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余文化论文范文

2022-05-09

评职称或毕业的时候,都会遇到论文的烦恼,为此精选了《课余文化论文范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高职学生课余生活单调,部分学生整天沉湎于网络世界,不能积极有效地参与课外活动,严重影响了高职人才的培养质量。

第一篇:课余文化论文范文

高职课余“工学结合”创新模式探索

摘要:如何充分利用高职旅游专业学生的课余时间,使学生更早熟悉、了解旅游企业文化,培养职业能力和素质,实现零距离顶岗实习,成为广大旅游院校教学工作者亟待探寻的课题。而成立旅游人才服务公司,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工学结合活动,是提升学生职业素质的有效途径,也是对旅游专业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关键词:课余时间;工学结合;人才服务公司;旅游专业

作者简介:张建庆(1970-),男,浙江宁波人,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与旅游教育研究;李龙(1980-),男,甘肃天水人,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与旅游教育研究。

教育部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鼓励校企合一、形成产教结合、校企共进、互惠双赢的良性循环的职业教育模式。”[1]面对当前旅游行业的人才需求,如何在改革和探索中形成一套全新的、行之有效的、具有时代特征的针对旅游院校的办学模式,成为广大旅游院校教学工作者亟待探寻的课题,而成立旅游人才服务公司,充分利用学生课余时间,用短期工的形式开展工学结合活动,并给予一定的课程学分,是提升学生职业素质的需要,也是实施工学结合又一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一、“旅游人才服务公司”:课余工学结合新模式

自2010年以来,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旅游学院积极探索课余时间的工学结合新模式。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和旅游专业学生锻炼成长的需求出发,建立了多种形式、相对稳定的旅游人才工学结合基地,充分发挥工学结合基地的功能,使2010级学员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工学结合实践活动,并在实践活动中取得一定成效。

(一)组织保证,构建工学结合基地管理委员会

为使旅游专业学生工学结合实践活动模式有效实施,2010年9月,学校成立了旅游学院工学结合基地管理委员会。旅游学院全体学生的课余时间工学结合活动由学院工学结合基地管理委员会统一领导,成立相应领导机构,领导本院的课余时间工学结合实践活动。该委员会下设旅游人才服务公司,通过公司化运作,成立五个部门进行运作,负责工学结合实践活动的总体规划、方案制定,以及业务拓展、培训、组织实施、学生考核等。旅游人才服务公司根据旅游企业的需求设有五个服务团队,满足不同旅游企业的需要(如图1)。

1.业务部:负责旅游企业短期用工信息的收集、整理,积极寻求高质量的旅游企业用工需求渠道,签订人才服务临时合约,确保学生工学结合的用工需求。

2.培训部:成立各服务队的指导老师团队,负责对队内学生的实用性岗前培训和岗中指导工作,使每位学生在外出服务前掌握基本的服务技能,以更好地服务于旅游企业,使旅游企业满意。

3.调度部:负责全院学生的招聘、派遣等调度工作,组建工学结合团队,落实工学结合安全教育,安排旅游企业用工需求,跟踪服务流程;考核学生工学结合学时,并进行相应的档案登记。

4.教务部:与企业方合作考核学生工学结合的成绩,结合岗位培训成绩、工学结合服务学时,最终评定该学生的课余时间工学结合学分。

5.财务部:负责工学结合外出服务过程中的费用收取、支付,规范日常收支账目,并接受学校财务的监督,做到收支平衡。

以上各组人员除培训部由专业教师担任外,其余各部成员在教师指导下以高年级学生担任相应日常工作。

(二)纳入人才培养计划,设立工学结合学分

从本校旅游专业2010级新生起,规定每位学生需在第2~4学期参加课余时间工学结合活动。每学期每位学生需利用课余时间7天进行工学结合活动,在完成学时数并经培训、考核合格,给予1学分,课余时间工学结合总学分为3学分,分三学期完成,严格按照学院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计算相关学分。

(三)旅游人才服务公司运作流程

旅游人才服务公司对外主要业务是拓展用工需求,并签订相关协议;对内主要开展学生培训、调度与考核工作。具体运转流程如下:

1.课余时间工学结合操作流程。旅游人才服务公司从与旅游企业洽谈开始,签订用工培训与派遣协议、跟踪服务与考核,完成一个单元用工需求与服务的流程(如图2)。

2.学生工学结合服务流程。学生从报名开始,至服务结束,完成一个工学结合项目,进行考核登记。每一位学生需经过报名、培训、工学结合、考核、登记等流程,才能完成一个工学结合项目,多个工学结合项目的考核汇总就是该学生的最后成绩(如图3)。

(四)完善的学分考核制度

尽管是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锻炼,但为保证学生的工学结合的教学质量,同时也是更好地让学生为旅游企业服务,实现学生与旅游企业双方共赢,学院专门设立了相应的课余时间工学结合学分,并制订了相应的考核办法。通过岗前必要技能考核、岗中企校考核、服务时间考核,全方位保证工学结合的教学质量。专门为各旅游企业设计相应的考核评分表,包括出勤、劳动态度、工作时间和质量评定等综合考核体系,对不合格者要求补修、重修该学分。

(五)重视安全教育,规范安全手续

为认真贯彻落实大学生安全教育精神,维护正常的教学和管理秩序,保障学生在工学结合期间的生活和生产安全,旅游人才服务公司通过安全意识教育,和企业、家长、学生三方签订相关安全协议,多渠道灌输安全意识,并为全体学生办理人身意外保险,对远距离旅游企业的工学结合活动要求企业提供交通工具或学院派校车接送,确保学生在工学结合活动中的安全。

二、课余时间工学结合模式构建

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工学结合是指高职旅游专业在校生,特别是一二年级学生利用节假日课余时间,深入旅游企业进行的旅游服务。通过课余时间了解社会、服务社会,接受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的实践活动。课余时间工学结合活动也是高等学校教育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实施职业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如何把该活动纳入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之中,并以职业素质为核心,构建课余时间工学结合课程体系,是当前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新模式。从上述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开展的实践活动中,可以提炼出适合旅游院校的创新型课余时间工学结合实践模式框架。

(一)整合旅游企业用工信息,满足不同专业学生需求

为确保旅游院校各个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利用课余时间接受工学结合活动,学校应建立相关团队收集各旅游企业的用工信息。以学校原有实训基地作为起点,与各基地签订工学结合短期工、临时工服务协议,满足在校学生课余时间的工学结合课时需求。也可借助当地政府、劳动部门与旅游企业签订短工服务协议,通过多方整合,使足够的优质用工需求确保本专业学生开展课余时间的工学结合活动。

(二)设立相应职业素质学分,纳入人才培养计划

旅游院校应该把课余时间工学结合设立职业素质学分或工学结合学分,可把原来的认识实习、岗前实训等实践课程合并,采用课余时间工学结合模式,使之成为旅游专业学生的必修的实践环节,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并将其成绩记入学习档案。规定每位学生每学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的小时数,完善考核方案,经校企双方考核合格后,才能获取相应学分。

(三)强化岗位基础培训,满足旅游企业用工要求

为提升旅游院校学生服务社会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满足旅游企业不同岗位的用工需求,专业教师应强化学生的岗前培训工作。工学结合一般可以在一年级第一学期开始,而此时学生未接受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院系可成立相应的服务团队,配备专业工学结合讲师团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短期岗前技能进行培训,以在将来外出服务时满足旅游企业需求。高质量的课余时间工学结合可以不断提升院校声誉和品牌。

(四)完善课程考核制度,不断提升工学结合质量

作为一门必修的实践课程,必须有完善的考核制度,才能不断提升工学结合的质量。学生取得该学分,可从三方面进行,岗前培训考核、工学结合服务校企双方考核、工学结合时间考核。编制相应的考核体系与表格,落实相应的考核人员,规范登记学生的工学结合时间,建立起完善的考核制度。

(五)加强安全纪律教育,构建平安实践活动

学生的安全教育是每个学校的大事,校外实践活动带来的安全隐患比在校内学习更多。防患,是工学结合持续、健康开展的必备条件。开展工学结合活动,无论从交通安全、工作岗位的安全、人际交往安全等,都必须严格要求,不断灌输安全意识。要求每一个学生,做到主观上万无一失。不但学校和学生同时要做好人身意外保险,同时与用工旅游企业签订相应的劳动安全保障。在交通问题上,要校企双方提供必要的保障,可以利用校车、企业车辆接送学生,确保工学结合实践活动中学生全方位的人身安全。

三、课余时间工学结合是校企双方共同需求

目前旅游专业开展的工学结合,基本上以课程为载体,以任务为驱动,努力形成教学一体化。尽管采取这一工学结合授课模式,但与旅游企业实际操作还是有较大的差距,学生临场应变能力较弱。如何在顶岗实习前,让学生具备一定的与旅游企业相一致的职业能力与素质,寻求在校求学期间完成这一目标,是旅游教学工作者努力探索的课题。而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工学结合活动,是校企双方共同的需求。

(一)课余时间工学结合是提升学生职业素质的需求

旅游专业学生在顶岗实习前,培养较为熟练的职业能力并快速积累工作经验,最佳方式就是让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充分利用课余时间,以员工的身份进入旅游企业进行互动实践。通过在校期间与旅游企业的工学结合活动,学生能实现教与学的“三个结合:一是“角色”上的结合,即每一个学生既是员工,又是受教育者,实行职业素质与日常教育相结合;二是“内容”上的结合,即教育的内容与学生日后所从事的岗位工作内容相一致;三是“过程”上的结合,即在课余时间工学结合的过程中,学生积累经验,使学校教学内容与顶岗劳动过程有机结合起来[2]。通过课余时间的工学结合,使学生熟悉旅游企业的生产方式、管理方式,接受旅游企业工作环境、氛围的熏陶。不仅掌握了技能,更重要的接触了真实的企业情境,适应了旅游企业的规章制度,使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增强,学生的职业素质也可以得到全方位的锻炼与培养。

(二)课余时间开展工学结合可以部分解决旅游企业旺季人才需求

无论是旅游景区、旅行社、酒店、会展企业,绝大部分旅游企业都有淡旺季人才数量的不同需求。随着劳动用工制度的多样化,为满足旺季的人才需要,旅游企业会在社会上招聘大量的短期工、临时工。短期工、临时工的补充,大大缓解了企业员工的工作压力,某种程度上可以提升旅游企业在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另外在旅游企业用工储备上也可以降低至最低人力成本,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业的经营活力。

对旅游企业而言,一般都是周末、节假日是接待旺季,平时是接待淡季。旅游企业在接待旺季时需要大量员工,而旅游院校学生在周末和节假日这些课余时间是最为空闲的时段,可以充分弥补旅游企业用工不足的缺陷。正是基于双方强烈需求,通过课余时间的工学结合模式,实现双方优势互补,既让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又让旅游企业在旺季缓解用工不足。

四、结语

成立旅游人才服务公司开展课余时间工学结合,是遵循高职教育强化工学结合的学生培养模式,建立和实现校企合作、产学研相结合的全面开放的教育模式。通过虚拟或注册的旅游人才服务公司这个平台,在实际的职业实践情景中,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另外,按照岗位的程序组织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很好地实现了“教、学、做”合一,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行岗位认识,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快速培养了学生的职业能力,不断提高了学生的的职业敏感度,让学生对自己的职业判断更直接、更迅速、更准确;同时,由于旅游人才服务公司更贴近学生未来的生活和工作,所以从更深远的意义来讲,不但在以后的顶岗实习过程学生可以做到零距离的职业适应,而且使学生更早的明确了就业方向,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与就业质量。

通过公司化运作的课余时间工学结合模式,区别于以往学生散兵游勇式的勤工助学,规范性和安全性得到了很好的保障,同时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责任心,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自主创新的意识等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对培养更具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旅游人才,提升旅游专业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创出一种新的模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Z].2006-11-16.

[2]张建庆.旅游院校与周边景区开展第二课堂互动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9(5).

责任编辑殷新红

作者:张建庆 李龙

第二篇:提升高职学生课余生活文化内涵对网络文化良性引导作用的研究

摘要:高职学生课余生活单调,部分学生整天沉湎于网络世界,不能积极有效地参与课外活动,严重影响了高职人才的培养质量。高职院校务必从培养高质量人才的角度,强化顶层设计,打造“专业训练和职业核心能力训练”双轨并行的高职课程体系,加强学校文化内涵建设,提升课余生活文化内涵,根据学生特点积极引导学生投身健康向上的课余生活,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高职学生;课余生活;文化内涵;网络文化;提升;引导

一、高职院校学生课余生活现状

(一)问卷调查

2011年以来,我们针对高职院校学生课余生活向常州高职教育园区5所高职院校分别发放400份(共计2000份)问卷进行了调查,收回1876份,有效问卷1802份,有效回收率为93.8%;与此同时我们还通过高职园区辅导员合作平台对各高职院校学生进行了访谈,得到了一些第一手研究资料,保证了调研的有效性。本次课题研究也是课题组第一次全方位开展学生课题研究的尝试。课题研究过程中5所高职院校的辅导员一起精心设计问卷,并分步实施调研。问卷内容涉及课余生活的时间保障、校园课余生活对学生的影响、对学校开展课余生活的建议等。问卷在课余生活选择项里详细调研了学生社团活动的质量、课外阅读情况、体育锻炼参与情况、课外上网情况等。每个调研问题均设置3个以上选项,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自由作答,有单选题、多选题和文字表述题三种形式。访谈内容与问卷调查基本相同。

(二)调查结果分析

由常州高职教育园区5所学校学生有效问卷的详细统计分析与访谈第一手资料可知,目前高职院校学生课余生活实际情况如下。

1.学生课余生活单一,社团活动和实践活动形式大于内容,学生参与社团和课外实践活动积极性不高。在问卷调查“你眼中的课外生活”选择项“单一、丰富、无、不好说”里,选择“单一”项的占46%,选择“丰富”项的仅有24%,有30%的同学选择“无、不好说”。这说明大部分学生对课余生活不满意,更说明各高校在学生课余生活引导方面做出的努力不够或者工作成效不显著。在“你是否经常参加社团活动”选择项“经常参加、很少参加、从未参加、不好说”里,选择“经常参加”的仅占27%。在“你是否经常参加课外实践活动”选择项“经常参加、很少参加、从未参加、不好说”中,选择“经常参加”的仅占22%。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高职院校虽然大都组织了各种各样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但比较注重形式或为了完成任务,在内容选择和活动质量上存在很多问题,不能调动学生兴趣和参与的热情;学生参与打工或其他社会实践的机会也不多,不能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对社会、对市场缺乏足够的认识和了解。

2.学生参与课外阅读和自主学习的人数不多,且阅读的书籍也以休闲娱乐类为主,不能创造机会利用学校图书馆和其他学习资源开展自主学习和拓宽视野。在“你是否经常参加课外阅读和自主学习”选择项“经常、很少、不、不好说”里,选择“经常”的仅占17%,选择“很少”的占47%,甚至有27%的同学选择了“不”,可见,高职学生对课外阅读和自主学习不感兴趣。在“你平时课外阅读的书籍类别”选择项“课本、专业图书和期刊、文学作品、中外名著、武侠或言情小说、历史故事或名人传记、消遣类杂志、其他”里进行选择时,选“武侠或言情小说、消遣类杂志”的学生占60%,由此可见,课外阅读和自主学习成为高职学生的一个硬伤,这是最有别于本科院校学生的一个重要环节。一个大学生,放着学校设施齐全、藏书丰富的图书馆于不顾,不能涉猎更多的专业以外的其他知识和文化,不能树立正确的阅读观,对未来个人的发展将会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3.高职学生课余生活大都选择上网或睡懒觉,在无聊和空虚中打发时间,平时与老师、同学以及社会人士交往甚少,严重影响了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在“你的课余生活”选择项“参与社团活动、课外阅读和自主学习、上网、进行体育锻炼、睡懒觉、打牌、打工和其他社会实践、其他”里,选择“上网”的占60%,选择“上网、睡懒觉、打牌”三个选项的居然达到82%。在“你上网的主要目的”选择项“收发电子邮件、聊天、玩游戏、搜索下载学习资料、看电影听音乐、了解相关资讯、浏览黄色网站、其他”中,选择“聊天、玩游戏、看电影听音乐、浏览黄色网站”四个选项的总共达到72%,选择“搜索下载学习资料、了解相关资讯”两个选项的不到20%。在“你的课外人际交往情况怎么样”选择项里选择“交往圈子很广很有人缘”的仅有11%,而选择“没有朋友孤单寂寞”的多达47%。试想一下,一个大学生整天沉湎于网络世界,生活在自己的小圈子里,不与外部世界交往,怎么能了解真实的世界,怎么能提高社会交往能力,形成有主流价值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这样的学生即使毕业了,要么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要么是知识面狭窄,要么有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这将对学生的就业和未来工作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三)问题的提出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高职院校学生课余生活不恰当已经成为制约学生成才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尽管所反映的问题不一定完全客观,但它确实对我们职教工作者提出了一个警示。学生的课余生活也是影响高职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果我们的学生除了上点专业课以外整天无所事事,课余时间都用在网络上,甚至有的学生深受网络负面影响,高职院校将很难培养出满足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如果“疾在腠理”时不能及时得到治疗,那么到了“病在骨髓”时恐怕就难以补救了。

三、提升高职学生课余生活文化内涵

是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

(一)一般做法和措施

面对问题,不同的学者给出了不同的回答。王建在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大学生痴迷网络是课余生活缺失所引起的,我们既要重视网络的重要作用,又要认识到网络引发的大学生行为问题,高职院校要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就必须树立正确的课程观,鼓励大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多学一点其他非专业的知识,多参加一些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参加社团活动,加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本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1]盖小丽等调查分析后,揭示了学生课余时间分配存在的问题,提倡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价值观,建立有效的学习激励机制;引导学生珍惜时间,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提高学生实践技能水平;积极开展体育锻炼,提高学生身体素质。[2]刘宝等指出,高职院校学生课余生活状况堪忧,并指出为规范和丰富高职院校学生课余生活,教师应注重对学生在思想政治、心理健康以及生活等方面的教育与引导,并深化课程与教学改革,加强校园软硬件环境建设。[3]上述观点都从不同侧面指出了学生沉湎于网络是一个值得忧虑的行为问题,其根源在于高职院校学生课余生活的缺失,也提出了一些可资借鉴的做法和措施。但是,这些想法和措施在目前的高职院校都在实践,关键是实践的质量问题。高职院校轰轰烈烈进行课程改革,社团等学生活动形式也层出不穷,学生管理更是煞费苦心,学校文化建设也在不断实践,但问题是怎样将其落到实处,怎样提升各种活动的文化内涵,使其符合高职学生特点,切实满足学生实际需要,又能激发他们的兴趣,使他们乐于参与,敢于实践,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二)解决问题时需要考虑的两个关键点

要切实解决问题,我们必须从大众化高等教育的特点和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分析,这是两个关键点,不容忽视。大众化高等教育已经有别于精英教育,尤其是现在的高职,承担了极其繁重的大众化高等教育任务,而其又缺少本科院校多年的文化积淀,这是一个实际存在的问题。课程改革可以自上而下,教学模式也可以不断变化,但文化的影响力不是一下子能达到的,尤其是高职院校的文化还要与行业企业文化进一步融合,这是一个漫长的积淀过程,不能一蹴而就。现阶段的高职学生也是因为在高中阶段学习习惯不好或学科瘸腿而进入高职院校的,他们很难做到本科精英学校大学生的那种自律和进取,尽管他们也有本科院校学生缺少的某些气质和特点,但就大学学习生活来说,尤其因为课程特点不一样,还有无形中对自己的要求不一样,他们难以与本科院校学生齐头并进,我们应该从他们的实际情况入手,加强设计和引导。这两个方面都是我们解决问题时需要特别考虑的,不能一概论之,人云亦云。

(三)提升高职学生课余生活文化内涵的具体措施

1.加强顶层设计,打造“专业训练和职业核心能力训练”双轨并行的高职课程体系。高职院校在进入21世纪后,深受德国设计导向职业教育思想影响,开发学习领域课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课程设计,以行动导向开展课程教学,职业教育倡导“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尽管各院校实施的效果不尽相同,但这一设计导向职业教育思想对我国的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如前文述说,高职教育没有本科教育的文化积淀,但高职教育有其本身的特点,也因为其年轻而变得朝气蓬勃。设计导向职业教育思想不仅能指导具体的课程改革,对整个高职院校的育人体系也有其独到的指导作用。高职院校应从职业教育优质人才培养的高度,在改革具体课程体系,强化工作过程,培养学生实际动手完成项目的同时,应构建“两轮一轴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模式”,全方位、立体化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学生未来的就业和可持续发展服务。理实一体化和项目化的专业能力训练在此不再赘述,“两轮一轴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模式”是对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提高的有力尝试。在专业课和公共基础课上渗透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此为一轮;通过团学活动、社会实践以及创业实践提升学生的语言沟通能力、组织策划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此为第二轮;在此基础上独立设置职业核心能力培训课程,以此为轴,引领学生提高职业核心能力,为学生的生命发展服务。有了这样的顶层设计,还需要教务部门、学工部门的通力合作,严格贯彻,加强督导。有了顶层设计和制度保障,更有了广大教师的积极引导,课内和课外全然一体,职业教育将会面貌一新,学生的每一步成长都置于大的人才培养体系之中,人才培养质量也将会大幅度提高。

2.丰富学校文化内涵,进一步融合企业文化和行业文化,从职业人的角度塑造高职学生。学者刘献君指出,文化育人是指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过程中,引导人们进行正确的文化选择,使社会文化转化为个体文化,从而实现人的自我完善与自我超越的过程。[4]高职院校学校文化的积淀不能与本科院校相比,但高职院校有其本身的特色,在职业教育工作者不断的探索和向国外先进职教理念的学习过程中,高职院校学校文化进一步与行业企业文化相结合,在制度建设、校企合作、课程改革、人才培养方面独具特色。高职院校应该及时捕捉这一文化特点,夯实自己的学校文化内涵。尤其是在专业教学、团学活动、思想教育等方面,积极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高职学生在接受专业训练的同时,沐浴校企融合的学校文化熏陶,提高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有了正确的思想引导和良好的职业氛围,高职学生就有了归属感和使命感,就不会迷失和堕落,也能更好地找到自己前行的方向。

3.加强学生课余生活设计和引导,提升活动层次,做到因人而异,因势利导。高职院校课余生活要在学校整体人才培养体系设计的基础之上,在校企合作的学校文化和职业人培养的良好育人氛围之中进行设计和引导。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更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健康向上的思想情操、处事不惊和随机应变的职业核心能力,整天无所事事,沉湎于网络世界不能培养人,只会使人堕落或产生心理疾病,健康的职业人才务必在健康科学的育人环境里成长。高职院校的决策管理层、教务部门、学工部门要开动脑筋,职业院校教师更要紧密配合,在校园内营造良好的课余生活环境,改善活动场地,完备体育设施,积极鼓励学生加强体格锻炼,针对学生特点引进不同的运动项目,在运动中历练身心和积极向上的斗志;团委和学工部门应该与教务部门积极配合,打造与专业特点相结合的专业社团,建立自主发展的学习中心,鼓励学生跨学科、跨专业自主选择,发展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参与热情。在社团活动过程中,专业教师要加强指导,以专业工作室名义或引进企业真实项目来积极引导社团发展,通过社团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拓宽社团发展路径,加强社团运作与企业锻炼的融合,让学生不断进入社会,有条件的社团还要鼓励学生积极创业,培育创业和创新精神。对于不同特点的学生,学工部门要因人而异,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参加社团活动,培育活动热情,拓宽学生视野,将学生从网络世界里摆脱出来,投身读书竞赛活动,投身文体娱乐活动和创业实践活动。只有学校各部门齐抓共管,学工部门和教务部门加强设计,专业教师尽情投入,课余活动的质量才能提高,活动的文化内涵和影响力才能提升,学生才会从无聊的网络世界里真正摆脱出来。

四、结语

高职院校学生痴迷于网络只是一个存在的现象,不是学生追求的发展目标。加强顶层设计,改善学校课余生活环境,提升活动质量和文化内涵,培育良好的学校文化氛围,对不同特点的学生因势利导,耐心教育,这是学生摆脱网络世界和虚无生活的有效策略。高职院校在加强专业课程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同时,不能忽视人才培养的另一个重要环节,只有大家齐抓共管,献计献策,人才培养的软环境才能得到改善,高职人才培养才能真正走到正确的轨道上来,高素质高技能型应用性人才才能真正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参考文献:

[1]王建.不容忽视的大学生课余文化生活——马鞍山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生课余生活调查问卷有感[J].当代教育论坛,2008(7).

[2]盖小丽,李静,韩胜难.高职学生课余时间分配现状及改进措施[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0).

[3]刘宝,吴晓燕.高职院校学生课余生活状况的调查与研究[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6).

[4]刘献君.论文化育人[J].高等教育研究,2013(2).

On Benign Guidance to Network Culture by Promoting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Extracurricular Life

TAN Zhu-ping

(Changzhou Institute of Light Industry Technology, Changzhou 213164, Jiangsu Province)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 extracurricular life; cultural connotation; cyber culture; improvement; guidance

作者:檀祝平

第三篇:中小学课余体育训练 特点浅析

〔关键词〕 课余体育训练;业余性;基础性;

针对性;适应性;多样性

〔文献标识码〕 A

07(A)—0040—01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学校体育运动技术水平的重要环节,还是衡量学校体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其在科学运动训练和体育教学中,具有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一、业余性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是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的,是在不影响学生正常文化学习的情况下来完成训练任务的,这是区别于专业训练的一个显著特点。

学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创新型人才,体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课余体育训练又是实现学校体育教学任务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业余训练,使身体得到协调发展,为进行德育、智育、美育、劳动教育打下了良好的身体基础,促进了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由于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有业余性的特点,因此在训练过程中,首先要摆正业余训练的位置,处理好体育训练与文化课学习的关系,防止片面强调体育训练而忽视文化课学习,或强调文化课学习而忽视体育训练的倾向。其次要安排好训练时间,训练时间要适当,不宜过多,过多会影响文化学习。再次要加强纪律性和思想教育,既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训练,又要教育督促学生学好文化课。

二、基础性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基础性,是区别于专业训练的又一显著特点。基础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体现在训练体制方面。中小学运动队的训练是我国运动训练的基础环节,是贯彻“从小培养、打好基础、系统训练、全面提高、重点突破”方针的初级训练形式。初级形式的训练属于基础训练,能为中高级训练培养身体素质与技术能力过硬的后备力量。二是体现在训练对象方面。中小学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这个阶段的运动训练主要是进行基础训练,重点是进行全面身体训练和基础技术训练。全面身体训练主要是采取多种多样的手段和方法,提高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全面发展各项身体素质,为专项训练及运动成绩打好身体基础。

三、针对性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是基础训练。由于发展起点不同,使学生间存在生理、心理发展状况不一样,体质基础与技术水平参差不齐,运动素质发展不均衡的差异,这就要求训练具有针对性。教师要依据运动项目特点、学生个人特点及组织形式特点选择训练方法和训练手段,合理安排运动负荷,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训练时既要有全队的统一要求,又要有个人的不同要求,并要把全队的训练与个人的训练紧密结合起来。因此,教师必须了解和掌握每个运动员的思想状况、体质基础、训练水平、个性特征及文化学习等情况,并进行分析研究,采取因队、因人制宜的训练措施。对一些集体性的运动项目,如篮球、足球、排球,还要根据其位置分工的不同,提出不同的训练要求。

四、适应性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对象是正处于生长发育中的青少年,由于他们受遗传、环境、运动训练、营养卫生等因素的影响,身体机能和运动素质各不相同,运动训练的适应能力和运动负荷的承受能力也各有差别。因此,要根据训练对象的实际情况,合理地安排运动负荷,使之符合适应性规律。学生对运动负荷的适应是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只有逐步加大运动负荷,机体才能适应。如果运动负荷提高过快、过猛,不仅不能提高运动成绩,而且有损身体健康。所以在安排运动负荷时,要贯彻循序渐进的原则,由小到大逐渐提高。训练课之间的间歇时间应科学安排,不能过长也不能过短。间歇时间过短,在机体尚未恢复时进行练习,机能能力则出现下降趋势。间歇时间适当,在机体恢复能量时进行练习,机能能力明显提高。同时,还要正确处理运动负荷的量与强度之间的关系,一般是先增加量,待机体适应后再增加强度,强度加上去后,应适当减量,使量与强度有机配合起来,形成有规律的波浪形起伏状态。如果量与强度同时增加,则容易产生训练过度,这是不利于训练的。

五、多样性

青少年活泼好学、精力旺盛、富于幻想、模仿性强、好胜心强,但由于大脑皮层兴奋过程占优势,注意力不易集中,意志力较差,情绪不稳定。因此,在训练过程中,要采取多种多样的训练方法和手段,激发他们的兴趣,调节他们的情绪,培养他们坚忍不拔的精神,从而高效地发展运动素质,提高技术、战术、心理训练水平。

课余体育训练的这些特点,决定了课余体育训练的任务、内容、形式和方法不同于专业训练。教练员应按照课余体育训练的特点,遵循青少年生理和心理发育的客观规律,力求让学生科学、有效地进行训练。

作者:焦坤明

上一篇:职业规划论文范文下一篇:气象灾害论文范文