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效考评薪酬管理论文

2022-04-21

[摘要]绩效考评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更是企业管理强有力的手段之一。本文从绩效考评实施基本原则、考评前的动员与培训、实际考评与结果反馈、绩效考评偏差的避免、绩效考评结果的应用几方面阐述考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希望通过此文,能够对企业在实施绩效考评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有所启发。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绩效考评薪酬管理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绩效考评薪酬管理论文 篇1:

事业单位绩效管理实践的有效性:基于组织公平理论的追踪研究

摘要:本研究对河北某地勘单位下辖17个机关部门和研究院(中心)265名员工进行了两阶段的纵向追踪调查,回归分析发现绩效考评和绩效奖励等绩效管理措施能够显著地提升员工工作绩效并缓解工作倦怠,而绩效工资仅有助于提升工作绩效。此外,本研究以组织公平理论为基础进行调节分析发现,分配公平和程序公平对各项绩效管理措施与工作绩效之间关系没有显著的调节作用,仅对各项绩效管理措施与工作倦怠之间关系有显著的调节作用,即当组织公平(分配公平和程序公平)处于较高水平时,绩效管理才有助于缓解员工的工作倦怠,当组织公平处于较低水平时,绩效管理反而会加剧员工的工作倦怠。在此基础上,本研究为事业单位提升绩效管理有效性提供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事业单位;绩效管理实践;组织公平;工作绩效;工作倦怠

Key words:public institutions; performance management practices; organizational justice; job performance; job burnout

1引言

作为构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重要举措,绩效管理开始在事业单位逐渐推行,这是因为其一方面能够为人员选聘、考核奖惩、薪酬发放、人员去留和权益保障等方面的管理提供统一的参照依据,另一方面还有助于打破传统计划经济遗留下来的“人浮于事”与“人员不足”并存怪象,提高事业单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从而形成激励与约束相辅相成的用人机制,极大地激发事业单位活力[1]。然而,不少事业单位的绩效管理目前还处于摸索阶段,其绩效管理体系的构建和实施过程很容易受到人为因素影响,大多数时候不仅没有对员工积极性起到预期中的促进作用,而且还给员工的心理和精神带来了较大的压力。如何发挥绩效管理的积极成效,同时排除绩效管理的隐忧,已成为事业单位推进各项人事制度改革过程中所亟待解决的问题。

然而,以往大多数研究聚焦于探讨如何构建绩效管理体系与设计绩效考评指标,较少跟踪关注绩效管理实施后是否能够取得一定的显著成效,例如提升员工绩效、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等。据此,本研究选择了工作绩效和工作倦怠作为结果变量,这是因为这两者具有不同的实现周期和表现形式。具体而言,工作绩效实现周期较短,代表着员工在过去工作中已经取得的有形成果,因此在本研究中将用于评价绩效管理期的显性成效;而工作倦怠的影响则较为深远,能够通过削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来对他们未来的工作绩效产生潜在消极影响,因此在本研究中将用于评价绩效管理的隐性成效。此外,绩效管理的推行是否能够起到管理者预想中的积极作用,很大程度上受到组织公平性的影响[2],这是因为员工通常把组织公平性作为衡量自己与组织之间关系质量的重要标准。如果组织缺乏必要的公平性,那么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员工与组织之间关系的质量,员工通常会以较为消极的态度来对待工作[3]。因此,本文具有两个主要研究目的:一是采取实证方法分析绩效考评、绩效工资、绩效奖励等绩效管理措施对员工的工作绩效和工作倦怠所产生的影响,从而能够从短期和长期相结合的角度来综合评价事业单位绩效管理的成效;二是以组织公平理论为基础,以分配公平和程序公平为调节变量,来揭示组织公平性较高和较低的情况下绩效管理措施对绩效管理有效性的影响有何差异,从而能够从显性和隐性相结合的角度来揭示事业单位绩效管理所面临的问题,以期为事业单位深入推行绩效管理提供理论建议与实践对策。

2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2.1事业单位绩效管理对工作绩效的影响

工作绩效改进是事业单位通过绩效管理所希望达到的直接目标,有效的绩效管理实践能够对员工的工作绩效进行科学地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与工资和奖励挂钩,从而帮助其改进工作方式并提高工作动机,进而提高未来的工作绩效[4]。在绩效管理实践中,由于绩效考评强调考评过程的科学性以及结果反馈的及时性,因此能够让员工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特定工作任务做出较为客观的估计,而绩效工资和绩效奖励则强调按照员工的实际绩效与贡献,在物质与非物质两方面给予他们合理的回报,从而能够有效提升他们对工作的价值感。可见,这些绩效管理实践措施均有助于提升员工的工作动机,从而进一步带来较高的工作绩效。因此,我们提出以下假设:

H1事业单位绩效管理体系中的绩效考评(H1a),绩效工资(H1b),绩效奖励(H1c)等措施均有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

2.2事业单位绩效管理对工作倦怠的影响

工作倦怠是事业单位绩效管理过程中面临的隐匿问题。工作倦怠源自于员工持续的、无法释放的工作压力,是员工在态度和行为方面对工作场所不断加剧的竞争所产生的一种长期消极反应,具体表现为情绪衰竭、玩世不恭和成就感低落[5]。

事业单位绩效管理可以看作一柄双刃剑。如果推行不当的话,就会沦为员工的工作负担,例如绩效考评不合理的话,会引发人们为考评而考评,把考评本身当作一项繁缛的工作,导致员工产生较强烈的情绪衰竭感受,而且不合理的绩效考评通常无法对员工的实际贡献做出有效评价,长此以往导致员工产生玩世不恭的心理,而绩效工资和绩效奖励不合理的话,就没法对员工的贡献进行有效地回报,大大降低他们在工作中获得的成就感。但如果绩效管理推行得当的话,恰当的绩效考评不仅能够从多个方面对员工的绩效做出评价,让员工看到自己的工作进展与成果,消除玩世不恭心理,提高工作成就感,而且还能增强他们被组织所认可和肯定的心理感受,促使他们在工作中保持积极的情绪和态度,从而有效地降低情绪衰竭感,而合理的绩效工资和绩效奖励则不仅能够根据员工实际绩效给予他们物质和非物质的激励,及时地补充应对各种工作要求时所消耗的资源,而且还可以有效地激发员工持续成长与发展的需求,为他们完成工作任务、实现绩效目标提供持续的动力,从而有效地降低工作倦怠。因此,我们提出以下假设:

H2事业单位绩效管理体系中的绩效考评(H2a),绩效工资(H2b),绩效奖励(H2c)等措施均有助于降低员工的工作倦怠感。

2.3分配公平的调节作用

分配公平源自于人们内心深处对付出与回报进行的主观比较[6]。在事业单位推进绩效管理之后,各项措施会使员工感受到组织中分配政策所发生的变化,不再以“大锅饭”作为分配的基础,而是转变为了“多劳者多得”的评价与分配格局。除了这种客观转变外,员工主观上还关心自己是否能够受到公平对待。当员工感受到较高水平的分配公平时,他们会认为各项绩效管理实践给他们的切身利益带来了制度层面的保障,因此他们相信付出的努力会得到组织应有的回报。在这种情况下,他们通常会在工作中产生更多的积极情绪体验,与组织之间形成长期性的良好关系,表现出更高水平的工作投入。相反,如果感受到组织中的评价和分配存在较高的不公平性,员工会把各项绩效管理实践看作当权者参与权力游戏的工具,并不能很好地保障他们的切身利益,付出的努力并不会得到合理的回报。在这种情况下,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通常会受到打击,他们会以消极的态度对待工作,进而导致长期性的成就感低落。因此,我们提出以下假设:

H3事业单位绩效管理中的分配公平将对绩效考评、绩效工资、绩效奖励等各项实践与员工工作绩效之间的关系产生显著调节影响,具体表现为分配公平能够强化绩效考评、绩效工资、绩效奖励对工作绩效的促进作用。

H4事业单位绩效管理中的分配公平将对绩效考评、绩效工资、绩效奖励等各项实践与员工工作倦怠感之间的关系产生显著调节影响,具体表现为分配公平能够强化绩效考评、绩效工资、绩效奖励对工作倦怠的缓解作用。

2.4程序公平的调节作用

程序公平是指人们除了关注自己在完成某项工作任务之后的得失外,还会关注与分配程序相关的两个问题:一是决定分配结果的程序是否公平[7],二是在程序执行过程中自己是否受到了程序执行者的公平对待[8]。从所起的作用而言,程序公平能够影响到员工对绩效管理实践所做出的主观解读。当员工认为决定分配结果的程序具有较高的公平性时,他们倾向于相信绩效管理中的目标和指标体系能够帮助他们降低工作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因而他们在工作中会有较高的参与度,主动提高工作绩效,而不是被动地完成管理者的各项指令。进一步,如果员工认为自己在考评和分配的过程中得到了程序执行者的公平对待,例如不仅能够获知决策过程中的相关信息,而且提出的建议也能够得到充分重视,那么他们就会产生较高水平的成就感。在这种情况下,绩效管理实践将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降低员工的工作倦怠感。在程序公平较低的情况下,各项绩效管理实践将会形同虚设,不仅不会真正给员工提供明确的工作目标,而且还将加重员工的工作负担。此外,员工提出的意见难以得到真正重视与采纳,他们对组织绩效管理体系的信任会遭到破坏。长此以往,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将持续地受到抑制,工作倦怠现象将更为普遍。基于以上分析,我们提出以下假设:

H5事业单位绩效管理中的程序公平将对绩效考评、绩效工资、绩效奖励等各项实践与员工工作绩效之间的关系产生显著调节影响,具体表现为程序公平能够强化绩效考评、绩效工资、绩效奖励对工作绩效的促进作用。

H6事业单位绩效管理中的程序公平将对绩效考评、绩效工资、绩效奖励等各项实践与员工工作倦怠感之间的关系产生显著调节影响,具体表现为程序公平能够强化绩效考评、绩效工资、绩效奖励对工作倦怠的缓解作用。

3研究方法

3.1研究样本及调查过程

本研究以河北省某地勘单位作为研究对象开展两阶段追踪调查。在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趋势下,该单位在下辖的11个机关部门及6家研究院(中心),以平衡计分卡为基础构建了包括单位、部门及个人三个层次的绩效管理体系。整个进程历时1年半左右,分为多个批次由点到面逐步推行。为了使全体被调查者均能够深入了解绩效管理的实施情况,我们将第一阶段调查时间安排在绩效管理体系最初开始实施2年之后,随机选取360名被试对绩效管理实践的执行情况和组织公平感进行评价。由于本研究的调查单位以年为周期开展绩效考评工作,为了准确反映绩效管理实践对员工工作态度和行为的影响,我们将第二阶段调查时间定为第一阶段调查结束1年之后,由被试对其主观工作绩效和工作倦怠情况进行评价。最后我们共得到了265份配对数据,两阶段有效回收率为73.61%。

3.2变量测量与信效度检验

本研究调查问卷中所有量表均来自国内外已经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评价结果采用李克特5点计分,1表示非常不符合描述,5表示非常符合描述。

对单位绩效考评、绩效工资和绩效奖励实施情况的评价选自中国组织绩效管理量表[9],量表条目例如“单位对我的工作情况有书面考评”、“员工的一部分工资是由其绩效考评结果直接决定的”和“单位对绩效考评成绩好的员工会给予物质奖励”。验证性因子分析发现,绩效考评、绩效工资和绩效奖励三因子模型的拟合指标显著优于其他替代模型,具有足够的区分效度。本研究中,绩效考评、绩效工资和绩效奖励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83、0.85和0.90。

对分配公平和程序公平的评价选自中国组织公平感量表[10],量表条目例如“与相同工作或职务的同事相比,我所获得的薪酬待遇是合理的”和“我们单位所有人在分配制度面前都是平等的”。验证性因子分析表明,分配公平和程序公平二因子模型对于数据的拟合显著优于单因子模型,所以具有足够的区分效度。本研究中,分配公平和程序公平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90和0.88。

对员工工作绩效的评价采用了Tsui等开发的员工绩效量表[11],量表条目例如“我的工作数量高于平均水平”和“我的工作质量远高于平均水平”。选择此量表的原因一方面是该问卷能够适用于不同的工作类型,具有良好的普遍适用性。另一方面,此量表在立足中国情境的学术研究中使用较为广泛,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得到多次验证[12,13]。本研究中工作绩效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1。

对员工工作倦怠的评价采用了MBI-GS量表[14],该量表在中国情境中的翻译修订版表现出较好的信度和效度指标[5]。量表条目例如“下班的时候我感觉精疲力竭”和“我对工作不像以前那样热心了”。本研究中工作倦怠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2。

4研究结果

4.1共同方法偏差与社会称许性检验

本研究的问卷条目全部由员工回答,可能存在共同方法偏差,因此进行了Harman单因子检验。未旋转的主成分分析表明,共有12个因子的特征根大于1,而且第一因子解释的变异量为26.66%,因此本研究的共同方法偏差问题并不严重[15]。另外,绩效是组织中的敏感话题,容易受到社会称许性的影响,所以采取偏相关方法进行检验[16,17]。我们在问卷中设计了两个条目来测量被试的反应偏差,正向反应偏差的测量条目为“我认为自己在工作上相当成功”,负向反应偏差的测量条目为“我很擅长恭维那些位高权重的人”。通过将一阶偏相关系数和二阶偏相关系数与零阶相关系数进行比较发现,除个别相关系数的显著性水平略有降低外,其余相关系数的趋势及显著性均未发生变化。因此,社会称许性对本研究结论的影响不大。

4.2描述性统计分析

本研究对各个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发现,绩效考评、绩效工资、绩效奖励与工作绩效之间均显著正相关(r=0.48、0.35、0.55,p<0.01);绩效考评和绩效奖励分别与工作倦怠显著负相关(r=-0.18,p<0.01;r=-0.13,p<0.05),这些结果初步印证了研究假设,并为建立回归模型提供了必要前提。绩效工资与工作倦怠之间的关系虽然不显著(r=-0.08,n.s.),但此处并不能排除受到组织公平等情境变量的影响,需待后续回归模型中做进一步研究。同时,本研究的两个结果变量工作倦怠与工作绩效之间的相关系数较低(r=-0.35,p<0.01),这说明工作绩效与工作倦怠虽然有一定的联系,但确实能够反映出绩效管理有效性的两个不同方面。

4.3绩效管理实践对工作绩效的影响

假设1预测各项绩效管理实践对员工工作绩效产生正向影响。如表1中模型1~3所示,在控制了性别、年龄、学历、工龄及部门的条件下,绩效考评、绩效工资、绩效奖励分别对工作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β=0.40、0.26、0.38,p<0.01)。因此,假设1得到验证。

假设3预测分配公平对各项绩效管理实践与员工工作绩效之间的正向关系产生增强型调节作用。如表1中模型4~6所示,分配公平均对工作绩效产生显著正向影响(β=0.28、0.35、0.25,p<0.01),即员工对分配公平的感受越强则个人工作绩效越好。但是,绩效考评、绩效工资、绩效奖励分别与分配公平的三个交互项均不显著(β=-0.04、0.01、0.02,n.s.),这说明各项绩效管理实践与员工工作绩效之间的关系并未随分配公平的提高而增强。假设3未得到验证。

假设5预测程序公平对各项绩效管理实践与员工工作绩效之间的正向关系产生增强型调节作用。如表1中模型7~9所示,虽然程序公平均对工作绩效产生显著正向影响(β=0.33、0.40、0.30,p<0.01),但是三个交互项均不显著(β=-0.03、0.03、0.03,n.s.),这说明绩效考评、绩效工资、绩效奖励各自与员工工作绩效之间的关系并未随程序公平的提高而增强。因此,假设5未得到验证。

4.4绩效管理实践对工作倦怠的影响

假设2预测各项绩效管理实践对员工工作倦怠产生负向影响。如表2中回归模型1~3所示,在控制了性别、年龄、学历、工龄及部门的条件下,绩效考评和绩效奖励分别对工作倦怠有显著的负向影响(β=-0.15,p<0.01;β=-0.09,p<0.05),而绩效工资对工作倦怠的影响不显著(β=-0.04,n.s.)。因此,假设2得到部分验证。

假设4预测分配公平对各项绩效管理实践与员工工作倦怠之间的负向关系产生增强型调节作用。如表2中模型4~6所示,分配公平均对工作倦怠产生显著负向影响(β=-0.21、-0.27、-0.27,p<0.01),即员工对分配公平的感受越强则个人工作倦怠感越低。同时,绩效考评、绩效工资、绩效奖励分别与分配公平的三个交互项均负向显著(β=-0.11、-0.10、-0.11,p<0.01),这说明分配公平越强,绩效考评、绩效工资、绩效奖励各自与工作倦怠的负向关系越强。因此,假设4得到验证。

假设6预测程序公平对各项绩效管理实践与员工工作倦怠之间的负向关系产生增强型调节作用。如表2中模型7~9所示,程序公平均对工作倦怠产生显著负向影响(β=-0.18、-0.22、-0.23,p<0.01),即员工对程序公平的感受越强则个人工作倦怠感越低。同时,绩效考评、绩效工资、绩效奖励与程序公平的三个交互项均负向显著(β=-0.09,p<0.05;β=-0.07,p<0.10;β=-0.08,p<0.05),这说明程序公平越强,绩效考评、绩效工资、绩效奖励各自与工作倦怠的负向关系越强。假设6得到验证。

上述调节作用可由图2直观表示。为简化起见,图中的绩效管理实践是绩效考评、绩效工资和绩效奖励的平均值,组织公平是分配公平和程序公平的平均值。对于组织公平感较高的员工(+1标准差),绩效管理实践得分越高,员工的工作倦怠感越弱,这与本研究假设相一致。然而有趣的是,对于组织公平感较低的员工(-1标准差),绩效管理实践得分越高,员工的工作倦怠感越强。这说明,组织公平感是决定绩效管理成效的重要因素,较高的组织公平感有助于降低员工的工作倦怠,而较低的组织公平感非但不会降低员工的倦怠感,反而会使绩效管理适得其反,使员工的身心越发疲惫。

5分析与讨论

5.1研究贡献与主要结论

本研究的理论贡献是把组织公平理论拓展到了对事业单位绩效管理的研究之中,考察了组织公平视角下事业单位绩效管理的成效与隐忧。通过对河北某地勘单位下辖17个机关部门和研究院(中心)进行的两阶段纵向追踪调查,本研究得到了以下主要结论:

第一,事业单位的绩效考评、绩效工资、绩效奖励对员工工作绩效具有显著的提升作用,绩效考评和绩效奖励对员工工作倦怠具有显著的缓解作用。这是因为恰当的绩效考评不仅能够为员工提供恰当的反馈,让他们较为容易地查找以往工作中的不足之处,为未来提升工作绩效提供相应的依据,而且还能让员工看到自己绩效与单位整体绩效之间的关系,提升个人成就感,降低潜在的工作倦怠问题。虽然单位实施绩效工资和绩效奖励的目的均在于给予与员工绩效相匹配的回报,但是两者在实践中具有不同的作用机制:绩效工资仅有助于提升工作绩效,而无法有效缓解工作倦怠;相比而言,绩效奖励则不仅有助于提升工作绩效,而且还能有效缓解工作倦怠。该差异可能因为以外在激励手段为主的绩效工资能够激发员工的外在动机,但会削弱其内在动机,因此根据员工的实际贡献给予他们物质的回报,仅有助于促进其工作绩效的提升,对缓解工作倦怠没有影响;而绩效奖励强调对员工的绩效和贡献给予外在和内在两方面的激励,有助于帮助事业单位同时激发并维持员工的内在和外在工作动机,因此可以有效地提升员工绩效,缓解工作倦怠[18]。

第二,虽然事业单位所实施的绩效考评、绩效工资、绩效奖励等各项绩效管理措施有助于提升员工的工作绩效,但分配公平和程序公平对各项措施与工作绩效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均不显著。这与之前的假设预期不同,我们对此做出以下解释:首先,由于工作绩效实现周期一般比较短,通常由员工的外在动机所支配[18],因此更容易体现出绩效考评、绩效工资、绩效奖励等措施的直接影响;其次,分配公平和程序公平属于员工内在主观知觉,而工作绩效是绩效考评、绩效工资、绩效奖励等实践要求员工达成的外在客观结果,一般而言事业单位员工并不会以降低客观的工作绩效来对抗主观上感受到的组织不公平;最后,本研究中工作绩效由员工主观评价,研究结果显示均值达到了3.82,因此并不能完全排除员工对自己工作绩效有一定程度的夸大效应。

第三,组织公平对各项绩效管理措施与工作倦怠之间关系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是推进事业单位绩效管理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制度性保障。当员工感知到的分配公平和程序公平均处于较高水平时,绩效管理不仅能够让他们更清楚地看到付出努力与取得回报之间的对等关系,而且还可以满足他们被尊重和认可的需求,从而对工作倦怠起到缓解作用,反之在较低分配公平和程序公平条件下,绩效管理不仅对员工起不到应有的激励作用,甚至有时还会带来更多额外的工作要求,花费他们大量时间精力去应对这些工作要求,从而导致工作倦怠现象的产生。因此,事业单位组织不公平性对绩效管理有效性带来的危害具有较高的隐蔽性,并不会直接反应在员工显性的工作绩效上,而是会对员工工作态度、工作动机等深层次的心理要素造成长期性的消极影响,导致持久的工作倦怠。

5.2实践启示与对策建议

第一,事业单位管理者应该认识到绩效管理在推进各项人事制度改革中的基础性作用。近年来,转换用人机制和搞活用人制度已成为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核心目标,而健全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则成为了实现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核心目标的重要抓手。作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的基础性职能,绩效管理的有效实施能为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的健全和完善提供有价值的参照依据,从而促进事业单位形成灵活的用人机制和制度。

第二,事业单位管理者不仅要注重绩效管理的形式,而且更要重视绩效管理的成效。近年来,关键绩效指标、平衡计分卡等工具得到了绩效管理研究与实践者们的青睐,成为了事业单位用于搭建绩效管理体系,提取绩效考评指标所广泛依照的理论框架。但不少单位在绩效管理体系的设计和构建过程中盲目跟风地引入了多种绩效工具,这些工具在绩效管理实施中常常表现出“水土不服”,难以适合单位的现状,到最后甚至无法得到继续推进。因此,事业单位管理者不仅要在绩效管理设计环节对潜在效果做出一定的估计,而且在实施阶段需持续地追踪绩效管理的成效,对不合理的部分进行及时调整与完善。

第三,事业单位管理者应对绩效管理有效性做出较为全面的评价,不仅需要关注短期、显性员工工作绩效的提升,而且还应关注绩效管理对员工工作行为和态度带来的更长远、更深层次影响,例如能否有效缓解工作倦怠问题。这是因为工作绩效仅代表员工过去工作所取得的有形成果,而他们的行为和态度不仅会对未来工作绩效具有一定的潜在预测作用,而且甚至还会影响单位其他人事制度改革是否能够顺利推进。因此,事业单位管理者在评价绩效管理有效性时,不仅应考虑员工工作绩效这样的短期显性指标,而且还应纳入工作倦怠这样的长期隐性指标,综合分析绩效管理对员工当前工作绩效以及潜在行为和态度的影响。

第四,事业单位应强化绩效管理推进过程中的组织公平性。虽然本研究通过两阶段的纵向追踪调查没有证实组织公平性对绩效管理实践与工作绩效之间关系的调节影响,但发现组织公平性是促进绩效管理实践发挥预期积极作用、缓解员工工作倦怠的情境条件,当员工感受到较高的组织公平性时,各项绩效管理实践均能对他们的工作倦怠产生显著缓解作用,而当员工感受到较低的组织公平性时,这些绩效管理实践则能够加剧他们的工作倦怠。也就是说,受到事业单位特殊性的影响,员工感受到的组织不公平并不会直接体现在显性的工作绩效上,更多反映在更加隐性的指标上,如工作倦怠。可见,组织公平性对绩效管理有效性所产生的影响具有长期性、深入性、复杂性等特征,事业单位应始终确保组织公平性,才能顺利地推进绩效管理,取得预期的成效。

第五,事业单位在进行绩效管理时应同时兼顾分配公平和程序公平。例如,在绩效考评过程中,管理者应依照员工所认可的考评标准与流程,综合采用他评和自评的手段,从多个方面对员工绩效进行考评,并以恰当的方式把考评结果反馈给员工,完善相应的申诉渠道,确保员工在绩效考评中的发言权,提高绩效管理的程序公平性。在绩效工资和绩效奖励的发放过程中,管理者应把以物质激励为主要形式的绩效工资当作保健因素,而把具有多种表现形式的绩效奖励当作激励因素,例如,更多的精神嘉奖,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等,满足员工尊重、自我实现等更高层次的需要,从而更有效地提升绩效管理的分配公平性。

5.3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本研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在未来研究中加以改进。首先,我国事业单位依照社会职能可以分为行政类、经营类与公益类三个类型,而本研究所选取的研究对象属于经营类事业单位,这种单位正在转轨为企业形式,由于他们更加强调经营业绩和市场导向,因此更有动力来推进绩效管理,但本研究获得的结论对另外两种类型的事业单位是否具有较高的适用性还需在未来研究中加以检验。其次,本研究的自变量与因变量均由同一名被试进行填写,因此我们对研究数据进行了Harman单因素检验和偏相关检验,结果显示同源偏差和社会称许问题并不是很严重,但未来研究可以运用多个渠道、通过多种方式来获取研究数据,从研究设计上降低这些潜在的偏差和问题。

参考文献:

[1]易丽丽.我国行政类事业单位改革探索——基于对三个试点省(市)的调研思考[J].中国行政管理,2012,(9):34-37.

[2]Colquitt J A, Conlon D E, Wesson M J, et al.. Justice at the millennium: a meta-analytic review of 25 years of organizational justice research[J].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2001, 86(3): 425-445.

[3]Masterson S S, Lewis K, Goldman B M, et al.. Integrating justice and social exchange: the differing effects of fair procedures and treatment on work relationship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0, 43(4): 738-748.

[4]Van Eerde W, Thierry H. Vroom’s expectancy models and work-related criteria: a meta-analysis[J].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1996, 81(5): 575-586.

[5]李超平,时勘.分配公平与程序公平对工作倦怠的影响[J].心理学报,2003,35(5):677-684.

[6]Adams J S. Inequity in social exchange. In Berkowitz L,ed.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M].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65. 267-289.

[7]Thibaut J, Walker L. Procedural justice: a psychological analysis[M]. Hillsdale, NJ: Erlbaum, 1975.

[8]Bies R J, Moag J S. Interactional justice: communication criteria of fairness.In Lewicki R J, Sheppard B H, Bazerman M,eds. Research on Negotiation in Organizations[M]. Greenwich, CT: JAI Press, 1986. 43-55.

[9]王淑红.绩效管理及其对组织公平感的影响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3.73.

[10]刘亚,龙立荣,李晔.组织公平感对组织效果变量的影响[J].管理世界,2003,(3):126-132.

[11]Tsui A S, Pearce J L, Porter L W, et al.. Alternative approaches to the employee-organization relationship: does investment in employees pay off[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97, 40(5): 1089-1121.

[12]韦慧民,龙立荣.主管认知信任和情感信任对员工行为及绩效的影响[J].心理学报,2009,41(1):86-94.

[13]申传刚,马红宇,杨璟,等.上司不当督导与下属绩效:反馈寻求行为和学习目标定向的作用[J].心理学报,2012,44(12):1677-1686.

[14]Schaufeli W B, Leiter M P, Maslach C, et al.. The MBI-general survey[A]. In Maslach C, Jackson S E, Leiter M P, eds. 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 Manual, 3rd[C]. Palo Alto, CA: Consulting Psychologists Press, 1996. 19-26.

[15]Ashford S J, Tsui A S. Self-regulation for managerial effectiveness: the role of active feedback seeking[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91, 34(2): 251-280.

[16]Podsakoff P M, Mackenzie S B, Lee J Y, et al.. Common method biases in behavioral research: 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nd recommended remedies[J].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2003, 88(5): 879-903.

[17]周浩,龙立荣.共同方法偏差的统计检验与控制方法[J].心理科学进展,2004,12(6):942-950.

[18]Deci E L, Koestner R, Ryan R M. A meta-analytic review of experiments: examining the effects of extrinsic rewards on intrinsic motivation[J].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99, 125(6): 627-668.

作者:赵晨 高中华

绩效考评薪酬管理论文 篇2:

企业绩效考评实施过程中注意的问题

[摘要]绩效考评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更是企业管理强有力的手段之一。本文从绩效考评实施基本原则、考评前的动员与培训、实际考评与结果反馈、绩效考评偏差的避免、绩效考评结果的应用几方面阐述考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希望通过此文,能够对企业在实施绩效考评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有所启发。

[关键词]绩效考评实施问题

一个公司要使绩效考评能确实有效地改进员工的个人绩效和公司的整体绩效,就必须有一个连续的绩效考评过程,从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评指标、确定规范的考评标准入手,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对员工进行评价并保持该过程的循环连续,达到以绩效改进为目的的绩效考评目标。

一、绩效考评实施基本原则

对于一个考评者来说,绩效考评可以说是最难做的事。员工一般对考评结果都持一种谨慎的态度,他们知道能否加薪、提职等都与考评结果有关。由于考评结果对于员工来说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所以给考评工作带来很大压力。如何使整个考评保持公正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绩效考评中制定以下原则:

1.标准要明确。在考评过程中,对各维度的每项标准都要有具体的解释和说明,参与考评者、被考评者要能够理解标准的具体含义,不能有歧义。

2.防止片面性。要注重各种考评信息的综合性,广泛听取意见,并加强对参评者和考评者的指导,避免一个人际关系不好的被评者有可能被否定其它方面的可取之处。

3.不能过宽或过严。这种倾向表现为在考评过程中参评者不是对个人而是对全体被考评者掌握尺度不准。这往往与参评者对绩效考评体系不信任、态度不认真、怕得罪人或讨好人的心理有关。

4.避免偏见。不能抛开每个被评者的真实业绩,而使诸如年龄、民族、性别等非业绩差异影响到他们的考评结果。

二、考评前的动员与培训

1.考评前对全体员工进行动员

为了让全体员工理解绩效考评并支持绩效考评,在绩效考评前进行了有效的和有针对性的宣传动员。同时,为了保证绩效目标的有效落实,绩效考评的目标由企业上下级共同参与来确定。为了让员工积极地参与到绩效考评目标的确定工作中,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动员工作是必须的。没有细致、耐心的教育引导,而将绩效考评制度和绩效目标强加给全体员工,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做考评前的动员时有针对性地向员工进行以下宣传:

(1)绩效考评的科学性。绩效考评是一种有效的管理工具与方法,能够有效地帮助企业提升绩效。

(2)绩效考评的目的和意义。绩效考评不是为了制造员工之间的差距,而是实事求是地发现员工工作的长处、短处,以扬长避短,有所改进、提高,重点在于帮助员工提高能力,改进绩效。绩效考评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推动员工的潜能开发与能力提升。

(3)绩效考评的公开性与方法的合理性。绩效考评以确认的事实或者可靠的材料为依据,自始至终以公正为原则,并向员工提供申诉的权利。

(4)帮助员工了解绩效考评的有关纪律和要求。明确绩效考评的整个流程与运作程序。

2.考评前对考评人员进行培训

在考评前对考评人员进行培训。对考评人员的培训,可以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以减少考评中对被考评人员的人为的非正常误差。人力资源部根据绩效薪酬委员会成员对绩效考评制度的掌握情况,在(第一年尤为关键)绩效考评实施前二周组织统一培训,培训内容包括:绩效考评标准内容;考评指标的计算及评分方式;绩效考评流程;绩效考评方法以及考评实施过程应注意的问题;绩效面谈技巧;绩效结果的应用。

此外,在培训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到以下几个问题:

(1)参加的人数。培训班的规模,应当适中,参加人数不宜过多,一般为30-40名学员。参加人数过多,就不能保证每一个人在案例分析时都有发言的机会,达不到培训的目的;参与的人数过少,讨论的气氛就不可能热烈,也同样会影响培训的效果。

(2)培训的时间。培训时间不宜过长,最好安排2-3天的工作时间,对考评者进行集中培训。这样可以既有较充分的交流时间,又不耽误工作,并且节省成本。

(3)培训方式。对考评者进行的培训不但是让员工掌握一些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如何处理实际问题。因此,在培训的时候,不能简单采取说教的方式,而是举各种案例,让学员共同进行讨论,在讨论中理顺员工的思路,教会他们方法,这样操作起来就容易上手了。

三、实际考评与结果反馈

1.季度考评

高管人员:只做半年度业绩考评,首先对半年度工作进行小结,并撰写述职报告;向总裁汇报个人半年度工作计划完成情况以及分管部门半年度目标完成情况,由总裁进行打分,作为高管人员年度业绩考评的依据。

其他人员:首先员工对工作进行小结,并撰写述职报告;上级主管对下属员工本绩效周期的绩效完成情况进行考评,并将考评结果进行汇总;上下级之间就评估打分结果进行沟通,并决定奖惩;各部门收集本部门的绩效考评结果,经汇总后报至人力资源部。

2.半年度考评

(1)业绩考评程序和季度考评程序相同。

(2)能力、行为态度考评程序。在半年度(第二季度和第四季度)考评中,被考评人首先对自己在本绩效期间内、能力的发挥与行为、态度进行自评(自评分作为参照分值,不计入最终得分),并将分值体现在综合考评表中“自评”一栏;被考评人的直接上级作为一个独立的考评主体承担对被考评人业绩、能力、态度与行为的打分,将分值体现在综合考评中“上级考评”一栏。最后,由直接上级根据各项考评内容得分核算出被考评人当期绩效的总得分情况。

3.年度考评

(1)部门业绩年度考评。部门负责人首先对部门年度工作进行小结,并撰写述职报告;向上级主管汇报部门年度业绩完成情况,由上级主管进行打分;人力资源部记录统计各部门得分,作为高管人员和部门负责人年度考评得分的依据。

(2)高管人员年度考评。首先对年度工作进行小结,并撰写述职报告;向总裁汇报个人年度业绩完成情况以及分管部门年度目标完成情况,由总裁进行打分,作为高管人员年度工作述职考评得分;分管部门考评得分等于分管部门业绩得分乘以权重之和(例如财管系统负责人分管部门年度业绩得分=财务部年度业绩得分×40%+人力资源部年度业绩得分×30%+行政部年度业绩得分×30%);能力、行为态度考评同其他人员半年度考评流程(高管人员能力、行为态度不进行半年度考评)。

人力资源部对高管人员年度考评得分进行汇总;总裁与各高管人员就年度考评打分结果进行沟通,并决定奖惩;人力资源部汇总考评记录和奖惩记录,并备案存档。

(3)部门负责人年度考评。上级主管对部门负责人年度绩效完成结果汇总;双方就年度考评打分结果进行沟通,并决定奖惩;人力资源部汇总考评记录和奖惩记录,并备案存档。

(4)其他人员年度考评。上级主管对下级年度绩效完成结果汇总;双方就年度考评打分结果进行沟通,并决定奖惩;人力资源部汇总考评记录和奖惩记录,并备案存档。

4.绩效面谈

非正式的绩效反馈应该贯穿于整个绩效考评的周期,反馈的最根本目的在于帮助员工提高绩效,确保员工的工作活动和工作产出与组织的目标一致。

正式的绩效面谈是在每个绩效周期结束、被考评人当期的考评结果已经核算出来时,在考评人与被考评人之间举行。面谈的目的是双方对考评结果达成一个共识,使员工认识到自己在本阶段工作中所取得的进步与尚存在的缺点,制定进一步的绩效改进计划,同时协商确定下一个绩效考评周期的绩效目标和绩效计划。在面谈中遵循对事不对人、责任导向和事实导向的定位原则。

员工需要在参加绩效面谈前认真填写《被考评人工作述职报告表》,对自己在本绩效周期内的绩效做客观的评价。考评人需要收集整理面谈中需要的信息资料(填写绩效考评综合评价表、员工日常工作情况记录、该绩效评价周期的绩效计划等),详细向被考评人阐述考评是怎样实施的、自己对考评过程的看法,通过面谈将考评结果及时地传达给被考评人,并在此过程中帮助员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绩效。

四、绩效考评偏差的避免

为避免绩效考评中出现误差,规定考评者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提高考评标准清晰度,考评标准尽可能准确明了,尽量使用量化的客观标准,以减少考评人个人感情等主观因素的干扰。

2.绩效考评标准需得到被考评人的认可后方可在公司一定范围内公开。

3.考评人应该经过正规的绩效考评方法培训,了解在考评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并掌握考评所需技巧。

五、绩效考评结果的应用

绩效考评政策通过对员工的工作评价,既是为员工的薪酬、晋升、去留提供制度性依据,同时又是推动员工绩效改进、能力发展的动力。要想在绩效考评方面投资后得到最好的收益,就必须能够把绩效考评和组织的其他过程联系起来,使绩效考评结果为人力资源管理和其他管理决策提供大量有用的信息。

1.制定绩效改进计划

各级考评者和被考评者及时针对考评中未达到绩效标准的项目分析原因,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另外,考评者有责任为被考评者实施绩效改进计划提供指导、帮助以及必要的培训,并予以跟踪检查。

2.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

人力资源开发计划是帮助员工进步,即对员工进行培训、辅导、岗位转换以及正规教育。在不断变化的工作环境中,员工成功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也是不断变化的。利用绩效考评结果帮助管理人员找到需要员工做什么和员工能做什么之间的差距,从而采取预先行动来帮助员工开发新技术。

(1)制定培训计划。年度考评完成15个工作日内,人力资源部将每个员工的业绩沟通文件及员工能力状况进行统计分析,制定针对员工的年度培训计划,经批准后,人力资源部在1个月内制定各岗位员工年度能力培训方案。

(2)针对有潜力的优秀员工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对于态度端正,在工作业绩或者工作能力某一方面优秀,但是另一方面有待改善的员工,人力资源部将与这些员工进一步沟通,了解培训需求,确定有针对性的培训方案;对于对公司忠诚、在工作业绩或者工作能力方面优秀的员工,公司可作为专业人员或管理人员重点培养对象,人力资源部将与这些员工进一步沟通,了解培训需求,确定有针对性的培训方案,包括脱产学习。

3.员工的薪酬方案

员工绩效考评结果直接与其岗位工资中的绩效工资挂钩,年度考评结果作为年终奖金的发放依据,因为绩效考评结果为增加报酬提供了合理的决策依据和基础。杰出的工作业绩应给予明确的加薪奖励。如果薪酬决策不是根据绩效来做的,就会影响薪酬功效的发挥。

4.人员调配

员工绩效考评的结果是人员调配的重要依据。主要包括员工晋升和调动以及辞退。年度绩效考评结果是人力资源部决定员工是否晋升和调动的重要依据,对考评成绩优秀的员工可进行晋升,不适合本岗位的可进行职位调整;年度绩效考评结果也是人力资源部决定员工是否辞退的重要依据,对考评成绩不合格的员工可视具体情况进行辞退。

参考文献:

[1]饶征孙 波:《以KPI为核心的绩效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曹荣孙宗虎:《绩效考评与激励管理》,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

[3]欧阳洁曹晓峰陈竞晓范岚:《成功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操作手册 绩效考核》,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作者:马 英

绩效考评薪酬管理论文 篇3:

民营中小企业员工绩效考评存在的问题与改进

目前,国内大部分企业都已经建立了绩效考评制度,并在不同程度将对绩效考评结果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但真正能够将绩效考评的作用完全发挥出来的企业却比较少。本文采用某服装公司的案例说明我国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绩效考评中存在的问题,并设计更为合理的绩效考评体系。

一、某服装企业原有绩效考评体系概述

目前,某服装公司的绩效考评体系由考评准备、考评实施和结果应用三个部分组成,采用上对下的考评,即主要部门绩效考评的考评主体是总裁,普通员工的绩效考评主体是部门经理,部门经理则由其上一级领导评分。在绩效考评指标及考评结果应用方面,公司每年年末采用评分法进行部门考评,分数作为计算年终奖金的依据。具体来说,该公司对员工每月考评一次,管理者和一般员工考评要点相同,只是各要点占总分的比例不一样,考评分采用百分制,并转换为相应的等级:优秀(96-100)、称职(86-95)、基本称职(76-85)和不称职(75以下)。根据部门年末考评分数和员工全年平均得分,计算出员工的全年效益工资额,计算公式为:

由于该公司仅仅把绩效考评定位于一种利益分配的工具,因此该公司在进行薪酬、晋升、培训体系的设计时没有围绕绩效考评体系为核心来进行设计,这些相关环节对绩效考评体系缺乏有力的支持,整个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没有形成以绩效考评为核心的有机整体。因此,对员工的绩效考评结果并没有作为员工晋升、培训等员工实现自我发展的依据,使员工认为绩效考评是公司对员工的一种控制和惩罚手段,仅仅是作为工资和奖金发放的依据,使绩效考评的重要作用不能充分发挥。

二、某服装公司绩效考评体系设计

1.某服装公司绩效考评的目标定位、考评内容及种类。从绩效考评的目标定位来看,该公司绩效考评体系的设计主要是要配合公司实现长期战略目标的要求,针对中企业绩效管理制度的不完善而进行的,应该达到提高管理效率和改进工作质量、帮助员工提高绩效、谋求发展、使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有据可依等目标。从绩效考评的内容来看,仿效大多数企业的考评内容,结合某服装公司管理特点和实际情况,包括“工作业绩”考评、“工作能力”考评和“工作态度”考评等三个主要方面的内容。从绩效考评的分类来看,绩效考评的目的包括确认晋升资格、核查提薪资格、核查奖励资格和能力开发调动调配。过去的绩效考评,只限于在本职工作能力发挥方面的考评,然而,在这里从能力观念出发,加上了开发能力、工作调动、岗位调配等方面的内容,而这些通过考评过程中的面谈等手段是可以完成的。

2.某服装公司绩效考评体系的总体架构。绩效考评体系是由若干个环节组成的,各个环节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为实现一个共同的绩效目标而组成一个有机的结合体。根据确定的绩效考评体系的目标,绩效考评体系应包括绩效考评准备、绩效考评实施、反馈面谈、绩效改进和结果应用5个部分。

3.绩效考评准备阶段方案设计。每年年终时,根据公司发展战略和对未来形势的预计,在各部门积极参与下,办公室编制公司下一年度的经营计划书。根据年度经营计划书,将目标按职责分解到相关部门,形成各部门的《部门年度计划书》,由部门负责人和分管领导签字认可。各部门将《部门年度计划书》内列出的各项目标分解到每个季度,制订出各季度的工作目标、采取措施和进度安排,由部门负责人和分管领导签字认可后提交到公司办公室。办公室以部门提交的计划为基础,结合公司整体经营情况进行修改、调整,并征得部门同意后,最后形成《部门季度工作计划》,经总裁批准后下发到各部门,作为部门季度工作和部门绩效考评的依据。部门负责人将《部门季度工作计划》和员工协调、沟通后落实到每个具体岗位,形成各岗位员工的《员工季度工作计划》,由部门负责人和员工本人签字认可,并提交人力资源部备案,作为员工绩效考评依据。

4.绩效考评实施阶段方案设计。(1)绩效考评指标的设计。一般而言,绩效考评指标应当明确具体,并尽可能量化。同时,指标的设置应该与员工的职责相匹配,而且设置的指标员工应该可以达到。同时需针对不同部门的实际情况,制定绩效考评指标,部门考核由总裁主持,将各部门上一期的工作对照目标任务进行评分,并召开由中层以上干部参与的考评会,与会人员以无记名打分的形式评出各部门的分数。(2)绩效考评指标权重的确定。本系统中不同目的各考评内容的权重、不同维度评分的权重、不同考评指标的权重各不相同。本系统考评设计了引入员工同事的互评,互评结果应该占有一定的权重;本系统引入自我评价目的不是为了保征考评结果的准确性,而是为了让员工与主管间通过这种形式实现良好的沟通,真正发挥绩效考评改进工作绩效的目标,但为了调动员工参与考评工作的积极性,仍然赋予一定权重。为此,主管评分占总评的60%,同事评分占总评的60%,自评占总评的10%。(3)绩效考评实施的流。部门季度绩效考评,由人力资源部将部门季度工作计划下发到各部门;各部门根据工作计划组织实施,人力资源部根据部门工作进度安排将随时检查、督促部门工作的进展情况,并做记录,作为日后考评的依据。季度结束后,人力资源部向各部门发放部门绩效考评表,先由各部门对本部门重点工作完成情况进行总结和自我考评,并提交分管副总进行考评。部门分管副总对部门重点工作完成情况进行考评,并将结果提交公司人力资源部。人力资源部根据检查情况和相关部门提供的数据完成部门季度绩效考评,并提交总裁审批。

5.绩效考评反馈面谈阶段方案设计。绩效考评的反馈主要有两个功能,首先是给被考评者一个申述的机会,给公司高层管理人员一个了解员工思想的窗口,其次通过反馈可以不断完善考评体系,使之更加合理。绩效考评反馈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员工申请绩效复核,部门或员工在获得考评结果并和直接上级面谈沟通后,如果对绩效考评结果不认同,可向人力资源部申请绩效复核,经分管副总同意后,另外组织人员进行绩效复核。二是绩效考评体系修改申请,随着公司的发展,绩效考评体系中相关环节也会发生变化,需要及时更新考评体系。三是定期或不定期对部门和员工进行绩效考评调查,收集对现有绩效考评体系的意见和建议,优点和不足,主动对考评体系进行修正和完善。在绩效反馈面谈活动中,批评类的负面信息反馈往往是各级主管面谈感到棘手的一件事,负面信息反馈往往会引起职工懊丧不满的情绪,不以为然的抵触心理,甚至还会影响到他们的工作热忱。一般情况下,员工对自己的工作往往有着良好的自我感觉,即使实事求是的对员工进行绩效评估反馈面谈,也会有不少职工会感到绩效评估不尽如己意,远低于自己的预期,评价过低,不够公平,进而产生对负面反馈信息的反感与抵制心理,这就是许多时候绩效反馈面谈难以顺利展开的基本原因。

6.绩效改进阶段方案设计。(1)部门绩效改进流程。人力资源部每季度完成对部门绩效考评后,将考评结果反馈给各部门,各部门对取得的绩效做自我总结,作好参加经营评述会的准备。根据考评结果,人力资源部从公司的角度对公司整体绩效进行总结,对经营情况进行分析、评述,并提交公司高层领导。组织召开公司经营评述会,各部门负责人和公司高层领导参与会议,在会议上通报考评结果,对业绩好的部门进行表扬,对业绩不好的部门进行批评。如果在指定限期内由于主观原因部门绩效仍未达到标准,上级领导与人力资源部门协商后对部门负责人做出岗位轮换或辞退的人事决策,提交总裁批准。(2)员工绩效改进流程。完成对员工的绩效考评后,将考评结果反馈给被考评者和其直接上级,为绩效考评面谈做准备。在绩效改进过程中,主管领导要关注员工的执行情况,有进步的提出表扬和鼓励,不足之处给予必要的辅助。重复以上步骤直至员工的绩效达到要求。员工如果在指定期限内仍不能达到绩效标准,由直接上级与人力资源部门协商后做出岗位调换或辞退的人事决策。

7.绩效考评结果应用阶段的方案设计。根据绩效考评的结果,作为某服装公司在晋升、薪酬、奖惩、培训、员工能力开发、岗位调动调配等方面做出人事决策的依据,并编制员工人事决策表,具体应用如下:(1)晋升的依据。依据年度考核结果,同时结合季度考核的情况,如果员工在工作中表现出突出的能力和优秀的工作业绩,则考虑该员工职级晋升,反之,如果业绩长期低下,能力不足以完成现任工作,则要考虑该员工职级下调。(2)薪酬管理的依据。根据在绩效考评体系中对公司业务流程分析和部门、岗位职责的分解确定员工所在岗位的级别及标准工资。在年终综合绩效考评中获得良好及以上等次的员工晋升一级工资;获得合格以下等次的员工下调一级工资。绩效考评结果作为部门、员工季度及年度奖金发放的依据。(3)奖惩的依据。人力资源部根据绩效考评结果提交年度先进部门和优秀员工名单,并在年度全体员工大会上由董事长颁发“先进部门”奖状和“优秀员工”证书,并颁发物质奖励。(4)员工能力开发的依据。对年度绩效考评获得良好及以上等级的员工,人力资源部对其进行素质和发展潜力的评估,在确定其有发展潜力的基础上,协同该员工共同制订出在公司中的职业发展规划。(5)培训的依据。对于由于缺乏岗位知识和技能而导致绩效不佳的人员,人力资源部、直接领导和员工本人三方共同协商,拟订培训计划,确定其培训内容、培训时间和培训所要达到的目的。对于公司准备重点培养的员工,根据他在公司的职业发展规划制订不同阶段的职业培训计划。通过培训前后绩效的对比作为培训取得的效果。(6)岗位调动调配的依据。人力资源部对考评在良好及以上等级、有发展潜力的员工进行职务升迁或作为公司后备人才;对由于工作环境不适合而造成绩效不佳的员工进行岗位调换,对因能力低下而造成绩效不佳的员工予以辞退。

(作者单位:广东金融学院)

作者:胡梅

上一篇:现代网络教育技术论文下一篇:学院人才培养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