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效率小学数学论文

2022-04-24

摘要:在如今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仍有部分教师运用传统教学方式,致使学生学习激情与效率较为低下。若是教师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发现、解决数学问题,自然而然会激发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使教师轻易收获良好教学效果。如此便需要教师能够充分运用生活中的各项素材,确保数学教学有效进行。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课堂教学效率小学数学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课堂教学效率小学数学论文 篇1:

小学数学学具对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作用

在素质教育中,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重要措施之一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文仅就使用小学数学学具对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所起的作用谈几点看法。

一、使用学具可促进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认识规律是“感知——表象——概念”,而操作学具符合这一规律,能变学生被动地听为主动地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去感知大量直观形象的事物,获得感性知识,形成知识的表象,并诱发学生积极探索,从事物的表象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形成科学的概念。如在教学“平均分”这个概念时,可先让学生把8梨(图片)分成两份,通过分图片,出现四种结果:一人得1个,另一得7个;一人得2个,另一人得6个;一人得3个,另一人得5个;两个人各得4个。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第四种分法与前三种分法相比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讨论,知道第四种分法每人分得的个数“同样多”,从而引出了“平均分”的概念。这样通过学生分一分、摆一摆的实践活动,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形象的实物图片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概念具体化,使学生悟出“平均分”这一概念的本质特征——每份“同样多”,并形成数学概念。

二、使用学具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算理

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在数学中相互渗透,相互转化。数学家华罗庚指出,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这就要求在研究数学问题时,把数形知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数的方面用分析的方法进行抽象思维,从形的方面进行形象思维。通过学具的操作,可促进这一过程的完成。例如:三年级学生学习一位数除法,用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十位上除后出现有余数的情况,如:42÷3,学生难以理解的是十位上余下的几个十要和个位上的数结合起来继续除。如何突破这个难点?可采用摆小棒的方法,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体会:4捆(4个10)平均分3份,每份是1捆(l个10),十位商1;剩下1捆表示1个10,要继续平均分只能拆开和2根合并成12根,再平均分3份,每份是4根(4个1),个位商4。通过摆小棒体会剩下一捆继续平均分,怎么分,使学生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继续除的算理,以此让学生把动手操作活动和竖式相对照,数形结合,在操作中从形的方面进行具体思考后逐步过渡到数的方面进行思维,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较为深刻地理解算理,同时促进了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协调发展。

三、使用学具有助于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发展

1.学具的使用,能促使学生自己发现、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探索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精神条件。实践表明:当代的小学生由于处在信息时代,他们知识视野较宽,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尝试、探索去发现、理解和掌握一些数学知识,由此培养勤于思考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如:长方体体积和长、宽、高的关系比较抽象,让学生从操作12个小木块入手,边操作边思考,并借助记录整理的科学手段,从中悟出这种特殊关系的必然性,探索出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这样的教学,成为学生的科学实验,其知识是学生通过操作实验“重新发现”的,容易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2.动手操作,可培养学生发现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等获取知识的能力。

操作学具能使物质的外部操作(物化)过渡到智力的内部认识活动,从形象到表象再到抽象,促使认识内化,便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比如,在教师的指导下,小学生通过动手拼摆几何模型,运用已掌握的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进而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又如:利用学具操作,学生将圆柱侧面转化为原来学过的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从而推导出圆柱侧面面积公式。通过操作学具,学生找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把新知转化为旧知,运用旧知解决新知,把新知同化到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从而促使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皮亚杰的活动内化原理指出,通过感知操作——表象操作——理性操作,可使外部活动逐步内化为智慧活动。

3.使用学具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局面

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师生双边活动是这种认识活动特殊性的表现之一。教育部《关于我国数学课程研制的初步设想》指出,要通过数学教学改革,努力实现师生关系的民主与平等,改革单纯教师讲、学生听的“注入式”教学模式,提供给儿童观察、操作、实验及独立思考的机会。通过学习者群体的讨论与交流,进一步归纳、验证,形成数学结论,让儿童获取更多的数学活动经验。通过学具的操作,加强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讨论,让学生大胆发问、质疑,共同制定解题计划,选择适宜的思维方向和策略。通过这些思维方式和策略的运用,不断解决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经验的矛盾,教师讲解与自觉理解的矛盾和同学之间新知识理解水平差异而产生的矛盾,体现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比如,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讨论,学习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师生可利用一些三角形(其中有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学具,采用拼接法、度量法和幻灯演示法来证明三角形内角和,等等。

四、使用学具有助于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是突出数学本质,提高数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数形结合的思考方法,变换思想,对应、集合的思想,估测意识以及分析、综合、转化、归纳、类比等基本思考方法,这些都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数学素质不可缺少的金钥匙。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充分利用学具,可有助于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如:教学“同样多”时,让学生先摆5朵红花,然后让学生在下面一个对一个的整齐地摆,就渗透了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通过学生剪、拼等操作活动,把三角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从而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就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想;通过学具的操作,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就渗透了等积变换的思想,等等。

以上分析只是作者在使用小学数学学具中悟出的一些道理,小学数学学具对小学数学教学的作用远不止这些,希望广大同仁在教学中积极探索,多加交流。

作者:侯爱芳

课堂教学效率小学数学论文 篇2:

巧用生活元素,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摘要:在如今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仍有部分教师运用传统教学方式,致使学生学习激情与效率较为低下。若是教师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发现、解决数学问题,自然而然会激发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使教师轻易收获良好教学效果。如此便需要教师能够充分运用生活中的各项素材,确保数学教学有效进行。

关键词:生活元素;小学;课堂教学

将生活元素融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之中,首先教师应明确生活元素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重要性。其次,教师创设良好教学情景,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数学问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巧妙运用生活化数学内容,指导学生参与生活化数学教学活动,能够深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并使学生将数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提高学生学习成就感,推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高效开展。

一、生活元素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重要性

“小学”是学生第一次与数学的正面接触,对于数学中所涉及的一些概念很难理解透彻,且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逻辑能力有所欠缺,面对纯粹的文字,即使有教师讲解,还是很难把握。且此阶段学生年纪往往较小,很少有学生能够真正将注意力放在课堂之上。教师面对此种情况,可通过将生活元素引入数学课堂,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与活跃性。

二、巧用生活元素,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路径

(一)创设良好教学情景,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数学问题

从小学阶段学生心理发育程度角度分析,此阶段的学生自控力与自主学习能力不足,无法将教师所灌输的知识记忆于脑中。教师可通过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激发学生对于数学问题的探索欲,使其主动思考数学问题。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探索欲,往往来自充满“诱惑”的学习情境,在数学课堂之中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可以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增加学生自身学习能力,对教师的教學效果有着一定推动性作用,是引导学生初步学习数学的重要路径之一。因此,教师可根据生活中常见的事项,达到例题回归生活,生活回归实践的目的。

(二)生活化数学内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小学阶段的学生,多数都是在课上一言不发,而课下蹦蹦跳跳,生机勃勃,究其主要原因无非是课堂内容不够吸引学生,不足以引起学生注意力。因此,教师可适当改变自身教学模式,将生活元素融入数学课堂之中,激发起学生学习兴趣。以“三角形”相关学习为例,教师可在课前将学生分成三组,并准备适当木条与连接木条的绳子,教师给第一组学生发放三根木条,第二组发放四根木条,第三组发放五根木条。引导每组学生将手中的木条分别组装成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最后教师应面向学生扭动五边形,会发现制作五边形木条的连接处微微晃动,若再用力,便可使五边形扭曲;而四边形,教师只要一用力,木条连接处便会左右晃动,使四边形在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之间徘徊,很难保持固定形态;对于三角形,无论教师如何晃动,木条连接处都十分稳固,没有出现任何变形的情况。教师可针对这一现象引导学生做出有关于三角形稳定性的总结。俗话说“学以致用”,只有将“学”与“用”充分结合起来,使之形成相辅相成的关系,才能够达到高效教学的目的。

指导学生参与生活化数学教学活动,深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生活实践是数学知识的源泉,同时也是使学生学懂数学的巨大资源库。因此,教师应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着重引导学生参与生活化数学教学活动,力求深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以“圆的面积”为例,教师针对此问题向学生提问:“同学们,如果老师随机指出校园中任意一棵树,那么你能否在最短的时间内计算出这棵树的半径呢?”,针对此问题,尚未接触圆形面积计算的学生可能会回答:“我想应该把老师说的树,从需要测量半径的地方砍掉,然后再用尺子测量出树的半径”,教师应首先肯定学生的回答,再给予一定指导,如:“是的,我们可以砍掉树再测量,但是这种方法不仅耗时耗力,而且还会伤害到树木,或许我们应该用圆面积的公式去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如此回答学生,很容易激发起学生对于圆的面积计算的好奇心,进而便能够使学生将注意力放在学习之上。在此过程中,不仅能够增强学生记忆力,而且还能够减轻教师教学负担,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可谓是“一举多得”。

三、结语

综上所述,“学以致用”是数学中教学的核心所在。小学阶段的学生不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教师应该充分运用自身教学经验,将数学融入生活之中,或者在生活之中引进数学元素,使学生能够全方位、多层面学习数学。

参考文献:

[1]封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生活元素应用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1(A4):37-39.

[2]孟宪礼.生活元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智力,2021(10):47-48.

[3]孟祥兵.生活元素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1(06):106-107.

作者:孙婷婷

课堂教学效率小学数学论文 篇3:

“双减”背景下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教育领域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改革、提升考验。在这种教育形势下,学生的课业压力和校外培训的压力日益沉重,这在加重学生家长经济负担的同时,也严重影响了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在对“双减”政策内涵及目标进行深刻认知的基础上,通过减压增效的方式,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缓解学生课后作业的压力,打造更具高效性、人性化的小学数学课堂。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效率;内涵解读;提升策略

引  言

随着人本理念的深入人心,确保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核心任务。为了解决学生日益加重的学业压力问题,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2021年7月份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为学校教育的减负增效提供了正确的发展方向。在以往的数学教学模式下,“题海战术”是教师常采用的一种教学策略,给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因此,教师应在“双减”政策背景下,积极进行数学课堂教学策略的优化与转变,在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减轻学生的课后作业负担。这样不仅促进了“双减”政策的有效落实,还促进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1]。

一、“双减”政策的内涵解读及教育目标的展望

(一)“双减”政策内涵解读

“双减”政策是在学生学习压力日益提升的形势下提出的一项教育政策,明确要求教师减少学生的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校外培训的负担。但是笔者通过对其进行更深层次的解读,发现其蕴含着更为广泛且深刻的内涵,大体可以总结为“减负”与“增效”两个方面。首先,“减负”就是减少学生的作业压力,但这种“减负”并不是以牺牲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代价的。这就需要教师在减轻学生作业压力时,注重作业管理机制的健全、作业总量的分类明确、作业设计质量的提升、作业指导的加强以及学生课余时间的科学利用等,从更加科学的角度实现学生作业压力的减轻。其次,“增效”是切实落实“减负”的重要途径。“双减”政策下的“减负”并不代表课堂教学容量的降低,而是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教师只有将课堂教学中应有的任务完成了,才不会占用学生课后玩耍、实践的时间。因此,在“双减”政策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通过多方面课堂教学的优化,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从根本上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题海”中解放出来,获得自主而全面的发展[2]。

(二)“双减”政策下学校教育目标的展望

在通过课堂教学实践落实“双减”政策的过程中,教师深刻认识“双减”政策,对“双减”政策下课堂教学的目标进行了科学的把握与展望,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应引导学生回归快乐学习的心理状态。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良好的学习心态来源于“减负”后宽松、自由的学习空间。同时,这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由此可见,“双减”政策下的学校教学不是简单的“减负”,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学习的情感及落实寓教于乐原则的重要形式,对学生快乐学习心态的回归意义重大。

第二,应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从课程改革层面来看,“双减”政策的落地与素质教育理念的落实是一脉相承的。在素质教育理念背景下,最为核心的教学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综合素质不是仅凭学习就能提升的。因此,“双减”政策的落地,使学生在减轻课后作业负担的基础上,获得了更多自由学习与发展的时间与空间,这样就能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全面发展。

第三,应促进教育生态的良性循环。在课堂上,对学生学习兴趣、学习能力的培养是高效课堂教学的结果,也是提升课堂效率、增强课堂生命力的重要因素。只有在这种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化教学环境中,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具有生命力的学习主体,才能自主获得更全面、更具个性化的成长与发展,以此形成良性的教育循环,实现更有效的可持续发展。

二、“双减”政策指引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策略

(一)注重學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激发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双减”政策的核心是实现学生快乐学习心态的回归。因此,在“双减”背景下,想要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应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这一内在因素给予充分重视,通过多元化的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教师应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坚持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能使其学习空间更加广阔、自由,也能使教学内容更适应学生的认知规律,更加有效地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贯彻人本理念,组织自主学习活动,从理论支持、学习机会等多角度,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使学生能充分感受到自主学习的乐趣。

其次,教师应通过课堂评价环节中激励策略的实施,实现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课堂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评价环节中,教师应积极实施激励策略,不仅要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进步进行及时表扬,还要对学生学习成绩之外的良好学习品质、学习优势进行全面的认知与挖掘,并给予激励与认可,使学生对自己的数学学习情况有更客观的认识,在形成良好自我认知的基础上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注重教学目标的制订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指向标,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在“双减”背景下,为了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科学、明确地制订教学目标至关重要。因此,教师需要结合“双减”政策背景下的教学目标,保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目标制订的科学性,有的放矢地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首先,教师应以确保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为目标,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小学阶段的学生可塑性极强,生理及心理也在这个时期获得了快速发展。在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中,教学环境、教学氛围这些因素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因此,在“双减”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为了减轻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的心理压力,教师应积极调整课堂教学组织结构,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能够在自由、民主的学习环境中放松身心,深刻地学习与理解数学知识,并健康成长。

其次,教师应以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为目标,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性教学活动。在素质教育理念背景下,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是最为核心的教学目标。但是这些综合素养的形成与培养不是单纯通过数学知识的学习就能实现的。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多元化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开展,使学生能在具有实践性、体验式的教学活动中对数学知识进行综合运用,并在运用的过程中实现各项素质能力的内化,有效促进对学生数学综合素质的培养。

(三)注重数学课堂练习的科学设计

数学作为一门具有实用性的教学课程,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就是课堂练习。课堂练习的科学设计是促进学生巩固、运用数学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课堂教学效率提升的重要方式。因此,在“双减”政策下,教师应对课堂练习环节给予充分的重视,进行科学的设计,使学生在更具针对性、少而精的课堂精选练习题中,实现数学知识的实践性运用及数学综合素质的有效内化[3]。

首先,教师应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有计划性地进行课堂练习的科学设计。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年龄的限制,在每个学段都呈现出具有显著差异的认知水平。教师在对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进行科学设计的过程中,应充分结合本学段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基础,有针对性地精选课堂练习题。这样,学生不用在大量重复的练习中浪费宝贵的时间,而是通过分析解决有代表性的问题,达到理解与运用数学知识的目的,进而获得理想的课堂练习效果。

其次,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具体学情进行课堂练习的层次化设计。在“双减”背景下,教师应对学生课后作业的数量和时长进行合理控制。为使学生在课堂练习中有效检验与巩固数学知识,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学习层次,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练习的层次化设计,使每个学习层次的学生都能用较少的时间进行自身数学学习效果的检验,这样就在“最近發展区”内对学生进行了训练与指导,有助于课堂教学效率及整体教学效果的提升。

(四)注重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化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越来越多的新型教学模式出现,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发挥着各具差异的教学作用。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具体的课堂教学需求,科学地选择教学模式,实施教学步骤,在因材施教的原则下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升。例如,教师可以结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实施生活化的教学模式。从小学阶段对学生认知规律的分析来看,他们在学习新知识时,更善于从自己熟悉的知识或事物出发,形象化地进行学习与理解。为了顺应学生的这一认知特点,教师应结合数学的实用性特点,采取生活化教学模式。这样一来,教师就可以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进行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学场景、开放性课后作业的设计,帮助学生形成学以致用的意识,培养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五)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学习习惯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良好的行为倾向,在学生的终身学习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双减”背景下,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教育意义,通过对学生各项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实现学生学习效果的优化及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例如,教师可以通过适当布置课前预习任务,实现学生良好课前预习习惯的养成。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课前预习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也是促使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在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科学设计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布置一些课前预习任务。这样不仅增强了课后作业的综合性和开放性,减少了作业的数量,还强化了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过程中实现了“减负”与“增效”。

(六)注重丰富课堂教学手段的运用

教学手段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的工具与方法。教学手段的科学运用,不仅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因此,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时代,教师一方面应积极优化、改进传统的教学手段,另一方面还应积极地学习和使用一些新的教学技术,整合教学手段,使小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得到极大的提升。例如,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中应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其强大的演示功能来直观、形象地展示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通过其良好的人机交互功能,随时随地进行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另外,为了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还应将信息技术与教学语言、板书等传统的教学手段进行有机结合,运用更加丰富、更加有效的教学手段,让学生获得良好的数学学习效果。

结  语

综上所述,教育事业的发展是促进民生的基础。“双减”政策的落地不仅推动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还为我国教育领域的发展、变革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和正确的方向。因此,在“双减”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双减”政策中“减负”与“增效”的内涵,从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手段、课堂练习等多个层面进行教学的优化与改革,以此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马小玲.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J].中华少年,2020(12):71,74.

[2]孙萌萌.新课程背景下怎样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J].当代家庭教育,2020(07):69.

[3]赵想定.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J].新课程(小学),2019(11):153.

作者简介:曹金文(1976.5-),女,福建三明人,任教于福建省清流县实验小学,一级教师,大专学历。

作者:曹金文

上一篇:中学数学素质教学分析论文下一篇:工伤预防机制行政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