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助学贷款工作论文

2022-04-19

摘要:国家助学贷款的推行过程中暴露了大学生存在的信用缺失形成危机,造成大学生信用危机的原因,既有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也有教育的失误及制度的不健全。关键词:国家助学贷款信用状况诚信教育信用之论,古已有之。现在,明礼诚信更是被作为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大力倡导。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国家助学贷款工作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国家助学贷款工作论文 篇1:

以国家助学贷款工作为抓手推进高校诚信文化建设的研究

【摘 要】本文认为,应以助学贷款工作为抓手,以办理助学贷款的学生群体为起点,推进高校诚信文化建设,形成人人珍视诚信、以诚信为荣的文化氛围,进而影响到周边人群,以文化育人,让诚信成為一种心理品质,具备强大的心理动力,从而推进高校诚信文化发展。

【关键词】国家助学贷款 高校 诚信文化

当下我国普通高校资助政策体系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得到国家助学贷款的资助从而顺利完成学业,然而,随之而来的是学生能否按时偿还贷款利息和本金的问题,各高校都在加强学生诚信还款、诚信意识教育,不断完善通知及催还款系统,以保证学生能够按时还款,学生助学违约的情况得到了很大改善。在众多院校都将工作聚焦于如何改进助学贷款工作方法之时,笔者更多地考虑的是:如何发挥助学贷款工作的育人功能。成功为学生办理助学贷款、确保学生按规定还款只是助学贷款的基本工作,在获得助学贷款的学生数量日见庞大的今天,针对这一群体进行诚信教育,形成校园文化之中的一个微观文化,促进诚信在这一群体中的内化,使诚信成为他们的自觉的价值导向,将诚信与其内心的积极情感、失信与其内心的消极情感相结合,让诚信成为风尚、成为文化,进而影响其他人群,这必将成为推进高校整体诚信文化建设的一个有效途径。

诚信之于个人及社会的良性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因素,中国从古至今都无不强调诚信的培养,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充分肯定了诚信在一个人在成人的过程中的核心位置。《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指出:立德树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所在,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本质要求。高校培养的是高素质的人才,但是当今大学生中有违诚信的事例实不在少数,笔者作为工作在第一线的学生工作者,对于高校助学贷款办理的全程都十分熟悉,深感此项工作不能只停留在高质量的保证审批、发放、催款还息等事务性层面,应当以助学贷款工作为抓手,渗入“德”的培育,培养学生的诚信道德。

一般来讲,道德可以分为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只有这三者相结合,协调一致,才具备了动力作用,道德成为人的内在动力,才能说达到了立德树人的目标。诚信是立德的根本要素之一,不能仅仅将诚信挂在嘴上,抑或停留在认知层面,如何调动道德情感以驱动道德行为,并且使道德行为的结果能够进一步强化道德认知及道德情感,是笔者思考的中心问题。当前助学贷款工作过程中所做的诚信教育,主要的效果是让学生建立了关于诚信的道德认知,征信系统对违约的惩罚起到了明显的震慑作用,然而很少能够在学生内心建立与诚信认知、行为相关的积极情感—道德情感,这与孔子所言“民免而无耻”及“有耻且格”极为相似,最大的功效在于使学生因害怕惩罚而不敢违约,却不能促使更多的人因诚信而心生积极情感、从而积极主动去践行诚信行为,这使得他们一旦可以规避外在的惩处,极有可能在面对诱惑时表现出失信行为。因此,在注重法治教育的同时,要辅以道德教化,只有大家自动自发,诚信方能成为人的内在约束,一旦做出有违诚信的行为,则产生惭愧的心情,则人心中有耻,从自我的角度对自己的失信行为做出限制。高校立德树人的任务任重而道远,应在各种工作中渗入诚信要素,助学贷款涉及学生众多,与诚信息息相关,恰恰是一个推进诚信教育的非常合适的群体。因此有必要跳出以往助学贷款工作的旧有思路,给予学生诚信道德培养以更高的权重,将诚信动机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事实上,依靠大量的政策、法规宣传、征信体制的约束,对于大学生来说,的确可以大大降低不良还款的比率,但是对于诚信素质在其内心的确立来以及道德认知、情感、行为三者的有机结合,还远远不够。笔者认为,通过助学贷款工作,在贷款大学生群体中进行诚信文化建设,应借鉴组织行为学及心理学等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第一,创建以诚信为核心的组织文化。文化似乎更多的是观念性的、精神层面的,似乎是虚的,但文化恰恰是大学里特殊珍贵的东西,它在大学生活中处处可以被感受到,从而为大学生人格发展奠定基础。高校助学贷款工作是有组织性的,工作者的工作不应该只是各种事务性工作,而应当上升到育人、尤其是文化育人的层面,将主管教师对诚信的认知融入到服务工作中,主管老师的一言一行、对待工作的态度都可以成为诚信观念的传达。

第二,把助学贷款工作开发成为隐性课程资源。大学文化建设,其中必然包含隐性课程文化的建设,而且,大学隐性课程几乎是无所不在的,他不止存在于教师的言行举止之中,也存在于管理人员的言谈举止之中,存在于一切有形和无形的文化形式之中。我们在强调加强学生诚信教育以保证助学贷款工作顺利进行的工作中,无形之中把工作重心放在了保障还款这一经济目的上,尽管在此过程中会不断强调学生违约、征信记录等对个人的影响,但更多的目的是在强化学生及时还款这一行为,对于其内在心理、思想、情感的建设显然考虑很少。以我校为例,每年办理助学贷款700余人次,这个数目已经是一个不小的群体,如果将这一群体组织起来,通过整个助学贷款工作体系,建立蕴含诚信内核的隐性课程,无疑将有助于培育一个诚信文化阵地,惠及人群众多,这已经不是单纯地为了保证贷款回收做工作,而是真正的育人工作。

因此,笔者认为,转变工作观念,将高校助学贷款工作上升为培育诚信文化、达到文化育人目的新高度,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举措,有助于将事务性的工作转化为全员育人工作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埃德加·沙因著马红宇王斌等译.《组织文化与领导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11.

[2]斯蒂芬·P.罗宾斯蒂莫西·A.贾奇著李原孙健敏译.《组织行为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08.

[3]夏越新.诚信文化助推国家助学贷款工作良性运行——以河南农业大学为例.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总第439期.

[4]吴大平.广西高校助学贷款诚信教育探索——基于对新加坡大学诚信教育的经验借鉴.2014年第6期(总第228期).

基金项目:2015年北华航天工业学院校基金项目,课题编号(XS-2015-08)。

作者简介:刘宝,(1982-),男,讲师,河北廊坊人,主要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教育。

杨倩芳,(1984-),女,初级经济师,河北廊坊人,主要研究方向为金融、统计、征信。

作者:刘宝

国家助学贷款工作论文 篇2:

从大学生信用状况析解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健康稳定发展

摘要:国家助学贷款的推行过程中暴露了大学生存在的信用缺失形成危机,造成大学生信用危机的原因,既有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也有教育的失误及制度的不健全。

关键词:国家助学贷款信用状况诚信教育

信用之论,古已有之。现在,明礼诚信更是被作为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大力倡导。然而面对现在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就很大程度地涉及到了新一代大学生的信用状况。

开展国家助学贷款工作是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速人才培养的重大举措,它的推行势必能够帮助高校越来越多的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一、大学生具备良好的信用状况是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稳定健康发展的基础

国家之所以为高校学生提供助学贷款,除贯彻国家政策的原因外,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即申请贷款人是接受高等教育的在校大学生,能够信守承诺,按时还款。大学生的信用状况直接影响助学贷款的顺利开展。

诚者,开心见诚,无所隐伏也;信者,诚实不欺,信而有征也。严格地说,诚信和信用是两个层面的事情:诚信属道德范畴,信用属经济范畴。诚信是前提、是基础,没有诚信就没有信用,或有了信用也会丧失;信用则是以诚信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高级形态。

二、改善学生信用状况的根本途径是加强诚信教育,健全信用体系,严格信用管理

通过调查了解,作为一种道德情操,大学生普遍对诚实守信有较强的认同感,并将其作为品质修养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在实践中,信用状况并没有普遍内化到学生的具体行动中,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制度的不健全给大学生失信以可乘之机,体现出一种以个体利益为中心的随机性特征。

信用教育是全员、全程的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应该纳入高等学校日常教育体系。要努力建设一个全体师生诚实守信的环境氛围。在大学生中广泛、深入地开展卓有成效的信用教育,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学习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精神,围绕“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强化学生的诚信意识;结合普法教育、校纪校规教育,引导学生遵纪守法,树立权利义务的观念,增强守法履约的自觉性。要在高等学校里形成一个全体教职员工共同参与的诚信教育环境,为人师表,言传身教;要让每一个大学生都接受诚信教育,形成人人诚实守信的优良校风;要让诚信教育贯彻到大学生学习、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贯穿大学生活的始终。

同时要更新信用教育观念,改革信用教育模式,提高信用教育成效。为达到效果,必须确立信用教育的几个原则。主体性原则:调动和激发大学生潜在的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良知,发挥大学生的素质优势,将信用教育的要求化为自觉的行动。实践性原则:从手段和途径看,信用教育不能只局限于课堂和理论,而是要通过实践锻炼和提高大学生的诚信品质;从目的和归宿看,信用教育最终是为了养成大学生的诚实守信的行为习惯。系统性原则:大学生的诚信品质是通过大学期间学习、工作、生活等行为表现出来的,信用教育必须渗透其中,使大学生形成稳定的持久的信用品质。

建立健全大学生信用制度,建立大学生信用档案。国家助学贷款是个人信用消费的有机组成部分,个人信用制度建立滞后是制约国家助学贷款业务发展的重要原因。高校学生是社会中文化教育程度较高、社会责任感较强的群体,在这一群体中率先推行信用档案相对于在社会其他群体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也为在全社会逐步开展并推广这一价值体系有着十分重要的引导意义。

在建立健全大学生信用制度,建立大学生信用档案的基础上,更要建立健全大学生信用评估机制。对大学生的信用状况进行科学的等级分类,设立基本信息记录、良好行为信息记录和不良好行为信息记录,定期根据记录的信息对大学生进行评估,对有严重不良行为记录和濒临信用降级的学生实施预警制度,教育和督促学生,避免信用状况进一步恶化。

建立健全大学生的信用监督机制。公示监督:将困难学生名单、家庭收入、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学生名单及其个人信用状况进行公示,设立信用监督信箱,接受广大师生的监督;动态监督:国家助学贷款的贷前、贷中、贷后都实行监督管理,发现学生存在虚假信用状况或不良行为记录即停止贷款或削减贷款额度;社会监督:建立大学生信用体系并逐步与全国个人信用体系联网,让全社会监督大学生诚实守信。通过监督,使大学生自觉地遵守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

建立健全大学生的失信惩戒机制。学校的年度评优,要将信用状况作为重要内容,有失信行为者不得评为优秀学生;党团组织要将诚实守信作为入党入团和考评的重要条件,一旦违反要受到党团纪律处分;违反校纪校规,要受到纪律处分,在大学校园里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

正确理解和处理教育和制度建设的关系信用教育的侧重点在于通过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信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诚信习惯,强调的是大学生的自觉性;信用制度建设的侧重点则在于通过建立健全信用制度,对大学生的行为进行规范、引导、监督、约束、甚至制裁,强调的是制度的强制性。

就目前而言,比较完备的信用体制还未建立,学生信用仍主要靠学校和银行来共同监督。监督的方法也各不相同,然而,没有一个良好的个人信用体系,光靠学校做工作,显然远远不够。当然,除了呼吁大学生的诚信品德以外,银行和政府的贷款制度和贷款实施细则的改革也是值得深思的问题。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应当拿出我们的诚信,为以后的师弟、师妹作出榜样,使助学贷款可以更加健康稳定地进行下去,帮助更多无力完成学业的经济困难学生。

作者:韩萍

国家助学贷款工作论文 篇3:

关于进一步完善高校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思考

【摘要】本文作者通过对于高校国家助学贷款工作过程进行阐述,就高校学生贷款工作中的薄弱环节进行现象分析,提出完善相关工作薄弱环节的有效途径。希冀对于进一步完善高校国家助学贷款工作提供有益的建议。

【关键词】国家助学贷款;学生;银行

国家助学贷款,是一种由政府主导、贴息、银行、教育行政部门与高校共同操作的,面向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中经济确有困难的本、专科生和研究生发放的,用于帮助他们支付在校期间学费、住宿费和生活费的商业信用贷款。[1]自2004年6月相关部门共同制定的《关于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若干意见》出台以来,我国高校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基本为高校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尽管如此,我国高校的助学贷款工作的制度安排上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笔者基于多年从事国家助学贷款的基层工作经验,提出个人对于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建议,希望有助于该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1.高校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过程分析

总体而言,高校对贷款学生进行全程管理可分为学生获批贷款之前的申请阶段,学生获批贷款直至毕业离校前的在校阶段、以及学生毕业离校直至还清贷款的还款阶段。[2]上述环节在贷款过程中的高校承载的具体功能表现如下:

1.1 第一阶段学生获批贷款之前的申请阶段

在该阶段,一般情况下,学生处于求贷心理迫切,多数情况下会积极备齐相关资料,使自身尽可能地符合银行要求的贷款主体资格。因而,此阶段,鲜少出现差错。高校作为银行和学生的纽带,只要配合银行完成贷款材料的审查,确认贷款学生的贷款资格即可。在学生求贷心理迫切的情况下,圆满完成该阶段的工作任务不成问题。

1.2 第二阶段学生获批贷款直至毕业离校前的在校阶段

自此期间,学校需要做好贷款学生信息数据库更新,以及学生还款确认工作。由于学生尚在学校,未脱离与学校的联系。学校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与学生进行沟通,因此,相关信息较易取得。在其他部门机构老师的积极配合下,学校贷款员基本能够完成相关工作任务。

1.3 第三阶段学生毕业离校直至还清贷款的还款阶段

一般而言,在此环节,学生已经毕业离校,其与学生的学籍关系已经解除,银行和学生成为国家助学贷款关系的主要主体。银行作为进行贷款催缴的主要责任主体,通过各种方式与拖欠贷款的主体联系,催缴欠款学生尽快还款。在该阶段,学生已经离开学校,学校的主要工作是协助银行进行催款工作。在此期间,学校贷款员的主要工作任务为向违约学生按月进行贷款催缴工作。相关工作由于学生已经离开学校,工作地点可能分布在全国各地。电话几乎成为学校与其进行联系的唯一工具,一般情况下,贷款员只能通过电话方式对其进行贷款催缴。出于实际工作的需要,多数同学都会对其通讯方式进行变更,这也为催款工作带来了更大的难度。

2.高校国家助学贷款的薄弱环节现象分析

在国家助学贷款过程中,以饱满的工作热忱对待国家助学贷款的各个环节,使国家助学贷款有条不紊,按部就班地进行,为提高国家助学贷款质量的应有之义。但是,基于多年贷款工作经验累积,本人认为在上述工作环节中,最容易发生问题的薄弱环节为第三阶段暨学生毕业离校直至还清贷款的还款阶段。就学校而言,向学生进行催款的主要责任方是经办银行,学校只负有协助义务。但是学生违约不仅会影响大学生形象,降低大学生信誉度,而且给学校的声誉带来影响,为此应该予以特别重视。就银行而言,从某种意义上讲,该环节关系到贷款资金的良性循环,一旦助学贷款拖欠率过高,贷出去的资金不能按时收回,银行将无法提供充足的贷款来满足今后那些切实需要贷款学生的需要,这将阻碍国家助学贷款总资金的良性循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银行的后续放贷。[3]故,国家助学贷款的违约率成为衡量银行是否继续对学校开展国家助学贷款业务的主要指标之一。实务中,确有某银行因为某高校学生贷款违约率较高而拒绝进一步在该校开展助学贷款业务的现象。笔者认为在完成高校国家助学贷款违约学生贷款催缴过程工作中,容易发生违约现象的学生大致分为如下几类:

2.1 第一类同学,其自身对于贷款政策不了解

由于忙于毕业手续等种种原因,有些同学不清楚基本的还款政策,不知道自己究竟应该每月还多少钱。当贷款员协助银行进行电话催缴时,部分同学表示其由于缺乏了解相关信息的渠道,对于具体的贷款还款政策不甚清楚。因而,不能按时完成还款义务。一经催缴,一般都能够及时还款。

2.2 第二类同学,虽然已经了解贷款政策,但缺乏自律意识,自身诚信缺失

其自身对于还款心存懈怠,得过且过。以致于毕业后,由于工作繁忙等原因,疏于还款进而违约。这类学生在学校贷款员的数次催促下,一般都能做到及时还款。而且经多次提醒,会主动还款,不会再度发生拖欠的现象。

2.3 第三类同学,在催缴违约利息的过程中,存在主观恶意,妄图逃避还款

笔者对其进行贷款催缴时,往往以种种借口进行敷衍。本人并未去银行还款,欺骗贷款员,声称已经还款。言行漠视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对不还款的后果不够重视,屡教不改。使贷款员不得不连续数月对其进行电话催缴。其本人离校后,由于其自身在校外,校方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约束。校方只能通过电话进行催缴。对其违约现象只能听之任之,致使催款工作停滞不前。

3.提高高校国家助学贷款的薄弱环节的主要途径

依管理学木桶原理,一个事物性能好坏不是取决于最优的条件而且取决于最差的条件。如同一个箍好的木桶能放多少水不是由最高那块木头决定。而是由最低的那块木头决定那样。只有抓住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薄弱环节,才能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整体质量,针对如上情况本人认为在贷款工作中似乎应该切实落实如下措施:

3.1 拓展国家助学贷款宣传渠道

传统的贷款政策宣传方式是通过贷款员及相关部门的老师,进行宣传教育或者在学校宿舍张贴通知公告。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不仅应充分借鉴贷款工作的学校的网站,而且还应该通过飞信等多种方式,广泛建立与贷款同学的联系。用尽可能多的途径,使由于种种原因不甚了解贷款政策的同学通过各种途径了解相关政策,避免其毕业时还不知道如何还款。

3.2 加强在校期间的诚信教育

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长期性,高校对于贷款学生肩负着神圣的思想政治教育责任。防患于未然,对于部分可能缺乏贷款还款自律意识的同学,在校期间应该进行预防教育,通过以诚实守信为主要内容的校园文化建设,主动创设、培养诚实守信的德育环境,采取切实措施督促教师对学生加强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学生诚信意识,避免诚信缺失,使其充分意识到还款的重要性。[4]

3.3 健全助学贷款法律体系

目前我国国家助学贷款相关制度的建立还有待成熟和完善,对于不还款的后果,也缺乏相应有效的制度保障。部分同学之所以对于国家助学贷款存在拖欠的主观恶意,究其原因在于其自身并未意识到不还款的严重后果。笔者身边的事例是,有一名同学离校后,由于相关政策还未确立,并未意识到不还款的后果,一直拖欠贷款,参加工作两年期间内从未想起主动还款。直至进行购房时,还在积极多方筹措资金,进行选房。殊不知,进行房贷申请时,因为存在不良贷款记录,被银行拒绝,购房成为“空中楼阁”。如果相关贷款还款保障制度能够尽早出台,贷款学生能够尽早深刻地意识到不还款的严重后果。此类事情一定不会再度重演。

4.结语

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关系到学生、学校、银行三方的切身利益,贫困学生得不到助学贷款将无法正常完成学业,违约学生的不按期还款将影响其业务经营的顺利进行。作为高校学生工作者应该充分意识到自己肩负着搭建贫困学生和银行之间桥梁的神圣使命,通过恪尽职守、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以保证该工作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庞赫然.高校国家助学贷款中违约率高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辽宁经济,2008,(3):60.

[2]施振莲.高校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全程管理[J].中国冶金教育,2008,(6):49.

[3]袁秀芬,邱芬.试论国家助学贷款偿还过程中的违约现象科技信息[J].2008,

(30).

[4]吴爱军,聂军.国家助学贷款问题的解决策略[J].广东教育,2008,(8):49.

作者:阮 芳

上一篇:数控技术发展探究论文下一篇:国际法创造性发展论文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