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精神损害赔偿管理论文

2022-04-27

问:我儿子今年14岁,前不久他瞒着大人偷偷购买了几注彩票,其中一注中了3000多元。当孩子手持彩票前往兑奖时,彩票销售点却以来成年人购买彩票不能兑奖为由拒绝。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离婚精神损害赔偿管理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离婚精神损害赔偿管理论文 篇1:

医院失职,理应赔偿/缺乏证据,财产共有/共有房屋,购买优先

■医院失职,理应赔偿

问:一年前,我在某医院生下儿子豆豆,可是上个月我才得知,豆豆不是我的亲生儿子。原来,医院工作人员疏忽大意,竟将孩子抱错!情况查实后,我把豆豆还给他的亲生父母,也抱回了我的亲生儿子。但养了一年的孩子送给别人,自己的亲生骨肉无端分离一年之久,双方父母都非常难过,于是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医院赔偿。医院愿意赔偿两家因抱错孩子而遭受的经济损失,但认为精神损害赔偿的诉讼请求没有法律根据。请问,医院失职给两个家庭造成如此严重的精神损害,难道没有赔偿责任吗?

程光丽(浙江台州)

律师意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第2条规定:“非法使被监护人脱离监护,导致亲子关系或者亲属关系遭受严重损害,监护人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赔偿精神损害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予以受理。”本案中,医院因工作失误,给你们精神上造成的损害是严重的,理应赔偿。

医院的行为不仅侵犯了你们的人格权益,还侵犯了《民法》和《婚姻法》所保护的父母对子女的抚养权和监护权,使你们与亲生子女之间的亲子关系受到了严重的损害,同时也损害了社会的公共利益,违背了医疗机构的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解释》第8条规定:“因侵权致人精神损害,造成严重后果的,人民法院除判令侵权人承担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等民事责任外,可以根据受害人一方的请求判令其赔偿相应的精神损害抚慰金。”据此,医院应当承担精神损害赔偿责任。

■缺乏证据,财产共有

问:我和丈夫结婚前共同购买了电视机、电冰箱等家用电器和衣服、家具等,现在我们感情破裂,我已向法院起诉离婚。在分割财产时,丈夫向法院提出,家用电器、衣服、家具等财物是其个人出资购买的,并出具了购物发票。请问,法院会凭借购物发票认定夫妻个人财产吗?

张妍(河南周口)

律师意见:购物发票的持有人不一定就是该物的所有权人。争议财产系你和丈夫共同购买,你丈夫持有购物发票是正常的,仅此不足以证明是他个人出资购买。你不持有购物发票,又无证据证明购物时的出资情况,不足以推翻二人共同购买这一事实,更无证据证明系丈夫的自愿赠与,所以也不能认定该财产是你的个人财产。按照我国现行法律法规的规定,共同财产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所有或按份共有的财产。如果上述财产系二人共同购买,没有证据证明二人出资情况,又不能认定归任何一方个人所有,那么只能推定为二人共同所有。在离婚诉讼中,当事人要证明自己的婚前个人财产必须拿出充分的证据,否则只能推定为双方共同财产。需要说明的是,婚前财产公证是一个很好的解决婚前财产的办法,一旦有了婚前财产公证,法院将以公证内容为准。

■共有房屋,购买优先

问:5年前,我和表弟共同出资购买了一套两室住宅,两室分用,卫生间、厨房和阳台则共用。不久,表弟将自己所有的房间出租给陈某居住。前不久,表弟以30万元的价格将此房间出售给陈某。我知道后,提出以30万元购买表弟的房间,但表弟说,陈某是承租人,有优先购买权,拒绝了我的请求。我准备到法院起诉,主张自己的优先购买权。请问,法院会支持我的主张吗?

屈刚(上海)

律师意见:《城市私有房屋管理条例》第10条规定:“房屋所有人出卖共有房屋,须提交共有人同意的证明书。在同等条件下,共有人有优先购买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92条规定:“共同共有财产分割后,一个或者数个原共有人出卖自己分得的财产时,如果出卖的财产与其他原共有人的财产属于一个整体或者配套使用,其他原共有人主张优先购买权的,应当予以支持。”本案中,你的房屋与你表弟出售的房屋是一个整体,且卫生间、厨房和阳台仍配套使用,因此你享有对该房屋的优先购买权。

《城市私有房屋管理条例》第11条规定:“房屋所有人出卖租出房屋,须提前三个月通知承租人。在同等条件下,承租人有优先购买权。”郑某也享有对该房屋的优先购买权。《民法通则》第78条规定:“财产可以由两个以上的公民、法人共有。共有分为按份共有和共同共有。按份共有人按照各自的份额,对共有财产分享权利,分担义务。共同共有人对共有财产享有权利,承担义务。按份共有财产的每个共有人有权要求将自己的份额分出或者转让。但在出售时,其他共有人在同等条件下,有优先购买的权利。”据此,当房屋共有人与承租人的优先购买权发生冲突时,应以房屋共有人优先购买权为主。

【编辑:陈彤】

离婚精神损害赔偿管理论文 篇2:

未成年人,别买彩票等

问:我儿子今年14岁,前不久他瞒着大人偷偷购买了几注彩票,其中一注中了3000多元。当孩子手持彩票前往兑奖时,彩票销售点却以来成年人购买彩票不能兑奖为由拒绝。请问,未成年人购买的彩票,即使中奖也要作废吗?

孙学坚(河南淇县)

律师意见:我国《彩票管理条例》规定,彩票发行机构、彩票销售机构、彩票代销者不得向未成年人销售彩票,不得向未成年人兑奖。因此,彩票销售点拒绝给你未成年的儿子兑奖,并无过错。

然而,未成年人不能兑奖并不等于该注彩票无效。根据彩票不具名的特点,谁持有彩票谁就拥有兑奖的权利,任何一名成年的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手持中奖彩票要求兑奖,彩票发行机构、彩票销售机构或彩票代销者均应予兑付。因此,你可以持该中奖彩票去兑奖。

透支不还,由谁负责

问:同事刘某向银行申请信用卡,让我做保证人,我同意了。协议约定,持卡人未经允许,不得超过透支限额和规定期限,保证人对持卡人发生的债务负有连带责任;最高透支额为1000元,由我提供最高债权保证。刘某使用该卡后,三个月内透支总额超过一万元。银行先后三次向刘某发出清账通知,但刘某未清偿透支本息。银行向法院起诉,请求强制清账。请问,作为保证人,我应承担什么责任?

孟绍仙(贵州贵阳)

律师意见:最高债权额保证,是指债权人与保证人之间就债务人在一定期间内发生的若干笔债务确定一个最高额,由保证人在此限度内对债务人清还债务作保证的协议。多次债务的总额累计可能大大超过该最高额,但保证人只对该额度内的透支承担保证责任。本案中,银行章程规定最高透支额为1000元,刘某实际透支额已超过该限额。从银行三次向刘某发出清账通知看,刘某的超额透支行为得到了银行的确认与允许,但这并没有得到保证人的许可。刘某最终透支额超出合同约定的部分,是保证合同约定以外银行与持卡人产生的新的债权债务,对保证人不具有约束力。所以,你只需要在约定保证的范围内承担连带责任,对超出部分不承担责任。

消费被殴,酒店有责

问:我儿子今年17岁,上个月去外地参加足球比赛,在入住的酒店大堂里与人发生口角。随后被几个当地人殴打,造成三根肋骨骨折。当时,围观的人很多,酒店服务人员和保安人员也在场,却袖手旁观,没一人上前制止。请问,我能否要求该酒店赔偿医疗费和精神损失?

蔡辉(上海)

律师意见:你儿子入住酒店,是一种消费行为,该酒店是提供住宿服务的经营者。《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7条规定:“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时享有人身、财产安全不受损害的权利。”第18条规定:“经营者应当保证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你儿子作为消费者依法享有在酒店人住期间人身和财产安全不受损害的权利。酒店作为经营者,负有依法保障顾客人身和财产安全的义务。《民法通则》第106条第l款规定:“公民、法人违反合同或者不履行其他义务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35条第3款规定:“消费者在接受服务时,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可以向服务者要求赔偿。”因此,酒店应对你儿子在酒店大堂被殴打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精神损害赔偿,是当事人人格权受到不法侵害时,侵权人应承担的一种民事责任。本案中,你儿子的人格权并未受到侵害,故要求精神损害赔偿是没有事实和法律依据的。

生育子女,双方权利

问:婚后,婆婆天天催着让我给她生孙子。丈夫当然向着他妈,也频频向我施压,可我不愿意生育,因为生育势必影响体型。半年前。我意外怀孕,偷偷做了人流手术。丈夫发现后怒不可遏。居然向法院起诉,说我不履行生育义务,侵犯了他的生育权,要求离婚。请问,法院会支持他吗?

智春莉(河北唐山)

律师意见:《人口和计划生育法》第17条规定:“公民有生育的权利。”所谓生育权,是指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夫妻双方有生育孩子与不生育孩子的权利以及与生育孩子相关的其他合法权益。由于夫妻之间生育权的实现需要对方的配合,当夫妻一方依法主张其生育的权利时,另一方应当履行其生育义务,无正当理由不得拒绝配合。当夫妻一方依法主张其不生育孩子的权利时,另一方不得强制其生育。

本案中,你丈夫依法享有生育权,你应当承担生育义务,你丈夫以你不履行生育义务提起诉讼,人民法院应予受理,但生育是和女性人身密切相关的行为,任何人不能强制你生育。如果你丈夫认为你拒不生育足以造成夫妻关系难以维持,可以提起离婚诉讼,如果夫妻感情确已破裂,经调解无效,人民法院应当准予离婚。

【编辑:陈彤】

离婚精神损害赔偿管理论文 篇3:

浅析欺诈性抚养的法律认定及救济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工作生活不再像传统中那样按时按点,而是根据公司的发展需要经常加班加点的工作,或为了晋升到更高的职位而进行工作的调整和委派,致使其长期处于一种聚少离多的状态。加之一些不良文化风气的影响,尤其是对性方面特别是对婚前性行为放任,使得无论从工作生活条件还是从思想上都为当今社会欺诈性抚养的发生提供了可能。因此,本文着重从法律的角度来探讨欺诈性抚养关系的法律认定及救济。

关键词:欺诈性抚养关系;非婚生子女;损害赔偿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加之一些不良文化风气的侵染,一部分人便开始追求婚外情,一夜情等有违道德的错误消遣方式。正是由于这种行为,导致我国关于欺诈性抚养的诉讼不断增加,不仅给双方家庭造成了损害,更给整个社会的稳定发展埋下隐患。因此,有必要对欺诈性抚养进行更一步的研究,使人们明白其错误的行为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从而从根本上杜绝此种行为。

一、欺诈性抚养关系的认定

目前,我国法律还未对欺诈性抚养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对此我国学术界对于此问题的观点大概分为两派。一派分学者认为,所谓欺诈性抚养关系是指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至离婚后,女方在明知婚姻存续期间的子女为非婚生子女而采用欺诈的手段,使男方相信其子女为婚生子女而承担该子女的抚养义务。

另一派学者认为,所谓欺诈性抚养关系是指男女双方在婚姻关系持续期间,以及在非婚关系期间,男女一方明知其共同抚养的子女为非婚生子女,而采取欺诈的手段加以隐瞒或男女一方存在重大过失的,导致另一方误以为其抚养的子女为婚生子女,并承担该子女的抚养义务的行为。在此,笔者赞同第二种学者的观点,其理由如下:

(一)欺诈性抚养关系期间的认定

第一种观点仅仅把欺诈性抚养关系的期间定义为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及离婚后,而忽略了日益增多的婚前同居和准婚姻状态的同居关系。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地区,许多青年都未达到国家法定结婚年龄却已经成为了实际上的夫妻,加之外出务工长期不在家中更是为欺诈性抚养的发生提供了可能。因此,若对婚前同居状态下发生的欺诈性抚养不予以认可,则是对受到欺诈的一方不公,由于没有响应的惩罚措施更是会助长此种事件的发生,另外也有悖于法律的公平性和对弱者的保护。所以,笔者认为对于其他非婚关系期间所发生的一方与第三者之间发生性关系,怀孕生下子女并以故意欺诈的方式,欺瞒真相使另一方误以为该子女是其亲生子女,而在非婚姻关系期间履行了对该子女的抚养义务,仍应构成欺诈性抚养关系。

(二)欺诈性抚养关系主体的认定

在第一种观点中,对于施行欺诈性抚养行为的主体仅限定为妻子一方,虽然从传统观念的生理结构角度来看确实只有妻子才有能力实施此种行为,但是在重男轻女的思想下或者新生儿先天患有某些疾病亦或存在某些生理上的缺陷的情况下,不能排除丈夫一方对新生儿进行调换。虽然此种行为中可能会存在买卖儿童触犯我国相关刑法,但是在追究其刑事责任的同时,也应对其配偶一方的民事权利予以保护。

(三)欺诈性抚养关系主观上的认定

第一种观点认为做出欺诈行为需要在主观上存在故意,即将重大过失排除在外,只把欺诈性抚养关系限定在主观故意上。笔者认为,重大过失虽然在主观过错程度上小于故意,但其造成的损失都是一样的。且若把重大过失排除在外,很可能造成“明知故犯”而用“重大过失”来进行掩饰,以逃避自己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二、欺诈性抚养关系的法律救济

在关于欺诈性抚养关系的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其共同点在于:受欺诈方对自己没有抚养义务的人付出了包括时间、精力、财物等在内的支出,使自己受到了物质损失及精神打击。因此笔者认为,其受到损失的一方有权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并提出相应的赔偿要求。同时,夫妻关系是法律为保护男女双方的利益而设置的,不能使婚姻关系成为丈夫与妻子之间,一方向另一方主张权益被侵害的障碍。更何况欺诈性抚养关系不仅涉及到受欺诈人的财产损失补偿问题,还涉及到是否可以提起精神损害赔偿,以及非婚生子女的权益保障问题。

(一)受欺诈人的财产补偿

目前,无论在司法实践中还是在学术界,对于受欺诈人的财产损失补偿普遍持支持的态度。但对于发生欺诈性抚养后,若夫妻关系继续存续,则实施欺诈行为的一方是否需要对被欺诈方做出赔偿,以及如何赔偿的等相关问题还存在很大争议。笔者认为,对于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发生的欺诈性抚养关系,被欺诈人有权要求返还抚养费用。首先,被欺诈的一方没有法律上的抚养义务,若以难以区分夫妻双方共同支付抚养费为由,去否定被欺诈方的合理请求,是有违我国的法律精神和法律原则的。其次,抚养行为是兼具有持续性和长期性的行为,无论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还是在非婚关系期间,被欺诈的一方对该子女的抚养都是一个连续的,不可分割的整体。最后,只有保护了婚姻关系存续期间被欺诈一方的权益,并支持其抚养费返还请求,才能有效的杜绝此类行为的再次发生。同时,可以采用约定财产的方式进行补偿。在保证自己的财产不受到侵害的情况下,继续同欺诈方及其子女共同生活在一起。承认被欺诈方有权要求返还抚养费用,一方面维持的家庭的稳定,另一方面也维护了被欺诈方所应有的权益。也对社会上其他的欺诈性抚养起到一定的警醒作用,从而为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做出积极作用。

(二)受欺诈的精神损害赔偿

关于欺诈性抚养的赔偿是否应当把精神赔偿也包括其内的问题上,我国学术界还存在一定的争议。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就要搞清楚什么是精神损害。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出台的《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中不难看出,精神损害是指对公民的身份利益和人格利益造成损害时,公民有权力向人民法院提起要求赔偿精神损害之诉。因此,在欺诈性抚养的案件中,被欺诈方不仅在财产上蒙受损失,而且在身份利益和人格利益上均受到了侵害。尤其是在得知了其抚养多年的子女不是自己的亲生子女时,被欺诈方的内心必然遭受沉重的打击,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会遭到旁人的耻笑。基于此种情形,给与被欺诈者一定的精神补偿,为其带来一丝心理上的慰藉也是十分必要的。同时,对于欺诈者承担精神损害赔偿不仅是对其的一种否定性评价,更是对其行为的一种严厉惩戒。因此,给予被欺诈者一定精神损害补偿更能体现法律的正义性。

三、结语

欺诈性抚养是一种严重威胁婚姻家庭稳定,威胁社会稳定的行为。我们应尽快完善我国现行的婚姻法律制度。同时,在审判实践中应当把审判与调解并用,在尊重当事人意思的基础上,注重保护未成年子女的利益并尽量维护婚姻家庭的稳定。总之,在有关欺诈性抚养案件的中,不仅要保护被欺诈方的利益,同时也要注意维护好未成年子女的权益,以彰显我国法律的公平与正义。(作者单位:贵州民族大学法学院)

参考文献:

[1]张馨慧、赵丽霞,离婚损害赔偿制度探析,经济研究导刊,2015年第21期

[2]沈旭红,论欺诈性抚养的法律规制,法制与社会,2014年第27期

[3]李健,欺诈性抚养关系的法律认定,人民法院报,2012年第007版

[4]景春兰,欺诈性抚养的损害赔偿及其原权利探究,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第02期

[5]叶金强,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解释论框架,法学家,2011年第5期

作者:赵牧晓

上一篇:我国电子政务管理创新论文下一篇:公安机关廉政文化建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