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劳动法勤工俭学的论文

2022-04-28

【摘要】校外兼职已然成为当下大学生和大学校园的普遍现象,兼职现象的普遍必然也带来了侵犯大学生权益现象的频发。大学生校外兼职面临着“黑中介”、工伤得不到补偿、需要提前交付押金等一系列的权益受侵犯问题。兼职涉及的维度、广度和特殊性已不是当下制度和措施所能管控。从立法的角度对劳动法进行补充和完善,把大学生兼职纳入劳动法保护的范围内是一个值得考虑的举措。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大学生劳动法勤工俭学的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学生劳动法勤工俭学的论文 篇1:

基于劳动合同法视角下的大学生兼职纠纷情况调查

摘 要: 大学生是社会宝贵的人力资源,大学生兼职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并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随着大学生校外兼职热潮的日益升温,大学生与用人单位的兼职纠纷越来越多并呈现出多样化。针对这一严峻的社会现实,对大学生兼职纠纷情况进行深入研究已经成为社会的现实需求。

关键词: 劳动合同法 大学生兼职 纠纷 类型 解决途径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

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事关民族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成长牵动着整个社会的敏感神经。而大学生兼职是一个普遍存在并将在后期很长一段时间必然存在的社会现象。随着我国法治社会的发展,从法律方面对大学生兼职这一普遍的社会现象进行规范与保护已成为现实需要。本课题从大学生兼职这一社会现象入手,以法学专业学习者的身份,从劳动合同法的全新视角探究大学生兼职纠纷现状,系统分析大学生兼职纠纷产生的原因、基本类型、特点和解决途径,旨在探讨在校大学生作为劳动合同法特殊调整对象的法律地位可行性的同时,为地方政府部门制定相关行政法规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持,这对于国内各城市大学生兼职纠纷的研究与解决具有现实理论参考意义。

一、调查对象的选择及调查情况的说明

岳阳是湖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次中心城市,经济总量仅次于长沙,居湖南省第二位。在十三五规划的推动下,承接珠三角地区的产业转型,这使得岳阳的第三产业的比重将会在原有的百分之三十四点一的基础上有较大幅度提升,从而提供更多的兼职岗位。而大学生兼职作为大学生转变的重要标志之一,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此次本课题小组以岳阳市为例,基于对四大高校的了解,对其学生进行兼职纠纷的调查和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可行性和三线城市的代表性。

此次调查,课题小组采用以封闭式题目为主,辅以个别开放式问题的调查问卷对岳阳市周边四所高校——湖南理工学院、岳阳民族学院、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和岳阳广播电视大学的08级、09级学生进行调查,共计发放问卷2000份。本次问卷实际回收1826份,回收率达到91.3%,有效问卷1798份,占回收总量的98.47%,符合调查科学性的要求。以实证分析和理论分析相结合为基本研究方法,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以岳阳市四大高校大学生的兼职情况作为调查主线,得出大量第一手真实、有效的数据。同时,通过回访典型兼职大学生和走访相关政府部门、机构和中介组织,全面掌握岳阳市大学生兼职的相关信息,确保研究内容符合实际,研究成果具有可操作性。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兼职现状的调查

从调查数据反映的兼职参与比例来看,有近58%的大学生从事过兼职,约42%的大学生未从事过兼职,在岳阳从事兼职的大学生比未从事兼职的比率高约16%。在对未参加兼职的这部分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时,我们发现,在能及时获得兼职信息的情况下,有51.49%的在校大学生希望尝试参加兼职,有36.08%的在校大学生在时间允许的条件下也可能从事兼职工作。这个数据表明,在校大学生的兼职欲望是非常强烈的。相信大学生参加兼职的这一比例在岳阳产业化转型的过程中会愈来愈高。

从兼职动机来看,参加兼职的大学生主要是以锻炼自己的能力为目的,其次才是以挣钱为目的。在此前提下,不以经济利益为目的的实习在高校受到大力追捧,大学生以“锻炼自己的能力”为目的也广泛存在,他们一般都不会太计较工资的得失,也无心关注是否侵犯了自己的合法权益。而以挣钱为目的大学生并未像全日制职工一样敢于对老板直接提出工作方面的要求。他们选择顺其自然,认为有钱就好,老板能给多少就拿多少,也不知道何为自己的合法权益,更谈不上会自动去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从目前兼职的获取途径而言,大学生普遍缺乏社会经验,在此次的调查中占43.44%参加过兼职的在校大学生都是通过亲戚朋友获得兼职工作,所以参加兼职的在校大学生在这种情况下不会对工作进行具体的考察,更加不会对用人方产生怀疑,对产生的劳动纠纷自我保护能力差。而通过有学校保障的勤工俭学机构提供的兼职只占10.02%,这说明大学生参加兼职并没有健全的校方管理机制进行维护,也正是由于此原因使得整个大学生兼职现状呈现无序的状态。

此外,结合兼职类型来看,在校大学生主要从事促销、家教与培训等兼职,两者比率均在三分之一左右,比率较大。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能够得到学校提供的助学措施的人数仅为1.26%。由此可知学校所提供的助学措施远远不能满足在校大学生的兼职要求,我们简要分析,两者数据相差如此之大的原因如下:一方面,高校的勤工助学中心重在帮助贫困学生,缓解其经济压力,并因其在机构设置、人员安排及责任承担方面的缺失较少提供大学生兼职。另一方面,学校提供的助学措施相对于从社会上的获得的兼职在工资、安全和针对性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优越性,所以许多大学生更希望从学校方面得到兼职信息。据此,高校的助学措施需要进一步加强。

(二)对大学生兼职纠纷现状的调查

如图表所示:27.48%的兼职大学生遭遇过兼职,大学生遇到兼职纠纷的比例超过四分之一。78.72%的大学生未要求签订兼职合同,81.87%的参加兼职的大学生未签订具有直接法律保护力的书面合同。一旦遇到纠纷,在校大学生在维权途径上便处于不利地位,自我维权陷入困境。绝大部分参加兼职的在校大学生没有要求用人方签订合同,这反映在校大学生在参加兼职中法律意识不强,造成大学生兼职中没有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劳动合同,因此没有事后可以作为维权的凭证,产生纠纷后无法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课题小组针对大学生兼职发生纠纷的数据进行了专门走访,分析得出了以下原因。

1.无政府机关对其进行直接管辖。政府劳动部门的相关规章制度均是针对全日制用工和毕业生的创业与就业,而非全日制用工与在校大学生兼职既无规章、政策进行规范,又无专门部门、机构或组织监管。

2.高校对大学生兼职的管理和引导不够。高校内部设置的勤工俭学机构是负责在校学生勤工助学活动开展、管理的唯一合法机构,且重点为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扶持和帮助。勤工助学机构缺乏联系用人单位的主动性,而机构运作经费和兼职岗位的有限性加剧了这一矛盾,广大大学生的兼职需求很难被满足。

3.社会各界对大学生兼职态度不端正,中介公司、用人单位将在校大学生作为廉价劳动力对待。用人单位常常以各种名义延长工作时间、无故克扣工资、以临时工代替正式员工来逃避福利或保障措施,没有将兼职大学生作为普通员工来正确对待,抓住大学生生活阅历少、工作经验不足,又迫切需要兼职工作的心理,最大限度榨取大学生廉价劳动力。

4.大学生兼职法律身份不明,立法欠缺。本课题认为大学生兼职是指普通高等教育学校在籍大学生与企业、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其他组织和个人建立的劳动关系,包括各种通过付出体力和智力劳动而获得物质和精神回报的社会实践活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一章第二条规定:满18周岁,低于退休年龄的,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企业、个体经济组织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均适用于《劳动法》。按照此规定,兼职大学生应当属于劳动法的约束范围。然而,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意见》中第十二条规定,在校大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兼职不视为就业,未建立劳动关系,可以不签订劳动合同。这一法律规定又将大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做的兼职排除在劳动法的保护之外。因此,大学生虽为“劳动者”但不受劳动法的保护。

从问卷的开放式问答中,我们可以归纳出兼职纠纷主要有以下几大种类:首先是工资问题,其次是“义务”加班、职场刁难、见习问题等。初入社会的“天之骄子”们放不下脸面,缺少职场经验,导致工作中出现特殊情况时,工资的支付就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老奸巨猾的老板们擅长“迷魂法”,初入职场的大学生们注定成为待宰的“羔羊”。加班是工作中最常见的事情,但不同的是,作为兼职工的大学生们却基本上没有与《劳动合同法》保护下的劳动者们一样,有要求和获得加班报酬的相同权利。而且在对兼职大学生尚无明确立法保护与政策保护的情况下,用人单位对这些员工的权益保障和救济自然是一片空白。作为大学生兼职特殊形式的见习是在校大学生为提高自身从事实际工作的职业技能能力,尝试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要求而自愿提供的一种无偿的服务。其相关权利和义务、福利和救济都处于空白状态,自然谈不上保障。

通过后续的跟踪调查访问,我们更加深入了解到,虽然有些用人单位会与临时工签订协议,但正如被调查的同学所说“不知道具体签了什么”,这样的协议毫无保障意义。此外,人生地不熟是众多外出打工的大学生不敢对工厂方面提出异议的重要理由,这也是许多远走外省的暑假工对工厂胡乱增加工作时间忍气吞声的原因。受很众多大学生青睐的餐饮工作非常具有代表性。此种兼职按时结算,多出现在学校周边的餐馆。据访问得知,这类餐馆很多时候以生意不好为由拖欠或克扣工资。而兼职大学生们往往因涉及数额不大、途径单一而很少采取行之有效的维权措施,这使得产生的兼职纠纷最终不了了之。

(三)对大学生兼职纠纷解决情况的调查

在对“兼职维权过程中,已经遇到或可能遇到哪些困难”这一项调查中,“维权成本高”、“维权途径单一”、“维权所费时间与学业冲突”三者所占比例高达69.45%,其中“维权之路与学业冲突”的占28.48%,学习成为了从事兼职的在校大学生维护自己权益遇到的难题。同时我们很惊讶地发现,选择“其他”选项的概率达30.56%,那究竟还有多少种维权困难是我们所想不到的?可想而知,维权之路漫漫其修远。

数据表明,在纠纷解决情况这一方面,“基本解决”达到了39.40%。然而在此数据中还包含不公平的协商、拖欠到无心解决或是被迫接受不公平的解决方案等情况。而双方退让,基本满意的情况达36.25%说明在校大学生能够通过自身协商或其他维权方式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但仍有24.33%的纠纷搁置,解决无果,因此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案保障纠纷的解决。而在对纠纷的态度中,16.42%的大学生抱着无所谓的态度,21.74%的大学生持有无奈、有心无力的态度。而这些纠纷态度与兼职维权过程中遇到或可能遇到的困难息息相关,大学生刚刚步入社会,普遍缺乏社会经验,自我保护意识、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淡薄,获取的维权途径甚少,加之对兼职所需成本往往不能承受,又对兼职时间与学习相冲突顾虑重重,所以消极应对兼职纠纷的人数占一定的比例。他们对遭受侵权后选择的协商解决方式,大多数时候也只是抱着讨个说法或者无所谓的态度。这说明在校大学生权益的维护从培养在校大学生法律观念入手也是必要的。

由以上图表可知,在解决大学生兼职纠纷方面,大学生缺少基本的鉴别能力和警惕性。大学生刚刚步入社会,经验十分匮乏,缺乏基本的鉴别能力和警惕性,对一些广告陷阱、变相收费根本不懂得如何分辨。所以在校大学生兼职权益的方案具有多样性,而在校大学生认为提升自身法律意识是最重要的。提升法律意识需要学校介入,学校应对大学生兼职加大管理力度,设立勤工俭学组织、大学生就业指导部门。“司法管辖,成立小额诉讼法庭”、“政府保障”、“立法保护”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是从行政、司法、立法三方面解决兼职纠纷,而立法保护以21.08%的比率占首位,这反映在校大学生相信法律的强制性能更好地维护其权益。

综上情况,大学生兼职日趋日常化,但随之而来的兼职纠纷也比比皆是。大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欠缺、维权法律意识淡薄,兼职管理体系不健全、维权途径单一等问题,导致在兼职过程中,他们的权益屡屡遭受侵害。因此,对高校学生兼职权益进行保障,不但是高校的分内事,更是立法部门和执法部门的责任。维护大学生兼职期间的合法权益,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的个人利益,更是社会进步、文明的重要体现。只有社会各界相互协调才能实现现阶段无序的大学生兼职市场的有效治理。

三、大学生兼职纠纷的解决途径

基于以上分析,本课题小组认为:大学生作为弱势群体应受到特有的法律保护。在大学生兼职纠纷产生的原因中,一部分是大学生自身法律素养不够,另一部分是法律法规不完善。而法律法规不完善主要体现在政府部门没有明确的管理机构,相关部门的执法力度不强,劳动合同法并没有明确大学生作为特殊调整对象的法律地位,最重要的是没有明确大学生兼职的书面合同签订的要求及规范。依此,本课题小组提出几点关于大学生兼职纠纷解决途径的意见。

(一)法律方面

1.立法。立法上,应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做扩大解释,努力把大学生兼职纳入《劳动法》及《劳动合同法》的规范范围。从保护大学生切身合法利益来说,我们仅从劳动法的广义上去理解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即只要满足年龄大于18周岁小于退休年龄,且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任何企业、任何个体经济组织形成劳动关系(包括事实上的法律关系)的劳动者,均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而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的兼职必然会与用人方产生事实上的劳动法律关系,如此一来大学生的兼职行为理所应当地可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来规范调整,大学生的劳动权益便有了明文规定的法律的保障。

2.司法。司法上,应建立相应的小额诉讼机制。据调查显示,大部分大学生在遇到纠纷之后主动放弃权利或者被动放弃权利,其中与涉及金额比较少有关系,即大部分情况下没有达到劳动纠纷上的最低立案标准。这使得即使有一部分大学生选择了法律手段也不能有效地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从课题组了解到的情况来看,与国外的现有机制相比,国内的小额诉讼制度十分不完善,并没有与现代社会需求相平衡。从法律角度来说,使用小额诉讼制度是一个效率较高、满意度较好的解决大学生兼职纠纷的方式。原因在于:首先,从涉案金额来看,大学生兼职纠纷所产生的标的金额往往较少,满足小额诉讼的必要要件。其次,从大多数大学生兼职纠纷的案例来看,一般都是案情较为清晰,使用小额诉讼程序,能很有效地解决问题。

3.行政。行政上,大学生兼职纠纷维权难,主要是没有经验,没有指导意见,也没有相关的救济途径。因此,由政府有关主管部门授权高校成立一个职能部门,类似于保卫处的设置。具体职能为:一是在签订兼职合同时代表学校,进行三方签约,保障对大学生兼职的监督工作。二是可供大学生在遭遇兼职纠纷的时候直接询问相关问题的服务。三是对在校大学生宣传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注意事项。在进行法律意识上有所增强,维权能力上有所提高,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的同时获得更大的利益。

(二)学校方面

成立专门的法律援助。大学生因为自身原因,维权力量十分有限,为其建立专业的救济途径是必要的。大学生法律援助站可以很好地为在校大学生的兼职提供法律保护,一方面法律援助中心设立在学校内部,贴近大学生的生活,能够为兼职中的大学生提供更加便捷的援助。另一方面法律援助中心有利于整合学校的各项资源,例如学术资源、行政资源等,能更好地解决大学生兼职纠纷。

(三)自身方面

大学生为维护自身的兼职权益可以主动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可通过类似法律讲座的方式来加深对大学生兼职的相关法律知识的了解。其次,积极寻求专项的法律援助。通过与大学生法律援助中心的相互配合,有效利用各项资源维护自身兼职的合法权益。

四、结语

不论是基于经济动机还是自身素质发展的需要,大学生兼职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具体而言,国内研究处于较为零散的阶段,对于大学生兼职的法律定性更是乏善可陈。目前我国并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对大学生兼职进行规范,又因大学生兼职自身的特点,使得大学生兼职纠纷呈现愈演愈烈的趋势。大学生被陷传销团伙、人身自由甚至生命安全受到威胁的报道频见报端,更是向全社会敲响了警钟。本课题从劳动合同法角度对我国大学生兼职纠纷情况进行调查,探索大学生兼职法律现状,丰富我国相关领域的理论体系,提升大学生兼职的法律意识,为政府部门制定相关行政法规提供理论参考。

基金项目:2010年度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基于劳动合同法视角下的大学生兼职纠纷情况调查——以岳阳市为例》的阶段性成果(湘教通[2010]244号文,项目编号:270),指导老师:喻永红,廖丹。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张文倩 卢纯 瞿伟 蒋伊

大学生劳动法勤工俭学的论文 篇2:

大学生兼职现象调查与权益保障问题研究

【摘要】校外兼职已然成为当下大学生和大学校园的普遍现象,兼职现象的普遍必然也带来了侵犯大学生权益现象的频发。大学生校外兼职面临着“黑中介”、工伤得不到补偿、需要提前交付押金等一系列的权益受侵犯问题。兼职涉及的维度、广度和特殊性已不是当下制度和措施所能管控。从立法的角度对劳动法进行补充和完善,把大学生兼职纳入劳动法保护的范围内是一个值得考虑的举措。文章综合分析了当前的兼职现状、现存问题与发生原因,并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管控和规范措施,以期更好的指导大学生兼职和维护大学生的合法正当权益。

【关键词】大学生兼职;权益损害;权益保障

对于大学生的兼职行为,学生、高校和社会对此有不同的看法,但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大学生兼职有其产生和发展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对大学生兼职现象的研究,无论是对于大学生自身的成长,还是对于社会来说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应该得到广泛的关注。目前我国相关配套法律比较滞后、部分法律条文可操作性不强,相关法律法规在调整此方面的法律关系都有不足,导致大学生的合法权益得不到该有的保护。而政府监管与高校的兼职教育又不是很健全,再加上学生本身的弱势因素更是加剧了兼职矛盾。本文对大学生兼职状况进行分析研究,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与解决措施,以提高大学生兼职效果,维护大学生的兼职权益。

一、大学生兼职现状

通过调查分析,发现在大学生的兼职过程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1.权益侵害行为频发。大学生兼职过程中往往会受到劳动安全、人身安全和财物安全等诸多方面的侵权问题,而且存在着被侵权,由于学生法律意识淡薄却不知情的严重情形。2.劳动协议形同虚设或根本不设。签订劳动合同是保护劳动者的重要形式,但是在大学生兼职过程中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施行。另外还存在用人单位以兼职机会为由拒签劳动协议的情形。3.兼职途径和兼职种类比较单一。多数兼职以中介介绍从事促销和传单派发等低端工作,一些用人单位故意把脏、累、风险大、收入低的工作包给大学生。4.大学生兼职以中介机构介绍为主。但目前中介机构很不规范,存在不诚信或欺骗、乱收费等严重问题,中介可能指使大学生从事一些违法经营活动,使处世未深的大学生陷入不利的境地。5.维权形式单一。兼职学生对于权益遭受侵害时多数情况是找雇主协商解决,而雇主通常以强硬态度或是其它方式撇清责任。6.学校对学生兼职或社会实践这方面缺乏合理的管理和疏导,在校园内部勤工俭学的项目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对劳动权益保障方面知识没有充分的普及。

二、大学生兼职权益受损的原因分析

(一)身份特殊,《劳动法》适用无力

《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保护劳动者权益的法律虽然没有明确规定校外兼职的在校大学生类型属于劳动者,但是也未明确排除其在外。1995年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2条规定:“在校生利用业余时间勤工俭学,不视为就业,未建立劳动关系,可以不签订劳动合同。”此规定明确的将大学生排除在劳动者之列。目前在法律理论和法律实践中对大学生兼职时的法律关系存在分歧:如认为大学生应该属于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者的范围,大学生有权签订劳动合同,理应受到劳动法的保护。有的却认为大学生与雇主形成雇佣关系,由民法、合同法来调整。但在有些国家,雇佣关系也受《劳动法》的管辖,这种做法应该成为未来劳动立法的一种趋势。但不管是哪种观点,共同说明一个问题:目前我国相关配套法律相对滞后、部分法律规范可操作性不强,相关法律在规范此方面的法律关系上仍有不足,导致大学生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很好的保护。

(二)大学生与中介公司的关系没有明确法律调整,与兼职企业签订的协议又缺乏相关法律保护

中介会打着服务大学生的幌子与兼职单位勾结苛扣大学生的工资,学生涉世不深,糊里糊涂的交了钱,但是却没有拿到应得的报酬。与此同时,并没有相关的法律规范对大学生在兼职时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协议的权益进行保障。

(三)高校对大学生校外兼职缺乏有效的指导和管控

大部分院校都只是设有“大学生资助中心”,为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校内兼职工作。而对于大学生的校外兼职,多数学校并没有成立一个专门的机构对其进行管理,因而对大学生校外兼职的监管和指导作用非常有限。而大学生主要通过网络、中介、朋友介绍等方式获得的兼职信息良莠不齐,容易使大学生的权益受到侵害。而且由于缺乏有效的指导,大学生在权益受损时往往不知所措。

(四)大学生法律维权意识淡薄以及劳动权益保护途径和效果的有限性

面对权益遭受侵害不知所措认为维护自己权益的成本高,不值得。往往是消极退缩的态度,不通过协商、调解、诉讼等法律途径进行维权,这无不说明大学生法律维权意识薄弱。并且,兼职大学生不可以通过仲裁的方式解决劳动问题,因为仲裁的一方当事人必须是劳动者。即使通过《劳动法》使大学生维权,然而根据侵权法的规定:针对行为人对他人人身、财产或其他权益的侵害,侵权法通常主要以过错责任或严格责任原则来衡量、确定行为人对受害人的赔偿和其他相关责任。所以也并不是无法可依。另外,大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缺乏证据意识,在兼职的过程中没有留下证明本人与用人单位存在雇佣关系的凭证以及权益受到侵害的证明,因此在向有关部门需求帮助时因证据不足处于不利地位而使大学生校外兼职中的权益无法得到有效的保障。

三、大学生兼职权益保障可行措施

(一)不断完善现有大学生兼职权益保障的法律法规

2007年下半年教育部出台的《高等学校勤工助学管理办法》规定,学生参加勤工助学的时间原则上每周不超过8小时,每月不超过40小时,工资标准原则上不低于每小时8元。校外勤工助学酬金标准不应低于学校所在当地政府或有关部门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由用人单位、学校与学生协商确定,并写入聘用协议。除了出台针对大学生打工的管理办法,教育部还下达了相关政策,这些政策的接连出台,表明长期处在管理空白的学生打工市场正在被纳入主管部门的视线。完善建议:1.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制度,明晰大学生的特殊法律地位,让大学生的权益得到明确保障。国家应从立法层面明确把兼职大学生列入《劳动法》的调整范围,使大学生在兼职过程中能够运用《劳动法》的相关规定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2.工商管理部门、公安部门应当明确各自的责任范围,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

(二)必须加强对相关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监督力度和惩罚力度

当前,企业社会责任逐渐被大家所认同,而现行公司法和有关企业法中并未明确规定企业在违反社会责任时所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所以有关学者认为:在修改相关法律法规的同时,首先应当明确企业应履行的社会责任,如违反规定应承担的各种法律责任;其次在全社会进行广泛的企业社会责任宣传,提高企业的外在约束力;同时要加强对公司、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教育和普法工作的宣传。最后向全社会树立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榜样,给予其适当合法的优惠政策以鼓励企业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三)学校应当根据学生兼职的实际情况进行管控模式的探索与改革

高校在真正做好困难学生勤工俭学的同时尤其要充分关注其他在校大学生的校外兼职情况,进行正确引导。因为学校的角色不应仅限于在校学生的管理者,而更应该是服务者。可以通过成立学校管理组织、学生兼职自主管理服务中心等,从事专项服务工作。首先应当从从兼职的信息源清理开始,对校外的兼职信息予以审核,创建兼职网络系统,努力减少黑中介的诈骗行为。其次设立权益维权部门,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再次对用工单位进行备案,以监督用工和维护学生权益,做好学生维权的坚实后盾。

(四)政府也应该为大学生的兼职环境和服务的改善作出努力

首先,出台相关政策,为大学生兼职提供良好的环境,鼓励大学生通过兼职锻炼自己的能力。其次,政府要建立起信息公开和管理制度,提供真实可靠的企业信息。再者,要加大对不法中介和侵权行为人的处罚力度,规范兼职市场。

(五)大学生在兼职过程中,不仅要提高实践能力,更要提高法律意识

对于准备在某一企业兼职时,一定要提前了解这些企业和雇主的信誉度、道德品质、劳动条件、工资待遇等各方面问题。当权益受到侵害后,要积极寻求各种合法救济,不可忍气吞声,对用人单位的不法行为及时举报,不仅保护自己合法权益,也积极打击这种不法行为。所以大学生提高自己的法律维权意识对于维护自己的权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结语

大学生兼职既可以获得经济收入,也可以为其未来创业储备实践能力。目前的大学生兼职市场环境中存在的不规范行为导致大学生权益受了很大侵害,大学生在社会的发展中已成为重要的一部分,为了使其在以后的社会中创造更多的财富,现在就应该为其兼职活动打造一个健康的环境,同时对于法治经济的完善也有促进作用。随着国家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决策的实施,行政、执法司法制度的不断改革完善,相信未来关于大学生兼职的法律制度会更加健全,法治环境也会更加健康,大学生兼职也会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

作者:周中梁 殷芳利

大学生劳动法勤工俭学的论文 篇3:

从兼职纠纷事件中探究大学生维权教育

摘 要:大学生在兼职中遇到的各类纠纷事件使得大学生的维权教育被越来越多的高校教育者所关注。分析大学生为何在兼职工作中受到侵害,同时作为高校教育者要在日常的教育管理工作中不断探索如何进行大学生维权教育,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兼职工作;大学生;维权教育

对于大学生来说,不单要在高等教育的培养下熟练地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要锻炼自己适应社会的各方面能力。因此走出课堂,进入社会也是大学课程中非常重要的一课。在这个大前提下,找到兼职工作尤其是一份令自己满意的兼职工作,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无疑是件好事,既可以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又可以锻炼自身的实践能力。但同时,因为各种客观原因,大学生在兼职过程中个人权利很容易受到侵害,兼职中所遇到的侵权问题,也会引发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所以如何维护大学生在兼职中的合法权益,对大学生进行相关的维权教育也是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要工作之一。要通过法律法规的制定、学生对自己权利和义务的认识以及高校的相关干预和教育,保证学生能够安全顺利地进行兼职工作,通过参与勤工俭学等形式的兼职工作,达到提高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目的,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大学生兼职纠纷案例分析

案例一:某高校英语师范专业大三女生蒋某,家境贫寒,但自己坚强独立,学生成绩优秀。为给几乎没有收入的家庭减轻经济负担,从入校起就在本地的一家英语培训学校做兼职。在做兼职的过程中,培训学校的校长对蒋某特别关心,不但在工资待遇上有所倾斜,还把蒋某认作自己的干女儿,甚至还到蒋某的家里去看望她的父母,给予她生活上的帮助。但是,一天蒋某突然告诉辅导员,培训学校的校长将她带到家中,对她提出非分的要求。被蒋拒绝后,校长对蒋某恶言相对,还出言威胁。但最终,蒋某还是安全地离开了,同时辞去了培训学校的兼职工作。

案例二:某高校英语师范专业大二女生彭某在学校附近一个小餐馆做兼职。主要工作是每天早上到该餐馆负责早餐的销售,每天早上6:30之前就要到餐馆开始工作,一直到工作到上课之前,工作为一天5元。某天在销售早餐的过程中,由于买早餐的人员太多,在买卖的过程中丢失了100元现金,餐馆老板在检查了彭某随身物品、未找到彭某有偷窃这100元证据的前提下,仍诬陷彭某为偷窃者,且要辞退彭某并拒付给她之前的工资。最后彭某与同学一起去找餐馆老板理论,虽然也受到了辱骂,但最终还是讨回了自己应得的工资。

以上两个案例是笔者在专职辅导员工作中遇到的大学生在参加兼职工作中的真实侵权案例。从这两个典型案例可以看出,大学生在兼职工作中之所以会遇到类似的侵权行为,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多数在校大学生寻找兼职工作的渠道复杂。据调查,在校大学生了解兼职工作招聘信息的渠道主要是通过身边人的介绍,非正式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在校大学生兼职劳动力市场的混乱。而政府相关部门及相关法律对这方面没有进行统一的规定和监督,使得在校大学生兼职权益的保护陷入一种“无法可依、无处可找”的尴尬境地。其次是招聘在校大学生做兼职工作的用人单位以中小企业和个体户为主。这些企业一般都缺乏规范管理,其工作场所也比较复杂,相关部门对其的监管力度不大,使得这些企业成为强势的一方,与参加兼职工作的大学生拥有的是不平等的雇佣关系。再次,在校大学生本身缺乏相关的法律知识,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大多是口头协议,因此自身的合法权益很容易受到侵害。兼职中报酬过低、乱收押金、克扣工资、高强度工作等现象比比皆是,甚至个人的人身安全受到威胁。而兼职大学生遇到这些问题时大都束手无策,且很少向有关部门寻求帮助,只能忍气吞声。

二、如何对大学生进行维权教育

1.利用课堂教育,对大学生进行普法宣传

在高校中,虽然开设了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程,但课程所涉及的相关法律内容比较少,教师对一些部门法,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的讲解不是很清晰。对于大学生来说,缺乏社会经验且法律意识不强是容易被侵权的重要原因之一。他们不知道如何通过法律的手段保护好自己的利益,在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也不知道该如何维护。因此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对法律基础课程中这些相关的法律知识进行重点讲解,让学生对这些在兼职工作中涉及到的法律知识能够有全面的了解。同时,一些院校另外开设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专门帮助大学生学习实际就业中与自身利益息息相关的知识和经验。那么,就可以在这样的课程中编写与兼职工作或者实际社会工作中相关法律知识的篇章,让法律专业教师进行授课,用详细的法律知识和生动的真实案例,对大学生进行维权教育,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2.开展二课活动,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维权意识

要进行维权教育,二课活动这个重要的平台也是高校教育者可以充分利用的工具。很多大学生在兼职中遇到被坑骗的情况时,因为不知道该如何维权,大多选择忍气吞声。大学生只有树立了正确的维权意识,才能够据理力争,平等地与用人单位对话,切实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可以通过在高校学生联合会中设立维权部,或者组织相关的学生维权社团,聘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专业法律人士作为指导教师,通过开展辩论赛、模拟法庭、知识竞答、模拟招聘会、面试比赛等具有指导意义的二课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逐渐培养用法律进行思维的意识,让他们在进行兼职工作的过程中能够准确地运用法律来思考问题,清楚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是违法的,懂得用法律的武器来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

3.紧抓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兼职观

作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第一线,专职辅导员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兼职观。大学生兼职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取收入,提升自身实践能力,积累社会经验,为以后更好地就业做准备。如何处理兼职中遇到的纠纷,其实也是为未来实际社会工作中能够很好处理这类问题积累经验。所以在一般情况下,作为专职辅导员应该教育学生采用下列途径维护自己的权利:首先,要注意保留有关证据,一定要与用人单位或个人签订书面合同,即使没有合同也要签订协议等书面证据,切忌口头协议。这样,一旦在兼职期间权益受损,就有据可依。其次,遇到权利侵害事件特别是人身安全受到伤害的,要及时报告给辅导员,情节严重的可以报警,要积极主动地制止侵害事件的再次发生。最后,大学生在维护自己的权利时,切记不要走极端,采取过激行为,要懂得维权、善于维权。

4.加强校内外联系,共同建立大学生维权帮扶机构

高校应通过与当地的工商部门、企业等形成合作关系,为大学生搭建一个良性兼职平台,积极拓展校园兼职,提供更多的兼职渠道。可以通过建立校园兼职网站随时发布兼职信息,让学生可以更方便地浏览,建立兼职论坛,让学生在网络里畅所欲言,互相沟通。也可以通过帮助和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让大学生自己成为管理者,不但能为更多的学生创造兼职机会甚至是就业机会,同时也能让大学生在经营或者管理创业项目的同时,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更好地达到维权教育的目的。

重视大学生的维权教育,关系到高校的稳定与和谐发展,是法治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因此国家、社会和学校应共同努力,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就业兼职环境,共同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

参考文献:

[1]张祖庆,李铁梅.大学生兼职期间权益法律保障探析——以陕西大学生兼职调查报告分析[J].西安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9,(04):100-103.

[2]宋传盛.在校大学生兼职规范管理探析[J].湖北函授学院学报,2010,(03):47-48.

[3]徐武.试论大学生劳动权利意识的培养[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03):38-40.

[4]王丽晖.关于大学生兼职现象的几点思考——高校一线思政工作者视角下的大学生兼职现象[J].长沙铁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4):224-225.

作者:卢怡

上一篇:履行法定职责案法律问题论文下一篇:我国性贿赂犯罪立法分析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