分析、整理。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已经不能适应这种高频率的档案利用及管理工作。只有将数字化管理引入到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中,才能够满足时代要求,适应档案管理的发展需要,为高校档案管理工作取得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2.提高档案利用率

很多高校档案因为存储时间过长、纸质载体易损坏,只能够在档案馆内查阅馆藏,不能够实现异地传输、远程利用。此外,传统档案在检索方面,存在着诸多局限,只能够人工查阅,无法同时满足多人的实时共享。这对于档案的利用效率来说,是巨大的局限。通过档案数字化,能够将档案内容转变为数字信息,迅速完成档案信息的传递,同时能够根据档案价值及利用需要,快速完成信息检索,并远程完成信息处理、多人档案内容的共享,既为档案的有效利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性,同时也有效提高了档案利用率。

二、高校档案数字化安全管理的内涵

高校档案数字化安全管理,是以数字档案中的信息安全作为管理对象,保障数字信息的使用安全性,同时要确保信息的运行载体,也就是数字档案所处的信息系统的运行安全。规范安全管理制度、构建安全风险评估体系,是保障高校档案数字化安全的重要手段。从安全管理的技术要求来看,高校档案数字化安全管理,要保障物理安全、网络安全、信息应用安全、数字安全以及备份恢复。从安全管理的管理要求方面来看,高校要建立基于数字化安全风险评估的管理制度、机构人员以及管理策略。只有及时构建基础工作环境、完善数字化管理进程、配备对应的信息系统管理人员,完善高校档案数字化管理安全制度,才能够充分发挥新技术的优势,对数字化管理中存在的安全风险进行系统的分析、建立有效的防护策略、实现档案信息整体的安全。

三、高校档案数字化管理存在的安全风险

1.来源风险

来源风险是数字档案在形成的过程中,高校为其提供的数字化管理环境,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风险。根据高校档案数字化管理的环境,可以将来源风险划分为内部来源风险和外部来源风险。内部来源风险主要是各学院、各部门在进行数字档案建设的过程中,由于工作人员安全意识不足、经验不足或操作不当造成的安全风险。或在档案形成过程中,内部系统故障、数字档案缺失、文件遗失等风险;外部来源风险,主要是指在对高校档案进行数字化加工处理过程中,涉及的外部管理工作造成的安全风险。数字化建设过程中,高校会与外部项目组进行合作。一旦项目组工作过程中出现设备故障、扫描参数不当、服务器容量不足,或项目组人员安全意识不高等问题,都可能造成档案遗失、无法读取、文件损坏,或归还损坏、纸质文档丢失等风险。

2.保管风险

保管风险是指高校在针对档案进行数字化管理的过程中产生的风险。数字化管理一般需要对档案的载体进行保存。主机、磁盘、光盘、移动硬盘等载体,都是数字化管理的保管对象。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早期设备已经无法使用,或由于介质老化,导致存储内容无法有效读取,也无法有效的转存。这就导致一些珍贵资料的流失。除实体资料以外,很多无形资料存储于服务器中,一旦出现故障或备份问题,也会造成数字档案难以修复等不良影响。

3.利用风险

高校档案数字化管理过程中,最主要的安全风险来自利用风险。一是档案管理工作人员意识薄弱,容易造成数字档案网络传播差异、文件档案遗失或影响档案保密性;二是由于档案存储连接了网络,数字化管理未针对网络防火墙等安全防护进行升级完善,造成不良的网络环境,对数字档案管理数据库的侵扰,导致安全风险。

四、高校档案数字化管理安全风险评估体系的构建

1.高校档案数字化管理体系调研

首先,要依据高校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具体内容和实际需要,对需要构建的安全风险评估体系进行调研。既要了解整个高校档案数字化管理的组织结构,也要分析安全风险评估体系所应当具備的具体条件、涉及内容。调研过程中,要考虑安全风险评估体系的组织战略、业务目标、业务流程。架构安全风险评估体系,要确认档案信息管理的安全需求,确实做好安全风险的调研以及诊断工作。

2.高校档案数字化管理资产的识别

针对高校档案数字化管理涉及的各类信息资产,要进行有效的识别,既要关注数字化管理中的业务流程,也要考虑信息系统相关的各类IT资产。高校档案数字化管理安全风险评估体系,要针对硬件、软件、数据信息,进行收集、筛选、分类、整理、统计,形成资产列表清单。并综合不同层面的人员,进行不同资产的重要性认识研判,完成高校档案数字化信息的信息流分析,直到对所有有价值的档案信息按照具体的价值及内容进行分级和标识。

3.高校档案数字化管理安全威胁分析

根据资产识别所完成的档案信息分级标识,完成安全风险评估的安全威胁分析工作。每一项信息内容,对应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在高校档案数字化管理过程中,涉及的业务目标、档案内容、管理流程、传输模式、信息架构以及网络问题等,都可能出现安全风险。同时,从主观上接触的管理人员、访问者,以及客观上的信息系统、网络环境、自然灾害等,都可能造成安全威胁。因此要全面的对安全威胁进行分析及整理,将威胁按照严重性进行分类处理及标识。

4.高校档案数字化管理安全薄弱点识别

高校档案在数字化管理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安全薄弱点。针对这些安全薄弱点,要系统地进行风险评估。一是针对硬件设备、环境及人员安全、校园网络结构、各单位局域网之间的网络隔离边界、控制网络、通讯安全传输等进行分析;二是针对重要档案管理服务器、操作系统、档案信息、数据资源库,以及信息流等进行安全风险评价;三是针对数字化档案管理业务流程、策略,进行管理制度的评审。综合各个角度的管理内容、评估结果,对档案数字化管理中存在的主要薄弱点进行分析,并在后续的数字化安全管理体系建立中,有针对性地制定防护策略。

5.高校档案数字化管理安全现状和风险状况评估

完成高校档案数字化管理安全风险评估,除针对数字化档案资料进行危险识别、安全分析,以及薄弱点识别以外,还需要评估目前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安全问题、分析安全现状及风险状况,以评价现有安全措施的运行效能,提高风险抵御强度。

6.高校档案数字化管理风险控制和处理计划制定

针对识别出的安全威胁,以及目前数字化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点,要进一步制定安全风险评估体系中的风险控制和处理计划。并依照评估体系所评估出的风险,从高到低依次制定有效的处理策略及防控措施,确保所有的安全风险经过处理后,能够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五、当前高校档案数字化管理安全风险评估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建议

1.存在的问题

(1)高校档案数字化管理与安全风险评估相脱节

高校在日常工作中,完善档案数字化管理,需要建立安全风险评估体系,并将数字化管理与评估体系进行有效的衔接。然而目前高校的档案数字化管理与安全风险评估之间,缺乏衔接性,存在脱节的问题。高校在评估体系的选择上,缺乏针对性,针对档案数字化管理工作的开展,也存在着诸多局限。尽管在实践中,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系统地强调安全风险评估体系的必要性,但是却不能够真正在数字化管理中应用安全风险评估体系,发挥其实效性。

(2)安全风险评估工作流程和技术标准有待完善

高校日常工作中,涉及的档案数字化管理工作,包含了大量的内部档案,需要对档案信息进行完整的存储、处理及保密,按照国家相关信息技术标准,完善数字化管理策略。然而,许多高校在进行档案数字化管理的过程中,相关技术标准严重匮乏,无法利用安全风险评估体系,展开安全防护策略,更无法保障互联网与计算机设备信息共享时的资源安全。

(3)安全风险评估工具的发展相对滞后

完整、准确的安全风险评估体系,意味着高校内部档案数字化管理能够对各类客观因素进行准确地评估。准确的评估,依赖于科学的安全风险评估工具。但高校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建设步伐较慢,容易受到外界破坏攻击,风险评估工具的发展严重滞后,造成了一定的网络脆弱性,容易受到安全威胁。

(4)安全风险评估人才有限

档案数字化管理,需要依赖专业的工作人员,对档案进行数字化操作,并具备完善的档案信息风险评估能力。然而高校的档案数字化管理队伍中,普遍存在工作人员素质不高或数量不足等问题。有些工作人员缺乏高校档案的安全风险评估意识,对安全评估的专业知识及管理经验明显不足。多数工作人员认为高校档案管理枯燥乏味,因此在工作中缺乏责任心,以应付的心态对待档案管理工作。

2.高校档案数字化管理安全风险评估优化建议

(1)实行安全风险评估体系的动态化管理

根据高校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实际需要,建立相应的风险评估内容及评估指标,并依据内容及指标,构建科学的安全评估体系,实现动态化的管理。高校档案数字化管理面向的主体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全体教职工,二是全体学生。针对这两个部分,要构建具有规范性、系统性、动态性的安全风险评估办法及流程,确保高校在档案管理及利用的过程中,能够依照具体的档案利用规模、实际调取用途、安排管理技术、管理设备。高校档案数字化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在构建安全风险评估体系时,要考虑时间及空间的差异,建立具有针对性的风险评估体系。考虑高校档案数字化管理系统的动态性及灵活性,与实际档案管理问题相结合,确保高校档案数字化管理始终处于动态的模式,能够优化管理方式,体现规范的管理特性。

(2)拓展安全风险评估体系的方式和途径

高校档案数字化管理涉及了大量的数据及资源,既包括校园文化、学生档案、教职工档案,同时也包括了高精尖的人才档案。这些档案内容需要运用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完善数据库的资源储备,在瞬息万变的网络环境及技术变化规律中,迎合数字化管理的实际需要,满足高校师生不断变化的档案内容需求。高校档案数字化管理安全风险评估体系要不断拓展方式和途径,实现系统的延伸,扩大安全风险评估空间、健全管理平台,提供更为优质的管理服务。

(3)强化落实安全评估体系的人才队伍建设

高校要根据档案数字化管理安全风险评估的具体内容,提升管理人员能力及素质的培养,树立正确的网络价值观,强化人才队伍建设,通过组建高素质的管理队伍,合理使用网络资源,遵守网络规范,实现安全风险评估体系的有效落实。在档案数字化管理工作中,要通过建立安全责任制,落实信息系统运行及管理的定期检查;通过奖惩制度,考核档案管理人员个人表现;发挥管理制度的约束作用,全面强化高校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安全风险评估工作。

(4)加强档案管理安全风险评估交流和合作

学校在进行数字档案安全风险评估的教育与培训的同时,可通过加强交流与合作,实现档案数字化管理的经验共享。通过交流与合作,能够避免安全风险评估知识匮乏、经验不足、组织条件有限等问题。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鼓励高校档案管理人员进行经验交流,完成管理评估,实现数字化管理的科研合作,进一步实现档案管理的资源共享,实现风险评估指标的确立,优化评估模式,进一步预防、降低、转移、规避安全风险,提升安全管理有效性。

六、結语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高校档案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档案数字化管理,涉及诸多安全风险,需要在管理过程中建立安全风险评估体系,加强信息安全管理工作。只有全面落实档案数字化安全管理,考量其中存在的安全风险,构建安全风险评估体系,对存在的安全风险评估问题进行优化,才能够进一步发挥数字化档案管理的优势,强化高校档案管理有效性,保障高校档案安全。

参考文献:

[1]谭 新.高校档案数字化管理中安全风险评估研究[J].办公室业务,2015

[2]刘昆鹏,孙杨民.数字档案安全管理与风险评估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4

[3]沈静.高校档案管理信息化的优势及安全风险评估研究[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1

(作者单位:宝鸡文理学院档案馆)

作者:韩卓泉

上一篇:灌浆施工水利工程论文下一篇:数字信号处理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