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学涉及理论问题论文

2022-07-03

摘要:德育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话题,德育途径和方法等对德育的实施意义重大。文章分析了从经济、地理、政治等方面与我国都有深刻联系的美国、新加坡、日本高职院校的德育概况,以期对提高我国高职院校德育水平有所启示。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宪法学涉及理论问题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宪法学涉及理论问题论文 篇1:

高职院校学生法制安全教育的有效途径研究

摘要: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毕业生进入到社会的各行各业,但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法制、安全教育还存在很多薄弱环节,学生遇到现实问题时,缺乏从法律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在依法治国的时代背景下,本文通过分析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法制、安全教育现状,对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反思。在此基础上,探讨开展高职院校学生的法制安全、教育的有效途径,以期在理论和实践上给他们予以帮助。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法制安全观念,使他们自觉学法、懂法、守法和护法,懂得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法制安全教育;法制安全意识

一、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法制、安全教育的时代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的报告中提出,全面实施依法治国,深入推进全民守法,加大全民普法力度,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争取做到全社会法治观念明显增强。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高职院校在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技术性人才方面起了重要作用。高職院校学生的法制、安全教育程度将直接影响我国法治建设的进程,切实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法制、安全教育,既是实现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前提,也是高职院校学生成功适应现代社会的必要条件。

二、高职院校学生的法制、安全教育现状

高职院校法制、安全教育的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才。目前高职院校注重对学生专业技能与知识的培养,但忽视了学生的法制、安全教育。高职院校大学生法制、安全教育的薄弱,而且高职院校学生的法制、安全教育现状不容乐观,笔者依据对600名学生相关问卷调查的数据来分析高职院校学生的法制、安全教育现状:

1.法制安全意识淡薄

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数来自于农村,他们法律意识比较淡薄,缺乏基本的法律常识,比如,在网上引起了广泛热议的河南大学生小闫“掏鸟获刑十年”的案例,可能小闫不知道掏的鸟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且频临灭绝。该案例显示我们高职院校的大学生法制、安全意识淡薄,缺少基本的法律常识。超过50%的学生表示,刚刚认识一个朋友,该朋友如果借1000元钱,要是感觉他很诚实,不写借据也可以借给他。13%的学生表示不必写借据,朋友之间写借据有伤感情。此外还有校园偷窃事件、网络诈骗案件经常在我们学生身上上演。这些情况都说明法制、安全教育出现盲点与误区,提醒我们要对大学生加强法制、安全教育,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让他们做事情,处理问题多从法律角度出发思考、分析与解决。

2.处理问题能力较弱,缺乏防范能力

高职院校的大学生还没有正式步入社会,还没有看到社会上的危险和丑恶的一面,而且对一些是非不能很好地做出判断。频频出现的高职院校学生受骗的案例,就说明学生在碰到一些现实问题时防范能力较弱,面对一些诱惑或陷阱时很容易上当受骗。比如街头扫二维码如今是司空见惯的事情,超过95%的同学表示参与过街头扫二维码。在电子支付时代,二维码支付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存在着无处不在的骗局。笔者多次提醒学生,街头的扫二维码送小礼物是在利用贪小便宜的心理诱惑人们,扫二维码之后,很有可能手机里被植入木马程序或是跳转到钓鱼网站,还可能引发银行卡被盗刷的情形等。笔者发现在校园内外扫二维码送礼品处围满了的学生,还经常发现有的学生在微信群里让人扫二维码领礼物,学生们一般缺少基本的防范意识。28%的同学表示自己的权益也受到过侵犯,但不知道如何维权。这些说明相当一部分学生在遇到问题时缺乏防范意识,高职院校亟待对学生加强法制、安全防范教育。

3.校园内外存在较多安全隐患

近年来大学生做兼职上当受骗的案例屡见不鲜。近60%的学生表示遭遇过欺骗,尤其是五花八门的网络诈骗、电信诈骗。大学生做兼职无可厚非,它既丰富了学生的社会实践经历,又减轻了家庭经济负担。但笔者多次告诫学生在做兼职中的注意事项,比如网络刷单很多都是骗局,什么轻松日赚几百元,或让兼职者提前垫付资金,还有的虚拟单等都是骗人的,可还是有学生利用周末或寒、暑假兼职刷单,结果有的被骗数万元。

40%学生表示经常在宿舍偷偷使用违章电器自己煮饭,近43%的学生表示曾经在宿舍做过饭,如此大的比例让人吃惊,因为这里面也隐藏着很大的安全隐患,近年来高校内频发的火灾案例给我们很大的警醒。学生宿舍是一个集体场所,是一个人口密度极大的聚居地,任何一场火灾都可能造成重大后果,带来难以估量的财产与人身损失。而且学生使用的很多都是劣质电器,大多是三无产品。这部分大学生忽视学校的防火安全制度,法律意识淡薄,这给我们的生活学习环境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

三、高职院校学生法制、安全教育原因分析

高职院校大学生法制、安全教育还存在很多薄弱环节,学生遇到问题缺乏从法律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引发了一系列悲剧的上演。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学生法律知识的缺乏

高职院校的相当一部分学生平时视野比较狭隘,接触社会的范围比较窄,33%的同学表示平时不怎么关注法律。高职院校大学生不懂法,学校法制、安全教育不够深入是一个深层次的原因。笔者所在的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的基础法律课程就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根据教学大纲实施要求,该课程由思想、道德、法学三部分组成,法学部分只是其中一部分,所占课时比重不大。而学生表示在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之前没有学习过其他法律知识。而且调查显示学生对一些基础性的法律知识都不清楚。近25%的学生不知道身体受到伤害案件,诉讼时效是一年。近70%的学生不知道刑事责任年龄的有关知识。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才能对他们进行法制、安全教育。现在学生的法律基础知识状况亟待改变。

2.学校传统教育的弊端

现在很多高职院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以教师讲授为主,采取传统的单向性灌输式教学,55%学生认为老师在授课方式上过于单调枯燥。学生被动地听,被动地学,缺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46%的学生认为教师讲授的内容缺少实用性,没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上教师较少从法学角度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深度地探析。没有科学的法律教育方式,很难使学生将所学到的法律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而学生碰到现实问题时也不知道应该从法律角度去思考、分析、解决,这些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法律教育的意义。由于某些高职院校法治教育的缺失,使学生知法守法的意识不强,对违法行为后果的严重性认识不足,导致大学生铤而走险,知法犯法。

3.学生法律心理不健康,法律观念出现偏差

大学生法律心理主要表现为对诉讼的态度,对遵纪守法的心理状态等。大学生初出茅庐,渴望成功的心理很强。虽还是身在校园里学习的学生,但有的人的心早已跑到校外,也有一部分大学生有着很远大的理想抱负,但对社会却充满了不切实际的幻想,碰到一些社会现象时法律观念就出现偏差。近7%的同学表示认为在某一场诉讼中,有一方胜诉了,胜诉的原因是就是彼方有很深的社会背景。近94%的受访者认为法律在日常生活纠纷中所起的作用一般,还有3%的学生认为法律没有用处,平常没有使用过法律知识来维护自己的权益。由此可见很大一部分学生的法律心理出现偏差,他们把社会关系看得很重,并把它凌驾于法律之上。这种错误的观念如果不及时纠正,可能会使一些高职院校大学生因此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近年来高职院校大学生犯罪率有上升趋势,频频爆出大学生砍杀老师,砍杀同宿舍同学的案件等,它是高职院校安全中最具破坏力的因素,对社会危害极大。这类犯罪大都因为法律心理不健康而使法律观念出现偏差。

近30%的学生表示遭遇性骚扰会采取以暴制暴的方式加以解决,而不相信依靠法律来解决。近98%的学生表示不会为了一元钱请律师打官司,觉得太不划算了。由此可见部分大学生的法律观念出现一些偏差,大学生法律诉讼观念并不十分强烈,缺少正确的法制观念,这些消极的价值观、人生观、法制观对学生的人生影响不可低估,不利于他们健康成长成才。

四、高职院校学生的法律思维方式的培养途径及思考

1.营造良好的法制文化氛围

高职院校学生进行法制、安全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教师要通过生活中鲜活的案例,或者学生亲身体验活动,将法制、安全教育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通过长期的法制、安全教育的宣传、熏陶、教育才能逐渐养成法律思维方式。比如在校园开展法制、安全宣传活动,为学生创造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的依法治校环境,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做事情要有章可循,按规则办事。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比如组织开展一些主题鲜明的法制演讲、辩论赛、知识竞赛,使学生在比赛的同时提高对法律的认识,让学生对与日常生活相关的法律知识有更深地了解。在校园或班级里通过板报形式向学生宣传法制、安全知识,了解法律,熟悉法律,通过这些活动的举办达到培养学生法制、安全意识的目的,通过这些活动把抽象的法条变得具体、形象、生动,让学生从中受到感染和启迪。

2.提高教师的基本素养

现代教育理念注重“方法”的传授,“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有很强的教学组织能力,对课堂高效地掌控,在课堂上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灵活调节教学进程,活跃课堂气氛,控制教学环境,引导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等。教师要深谙学校教学规律与青年学生身心成长规律,对学生进行正确地心理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法律教师还要具备比较系统的学科知识与较高的法律素质,广博的专业知识,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教学中还要求教师要有独到的见解,新颖的教法、创新的思维等,还要有课外活动的组织能力。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实现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新理念,弱化理论讲解,突出知识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教学理念。学校可以多鼓励教师利用节假日去企业或律师事务所所做兼职,以丰富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也优化学校的法制、安全教育师资队伍。

3.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学内容要结合学生实际需要

首先大学生要通过自身努力学习法律基础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领会法制、安全常识,碰到问题会运用法律知识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它是法制、安全教育的前提。

法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大学生如果对法制、安全的认识只局限于书本上的法条,是不会形成法制、安全意识的,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亲身参与到法律实践活动中,比如观摩庭审现场,感受法律的威严性等实践认知,模拟法庭进行审判,参观看守所与监狱等,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法律知识,才能学以致用,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判断是非,提高依法办事的能力,逐步养成从法律的角度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

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校除了学习专业法外,基础法律课程只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授课内容包括宪法、法学理论知识等。而与学生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如何预防诈骗,如何防止人身财产受到伤害,在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合同法,如何签订买卖合同、租赁合同等却涉及很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课本内容为主线,根据学生自身实际需要开设法律课程,可以以讲座或课堂教学形式,对相关法律知识进行系统讲解,来解决学生实际需要,也提高他们学习法律的积极性、主动性。这样学生根据自身需要,会更好地领会法律知识和理论,更有利于学校的法制、安全教育水平的提高。

4.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現在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大都属于95后,他们的生理与心理渐趋成熟,有一定的情感意识,具备相当的专业知识,但自控能力较差,遇到事情容易冲动。由于社会经验不足,在遇到相关问题时缺乏必要的鉴别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大学生很容易上当受骗,很容易误入歧途,甚至走上犯罪道路。所以要对大学生进行正确地引导,通过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及心理咨询服务,引导学生正确处理自我身心关系,健全他们的人格,让他们学会正确处理生活与学习中的压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律观,培养他们坚强的意志力、稳定的情绪,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热爱生命,热爱生活,坚决抵制各种不良风气,提高他们的法制、安全意识,谨防上当受骗,避免悲剧的发生。

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法制、安全教育对于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对国家的法治建设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他们进行高效的法制、安全教育是我们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高度重视的内容,应坚持不懈的把大学生法制、安全教育贯穿于大学生教育的始终。要深化高职院校法制、安全教育体制改革,创新教育理念与模式,把握工作重点,从而适应法治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作者:祁净玉

宪法学涉及理论问题论文 篇2:

国外高职院校德育实施对我国的启示

摘要:德育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话题,德育途径和方法等对德育的实施意义重大。文章分析了从经济、地理、政治等方面与我国都有深刻联系的美国、新加坡、日本高职院校的德育概况,以期对提高我国高职院校德育水平有所启示。

关键词:发达国家;高职院校;德育;启示

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学校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一切有利于受教育者思想品德提高的方法或活动、德育实施的方式都可以称为德育的途径。随着社会发展对受教育者德育水平要求的提高以及越来越多学生犯罪活动的增加,学生的德育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一、国外高职院校德育实施概况

1.美国高职院校的德育概况

美国是个经济大国也是文化强国,美国高职院校的发展起步于20世纪20年代,在1960年左右基本上形成了整套的高职教育体系。在美国高职院校的德育实施中,注重全面主义,注重“以人为本”。

美国的德育目标是培养公民“我是美国人”的思想,培养学生的自豪感,让学生有爱国主义思想及对国家忠诚思想的培养、遵守国家的法律,形成合乎资产阶级道德的世界观、价值观。

在德育内容方面,美国有明文的法律规定高职院校必须开设国家历史课程,以此宣传本国的法律、价值观和个人主义。美国的高职院校广泛开设的德育课程基本上涵盖了《公民》、《民主问题》、《美国宪法》、《现代社会》、《时事》、《西方文明史》和《伟人事迹》等课程。另外,为了让学生了解其他国家的政治体制和文化,开设了多门外国文化的选修课,以供学生了解他国政治和法制文化。

美国高职课堂德育的特点是所开设的德育课程没有明确的教学大纲,也没有严格执行的教学计划,各个州有各自的权利制定相关的教学计划,德育在学校的实施权利更多的下放到任课教师的身上。在美国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中有很多教师属于“双师型”,他们通常具备扎实的技能知识和浓厚的企业文化思想背景,在课堂上会在潜移默化中给学生灌输职业道德思想。

美国高职院校注重情感的陶冶,注重人文环境、校园环境的整合,许多高职院校教室的墙上或走廊里张贴了很多名人名言,“让墙会说话”,进而达到影响学生德育“润物细无声”的效果。美国高职院校反对灌输式的德育教学,提倡问题讨论式的德育教学。通过非灌输式的教学把死板的理论知识通过另外一种学生更容易认可的接受的方式进行,减少学生的反感。

除了传统的德育方法外,美国高职院校德育实施的途径还有:注重利用隐性课程;建立一体化的德育网络;建立高水平的心理咨询室;注重社区服务和实践。美国建立了很多历史遗迹、名人塑像、主题公园等,通过这些场所的展示来进行德育熏陶。宗教在学生德育过程中具有促进作用,许多高职院校的校园都设有教堂,许多家长都是信教徒,美国电台有专门的宗教节目。美国高职院校社团种类繁多,在学校里基本上每个学校都配备了心理咨询师团队。美国校园心理咨询师个人专业水平都很高,例如印第安纳州的常春藤技术社区学院心理咨询处咨询师就有24人(其中博士学位7人、硕士学位4人、在读博士生3人、其他10人)。此外,美国非常重视社会服务活动。有的州设立相关的法案,只有学生参与一定的社会服务活动才能毕业,有的州设立专门的资金支持社会服务计划。在美国高职院校学生中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参与了社会服务活动或企业实践活动,美国社区学院的实践课程占了所有课程的40%-60%,例如辛辛那提大学建立了与企业的合作教育的模式,即让学生在一年中1/4的时间到与自己专业对口的公司中去实习。

2.新加坡高职院校德育概况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新加坡是一个种族繁多、文化多元化和宗教多元化的国家。新加坡充分吸收了西方国家和东方国家的办学特色和长处,注重使东西方文化相结合,并对传统教义进行创新。新加坡教育体系中的理工学院相当于我国的高职院校,学制一般为三年或四年,有南洋理工学院、义安理工学院、共和理工学院、新加坡理工学院和淡马锡理工学院5所理工学院。在德育目标上注重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使学生形成“我是新加坡人”意识。自新加坡1965年建国以来,德育课在它所开设的课程中一直是一门必修课程。分别有《儒家的伦理学》、《生活与成长》、《生活教育》、《公民与时事》等等,每门德育课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计划。除了专门的德育课以外,德育还渗透到其他各种各样的学科中进行。例如在5所理工学院中开设的课程有计算机、生物化工、海洋技术、市场营销等,在这些课程的学习中都不可避免地学习涉及相关行业的法律和职业道德知识,由此培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

为了使学生德育效果得到巩固,新加坡的高职院校普遍开展了以下5项课外辅导活动,即榜样、阐释、规劝、环境和体验。社区实践服务活动中主要有关怀与分享计划、清洁环境计划、临时服务计划等。新加坡高职院校实践活动中依据德国高职院校“双元制”的基础上提出了“教育工厂”概念,即在学校中引入工厂中的工作环境,让学生能即时、即地地接受企业的各种业务培训和职业操守。新加坡理工学院和共和学院还引进了PBL教学法,强调学生从“做中学”,在校园工厂中学习企业文化。

新加坡高职院校建立了立体性的德育网络。除了家庭德育和社会德育方式外,在学校德育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一些理工学院与世界著名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机制,例如南洋理工学院与日本三菱企业、德国的FESTO企业均有业务往来,南洋理工学院每年都会派本校学生到合作企业中实习,学习先进的技能知识和企业文化。义安理工学院的学生则要求所有本校的学生必须要参加一项海外学习生活。

德育的传授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教学方法:文化传递法,即通过讲述生活实例、道德故事等用国家古老的道德传统和价值观来影响学生。其次是设身处地考虑法,旨在培养学生多为他人、多为社会思考问题,脱离自我中心主义。新加坡高职院校引进美国高职院校价值澄清法和道德认知法。价值澄清法简化为五个步骤(认清问题、找出各种可能的选择,衡量各种选择的利弊,做出选择,采取行动)培养学生的道德培养和判断。道德选择法通过对道德两难故事的讨论,培养学生从不同的方面看问题,进行价值观抉择。

3.日本高职院校德育概况

日本的高职院校体系完善,有高等专门学校、专修学校和短期大学之分,有国立学校、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之别。每一种类的高职院校有不同的招生对象和学习年限。日本由于本身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环境受我国的儒家文化影响很大。二战后,日本奉行的国策是“教育立国”。在这一时期,日本主要受美国教育文化的影响,在德育的很多地方又吸收和改造了美国的德育方法。所以日本的德育思想融合了东方中国儒家思想之精华和美国德育思想之精粹。

日本高职院校开设了道德教育课程直接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和“忠君”思想。文部省规定每门德育课程必需有详细的教学计划。高职院校开设的道德课有《日本资本主义的政治结构》、《日本和世界的宪法》、《近代社会史》等。这些课程的开设都是让学生了解日本社会和法制知识。除了类似这种专门的进行德育的课程以外,还根据本国高职特点开设了其他德育课程,例如:文化课、活动课、安全课的教育。

除了日常通过学校进行德育课程外,还十分重视学校德育、家庭德育、社会德育的三位一体。日本的德育体验模式已经多种多样,在学校里学生可以按照兴趣组织各式的社团活动。在本世纪初日本一所高职院校中已经有了近60个文化艺术团体和50多个体验社团,大约70%的学生有参加学生团体活动的经历。在社会德育中,日本非常重视企业道德思想的影响作用,强调企业和学校进行“产学研”相结合,甚至开展“订单式”的培养,在学生毕业之前就要求学生对合作企业的技术操作和企业文化有全面地了解。

日本非常强调团队团结和规则的作用,注重利用动漫对学生德育的培养。在日本具有代表意义的两部动漫作品是《火影忍者》、《海贼王》。通过动漫来向学生提出道德诉求,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摒弃不利于团队协调发展的个人主义思想。另外,一直以来日本都非常重视通过宗教教育来影响人的德育思想,他们认为信奉宗教能够使人得到心灵的慰藉并且也有利于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和社会稳定和谐。

日本高职院校教学方法多种多样,除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利用校园文化进行道德陶冶以外,主要是在“双师型”教师领导下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在日本非常重视教职工的言传身教,例如:名古屋大学的校长曾经说,过在高校中他们上至教授下至一般职员都非常遵守纪律,敬业治学,待人有礼,在这种风气的熏陶下,学生也养成了遵纪守礼的好习惯。

通过对上述国家德育的比较,各国家从德育目标到德育途径等方面都有各自特点,如表1所示。

二、发达国家高职院校德育开展对我国的启示

1.改变显性德育课程上课方式,注意利用隐形教学法

目前,我国在高职院校中开设的德育课程有《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中国近代史》、《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时事政策》、《职业道德》。其中《时事政策》、《职业道德》与其他几门开设的理论课相比,被重视程度不高,教师通常采用座谈会的形式一笔带过。其他几门必修德育课程都有明确的大纲要求、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注重理论的灌输。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理论知识,形成与国家提倡的相符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和道德观。但是在实际效果中很多学生表现出对应试德育的反感,教育效果和教育计划截然相反。《在高职生德育方法的问题与对策探讨——基于西华大学技术监督学院个案研究》中,超过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社会实践形式的德育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在问卷调查“你认为哪种德育方式效果最好”中,有60.1%的学生认为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德育能取得最好的效果,54.3%的学生主张采用课外活动的方式进行德育工作,40.5%的学生认为应该采用集会等大型活动的德育方式,仅仅只有7.4%的学生认为德育形式应该采用政治课的形式。统计结果如图1:

图1

另外,建立隐形课程可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多参加一些促进学生德育思想形成的活动,比如:班级比赛、宿舍文化展示、技术竞赛、职场模拟、教师和学生的聊天等等。第二,从学校方面来说可以提高学校物质条件,适当投入一部分资金建设校园博物馆,名人雕像等。第三,从精神文明上来说,学校可以努力建立校园风采和班级特色风采,注重校园中人际关系的处理和领导、教师作风。

2.建立立体性的德育网络,德育内容与时俱进

虽然我国也是倡导家庭德育、社会德育和学校德育相结合,但是一直以来的应试教育思想使人们出现了重成绩、轻德育的势头。在我国的学校德育、家庭德育和社会德育中缺乏和谐、互动、高效的网络连接。学校承担学生的德育任务逐步加重,很多家长认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是学校的工作。在家庭德育中,苏霍姆斯基曾经说过“子女要认识自己父亲身上那些道德财富,这是任何东西无法替代的荣誉课”,我们学校可以由教师多向家长沟通交流学生的德育问题,成立家长德育委员会,社区和学校可以定期开设公益的家长德育素养培训、优秀父母评选等途径促进父母思想品德的提高。在社会方面,最实际有效的方法是发挥社区的力量,让学校与社区举行德育互动,组织学生看望残疾儿童、孤寡老人等。此外,我国的德育内容更多的是社会主义的教育,现在许多的高职学生身上有很多的情感问题、学习问题、职业问题等不能及时进行自我调节和处理,为其踏入社会产生社会问题埋下了隐患。在德育内容上应该适当改进以便更贴近学生生活,提倡让学生接受“回归人的教育”,进行专业的心理辅导和个性差异化德育,例如:职业道德的教育是针对当代青年学生中应该引起足够重视的问题,在宣传职业道德中应重视对学生进行基本经验和社会规则的传授包括诚实守信、勤奋认真、爱岗敬业等。在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包括人际关系、生命伦理、社会保护等方面。

3.增加校企合作,进行德育思想的内化

实践问题虽老生常谈,但由于我国一直以来重知识轻能力,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实践效果微弱。在社会实践上,我们可以借鉴新加坡“教育工厂”和德国双元制职教的方法,将实际的工厂环境带入教学之中。通过强制性增加学生企业实践的频率来增加学生学习职业道德和企业文化的机会,逐步培养学生品德的内化行为。这种德育的实践行为可以补充课堂德育教学的不足,使学生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在实践的德育途径中要注意一下几点:一是注重中国的传统文化、传统节日进行德育思想的教育。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祖国情操的培养。二是道德实践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仅仅靠书本上坚持不懈的口号意义是不大的,在实践中更能让学生身体力行感受到“从做中学”。三是注重德育实践的长久性和长期性。德育工作不能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在德育中要宣传“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只有这样,对个人、对社会、对企业、对下一代的培养都是受益匪浅的。

4.建立健全高质量的心理咨询师队伍

高职院校缺乏合格的、专门的心理咨询师机构,心理咨询师队伍通常由教学经验丰富的退休教师、辅导员、学校教师家属组成。心理咨询师缺乏相关的理论知识,也缺乏执教条件。咨询师队伍水平良莠不齐,他们往往对学生心理问题漠不关心,在学生遇到心理和生活问题时不能及时有效地发挥心理疏导作用。其次,学校应端正对心理辅导课态度。在高职院校中,不仅学生、教师,甚至校领导都认为心理辅导课是可有可无的课程,学校要么取消开设此类课程,要么把这门课程安排在休息日上课,在实际的学生生活中发挥不了预期的作用,致使学生累积的心理问题得不到抒发和解决,成为了将来走上工作岗位的隐患。建立健全高质量的心理咨询师队伍,一方面学校要具备关注学生心理的意识;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完整的人才引入选拔和培训制度,对心理咨询师资格进行严格的考核;最后在学生中建立心理辅导团体,注意学生间的交流和合作。

参考文献:

[1] [美]杜威.杜威教育论著选[M].赵祥麟,王承绪译,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

[2] 梁金霞,黄祖辉.道德教育全球视域[M].华南理工大学

出版社,2007.

[3] 朱永康.中外学校道德教育比较研究[M].福州:福建教

育出版社,1998.

[4] 冯益谦.比较与创新:中西德育方法比较[M].北京:中

央编译出版社,2004.

[5] 匡瑛著.比较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变革[M].上海:上

海教育出版社,2004.

[6] 谭诤.二战后日本高职教育发展历程和启示[J].中国职

业技术教育,2009,(21).

[7] 王莉娟.美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色及启示[J].

江苏教育学院报,2012,(6).

[8] [美]雅各布.美国理想[M].王聪译.北京:华夏出版

社,2004.

[9] 贾仕林.“中日新”三国高校德育目标、内容比较研究

[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4).

[10] 姚丽丽.新加坡和中国高校德育比较及启示[J].黑龙

江教育,2010,(1).

[11] 李辉.论高校德育“回归人”的可能与实现途径[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1).

作者:李洪辰 刘志兵

宪法学涉及理论问题论文 篇3: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提问策略研究

【摘  要】提问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重要环节。通过提问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入,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但是目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提问环节还存在诸多问题,影响了学生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发展。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进而提出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提问的可行性策略。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提问;策略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手段。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增强提问的针对性,针对学生学习的重点与难点设置提问,在思维点设置提问,同时要运用多种提问策略,通过课后反思,不断完善与优化提问环节,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一)课堂提问缺乏针对性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目前的提问存在着盲目提问、随意提问的现象,使提问失去了针对性。学生对教师的提问常常感到无所适从,抓不住学习的重点,分不清学习的难度,理论性的说教式教学,这种缺乏针对性的课堂提问,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也影响着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二)课堂提问缺乏开放性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认为学生在考试中能够答对问题就可以得到高分,因此,在教学中采取的是机械记忆的教学模式,教师的提问常常是考试中容易涉及的题目,学生寻找的是唯一答案,教师让学生机械记忆的是唯一答案。因此问题缺乏开放性,使学生的思维陷入固化与僵化的状态,不能发挥自己的思维去独立考虑与解决问题,也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产生。

(三)课堂提问缺乏丰富性

单调的课堂提问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学生的思维被定位到机械记忆固定的题目当中。如教师提问时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过短,没有以合理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问题的答案,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也不利于学生正确观念的形成与确立。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提问策略

(一)更新教育理念

课堂提问是否得到优化与取得理想效果,与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的高低有着直接关系。所以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注重多方面的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素养,以更好地发挥课堂提问的价值。一是要广泛阅读,丰富自身知识结构。

初中道德与法治的特殊性需要教师关心时事,广泛阅览书籍报刊,学习与吸收最新理论研究成果,研读新闻资讯。这不仅仅在教学时可以作为教学案例的支撑,也可以在提问中让学生的知识视野得以拓展与开阔,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提高学习热情。二是要乐于请教,善于交流。要向有经验的骨干与优秀教师请教与探讨,教师可以通过观摩课借鉴优秀教师的教学风格,学习到优秀的教学方法,学习如何组织课堂,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提问。并且要注重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知识的迁移,如在学习《亲情之爱》时,教师可以引入语文教材中李森祥先生的《台阶》来丰富教学内容,有效达成教学目标。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注重积累与挖掘教学资源,有机整合于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以丰富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的感染力。

(二)优化课堂提问

教师的提问设计应该遵循道德与法治学科特点与初中学生特点,对提问的内容、方式、时间、对象等进行全面分析,遵循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提问原则来进行。

1.提问具有目的性,在重点、难点处提问。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其实是一门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学科,其特殊性在于重点解决学生思想中的困惑,提高道德認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观念。道德与法治中的法律内容及国情国策教育也作为教学的重点被补充于教材当中。

教师的提问不能脱离教材,要明确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根据重点与难点优化课堂提问设计,突破重点与化解难点。例如在学习《我国基本制度》时,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是让学生了解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教师可以围绕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设置提问。如:以前我们学过的宪法的基本原则是什么?本堂课我们一起探讨一下人民是如何当家作主的呢?然后教师可以根据大问题一步一步使问题细化,通过小组互动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围绕教学重点难点进行探究性学习,也就提高了问题探究的针对性,学生在探究中解决问题,加深认识。

2.问题具有开放性,在思维点处提问。

课堂提问时有些问题的答案是唯一或固定的,这种问题是封闭型问题。但也有的问题没有唯一答案,每个人有不同的看法,这些属于开放型问题。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提问时教师可以多运用一些开放型的问题来开启学生思维,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如在学习《秩序与规则》时,关于是否闯红灯,教师出示了三种不同的观点:一是闯红灯不对,但是大家都在闯,我也就跟着走;二是只要没有人看到,没有人管,就可以闯红灯;三是我觉得车辆多的时候,不能闯红灯,车辆少或者没有车的时候可以闯红灯。教师提问,你如何看待以上观点?这里只有三种选择,实际上现实生活中还有很多的选择没有在教材中呈现出来,每种选择看似有自己的理由,但是作为规则就是需要大家共同遵守的,通过探究让学生内化于心,增强学生改变不合理规则而做出努力的决心。

3.丰富提问策略。

(1)提问与叫答的策略。一是提问的策略。提问时机、提问对象、提问方式的选择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十分关注的问题,提问的时机应该在对课程标准与教学目标准确的把握之后,合理设计提问,选择好提问的学生然后再进行提问。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问的问题应该具有坡度,层层递进。提问的语音语调要合理恰当,问题的表述要明晰。二是叫答策略。叫答是选择哪个学生来回答问题,这个过程看似简单,实际上是对教师专业与教学技巧的考验。叫答时要给学生平等参与的机会。同时,也要实施分层叫答的策略,不同的学生回答不同难度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回答的积极性。

(2)候答与追问的策略。一是候答策略。在提问时教师要根据问题的难度不同,而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以提高思维的逻辑性与严谨性,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生回答质量的提高。二是追问的策略,追问是学生在回答教师问题后,采取的引导的措施促进学生答案的完善,使学生对问题有一个深入全面的理解。追问过程中教师引导得好,可以给师生带来良好的情绪体验,获得追问的成就感。

(3)助答与理答策略。一是助答策略。助答通常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情况是教师在提问之前对于所提问的问题做一些必要的说明,为学生顺利理解与回答问题做辅助。另一种情况是对学生进行叫答后,学生因为对问题的理解不充分不全面,不能完整准确回答问题时,教师以引导的方式帮助学生对答案进行补充与完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调整,将问题传递给其他学生,其目的不在于让学生找出正确答案,而是发展学生思维,教师可以降低提问的难度,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思考,寻找与旧知识的切合点,还可以采取案例启示的方式,让学生找到问题回答的切入口,还可以抛砖引玉,进行示范。二是理答策略。理答就是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整理与归纳,引导学生使思考升华,教师要发现学生答案的闪光点,对学生进行正面的鼓励。

4.善于课后反思。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事关课堂教学的成败与效率的高低。教师要思考所设置问题对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如何?在提问中出现的问题反映了设计中的什么问题?应该如何设置才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对培养学生的正确观念是否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反思,不断完善与优化课堂提问环节。

参考文献:

[1]敬德坤.怎样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提问的有效性[J].中国校外教育,2015(22).

[2]姚波.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实践研究[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5(2).

[3]刘正华.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提问存在问题及对策[J].好家长,2014(43).

[4]周新勇.初中《道德与法治》有效教学中课堂提问策略分析[J].新课程(中),2018(5).

[5]施金象.形式提问策略促教学目标的达成[J].课程教育研究,2019(4).

(责任编辑  王小飞)

作者:王爱民

上一篇:地方高校现当代美术论文下一篇:微格教学护理教育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