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安管理行为损害赔偿案件论文

2022-05-01

〔摘要〕近年来,高空抛物致人伤亡的案件频发,引发了社会各界对高空抛物刑法规制的关注。当前在刑事司法实践中,是从主观心态、危险结果和危险性三方面判断高空抛物行为是否构成犯罪。虽然我国现行法律规定治理高空抛物作出了明确规定,但在刑事司法实践中还存在着:刑事司法适用规定不够明确、刑事责任取证难、刑事出罪责任衔接不畅等问题。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治安管理行为损害赔偿案件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治安管理行为损害赔偿案件论文 篇1:

现代侵权行为法中的安全保障义务

摘要:违反安全保障义务的侵权行为是一种新类型的侵权行为,是中国近年来司法界和学术界非常重视的一种侵权行为。也是现代侵权行为法的新的发展与趋势之一。目前,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已经作出了司法解释,使这种侵权行为的法律适用有了初步的依据。

关键词:现代侵权行为法 安全保障义务 发展趋势

1 安全保障义务的概述

安全保障义务,是指在某些特定的法律关系中,一方当事人对另一方当事人的人身、财产之安全负有关照和采取措施加以保护的义务。安全保障义务适用范围主要是具有开放性和公众性特征的一些场所,包括:①经营场所②社会服务场所③其他社会活动场所:会议、演唱会等。

而以上场所的所有者、管理者、经营者、活动组织者,对该场所具有实际的控制力,该场所属于其能够支配的范围,因此要求他们负有安全保障义务。此外,安全保障义务的主体还包括因实施了先行行为而致特定他人处于危险之中的自然人,行为人实施了某种在先行为而对特定的他人产生安全保障义务。

同时,安全保障义务要求义务人和权利人之间存在特定的民事法律关系,包括缔约磋商关系,已履行完毕合同关系,先行行为引起的其他较为密切的法律关系等。安全保障义务还包括物的安全,即指在经营场所或其他社会场所中的建筑物体、服务设施、消防设施必须保证其正常的安全性能,不具备潜在的人身安全隐患。

2 我国立法中的安全保障义务及其完善

我国立法上关于安全保障义务没有统一规定,散见于各种法律法规中: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290条对运输合同中承运人所承担的安全保障义务作了规定:承运人应当在约定期间或合理期间将旅客安全运到约定地点。第302条规定:承运人应当对运输过程中旅客的伤亡承担损害赔偿责任,但伤亡是旅客自身健康原因造成的或者承运人证明伤亡是旅客故意、重大过失造成的除外。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7条赋予了消费者在生活消费活动中的安全权。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52,53,54条规定了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劳动安全保障义务。④《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16,17条规定了学校设施和举办活动时对学生的安全保障义务。⑤《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第13条规定了工业产品的安全标准和生产厂家的安全保障义务。⑥《中华人民共和国航空法》第124,125条规定了承运人对旅客人身、财产的安全保障义务。⑦《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第5,12,13条对单位、个人,公众聚集场所、举办群众性活动的消防安全义务作了规定。⑧《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交通安全法》第五章,《中华人民共和国铁路法》第10条规定了海上和铁路运输企业的安全保障义务。⑨《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第二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第二章、第三章规定了生产经营单位和矿山建设和矿山开采的安全保障义务。⑩《物业管理条例》《旅馆业治安管理办法》《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分别对物业管理企业、旅馆的安全保障义务和演出安全作了规定。⑾《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6条第一次明确规定了安全保障义务。第7条规定学校、幼儿园或者其他教育机构负有安全保障义务。

可见,我国制定法上有关安全保障义务的规定是大量存在的。虽然在上述法律、法规中多数没有直接使用安全保障义务的表述,但其确是安全保障义务的直接法律依据。但其仍不尽完善。

3 当今社会是一个风险社会,而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又离不开安全的环境,故必须完善关于安全保障义务的立法。

3.1 完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六条

我国现行法律,明确提出安全保障义务的是2004年5月1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6条:从事住宿、餐饮、娱乐等经营活动或者其他社会活动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未尽合理限度范围内的安全保障义务致使他人遭受人身损害,赔偿权利人请求其承担相应赔偿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因第三人侵权导致损害结果发生的,由实施侵权行为的第三人承担赔偿责任。安全保障义务人有过错的,应当在其能够防止或者制止损害的范围内承担相应的补充赔偿责任。

该规定确立了安全保障义务人的义务范围和责任界限,体现了对安全价值的追求:有利于合理分配损害,弥补受害人的损失:促进各行业、领域在安全保障方面加强管理,保障相对人的权益。虽然如此,此规定仍存在问题。

3.1.1 “合理限度”范围不明确。未尽合理限度范围内的安全保障义务即违反安全保障义务,“合理限度范围”不够明确,对当事人双方都是一个困惑,未尽违反制定法规定的安全保障义务,还是违反了理性人的标准,合理预见的标准,抑或其他?

“合理限度”首先应是制定法或约定范围,如法律法规对安全保障义务做了规定或双方当事人是对其做了约定而义务人又违反了此义务,即应承担责任;再次,看在其行业或专业范围内是否存在包含安全保障义务的惯例与习惯;第三,是否可为一个理性人所能判断或是否能够合理预见、避免。

3.1.2 安全保障义务的主体规定不明确。首先,该条规定只列举了住宿、餐饮、娱乐三种经营活动,用“等”省略其他经营活动,那么其他经营活动如何界定?“经营活动”指的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事主体的经营性行为。其次,其他社会活动表述过于宽泛。从事其他社会活动的主体应包括提供社会服务者和组织社会活动者。

3.1.3 “能够防止或者制止损害”的范围大小不明确。“能够防止或者制止损害的”范围决定着安全保障义务人承担补充责任的大小。首先应以安全保障义务的评判标准判断,如果义务人违反了制定法标准、行业惯例或习惯、理性人标准或合理预见、避免标准,第三人的侵害本应可以完全避免,那么义务人的过错较大,义务人导致损害发生的原因较大,此种情况下,义务人承担的补充责任较大。如果该损害发生的原因主要是第三人的原因引起的,非义务人所能避免,义务人的过错较小或无过错,那么义务人承担较小的补充责任或不承担责任。

3.2 突破合回法与侵权法的界限,完善安全保障义务立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规定导致许多学者认为行为人违反安全保障义务的行为是侵权行为,把安全保障义务局限于侵权法领域。

完善安全保障义务的立法,要突破合同法和侵权法传统的一分为二的理论,不能把安全保障义务拘泥于侵权法,更不能把安全保障义务框在合同法之中:不能把安全保障义务简单地定性为合同性义务或侵权性义务。现代合同法与侵权法呈现某种程度上的融合,完善安全保障义务的立法,要站在现代民法的宏观角度,超越合同法与侵权法一分为二的局限。

现代社会发展使许多新兴行业不断涌现,人们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多。但法律法规的滞后性使人们的人身和财产权益在许多情形下得不到法律的保障,这就要求立法者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制定有关安全保障义务的法律法规,使安全保障义务法定化,力争使其在最大程度上涵盖各行业和领域,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地保障权利人的人身和财产权益。然而,要使安全保障义务在立法上涵盖所有的社会行业和领域是不可能的,所以基于私法自治的原则,即使在有立法规定的情形下,也要允许当事人在合同中对安全保障义务做出约定或承诺,该约定或承诺可以高于,但不能低于制定法的标准。

而在司法实践中,安全保障义务案件不单单涉及侵权的问题,在当前我国安全保障义务立法尚未完善的情况下,判决此类案件不能仅仅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而应结合合同法、消费者权益法等有关安全保障义务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安全保障义务的理论综合判断。

作者:尹佳妮

治安管理行为损害赔偿案件论文 篇2:

高空抛物行为与刑法规制的完善

〔摘要〕近年来,高空抛物致人伤亡的案件频发,引发了社会各界对高空抛物刑法规制的关注。当前在刑事司法实践中,是从主观心态、危险结果和危险性三方面判断高空抛物行为是否构成犯罪。虽然我国现行法律规定治理高空抛物作出了明确规定,但在刑事司法实践中还存在着:刑事司法适用规定不够明确、刑事责任取证难、刑事出罪责任衔接不畅等问题。为此,应通过进一步明确司法适用标准,智能化锁定责任主体,完善行政立法、促进刑行衔接等措施,力求达到刑法规制的最优效果,守护好人民群众“头顶上的安全”。

〔关键词〕高空抛物;刑法规制;刑事司法实践

高空抛物行为给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与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近年来,高空抛物致人伤亡的案件频发,引发了社会各界对高空抛物刑事规制的关注。2019年11月1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关于依法妥善审理高空抛物、坠物案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指出要准确认定高空抛物犯罪行为,充分运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下简称《刑法》)现有规定治理高空抛物。高空抛物是一种特殊的侵权责任,根据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刑法》及有关司法解释的规定,高空抛物行为承担方式涉及民事法律和刑事法律的双重评价。虽然目前我国现行法律治理高空抛物作出了明确规定,但是在刑事司法实践过程中,高空抛物的行为认定仍然存在着一些现实困难。如何对高空抛物行为进行准确界定,明确其入罪标准,如何分析高空抛物刑事司法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并对现有刑法规制进行相应的完善,也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一、高空抛物行为与我国刑法规制

(一)高空抛物行为的界定

高空抛物,是指行为人故意从高空中或高层建筑物内向下抛掷物品,导致或可能导致他人人身财产权益损害结果以及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将其表述为“从建筑物中抛掷物品”,在刑事司法实践中,大多属于居民楼内抛物的事件。高空抛物行为具有以下四个构成要件:一是行为人具有主观故意,即行为人因故意而实施了高空抛物行为;二是该行为可能造成或者已经造成了危害公共安全、损害他人人身财产权益的后果;三是一般主体均可实施该行为,应对该行为具有一定的危险预见性;四是行为人客观上实施了高空抛物行为。

在进行刑法规制时,需要区分高空抛物行为和高空坠物行为,两者性质不同,前者带有行为人的主观故意,而后者通常是意外事件,因而高空抛物的社会危害性更为严重。

(二)高空抛物行为的刑法规制

在我国现行刑法体系中,并未设立针对高空抛物的单独罪名与条款。高空抛物行为达到犯罪标准的,依据《刑法》的相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根据高空抛物侵犯法益的性质以及程度的不同,适用不同的罪名进行定罪量刑。高空抛物行为是具体危险犯,行为是故意为之的,尚未造成严重后果,但足以对公共安全产生危害的,根据《刑法》第114条规定,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进行定罪处罚;若该行为已经导致了严重后果发生,即致人重傷、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根据《刑法》第115条第1款规定进行处罚;为伤害、杀害特定人员实施故意高空抛物行为的,根据《刑法》第234条以及第232条规定的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定罪处罚。相反,若行为人因过失而实施了高空抛物行为,并造成严重后果的,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处罚。

(三)判断高空抛物行为犯罪成立的构成要件

判断高空抛物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关键在于划分刑事责任与民事责任的界限,其判断标准是高空抛物行为是否满足了犯罪成立的构成要件。在刑事司法实践中,主要从以下三方面来判断。

第一,从主观心态方面。主观心态是指某个行为发生时,作出该行为的主体,对其行为以及结果具有的心理态度。在高空抛物类案件中,行为人的主观心态为故意,包括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即对可能造成的危害结果持希望或者放任的态度。一方面,如果行为人对损害的结果出现持有故意态度,则属于故意伤害或者故意杀人等刑事案件。另一方面,在高空抛物案件中,行为人因过失或者疏忽大意实施了抛物行为,对损害的结果持有否定态度,则属于过失致人死亡等刑事案件。

第二,从危害结果方面。危害结果是指行为发生后,造成的一切社会影响和客观损害结果。在实践中,高空抛物行为犯罪成立需要达到一定的危害程度,如致人重伤、死亡、导致公私财物遭受重大损失或具有危害公共安全的高度危险性。目前,高空抛物行为造成的后果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未造成任何实际损害结果;第二类是造成了轻度损害结果,如致人轻微伤、财物较小的损失;第三类是造成严重后果,如致人重伤、当场死亡,或导致公共财产与个人财产受到了重大损失。比如2018年山东青岛发生的徐某向公交车站扔砖致人死亡案,被告人徐某为发泄情绪,将捡来的砖头从单元楼内抛向人员密集的公交车站,造成1人死亡,被告人的行为已经构成了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法院判处其有期徒刑十五年。高空抛物造成的具体损害结果,在司法实践过程中可以被量化:造成财物损失的,可表现为具体数字;造成人身损害的,根据司法鉴定的结论,承担刑事责任。同时,未造成严重后果的高空抛物行为,也可能达到犯罪标准,这就涉及到对该行为的危险性评价。

第三,从危险性方面。危险性是指行为的危险等级程度,危险程度达到了具有高度危险性的标准时,即使高空抛物行为未造成严重损害结果,也会构成犯罪。符合高度危险性标准要求的高空抛物行为,其一具有致人重伤或者死亡的“杀伤力”。其二该行为的发展趋势与结果范围是无法预料且不特定的,其行为与放火、爆炸等行为相类似,一旦发生就无法控制。

二、高空抛物刑事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刑事司法适用规定不够明确

第一,在理论上,对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入罪标准理解缺少统一标准。既可能以犯罪行为的危险性系数为参照,又可能以其造成的损害结果范围为参照,或者以行为的伤亡即时性为参照〔1〕。一方面,有部分学者认为,危险行为虽然未造成实质性的损害结果,但是有造成伤亡或者重大损失的高风险,就足以认定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比如2019年12月15日,被告人吴新颖在东莞市长安镇上沙社区醉酒闹事,将破坏的一个房门、六个灭火器、一张椅子和消防水带等物品从四楼扔下,物品砸落在18栋宿舍楼下公共道路上,虽未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重大损失,但足以危害公共安全。此案便是以危险行为具有高度危险性为判断依据。另一方面,有部分学者认为,危险行为必须有实质性的损害后果,才可认定为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比如2012年,发生在深圳市的高空抛物案件中,被告人李某将楼顶天台上摆放的花盆等物品砸向楼下的公共通道,导致两辆汽车不同程度受损,以及某住户外墙设施毁坏,其行为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四年。此案便是以发生了实质性的损害结果作为定罪量刑的依据。

作者:张凯琦 牛楠

治安管理行为损害赔偿案件论文 篇3:

上一篇:消化内科临床教学循证医学论文下一篇:化工设备故障发生规律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