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企业技术管理论文

2022-04-17

摘要:在农业科技自立自强的政府号召下,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视度上升到新的高度。而农业企业作为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更是承载着农业科技进步和科技推广的重要使命。基于此,本文选取2015年-2019年度农业上市企业为考察对象,利用因子分析法综合财务价值与市场价值构建企业价值综合指标,探究农业企业的研发投资对企业价值的影响。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农业企业技术管理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农业企业技术管理论文 篇1:

农业企业管理的困境与发展对策研究

【摘  要】当前,在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农业产业的迅猛发展对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有着关键性的作用。而在农业现代化进程推进过程中,农业企业的发展状况对其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当前我国农业企业的管理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或者困境,这对于该类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很大制约。基于此,论文重点分析了农业企业管理过程中的困境以及发展对策等相关内容,以期为促进我国农业企业的良性发展作出一定贡献。

【关键词】农业企业;管理;困境;发展对策

1 引言

当前,从整体情况来看,我国在农业产业的经营发展过程中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为我国社会经济的良性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然而,就具体情况来看,我国农业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农业企业管理进行对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虽然近年来我国在农业企业管理方面进一步加大管理力度,但是因为管理基础比较薄弱,相应的技术和管理模式仍然存在很多問题,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仍然面临很大困境。

2 农业企业管理的主要困境

2.1 农业企业的技术相对滞后

从实践情况来看,针对相关农业企业进行调研分析可以看出,大部分农业企业并没有高度关注农业技术的创新优化,缺乏应有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特别是某些中小型的农业企业,在创新方面缺乏应有的力度,并没有充分实现创新化、规模化的农业产业发展,而这对于当前我国农业企业的高质量、高效率发展会造成极大的限制。除此之外,尽管也有某些农业企业将相应的创新技术纳入企业的发展规划中,并且在经营管理过程中作为核心的内容来主抓,但是相对来讲这些企业都是比较大型的农业企业,而且很多企业都是和国外的相关科研机构进行长期合作,所涉及的范围存在很大的限制,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行。而这样的情况也充分体现出当前我国农业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力度不足,缺乏基础的创新战略管理、过程管理、风险管理等相关内容,缺乏应有的创新能力、培育和技术创新的组织激励等。

2.2 农业企业的经营规模较小,存在很大的限制性

通过实践调研可以看出,当前我国的农业龙头企业比较少,缺乏应有的经营规模和综合实力,各个省市的国家级龙头企业更是少之又少,分布最为广泛的往往是一些规模比较小、缺乏综合实力的小型农业企业,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呈现出规模化、机械化以及集约化的发展效益,这对于我国农业企业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会造成很大限制。因为企业的规模比较小,所以在资金扶持、人才引进、政策保障等相关方面就明显减弱,无法真正意义上具备强大竞争力和影响力。同时,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农业产业市场中,规模比较小的企业无法体现出相对应的规模经营、规模经济的优势和价值。

2.3 农业企业缺乏人才支撑,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

通过对于相关农业企业进行调查可以看到,大多数的农业企业都缺乏应有的人才支撑,人才流失问题比较严重,特别是高精尖的农业管理人才更是稀缺,而人才欠缺这类十分严重的短板问题,导致我国的农业企业经营管理面临极大的困境,無法真正意义上实现创新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不具备发展和创新的动力。除此之外,通过调研也可以看到,很多农业企业往往不具备应有的人才吸引力,不能真正意义上吸引和留住人才,同时,对于相关人才没有进行全面系统的培训,相应的福利待遇等也不够健全完善,缺乏切实可行的奖励机制。

2.4 农业企业的管理制度不完善

通过市场调研和实践考察能够看出,当前我国的农业企业在经营管理体制、机制和制度等相关方面也不够健全完善,缺乏应有的创新性和高效性,相关制度内容往往缺乏切实性、可行性和针对性,各类工作无法在制度的指引下平稳有序地推进,更不能呈现出良好的创新效果。在农业企业的经营发展过程中,并没有充分落实现代化经营管理模式,相应的管理制度、管理理念、管理模式和组织结构等相关方面,往往都停留在传统的单一化的模式上,并没有构建系统完善的现代化经营管理体系。只是根据经验进行管理,在管理方式上对于发展环境缺乏应有、及时和有效的反应,不能适应当前变动的环境要求,在制度指引和战略规划方面也不够及时有效。

2.5 农业企业的资金不足

当前,在我国农业企业的经营发展过程中,资金不足等相关问题比较普遍,特别是针对基层的农业企业来讲,资金来源存在重大障碍,应有的融资渠道不畅。绝大多数的农业企业,特别是小型的农业企业的资金来源都是依靠个人积累,也有一部分农业企业的资金依靠亲朋好友筹借,有很少一部分的资金是来源于民间借贷或者农村信用社贷款,向商业银行贷款的农业企业少之又少。农业的信贷资金投入周期不足,由此导致很多的农业企业资金流转都存在巨大问题,资金短缺问题对于各类农业企业的发展都会造成很大的限制,使其经营发展遭遇极大的资金困境,而这一问题对于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可持续性发展都会造成严重的阻碍。

3 农业企业管理的发展对策

3.1 加强农业企业技术创新

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在农业企业的经营发展过程中,也需要着重做好技术管理和创新工作,这样才能体现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和竞争力的增强,提供必要的保障,而这也是新时代背景下农业企业站稳脚跟的关键所在。要想确保农业企业技术实现创新,农业企业必须针对创新技术和创新理念进行更有效的普及和推广,并且在企业的经营发展规划中将其有效纳入并形成战略地位,以此在全过程中有效融入技术创新工作。

3.2 健全农业企业管理制度

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深化改革的背景下,针对农业企业的经营管理制度也要不断地优化和改进,与时俱进,更有效地实现市场资源配置,通过专业化的生产和高质量的社会分工协作,通过更高质量、更高效率的组织形式,使自身的经营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和优化,为促进各项工作的有序推进,提供必要的制度支持和保障。具体的发展过程中,要进一步有效构建与现在农业企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管理模式和管理制度,充分构建“产权明晰、权责清楚、管理科学、政企分开”的制度,进一步明确企业的产权,最大限度地调动经营者和管理者的积极性、主动性,以此更有效地适应当前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发展环境,从根本上有效解决当前农业企业规模小、融资困难等相关方面的问题。

3.3 创新农业企业融资方式

在当前很多农业企业的经营发展过程中,资金问题都是特别严重的困境,同时,也是制约农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为其提供融资渠道,对于融资管理要进行不断的创新和改进。农业企业要充分利用自身的发展优势和国家相关方面的政策扶持等,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积极有效地争取相应的惠农资金和扶持基金等。以项目作为载体,有针对性地争取中央对于农业产业的扶持资金,进一步有效培育和引进相关的具有特色的农业生产项目,形成具有资源优势和地方特色的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

3.4 培养农业企业人才队伍

在当前的农业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工作中,人力资源的管理是重中之重,也是核心资源,必须重点关注对人力资源的挖掘,对其进行创新性的应用和管理,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吸引和留住人才,为农业企业的良性发展提供必要的人才支撑。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农业企业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在当前的农业企业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定的问题或者困境,针对这样的情况,要结合不同企业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充分落实相对应的发展对策,在创新技术、制度改进、人才支撑、资金帮扶等相关方面着重加强,为农业企业的良性发展提供必要保障。

【参考文献】

【1】晋鹏程.强化农业企业管理 提高市场竞争能力[J].山西农经,2008(5):57-59.

【2】严俊.我国农业企业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02(4):1-5.

作者:孔涌晟

农业企业技术管理论文 篇2:

农业企业研发投资与企业价值研究

摘 要:在农业科技自立自强的政府号召下,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视度上升到新的高度。而农业企业作为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更是承载着农业科技进步和科技推广的重要使命。基于此,本文选取2015年-2019年度农业上市企业为考察对象,利用因子分析法综合财务价值与市场价值构建企业价值综合指标,探究农业企业的研发投资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实证数据结果显示农业企业的研发投资对企业价值有显著提升作用,农业企业应重视并加大研发投资,拓宽企业盈利空间,筑牢农业这块压舱石,实现更大的企业价值。

关键词:农业企业;研发投资;企业价值

一、引言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从各项文件政策不难看出“三农”问题受到高度关注。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并强调“三农”问题关乎国之根本,要将“三农”问题解决工作放在重中之重;202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三农”是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重点基础,要强化农业科技支撑作用,加快攻克关键技术难关,补齐农业农村科技短板。如今在“十四五规划”元年,已连续聚焦“三农”18年的《第一号文件》再次强调我国农业科技要自立自强,农业现代化要加快推进。

农业科技的攻关和现代化的进程离不开代表农业先进生产力的农业企业这一重要载体。不同于工业与服务业产品主要考验来自市场反应,农业还由于其季节性生产与较低的自然抵御力,面临着自然条件的考验。基于以上双重因素,农业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培育具有自身特色的技术产品,突破市场和自然的双重限制尤为重要。而企业科技创新必然是离不开研发资金的投入,研发投资能帮助企业提升技术水平并进行有效的生产力转化,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实现企业盈利的增长和价值的创造。

二、文献综述与假设

1.文献综述

熊彼特在其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指出,创新是企业家通过重新组合生产要素,建立新生产函数并运用到生产体系中,这种新组合能够帮助企业最大限度获得超额利润。熊彼特认为可以从产品、生产技术、销售市场、资源供应配置和组织方式进行创新。此后多数学者从产品和生产技术两个方面为研究视角,探究为技术创新而进行的研发投资对企业究竟有何种作用。Griliches(1981)认为企业的研发投资为企业创造了无形资本,开创性地将企业研发投资支出与企业价值相联系,研究发现市场在对企业进行估值时应该捕获到研发投资及其成果能为企业带来的增值。学者们陆续瞄准研发投资为企业价值带来的效应展开一系列研究。Bae等(2008)在对美国跨国经营制造企业研发投资对绩效提升作用研究中,发现企业研发投资与绩效正相关,并且研发投资能够扩大企业国际化经营与绩效的正向效应区间。Chaiporn等(2016)认为企业进行研发投资是出于创造竞争优势和增加公司价值的目的,他们用数据实证验证企业的研发投资会强化竞争优势,增加企业价值。

国内学者相关研究也有很多。周艳等(2011)、陈守明等(2012)的研究都验证了随着企业的研发资金投入的增加,不只是当期的企业价值,后一年度的企业价值也会相应得到提升。此外陈守明和冉毅还发现这种正向效应在非国有企业更为鲜明,与此同时两职合一也会将积极影响放大。许秀梅(2015)用技术资本来衡量企业的研发投资构建动态面板模型,发现研发投资是企业价值的重要驱动力之一,通过进一步分析認为在东部地区,行业创新水平、创新质量与企业创新投资存在替代效应。杨清香等(2017)基于管理视角收集A股上市企业2007年-2014年共八年数据,证实了企业研发投资与企业价值显著正相关,并且在内部控制管理高效的企业这种正向促进作用会更有效。苏玉珠等(2019)在对医药制造企业数据实证分析后发现研发投资不仅对当期的企业价值产生积极影响,滞后两期后这种积极效应会更明显,此外累积效应研究结果显示企业有必要保持创新投资的持续性。孙晶(2019)选用63家创新型企业作为考察对象研究企业价值驱动因素,其结果证实创新技术投资的驱动力不是人力资本投资和物质资本投资所能望其项背的。

2.研究假设

基于以上文献梳理,本文认为随着知识经济发展得如火如荼,创新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必要路径。企业的创新研发活动能加快促进知识向技术进而向生产力的转化,增强企业市场竞争优势,拓宽利润攫取空间。尤其是对于具有弱质性特征的农业企业而言,在加快突破农业关键核心技术的敦促下,农业企业进行研发投资能帮助企业打造独具特色产品品牌,实现产品异质性,降低低弹性需求市场的限制;与此同时,研发投资对生产力转化和效率的提升能帮助企业突破传统自然依赖的生产模式的限制,增强农业企业的生命力。综上,作为科技兴农和科技强农的倡导政策重要中坚力量,农业企业进行研发投资活动能有效地促进企业发展,为企业价值实现带来增值。

在此提出本文假设:农业企业研发投资会助力于企业价值提升。

三、研究设计

1.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根据申万行业分类选取2015年-2019年所属农林牧渔行业企业财务数据,进行以下筛选排除:(1)研究期间被ST处理的企业;(2)重要数据缺失或未进行披露的企业;(3)数据连续可比性低于三年。最终得到61家共286个观测值。通过国泰安数据库对样本数据进行收集,部分缺失数据查询企业年度公告进行补充。

2.变量定义与模型建立

(1)因变量:考虑到目前研究中企业价值(FV)衡量主要从财务价值与市场价值两个角度,并未形成一致标准,本文企业价值将财务价值与市场价值进行整合,一同考量以增强其代表性。其中财务价值主要从四大能力选取相关指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资本积累率、总资产增长率、可持续增长率;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资产报酬率、总资产净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市场价值主要选取托宾Q值进行测定,将这13个指标进行因子分析得到当年的企业价值。(2)自变量:研发投资(RD)选取企业在研发活动上的资金投入与营业收入的比值。(3)控制变量:选取企业规模、发展机会、股权集中度、政府补贴以及企业上市时长这些会对企业价值产生影响的变量进行控制,其中规模(SIZE)衡量采用资产自然对数,发展机会(DO)用营业收入增长率进行测定,股权集中度(OC)选用第一大股东所占股本比例,政府补贴(GS)采用当年收到的政府补助金额除以营业收入,上市时长(LT)选用研究年度减去上市年份后,对其差取对数。

基于文章假设与回归分析,建立如下模型进行检验。

四、实证结果分析

1.因子分析结果

在对企业价值各指标衡量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后,开始进行降维因子分析,以2015年为例,KMO值为0.553,巴特利特检验值为934.899,伴随概率值为0.000,显著性水平远小于0.05,KMO值高于最低的0.5数值标准,表明所选数据适用于因子分析。其次抽取初始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结果显示所设计的指标架构中存在四个这样的因子(V1、V2、V3、V4),对因变量企业价值的解释程度分别为39.617%、20.167%、13.222%、12.928%,总计解释程度达到85.933%。利用方差极大法进行正交旋转后得到各因子内指标得分,构建四个因子的指标得分函数,再根据各因子的解释贡献率占总解释度的比重计算该年度企业价值的数值,如2015年企业价值计算函数如下,其他年度依此进行。

2.描述统计结果

目前来说,农业企业价值普遍较低,平均值为0.0146,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农业企业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就如非洲猪瘟的横行,极大损害相关农业企业的盈利增长,但也不难看出企业间存在一定发展差距。农业企业普遍有研发投资技术创新意识,研发投资均值为1.3771,但是差异较为明显。控制变量中企业规模较为相当,营业收入增长数值较为集中但也能看出普遍增长不高,股权集中度差异极其明显,两极分化严重,部分农业企业存在一股独大。政府补助均值为1.4302,极大值为19.0207,部分农业企业发挥了龙头企业的领头作用,得到较多的补助扶持资金,上市时长差距较小。

3.回归分析

根据表3,农业企业每增加1单位的研发投资,企业价值会向上提升0.124个单位,并且这种正向提升作用在5%水平下显著,与文中假设契合。对于农业企业而言,在科技兴农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加大研发投资提升产品质量与异质性,能不断增强市场适应性,同时也能帮助企业进行新市场的开发,增强企业盈利发展的韧性和韧劲,保持企业盈利的稳定性,为企业价值增值助力。控制变量中发展机会与上市时长均与企业价值在1%水平上显著,说明二者对企业价值有显著影响,区别在于发展机会的增长有利于企业价值提升,而上市时长的回归系数为负值,究其原因还是农业企业波动受自然和市场影响盈利较大,即使是上市时间长的企业也无法在自然和市场冲击下独善其身。

五、结论

研发投资与企业价值的文献研究数量庞大,但是少数研究瞄准农业企业,主要是由于农业企业经营波动大,其次是农业技术经受自然考验才算真正成功,这也使得农业研发难度较大。本文基于农业上市企业选用2015年-2019年相关数据作为研究对象,证明了农业企业的研发投资能为企业价值创造与增值带来积极效应。

因此农业企业应重视研发投资、加大研发投资力度、提高研发效率。与企业其他投资项目相比,研发极具风险性也需要资金的长期提供,但也有不少经验证明研发活动成功后带来的高回报不容小觑。通过研发投资优化企业生产技术,与此同时提升研发效率,能加快技术向生产力的真正转化,加快成果的产出,形成企业技术产品独特优势,稳定盈利空间,提升企业价值。尤其是在实现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当下,作为目标实现的中流砥柱力量,农业科技的自强需要农业企业这一块压舱石。

参考文献:

[1]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2]Griliches Zvi. Market value, R&D, and patents[J].North-Holland,1981,7(2).

[3]Sung C Bae,Bell J C Park,Xiaohong Wang. Multinationality, R&D intensity, and firm performance: Evidence from U.S. manufacturing firms[J].The Multinational Business Review,2008,16(1).

[4]Chaiporn Vithessonthi,Olimpia C Racela. Short- and long-run effects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R&D intensity on firm performance[J].Journal of Multinational Financial Management,2016,34.

[5]周艳,曾静.企业R&D投入与企业价值相关关系实证研究——基于沪深两市上市公司的数据挖掘[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32(01):146-151.

[6]陈守明,冉毅,陶兴慧.R&D强度与企业价值——股权性质和两职合一的调节作用[J].科学学研究,2012,30(03):441-448.

[7]许秀梅.技术资本、人力资本与企业价值——异质性视角的微观检验[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6,38(04):13-24.

[8]楊清香,廖甜甜.内部控制、技术创新与价值创造能力的关系研究[J].管理学报,2017,14(08):1190-1198.

[9]苏玉珠,张朋丽.创新投入与企业价值的关系研究——基于中国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实证检验[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9,32(04):60-67.

[10]孙晶.技术资本对企业价值及其差异影响——基于创新型企业的实证研究[J].科研管理,2019,40(09):120-129.

作者简介:钟琴(1996- ),女,汉族,江西新余人,江西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会计学专业,研究方向:财务管理

作者:钟琴

农业企业技术管理论文 篇3:

高职院校涉农专业“订单式”培养模式探索

摘 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人才的培养是农业发展的根本。该文从如何探索更加有效的涉农人才培养途径出发,阐述“订单式”培养模式的内涵,结合涉农专业的特点,对涉农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的构成耍素、教学实施、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对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具体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涉农专业;订单培养

中圖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我国农业正面临着激烈的国际化竞争和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对涉农专业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培养社会所需的高级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院校,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大力推进教学改革,探索有效的农业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作为培养方面的高职院校与作为用人方面的企事业单位针对社会和市场需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签订用人订单,并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进行合作,通过“工学交替”的方式分别在学校和用人单位进行教学,学生毕业后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顺应了新时期职业教育发展的潮流,为企事业对口人才的需求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是高职院校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和供求方式变换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1 涉农专业“订单式”培养模式的构成要素

“订单式”培养模式的构成要素是其运行的组成部分,每一个要素都是订单培养顺利完成必不可少的,也是其实现的先决条件,明确其要素可以使学校和农业企业的工作落到实处,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和发生纠纷。

1.1 学校组织学生与用人单位签订“订单” 订单是学生、学校、农业企业3方签订的具有法律效力的用人培养协议,明确了3方的权利义务关系,学校按照农业企业的要求培养学生,农业企业参与学校的教学活动并提供必要的实践条件,学生毕业后到农业企业工作。“订单”是“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要素,也是区别于其他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要素。订单的成败关系到学生的成长命运,作为学生签订订单的组织者,学校与农业企业签订订单协议时,一定要对农业企业进行严格的考察和评估,尤其是调查其经营情况和信誉度,确保教学“订单”的有效性,同时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在教育过程完成后,学校应按照“订单”提供合格的学生,企业也必须按照“订单”约定安排合格毕业生就业。

1.2 学校和农业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 学校和企业必须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结合企业用人的实际需要,同时考虑学生的长远发展,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人才培养计划,也就是订单协议的具体实施计划。“订单式”教学模式中的培养计划应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同一专业的学生与不同企业签订订单、同一企业不同订单岗位的学生,都应该根据不同的要求专门制定培养计划,保证人才培养的岗位针对性,以更好地满足农业企业的用人需求,实现学校和企业的对接。培养计划在满足学校的教学要求和企业用人要求的同时,也应考虑学生今后转岗的需要。现代企业人才流动性比较强,订单学生在具备特定岗位能力的同时,也要具备一定适应不同工作岗位的综合技能。

1.3 充分发挥学校和农业企业在订单培养中的优势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高等教育要“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和训练,发展同社会实际工作部门的合作培养,促进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学校的优势在于教学和科研环节,企业的优势在于实际生产环节,双方应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进行人才的培养。农业企业应指派分管人力资源的领导全程参与教学计划的制定、课程的建设、实践教学的实施、考核目标的确定等工作,特别是利用企业的场地、技术、设备、专业人才为实践教学提供各种条件,给订单学生提供顶岗实习的机会。学校应发挥人才培养的主体作用,承担基础课程和主要的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发挥自身教育教学资源的优势。双方通过开展深层次的合作,促进产学研的结合,提高教育效率,同时满足企业的用人要求。

1.4 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订单式教学更是要求实现职业教育与就业岗位的紧密结合。因此,要求教师既要有过硬的理论知识.又要全面了解生产企业的生产、开发、工艺工程设计、经营、管理以及质量检测等方面的工作流程和特点,即具备双师的素质,才能使学生从理论与实践中掌握应具备的综合技能,实现教学目标。而目前的情况是教师理论知识扎实、科研水平高,但是无法达到较高实际操作水平;农业企业的工作人员实际操作水平高,大部分文化水平较低、没有教学经验,而且容易把教学和实习工作看作一种额外的负担。解决订单式教学模式中双师型人才短缺的问题可采取以下途径:(1)加大对现有教师的再培养,采用送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和参加技能培训;(2)建立教学实训基地,为教师创造实践条件;(3)直接从企业中引进实践指导能力强的农艺师、工程师、畜牧兽医师等人才,充实教师队伍;(4)聘任企业中责任心较强的技术、管理人员担任实践课教师,并给予一定报酬等方式,

1.5 学校应具备完善的办学条件,农业企业应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和商业信誉 订单教学对学校的办学条件要求较高,特别是专业实力和设备设施,涉农学科众多,教师的专业要求高,农学、园林、园艺、畜牧、水产等各专业教学设备设施的通用性差,学校必须具备一定的师资力量和基础设施条件,才能符合企业的特殊人才培养要求。订单教学对用人企业也有一定的要求,因为订单教学模式中农业企业也要承担部分教学任务,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而且对人才的培养一般要2~3a的时间,只有规模较大、经营状况良好,并且信誉度较高的企业才能承担这样的成本。对订单企业的选择应采取宁缺勿滥的标准,因为我国的农业企业一般规模较小,并且农业生产本身就存在比较大的风险性,一旦企业违约,受损最大的是订单专业的学生。

2 涉农专业“订单式”培养模式的教学实施

“订单式”培养模式是一种实现校企对接的有效方式,可以兼顾学校、企业、学生各方的利益,能够通过订单协调各方关系。但是,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仍在教学的具体实施,培养合格的人才才能真正实现“三赢”。

2.1 教学计划既能达到教学要求,又能满足企业需要 “订单式”培养模式的教学计划要满足学校和企业双方的教育要求,由学校与用人单位共同制定,制定过程中企业往往居于主导地位,但是决不能忽视国家确立的高职人才培养根本要求,造成实施过程中的盲目性。教学计划和培养目标要符合农业企业的生产需要,但同时要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全面性。例如,笔者所在学校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的园艺技术专业,学校计划培养学生掌握常见花卉、蔬菜及果树的生产技术,但是订单企业泰州海诞园艺公司只要求学生掌握常見蔬菜的生产技术。教育部高教[2000]2号文件明确指出,高职高专培养的人才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学生应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订单模式下的高职教学计划,既要对企业有针对性,也要兼顾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发展。

2.2 教学模式采取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并重、职业资格证书与毕业证书相结合的制度 学生应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这是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的根本区别。农业企业的生产有季节性的特点,涉农专业学生的技能实践也因此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学校应根据农时合理的开展技能培训,打破固定的先学基础知识再实践、寒暑间实践、集中实践等模式的限制,结合订单企业的特点适时开展技能实践教学。高职毕业生除了要取得学历证书外,还要取得与专业相对应的一个或多个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如检疫员、兽医资格证、园林绿化工证等。职业资格证书的取得,既能检验教学成果、满足企业的需要,又能增加学生转岗的能力。

2.3 专业改革根据市场需求进行 专业设置是社会需求与高职院校实际教学工作紧密结合的纽带,也是学校教学工作主动、灵活地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环节。“订单式”教学直接面对企业,更需要把握地方产业结构的变化、了解市场的人才需求情况和发展方向,从而更好地为企业培养急需的人才。农业企业受到农产品不同品种生产范围、加工技术条件、消费者需求偏好的影响,不同企业的生产内容和技术水平差距较大,学校要根据这些特点有针对性地调整和开设一些专业,才能更多地吸引农业企业参与到订单教学中。对于就业前景良好的新兴职业,可以尝试着开发,与企业合作可以降低开发的风险,为受教育者提供愿意接受并为今后就业和发展带来活力的专业。

2.4 课程建设符合教育发展规律 “订单式”培养模式中,学校和企业都要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双方是一种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双方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企业岗位需求和高职人才培养的规律,实施系统的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开发。按照农业企业的岗位设置要求,确定课程建设的目标。根据不同专业的要求,重新划分课程结构的层次,分为3个层次,上层为知识技能领域,下设学科科目,科目下设模块,将课程各要素合乎规律的组织起来。课程实施中强调基础知识与专业技能培养的结合,由专业教师和企业一线技术管理人员共同担任教学任务。在课程评价中,对学生的评价也应从道德、知识、技能等方面综合考察。

2.5 教学组织中学校与农业企业密切合作 订单培养的教学组织中,学校与农业企业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对学生的教育工作,突破了原有的教学模式,企业由配合者变成了参与者,在更大程度上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学生也能更多地接触生产实际、职业能力的培养得到加强。特别是企业一线技术管理人员充实到实践指导教师的队伍中,打破了实践教学难这个很多学校教学中的瓶颈因素,密切了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关系,还提升了双方的合作层次,使学生早日成才和梳理就业成为可能。

3 涉农专业“订单式”培养模式的运行机制

“订单式”培养模式涉及多方利益、教学实践等多个环节、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需要建立合理有效的运行机制,在制度上保障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3.1 管理机制 一是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农业主管部门要积极支持高等职业院校开展订单式培养,给予开设与本地农业主导产业相关专业的高等院校更多的支持,鼓励其加大投入力度,办好订单专业,服务社会生产。二是各涉农高职院校应建立服务订单培养的专门组织机构,科研、教学、招生就业等各部门协调配合,共同负责日常管理工作。三是院校领导要为订单教学中的特殊要求给予关心,实现院校的各项工作与“订单式”培养的良好对接。四是农业企业管理者要转变传统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企业发展战略,在人力资源供过于求的情况下,增强主动性,加大对人力资源的投入,建立合作办学的组织机构,积极完成自身承担的培养任务。

3.2 合作机制 目前校企合作开展订单教学的长效合作机制尚未建立,主要原因是校企信息沟通不畅和企业合作动力不足。应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在企业和高校、企业家和大学教师之间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比如座谈会、承担科研课题项目、行业协会组织各种讲座培训等方式,增加对对方工作内容的了解,双方实现优势的互补。此外,还要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宣传订单教学的优势,使更多的企业认识到订单教学对自身发展的促进作用,吸引更多的农业企业和学生参加进来。

3.3 评估机制 由学校教务、督导、系部等职能部门与用人单位结合,通过查阅资料、听课评课、问卷、座谈、学业考核等形式,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监控,并根据收集的各种信息,按照人才培养工作评价方案进行评价。并且应聘请企业和学校以外的行业企业专家和职业教育领域的专家,对学校收集到的信息和评价结果进行研究分析,提出整改方案,最后,由学校、合作企业在考虑这些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培养方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策略加以解决。不同专业应采取柔性的评估体系,增强教学管理的灵活性,照顾各专业的不同特点和需求。订单专业学生由于就业无忧,往往在学习中容易产生惰性,其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应由学校进行监控。

3.4 学生权益保障机制 在“订单式”培养模式的3方当中,学生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保障学生的权益是订单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是订单培养的主体,应该成为真正的受益者,具备知情权、自由选择权、申诉权等权利。学生的权益在学校或用人单位受到损害时,应通过规章制度、法律、社会舆论等多种途径进行申诉,通过自我保护、学生团体的保护、学校的保护、家长的保护、政府劳动部门的保护等方面加强和完善对学生权益的尊重和保护。

4 结语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产物,对于提高高职涉农专业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实践能力有重要作用。随着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的不断发展,“订单式”培养模式将会不断的完善,并对高职院校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中国高教学会产学研合作教育分会.必由之路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操作指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沈兴东,李维利,张景强.天津职业大学机电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J].职业技术教育,2007(15):64-65.

[3]吴雪琴.更新就业观念,进行“订单”式培养[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9):95-96.

[4]翟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概述西安[M].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5]李文权,桂和荣,沈宏毅,等.“订单式”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及实践[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8):68-70.

[6]万平.浅谈高职“订单式”培养模式下的课程建设[J].职教论坛,2007(4):10-11.

[7]王变奇.构建“订单式”培养运行保障体系的探索[J].成人教育,2006(7):69-71.

(责编:张宏民)

作者:姜宗庆

上一篇:农业企业技术创新论文下一篇:基层林业专业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