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河南省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中若干问题的认识与探讨

2023-03-04

1 引言

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是国土资源部按照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要求为社会发展及经济建设服务的原则, 采取的一项主动防灾措施, 它能有效预防、减轻或避免地质灾害对未来工程设施及其运行环境的直接危害和间接危害。严格规范、科学合理地开展此项工作, 对于防灾减灾, 指导建设的安全运营均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 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技术标准, 主要是依据《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 (国土资发[2004]69号文) 附件1《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 (试行) (以下简称《技术要求》) , 在此基础上河南省也颁布了《河南省国土资源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 (豫国土资发[2004]123号) (以下简称《通知》) 等针对我省具体情况的技术要求。但在实际工作中, 诸如评估范围与评估级别的确定、地质灾害危险性等级划分等一些问题还是会引发争论, 不能达成统一认识。本文拟针对省内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具体情况, 对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中的若干技术问题的几点认识与同行交流探讨。

2 评估目的与任务的概念与界定

2.1 评估目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灾害防治条例》,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目的是:通过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为工程建设、规划发展、矿山建设等项目的立项与用地审批, 并为项目单位进行地质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提供依据。

2.2 评估任务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主要任务是: (1) 基本查明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 判定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 结合项目特点、重要性确定评估范围和评估工作级别; (2) 基本查明评估区地质灾害类型、规模、分布、稳定状态、危害对象、危害程度, 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3) 依据工程建设、规划发展、矿山建设等项目的规模、特点, 分析工程建设过程中和建成后诱发、加剧地质灾害和遭受地质灾害危害的可能性, 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4) 在现状评估、预测评估的基础上, 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 (5) 在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的基础上, 进行建设场地适宜性评价, 并提出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及建议。

目前, 有些评估报告 (说明书) 中存在“目的”、“任务”混淆的现象。“目的”与“任务”是不同的概念, 不能混淆, “目的”不是“任务”的重复。不能将任务作为目的, 重复叙述。

3 评估范围及评估级别的确定

3.1 评估范围的确定

《技术要求》规定:“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范围, 不能局限于建设用地和规划用地面积内, 应视建设和规划项目的特点、地质环境条件和地质灾害种类予以确定”、“若危险性仅限于用地面积内, 则按用地范围进行评估”、“崩塌、滑坡其评估范围应以第一斜坡带为限;泥石流必须以完整的沟道流域面积为评估范围;地面塌陷和地面沉降范围应与初步推测的范围一致;地裂缝应与初步推测可能延展、影响范围一致。”

上述一系列规定是评估范围确定的依据, 结合项目场地地质灾害发育程度及地质灾害种类, 分别引述相关规定, 才能说明评估范围确定的是否合理。在实际工作中, 应按照建设和规划项目的特点、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种类和属性来确定评估范围的大小, 常见问题有:一方面, 对于线性工程建设项目, 泥石流沟的调查和评估范围被忽视;评估泥石流沟不到汇流边界;评估斜坡不到分水岭;评估矿区不到塌陷区边界;矿山设施、排渣场不在评估区等等。这些均可能导致评估范围偏小。另一方面, 评估时跨铁路、河流或其他矿区;包括不必要的村庄、企业、公路等。这些又可能导致评估范围偏大。

3.2 评估级别的确定

根据《技术要求》,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分级进行, 根据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与建设项目重要性划分为三级。”即一级评估、二级评估和三级评估。

3.2.1 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

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主要依据地质灾害发育程度、地形特点、地貌类型、地层岩性特点、地质构造发育程度、岩土体工程地质性质、工程水文地质条件及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工程活动程度划分为复杂、中等和简单三种类型。

应引起注意的是, 《技术要求》中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分类表下面的注释说“每类5项条件中, 有一条符合复杂条件者即划为复杂类型”。笔者认为:此规定不能机械的套用, 它适用于评估区呈面状、评估范围较小的项目。对于线状工程或大区域的工程项目和规划项目, 显然不大适合, 应按区、段地质环境条件的复杂程度划分为不同的类型等级分别进行概括叙述和判定, 用词不能太简便, 不能漏项。

3.2.2 建设项目重要性的判定

对建设项目重要性的判定, 当前地灾评估报告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对工业建筑或民用建筑的重要性认识模糊, 片面地用建筑规模来确定建设项目重要性。在实际工作中, 建设项目重要性的判定, 原则上可参照《技术要求》中“建设项目重要性分类表”、《通知》中“建设项目重要性明细分类表”及《关于调整部分矿种矿山生产建设规模标准的通知》 (国土资发[2004]208号) 确定。但在实际操作中, 应以建 (构) 筑物破坏可能造成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及修复的可能性等多个因素为确定依据。凡分类表中未涉及的, 原则上按国家、省、市三级批准权限划分为重要、较重要和一般建设项目。所评估的项目, 属于分类表中那一类项目, 一定要先引述该类项目重要性划分标准, 然后再叙述评估项目的规模, 最终确定评估项目重要性类别。

4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是在查明各种致灾地质作用的性质、规模和承灾对象社会经济属性 (承灾对象的价值、可移动性等) 的基础上, 从致灾体稳定性和致灾体与承灾对象遭遇的概率上分析入手, 对其潜在的危险性进行客观评估。它包括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预测评估和综合分区评估。

4.1 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4.1.1 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

据《技术要求》, 地质灾害“是指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灾种主要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 (含岩溶塌陷和矿山采空塌陷) 、地裂缝和地面沉降等”。另外, 我省在实践中增加了地面不均匀沉陷、胀缩土胀缩、黄土湿陷、砂土液化等4种灾害 (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时, 可不考虑砂土液化的影响) 。

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主要阐述已发生的灾种、数量、分布、规模、形成机制、稳定性、危害对象、危害程度等。

实践当中, 关于稳定性问题, 容易存在争论, 笔者认为, 滑坡、地面塌陷、地裂缝和地面沉降地质灾害存在稳定与不稳定问题。而对于崩塌、泥石流来说, 不存在稳定与不稳定问题。

对崩塌来说, 崩塌一旦发生, 崩塌物质 (崩积物) 堆积在坡角处, 就不存在二次崩塌的问题, 也就是说, 不存在不稳定的问题。有些评估报告在评价崩塌稳定性时, 往往评价为不稳定。实际大多是指崩塌发生后的不稳定的高陡斜坡, 把已经发生的崩塌和崩塌后缘的不稳定高陡斜坡混在了一起, 是概念上的错误。不能把不稳定斜坡和危岩体作为崩塌。

对于泥石流来说, 泥石流一旦发生, 其所携带的固体物质便堆积在泥石流堆积区。所以泥石流沟存在一个爆发频率的问题, 有些泥石流沟一年可爆发几次, 有些泥石流沟二三十年才爆发一次。爆发频率的高低与很多因素有关, 不能随意把爆发频率低的泥石流沟说成是稳定的。

4.1.2 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是指对评估区已经发生的地质灾害危险性的评估, 是基本查明了评估区已发生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和地面沉降等灾害的分布、类型、规模、活动特征、形成条件和主要诱发因素, 在对其稳定性进行初步评价的基础上, 对其危险性和对工程危害范围、危害程度的评估。地质灾害危险性分为三级, 即危险性大、危险性中等、危险性小。地质灾害危害程度分为三级, 危害大、危害中等、危害小。以往的评估工作中, 往往对其已经造成的危害或未造成危害的评估较多, 而对已有地质灾害对拟建工程是否引发次生危害、以及危害的范围、程度的评估较少。

4.2 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包括对工程建设中、建成后可能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及建设工程本身可能遭受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评估工作的性质是指出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而不是解决问题。所以评估工作方法目前多以定性分析或半定量分析方法为主, 主要有工程地质比拟法、成因历史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数学统计法等。预测评估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核心, 必须结合工程项目类型、性质、规模, 预测工程项目建设对地质环境的改变和影响及由此而引发和加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 预测工程本身在建设过程中和建成后遭受地质灾害的危险性。

在预测工程项目建设引发和加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时, 应该根据地质环境条件的变化, 预测引发和加剧地质灾害可能性的大小。在预测工程本身建设过程中和建成后遭受地质灾害的危险性时, 要根据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地质灾害发育程度及工程项目建设引发和加剧地质灾害可能性的大小、引发和加剧地质灾害的规模大小, 预测工程本身建设过程中和建成后遭受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及危害程度。预测评估要分析到位, 依据充分, 切忌随意。

4.3 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及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是在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预测评估的基础上进行的。充分考虑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的差异、地质灾害和潜在地质灾害隐患的分布、危险程度, 根据“区内相似, 区际相异”的原则, 采用定性、半定量分析法, 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等级分区 (段) 。根据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 对建设场地的适宜性作出评价, 提出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和建议。

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结果应列表说明, 综合分区评估表的内容一般为评估区 (段) 、地质环境、地质灾害类型、现状评估、预测评估、综合分区评估。地质灾害危险性划分为大、中等、小三级。地质灾害危险性小的, 可评价为适宜工程建设;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的, 可评价为基本适宜工程建设, 对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须采取防治措施;地质灾害危险性大的, 可评价为适宜性差, 防治难度大, 防治效益差, 可建议避让或另选场址。地质灾害防治措施要根据不同灾种, 针对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提出不同的防治措施和施工措施, 防治措施要有针对性和可行性。

5 其它

5.1 评估报告 (说明书) 的编写

评估报告 (说明书) 应按《技术要求》参考提纲进行编写。在论述中, 对地域 (区域、评估区、建设场地、规划区、矿区、采矿区) 的表述要准确, 要避免地域表述不清或混淆的问题, 对地质环境条件的论述, 务必要从区域地质环境条件和建设场地地质环境条件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仅论述区域地质环境条件或建设场地地质环境条件都是不够的。结论部分应分别对地质环境条件、建设项目类型及重要性、评估级别及评估区面积、现状评估、预测评估、综合分区评估、场地适宜性评价进行概括性的论述。建议部分应严格按照《技术要求》的规定, 建议建设单位应按相关规程、规范进行工程地质勘察和评价;建议建设单位按报告中提出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作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建议建设单位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对影响地质环境的各类因素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建议建设单位在项目建设过程中若出现报告 (说明书) 中未涉及到的问题, 应及时与评价单位进行沟通, 并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

5.2 插图、附图的编绘

交通位置图、工程平面布置图、地貌图、地质图、水文地质图、工程地质图等均为报告插图, 应按相应的编图规范进行编绘, 应注意相互扣合, 文图要一致, 比例尺及图中字体、符号、线条选择要适中。实际材料图、地质灾害分布图、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图为报告附图, 应按《技术要求》中附图编绘要求进行编绘。

6 结语

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已成为国家强制执行的工程建设程序之一。本文根据在河南省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方面的点滴经验, 就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及认识作了简要总结, 对个别关键问题按笔者的理解进行了初步探讨, 认识肤浅, 期待广大从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同行批评指正!

摘要: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是有效预防、减轻或避免地质灾害对未来工程设施及其运行环境直接危害和间接危害的一项主动防灾措施。本文根据在河南省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领域的一些工作经验, 就我省评估工作中存在的几个技术问题进行了初步总结与探讨。

关键词:河南省,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问题

参考文献

[1] 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防治条例, 2004.

[2] 国土资源部.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 (国土资发[2004]69号文) , 2004.

[3] 河南省国土资源厅.河南省国土资源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 (豫国土资发[2004]123号) , 2004.

[4] 黄雅虹, 吕悦军, 张世民.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及相关技术问题评述.震灾防御技术[J].2007, 2 (1) :83~91.

[5] 刘衡秋, 朱志刚, 何维彬.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发展现状及若干技术问题探讨[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2008, 19 (4) :128~130.

[6] 赵云章, 朱中道, 刘玉梓等.河南省环境地质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 2003.

[7] 甄习春, 朱中道, 宋云力等.河南省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问题研究[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 2008.

上一篇:浅谈燃机SFC系统下一篇:基于现代城市燃气调压计量站系统的优化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