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学术写作论文

2022-04-25

【摘要】地方新闻史作为中国新闻史的一部分,反应了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历程的同时,也体现了地方的媒介发展程度。笔者以成都市青白江区的地方志、地方新闻志以及年鉴的内容文本为研究对象,对地方广播电视发展进行爬梳,丰富地方广播电视史研究的方志视角。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广播电视学术写作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广播电视学术写作论文 篇1:

国内外创意写作学史略

一、创意写作的兴起与传播

“创意写作”(Creative Writing)一词最早由美国作家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提出。爱默生在1837年美国大学优等生荣誉学会上发表了《美国学者》(The American Scholar)一文,爱默生在文中指出:“附着在创造行为与思考行为上的神圣性,被转化为现实。正是这种思想的具体化,成就了一切伟大的文学作品。学术却把作品神圣化,将其当作圣物,而不是通过研究创造性行为对思想予以足够的重视。因此,在学术领域中,创造性让位于理性,高校也在此基础上建立。创造性学习的第一课,就是精神的自由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思维的独立。”爱默生在其演讲中暗示出学院派学术与创意写作活动的对立,他希望美国高校文学系能够实现“创造性阅读”(creative reading)与“创意写作”,以还原文学的创造性本位,从理性中挣脱。

此后一百多年内,围绕“创意写作”的讨论就从未停息。当时英语教育仍然是以语言学为主流,受德国实证主义语言学的影响,英语研究以语言学研究为重点,而英语文学近乎是被当作语言学研究的材料来看待,“创意写作”也一直处于探索阶段。

1869年,35岁的查尔斯·W·艾略特被任命为哈佛大学校长,艾略特于1872年被哈佛任命为第一个全职英语写作讲师,在1873-1874年,哈佛正式招收英语写作学生。1885年,“创意寫作”正式进入高等教育。希尔在哈佛大学为本科新生开设了写作课程“新生英语”(freshman English)。“正是高等写作的出现,标志了创意写作的真正发端。”然而在这一阶段,“创意写作”只是以课程形式出现,并没有很强烈的学科自觉。此后数年,各个高校分别创建了独立的英语文学系,并逐步开设写作课程。

1897年,“爱荷华大学作家工作坊”(Iowa Writers’ Workshop)成立。这种“工作坊”区别于后来专业学科体系内的“工作坊”,因为在这个阶段,“作家工作坊”不过是供作家和学生沟通交流的一个兴趣平台,是业余作家俱乐部传统的延续。但是这种“工作坊”形式逐渐被各个高校所接受,成为英语写作课程的主流形式。

20世纪20年代,在美国的一所中学,首次出现了以“创意写作”命名的课程,随后各大高校也逐渐接受了这个名称。但是在1930年以前,全美高校中并没有一个完整意义的创意写作学科。“《英语专刊》(English Journal)的一篇评论指出,41所高校已经将这种形式的创意写作纳入了课程计划。但此时的高校创意写作仍没有明确的目的:一半是写作,一半是创造性自我表达。”真正将“创意写作”学科化,爱荷华大学功不可没。

1930年,“诺曼·福斯特(Norman Foerster)接管了成立不久的爱荷华大学文学院——是这里成为了创意写作最初的阵地,而不是爱荷华作家工坊”而福斯特被认为是美国高等教育体系创意与批评活动的实验者,是一位新人文主义者。爱荷华作家工坊的历史研究专家史帝芬·威尔伯斯曾指出:“如果没有福斯特的贡献和影响,工坊是否还能成立?它最终还是会成立,但可能要迟些时候。”因此,福斯特在创意写作历史上应当被铭记。

1936年,美国爱荷华大学正式启动“创意写作项目”(Creative Writing Program),此系统涵盖了爱荷华大学的本科与专业性艺术硕士(Master of Fine Arts,简称MFA)。值得一提的是,这是世界大学史上的第一个创意写作专业性艺术硕士学位(MFA)。而这套学科系统涵盖了一系列英语写作课程,这些课程大多沿用“工作坊”模式,这是一种集读书、研讨、创作、修改、评价于一体的模式,其课程师资来自校内的创作型学者以及驻校作家,另外还有校外的诸多流动性的访问作家。

福斯特基于新人文主义与创新主义的共同基础,不久还建立起了爱荷华大学文学院的研究生院。爱荷华大学文学院的教育目标在于文学思维的整体升。福斯特认为,一套完整的文学教育意味着“在文学学习中行之有效的一系列能力的提升。即不仅要发展(语文学的)现实感知力和(历史学的)时间意识,还要提高审美感知、整合思维、价值评判的能力以及适用于书面或口头文学讨论语境的语言的运用能力。”这也是创意写作学科最初的理念。

自爱荷华大学启动“创意写作系统”之后,第一批研究生创意写作项目在各大高校纷纷建成。“1946年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创立了写作研讨会;1947年,斯坦福大学设立了写作项目的奖学金;同样是1947年,阿兰·斯沃勒在丹佛大学也开启了这个项目;1948年,巴克斯特·哈撒韦(Baxter Hathaway)在康奈尔大学做了同样的事。”①这一批研究生创意写作项目真正开启了美国战后创意写作的“系统时代”。自此之后的美国创意写作学科终于完成了艰难的论证阶段,进入了飞速发展的阶段。

1963年,保罗·安格尔(Paul Engle)与其妻子聂华苓致力于将爱荷华大学打造成国际性的创意写作系统和写作训练基地,这便是著名的“爱荷华国际写作计划”。保罗与聂华苓“一起邀请各类地方主义、国家主义以及国际主义的作家来爱荷华交流创作,并且出版了《全世界聚集于爱荷华》小说编选集,这时对爱荷华教学系统的尊崇从美国国内走向了全世界。”②华裔作家白先勇、严歌苓等都曾就读于此,北岛、余华等人也都曾参加过“爱荷华国际写作计划”。

“1970年,创意写作项目总数攀升到了46个,到1980年则超过了100个。战后的创意写作史,也即是创意写作发展成为遍布全美的产业的历史,这一产业被称作‘超级机器’(elephant machine)——即能制造其他机器的机器。创意写作项目成了一个能够制造更多创意写作项目的机器。”③

“目前,全美已经有800多个创意写作班,150多个授予艺术硕士学位的创意写作项目,其中30多个有资格授予博士学位。”④

由于地缘上与美国接近,加拿大作家恩尔·伯尼(Earle Birney)于1965年在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创立了创意写作系,这是加拿大第一个创意写作项目。

1970年,英国作家、批评家马尔科姆·布拉德伯里(Malcolm Bradbury)在东安格利亚大学创立了英国第一个创意写作艺术硕士学位MFA。“2006年截止,英国已经有140个本科、70个硕士、20个博士创意写作项目。”⑤如今,十年已过,现在的数目远远不止这些。

受到英国的影响,爱尔兰圣三一大学在1989年就开设了爱尔兰写作哲学硕士学位(Mphil),1998年设立了第一个英文创意写作哲学硕士学位(Mphil),由于“王尔德中心”很早就坚持写作传统,所以虽然圣三一大学的创意写作学科开设的比较晚,但丝毫不影响其迅速成为英语写作高地。圣三一大学开启了爱尔兰创意写作学科的先河,随后都柏林大学与科克大学也纷纷效仿,目前爱尔兰各大综合高校以及部分理工院校均设有创意写作学科(MA或MFA)。

澳大利亚自90年代起就将创意产业纳入国家重点发展计划,高校内的创意写作学科正好为该产业输送文学与文化创意人才,墨尔本大学率先提供多种形式创意写作课程。“瓦莱斯·克兰博(Wallace Crabbe)于1981年在墨尔本大学开设了第一门创意写作课程。”⑥“1990年,悉尼科技大学授权第一个创意写作硕士高等学位,随后扩展到本科课程。”⑦这是创意写作学科的兴起与传播状况,也是世界范围内英语国家创意写作学科的大致发展脉络。

二、创意写作的引进与创生

我们将视野转向国内,中国上海和北京的一批学者思考中文教育的困境,同时也敏锐地注意到了西方的创意写作学科。

2008年,严歌苓推荐自己的老师舒尔茨夫妇来到复旦讲学。舒尔茨夫妇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创意写作”创始人。而正是这一次讲学让王安忆、陈思和等教授萌生了开创“创意写作MFA”的想法。于是,经过一年的努力,复旦大学的“文学创作”硕士点改革升级为国内第一家创意写作MFA。

上海大学葛红兵教授在《创意写作的兴起》一书的序言中提到:“我感觉,未来的高校文学教育,可能应该以‘创造性写作’(我们翻译成‘创意写作’)为主要方向,这是中国文学教育改革的大方向。”⑧

中国人民大学的刁克利教授在《成为作家》的序言中提到:“2006年,笔者到亚特兰大参加一年一度的美国作家和创意写作项目年会时,与会人数是4900人,其中作家2000人,创意写作研究生2900人。2007年纽约年会的与会人数达到7000人,绝大多数还是创意写作的研究生和他们的导师。”⑨

2009年可以说是中国创意写作学科的元年,因为这年发生了两件事情:一是复旦大学设立首个创意写作专业硕士学位(MFA),二是上海大学成立文学与创意写作研究中心。

2009年,复旦大学中文系开设国内首个创意写作专业硕士学位(MFA),这是中国第一个创意写作学科,学科负责人为著名作家王安忆。而这个MFA也是经过了多年论证后才获得教育部特批的试点性学位。教育部规定此学位点必须经过三年试点期限,每年招生人数也不得多于15人,可见主流学科体系对于文学创意性教育的怀疑和观望。

2009年4月,上海大学成立了文学与创意写作研究中心,学科负责人是葛红兵教授。上海大学开始创建全国第一个本科创意写作学科平台,并最早完成了本科创意写作课程体系的铺设。

葛红兵教授与许道军副教授于2011年发表的《中国创意写作学学科建构论纲》,论证了建构中国创意写作学科的必要性以及迫切性。文中指出:“创意写作学科是繁荣当代文学创作的需要,是文化产业发展格局的需要,同时是中文教育改革的迫切需要,是從“语言艺术”中析出文学的艺术属性,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需要。”⑩文章同时指出了创意写作学科体系需要解决的四大问题:创新与传承的问题,“创意”与“写作”的问题,文学性写作与非文学性写作的问题,分体写作研究的学科深化问题。同年,葛红兵教授发表的《创意写作学的学科定位》一文中指出:“这种新型的创意写作学把自己的建设目标规定为:不仅培养作家,还更多地着力于为整个文化产业发展培养具有创造能力的核心从业人才。”??这个学科定位将“创意写作”从传统文学创作延展到了文化产业创作。当时,国内学界对创意写作学的内涵缺乏认识,对创意写作学科的定位也尚不明晰,对于如何建立创意写作学科更是无从下手,而这两篇纲领性文件无疑对国内高校建构创意写作学科提供了理论支持。

随后几年内,西北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财经大学、温州大学等纷纷开设了创意写作本科专业或方向。中国创意写作学科进入全面探索阶段。

2013年,上海大学在完成建构本科创意写作教学系统的基础上,开始招收创意写作学术硕士(MA),这是中国文学高等教育体系内的第一个创意写作学术型学位,表明创意写作研究也开始学科化。

2014年,北京大学中文系设立创意写作专业硕士(MFA),第一届就招收了40名学生,而北大中文系当年一共才招收了90名硕士。毋庸讳言,北京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中的特殊地位,使得设立创意写作MFA这一举动具有了特殊意义。它表明,中国创意写作学科在主流学科体系内开始得到认可,而且或将成为未来中文教育的风向标。同年,北京师范大学招收“文学创作”方向专业硕士,虽然并未以创意写作命名,但其学科属性似乎与创意写作无二。

2015年,西北大学招收创意写作硕士(MFA),挂靠在广播电视艺术学之下。同年,同济大学也于同年招收创意写作专业硕士(MFA)。

2015年,上海大学在创意写作学术硕士(MA)之外,同样开始招收创意写作专业硕士(MFA),并且成功申请到了国内第一个创意写作博士点(Doctor ofArts,简称DA)。自此,上海大学的创意写作学科覆盖了本科、硕士和博士三级学位,标志着中国创意写作学开始覆盖三级学位。

三、创意写作的中国化与本土化

自2009年开始,对创意写作学科的引进正式开始。截止目前为止,国内高校的探索似乎表现出三条脉络。

第一种是复旦大学的MFA模式。王安忆以及王宏图等教授认为,创意写作不一定能百分之百培养出作家,但学生通过创作实践能更好地理解文学,培养其创意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而且通过写作可以提升人生品质。这种理念通过复旦大学开设的课程就可以看出来,除了“创意写作导论”“小说写作实践”“散文写作实践”“主题写作”等创意写作类课程之外,还开设了“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世界人文发展史”“当代文学批评”“西方文学名著选读”“大众文化与创意策划”“城市文化与文学”“跨媒体艺术研究”“从小说到电影”“海外华人文学”“现代城市文学研究”等课程。我们发现,这一系列课程设置表明,这是一种以创意写作为主要导向,以文学史、文学审美以及文化研究为辅的综合性人文教育理念。

第二种是上海大学创意写作中心的产学研一体的路向。“上海大学创意写作丛书”其中的一本《创意写作:基础理论与训练》中提到:创意写作学科要处理的是三种类型的文本,包括欣赏类文本、工具类文本和生产类文本。表明了上海大学创意写作学科选择的三个维度,即文学作品(欣赏类),应用文书(工具类)以及剧本、策划案(生产类)这样的三极。上海大学的学科设置也与此相关,同时设立了创意写作学术硕士(MA)和创意写作艺术硕士(MFA),研究与生产相结合。同时,上海大学还与上海文广局、上海作协等展开积极合作,为学生开辟了大量实习基地,学生得以切实参与文创实践。此外,上海大学创意写作中心还接受作协委托,负责新疆作协培训,网络作家培训等项目。

第三种是中国人民大学依托人大出版社,译介了一系列国外创意写作指导书。这系列写作指导丛书大多是欧美地区创意写作教师或研究者在实践经验中总结出的写作理论,包括创作方法与教学方法等。与传统文学理论相比,显得并没有那么学理化;但与作家经验随谈相比,又显得相对学理化。不过,这一套丛书对于尚没有创意写作经验的中国教师和中国学员来讲,显得弥足珍贵。

国内诸多高校也都开始加入到创意写作研究以及创意写作学科创建的行列中来。但是,真正的创意写作方法以及教学方法还都处于探索当中。笔者观察到,目前创意写作教学方法可以总结为三种;第一是作家经验传授的方法,比如复旦大学团队;第二种是学者型写作成规总结的方法,比如上海大学团队;第三种是国外创意写作方法的直接借鉴,如人民大学团队。

目前看来,国内高校创意写作教学单位有些仍然采用小班讲授的模式,但是部分高校已经开始采用“工坊制”(workshop)教学模式,不过目前这一模式仍然处在探索当中。

对于创意写作的师资问题,国内高校大多采取国外的“驻校作家”模式。比如复旦大学的王安忆、王宏图等,上海大学的葛红兵、叶辛、何建明等,南京大学毕飞宇,北京大学曹文轩,北京师范大学的莫言,中国人民大学的阎连科、张悦然等。国外创意写作工坊也时常会邀请作家来授课,一般为一个学期(国外多为3学期制,每学期10周左右),这种教师被称为“访问作家”(visitingteacher)。而在中国,除了“驻校作家”之外,还有很多作家以客座教授的身份受聘于高校,贾平凹为西北大学大客座教授,白先勇为复旦大学客座教授、法国勒·克莱奇奥为南京大学客座教授等。

通过对以上中国创意写作学科的创生史的梳理,我们发现,短短8年之间,“创意写作”已经从学科引进、理论引进阶段过渡到学科认同,理论接受阶段。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语言文学的子学科“创意写作”势必成为中文教育的新的增长点,而且势必影响整个中文教育以及中文研究的格局。

注释:

①Myers,David Gershom. The Elephants Teach: Creative Writing since 1880.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427 East 60th Street,Chicago,IL 60637,2006.

②MARK McGurl.理解愛荷华——“创意写作”在美国的诞生和发展. Journal of Xiangtan University:philosophy & ssocial Sciences,2011,35(5):121-125.

③Myers,David Gershom. The Elephants Teach: Creative Writing since 1880.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427 East 60th Street,Chicago,IL 60637,2006.

④侯丽:《高校能否批量生产创意写作高手》,《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3月4日。

⑤McVey,David. "Why all writing is creative writing."Innovations in Education and Teaching International,vol.45,no.3(2008): pp.289-294.

⑥Paul Dawson. Creative Writing and The New Humanities. Routledge Press,2005:p.154.

⑦Paul Dawson. Creative Writing and The New Humanities. Routledge Press,2005:p.156.

⑧[美]马克·麦克格尔:《创意写作的兴起:战后美国文学的“系统时代”》,葛红兵,郑周明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译序。

⑨多萝西娅·布兰德:《成为作家》,刁克利译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译序。

⑩葛红兵,许道军:《中国创意写作学学科建构论纲》,《探索与争鸣》,2011年第6期。

??葛红兵:《创意写作学的学科定位》,《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

作者:雷勇

广播电视学术写作论文 篇2:

地方志视角下的地方广播电视事业史

【摘要】地方新闻史作为中国新闻史的一部分,反应了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历程的同时,也体现了地方的媒介发展程度。笔者以成都市青白江区的地方志、地方新闻志以及年鉴的内容文本为研究对象,对地方广播电视发展进行爬梳,丰富地方广播电视史研究的方志视角。

【关键词】地方志;青白江;广播电视史;地方新闻史

地方新闻史主要包括地方志中的新闻志;由当地主流媒体组织力量编辑出版的当地新闻史;学者们以某地新闻史为研究对象而形成的学术专著三种类型。笔者阅读成都市青白江区地方文献资料室中的青白江地方志、地方新闻志,地方年年鉴,对青白江广播电视事业发展进行爬梳,旨在丰富地方广播电视史研究,展望青白江广播电视历史,总结经验教训,激励青白江广播电视人的工作热情。

1. 政治导向下的青白江广播电视事业

青白江区位于成都市区东北,是四川省成都市辖区,“一五”时期规划建设的西南第一个工业区,原为四川省金堂和新都二县辖地。1960年1月青白江区成立。地方广播电视事业事业首先是作为地方宣传机构而存在,青白江于1960年建区,同年建立区委收音站,宣传工作从而开始。

1.1 广播事业的发展

世界的广播事业起步于20世纪20年代,相对于电视,技术硬件更为成熟,为广播的普及率提供了硬件支持。除此之外,收音站、广播站的发展也是出于国情的考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国家面临着国土广阔,交通不便,文盲众多的情况,1950年《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各级领导机关应当有效地利用无线电广播》的社论,指出“无线电广播是群众性宣传教育最有力的工具之一”,指出了广播事业发展的必然性。

1960年之前,还没有在行政区划上属于青白江的乡镇已经建立了有相当规模的乡镇收音站、广播站。1937年,弥牟镇(原属新都县)建收音点,每日收新闻登黑板报。1941年城厢镇(原属金堂县)建收音室,每日收新闻登油印报《实事快报》。早起的节目多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四川人民广播电台的转播。从1971年3月开始,青白江广播站的自办节目开播,主要内容设计本区新闻和报纸摘要,文艺节目,宣传教育节目、科技知识节目,文教卫生节目等。

1.2 电视事业的蓬勃

1982年5月中央广播事业部升格为广播电视部,广播电视并称也标志着电视事业作为宣传的一部分的重要性凸显出来。1983年3月,国家第十一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提出了四级办广播电视的方针,全国的电视事业成长起来。

1987年3月,区广播事业管理局更名为广播电视局。1988年6月集资55970元安装公用天线,有电视用户144户。1990年底建立有线电视系统,联网25个区级单位,有电视用户986户。1993年,经省市广电部门批准,正式建立青白江电视台。同年7月1日,青白江电视台节目试播成功改频为42频道。

有线电视和卫星电视是许多国家成功推广电视覆盖的两大支柱,有线电视信号的稳定性决定了有线电视将成为我国电视覆盖的主要方法。1998年9月,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农村广播电视事业的通知》,在全区开始普及有线电视,初步建成了青白江区广播电视传输网络。1998年9月,区政府机关宿舍等个试点单位正式开通光纤电视,1999年开始的有线电视大联网行动,极大改善了我国广播电视的覆盖率。到2005年,成都市青白江区视讯有限责任公司成立,全面负责我区光纤电视网络的建设和发展。2008年,全区有线电视通达率达100%。

宣传方面主要围绕党的方针政策展开,比如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乡镇企业先进典型、反腐倡廉等。电视宣传进行栏目化的编排,在办好新闻节目之外,增设专题栏目如《廉政建设》、《社会安全治理》、《农业综合开发》《环境保护》等。《播种理想,放飞希望》、《从贫困到致富的带头人》、《让龙门水果香四方》等节目获成都市优秀作品奖。

1.3 媒介融合视角下的新宣传矩阵

政务新媒体矩阵随着网络化社交媒体的出现而建立。2013年,区新闻中心在青白江区公众信息网上发布信息28424条。2014年到2015年,青白江区新闻中心官方微博;青白江客户端“i青白江”;青白江新闻中心微信公众号纷纷上线,形成了两微一端一官的网络宣传矩阵。2016年,青白江电视台依托“互联网+”打造智慧广电,“i青白江”客户端一年上传视频980条,图文3500条,青白江新闻网发布信息8000条,微信公众号一年共推送290期共700条,微博一年共發送2500条。2017年底区委、区政府扎实抓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正式启动媒体融合改革。2018年12月27日,青白江区融媒体中心正式挂牌成立,构建起了集报、刊、台、网、两微一端于一体的主流媒体新格局。由于“一带一路”、“蓉欧+”以及青白江自贸区的建立,现在的宣传工作主要是“讲好青白江故事”、“传播青白江声音”、塑造“内陆亚欧门户,国际化青白江”的城市形象。

2. 青白江广播电视的博弈和基本格局的形成

2.1 区属、企业广播电视的博弈

企业广播电视在地方志中占了一些篇幅,规模较大的三家企业广播电视占了一定篇幅。

区属广播电视于1990年区财政拨专款5万元,增设了卫星地面接收站,到1990年底,区属有线电视系统有电视用户986户。1997年河南电视台赠送卫星数字接收机1台,区交通局赞助我台2万元购买设备,年底新增用户300余户。通过对比,企业广播电视在青白江广播电视发展的资源,观众,资金等相对占优势,何种原因造成了区属广播电视事业和企业广播电视事业的博弈?首先,青白江因工业建区,市属及以上工厂工业实力强,盈利能力高,资金雄厚。相对于靠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性质的区属电视台来说,企业电视有更宽松的资金来源环境。其次,由于川化一、三、五村、成钢八、九千等企业职工房或集中生活区为有线电视密集覆盖更节约了铺设成本。最后,通过小范围调查,笔者了解到企业电视职工收看没有费用,当时企业有职工俱乐部或者放映室的存在(如川化职工俱乐部),职工有集中收看的空间条件。

2.2 广播电视格局的形成

随着老工业基地的产业转型,企业的营业能力逐渐下降,企业电视由于没有持续的资金注入,企业电视开始式微。八十年代末期,青白江居民家庭中电视逐渐得到普及,区属广播电视的生存空间逐渐上升。由于有线电视的总体规划,各个企业的有线电视网络在2005年左右纷纷并入区有线电视网。企业电视逐渐退出舞台。

3. 总结:不足和展望

通过青白江广播电视事业60年发展历程的爬梳,对青白江广播电视事业有所了解的同时笔者在地方文献对阅读过程中也暴露了一些问题。

地方志的书写待严谨性。在时间上,在对青白江地方志以及青白江新闻志对阅读中,笔者发现时间上的争议点。在《成都市青白江区文体广电新闻出版志》的不同章节中,对《关于申请建立青白江电视台的报告》有1993年4月1993年5月5日两个不同的时间点。在量化标准上,《青白江区志(1960-1990)》中说到,1990年底建立区有线电视系统,联网了25个区级机关单位,有电视用户986户,而在《青白江区志(1991-2005)》中提及1990年建立有线电视系统,仅有大弯镇部分机关单位收看。

同时积极做到地方广播电视志内容储存和应用的数字化实践。起到台内的内容资料管理与志书记录的双重作用。企业的广播电视事业作为地方广播电视事业的一部分,需要通过大量阅读地方志,以及广播电视台、局以及企业的档案、宣传资料再次对青白江广播电视事业史研究再次深入挖掘。

参考文献:

[1]青白江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成都市青白江区志(1960-1990)[M].成都出版社.1995:722-728.

[2]青白江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成都市青白江区志(1991-2005)[M].方志出版社.2017:491-494.

[3]成都市青白江区文体广电新闻出版局.成都市青白江区文体广电新闻出版志[M].未出版地方资料.2007:85,110-120.

[4]成都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成都市志广播电视志[M].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102-105.

[5]成都市广播电视局、成都广播电视台.成都市广播电视志1990-2005[M].内部资料.2005:129-130.

[6]青白江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青白江年鉴-2013[M].未出版地方資料.2013:266-268.

[7]青白江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青白江年鉴-2014[M].中国言实出版社.2015:284-287.

[8]青白江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青白江年鉴-2015[M].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266-269.

[9]青白江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青白江年鉴-2016[M].四川大学出版社.2017:276-277.

[10]青白江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青白江年鉴-2017[M].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319-321.

[11]杨茜.1990年代以来我国地方新闻史研究综述——基于知网数据分析[J].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2019(17):51-57.

  1. [12]方汉奇.1949年以来大陆的新闻史研究(二)[J].新闻与写作,2007(02):32-37.

作者:苏吉晨

广播电视学术写作论文 篇3:

5G技术在广播电视网络融合发展中的应用

【摘要】目前,各国对5G技术的研发越来越重视。5G技术不仅具有时延低、高速率的特点,而且组网灵活、联接终端数多,能够全方位满足不同业务需求。面对当前形势,有线电视网络也正紧跟时代发展趋势,积极参与相关研发和标准制定推进工作,并积极将5G技术应用于有线电视网络中,努力实现无线与有线的融合发展,为有线电视网络发展开辟新开地。

【关键词】5G技术;广播电视;网络融合;发展应用

1. 5G通信技术发展的意义

5G网络的发展对中国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些新兴行业对网络计算机处理的要求越来越高。5G的出现满足了对高质量服务网络的要求。互联网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各种学术和商业研究都在积极探索5G技术。研究它是为了应对数据爆炸时代的大规模现状。为了开发更多的项目,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移动通信网络得到了一代又一代的发展,国外对5G的研究也在不断扩大。哪个国家首先掌握了5G技术,将在未来发展中占据有利地位。

为了实现5G移动网络的各项目标,我们需要在5G移动网络的各个方面取得突破。例如,增加带宽、无线传输技术和超密集部署。传统的移动网络通信能够满足人们的通信、视频信息和通信的需求。然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传统通信方式对人们的吸引力逐渐减弱。人们渴望通过新的移动网络通信方式改变互联网产业。未来5G网络将服务于人们、教育、工作、休闲、交通等场所,覆盖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不同的地方对5G网络有不同的具体需求,无线网络也需要划分。通过对5G网络通信的分析可知,未来移动通信场景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大规模机器通信、增强移动宽带和低延迟高可靠性通信。

2. 建设发展5G广播的重要意义

2.1 实现高效率、低成本覆盖

基于5G高塔高功率技术,可以盘活全国的广播大塔资源,提供面向城乡、广泛覆盖的、公平获得的公共媒体服务。

2.2 支撑小屏广播服务模式

5G广播让广播电视从电视端延伸至移动端,实现了广播电视节目跨终端覆盖,进一步巩固了宣传阵地。

2.3 提供新型公共服务能力

5G广播能够在农村公共服务、应急广播、大带宽应用等方面提供新型公共服务能力。

2.4 构建天地一体化设施

5G广播能够弥补CMMB缺失带来的移动端广播短板,构建天地一体、大小屏覆盖、智能协同、可管可控的现代化广播电视传输覆盖体系,促进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络的融合创新和转型升级。

3. 5G技术在广播电视网络融合中应用方式

3.1 5G网络与广播电视融合网络框架搭建

结合5G网络发展特点,广电在实现创新发展的过程中,包括应用服务层、平台服务层、基础设施服务层、支撑设施、,5G网络和广电综合网建设包括广电服务、综合媒体服务、应急广播服务、大数据服务、物联网服务、安全服务等,在完善网络服务体系的基础上,平台服务层侧重于媒体信息处理、内容分发、业务运营、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和安全支持。在网络运营控制的基础上,通过广电的集成与控制,实现5G网络与广电的融合发展。基础设施服务层包括计算资源、存储资源、网络资源等,在实现网络服务优化调整的基础上,实现综合网络建设,提高通信传输控制效果。配套设施需要建设和控制管理域和安全域,以满足广播电视综合网建设和快速传输的实际需要。

3.2 虚拟技术在广电网络集成中的应用模式

考虑到广电网络融合技术的发展,技术人员可以在5G技术应用环节有目的地将虚拟现实技术、混合现实技术和增强现实技术融入广电网络融合产业,创造新的技术手段。为了实现虚拟技术的应用效果,工作人员可以以网络传输技术和移动宽带技术为框架构建新的网络架构。新网络架构的提出,可以提高网络峰值,为广播电视网络集成虚拟现实的提出提供技术支持。除上述工作外,还可以将人工智能技术与广电网络集成技术相结合,实现广电网络集成产业的智能化和信息化升级。例如,在5G技术框架下,技术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内容存储。通过对语言、视频、文本、图片等资源的标注处理,可以在降低工作人员日常工作强度的前提下,提高广播电视网络的综合编程能力,实现对节目效果和成本投资的有效考虑。为了更好地发挥人工智能技术在网络融合中的积极作用,技术人员可以在RPA框架下整合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对网络信息平台进行功能调整,增强信息共享和交互能力,模拟和增强人与计算机的交互过程,有助于实现过去只有人才能完成的工作,降低网络集成后的管理难度。该技术方案不仅大大提高了广电网络融合的有效性,而且降低了网络运营管理成本。同时,人工智能技术的信息屏蔽能力可以有效消除垃圾信息和虚假数据的影响,保证广播电视网络的高速稳定运行。

3.3 数据分析在广播电视网络融合中的应用方式

5G技术在广播电视网络融合技术应用过程中,为保持用户粘度,保证广播电视网络融合节目的稳定性,需要对用户需求进行精准判断。数据分析技术作为大数据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与5G技术的综合性应用,实现了对广播电视网络融合天线数据、干扰数据的梳理,并广播电视网络融合播出数据、反馈数据的分析结果反馈给技术人员,技术人员通过对天线数据、干扰數据的评估,采取相应的技术手段,对干扰数据进行清除,从而大幅度提升数据传输的有效性。为达到这一目的,在数据分析的过程中,需要使用专业化的数据分析软件,并且结合GPS技术,对涉及到的数据开展三维射线跟踪,以实现对整个5G技术数据分析的全覆盖,对用户的空间位置、活动区域、使用习惯等进行全面呈现,除了帮助技术人员更好地排除干扰信息之外,还可以针对性的调整天线布局,从根源上降低干扰强度,应5G网络的使用提供便利条件。

3.4 广播电视融合网络的交互拓展

信息传播是广播电视融合网络的基础,在5G网络搭建与应用中,可通过写作机器人、AI主播、个性化推送、语音识别、智能感应器等设备的应用,对信息传播、信息生产等环节进行优化,在实现个性化推送的基础上,可满足分众化的交互性需求。广播电视融合网络在综合发展中,可在了解广播电视融合网络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广播电视融合网络的综合发展水平提升。受众对交互性有比较高的需求,所以,在广播电视融合网络建设中,可在了解受众喜好的基础上,对广播电视融合网络的搭建进行信息传播与内容生产,在智能化技术应用下,可利用大数据进行信息的个性化推送,在数据交互与信息处理中,可通过交互性的广播电视融合网络建设,满足分众化的交互性需求。5G网络与广播电视融合网络的搭建,则需要在信息分析与信息交互的视角下,对分众化的融合与个性化推送等方面进行综合调整,这对实现广播电视融合网络建设与实际应用等方面有积极作用。

3.5 增加对研究和技术的投资

将人才投入其他培训企业进行培训学习,总结经验,学习技术,培养一批专业素质优秀的人才。通过培训,有经验的员工将与一群没有经验的人一对一地交流。对于大学生,可以采取校企结合的方式,让学生进入企业实习观察。同时,运用考核评价制度,定期对员工进行总结,及时批评、纠正或奖励,培养员工的积极性。例如,技术部门应采取各种抗干扰措施,以减少传输过程中其他因素的影响,或积极开发新技术和设备,优化和改进现有技术,以确保传输信号的稳定性。

所需资金不仅由政府提供,还可以拓宽资金供应渠道,保证各项设施的完善。由于广受欢迎的广播和电视节目通常是综艺节目和电视剧,政府在这方面的收入并不多。你可以在电视节目中投放广告,或积极刺激投资,并对每项支出进行合理的支出分配。及时更换和维修所需设备,避免传输过程中出现问题。

未来的移动通信网络将更加复杂,所需的技术系统需要通过集成变得更加安全可靠。据估计,技术的多元化发展可以面对更广泛的业务类型,并与更多的行业领域深度融合。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将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和机遇。通过5G技术的应用,将提高网络性能,为用户带来更好的体验。这项技术在5G技术的支持下更加成熟,通过5G技术的应用,万物互联,提高广播电视的性能和资源的利用率。

3.6 确保无线电和电视传输不受干扰

全双工系统之间的信号传输不会受到干扰或影响。就像生活中常见的两条车道一样,两辆车可以相对行驶而不会相互干扰。使用全双工系统具有更高的数据传输效率,可以使数据传输更快。首先,消除自干扰是保证全双工系统合理应用的前提。然而,是否可以使用全双工系统仍然是未知的。现有的全双工系统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无干扰系统。全双工技术在5G技术应用中是非常关键的。自干扰的存在是限制全双工技术发展的主要因素。在未来的研究过程中必将实现历史性的创新。

4. 结论

5G技术在未来广电网络融合中的应用,无疑可以实现广电网络融合技术的稳步升级,促进广电网络融合覆盖范围的擴大和服务能力的提高。本文在全面总结5G技术特点的基础上,着眼现实,通过EPGA技术、embms技术等相关技术的有序应用,创造了成熟的技术机制。

参考文献:

[1]谭鑫.5G移动通信技术在“智慧广电”网络建设中的应用及发展探析[J].中国有线电视,2020(7):99-101.

[2]陈再佳.5G通信技术与广电光纤网络融合发展分析[J].电视技术,2019(5):36-37.

[3]闫冬,张鑫.基于5G通信技术与广电光纤网络融合发展分析[J].信息记录材料,2020(10):213-214.

[4]武强.试论5G在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络融合网中的应用[J].商品与质量,2020(1):99-102.

[5]周冲,陈冠霖,苏绍熙.5G通信技术与广播电视网络融合技术融合发展的研究[J].广播电视网络融合网络,2020(3):69-71.

作者:孟宪陆

上一篇:高中教师消极作为师德论文下一篇:网络问政视域网络管理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