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企业文化建设论文

2022-04-19

乡村振兴包括产业、人才、生态、文化、治理五个方面的振兴要求,具有现代企业家精神的农业企业家对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美好生活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何谓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是一个人人都能说,但未必都能说得清楚的概念。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农业企业文化建设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农业企业文化建设论文 篇1:

论依法治企在现代农业企业管理中的必要性

摘 要:现代农业企业是农业经济的细胞,在推进经济发展、农业产业振兴、农民生活富裕的进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只有在遵守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才能发展好现代农业企业,因此,依法治企对于现代农业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我国现代农业企业在依法治企方面经验还不足,在依法治企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及原因的分析,对现代农业企业中的依法治企做了新的设想,并以湛江农垦局为例,阐述了依法治企的必要性、重要作用及其新设想。

关键词:湛江农垦局;现代农业企业;依法治企

随着中国加入WTO,世界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中国经济也不可避免地置身于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化中,在这样复杂的经济环境下,现代农业企业能否做到依法治企,关系到企业的未来发展,甚至可能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从湛江农垦局依法治企的成功实践经验来看,依法治企在现代农业发展中显得尤为重要。那么,什么是依法治企呢?依法治企就是企业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管理企业的经营活动,使企业的所有活动都在法制轨道上运行。依法治企是现代农业企业建立企业制度的必要依据,在规范企业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经营水平、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及企业实力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一、依法治企在现代农业企业管理中的必要性和重要作用

当今社会,“依法治企”原则在现代农业企业管理中越来越盛行,现代农业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依法治企的实施,依法治企在现代农业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依法治企在现代农业企业管理中的必要性

“依法治企是现代农业企业适应新时期企业发展,建立企业现代管理制度的客观依据,实施依法治企能够有效推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依法治企是一个企业进行长远发展的第一要务,它能够避免短期行为决策对企业发展带来的不良影响。”[1]企业管理在现代农业企业生存发展过程中处于永不衰退的地位,在企业管理中实施依法治企,将企业的发展提上了新的高度。依法治企在现代农业企业管理中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其一,企业依法决策的需要。目前,企业在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及市场客户需求的变化时,常常要根据企业的发展目标,对企业技术革新、市场营销等相关目标做出重大改变,而这些决策上的改变常常涉及与法律相关的问题,因此,在企业决策时就需要按照法律的要求进行[2]。其二,企业依法运营的需要。主要包括:第一,企业在制定管理制度时要以相关的法律法规作为依据;第二,企业必须按照法律的要求进行企业经营活动。总之,现代农业企业只有做好依法治企,才能在多变的法律环境中,提高企业的内部管理水平,从而使企业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为保证企业健康、长远发展,必须实施依法治企。

(二)依法治企在现代农业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1.依法治企是法治社会对现代农业企业的基本要求,是加强企业管理的基本需要。现今中国不断推进法治社会的建设,依法治国的基本国策和基本理念渐渐深入人心,并逐渐渗透到人民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现代农业企业作为社会中的一个重要组成单位,必须要遵守依法治国的基本国策,遵纪守法既是一个法治社会对企业的基本要求,也是一个企业不可推卸的义务。企业管理涉及方方面面,企业管理任务的完成,离不开法律的支撑。企业管理的各项活动都要有法律观念的渗透,各项制度都要体现国家的法律法规。因此,在企业管理所遵守的原则中,依法管理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依法治企必然成为现代农业企业管理的重要方法,在企业管理中必不可缺。

2.依法治企是维护现代农业企业合法权益的重要手段,是现代农业企业和谐稳定发展的动力。遵守法律是企业的义务,反过来,法律要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在企业合法权益受到危害时,能及时得到法律的保护。只有这样,才能在企业发展中时时践行依法治企思想,发挥依法治企在维护企业合法权利中的作用。依法治企能够推动企业和谐稳定的发展,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通过以下两个方面可以体现出来。首先,依法治企能够保护企业员工的合法权益,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在企业发展中发挥重大作用;其次,依法治企能够保证企业生产发展的完善,保证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合法性,从而提高企业的社会认可度,依靠依法管理实现和谐稳定的发展目标[3]。

3.依法治企是现代农业企业适应外界法律环境变化的需要,是参与全球竞争的必由之路。由于社会意识形态和市场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各种经济活动以及各个经济利益主体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越来越多,因此,企业要根据市场的发展,不断地完善企业中和法律相关的各种制度,有效规避自己的不合理行为[4],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开展经营活动。那么如何在世界贸易规则下增加获得利益的可能,以及获得最大利益?这要求现代农业企业必须在依法治企政策的指导下,调整企业的管理模式。企业的发展要想在法律规定下游刃有余,必须实施依法治企。只有这样,企业才能提前采取一些措施,规避风险,在世界贸易中以相对优势参与竞争。

二、现代农业企业在依法治企道路上面临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

虽然我国现代农业企业在依法治企方面的工作在逐渐完善,但由于企业对依法治企经验不足,使得现代农业企业在依法治企的道路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伴随着种种原因,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依法治企的认识存在偏差

现代农业企业管理中对依法治企主要存在两种偏差:一是认为依法治企,就是采用法律的手段管理企业员工,让他们做到遵纪守法。二是依法治企就是通过法律渠道,采取依法诉讼手段处理、解决企业的纠纷。然而,依法治企的侧重点是让企业管理者认识到无论何时都要通过法律这一合法手段,规范企业经营方式、树立企业经营方向、维护企业合法权益,而绝不是只是简单地让企业用法律管理员工。同时,依法治企涉及的范围很广泛,它不仅仅包括依法处理企业各种纠纷,它还贯穿于现代农业企业发展的整个过程,并且涉及的内容也很宽泛,包括企业建立、生产、销售等运行的各个方面。现代农业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各项活动既被法律保护,又被法律约束。因此,依法治企的内容很广,概念很宽。

(二)组织机构不健全

这主要表现在现代农业企业现行运行机构中缺少一定的依法治企的组织机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作为管理的四个组成部分无论在哪项管理中都是不可缺少的,其中组织是载体,根据管理学理论的阐述,组织一般由五个要素构成,如下表所示:

从上表可以清晰地看出,组织包含的五个要素各有分工,都发挥一定作用,五要素缺一不可。中国很多现代农业企业在依法治企方面虽然取得一定成就,但在组织方面却存在很多问题,例如:相应机构的缺乏、人力和物力配备不足、依法治企的目的不明确等。由于以上问题的存在,致使现代农业企业在依法治企方面,没有建立形式或流于形式,最终导致在企业管理中没能体现出依法治企,并且依法治企的作用也发挥不出。

(三)理念贯彻不到位

一些现代农业企业虽然在企业中开展了普法教育工作,但是这只是为了完成依法治企的任务,并没有真正做到重视依法治企理念及其贯彻和执行,因而并没有发挥依法治企的作用,达到通过在企业员工中普及法律知识,从而帮助全体员工自觉树立法治意识,形成法治理念,在此基础上培育出属于本企业法律文化的目标。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企业管理者未能领导全体企业员工对依法治企理念的重要作用达到充分认识,没有认识到在企业经营管理中,本企业法制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由于激烈的竞争及变换的市场等外部因素,使得企业所处的工作环境特殊而复杂,各类法律风险在企业工作的各个环节都有可能发生,所以企业要想健康发展,必须要严格按照依法治企的原则,做到依法决策、依法经营管理、依法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等,使依法治企的理念得到真正的贯彻,从而提高企业整体的法治化建设水平。

三、从湛江农垦局的成功实践经验中创新依法治企新设想

通过以上对现代农业企业中依法治企存在的必要性、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企业在依法治企道路上存在的各种问题和原因的分析,笔者根据湛江农垦局的成功经验,对如何使依法治企在现代农业企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做出了一些设想。

(一)树立法治意识,坚持依法治企原则

现如今,我国现代农业企业越来越重视依法治企原则,并且要求依法开展企业活动,要求在企业中树立法治意识,这些努力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取得了显著效果。广东省湛江农垦(局)集团公司在贯彻依法治企原则方面取得的成果极有借鉴意义。广东省湛江农垦(局)集团公司创立之初,由单一地种植橡胶,发展到目前种植、加工、销售流水线经营,并且农作物种类增多,农工商一体化,一二三产业均具规模的大型国有企业集团,并获得多项荣誉、取得多项成就,例如:2010年被农业部批准为全国首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拥有多个广东和中国的名牌产品等。这些成就的取得是因为管理者在遵守法律的前提下,以企业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并根据企业自身生产、经营、管理的特点,制定和执行一系列科学的管理制度和业务流程,从而规范企业和人的行为,形成一套科学的管理模式,即“依法治企”模式。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企业规章制度的形成和完善,离不开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法治意识的树立,及对依法治企原则的坚持。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保证了企业决策的正确性和合法性,使法律与企业管理完美融合,最终促进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二)建立合理的依法治企机制,加强组织高效运行

湛江农垦局根据依法治企的原则,制定企业的战略计划,比如按照法律规定制定公司在本年度的发展目标和任务,然后在这些蕴含法律理念的战略计划的指导下,制定企业的生产制度、销售制度、纳税制度等,在制定这些制度的同时,会根据制定每项制度时所遵照的法律法规(有的法律法规之间会出现覆盖),协调好各项制度的关系,避免发生冲突,从而保证各项制度都可以更好地发挥各自作用。湛江农垦局设立了生产科技处、人事政工处、纪管处、企管处等部门,管理企业在人员、技术、财物等的分配,并从整体上进行监督。由于完善的企业制度和企业组织的设立,使湛江农垦局的工作顺利进行,并且取得了瞩目的成就。由此可看出,建立合理的依法治企机制主要要做好两方面工作:第一,设置合理的依法治企的制度;第二,建立完整的依法治企的组织。前面在讲管理的组成部分时提到“组织是管理的载体”,组织包括五个要素,所以建立完整的依法治企的组织,离不开人、财、物、技术、机构、信息、目的这几方面,要根据这几方面功能、地位的不同,做好全面、完整的配备,并且还要注意几方面间的协调,只有这样才能使组织高效运行。

(三)依法行使企业合法权利,履行企业应尽义务

权力的行使,必然伴随着义务的承担。湛江农垦局在这一方面的成功经验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借鉴之处。农垦局从建立时起,一直坚持用法律严格要求自己,坚决不做假冒伪劣的农产品,坚决按照生产规律、价格规律制定商品价格,使公司获得迅猛发展,企业规模扩大,拥有多家龙头企业,但尽管如此,农垦局依然坚持依法纳税,绝不偷税、漏税。其为我们提供的借鉴之处为:企业在依法治企的过程中,一方面,企业在运行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危害企业合法利益的行为,面对市场上低价倾销、商品垄断等现象时,企业要敢于拿起法律武器同这些不正当的经营行为做斗争,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建立公平、公正、合理的市场交易秩序,营造良好的适合企业健康发展的法律环境,体现依法治企的价值。另一方面,企业在行使权利的同时,还要履行相应的义务,这要求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要依法经营,做到使企业的决策、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都要符合法律要求,做到依法纳税,不危害国家、集体、他人的合法权益,并且看到不合法经营行为时,要敢于、勇于举报,自觉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依法治企在现代农业企业管理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经济的发展及经济全球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企业经营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多、风险越来越大,只有坚定不移地实施依法治企,才能帮助企业规避风险,建立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规范自身经营,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同时,依法治企还能为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进一步促进企业稳定、健康、快速地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闫志斌.企业集团依法治企、提升管理水平的实践和思考[J].经营管理者,2011,4(5):125-126.

[2]任琳,张雪莹.依法治企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探讨[J].管理学家,2013(12):116-117.

[3]智春兰.试论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依法治企的重要性[J].法制与经济,2011,5(7):352-353.

[4]高希华,王涛.依法治企在企业管理中的实践意义[J].中国市场,2009,5(18):446-447.

作者:景委委

农业企业文化建设论文 篇2:

倡导农业企业家精神 促进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包括产业、人才、生态、文化、治理五个方面的振兴要求,具有现代企业家精神的农业企业家对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美好生活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何谓企业家精神

企业家精神是一个人人都能说,但未必都能说得清楚的概念。综合前人观点,笔者重新将企业家精神要素整合为以创新、创业为核心价值观,以伦理精神、精进精神、持守精神为心理基础和精神保障的精神统一体模型。

创业是企业家的本质,创新是企业家的灵魂。伦理属于关系的范畴,是企业家通过经营企业实现创新创业过程中处理人际关系的非正式规范,主要体现为信任、合作和社会责任三方面。将伦理精神纳入到企业家必备的企业家精神要素之中的合理性还在于,企业家伦理精神与作为企业家核心精神的创新精神具有内在的契合性,企业家是否具有信任、合作和责任精神会影响到企业家的创新意识、创新行为和创新绩效。

精进精神是企业家在创业的路上或者为了应对市场的压力而被动竞争,或者出于追求产品与工艺更新、更精美、更完善、效率更高的工匠精神而甘愿冒险和主动创新,它是永葆企业家生命力的心理动力和精神维他命。它主要包括企业家的前摄精神、冒险精神、竞争精神和学习精神。前摄精神区别于源于政策规范、市场竞争压力、资源限制等压力而产生的被动式反应,是基于科学预测基础之上的未雨绸缪和长远的战略规划,它强调主动性和前瞻性,是企业创新、创业的重要心理能力和精神基础。面对挑战和竞争而敢于冒险是企业家的天性,依凭建立在丰厚的诸如物质资源、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心理资本基础之上的强大的创新能力,而勇于亮剑的竞争精神是推动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生命动力。

持守精神是指企业家不为暂时的成功冲昏头脑而耽于一时的享乐,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而是能保持锐意进取的精神,以及面对压力与困难仍能持久性地坚守当初创业之理念和创新之精神。它集中体现为企业家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包括敬业精神和坚守精神。

乡村振兴呼唤企业家精神

目前,学者们主要从经济角度研究企业家精神的作用。一是从微观层面,将它对企业优化治理、缓解融资约束、增加研发投入、产学研合作、技术赶超与战略转型、国际化和对外出口导向、企业动态能力、外部知识学习能力和网络能力及企业竞争力的增强、企业经济绩效和实物期权价值的提升、企业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等的决定性作用作为研究主题;二是在中观层面上,探讨企业家精神对地区生产力、经济增长、产业集聚的影响;三是在宏观层面上,关注企业家精神对市场机制的纠偏效应、对各类市场的培育、社会经济运行效率、国家经济增长及经济转型、生态环境建设的作用。

在中国广大农村正处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好生活的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我们迫切需要农业企业家群体脱颖而出,迫切呼唤农业企业家精神的彰显和在社会生产与生活中发挥作用。作为我国农村改革的“第二次飞跃”,农业企业化是一场自下而上的、内生的生产变迁形式。农业企业化经营是农业适应市场化、规模化、产业化经营的必然要求,是在破解“三农”问题、实现农业现代化、振兴乡村过程中的必要措施。拥有一大批具有现代企业家精神的农业企业家,这是实现农业企业积极参与乡村振兴战略和实现农业企业化经营的主体条件。

农业企业家精神与乡村五大振兴

企业家精神不仅对经济增长起推动作用,而且在保证企业家不单纯追求经济利益、一味规避风险和希图短平快的投资回报而抱持创业情怀、履行社会责任、回馈社会方面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无论企业是创办在城镇还是农村,农业企业必然要以农民为依靠,以农业为依托,以农村作为发展的立足点。因此,农业企业家理应成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参与者。

第一,当企业家精神作用于产业振兴。

具有现代企业家精神的农业企业家有助于农村产业的提振,从而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关键在于培育优秀的农业企业,促进农业企业化,发挥企业这一市场主体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而发挥企业在农业产业化中的推动作用,首先要发挥企业家精神的作用。

长期受制于小农经济的影响,农民满足于自给自足的小生产方式,缺乏冒险精神和创新能力,难以实现规模化经营和创新型发展。因此,农业产业化发展,就要发挥农业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和冒险精神,打破小农经济的限制,通过创新生产方式、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生产新产品、提供新服务,最终实现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并实现产业的优化升级。

第二,当企业家精神作用于人才振兴。

人才是引领乡村振兴的组织动能,乡村衰败的主要原因就是乡村人才的流失。由于长期以来乡村与城市发展的两重天,农村青壮年体力劳动者,包括农村教育、卫生等各条战线的科技知识分子,乃至农村基层领导干部、经济生产能人都纷纷选择告别家里的妇女、儿童和老人而选择到城市发展。从严格意义上讲,农村的空心化是指支撑农村真正意义上发展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人才的流失。因此,要实现乡村振兴,就应该在留住农村现有人才的基础上为城市人才向乡村的反向流动提供动力和“引擎”,激发人才返乡和下乡的活力,从而补齐乡村发展的人才短板。正因为如此,农村大学生和农民工返乡创业问题成为当下学术界乡村振兴战略讨论的重点。

第三,当企业家精神作用于生态振兴。

2020 年出台的《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了环境治理所应坚持的多方共治原则,要求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环境治理的良好格局”。治理概念本身所蕴涵的多主体合作性就意味着要彻底扭转乡村环境不断恶化、农村不断衰败的趋势,就要走出单凭政府解决一切问题的传统思路,立足于伴随农业企业化发展而出现的农村生产生活主体多元化的现实,构建政府、企业、社会和公众共治共享的乡村环境合作治理体系和机制。

现代农业企业和农业企业家能以负责任的精神、富有前瞻性的经营理念、较强的创新精神积极参与到乡村生态环境的合作治理之中,将农业企业所在乡村作为自己的第二故乡而致力于生态宜居环境的打造,为乡村可持续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良好的环境保障。乡村生态问题始终是制约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要实现发展的生态化,就要推进技术的发展与革新,这就要发挥农业企业家的创新精神与社会责任精神。通过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和产业的升级,实现绿色生产,将一二三产业融合起来,发挥农业生产的生态价值,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与康养服务业,寓环境保护于环境生态社会价值的开发与运用之中。

第四,当企业家精神作用于文化振兴。

农业企业家精神有益于乡村文化建设,最终促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和文明乡风的达成。随着资本下乡,长期驻村的农业企业必然会给相对封闭的村落和淳朴的乡风注入一缕时代的清风。首先,按照需求层次理论,精神文化需求相对于经济物质生活需求,属于高层次的需求。农业企业实现农业发展的企业化经营,实现了产业的升级,并与村民结成利益共同体,这些都切实提高了当地村民的经济收入水平,并将他们从繁重的农业体力劳动中解放了出来,从而为其需求层次的提升,产生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创造了条件。其次,农业企业家带动了农业企业化的发展,农民变工人,势必在思想观念与文化素养上得到提升。

在乡村文化建设方面,通过发挥企业家的合作精神与社会责任精神,一是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以推动乡村文化教育水平的提升,为乡村文化的繁荣奠定物质基础;二是与基层组织合作,将企业自身的文化创建活动和基层组织文化惠民活动结合起来,发挥企业在人财物方面的综合优势,协同政府组织、村民、企业三方力量,精心组织一系列既能敦风化俗又能丰富乡村群众文化生活的文体活动,最终促进乡村文化的繁荣;三是推进乡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为促进乡村文化繁荣提供基础与设施;四是农业企业将以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与发展者为己任,积极投身于农村文化建设之中,努力做繁荣兴盛农村文化的推动者,同时也要充分认识到文化之中所蕴含的巨大商机,将推进农村文化发展与打好文化牌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结合起来。

第五,当企业家精神作用于乡村治理。

相对于十八大所提出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要求改进社会治理方式。从管理到治理,一字之差,充分体现了我国从一元化的社会管理格局迈向多元化平等参与的社会治理之变化。治理作为区别于传统社会的统治、管理的新概念,既体现了参与主体多元化、平等化的要求,也体现了治理手段的柔性化和“三治”融合,还体现了价值目标上善治的实现。治理的实质是经公民参与使原来的单一治理主体(统治者)转变为现代的多元化治理主体,由此形成向公民整体负责的公共管理民主化导向。

企业家精神有助于提升基层治理能力水平,实现乡村的有效治理。 企业以社会公民的身份积极参与到当地社会的治理之中,能够改变仅由国家和乡村社会、村集体和农民两极力量互动的简单格局,在利益博弈中更好地维持平衡,也有助于提升农村基层治理能力水平,实现乡村的有效治理。

总之,农业企业家精神有利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生态环境振兴、精神与文化振兴以及组织振兴,有利于促进乡村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生態良好、组织有效,为农民打造良好的经济、社会、组织、文化以及生态环境;有利于促进农民收入提高、生活富裕,最终使农民的物质、文化以及精神需求得到满足,实现乡村美好生活。

作者:李诗和

农业企业文化建设论文 篇3:

实施“三培育”工程提升柘荣县农业经济效益

农业发展事关全局,柘荣县拥有耕地13.4481万亩,农业人口7.3713万人,占总人口的73.3%,是一个典型农业大县。如何进一步加快培育实施“三培育”工程(即:培育龙头企业、培育新型农民、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努力提高柘荣县农业经济效益,是当前农业发展需要深入研究探讨的课题。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对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要求做出了科学的概括: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充分体现了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民全面发展的要求。柘荣县注重统筹城乡发展兴“三农”,不断创新发展举措,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抢抓机遇、克难攻坚、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努力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使经济发展保持平稳、协调的良好态势。2008年柘荣县农村经济的预期目标是:农业总产值5.37亿元,增长5%;农民人均纯收入4300元,比增5%;粮播面积13万亩,总产3.3万吨。而这些目标和任务的实现,迫切需要我们抓住机遇对抉择的呼唤,突破困难对决策的困挠,推动农业经济不断向前发展。

一、农业发展模式的转变

一是发展农业企业有利于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通过兴办农业企业,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推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让土地流向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户和能人手中,促使和加快农村劳动力良性聚集和转移,使其一部分流向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从事二、三产业;一部分直接进入当地的农业企业务工,成了拿工资的农民,更多地解放了农村富余劳动力。

二是发展农业龙头企业,有利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业企业大多是外联市场、内连农户和基地。遵循市场规律,走市场化道路,大力培育农业企业特别是农业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好农业龙头企业的外连内带作用,通过众多农业龙头企业把单个农户与市场对接起来,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实行农工贸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使市场信息能够迅速反馈给农户,使农户生产的农产品及时走向市场,实现企业农户互利双赢,能更大程度上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三是发展农业企业有利于全县的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立足本县农业资源优势,发展农业企业,推进一、二、三产业互动发展,充分发挥产业联动效应,符合全县经济结构调整大万向。特别是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和生态观光农业企业,不仅能提高农产品的市场连结度,而且能通过农产品的深加工和生态观光农业的发展,提升农业资源和农产品附加值,增强农业和农产品竞争力,强化农业作为基础产业的地位。“围绕农业上工业。让农业长出工业”,发挥柘荣县农业资源相对比较丰富的优势,加快发展农业加工企业,是加快实现城乡统筹、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有效途径之一,既合乎“工业立县”的战略要求,也是加快推进柘荣县“闽东药城”建设的现实需要。

二、当前农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培育新型农民

第一个标准就是需要有新文化知识的新型农民。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抓好教育和培训,不断更新知识,以适应当前农业发展的需要。还要注意引进知识,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增加新农村建设骨干,补充新鲜血液,壮大知识型农民力量。

第二个标准就是需要有开拓创新精神的新型农民。当前农业的发展只有标准,没有模式,而且农村实际的情况也千差万别,这就需要广大农民开动新脑筋,寻求新突破,采取新思路,选择新方法,实现新目标。

第三个标准就是需要具有较强民主法制和现代文明意识的新型农民。新型农民应当是具有民主法制意识和现代思想观念的农民,积极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倡导文明健康的乡风民俗,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

三、围绕“环三新作为”,打造柘荣县新的经济增长点

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以发展现代农业为目标,发挥政府部门推动、公司(企业)带动、中介组织联动作用,建设规模示范基地,培植生产经营大户,推动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一是继续培育壮大扶持天仁药业、闽东张一元、森荣、东艺等一批与种养业关联度高、带动能力强、具有特色优势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二是继续实施好农业333工程,重点帮助新建、扩建10个农业规模基地,其中新建5个百亩以上规模基地,扩建5个规模种养基地。三是积极支持引导农民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帮助其健全制度、规范运行,发挥好带动作用。

健全农业发展的人才支撑体系。要进一步完善人才政策,鼓励农业企业培养、引进和聘请经营、技术创新等方面的高级人才;把农业新知识、新技术、新思想作为柘荣企业家培训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其在农业产业提升方面的重要作用;以文化建设为抓手,加大对广大农民的教育力度,培养具有较高文化素质、文明修养和职业技能的新型农民,进一步提高柘荣县的现代化农业生产水平。

努力打造柘荣县“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太子参是柘荣县传统种植产业,在民间广为种植,群众对传统种植技术了如指掌,已成为县委、县政府提出的构筑“闽东药城”的主导特色药业农产品。2006年10月16日,“柘荣太子参”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随着太子参种植规模的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也不断完善。2008年柘荣县在东源乡西源村建立了“一村一品”柘荣太子参种植示范片,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柘荣县资源优势,带动群众向标准化、专业化方面发展农业特色产业,不断增强服务功能的自我发展能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进一步培育柘荣县农业特色农产品,挖掘市场潜力,拓宽发展空间,为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当前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企业总体规模还不大。柘荣县农业龙头企业中真正上规模、上档次的较少。大多农产品加工企业生产的也只是中低端产品,产品档次不高,核心竞争力不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实现工厂化、规模化生产的企业屈指可数。

二是贷款融资相对困难,龙头企业发展缓慢。现行的投融资体制制约了农业企业扩大生产的资金来源。民营农业龙头企业一般规模不大,农产品多为一次性收购,全年加工,资金占用量大;而农产品生产销售周期长,资金周转慢,农业生产风险相对较大,回报率较低。许多企业为了减少成本投入,缓解资金压力,大多采取租赁土地和厂房的形式经营。在企业申请贷款时,银行需要实物抵押,而“农作物活口”又不能抵押,使得企业特别是种养类农业企业很难实现规模扩大和技术改进。

三是目前与新农村建设要求相比,农民存在的问题。一是缺乏人才,二是缺乏知识,三是思想落后。

四是农业基础设施陈旧老化,野猪破坏严重。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柘荣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度跟不上日益提高的高水平农业生产的要求。另外,柘荣县野猪猖獗,特别是边远乡村田块破坏严重,造成有种无收、农田荒芜。

(二)当前农业发展的对策

一是统一思想认识,激发农民兄弟创业热情。“无农不稳、无工不富”,全县在加快实施“闽东药城”战略的同时。要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特别是乡镇一级更要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发展农业企业的战略意义,在狠抓工业发展的同时,不能忽视大衣业的发展。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对农民兄弟要加强激励和引导,做好“活”字文章。要利用各种载体,通过培训、讲座和组织外出参观考察等多种方式,帮助有创业基础的农业经营者“活起来”,进一步开拓视野、开阔思路、更新观念,激发创业热情,兴办农业企业。

二是做大产业基地,夯实农业企业发展基础。通过对三明市清流县淡水养殖经验的考察,我们深深感受到,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农业资源规模化。该县2006年10月引进的台资项目,利用龙津河高坑库湾、沙芜九龙湖库区5万亩大水面资源,3年内网箱养殖发展到5万平方米,项目总投资5000万元人民币,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资源基础。柘荣县要立足县情,突出区域农业资源特点,继续加大农业333工程建设力度,用足用好已经出台的各种扶持政策,引导规模经营,务求发展实效,强化政策兑现,把太子参、茶叶、药材等特色农业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基地做大,为发展农业企业打好资源基础,并立足于区域资源优势和主导优势产业的层面上,大力引导现有的规模大户、农业企业通过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主动前伸后延产业链,做大企业规模,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

三是加大扶持力度,解决农业企业贷款困难。首先政府应加大财政支农投资力度,财政部门应把分散在各有关部门的支农资金捆在一起,统筹安排。应集中一定财力对农业企业以资金扶持,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积极引导乡村集体资金和农民自筹资金及银行信贷资金投向农业企业。其次要建立农业企业信用制度,积极探索建立有效的农业产业化融投资担保体系,可以尝试建立和运作农业融投资担保公司或机构,选择一批信誉好、效益高的龙头企业,给予重点培育扶持。

四是培育新型农民,推进柘荣县农业的发展。开展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根据各乡镇主导产业发展实际和农民培训需求,围绕生产周期和农时季节,通过集中培训、现场指导、技术服务相结合,原则上集中培训时间不得少于15天,每天集中授课不少于3个小时,现场指导不少于15次。通过培训项目实施,在培训示范村培养不少于40名从事主导产业的专业农民,并重点培养2~3名种养业能手、科技带头人、农村经纪人和专业合作组织领办人等农业实用人才,使其掌握从事主导产业的生产技术要领,收入水平有明显提高;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比重逐步增加,主导产业的产品质量和档次进一步提高;“一村一品”不断发展,专业化、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作者:潘增光

上一篇:槟榔炭疽菌生物学论文下一篇:农民林业增收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