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工助学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2022-04-27

摘要:勤工助学是高校开展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教育经济活动。通过勤工助学贯彻教育方针,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成才与成长都有着重要意义。勤工助学能缓解高校贫困生的经济负担并减轻心理负担。勤工助学主体范围不断扩大,高校规范勤工助学工作制度,完善勤工助学工作体系,创新勤工助学育人模式,勤工助学在高校教学中的重要性已越来越明显。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勤工助学思想政治教育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勤工助学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篇1:

勤工助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与发挥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随着勤工助学工作日益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探讨勤工助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与发挥,对于高校机关行政部门增强管理育人意识,主动参与人才培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管理育人;勤工助学

当前,高校各单位均设置了大量勤工助学岗位,勤工助学日益成为推进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重要环节。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勤工助学工作也要主动开发更深层次的功能,通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立德树人,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人才培养良性循环。

一、勤工助学实践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与意义

(一)在勤工助学工作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在勤工助学工作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勤工助学是高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帮助学生依靠自身知识和能力,通过参与劳动、实践开拓视野、获取知识、提升技能、锤炼人格,并取得相应劳动报酬。勤工助学以大学生成长成才为出发点,必然要肩负起高校人才培养重要任务、主动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勤工助学工作中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推动勤工助学从简单经济帮扶向思想帮扶、学生综合培养转化,培养好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勤工助学工作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构建高素质学生干部队伍的必然要求。勤工助学工作队伍本身即是学生干部队伍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勤工助学学生干部队伍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塑造优秀学生典型,以点带面形成示范效应,进而带动全体同学共同成长、全面发展。

(二)在勤工助学工作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

勤工助学的过程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契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勤工助学工作中,可以更好更充分地发挥其“润物细无声”的特质来影响人、塑造人。在日常工作中,勤工助学的学生由于工作性质,与教师接触时间长、交流频率高,因此有较多机会表达自身学业、工作问题或思想困扰,教师也更有可能及时发现、掌握学生的实时动态,以便开展更具针对性的思政工作,因此就更便于做到如盐在肴、恰如其分,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实践工作等方方面面;做到精准滴灌,久久为功,在关键时刻发挥能量和作用,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成效。

勤工助学实践是检验立德树人成效的有效方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其核心内涵就在于要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建立正确评价机制,坚决避免唯分数论、唯排名论的消极片面做法。勤工助学实践以其实践育人的内涵,作为社會主义教育事业“立德树人”顶层设计下的具体执行,覆盖面广、代表性强,是衡量高校素质教育、综合教育以及价值教育开展成效的有效窗口。勤工助学工作的广泛性和高互动性,不仅便于在日常工作开展中及时收获学生的反馈,也便于有效跟踪和监测高校“育人”这一本质目标的实际进程和实现效率,从而为评价“立德树人”成效提供理论体系框架和实践依据。

勤工助学是总结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有效途径。摸清勤工助学学生群体的特征,有利于从微观窥全局,宏观把握当代大学生群体特征,思考学生现实需求与当前教育供给之间的差距,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的“供给侧”改革。在勤工助学工作中做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探索,有利于提升管理岗教师的管理育人能力,进而营造高校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工作格局。

二、勤工助学实践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选择

在学生勤工助学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应该利用好学生按照勤工助学管理规定履行岗位职责、完成工作要求的有限时间,同时更应该立足岗位,在工作之余,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更充足的资源和平台。

(一)组织理论学习,提升理论修养

从学习内容方面,一是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政治理论学习,帮助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完成好各项工作。二是进一步加强学生对于党中央、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发布的各类文件精神的把握,提升工作的专业能力,更加有效帮助学生了解岗位工作的意义。三是主动带领学生讨论高等教育发展形势和国内外发展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增强学生与时俱进提升自我的意识。四是注重增强学生的职业道德和素养,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

从学习组织方面,一是要将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和理论修养作为培训的重要环节和目的。二是主动邀请学生加入教师日常政治理论学习活动,与教师共同关注国家大政方针和前沿思想,提高思想格局和境界。三是注重发挥学生主观能动作用,以小组任务等方式引导学生建立团队自主开展理论探究,并进行专题展示,不断提升学生的理论素养。

(二)以理论指导实践,锻炼学生成长

勤工助学中提供的各类岗位实践锻炼,是学生提升综合素养、增强工作本领、磨炼意志的重要契机。首先,要积极引导学生立足岗位实际建立做成做优的品格,多为学生设置更为高阶性的任务,在指导学生完成工作的过程中,努力帮助学生优化自身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提升学生组织表达、沟通交流等能力水平。其次,勤工助学工作同时也是大部分学生对于职业的初次认知,在管理和指导学生参与勤工助学的过程中,要通过具体的工作实践,帮助学生进一步建立职业意识,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情感和职业能力,养成爱岗敬业、克己奉公的工作态度,并在工作中帮助学生发掘自身优势特长,结合自身专业特长建立崇高职业理想。此外,教师对勤工助学学生的指导,并不只局限于工作开展的日常,应积极为学生开展实践、走向社会搭建有效平台,帮助学生开拓思维和眼界。如组织学生主动设计专题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等等,在有温度的实践中指导学生建立团队意识,帮助学生在团队发展中实现自我成长。

(三)搭建成长桥梁,提供多元化锻炼平台

勤工助学是不同学科门类、不同年级学生同台交流互动、协同提升的有效平台。教师一是要通过定期组织活动、开展团队建设项目等方式有效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在相互借鉴中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帮助学生找到差距和不足;二是要主动了解学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爱好、需求,主动组织、引导具有共同目标,或有互补性的学生参与勤工助学工作岗位外的交流与合作,如共同完成科研项目等,帮助学生增强对于团队和工作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自我提升的意愿;三是要积极为勤工助学学生团队“走出去”搭建平台,带领本单位学生团队与学校不同部门的学生团队增强互动,联合开展活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与兄弟高校建立良好联系,在学生团队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交流经验;带领学生开展企业走访调研,了解前沿技术和不同行业发展前景等等,调动更多力量为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的建立注入积极正能量。

三、勤工助学实践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着力点选择

新时期在勤工助学工作中开展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需要选择好的内容和方法,同时也要结合高校学生群体的新特点,从建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良好关系,营造思想政治教育氛围,提升学生接受教育的自觉主动性等多个方面,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一)建立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

当前,高校学生群体主要集中于“00后”“00后”在成长过程中,与父母之间逐渐形成了平等开放,紧密互动的亲子关系,因此更加讲求尊重、平等、人格独立。在勤工助学工作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一定要讲求方式方法。一是要更加注重与同学建立平等互动的关系,增强人文关怀,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来自国家、社会、教师的关爱。青年教师同时可以和学生建立朋辈关系,深入学生勤工助学工作外的日常生活,在工作中增强师生间的认同感、安全感,拉近师生距离,实现情感流动,避免成为学生口中的“老板”,学生眼中的“家长”。二是要更加注重在工作中的潜移默化教育,注重通过规范的言行举止、人格魅力、处世智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判断、吸收、借鉴教师的优点和专长。

(二)营造良好育人氛围

每一个学生都离不开整体环境氛围而独立存在,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同样与育人环境密切相关,在学生参与勤工助学工作的过程中,要注重通过营造良好育人氛围让学生情感受到感化,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得到升華。具体来说,一是要建立旗帜鲜明讲政治的工作文化,主动用党的政治理想激励个人斗志。二是要建立正确的舆论导向,积极培养高年级优秀学生树立典型,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三是要建立健康职场环境,积极打造互帮互助、相互补位、融洽和谐的工作氛围,增强学生对于职业的向往追求。四是要建立充满人文情怀的工作氛围,加强学生励志、感恩教育,使之成为有大情怀、大格局、大境界的人。

(三)结合学生主体需求

“00后”更加崇尚个性化的价值追求,更加关注个人的情感体验和价值实现,也更具有务实化的人生理想,认同人生理想是要在现实社会中奋斗出来的。在勤工助学过程中,教师要立足学生特长指导学生开展工作,在参与工作的过程中注重激发主体能力,将大学生在价值追求中的主体意识引发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来。如教师主动了解学生参与科研、学科竞赛的意识和意愿,可主动为学生搭建锻炼的平台,帮助学生在科创研究中了解国家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卡脖子”难题,树立服务国家“科技强国”战略的远大理想抱负。同时,教师也要增加对学生的挫折教育,主动设置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养成艰苦奋斗的精神,避免学生向功利主义转化。

基金项目:本论文系西南交通大学“全员育人视角下高校办公室管理育人实现路径研究”项目的理论成果(项目编号:20202122)。

作者:干璐

勤工助学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篇2:

勤工助学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要性分析

摘要:勤工助学是高校开展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教育经济活动。通过勤工助学贯彻教育方针,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成才与成长都有着重要意义。勤工助学能缓解高校贫困生的经济负担并减轻心理负担。勤工助学主体范围不断扩大,高校规范勤工助学工作制度,完善勤工助学工作体系,创新勤工助学育人模式,勤工助学在高校教学中的重要性已越来越明显。

关键词:勤工助学;高校;重要性

勤工助学是在校大学生利用假期或课余时间在学校内外参加,以获得报酬的各种有偿服务或劳动。勤工助学能培养大学生艰苦朴素的精神,学会自强自立。通过勤工助学,大学生能深入了解社会,锻炼实践能力,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扩展自身的知识面,培养和发展组织管理、生活理财、人际交往、自我调整、规划创新等多种能力。引导大学生参加勤工助学,有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与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创建一个完善的勤工助学工作体系,在高校育人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勤工助学在大学生资助体系中的重要性

目前,高校教育体制不断改革,社会经济不断发展,高校的学费给高校贫困生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给贫困生家庭带来了重重考验。据统计得出,高校贫困生每年都以—定的数量增加,这意味着要承受高校学费所带来的学习、心理、生活等压力的人会越多,这一严峻趋势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国家关心高校贫困生的学习与生活,自2000年以来,要求各个高校务必创建“绿色通道”制度,该制度规定对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在录取入校时,在核实个人情况后,要分别实施不同的自助措施,保障每位新生都能顺利入学,并且能够享受到由国家初步建立的包含奖、助、贷、勤、补、减等多元化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国家在高校勤工助学工作上也有了新的突破,规定各大高校每年都要从所收取盼学费中抽取10%的资金,用于发放参加勤工助学学生的报酬以及利用这些资金开展各种相关的资助工作。

二、勤工助学在大学生德育工作中的重要性

高校大学生通过勤工助学取得相应报酬,这种资助要比直接给予他们补贴效果好。高校在实践探索中已经逐步完善勤工助学工作体系,跟常规发放的助学金不同,勤工助学能让学生理解通过劳动来助学这一良好的育人方法。在勤工助学中,大学生能感受到金钱的来之不易与劳动的艰辛,可培养自强自立的能力,养成艰苦朴素的精神,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身心健康的发展,有助于培养集体荣誉感与锻炼交际能力。勤工助学提供了一个让大学生自我提高、自我增值的平台,让大学生能奋发图强、积极向上、在成才的道路上自强不息,克服困难逆境,在不断的实践与学习中积累自信与经验,为今后步入社会生活、工作做好准备。

三、勤工助学在大学生身心发展中的重要性

我们不可忽视勤工助学对在校大学生成长的影响。目前社会市场竞争激烈,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与综合素质是毕业后找到好工作的王道。大部分大学生在通过艰苦劳动后获取报酬才能理解父母赚钱的不易,父母培养自己学习的不易,这样有助于他们向往自力更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同时在勤工助学中锻炼了他们的身体,让他们拥有了良好的身体。勤工助学让大学生有了接触社会、认识与了解社会的机会,使他们意识到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启发他们用功学习,奋发向上,有助于大学生宏观把握时间,培养良好的时间观念、劳动工作纪律及条理的生活习惯。

四、勤工助学在大学生知识拓展中的重要性

勤工助学能大大拓宽大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大学生的视野。在校大学生的知识面来自于书本与自身实践。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对大学生的知识面有局限性,大学生在实践中吸取各方面的知识与经验,优化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在信息不断更新的时代里,掌握更多的信息对大学生的能力培养十分重要。大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在一一起,能更好地发挥自身的才华与提供更好的实践服务,同时在开展勤工助学工作的过程中检测自己的知识结构与实践能力,从中锻炼了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勤工助学在大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中的重要性

引导大学生融入社会中、适应社会与服务社会,勤工助学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勤工助学已成为帮助大学生培养各项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勤工助学可使大学生在接触新事物与问题时,能积极去思考。正是这些对事物与问题的体现,促进了大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形成。勤工助学让大学生有机会去管理自己的学习与生活环境,有利于养成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与习惯。参加勤工助学的大学生能培养合理的时间观念与协调自身精力的能力,在不耽误学习任务的前提下,丰富了自己的课余生活。勤工助学给予大学生的经济收入让大学生有了理财能力的锻炼机会,有助于大学生养成合理的理财与消费观念。在勤工助学中,大学生有了广阔的交际空间,这样锻炼了他们的交际能力,可使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

勤工助学在高校中的重要性已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高校将不断完善勤工助学工作体系。大学生通过勤工助学获得了经济、思想、知识、能力等收获,有效缓解经济压力,不断实现自我价值,了解社会,确定人生发展目标,更有自信地去开拓自己的未来。

作者:陈国韬

勤工助学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篇3:

高校勤工助学工作的困境及创新模式的思考

摘要:高校勤工助学是资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与资助贫困生的有效途径[1]。随着高等教育收费制度的改革,招生规模的扩大,并伴随着我国区域差异,经济发展不平衡等一系列的因素,导致每年贫困生人数都在不断地增加。为了增强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帮助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高校应创新勤工助学模式,结合校内具体情况,朝着新时代的发展方向,为学生开拓有效的勤工助学模式。

关键词:高校;勤工助学;模式

勤工助学,即在高校的组织下,学有余力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从而获取合法劳动报酬,主要用来改善学习条件和生活条件。新型的勤工助学不同于传统的勤工助学,新型的勤工助学不仅可以解决经济上的困难,还可以通过社会实践,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大学生的劳动观念和职业道德。

一、高校勤工助学的功能

在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中,勤工助学,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最重要的是育人功能,主要体现在提高综合素质、培养业务技能、促进心理健康、提高思想道德修养等方面,而不仅仅局限于资助的功能。

1勤工助学活动可以增强大学生的动手能力

大学生动手能力既是衡量素质教育实施程度的重要标准,又是衡量高校是否培养符合社会需要技术人才的标准。实践证明,动手能力关系到学生的前途命运,而勤工助学活动是增强大学生动手能力的必要途径。

2勤工助学活动可以开发大学生的智力

高校教育主要目的是开发大学生的智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比如协助教师开展科研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能学到课堂上所没有学到的知识。因此,勤工助学活动是开发大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

3勤工助学活动可以丰富思想教育的形式和内容

大学生参加勤工助学,到生产中去,到基层中去,到人民群众中去,服务社会,了解国情,不仅丰富思想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热爱劳动的品质、良好的职业道德,同时增强社会责任感。

4勤工助学活动可以培养新型的技术人才

随着信息的全球化,经济体制的改革,产业结构的变化,要求高校培养与之相适应的人才,高分低能的不行,即有文化没有技术的不行,需要的是既有文化又有技术的人才。

二、当前高校勤工助学面临的困境

高校勤工助学是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获得劳动报酬的有偿课余活动,是资助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的重要举措,是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2]。目前,高校勤工助学工作有值得肯定的成绩,这些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由于校内外因素,主客观条件的原因,当前高校勤工助学也面临着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校和学生对勤工助学的意义认识还不够

随着高校收费制度的改革,高校大规模扩招,以及一些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贫困生日益增加。贫困生是高校的特殊群体,对大多数高校而言,勤工助学只停留在扶贫济困上,而忽略了勤工助学育人功能。因此,造成了高校对勤工助学的定位不够全面。高校注重的是利用学生的廉价劳动力来协助用人单位完成相应的任务,没有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致使育人功能大打折扣。

对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而言,他们认为勤工助学活动与学习矛盾冲突的,大学生的任务就是学习,成绩是衡量大学生综合素质唯一标准,而勤工助学仅仅是为贫困生而准备的。因此,非贫困生一般不愿意参加勤工助学,他们认为不仅有失身份,还会影响学习。

2校内勤工助学岗位不足

近年来,高校贫困生人数基数大,占在校人数的20%左右,而高校提供勤工助学岗位总数也只能满足少数人,以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为例,在校贫困 生4200多人,校内提供的勤工助学岗位只有900多个,也就是只有22%左右的贫困生有机会参加校内勤工助学活动,接近80%的贫困生是被拒之门外的。陷入了“僧多粥少”的局面,供求关系严重失调。调查表明,勤工助学岗位增长的速度远远赶不上贫困生的增长速度,因此,增加勤工助学岗位是当务之急。

3校内勤工助学管理不够规范

勤工助学管理缺乏规范化,主要表现在:一是岗位设置申请的问题;二是用人单位使用贫困学生比例的问题;三是缺乏监督和激励机制的问题。

校内很多单位使用勤工助学过程中,没有严格按照《勤工助学管理办法》的要求,不遵循“先申请后使用”的原则,往往是“先斩后奏”,使用了一段时间后再向勤工助学管理部门申请。

根据勤工助学对象选定的要求,所有在校的全日制学生都有权申请勤工助学岗位,学校优先安排贫困生上岗。但是大部分用工单位为了减少麻烦,往往由退出该岗位的学生推荐,重新上岗的学生大多数不是贫困生,因而导致贫困生参与勤工助学活动的比例下降。

学生参加勤工助学活动,干好干坏;干多干少,都一个样。出现大锅饭的局面,严重打击干多干好同学的积性。此外,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没有通过培训上岗,学生的服务意识、服务能力和工作效率无法达到基本要求。

4勤工助学岗位“劳动型”多,育人效果不显著

据了解,高校勤工助学岗位多数是一些“劳务型”,主要是协调学工、教务、图书馆、后勤、基建等部门工作,如打扫卫生、整理文件、审核材料、录入数据。由此可见,这些工作都不需要专业知识和创新意识,只局限于解决学生的基本经济困难,而不能达到提高专业素质和技能的目的。只有极少数优秀学生才有机会参与科研活动,安排到助管、助教岗位,这种形式的勤工助学活动被笑称为“廉价的体力劳动”,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无论从思想角度,还是从能力角度来看,都不能达到理想的育人效果。

5校外勤工助学岗位开发不足

校外勤工助学岗位开发严重不足,学生参加勤工助学活动渠道少。高校相关管理人员不想承担风险,害怕承担责任,所以未能致力于开发校外勤工助学岗位。据了解,每年寒暑假,很多工厂、企业有意向与高校合作,但是学校相关管理人员认为校外勤工助学难管理,容易出问题,学生一旦出现了安全事故,学校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所以校外勤工助学岗位严重不足。

6勤工助学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明显

据了解,参加勤工助学活动学生大部分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主要原因是由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自然灾害、家庭变故、疾病等。这些大学生受挫感和心理压力大于普通大学生,他们不仅在经济上是学校特殊的群体,心理上也成为了学校的特殊群体。因此,这些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应当高度关注他们。研究发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与患有比较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都具有较为相似的心理问题,如抑郁、偏执、自尊心强、敌对、人际关系敏感等[3]。但是两者也有区别,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问题更为严重一些。

7勤工助学基金来源和分配不合理

勤工助学基金的来源主要是学生学杂费和国家拨款,1999年6月,《教育部 财政部印发的《关于在普通高等学校设立勤工助学基金的通知》,高校每年应该从学费收入中提出5%经费,专门用作勤工助学基金[4]。虽然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学生人数迅猛增长,学费收入剧增,但是由于很多高校发展的需要,经费异常紧张,学费提取部分远远不足,划拨勤工助学经费因而减少。因此出现了勤工助学经费不足,设置岗位少,影响了勤工助学工作健康持续开展。

三、创新高校勤工助学模式的几点建议

1加强高校和大学生对勤工助学意义的认识

一方面,高校必须正确认识勤工助学的意义。高校勤工助学工作最初的出发点是为了缓解大学生的经济困难,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因而通过课余时间参加有偿的社会实践活动。随着勤工助学工作的发展,勤工助学不只局限于扶贫济困的功能,更重要的是可以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是思想教育的重要途径。因此,高校必须正确认识勤工助学扶困与育人的功能。

另一方面,大学生应改变对勤工助学活动的认识。勤工助学活动不只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而是面向在校的全体学生。同时也应转变参加勤工助学活动就会影响学业的认识。事实证明,很多参加勤工助学活动的大学生都是品学兼优的。勤工助学活动不仅可以在经济上得到满足,还可以锻炼能力,磨炼意志,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

2积极开拓校内勤工助学的渠道

勤工助学是一项资助育人的活动,要确保勤工助学健康有序开展,就应该创新勤工助学的运行机制,将“输血型”资助向“造血型”资助转变。高校勤工助学管理部门在市场经济规律指导下,改革内部结构,发展为“以勤工助学发养工助学,以勤工助学创造勤工助学岗位”的模式。摒弃过去单一的“劳务型”勤工助学,取而代之的是“劳务型”、“服务型、“管理型”、“智力型”多元化的勤工助学岗位。

例如:大学生参加学校实体店铺的经营,将部分利润以基本工资和奖金的形式发放给勤工助学学生,部分存入到“助学基金库”,部分用作“活血”——创办新的店铺。只有这样高校才能使勤工助学实现从“输血”功能转化为“造血”功能,才可以为学生提供应有尽有的勤工助学岗位,从而实现自给自足、自我发展。

3加强勤工助学向智力化方向发展

高校具有得天独厚的人才资源,应朝科技活动为龙头的方向发展,如生活服务、劳务服务、社会服务、管理服务等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服务主体。即:与学生学科专业结合,大力拓展课外科技活动方面的勤工助学岗位。一方面有利于增长学生才干;另一方面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智力优势。随着经济信息全球化,勤工助学岗位应紧跟时代的步伐,“劳务型”朝“技术型”、“管理型”方向转变。这是勤工助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提升学生社会地位的重要途径。

4加强勤工助学管理

高校相关管理人员应加强对勤工助学的管理。一是加强对勤工助学学生的动态管理。用工单位人员的变动,要进行登记备案,并且要遵循“贫困生”优先录用的原则。二是对勤工助学学生考勤考核必须严格遵循“多劳多得”的原则。三是要成立勤工助学协会和专门的管理人员,发挥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学校主要起到指导和监督的作用。

5促进高校与校外合作

高校应加强与校外的合作,如与企业、公司、事业单位、私人业主等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发挥高校资源优势,朝着知识型、劳务型、科研型、服务型方向发展。通过家政服务、科技服务、商品促销、市场调研、生产线服务,从而获取相应的报酬。

6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勤工助学学生的心理问题

勤工助学贫困生是大学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通常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高校相关管理人员应高度重视。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来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主要方法如下:

一是,对勤工助学大学生心理进行有效的干预。贫困的勤工助学大学生性格通常比较内向、自卑,这与他们内在的心理因素和外在的社会环境有关。当他们遇到挫折时,只有较差的心理防御能力和机制,他们无法用积极的心理防御[5],所以需要相关管理人员对学生进行心理干预。一方面从物质上给予帮助,主要是通过介绍勤工助学工作,解决基本的经济困难;另一方面从精神上给予帮助,主要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建立健全的人格。

二是,着力营造温暖、和谐的社会氛围。马斯洛提出,人的“最基本需要受到挫折很容易造成心理变态,如果基本需要能得到满足,那么人的生理不仅变得健康,心理也会变得健康”。由此可见,勤工助学学生最希望的莫过于有一种温暖、和谐的社会氛围。高校相关管理人员应积极开拓勤工助学岗位,加强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勤工助学岗位。

7勤工助学经费筹集渠道向多元化方向拓展

高校勤工助学基金筹集渠道必须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不能只局限于学校划拨的方式,还可以通过社会爱心人士和企业来筹集,政府可以通过优惠政策来鼓励个人、企业设立专款专用的勤工助学基金。

总结

勤工助学不仅可以扶贫济困,立德树人,还可以体现新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高校必须加强对勤工助学规范化、科学化管理,使勤工助学在传统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点,创新勤工助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政部.高等学校学生勤工助学管理办法[Z].2007.

[2]国务院.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解决高校贫困生家庭学生困难问题的通知[J].国务院公报,2004,(32):33.

[3]王宝仁,张俊明.捍卫你的劳动权益[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

[4]赵红宇.大学生勤工助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高等教育,2009,(7).

[5]王炳照.阎国华中国教育思想通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

[6]罗开春.当前高校勤工助学的困境及对策研究——以西华大学勤工助学现状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2009,(12).

作者:梁淑娟

上一篇:数学空间观念培养管理论文下一篇: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