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事故赔偿案件审理论文

2022-04-26

摘要:关于保险公司在道路交通事故赔偿案件中的诉讼地位问题,立法上没有明确规定,学理上争议也颇多。对学界几种观点进行了剖析,发现都存在很多缺陷,不应该采纳,提出应当将保险公司置于第三方被告的地位,才能切实解决理论和实践中的诸多困惑。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交通事故赔偿案件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交通事故赔偿案件审理论文 篇1:

浅议道路交通事故诉前调解困境与出路

摘 要:为了缓解法院的压力节约司法资源,一些地区法院开始尝试在立案时通过委托第三方对交通事故赔偿案件进行调解。然而受多种因素影响,这种做法未能真正起到为法院分流的作用。本文试图通过寻找这些影响因素,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诉前调解之路。

关键词:道路交通事故;困境;出路

一、道路交通事故诉前调解的困境

道路交通事故诉前调解有利于缓解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案件激增的压力,在取得明显成效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困境。

1、交通事故案件涉及主体众多,且关系复杂

交通事故案件除了涉及到保险公司外,由于存在车辆挂靠、借用、转让、租赁等情形,责任主体往往包含挂靠车主、实际车主、驾驶员、借用人、承租人等主体,涉及到法律关系有挂靠关系、借用关系、租赁关系等多重法律关系。在实际调解过程中,因责任主体众多,使得调解人员无法及时通知各方当事人,即使是在通知到位的情况下,因各方对事故责任划分、赔偿额度以及承担责任大小等因素争议较大而无法达成一致意见。

2、伤残等级鉴定加大了调解难度

机动车交通事故 如果仅仅是轻微的人身伤害,因涉及赔偿标的较小,各方容易达成一致意见。然一旦受害者伤势严重,受害人一般会申请对伤情进行鉴定。由于伤残鉴定高低直接关系到赔偿额度多少,受利益的驱动一些受害者往往通过找关系等非常规的方式来获取对自己更有利的伤残等级,加之受鉴定人员水平不一致或对评残标准把握尺度不一致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对同一伤情不同鉴定机构往往做出不同的评残认定。在实际调解中,作为事故责任方往往对伤残等级提出异议而导致无法达成一致意见。

3、赔偿标准争议大

一是保险公司赔偿标准受条款以及内部审核机制的影响其赔偿标准远远低于法院标准。以住院伙食补助费为例,一般保险公司只认可20元每天而法院通常认定为32元每天。二是受害者对赔偿标准期望值过高,以精神抚慰金为例,受害人认为自己及其家属在精神上受到了严重打击而通常对精神抚慰金要求远远高于法院判决标准。三是,不用的地区对赔偿标准把握不一致。以渝中区和江北区两个地区为例,对护理费赔偿标准,渝中区认可60元至80元每天,而江北区认定50元至70元每天,在受害者无责情况下,渝中区认可精神抚慰金一个等级为5000元而江北法院却按一个等级2000元至3000元进行计算。

4、城镇性质认定标准无法把握

现实中,大量存着户口在农村而实际生活在城镇的“人户分离”的现象。由于这部分群体大多没用办理暂住证以及经过劳动局的备案的用工合同,调解员无法对其户口性质做出准确的判断。另一方面,保险公司只有在受害者提供劳动合同、工资表、完税凭证、租金支付凭证、租合同、水电气费缴纳凭证等证据情况下才认可受害者按照城镇户口计算,这有加大了调解难度。

5、诉调对接机制不完善

尽管新《民事诉讼法》规定了当事人可向调解组织所在的机构申请确认调解协议的效力,但交巡警下设的人民调解委员会与法院缺乏沟通导致了调解协议因没有经过司法确认而缺乏强制执行力。当赔偿义务人不按照调解协议履行支付义务时,受害人只得重新向法院提起诉讼。实践中,很多受害者担心得不到及时赔偿而不愿意调解。

二、交通事故诉前调解的出路

针对道路交通事故诉前调解面临的一些困境,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寻求交通事故诉前调解的出路。

(一)建立 “法院主导、多方配合、巡回法庭负责、承办法官具体协调、保险公司工作人员积极参与”的诉调对接机制

通过在交巡警支队建立保险理赔调解室、交通事故巡回审判站等,逐步确立起“法院主导、多方配合、巡回法庭负责、承办法官具体协调、保险公司工作人员积极参与”的诉调对接机制,其具体做法如下:

1.保险理赔调解室

为更好化解纠纷,解决因赔偿标准不统一而引起的保险理赔难问题,法院可以在交巡警支队成立保险理赔调解室。如法院可自接到案件起对涉及到保险公司的交通事故赔偿案件尽快与保险公司的工作人员取得联系,并及时通知双方当事人到理赔调解室进行现场调解。针对双方沟通结果,对达成一致意见的法官可及时制作调解书并让双方当事人当场确认调解书效力,对未达成协议的法官应及时排期开庭。

2.交通事故巡回审判站

为提高交通执法人员的法律素养,统一交通事故案件处理尺度,提供事故处理智力支持,法院可以在交巡警支队建立交通事故巡回审判站,指派有经验的法官定期审理专审交通事故案件,统一交通事故案件的审理意见及赔偿标准。此外,巡回审判站对交警支队遇到重大疑难典型案件,可以受交警支队的邀请参与事故研判,做好责任认定,妥善处理纠纷。

(二)统一印制交通事故登记表

由重庆法院统一制定交通事故情况登记表,分发给交警部门,便于交警部门在处理交通事故时填写肇事车辆投保情况、肇事方的住址及联系方式、车主信息、挂靠单位信息等调查情况,切实解决调解通知难的问题。

(三)引入诉前鉴定机制,减少鉴定争议

针对在调解过程中,双方对鉴定结果争议大的问题,法院可引入诉前鉴定机制,具体办法如下:在法院立案庭在立案时指导当事人填写申请书、提交鉴定或评估所需证据材料,做好台帐登记和预约立案登记。其次,由交通事故巡回审判站的法官对严格审查鉴定、评估的证据材料,并通知各方当事人对证据材料进行质证,并在双方当事人对证据材料无异议的情况下,由双方当事人共同选定鉴机构对受害人的伤残等级进行鉴定。(作者单位:西南大学)

参考文献:

[1] 王钢,曾加:调解中的当事人心理倾向探析[J],西北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2] 朱福勇:试论民事程序瑕疵之救济[J],法学杂志,2011年08期

[3] 朱琳:我国法院附设调解制度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作者:张玲

交通事故赔偿案件审理论文 篇2:

论保险公司在交通事故赔偿案中的诉讼地位

摘 要:关于保险公司在道路交通事故赔偿案件中的诉讼地位问题,立法上没有明确规定,学理上争议也颇多。对学界几种观点进行了剖析,发现都存在很多缺陷,不应该采纳,提出应当将保险公司置于第三方被告的地位,才能切实解决理论和实践中的诸多困惑。

关键词:保险公司;交通事故赔偿;第三方被告

1 关于保险公司在道路交通事故赔偿案件中的诉讼地位问题的立法缺失与学术观点介绍

1.1 相关法律规定

2006年7月1日施行的《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以下简称《交强险条例》)第31条规定:“保险公司可以向被保险人赔偿保险金,也可以直接向受害人赔偿保险金。”此条虽然规定了保险公司可以直接向受害人赔偿保险金,但并不表示受害人可以直接向保险公司申请赔偿,前者与后者是两个不同的意思,会导致不同程序的启动。而且《交强险条例》第18条也明确规定了:“被保险机动车发生道路交通事故的,由被保险人向保险公司申请赔偿保险金。”从本条的规定可以看出,保险赔偿金的申请主体仅限于被保险人,并不包括受害人。

以上几个条款均未对保险公司在道路交通事故赔偿案中的诉讼地位给予明确规定。由于无法可依,司法判决也就不一致。有学者提出:“在判决中,法院往往判保险公司直接对受害人承担赔偿责任;有的判保险公司与被保险人承担连带责任;也有少数驳回原告对保险公司起诉的。”

1.2 学术观点介绍

关于保险公司在道路交通事故赔偿案件中的诉讼地位问题,学理上存在以下三种观点:

第一种,认为保险公司不应卷入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诉讼,更不应直接对受害人承担赔偿责任。

第二种,认为保险公司是共同被告。这种观点又细分为两种,一是法定共同被告。二是任意共同被告。

第三种,认为保险公司在此类案件中应当是第三人。这又分为两种,一是有独立请求权第三人,二是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

2 对保险公司在道路交通事故赔偿案件中诉讼地位的分析

第一,将保险公司作为共同被告是不合法也不合理的。首先,从合同法来看,《保险法》和《交强法》均明确规定了,保险合同的当事人为保险人与投保人。任何合同都必须符合相对性,除非是为第三人利益订立的合同。虽然交强险的受益人为第三人,但《合同法》第64条规定:“当事人约定由债务人向第三人履行债务的,债务人未向第三人履行债务或者履行债务不符合约定,应当向债权人承担违约责任”,即只有当保险合同当事人双方明确约定了保险人直接向第三人履行债务时,第三人才被赋予了对保险人的直接请求权。其次,投保人与受害人之间和被保险人与保险公司之间为不同性质的法律关系,前者是侵权法律关系,后者是合同关系。最后,不符合共同被告的内涵。保险公司和被保险人不但不具有共同的诉讼义务,其诉讼利益还相反。让两个诉讼利益相反的主体成为诉讼中的同一方,是与法相悖的。

第二,保险公司既不是有独立请求权第三人,也不是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投保人与受害人之间和被保险人与保险人之间是两个不同的诉讼标的,那么保险公司对受害人和被保险人(即原告和被告)之间所争议的诉讼标的(侵权法律关系)不具有独立的请求权;另外,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是以本诉的原告和被告为被告,其诉讼地位相当于原告,而保险公司显然不是原告,当然也就不是有独立请求权第三人。

至于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因为其不是完全独立的诉讼当事人,它常常辅助本诉的一方对抗另一方。显然,保险公司与受害人或者被保险人都没有能够融合的诉讼利益,硬要其辅助其中任何一方都是不可行的。而且,司法实践中不乏被告(即被保险人)要求追加保险公司为第三人的情形,在这种情况下,保险公司完全是作为被告的对立方被追加到诉讼中来的,这更加否定了保险公司与被告站在同一战线上的可能。

综上,笔者认为,保险公司应在必要时,以一种合理合法的方式被引入道路交通事故赔偿案件中,而这种方式就是第三方被告。

3 第三方被告的引入

3.1 第三方被告的概念和特征

本诉的被告基于认为第三人对本诉原告的诉讼请求负有责任,而要求其作为自己的被告参加诉讼,该第三人即是被引入的第三方被告。 这里有两个诉,一是原告对被告之诉,二是被告对第三方被告之诉。第三方被告实质上就是被告之被告。

英国海商法上早就存在着被告引入第三方的Impleader程序。《美国联邦民事诉讼规则》第14条也明确规定了被告引入第三当事人(即第三方被告)的诉讼程序。

第三方被告主要有以下特征:

第一,第三方被告的引入主体是本诉的被告。只有处于被告地位的当事人才能提起第三人诉讼。

第二,对于本诉的诉讼请求,第三方被告可能负有派生性的民事责任。派生性的民事责任,是指第三方被告可能负有的责任,是从原告对被告的诉讼请求中派生出来的,没有原告的诉讼请求,就不可能存在第三方被告的相应民事责任。但必须注意,第三方被告被引入诉讼时的派生责任是虚拟的,这种责任是否由虚转实,得视法院审理判决而定。只有在被告败诉,且败诉的原因(或原因之一)是第三方被告不适当履行义务的事实所致时,责任才会确定下来。

第三,把第三方被告引入本诉,是将两个独立的诉合并在一起。一个是原告与被告之间的本诉,另一个是本诉被告对第三方被告之诉。

3.2 将保险公司作为交通事故赔偿案件中第三方被告的优势

第一,符合交通事故赔偿之诉的特殊性。交通事故赔偿之诉既涉及到受害人与被保险人之间的关系,又涉及到被保险人与保险公司之间的关系,这分别构成了两个独立的诉。将保险公司作为第三方被告,就可以将两个独立的诉合并在一个诉讼程序中审理,既满足了被害人对被保险人的诉讼需求,又满足了被保险人对保险公司的追偿需求。

第二,有利于调查案件事实,回归案情真相,明确三方责任。这在上文已有论述,此处不再累述。

第三,赋予了被告是否引入第三方被告的选择权,有利于平衡原、被告之间的权利义务。当被告为行使其追偿权,认为有必要引入第三方被告时,可以向法院提出对保险公司的诉讼请求,经法院审查符合起诉条件时(仅限于形式审查),则予以受理并通知第三方被告参加到本诉中,合并审理程序便启动并展开,反之则只审理本诉。之所以赋予被告这种选择权,是因为被告才是与保险公司具有直接合同关系的相对人,只有它才了解双方之间的权利义务及责任的分配。

第四,提高诉讼效率,使公正与效率的价值原则相平衡,也有利于避免产生相互矛盾的判决。第三方被告理论的基本目的就是追求效率,使有一定联系的两个独立的诉能够在同一个诉讼程序中得以解决,节约了司法成本,也避免了当事人因要参加不同的诉讼浪费更多的精力。同时,赋予了受害人(本诉原告)、被保险人(本诉被告)和保险公司(第三方被告)三方同等的当事人地位,使各方的权利义务相平衡,对三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均给予了充分保护,这体现了程序公正的价值理念,使效率与公正的价值原则相平衡。

综上,笔者认为,如果要将保险公司引入到交通事故赔偿之诉中,则应当将其置于第三方被告的诉讼地位,无论立法如何,学理的研究必须严谨,不能以立法的缺失来否认此类案件对第三方被告的合理适用。

参考文献

[1]卢克贞.交通事故受害人对保险公司的请求权辨析[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3).

[2]张晋红.民事诉讼当事人研究[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

[3]白绿铉、卞建林译.美国联邦民事诉讼规则[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

[4]赵景献.论我国民事诉讼中第三人类型的划分[J].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律硕士学位论文,2005.

作者:钟 琴 林轲亮

交通事故赔偿案件审理论文 篇3:

公交车道路交通事故涉诉案件的特点和建议

摘 要 城市公交车与市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为市民的出行提供了便利和快捷,是城市市民出行的一种重要交通工具。然而,由于公交企业运营的特点,以及城市公共交通基础建设和管理不足、交通参与人员遵章守法的安全意识较弱、人们维权意识提高等多方面原因,导致交通事故赔偿成为企业发生最多的纠纷案件。这不仅给企业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而且对企业的公共形象也带来了负面影响。道路交通事故已成为公交企业面临的最大风险。

关键词 交通事故 交通涉诉案件 涉诉案件管理

一、交通事故涉诉案件的特点

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及运营车辆和乘客人数的增加,交通事故的发生率也就不可避免的提高了。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以下简称《道路交通安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实施条例》)实施以来,受害方因交通事故向法院起诉要求企业赔偿的案件在不断增加,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也呈现出了许多新的特点和新的问题。

(一)《道路交通安全法》及《实施条例》的出台,削弱了交警部门的调解职能。

一些单位依《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四条的规定,取消了之前交警部门调解的诉讼前置程序。《实施条例》第九十五条对交通部门的调解规定了严格的时限。上述规定的目的是为了控制交通管理部门的调解,避免造成久调不解、矛盾激化的现象。因而交警部门调解达成协议的案件数量有所下降,而调解不成的案件受害方就选择向法院起诉索赔,导致交通涉诉案件数量增加。

保险公司理赔渠道不畅,保险公司在理赔过程中对调解协议的认可较低,往往要求当事人提交交警部门或法院的结案书或判决书,也导致了本想协议调解的当事人为了更好地获得保险理赔而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二)受害方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增强,要求索赔的标的额不断提高。

受害方委托律师代理参加诉讼的比例不断提高,说明当事人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意思在不断加强。案件标的额的提高主要源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称《解释》)的实施,《解释》无论从赔偿义务主体方面,还是从赔偿项目及期限和标准方面,都加大了对侵权人的惩罚力度。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交通事故人身损害的赔偿标准也在每年更新适用最新的标准。例如,2010年郑州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897元/年,2011年则达到了21612元/年,每年数额在不断增长;死亡赔偿金由原来《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规定的按事故发生地平均生活费补偿十年修改为二十年,以及明确了死亡赔偿金不是精神抚慰金,二者属于两项赔偿方式,当事人在要求死亡赔偿金的同时可要求精神抚慰金。而后者主观性很强。因此当事人诉请的标的较大,大部分客伤案件标的额少则几万元,多则几十万。

(三)因第三人原因而发生的交通事故,受害方以合同之诉提出向企业提出索赔的案件逐渐增加。

交通事故的发生是由于第三人原因引起的,企业对此事故没有责任或仅负次要责任,受害方特别是乘客,往往以与企业存在服务合同之由向法院提起合同之诉要求索赔,而不是直接向侵权人提出侵权之诉要求索赔。而作为非乘客的受害方,往往则是选择有财力和声誉的企业作为被告进行索赔。

(四)法院对主次责任的宽泛判决给当事人抱侥幸心里。

交警部门“事故认定书”的认定结论一般是:由某方负全责或一方负主要责任另一方负次要责任。而对于认定为一方负主责另一方负次责的事故来讲,由于主次之分有一定的幅度范围,以四六之分为最低界限,尚有三七、二八、一九也属主次责任的范畴,这样的习惯划分,给这一类案件的当事人有一个侥幸的心里,期望法院的自由裁判权能判合自己的心愿。

(五)诉讼案件结果表现多为判决结案,调解结案数量相对很少。

导致案件调解率低的原因主要是一些当事人对于责任的认定划分认识不足、适用的赔偿标准错误以及抱着“公家单位好说话好执行”的心态,往往对诉讼的期望值过高,双方难以达成合意。另外加上一些事故可能造成事故方重大伤亡,受害方存在一定的怨恨心理,寄希望通过诉讼方式获得其认为合理的赔偿,从而在感情上和心理上都无法接受调解,不愿作出较大让步,要求法院作出判决处理,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涉诉案件的调解率。

(六)法院处于社会因素的考虑,相对于企业而言更倾向保护个人。

为响应国家构建和谐社会的政策需要,实现稳定社会的目的,作为国家政策和法律的执行者法院,会在实际办案过程中会向受害方个人做出一定的倾斜。企业的利益就难免会受到一定的损失、付出一定的代价。

二、加强对交通涉诉案件监督管理的建议

新形势给处理道路交通事故涉诉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企业必须坚持以预防道路交通事故为中心,建立相应的涉诉案件监督管理体制,狠抓各项处理措施的落实。笔者认为,做好交通事故涉诉案件工作,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建立有一定知识和经验的法务人员队伍负责处理涉诉案件。

随着法治环境的不断完善,公民法律意识的不断加强,培养和建立专业的涉诉案件的管理队伍和人员,成为企业做好涉诉案件管理工作的重要保证。只有专业的队伍和人员,才能站在法律专业的角度,在处理涉诉案件时保持清醒的头脑,作出合法的分析,收集有效的证据,作出理性的判断;才能吸取本企业的诉讼教训,借鉴其他企业官司的经验,充分运用法律规定,提供法律意见,提出法律风险防范措施,选择最合理的解决方案化解乃至避免官司的出现。

(二)制定涉诉案件管理制度,建立涉诉案件信息登记和报告制度,完善案件档案管理。

制定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涉诉案件管理制度,明确案件的管理职责和处理流程,并保证严格落实。企业应设计和建立专门的受结案信息登记表,由专门负责的法务人员填写。案件登记本应对案件信息和办案流程记录尽可能的详细。负责交通事故涉诉的法务人员应及时了解、掌握案件进展情况,对案件进行跟踪,及时提出法律建议。

做好案件信息的收集和统计工作,法务人员要能够对所办案件心中有数、本上有录,做到案件信息数据有据可查,向企业汇报案件处理情况;通过案件资料分析案件发生原因,发现企业存在的漏洞,总结案件经验,提出预防措施,建立法律风险防范机制,从企业各项管理制度、规范管理流程以及提高各单位、各处室、各级员工风险控制意识等方面入手,减少交通事故涉诉案件的发生。

案件办结后法务人员应及时将案件整理归档,保证案件相关资料完整,一案一结,交档案保管部门存档。

(三)建立法务人员定期例会制度。

企业应当定期开展涉诉案件的法务人员例会,为大家建立一个沟通交流和学习的平台,为大家创造一个总结经验、互通有无、互相学习借鉴的机会,促进企业内部和企业间的交通事故涉诉案件的工作交流。办案人员要将近期发生和办理的案件,对案件情况进行分析,提出处理方案和对策建议,向会议进行汇报;总结办案经验,向大家介绍,供大家借鉴,相互取长补短。如果大家在办案过程中遇到了一些疑难复杂或者没有遇到过的情况,大家通过例会形式集思广益一起讨论学习、出谋划策,对大家来说都是一个提高和促进的过程。例会要建立法务人员定期学习制度,请企业外部的律师、法官等专业人士对法务人员进行培训和指导,加强对法学理论、最新法律和司法解释的学习,以适应企业的发展要求和提高自身的应诉水平与技巧。

(四)加强与法院的沟通协调和合作,积极发挥法院的调解作用。

平时与法院主动联系,及时了解新立案件情况,向法院介绍案件情况,并提出解决纠纷的合理化建议,通过法院做好事故对方的工作,发挥法院的权威和中立作用,引导其放弃不合理的赔偿要求;积极发挥法院在案件处理过程中的调解作用,争取立案前调解和庭前调解,和法院一起化解纠纷和矛盾,共同追求案结事了的目的。

交通安全是公交企业的重头大事,交通事故涉诉案件的处理工作又直接关乎着交通运营企业建设、发展和自身声誉,关系着企业的切身利益。建立规范的管理机制,恰当地处理好交通事故涉诉案件对于减少企业法律风险、提出法律风险预告、规范企业组织行为、保护企业合法权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诉讼管理法务工作应作为企业建立现代管理制度一项重要内容加以重视。

(作者:郑州大学法学院2010级在职法硕)

作者:李森

上一篇:班主任素养与班级管理论文下一篇:火灾自动报警轨道交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